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

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
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

2010年第2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2010No.2

文章编号:1000—769512010)02—0132—03

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

杨健,蓝海林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员工心理资本是指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的积极性核心心理要素。作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心理资本理论为如何开发并促进员工的心理资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之上,围绕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影响效应等内容,对国内外心理资本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就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性意见。

关键词:心理资本;结构;影响效应

中图分类号:B849:C9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压力的加剧,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也表明,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精神状态及优秀的心理素质等心理资源是组织取得较高绩效的重要原因。然而,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高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收益,并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实践与研究的背景下,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由此提出,并逐渐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针对目前国内对心理资本的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本文拟对国外心理资本的概念、结构、影响效应及理论等相关研究进行介绍与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1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

目前关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特质(trait)论。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在Hosen(2003)提出的观点中,他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获得的一种具有耐久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psychologicalinfrastructures),主要包括个性品质和倾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更有一些研究者将心理资本等同于“大五人格”,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人格特质,是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I_etcher,2004;Cole,2006)。总体来讲,持特质论的学者将心理资本等同于人格,认为它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是状态(state)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目前状态论在心理资本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主要的观点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个体对自我、工作、伦理以及人生信念、态度和认知的综合(Goldsmith,1997:Tettegah,2002)。例如,Avolio(2004)研究指出,心理资本是指那些有助于预测个体高绩效工作和快乐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这些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积极的组织行为,使个体勤奋努力地去做正确的事情,并且获得较高的绩效和工作满意感。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乐观、积极归因、自我恢复力等。Luthans(2005)研究也认为,心理资本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bundling)。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状态,并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工作满意感和绩效都产生显著的影响。组织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我将成为谁”的认知来获取竞争优势。从以上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研究者都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独特的个人资源能够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行为并产生高绩效。

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2006年Avolio在探讨心理资本的内涵时,使用了“类似于状态(.state—like)这个词,并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状态性,可以通过干预措施来开发,又具备特质性,相对比较稳定,而目状态与特质实际上是同一维度上的两个极端。同时,Avolio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包括Bandura(2003)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Snyder(2000)对希望的研究,Carver(2003)对现实性乐观的研究以及Masten等人(2002)对复原力的研究都支持了这种观点。目前,综合论是心理资本内涵研究最新的观点,对心理资本今后的研究很有启示意义,但是这种观点正确与否,还需要通过迸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研究者对于心理资本内涵的理解有着趋同与综合的趋势。几乎三种理论都认可心理资本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个人的力量和积极性,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2)是一种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3)与人力资本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社会资本关注关系网络和人脉不同,心理资本则强调“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什么”,即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4)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并由此通过员工潜力的挖掘,提高增值效应以帮助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2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对心理资本结构或内容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资本的内涵,也有助于开发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日前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因此他们所确

收稿日期:2009-07—17。修回日期:2009—09一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社会化作用机制研究”(7070202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组织社会化纵向实证研究”

(2007056101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研究”(07Y003);广东省哲学社科项且“智力资本作用机制研究”(090—2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家心理资本研究”(9451063201003287)

杨健等: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133

定的心理资本结构要素和所开发的测量工具也有所差异。通

过文献梳理,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多因素心理资本结构研

究列举如下(参见表1)。

从表l中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研究者所提出的心理资本

结构具有共同要素,例如乐观、自信(自我效能感)希望和

复原力,但总体来说,心理资本结构的研究结论还存在较大

差异。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者的背景及研究视角差异较大;(2)研究者所掌握

资料的数量与质量存在差异;(3)研究对象存在差异;4)

研究取样的数量与代表性不同。另外,以上所列的11种心理

资本评价量表中,只有个别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得到了验证,

如eCQ一24,其余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因

此,对已有心理资本量表信度与效度的检验是今后的重点研

究内容之一。

日前,心理资本的测量方式主要有二种:(1)自我报告

法。通过编制心理资本测量问卷进行(追踪)测量或通过实

验研究法来收集员工心理资本状况的数据或资料。这种方法

易于实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数据来自于自我报

告和同一来源,因此如何避免共同方法变异(conlmonmeth-

odvariance),自我报告偏差和社会称许性,提高研究的外部

效度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2)观察法或专家评价法,

即通过第二方获得被评价者个体心理资本方面的资料。(3)

结果变量的测量。由于心理资本与一些结果变量有着密切的

关系,因此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有助于了解心理资本的

状况。

表1心理资本的结构研究

研究者及年份量表名称,结构要素

?。地曼m等心理资本量表

(1997)一~。‘一

ole(2006)

………’……一

Jemen(2003)心理资本评价量表

㈨nc槲,套磊金篓。池资本’

Page等(2004)积极心理资本评价量表

L^mn等(2004)Larson等

(2005,2007)Latson等(瑚6)

Avey等(2006)Jemen等(2006)心理资本量表

心理资本问卷

(PcQ一24)

积极心理状态量表

心理资本状态量表

!厶理资本状态量表

自尊

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点和

情绪稳定性

希望状态、乐观状态、自我效

能感、复原力

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

性、宜人性、责任感

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自

信)、复原力、诚信

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复原力

希望、现实性乐观、自我效能

感/自信、复原力

希望、乐观、复原力

希望、乐观、复原力、自我效

能感

希望状态、乐观状态、复原力

资辩来源:本研究整理

3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

目前有关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日前心理资本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心理资本的结构和影响效应;(2)影响心理资本形成的因素非常多,这些因素不仅包括个体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目包括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家庭、同辈群体、组织、社区,甚至是亚文化或整体文化环境,这些影响因素不仅存在类型上的差异,而目在影响程度上也有所不同;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可能还存在着复杂的交匀作用,因此研究起来难度较大。当然,随着心理资本研究的深入,有关心理资本形成的影响因索及其作用机理的探讨将会成为心理资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4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研究

