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资料

诸葛亮资料
诸葛亮资料

近日,偶然读到某网友发表的《诸葛亮的十大过错》一文,觉得颇有新意。

但是,其中有些观点笔者觉得有失公允,甚至是一些偏见。笔者对这一话题也很

有兴趣,因此想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这位朋友在文中一共给诸葛亮列举了十条过错,第一大过错就是“架空刘禅,独揽大权”。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在临终之前不仅把蜀汉的军政大权交给了诸葛亮,而且把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要刘禅对待诸葛亮要象对待自己一样恭敬。同时,他也要求诸葛亮要竭尽全力,把自己创造的蜀汉皇朝发展下去,还要辅佐好刘禅,让他成为一个好皇帝。对于前一点,诸葛亮可以说是做到了“鞠躬尽瘁”“费尽心血”,千百年来被人们传为佳话。但是,在辅佐刘禅的问题上面,他就完全违背了刘备的遗愿。在刘备死后,他通过各种手段,牢牢地把中央军政大权集中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而达到了自己专政的目的。如果他是真心地去辅佐刘禅,那么他就应该教导和规劝刘禅专心处理政事,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皇帝,最起码他也应该让刘禅处理一点政事吧。很可惜,他并没有这样做。当然,他专政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贪图私利,也不是为了作威作福,他始终都是为了蜀国的前进和发展着想。但是,他始终没有逃出封建社会士大夫追求功名的圈圈,也违背了他自己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原则,最后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可悲结局。这也是古

代封建专政者的悲惨结局的根结所在。

《诸葛亮的十大过错》中列举的第二条过错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这一条可以说是给诸葛亮乱盖大帽子。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诸葛亮毕竟

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不是一个毫无头脑的武夫。他在出兵打仗的时候,凡事都按兵法而行,进攻或者退兵,都有计划和依据,不可能轻易的冒险或者浪费兵力。在处理国政的时候,也不会贸然改变政策和方针,“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平生唯谨慎”,这是对他的性格和做事原则的最好写照。至于在他执政

期间,蜀国为什么多次北伐,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

简单地说来,蜀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综合国力与魏,吴两过相比

,远比不上魏国,也比不上吴国。魏国地处中原,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三国

之中是最强大的。吴国依附长江天堑,又面临大海,实力也比蜀国强大得多。而蜀国呢?蜀国地理条件最差,十分偏僻,实力当然也最弱。而且在刘备死之后,又失去了荆州这样一个军事要地,很容易遭到魏,吴两国的攻击。总的来说,蜀国是很被动的。对于这一点诸葛亮看得很清楚,所以,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在军事上争取主动权,才可以保住蜀国的地盘。因此,北伐也就无法避免

了。

诸葛亮的第三条,第四条过错都是认为“不挖掘,吸收和培养新人才,

反而打击原有优秀人才”,这一条也是不能够成立的。在刘备死后,基本上是录用赵云,关兴,张苞,魏延等人,而且,每次行军打仗,都差不多是委以重任的。不过,在识人和用人方面,诸葛亮是不如刘备的。这一个问题,我将在后面详

诉。

至于第五条“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采取两边安怃的政策,结果适得其反”,更是大错而特错了。因为处理内部矛盾,调节将相之间的分工正是诸葛亮

的长处。“七擒七纵孟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此外,诸葛亮在处理和魏延的矛盾的时候,也很注意尽量不要激化内部矛盾,尽量是低调处理。因为他很明白,将相失和,上下失调,对于多事之秋的蜀国来说,是有百害而是无一利的。尽管魏延对诸葛亮不让他上战场,不委以他重用是非常不满意的,甚至有时候是对诸葛亮大发牢骚的,然而,诸葛亮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让他在一些小仗上面现露一下,以此安慰。我们且不说诸葛亮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单说他这样做

是不是减少了以些纷争,我看是可以肯定的。

如果说把第六条“不敢直言刘备过错,不敢劝阻刘备过失”当作诸葛亮

的过错的话,也不是很客观地,那也是一种偏见。事实上,对于刘备的过错,诸葛亮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于他来说,有些过失,他可以去劝阻刘备,如一

