现代农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核心、特征、方向、目标分别是,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

现代农业的核心、特征、方向、目标分别是,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现代农业广泛运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从顺应自然转变成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凭借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并且在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将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换取大量农产品。
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是指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一、现代农业的核心、特征、方向、目标分别是1、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2、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农业。
现代农业广泛运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从顺应自然转变成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凭借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并且在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将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换取大量农产品。
3、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另一个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1、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是指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2、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的关键点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而经营体系的关键点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3、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市场服务、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衡量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4、生产体系是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是衡量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5、经营体系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结合,是衡量现代农业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名单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名单一、农业生产技术体系1. 精准农业技术:包括农田土壤监测、作物生长监测、气象预测、农药施用等,通过数据分析和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
2. 智能化农机技术:采用传感器、自动控制、导航定位等技术,提高农机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高效化。
3. 温室技术:包括大棚、温室大棚、暖棚等,利用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延长作物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和质量。
4. 无土栽培技术:通过在无土介质中供给植物营养液,实现植物生长的一种新型栽培方式,节约用水、土地资源,提高产量和品质。
5. 农业机械化技术:包括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二、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1. 食品加工技术:包括食品材料处理、食品加工工艺、食品贮藏等,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品质和保鲜期。
2.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将农产品进行精加工,提取、分离或改变其组分结构,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副产品。
3. 农产品包装技术:包括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工艺的设计和包装机械的使用,保护农产品的完整性和品质,延长保鲜期。
4. 冷链物流技术:通过冷藏、冷冻、保鲜等技术手段,确保农产品在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三、农业环保技术体系1. 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友好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2. 农田水利技术:包括灌溉、排水、水质调控等技术,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和排水要求。
3. 农药、化肥减施技术: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4. 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技术:包括农田流失、农药残留、畜禽养殖废水等非点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技术,减少农业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四、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1. 农业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技术,提供农业生产决策的科学依据。
2. 农业云平台技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业信息的存储、处理和共享,促进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全面启动,涵盖了多个领域和产业。
该体系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手段,通过整合科研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体系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打破部门、区域界线,集聚全国科研力量,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等。
每个体系都由业内顶级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并按照产业链条环节设置了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
这一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万州7+5现代化农业体系内容

万州7+5现代化农业体系内容
万州提出的“7+5”现代化农业体系是一个结合了当地
农业特色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综合框架,具体的内容可能包括:
1. 七大主导产业:
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水果产业发展:如柑橘、葡萄等经济作物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与深加工产业链构建。
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质蔬菜种植业。
生猪养殖及肉类加工: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形成完整的肉类产品产业链。
茶叶产业:扩大优质茶叶种植面积,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影响力。
中药材种植与深加工:发展中药种植基地,打造中草药产业链条。
高效渔业或水产养殖:利用水资源优势,推动健康高效
的渔业发展。
2. 五大特色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包括智能农业、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田园风光,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业态。
农村电商与物流配送: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高效物流配送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农机服务、农资供应、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农业服务水平。
以上内容是基于对“7+5”现代化农业体系的一般性理解所进行的推测,具体内容应以万州区官方发布的政策文件为准。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系列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整体。
这一体系的建立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以下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
1.精准农业技术: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用于监测和管理农田的土壤、植被和气象等信息,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
2.先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包括优良的品种选育、遗传工程、组织培养技术等,以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产量和品质。
3.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包括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传感器、自动驾驶技术等,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劳动力利用率。
4.现代化灌溉和水资源管理:包括滴灌、喷灌、智能灌溉系统等,以及水资源监测和管理技术,用于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果。
5.农药和化肥的科学使用: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6.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用于农业生产、市场信息的管理和传递,以及农民的培训和农业决策的支持。
7.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通过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方式,减少对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倡可持续农业生产。
8.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用于研发和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9.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提供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服务,帮助农民面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
这些技术和管理方法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立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和变化的农业环境。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一、产业体系概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组合而成的系统。
它包括了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逐渐完善和发展壮大。
二、特征一:规模化经营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规模化经营。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农业生产环节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规模化生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规模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三、特征二: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新型育种技术、先进的栽培技术、智能化农机的应用等。
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四、特征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还体现在产业融合方面。
农业产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乡村休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这种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特征四: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注重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得到了充分重视。
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化、高效化、生态化的方向转变,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六、特征五:全产业链整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表现在全产业链整合方面。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这种整合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规模化经营、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产业融合发展、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全产业链整合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分析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规划、调度、控制和评价的一种新型经营组织形式。
它与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相比,具有管理精细、生产效益高、资源利用率高等优势。
一、组织结构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总部管理层、区域经营层和生产层。
其中,总部管理层负责制定经营策略、进行资源调度和品牌推广等工作;区域经营层则负责具体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工作;生产层则是生产的具体实施层次。
这种层次分明的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效果。
二、经营模式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营模式有多种形式,如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
这些模式都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例如,通过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等。
三、资源配置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能够通过精细化的资源配置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升。
其中,农产品生产所需的土地、水源和劳动力等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同时还能进行农产品的营销和运输。
因此,资源配置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成功的关键。
四、信息化应用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化应用。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者可以实现生产需求的计划、调度和控制,并及时获得市场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具有管理精细、生产效益高、资源利用率高等优势。
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将会持续发挥其优势,成为农业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体系一、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不再是单一产业的概念,而是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阶段紧密相关的产业体系。
在这一产业体系中,由于植入大量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条件,支撑产业体系发展的要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等)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
此外,在现代管理学理念和经济学理念的带动下,现代农业更为强调经营理念的革新,强调经营方式的创新,而其运行基础也已经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1.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与传统农业的差异就现代农业的内涵和本质来看,现代农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第二,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
现代农业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
第三,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
农业主要为市场而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第四,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
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第五,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字号•••评论邮件纠错2016-05-19 08:21:00来源:中国粮食信息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重要讲话,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认真落实,把构建“三大体系”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构建三大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农业发展实现了“保供增收”两大目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农业形势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000061,股吧)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
“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实现更大提升,任务十分艰巨。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依靠人力畜力、“靠天吃饭”的局面。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重点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是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显著标志。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三大体系”各有侧重,但又相辅相成。
其中,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在完善农业生产关系,二者又共同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有机融合。
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两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休闲农业,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2015年,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3,标志着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标志着我国已经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卖制成品的新阶段;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粮经饲统筹不够、种养业结合不紧、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不足并存等问题,迫切需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做强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通、销售各环节,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一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耕地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大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稳定蔬菜、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供应,补齐大豆、牛奶、牛羊肉三块短板。
三是优化农业重点产业区域布局。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
当前重点是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增加优质饲草、杂粮杂豆和马铃薯生产。
四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发展,支持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
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生产力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为以机械作业为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成为历史。
但我国农业生产手段仍显落后,中低产田仍占相当比重,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不够,突破性的新品种、新技术仍然偏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这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一是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建设。
加强种养设施、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重点突破油菜机播机收、甘蔗机收、棉花机采等瓶颈,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
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积极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
推进农业信息化,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
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
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扩大东北黑土退化区治理试点范围,稳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有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对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2015年底,全国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到40%,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已达到250万家。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现代生产要素引入难等问题突出,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不健全、培育滞后,社会化服务支撑不足,迫切需要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一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研究制定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重点在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
当前要抓紧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优先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三是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承包作业、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服务,支持开展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模式,通过服务规模化带动生产规模化。
四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把返乡农民工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探索开展政府购买农民工创业培训公益性服务试点,引导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