心理资本与结果变量关系研究所采用的范式主要分为二类:主效应模型(maineffectmodel)、缓冲效应模型(buffe-ringeffectmodel)和调节效应模型(moderateeffectmode)o4.1主效应模型

主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对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相关结果变量具有直接的增益作用,其效应独立于其他变量。在日前己有的心理资本影响效应研究中,主效应研究范式是主流。大量研究表明,心理资本是组织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它可以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使组织获得可持续发展(Luthans,2007)。心理资本与个体心理和行为变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Judge(2001)关于心理资本的元分析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可以解释员工自评绩效20%_30%的变异。同时,心理资本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因此可以采用综合指标来测量。Avolio等人(2004)发现,希望、复原力、信心和乐观与领导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Lathans等(2003,2005),tar∞n等人(2006)和Cole(2006)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复原力与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相关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Luthans(2006)的研究也表明,心理资本中的希望、复原力和乐观与创业型领导行为有效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心理资本综合效应也会影响创业型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这些都说明心理资本水平的高低是企业家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C也有研究表明,员工的心理资本与主动离职行为呈典型的负相关关系,即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主动离职率就越低,而其与非主动离职的相关性则没有达到显著水平(Avey,2006)。

心理资本与个体结果变量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Goldsmith(1997)的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可以很好地预测个体的工资水平。Goldsmith等人(2000)将心理资本称为“橼b自我评价”,他们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后续行为(坚持与放弃),并最终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率。Letcher(2004)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中的责任感对员工的工资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即责任感水平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工资水平。Luthans(2005)的研究也表明,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二项心理资本指标,无论是单独还是综合来看,都与员工的工作绩效(上级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二项指标综合起来对工作绩效的解释率高达32%,远远高于单项指标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解释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效应研究范式中,大多数研究同时表明,心理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比单个心理资本变量对员工心理、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影响要大得多。这一研究结论应该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视。

4.2缓冲效应模型

缓冲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是通过影响一些中介变量来间接地影响个人、群体与组织层面的结果变量的,也就是说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例如,Goldsmith早在1997年就发现,心理资本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还会通过控制点影响个体的薪酬水平。Cole(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满意感来影响个体的动机,进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搜寻

134杨健等: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

行为。

4.3调节效应模型

也有研究者认为,心理资本是通过调节作用来影响结果变量的。例如,Cole(2006)以失业员工为对象研究发现,在失业后的主观满意感与再就业的关系中,心理资本起着调节作用,心理资本水平越高,主观满意感对再就业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

4.4对心理资本影响效应研究的思考

心理资本影响结果变量的作用机理是如主效应还是缓冲效应模型所述,13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有的研究支持主效应模型,有的研究支持缓冲效应模式,也有的支持调节效应模式,另有一些研究者开始提出强调心理资本与其他要素相4.影响效应的动态模型(Cole,2006),这些不一致的研究范式说明,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我们通过理论分析,还可以假设以下二种情况:第一,在心理资本影响结果变量的过程中,主效应与缓冲效应可能同时存在。第一,心理资本发挥作用不仅与个体自身情况有密切关系,与组织环境、工作条件或机理模式也有着密切关系,这些要素不同,心理资本所发挥的作用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心理资本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作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企业对员工心理资本发挥作用的条件进行干预。第二,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复合关系。例如,心理资本会影响组织绩效,组织绩效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资本。因此,可以设想,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而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动态变化,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可能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有时可能是曲线关系,也有可能是阶段性变化或闽限(threshold)的关系。这些假设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日前,实证研究范式中出现的动态效应模型(dynamiceffectmodel)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和思路。

5小结与展望

5.1心理资本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心理资本的竞争,谁能够持续获得、开发并有效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本,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与优势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谁能赢得心理资本,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个体、群体和组织,甚至还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在当今企业出现的许多问题,其实都不难在心理资本管理中找到答案,因此如何通过各种措施来提升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己经成为当前企业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从员工和企业互动的角度来探索提升心理资本的途径和措施,将组织主导与个人主导的心理资本管理策略相结合,并结合制度化的心理资本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员工心理资本的措施才会取得成效,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日标才会实现。5.2心理资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由于国内外心理资本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日前应从以下儿个方面人乎。。

第一,心理资本内涵的界定与要素选择标准的统一。文献研究表明,不同研究者对于什么是心理资本的问题存在较大分歧,对心理资本要素选择标准的看法也不统一,因此研究结果自然也有较大差异,这与日前心理资本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理论体系指导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心理资本结构的探索和验证。日前的心理资本结构理论只是一个初步模型,心理资本结构是否还包含其他要素或内容还不清楚,因此心理资本结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验证,同时,需要开发有效的心理资本测量工具,并对己有测量工具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第三,心理资本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日前的心理资本理论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得出来的,该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否能够适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资本结构与西方的研究结果是否一致,有哪些特色等问题还不得而知。因此有必要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资本结构,并对西方心理资本理论进行验证。同时也有必要对国外心理资本与相关变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并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由于日前大多数心理资本研究都是以欧美文化为背景开展的,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如果直接应用于其他文化背景,则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因此对国外心理资本与相关变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并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也非常有必要。

第四,加强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影响机理的研究。日前,西方有关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影响机理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我们认为,强化心理资本研究的认知取向,澄清心理资本影响效应关系中的认知作用机理应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第五,日前对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探讨得比较少,因此这方面内容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之一。

第六,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强化纵向研究(10ngitudinal)及多特质、多方法(multi—trait,multi—method)的研究范式。日前,心理资本实证研究中存在的许多分歧与广泛采用的横向(cross—sectional)研究范式有较大关系。只有更多地进行长期的纵向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才能真正揭示心理资本影响效应的本质。

参考文献:

[1]AVEYJB,PATERAJL,WESTBJ.Theimplicationsofpositivepsychologicalcapitalonemployee

absenteeism[J].Journalofkad—ership&OrganizationalStudies,2006,13(2):42—60.