些原则性的,政策性的失误。但是有些过失,他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刘备

派关羽去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刘备此举是宁愿相信自己的兄弟,也不相信外人[如

赵云],但是关羽从来是有点傲气,看不起任何人的。他去守荆州,很难说是万无

一失的。诸葛亮自己也不能够去劝阻刘备的,因为他知道,其实在刘备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还是不信任的。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里面,在帝王和臣子之间,是再平常不过了。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刘备十分清楚这一点,同时,刘备不得不顾及到这一点:诸葛亮仅仅是来帮助自己的,自己却不能够事事处处都得听诸葛亮的,因为别忘了,刘备也是个英雄,他也是很有头脑的人物。反过来,诸葛亮本人也很明白这一点,正所谓“锋芒毕露”,必遭杀身之祸。所以,能够完全真正只听坏话的帝王是没有的,作为臣子,能够劝阻的当然要劝阻,不能够去

做的,那是千万不可以强求的。

第七,第八条列举的诸葛亮的过失是“不懂得处理后事,错误选择继承人,只派姜维等等”也事不恰当的。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诸葛亮一生地做人原则是凡事谨慎,从来不肯轻易冒险,一切都不能操之过急。这也是他的性格体现。所以,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他一定不会违背这个原则。那么,在他看来,在蜀国群臣之中,只有姜维最符合他的要求。实际上,在第一次北伐攻打天水收服姜维之后,他就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

遇伯约[姜维],吾愿足矣。”可见,当时他已经看好姜维了。

但是,如果说诸葛亮只是想把继承人选做姜维,也是不对的。姜维只是负责军事方面的领导,对于国家政事,还是得靠蒋琬,费玮等人。所以,他在临终之前,他把丞相一职派给了蒋琬和费玮二人,这又怎么能说他不会安排后事呢?又

怎么能说他只派姜维呢?

第九条说的是诸葛亮在外交方面的政策,原文说“诸葛亮一味对江东退让”

,这是多么肤浅的理解啊!诸葛亮一生的外交政策是“东和孙吴,北拒曹操”,

这是他在隆中时对刘备说的,也是他在以后处理国政方面对外政策的行动方针。这八个字的外交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当初关羽和刘备都因为没有遵守这个原则,

结果,一个丢了荆州又掉了脑袋,一个遗恨白帝城。

如果说诸葛亮在刘备死之后不去争荆州而去北伐,这也是处于策略上的考虑。我在前面也已经谈到过,这个时候的蜀国,势力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如果这个时候再去和东吴争什么荆州,反而给魏国有可乘之机,那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所以,和东吴从新交好,共同抵抗曹魏。的确是一种很正确的权宜之计,而决不是

什么一味退让。

至于最后一条“任人唯亲,只用马谡”,更是荒谬离奇的说法。我在前面也说过,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以马谡为例子,刘备在临终的时候曾经问诸葛亮,马谡这个人怎么样,诸葛亮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却说马谡这个人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没有听进去,结果果然在街亭一战中,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还坏了诸葛亮的整个北伐计划,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大锉蜀军锐气。马谡不是没有本事,他也不是诸葛亮理想中的继承人,但是,他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诸葛亮却要他上战场,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失误,但却不能说成是任人唯亲。另外,从诸葛亮的性格来说,任人唯亲是有违

他做事和为人原则的。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上,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效仿的。他的人格和他处世的原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也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者,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这一点,我们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个神化了的人物,这是小说的艺术

加工,但是小说不等于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光要看到他这个人做过什么,还要看到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中间,一定要客观地评价他的功绩和不足之处。这样,我们才不会在观点上有什么偏见和认识上面的肤浅甚至失误。

1.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就培植亲信,又却只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2.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但都失败,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刘备培养的老了后,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4.压抑,打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李严、魏延等。而很多喜欢歌功颂德,虚有其表的“乖孩子”得到重用。

5.处理内部矛盾不当。对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五虎上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逼魏延造反。

6.不敢直言劝谏。刘备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7.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

8.不懂处理后事。诸葛亮死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还叮嘱“小心魏延”。而杨仪与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后被马岱追杀,魏延是当时蜀军中年富力强、战功显赫的首将,冤杀魏延无异于自毁长城。

9.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不对,应该是“蜀中有将才,廖化帽先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诸葛亮犯的最大的错误