[2]AVOLIOBJ,GARDNERWL,WALUMBWAFO.Unlockingthemask8lookattheprocessbywhichauthenticleadersimpactfollowerattitudesandbehaviors[J].1eadershipQuarterly,2004,15(6):801—823.

[3]AVOLIOBJ,LUTHANSF.Hi曲impactleader:Momentsmatterinauthenticleadershipdevelopment[M].NewYork:McGraw—Hill,2006.

[4]COLEKWELLBEING.Psychologicalcapital,andunemployment:Anintegratedtheory、PaperPresentedatTheJointAnnualConference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ResearchinEconomicPsychology(IAREP)andneSocietyfortheAdvancementofBehavioralEco-nomics(SABE)[M].Paris,France,2006.

[5]HOSENR。SOLOVEY—HSEND,STERNL.Educationandcap-italdevelopment:Capitalasdurablepersonal.social、EconomicandPoliticalInfluencesontheHappinessofIndividuals[J].Education.2003,123(3):496—513.

[6]JENSENSM.Entrepreneursasleaders:Impactofpsychologicalcap—italandperceptionsofauthenticityonventureperformance[D].un—publisheddissertationofUniversityofNebraska.2003.

[7]JENSENSM,LUTHANSF.Relationshipbetweenentrepreneurs’psychologicalcapitalandtheirauthenticleadership[J].JournalofManagerialIssues.2006.18(2):254—273.

(下转第142页)

2010年第2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2010No.2

文章编号:1000—7695(2010)02~0135—04

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研究

冯明,崔文文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

摘要:最大化绩效指员工在最大化绩效环境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所取得的绩效,而典型绩效则是员工在一般的绩效环境中所取得的绩效。对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的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基于对它们的概念以及区分标准的理解,分析了个性、能力和动机与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的关系,并指出了区分二者的实际应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分析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最大化绩效;典型绩效;个性;能力;动机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利润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于是如何激励员工使他们取得较好的绩效以获得更大的利润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绩效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把重点放在对绩效结构的进一步分解上。

对绩效的最大化典型预测量的区别首先由Cronbach(1960)提出,他把测试分为最大化测试和典型测试。最大化测试为能力的测试,即评估人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可以做多少以及可以做多好,就像对认知能力和知识或技能水平的测试。这些测试的突出特点就是人们必须有做好的欲望,并且他们被激励着这样做,以得到最好的分数。相反,典型测试即个性测试,是在既定的情况下,人们最有可能做的,它不是用来调查人们能够做什么而是人们将会做什么…。Cron-bach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就是对能力的测量对于预测个人的行为实际意义相对较小,因为人们并不是总能够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化水平,在一般的工作中,更多的是表现出通常性行为,这为以后人们评估员工时更关注他们的典型绩效作了铺垫。

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的区分始于实际工作,即如何提高招聘的效度。80年代,Sackett等产生了通过汇聚超市行业中多家公司的资源来为多种工作开发招聘测试的想法,为了验证怎样的员工才是最好的员工,他们以美国国内超市的收银员为样本进行了研究。他们采用工作样本的方法,在长期的计算机测试绩效可行的情况下,对每一个员工进行了两种测试,即在没有主管监督情况下,较长时间内对他们进行处理问题速度和准确性的测试,以及在主管监督下较短时间内进行的测试。通过比较,这两种情况下得到的绩效是不同的,因此提出了最大化绩效(短期内取得的绩效)和典型绩效(基于长期的工作样本测量得到的绩效)的概念。如果注意到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的区别,对于“谁是最好的员工”的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

2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的概念

关于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的概念,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由Sackett(1988)等提出的,在实际工作中是利用标准方面的区别来定义的。引用Cronbach对工作绩效标准的分类,Sackett等指出,最大化绩效即当人们知道他们正在被评估,并且接到要求他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使工作做得最好的指示,在较短的但是足以让他们完成任务的评估期内产生的绩效。而典型绩效指当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被评估,没有得到应该尽最大努力的任何指示,以及在较长的评估期中产生的绩效‘“。

最大化典型绩效研究关注的是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条件的鉴定和对实际工作绩效测量的影响。Saekett等所定义的绩效概念关注的是绩效环境,而Motowidlo(1997)对绩效的定义更关注离散的绩效时间段,因为绩效环境范围的变化可能非常大,所以,在自然条件下绩效时间段比绩效环境更分散。根据Motowidlo等对绩效的定义,ChristopherM.Barnes(2007)等把典型绩效时间段定义为既定的绩效时间集中的平均绩效时间段,把最大化绩效时间段定义为其中最高的绩效时间段"j。尽管这种对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时间段的定义与Sackett等所提出的概念有些相似,但是他们把重点放在时间水平而不是绩效环境上。

鉴于以上关于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概念的理解,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目前对他们的区别主要是在Saekett提出的三个维度上,即员工有没有意识到正在被评估,是否收到要努力好好表现的指示,以及评估期的长短。Khhe和Latham(2006)首先利用操作性检验证明了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的不同,Deadrick和Gardner(2008)通过对绩效可变性的跟踪研究,提供了二者不同的实证性证据。但是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Klehe(2003)等的研究证明了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0。虽然这种相关性不是很高,但在实践中,典型绩效和最大化绩效还是代表了一个统一体,而不是任何时候都孤立地来对它们进行比较。

3关于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的研究现状

把绩效结构区分为最大化绩效和典型绩效,虽然这种观点的提出已有20年的历史了,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二者的研究,国外大部分也是集中在对它们理论上的理解,实际工作中尚未有一个对最大化典型绩效的突破性研究。但随着

收稿日期:2009-07一17,修回日期:2009~09一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务员内隐知识模型及测量”(70872121)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容】: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 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 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有的传教士 来华后,学会中文,著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S.J.,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著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全书八卷,容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情欲、意志以及人的发育生长、睡眠、梦和死等。对此虽赋予了许多神学的说教和唯心主义的解释,但用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来加以说明或描述。书中也介绍了利用相似,相反和相近的关系进行联想的具体识记方法。再如有一本研究灵魂问题的书〈〈灵言蠡勺》(Anima学说)是由传教士毕方济(P. Franciseus Sambiasi ,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 年来华)口授,徐光启(1562 —1633, 明代科学家)笔录,于1624年刊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书中论述灵魂功能涉及心理学思想较多,沿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的“三级灵魂论”(从植物到动物和人)和奥古斯丁 ( A.Augustine , 364 — 430)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官能:记忆,理智,意志的心理学思想等。 以上例举三本书的容是中国最早接触到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也是异邦文化的一次传入,并开始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所联系和结合。〈〈西国记法》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 的开端,并与中国心理学思想初次相交。其后的〈〈性学粗述》和〈〈灵言蠡勺》二书也结合中国实例,引用中国古书上的有关论述说明或解释心理现象。在三本书中都肯定了脑的记忆作用,虽叙述得极简单、粗劣,缺乏科学性,但有些具体描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在中国当时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事。因为中国传统的看法认为“心”是最主要的心理器官,而无视脑的作用。由于上述传入的有关西方心理学思想流传并不很广,知道的人也不多,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不大。 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约在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心 理学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传入,一是通过日本间接传入。由于中国经历了清代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曾与世隔绝,西学中断。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被世界列强宰割,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地的重要城市设立“教会学校”。中国最早到这类学校上学,并由教会送去美国留学的有容于(1828 —1912,人,曾 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留美学生监督)和颜永京( 1838 —1898,人,牧师)。他们在美国首次 学习了西方心理学课程,容于1847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省(Massachusetts )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 )时,由布朗女教师(Miss Rebekan Brown )教授学习心理学。其次,颜永京于1854 年赴美留

心理资本干预及其对大学生求职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

心理资本干预及其对大学生求职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 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重要心理资源。以团体辅导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调适积极就业心态、提升就业绩效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将心理资本干预的团体辅导技术与职业生涯教育充分融合,以检验其干预效果,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多元化和精准性。 标签:心理资本;求职竞争;优势 一、主要概念 本研究选取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作为大学生就业动机和求职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根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个人对自己达成客观认知、搜集求职资讯、树立目标、制定计划、解决问题等五个方面任务的个人能力的信心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到6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干预前访谈,筛选被试成员的标准包括:第一,自愿参加、对干预活动热情主动、有积极的期待;第二,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同时承诺遵守保密原则;第三,所有团辅活动均能保证参加。实验中将64名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控制组,每组各32人。两组学生年龄(Mean组1=19.2,Mean 组2=18.9,p>.05),性别(男生组1=43.8%,女生组2=46.9%,p>.05)和年级(Mean组1=1.8,Mean组2=1.9,p>.05)经统计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二)干预方法 实验组进行心理资本干预,控制组与传统班级讲授型教学模式一致,不进行任何特殊处理。实验组织如下。 团体生涯探索辅导活动的设计。此次团体辅导活动特点设置为同质性、结构式、发展性团体:(1)频次:团辅活动共分为6次,每次2至2.5小时。(2)方式:根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中的各个不同维度,针对性设计单词活动的主题,活动结束时小组成员进行分享,搜集成员对此次团辅活动的反馈。(3)确定主题:根据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几个构念,选择自我探索、探索职业、决策能力、行动执行等6个与生涯规划相关的的主题开展活动,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效果。 心理资本干预活动的具体执行。此次团辅活动分为6次,共三个阶段。前两次团辅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关系、订立契约、形成团体。一是通过霍兰德职业