三国时代蜀国的兴衰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成也诸葛,败也诸葛”。对于诸葛亮的功劳,是无可非议的:自出南阳始,火烧博望,舌战群儒,联孙抗曹,借东风,火烧赤壁,智取荆州,入主益州,到后来名成八阵图,平南蛮,出祁山,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功劳和才能在整个三国时代都无人能出其右,以至于有人把他列为中国历史上三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其他两位是管仲和商鞅)。但蜀国最后还是被魏国的后身——晋所灭,有人归罪于诸葛亮六出祁山,耗尽蜀国国力所至。笔者却另有看法,诸葛亮犯的最大的错误绝不是六出祁山,且听偶慢慢道来:

我们先从六出祁山开始分析,抽丝剥茧,答案就会逐渐清淅起来。先对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行为做无罪辩护。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蜀国应等国力强了再打也不迟。其实不然:1 是魏强蜀弱,你不打他,他也会来打你。2 是你发展强大了,别人基础好,会发展得更强大,甚至差距进一步扩大。3 是时间一长,吴蜀联盟就会松动。4 是诸葛亮生命有限,他不能完成大业,其后继者则更不可指望。从中可看出,打是一定要打的。再看当时的地理和势力范围,魏国占据中国的北方,包括整个黄河流域,以及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部分,另外还有今甘肃,其面积超过吴蜀总和。吴国占据长江以南,岭南以北的地域。而蜀则占领四川盆地及周边一些地方。由此观之,蜀对魏作战,只有甘肃一带和陕西西南部。而这一带山高路险,诸葛亮精通地理,经过周密分析,只有出祁山最利于蜀国进攻魏国。而进攻的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长安,再以长安为前进基地进攻魏的心腹之地。其间有魏延建议出子午谷偷袭长安,但终因这一行动过于冒险,与诸葛亮谨慎行事的风格不符而被否。而诸葛亮也遇到了不少难题:

1 是后勤补给困难,山路崎岖,路途遥远,敌兵搔扰都给补给造成不少麻烦。诸葛亮也为此开发出流牛木马,却仍不能解决问题。以至于要将20万兵马分成两批轮流作战,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

2 是进攻的地区在关中以西,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民风强悍,以至于进攻部队难以夺取一个有效的补给基地,时间一长,士气低下,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3 是本身国力也非常有限,难以维持20万人长时间的消耗。期间诸葛亮推行“囤田制”,在汉中开发田地三年才备有足够的粮草以供其再出祁山。

4 是对手也非等闲之辈。军事上采取坚壁清野,政治上采用反间计,让诸葛亮无功而返。以上客观原因实在是非诸葛亮之过错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简单地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却不能取胜的关键是粮草不够。按理说天府之国,土地肥沃,当盛产粮草才对。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否则诸葛亮也不用三年囤田,李嶷也不用因交不出粮草而被免职。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蜀国粮草不济的呢?是人,说白了就是劳动力不足。古代看一个国家强不强,看她的人口就知道了。当年秦国大将白起活埋几十万赵军,不是他嗜杀成性,而是让赵国人口锐减,使其再也构不成威胁。蜀国灭亡时,刘禅交与邓艾的文簿上记载:“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这一数据让我看到时还以为看错了。这还是诸葛亮死后几十年的人口,可以估计,当时男女人数不会多于八十万,要维持二十万的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才会有军队要搞大生产的。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蜀国人口如此之少?

我们把历史的书页往前翻一页,答案一下就找到了。那就是彝陵之战。刘备七十万人进攻东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死伤无数。到底损失多少,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估算一下。诸葛亮在看到刘备的营地的布置图后大惊,立马动身前往彝陵,但还没到就兵败如山倒,于是在路上布下八卦阵,以阻挡东吴的追击。这八卦阵,诸葛亮自称可顶十万大军。由是可以观之,当时蜀军已无力组织起十万人的部队了,可见损失在六十万以上。不过,三国战争中,很少有完全的歼灭战,往往是一方将另一方杀散,事后战败方又能聚集相当一部分散兵游勇,比率大概为四到六成。按这样算,蜀国当还能聚集三十万人。但后来诸葛亮在对南蛮用兵时,只能组织起十万人的部队,加上汉中和荫盟关以及江中的守军,整个蜀军也就二十万上下。从这点看,彝陵之战后蜀军只剩下十几万人,损失五十多万。笔者仔细分析,发现其中原因,那就是这七十万人的军队的主体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老底子部队,大概有三十到四十万人。这部份人加上刘璋的十几万降军和汉中张鲁的十几万降军,刚好是七十万。这几十万荆州兵被杀散后,并没有逃往四川,而是回了荆州老家。这就是最后只剩十几万人的缘故。蜀国这次大减员,实是伤了根本,以至于刘备在白帝城后悔得一命呜呼。酿成这次惨败的直接原因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执意要为关羽报仇,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这么重大的军事行动,做为军师的诸葛亮却意外的没有随军出征,也是疑点重重,史书上亦没有明确记载。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是诸葛亮极力反对伐吴,与刘备产生冲突,为统一指挥,刘备就没有带上诸葛亮。

2是刘备轻敌。当时东吴军队大概只有十几万人,蜀的七十万是有压倒性优势的,只可惜历史又重演了赤壁之战的一幕。

3 是刘备妒才。从诸葛亮出南阳以来,几乎每次都是他在实际指挥刘备军,而且都

发挥得不错。因此,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刘备多亏有了诸葛亮才能出人投地。刘备也是想借这次优势兵力来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想搞一点个人崇拜,大概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这种想法。可惜他的这点想法却葬送了自己。总之,造成国力大衰的彝陵之战的主要责任在刘备,诸葛亮因没有主动随军出征,也要负次要责任。但本文分析的是诸葛亮最大的错误,因此我们还要将历史的书页再往前翻。

史书的前一页正好就是彝陵之战的导火索——东吴偷袭荆州,杀了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关云长。关云长的军事巅峰当是水淹七军。赤壁之战后,曹操封于禁为水军都督,苦练水军。过得几年,训练的差不多了,就点七路水军,由于禁统领,庞德辅之,直扑荆州而来。结果中了关羽的计,被关羽掘开早已蓄满水的水坝,十几万人尽数被淹死,襄阳城也差点墙倒城破。哪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东吴趁关羽全力抗曹,后方空虚,任吕蒙为都督接替亲蜀的鲁肃,偷袭荆州城,一举成功。此时的关羽被胜利冲晕了头脑,跟本就没把吕蒙放眼里,放弃只日可下的襄阳城,提大军往回杀,结果半路中了埋伏,大军被杀散,自己也败走麦城,最后被捉砍头。刘备大意失荆州,除关羽的轻敌外,防务也是大的有问题。1 ,明知东吴觊觎荆州已久,却在关羽北上抗曹时,没有及时另派大将驻防。虽说蜀道难,调兵不易。但入蜀难,出蜀易,从江州走水路,几日能到江陵,所谓“千里江陵一日还”。就算大军调度几天做不到,调个大将只身前往。荆州城本有几万人驻防,缺的是将,有大将来整顿防务,则不至有此败。2,用人不当。关羽此人刚愎自用,总以为自己天下无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诸葛亮收了马超后,意欲前往汉中与其一较高下。在刘备封了黄忠后将军后,因其地位在自己之上,关羽也很不服气。就这点可看出,自认为能文能武,又被后人神化的关老爷竟看不出刘备要他镇守荆州有封疆裂地之意,其地位当是五虎将之首。他这种性格当然得罪了许多人,以至于败走到麦城时孟达不开城门。可以这么说,关羽只能和他的把弟张飞一样做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一点,遗憾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至终酿大祸,这不可不说是诸葛亮的过失啊。3,战略布署有失绥当。我们看一下上庸的地理位置,它是连接益州,荆州和关中的交通要道,是退可守进可攻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关羽水淹七军之际,若能遣一猛将调大军出上庸接应荆州军,则未等吕蒙下手就攻下了襄阳,再联军回攻偷袭荆州的东吴军,史书就要改写了。从上所述,诸葛亮的过失实在是不小啊。然而笔者却认为他

还有比这大得多的过失,这个他犯的最大过失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把史书再往前翻,翻过智取荆州,再翻过赤壁之战,再翻过火烧博望,就到了三顾茅庐。很多人也许要犯糊涂了,按理说这一节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能有啥过失,莫不是他不该出山?当然不是。刘备最后一顾,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隆中对”。这“隆中对”在史书上地位是相当高的,它给刘备的兴起指明了一条道路,对刘备来讲,那可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而在以后的征途中诸葛亮也是严格按照这一总体规划来处理的。事实上有史已来,还没有人对它提出过质疑,但笔者却大胆地讲,这“隆中对”正是诸葛亮犯的最大的错误。我们首先来看下它的具体内容,三国演义描述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诸葛亮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得还是相当准确的,提出联孙抗曹,三分天下的概念,这一点没有错。错就错在这一句“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笔者认为这一句改为“命一上将将益州之兵以出秦川,将军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就变