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张瑜 122327

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摘要:学习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早在心理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 就有不少哲学家、思想家论及学习的问题。自19 世纪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 一批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形成了系统的学习理论。从最开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再到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身认知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越来越关注解决实践问题。 关键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具身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 引言:所谓学习理论, 顾名思义, 就是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 它旨在阐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学习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有哪些条件和规律, 如何才能有效地学习, 等等。学习理论指导人类的学习, 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学习离不开学习理论的指导,学习创新更需要科学的学习理论的指导。 1. 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渊源 1.1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哲学史上, 一些哲学家对人的认识过程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 其内容包括知识的起源、实质及其获取方法等。而关于知识的起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在西方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立场: 一种是唯理论或理性主义的立场, 一种是经验论或经验主义的立场。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经验主义传统强调行为的发展取决于经验, 而理性主义则注重行为先天的、预定的心理倾向, 这就是所谓的后天与先天之争; 经验主义认为对行为的分解是必不可少的, 而理性主义则看重事物的整体性, 这就形成了部分与整体之争; 经验主义认为经验证据和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而理性主义则强调通过预感、直觉和推理可以更有效地了解行为, 这可以称为实验与推理之争。这些争论对后来的学习理论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尽管上述哲学思想和学习理论并非严密地一一对应, 但20 世纪初形成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典型的经验主义, 与之对立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是偏向于理性主义的。 1.2学习理论的心理学渊源 学习的心理学研究始于19 世纪末。1879 年冯特实验室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建立是人类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人类心理的开端, 它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家们的理论思辨中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重视实验的科学。当时,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钠试图运用内省法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分析。他们提出的基本假设是心理由各种观念联结而成, 要研究复杂的心理, 就必须把这些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09-11-25T16:41:07.45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7月下旬刊供稿作者:叶柱轩 [导读]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员工的心理资本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叶柱轩(北京大学) 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员工的心理资本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首先,文章回顾了有关心理资本的界定和构成等方面的研究;随后,总结了心理资本测量一些方法;最后,分析并指出了心理资本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构成心理资本测量 分类号:B849:C93 0 引言 21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 Seligman为首的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发掘和促进那些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繁荣、兴旺的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在近几年不断完善,经验研究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积极心理学的这种思潮和研究取向也渗透到了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并形成了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由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倡导建立的积极组织学术(POS)研究小组;另一个是内布拉斯卡大学盖洛普领导学校的Luthans所倡导的积极组织行为(POB)学研究。它是对积极导向的、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从而可以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从POB发展而来的。 1 心理资本的界定 POB的选择标准包括[1]:积极性;基于理论和经验研究;可以被有效地测量;状态性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POB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例如Con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和Johnson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对积极心态的倡导;另外,POB是基于状态的,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并不属于心理资本的范畴,例如,大五人格、良心、自尊、积极情绪、情绪智商等,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但是不易开发、改善与管理,因此不应该属于POB的内容。 “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在POB及其选择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2]:①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②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③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④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 虽然定义中心理资本只包含了四个维度,但事实上,心理资本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核心构念,它整合了不同符合POB标准的心理能力,并考虑了能力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投资、发展并管理整个心理资本对于工作绩效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单个积极心理能力的影响[3]。 2 心理资本的构成 Luthans[2]认为,最符合上述POB选择标准的积极心理能力有四种: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 2.1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一种信念。它是目前POB诸概念中研究最多、理论发展最为成熟的一个。这一概念最主要的理论家和研究者Bandura强调指出[4],自我效能感是积极性发挥作用最普遍、也是最为重要的心理机制,人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并能阻止不理想结果的发生,才会有行动的动机。自我效能感也非常符合POB的其他三个标准,即能够被有效测量、开发和提高工作绩效。 研究发现在有些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成功的预测力要大于个体实际拥有的能力,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个体就越有可能真正地投入到任务中和迎接挑战;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成功地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或初尝失败时仍能够坚持下去。另外,实证研究还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如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使工作绩效提高了28%,而且对工作绩效的预测力也大于人格特质或工作满意度[5]。 自我效能感的开发方法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给个体提供有关任务特征、任务复杂程度、任务环境等信息,并指导其如何更好地控制这些因素;提供培训以直接提高个体工作能力或指导个体如何恰当地运用能力去完成工作;帮助个体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行为的、分析的和心理的策略,如运用咨询和指导等形式,帮助个体理解行为策略、分析策略、心理策略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适时加以综合运用;通过培训改变个体错误的归因,提高其动机水平;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以获取成功的经验;运用积极的反馈方式,使个体感觉到组织的积极支持等。 2.2 希望希望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设置目标,想出如何实现目标的途径,并激励自己去实现目标的一种信念。它不仅仅反映了个体达成目标的决心,而且也包括了个体对能够制定完美的计划和确定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的一种信心。 临床心理学家Snyder等人[6]的研究表明,满怀希望的人往往对既定目标更加坚定并受之激励;重视目标以及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乐于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适应新的合作关系;在压力情境下较少体验到焦虑;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些方面对于今天的管理者和员工而言无疑是非常理想的特征。 尽管还未被直接应用于工作领域,但有关的实证研究均发现:希望的测量分数与工作目标期望、控制感、自尊、正性情绪、应对力和成就等呈正相关;管理者的希望测量分数水平与其群体或团队的收益率及员工的满意度和留职意愿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相类似,希望可能在某些类型的工作(如产品开发或销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希望的培训和开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通过发展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唤醒内部动机;使个体的才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参与目标设置,以获得其对目标的接受和承诺;鼓励员工设置和追求具体的、富于挑战性的目标;训练员工阐释目标并采用分步法将复杂、长期的战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步骤和阶段;训练员工如何开发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帮助员工开发重置目标的技能,它能使个体意识到当遇到不可抗拒的目标阻力时,不应继续盲目坚持,而是应对目标进行重置;训练员工对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心理预演。 2.3 乐观心理学家把乐观定义为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知特性。研究发现乐观能够对身心健康、成就取向、动机等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些因素能够进一步带来学业、体育竞技、政治和职业上的成功;相反,悲观则会导致消极、失败和社会疏离,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消沉和死亡。POB提倡现实和灵活的乐观。例如,乐观者易于被激励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其业绩也更

第十二章-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新进展

心理治疗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整合后现代心理治疗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十二章心理治疗方法的新进展心理治疗发展有哪些趋势 (一)方法兼容,打破学派分立的局面 在发展初期,各派相互排斥,门户甚深,但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学者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和方法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心理问题,于是人们逐渐抛弃门户之见,打破学派分立的局面,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不拘一格,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或同时采用几种不同学派的方法。 持上述方法的临床心理学家成立了“整合心理治疗学会”(SEPI) 兼容模式的代表人物为Lazarus 和Beutle ,整合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eitman 和Patterson. (二)强调内外因互动的行为生态观行为的生态观强调不同情境引发不同行为,强调内因外因的互动平衡,相互作用,而不苛求分辨孰为因孰为果。人患心理障碍或疾病就表示个体行为与环境配合不良,是生态系统失衡的结果。 行为生态观提示我们,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只有将促进个体心理成长与改变外界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调试,同步改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长远稳定效果。 (三)向常模挑战的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是多元文化主义对治疗理论的直接影响。世界是复杂的,人们生活经验是多样的,多元文化治疗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摆脱所谓常态或常模的束缚,改变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以宽容的态度,从多元角度审视来访者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多元化的方法,使来访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多元文化治疗强调情境导向,参照来访者的文化背景解释其认知、 文化差异调整治疗的方法技巧。重视性别、年龄、教育、职业、宗教、 情绪和行为问题,并根据种族等社会文化变量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学逐渐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百多年的历史,各种心理学著作层出不穷。心理学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并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派别和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一、国外心理学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心理学的研究,这一点相比我国要早得多。在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比较高,心理学的派别分支也分得比较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政府的支持。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较高,政府大力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并且每年拨款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因此心理学研究硕果累累。 (一)教育心理学。所谓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整个研究具有连续性。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个体个性的形成,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传授、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规律。(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的生物心理学探索的主要是动物和人类行为发生的过程和心里活动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规律。生物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例如条件反射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之大,心理学上著名的行为主义就是在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以来,生物心理学流派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研究理论,其

中比较出名的有功能系统学说。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产生是具有历史的意义的。行为主义一直以来,在心理学中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然而在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兴起了计算机语言、语言学、信息论和控制论,并导致了心理学上的认知革命,行为行为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走向衰落,而认知心理学由此产生。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利用信息加工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 二、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的心理学总体而言,起步较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历史上屡受挫折。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心理学的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并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人才与心理学和著作,并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 (一)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秉着谦虚的态度,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理念,并吸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实际,展开自己的研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生物心理学研究人的大脑和人的行为的科学。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来研究生物心理学,研究领域广阔,并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一是药物成瘾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环境复杂,药物成瘾问题比较严重,毒品交易时有发生。二是记忆与学习。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理论的研究自发起之日,势头迅猛,成果辈出,成为目前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倾向。在此,我将心理理论以前研究的一些问题、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分析,如下:1.有关儿童错误信念认识发展的研究 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看,信念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儿童对他人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发展方面。由此,研究者们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是否拥有心理理论能力的一个标志。 2.有关儿童心理理论中其他心理状态的研究及其之间的关系 儿童对自身及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主要有: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外表—真实认识、视觉观点采择等。Flavell等人认为,成熟的心理理论应该考察儿童对心理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视知觉、注意、愿望、情绪、意图、信念以及相关的心理表征、假装和思维。[1]近20年来,情绪理解等越来越成为研究者们感兴趣的领域。其实,研究心理状态的各个方面与信念认识的关系一直是心理理论研究的核心。但是,目前的研究对心理状态的一些领域还涉及不多。例如,注意、记忆、想象、言语、意志行为、需要、气质、能力等方面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此外,一些认知研究领域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如何,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例如元认知、内隐认知等与信念认识的关系。 3.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毕生发展观 研究心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传统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发展阶段,也即学前儿童,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有着显著的发展。一般认为,3-5岁是儿童的心理理论产生显著变化的时期,尤其在4岁左右,儿童对内部及外部心理状态的认识发展都有重大转折。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目前,已经有人开展了成年人及老年人的心理理论研究。但是,目前的大多研究还处在理论假设的框架内讨论这一问题。至于各个年龄阶段特定的发展内容,不同年龄阶段间发展特点的关系,还需要用实证研究来发现和验证。 4.有关特殊儿童的研究 特殊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最多的是关于自闭症儿童与聋儿的。有关“自闭症的心理理论假设”认为:自闭症儿童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关系,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上均存在明显的困难,且缺乏想象力,所有这些症状均源自他们的心理理论受到了损害。[2]Russell等人(1998)研究发现,聋儿的心理理论发展迟滞。他们认为这种迟滞是因为其早期学习心理状态的机会相对地受到了限制而造成的。 [3]Peterson和Siegel(1999)指出,生物因素、对话和社会因素在心理理论发展中有相互影响。[4] 至于对其他特殊儿童,如超常儿童、弱智儿童、问题儿童等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的研究还不多。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的研究,将为我们认识心理理论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提供知识基础。 5.有关儿童心理理论与社会心理、行为发展的关系 研究者们在关心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关心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其社会生活的影响。例如,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与其合作性、同情心、理解他人的情绪、

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_范红霞

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 范红霞①② 申荷永① 张 敏① 【摘要】 目的 了解近20年来国内外强迫症在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动态。方法 以最近20年国内外有关强迫症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与总结了近150篇有关的研究论文和一些相关的治疗研究。结果 呈现出有关强迫症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动态。结论 加强文化因素的研究对强迫症预防及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强迫症;研究进展;综述;心理治疗;人格因素;沙盘游戏;心理分析 An Review of Evolvements and Trends in Resea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C D Domestic and Abroad during the Recent20 Years.Fan Hongx ia,Shen Heyong,Zhang M in.South China N ormal Universit y,G uangzhou510630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uth ors a ttempt to provide an ov erview of ev olv ements a nd trends in resea 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CD.Methods Ba sed on finding s a nd discov eries o f resea rches co nducted do mestic a nd abroad on the treatment of O CD during th e recent20years.T he metho d used in this a rticle is bibliog raphical research,which inv olv es an analy sis and summery of abo ut150relativ e articles a nd resea rches.Results Present an overv iew of ev olv ements and tr ends in resea 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 CD domestic a nd abroad during the recent20y ea rs.C onclusion A reinforcement o f research on th 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will be of g rea t sig nifica nce on the interv ention and t rea tment o f OCD. 【Key Words】 O CD;Research adv ance;Rev iew;Psychotherapy;Personality facto r;Sa nd-play thera py;Psychanalysis “强迫症”正在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严重问题。有关的专业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患病率高达2% (P<0.01)。新兵集训后,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集训前(P<0.01)。SCL-90各因子分值中,除了偏执和敌对分外,其余各项分值(包括:焦虑、抑郁等),均有明显下降,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敌对分值略有下降(P<0. 05),有显著性差异。但偏执分值下降不明显(P>0.05)。集训后SC L-90总分110.33±22.45,大于160分者44人(4.0%);较集训前[2]减少100人(9.1%);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者71人(6.5%),较集训前[2]减少150人(13.6%);集训前[2]所检出的心理障碍者,有4人在集训后症状消失,1人症状减轻。 3 讨 论 本组心理测试对象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即将开始军旅生涯的新兵,正处在由地方青年向军人转变的初始阶段,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他们正处于心理上的适应期。 我们运用SCL-90,对本组入伍新兵集训前后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评估。就SCL-90量表分值的变化来看,与国内报道结果相似[2~5]。值得注意的是本组新兵,集训后SC L-90偏执分值变化差异不大,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不尽一致[3,5]。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军队已经开始对入伍新兵在集训期间常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战士的心理素质这一结果,在本文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是,本文提示在实际训练工作中,应该对那些集训后思维偏执和敌对分值仍较高者(心理水平低,在训练及工作中可能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消极适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新兵集训后的焦虑和抑郁分值均有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表明集训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通过集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集训前士兵的社会角色还未彻底转变,通过集训这一转变加快,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新兵集训期间得到了强化,这是新兵集训带给新兵在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最直接影响。 总之,新兵集训,通过严格的军事、政治、体能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使新兵的整体素质得到升华。其中引入心理因素,动态心理监测,及时了解新兵的心理变化,注重心理疏导及人性化理念,对于提高新兵群体心理水平,促进新兵快速由普通地方青年成长为合格军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王家华,张凤刚,宋林琳,等.中国新兵SCL-90常模的建立.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28 [2]黄继真,赖淑珍,熊富先,等.1097名新兵SCL-90测试结果分 析.东南国防医药,2003,5(4):274~275 [3]栗文彬,高红丽,徐德忠,等.新兵基础训练前后的心理健康状 况.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12:21 [4]郝永建,廖远祥,林敏,等.某部新兵集训期间心理卫生状况调 查.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0,18:75 [5]李红政,谭海鸥,邹华根,等.对新兵军事训练前后心理健康状 况变化特点的调查.四川精神卫生,2000,13:230 (收稿时间:2006-04-20) ① 中国.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 510630 ②山西大学心理学系(太原)