得完美了。说到底就是定都何处的问题,定都荆州比定都益州则有如下几个优势。

一,定都荆州比定都益州要省事得多。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在当地颇有德望,治理起来要容易得多,此其一。其二:定都哪里,就意味着军队主力在哪里。主力在益州,则在进攻魏国时费时费力得,这样一来,会被其盟国吴国占了先机。当蜀才出了祁山,尚还在长安苦战时,吴国大军则已攻到河边了。这样一来,蜀国最多只能占有关中一带,别的地方都拱手让给了东吴。而定都荆州则不一样,这里比吴国更接近魏国的中心地带。当东吴刚突破长江天险,还在一马平川的徐州一带和魏国虎豹骑作自杀式进攻时,蜀国大军就已冲到了黄河边上。谁先到黄河,谁就能得到北方四州。这样一来,吴只能占有不利于防守的江淮一带,其余的则被蜀因为占有先机而收入囊中。因此可以说。定都荆州占有天时。

二,从地形上看,定都益州属偏安一方而无争夺天下之意。蜀道难其实也是把双刃剑,

入蜀难,出蜀也难。在防守时可以以逸待劳,在进攻时就变成了劳师袭远,此兵家大忌也。而荆州是用武之地,地势可攻可守,攻时出新野,骑兵一日路程可达魏国统治的中心地带。守时退到襄阳,有汉江天险可守。当年张绣作乱时,以一城之力就搞得曹操天翻地复,不但痛失典韦,自己也差点栽到张绣的手上,这一点足以证明这里的地势利于攻。等到曹操收拾了张绣,本可趁势夺取新野和襄阳,但迟迟不敢动手,最终空手北还。直到打败了袁绍,统一了整个北方,势力如日中天,才大军南下,不料被诸葛亮放了一把火,烧得大军仓惶北还。若不是刘表归天,其子降曹,曹操还真拿它没有办法。这一点足见这里的地势也利于守。因此可以说,定都荆州占有地利。

三,守荆州的刘表和东吴有世仇。当年孙坚私藏传国玉玺从洛阳返回东吴途中被刘表的手下黄祖射杀,此后两派军阀年年开战。赤壁之战后,东吴自恃军力强大,对荆州提出了领土要求。刘备夺得益州后,势力大增,也就没有兑现先前说的得益州后割荆州给东吴。东吴表面上和蜀结盟,暗地里却在等机会夺取荆州。当曹操派于禁率七路水军攻荆州时,机会便来了,便有了以后蜀国元气大伤的一系列战争。倘若一开始定都荆州,蜀强吴弱,蜀主力全在荆州,吴就没有丝毫机会去夺荆州,也就只能和蜀国死心踏地地结盟,共同对付魏国。因此可以说,定都荆州占有人和。

终于水落石出了:诸葛亮最大的错误是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中定都定错了。他在刚出隆中时就已注定了要为这一最大的错误在临终那一刻感受那声浅浅的叹惜所流露出的无赖和遗憾。