心理学之心理资本的成长

2010 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胡烨妃骆宏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 众多研究表明,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态度等心理资源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心理资本(Psy- Cap)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心理资本理论为如何获取、开发和有效利用学生积极的心理资源提供了独特视角。本文主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学习领域中的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并就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心理资本学习领域身心健康 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心理学家在20世纪末期的研究中发现,某些积极的心理要素有助于 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消除。基于此背景,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Seligman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ymovement),他认为 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使人们将关注点引向积极导向的研究,给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给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积极心理学的思潮和研究取向渗透到了组织行为学研究中,产生了积极组织行为学(POB)研究。它是对积极导向的、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从而可以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从POB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 (1)拥有表现 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 (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 (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 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 (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韧性) (Luthans& Yousse,f 2004; Luthans& Yousse,f 2007; Luthans, Youssef et a.l, 2007; Luthans,Youssef和Avolio,2007)。Luthans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个高层次的核心 构念,它整合了不同符合POB标准的心理能力,并考虑了能力之间的协同作用,即心理资本的整体作用可能大于各个部分(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 韧性)的作用之和。 心理资本对学生的影响 尽管心理资本的概念提出才短短几年,但是在学习领域进行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自我效能维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例如, Snyder等人进行的一个初步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的希望水平不仅与平时成绩相关而且能很好的预测 期末成绩(Snyder eta.l,1991),龙瑾、余鹏等人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子,自我效能越高,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反之亦 然。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乐观的学生较之悲观者有更少的压力、孤独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学习成绩更好。 Valle及其同事对860位10~18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一年的纵向研究。他们发现,学生的希望水平是幸福感很好的预测因子,并且希望在青少年 压力事件和内在行为之间起到缓冲作用。该研究还发现,希望水平可以预测青少年一年之后的内在问题行为。鉴于希望水平对学生的作用显著,有学者对开展了希望的干预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Edwards等学者开展了“儿童希望项目”,该计划有效提高了中学生的希望水平。Valle及

论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论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 [论文关键词]学习记忆学习环境设计有效教学 [论文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

第9卷第2期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151- 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 吴明霞郑涌汤万文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 武警成都指挥学院政治教研室  摘要自Eysenck以来该文介绍了近年来西方心理治疗领域有关心理治疗有效性的理论发展和研究设计 关键词心理治疗治疗关系 分类号 R395 心理治疗领域临着许多挑战1952对于神经症来说 这激起了学术界和临床医生有关心理治疗效果的争论 以证明心理治疗是否能够产生有益的疗效 临床医生对那些更多是出于学术兴趣而非临床应用而进行的研究持怀疑态度