秋士于十一月廿五日晨

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

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其弟诸葛均诸葛亮小时侯遇到了一位样样精通,博学的老师——司马徽。他想把老师的知识学到手,可是上课的时间很短。他看见老师用芦花鸡来定时,就想了一个办法。当芦花鸡要叫的时候,就把自己随身带的米喂给它吃。鸡有了吃就不叫了,这样就可以延长上课的时间了。终于有一天,被司马老师发现了,诸葛亮就实话实说认了错。隐居起来,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小时候,由父亲带去拜水镜先生为师。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 诸葛亮向水镜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边解释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坐在蒲团上说:“我出的第二个题目是,要你想办法使我离开这座位。”诸葛亮走到墙角,顺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连忙起来阻止说:“不要捅漏了房子!” 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离开座位了吗?” 先生稳坐回椅子上说:“你能使我寸步难行吗?” 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啦!” 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死了人,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根本不理睬。只有诸葛亮,早伏在书桌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得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生气。 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醒来,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是天下名士,谁不尊敬?现在见诸葛亮这么辱骂他,气得浑身打颤,喝令他滚出水镜庄。诸葛亮哪里肯走,水镜先生使几个弟子,硬把他赶了庄去。 诸葛亮一出庄子,哈哈大笑起来,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上棍子说:“刚才为了应付考试,万不得已冲撞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水镜先生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的可以出师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在《三国演义》名著中,诸葛亮人物形象是忠心不二,其个人能力较为突出,足智多谋是人们对诸葛亮的普遍印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形象特征,欢迎阅读。 忠臣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以忠臣的形象出现在书中,无论是对刘备,还是对刘婵,此人物均是忠心耿耿,未作出逾越臣子关系的行为。从白帝城托孤典故中,刘备临终前,将蜀国和刘婵托付给诸葛亮,并言道刘婵不行则取而代之,刘备听罢手足无措,立即表忠心。有人解读刘备行为说此举是试探诸葛亮,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以刘备对诸葛亮为人的了解,或许仅仅是在交代后事。从刘备后期的种种行为来看,包括平定南蛮与北伐曹魏等,其是替刘备实施未完的战略,为蜀汉生存打基础。《三国演义》在初中课本中就已经出现,初读时觉得诸葛亮如同神一般,再读时则被诸葛亮之忠心所感染,不禁赞叹此人之大义。 事功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事功形象,主要表现在足智多谋方面。世人给诸葛亮贴的标签包括运筹帷幄、足智多谋、能谋善断等,诸葛亮善用计谋,和司马懿、鲁肃、姜维等用计高手相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可以说是技压群雄。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解读,认为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使得蜀汉维持多年。从文章中能够看出诸葛

亮的军师形象,以第36回为例,从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1]。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等语段中能够看出,诸葛亮之智慧备受称道,当刘备知晓后,隧即前往求才,便有了三顾茅庐之说。当诸葛亮听过刘备简单陈述后,能够清晰并且简明扼要为刘备理清大局,并且提出联吴抗曹之策,不难看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刚毅形象 通过学习《三国演义》,能够解读出诸葛亮不仅能文,而且善武。与电视荧屏中诸葛亮的文弱形象不同,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既是文人志士,也是刚毅勇猛的代表。虽然在作者笔下诸葛亮没有张飞和关羽等武将那般勇猛,但诸葛亮刚毅勇猛之气十足,是由内而发的,伴随着才智表现出来的。从诸葛亮在战场上谋划与布置等方面,能够体现出来。诸葛亮的刚毅勇猛,充分展现了儒家士人的进取精神,积极抗争。以第40回-第46回为例,诸葛亮烧了三把火,击退敌军,并且独自跟随鲁肃去往东吴,劝说孙权联合起来抗曹。以及诸葛亮身处虎穴再展现的泰然,均展现出其刚毅的心态。再比如第57回柴桑口卧龙吊丧,正是体现出诸葛亮的真诚以及勇敢,巩固了孙刘联盟的关系。除此之外,在七擒、五次北伐等事件中,诸葛亮的坚毅与刚强形象也尽显[2]。 睿智形象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依靠其博学支撑的,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从其为刘备制定发展战略能够看出。诸葛亮在分析对手心理方面,有着超群智慧。从火烧新野城事件来看,此地区不宜火攻,而曹操也断定

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 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 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 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 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 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 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 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 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 “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 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 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 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 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 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 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 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 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 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 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 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 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

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 《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 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 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论文作者:张旭 准考证号:018109165018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高建华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1 年7月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活动虽只有二十七年,但在小说中却占了一半以上的文字,即从第38回诸葛亮出场的“隆中决策”,到第104回的“丞相归天”,共有66回的篇幅,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的余威。这将近70回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章回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因此,郑振铎曾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三国演义的演化》)。小说中的诸葛亮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通过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形象,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本书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今天我分析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忠贞,二为智绝。下面我就从他忠贞、智慧、贤明等三个方面对其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诸葛亮是忠贞的典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的主导 方面。从他的忠贞和智慧这两者来讲,他的忠贞更让 人感动。忠于蜀国的政权,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忠 于刘氏两代帝王,是忠贞无二的这样一个臣子,所以 他成为千古名相。 在东汉末年的纷纷乱世之忠,刘备为了争夺天下,认识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认识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如枯苗逢甘雨。”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不但有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且占据了荆、益两州的大片国土,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使刘备登上了皇帝宝座,承续了汉室的大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地扶刘兴汉,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东征西讨大小数百战,终于夺得两川之地建立了基业。为了安定后方他炎夏渡泸,历尽艰险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为了北伐中原他六出祁山,百折不回。他身担军政要职,日理万机,然而他事必亲躬,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忠贞之士最突出的表现,最可贵的品质。 刘备虽然英明仁慈,但他却义气用事。关羽死后,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也不顾赵云等文臣武将的阻谏,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全军覆没,不但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也给以后的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刘备本人悔恨成疾,一病不起,演出了“白帝托孤”的悲剧。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从刘备托孤的内容来看,一是肯定诸葛的才干,只有他才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二是要诸葛亮在佐禅或废禅自主之间进行选择。从刘备的本意和性格来看,