-152- 心理学动态 2001年 然而似乎回避了一个问题如牧师忠告干预手段有什么区别呢 2 过程变量及过程-结果研究方法 过程研究的目的是识别心理治疗的活性成分和变化机制增加对人心理转变过程的理解 Orlinsky[3]等人提出与治疗效果有关的5个过程变量治疗关系的总体质量2 患者合作与对抗4治疗持续时间 治疗效果与过程变量 出现的频数或比例间的相关2 研究过程变较为长期的发展模式 包括各种复合统计分析路径分析研究主题包括 介绍各过程变量对阶段性效果的贡献及认知治疗的过程[6] 1.3 治疗关系 过去10年来therapeutic alliance?°??ó???á??á1?????1??μμ??D??μ??÷òa???1ê?成功的治疗中对治疗关系的中心角色的认知 对治疗关系更为全面和精确的解释和操作对能促进积极治疗关系的治疗前变量和过程 变量的注意增加加深对治疗关系发生变化或破裂的原因和性质的理解[7] 2?í??D??3ìDò??μ÷??á?1??μμ?2?í?·??? ??????á?1??μμ?2aá?°üà¨á?2?·? ?????Dμ???á?ê?o?×÷μ???á|è??a2?1ü??á?1??μ μ?D?ê?è?o?ò??°?à?¥????oíD3?òòààμμ??Dêü μ??D?????′?¤êμá???á?1??μó?á? D§????μ??y?à1?1??μ[8] ?a?í′ùê1?D????é?è?á??aó°?ì ?y????á?1??μμ?òò???°??á??°?°??á??Dμ??÷??±?á?具有健康的目标 人际态度无敌意或支配欲的患者 1.4 疗效标准的进展 临床效果患者的机能转变到非病人或正常人的机能的范围内是最常用的疗效标准[9]ó??a??·?·¨?éò???·?2?í?μ??ù±? ?′3£ì??′???μ′ó??è·?¨áù′2é?μ???òa???1 ê×?è????ì??éμ????àμ?Dò ?£?D×?oóé??áéú???üá|μ?ò?ìá?? ??′ó???′μ??y3£μ?Dò?£?D ??μ?ê?????′óòa?ó??éùμ??áì?′?êy 万方数据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建构主义取向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主题,如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合作成长;减少教学评估的参照标准等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主张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层面入手来考察人的心理、行为机制。在后现代主义指引下涌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如:跨文化研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研究以及学科教学心理、网络教学等。 教育心理正在研究什么? (三)认知主义取向 如:学习迁移、先前知识的作用、群体练习与分散练习、认知负荷、整体学习和局部学习、信息存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和元认知、记忆术等。 近年来还有四个重要领域是认知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热点问题,即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教师效能、班级或学校效能等集体效能、交互教学、基于计算机等各种学习网络使用方面的研究)和动机研究。 (四)人本主义取向 强调对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多元的方法论、多学科的融合、跨文化的整合来达到目的,采用多维度、多途径对整体的人进行研究。 (五)行为主义取向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一)理论观点多元融合 (二)研究设计质量结合 (三)研究情境生态化 (四)研究视角多样化 (五)研究对象“全人化” (六)研究方法综合化 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技术的某些新进展 一、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 设计型实验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到的教育设计。它采用了“逐步改进”的方法,要求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然后根据效果和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从而形成更为可靠有效的设计。 这种设计型实验需要在现实的学习情境(如学校)中进行,其中会涉及到许多无法控制的因素。研究者并不去努力控制各种干扰变量,而是在自然情境中考察设计方案中的各个要素的实施状况,从而实现学习环境设计的最优化。 二、网络实验 在网络发展的早期,研究者所设置的在线实验室可以随时招募被试以分派到处理条件中接受测验。而现在的在线心理学实验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实验。 电子邮件经常被用来传递实验处理和记录那些通过传统渠道所获得的被试的反应。电子邮件和其他匿名交流技术也能用于实验室或教室范围之外的研究。 如,在另一项通过言语说服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由指导者设计用以激励自我效能感的电子邮件短信既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也能提高学生随后的考试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标记版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黄雪娜 金盛华1 盛瑞鑫 1摘 要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等范围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现状表现为美国认知范式理论的延续、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兴起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自我理论的回归、对情感研究的关注、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文化视角转换趋势。 1关键词2社会心理学;中等范围理论;本土化;整合 1作者简介2黄雪娜,197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金盛华,195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盛瑞鑫,198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1中图分类号2B849:C91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1-6198(2010)03-0054-06 1金盛华为本文通讯作者。 oFoley ,RobertA.,/Evo l uti on ary perspecti ves on the ori g i ns of hum an s oci al i nstit u tions ,0In W.G.Runci m an ed .,The Origi n ofH uman Soci al I n stituti os ,Oxford :Oxford Un i vers i ty Press ,2001. 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理论一直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热衷于建构跨历史、文化背景的/大理论0或/纯理论0,如行为主义等。20世纪中叶以来,理论家们意识到,真正能够跨历史文化的/大理论0是不存在的。因此,当代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向之一就是:抛弃了建立统一理论的企图,而代之以寻求所谓/中等范围理论0。中等范围理论不是像传统大理论那样,要对全部社会心理、行为模式找出普遍规律,而是仅仅对某一方面做出解释,如认知失调理论对态度改变做出解释,同时,这些理论的某些观点带有大理论的取向,如社会学习理论就是受到了行为主义的影响。本文就近30年来社会心理学中等范围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简要介绍。 一、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 1.美国延续社会认知范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建构主义视角中,延续着传统的社会认知范式的主导模式,使正处在第三代思潮的社会认知主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蓬勃发展,表现为数种具体理论建构。 (1)创新性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SI)是有关人类本质的基础理论,它从苏格兰伦理学、德国相对论和英国进化论的哲学思想中得来,对/人类本质0这个古老话题注入现代意义。o到了21世纪,受美国早期实用主义 哲学的影响,米德(M ead)结合实用主义理论和心智理论,发展了符号互动理论。近30年来,一些心等主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发展了很多全新的符号互动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认同理论和情感控制理论(a ffect control theor y )。认同理论(-i dentity theory)是美国心理学家S tryker 、Burke 、M c -Ca ll 和S i m m ons 分别对认同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所建构的理论。112认同理论是从符号互动理论特别是结构性符号互动作用理论中孕育发展出来的。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在个体通过对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进行认同和解释过程中建构出来的。认同理论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地进行认同。尽管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认同理论,他们都共同关注三个主题,从而构成认同理论三个主要原理,即社会、自我和认同。情感控制理论(简称ACT )是近30年来,美国心理学家H eise 等人扩展符号互动论中有关语言的基础性作用和对情境进行符号标示的观点,通过数学模型描述人类对社会事件的情感状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测量结构、情感反应方程和情感控制过程的数理模型三个方面构成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12230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围绕着情感控制理论所作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三种:(1)对控制系统中的文化情感反应强度进行跨文化研究;(2)对控制原理中的控制加工程序进行测量;(3)应用理论对情绪、越轨行为、宗教和社会运动等主题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