关于诸葛亮的资料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恰巧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的。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草船借箭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诸葛亮读书的速度特别的快,不是因为过目不忘,是因为他坚持一个原则,读书不求甚解。有些东西不是一时半会能搞懂的。写看一遍大概,时间长了就慢慢懂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意思吧。就像速度一样。也许因为读的太快你可能感觉没有记下来,其实潜意识都记下了。在不经意的时候就能想起来。 诸葛亮出师诸葛亮和司马懿出事。老师考验他们一个问题。说谁能把老师从屋子里请出来,就让谁出事。司马懿又是恐吓,又是说防火烧房子,但是都没有让老师出屋子,最后诸葛亮说,我不能让老师从屋子里走出来,但是我能让老师从屋外走进去,结果,老师信了。当老师出来的时候,诸葛亮的计谋得逞了。目的达到了。他已经把老师骗到屋子外了。结果老师就让他出师了。 神机妙算救后代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司马懿,司马懿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司马懿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司马懿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马懿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七擒七纵既生瑜,何生亮集思广益淡泊明志苟全性命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草船借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诸葛庙》唐·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yì)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xí)醉蛛丝。欻(xū)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武侯庙》唐·杜甫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咏怀古迹》唐·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yū)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zu?)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有感》宋·文天祥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nú)不见满三秋。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卧龙》明·佚名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招亲——才重於貌

关于诸葛亮的主要事迹(简写)

关于诸葛亮的主要事迹简写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他重视农业生活,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他亲率大军北伐,革新武器装备,发明了孔明灯和木牛流马等。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为中国历朝历代所推崇成为智慧的化身。1躬耕陇亩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2隆中对《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3赤壁大战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

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成功劝说孙权联刘抗曹。4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5南征之七擒孟获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6北伐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魏月琴 (大同市新荣区教师进修学校, 山西大同037002) ! 摘 要:诸葛亮是 《三国演义》中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作者以其独到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具有忠、智、勇性格特征的传奇人物。 关键词:诸葛亮;忠君;睿智;刚勇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353(2006)04-0038-02 收稿日期:2006-04-10 作者简介:魏月琴(1964-),女,山西大同人,中专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通过魏、蜀、吴三国之间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斗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并且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在120回的 《三国演义》中,几乎有一半的文字涉及到诸葛亮,其中专门描写诸葛亮的事迹就达30余回。作者以其独道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忠贞不渝的操节,匡世不凡的智慧,有口皆碑的刚勇。 纵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言行,无论是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还是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空城计等等,无不体现了他忠心不二的为国之心,出神入化的奇才大略和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一是“忠”。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刘备的忠贞不渝,二是对匡复汉室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即是对国家的忠诚不二。 诸葛亮自出山之后,表现最多的是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辅佐刘备实现自己的战略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旷世才学和对刘备的知恩图报,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立志兴汉的理想,在刘备犭虎亭失败,驻扎白帝城时,托孤于诸葛亮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短短几行字,让读者一看就见诸葛亮之忠。孔明言出必行,至死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幼子刘禅,一片耿耿忠心全寄于后主之身。这在其《出师表》中更加明确地表现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深知幼主不谙国事,深恐辜负了刘备,详尽地叙述了治国之道,并且周密地安排了内外文武官僚管理蜀中之事,苦口婆心之意溢于言表。 诸葛亮之“忠”还表现在对国家,也就是当时的蜀汉王朝方面。他庶竭驽钝,亲自带兵深入蛮荒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仍忠心耿耿扶佐后主。在第101回中,描写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上表奏请伐魏,了却自己 “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愿望。再次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正如其言:“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尽管诸葛亮匡复汉室的雄心没有实现,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赢得了千百年来后人的无限敬仰。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二是“智”。诸葛亮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从隆中决策起,诸葛亮体现更多的是智慧。诸葛亮出任刘备的军师后,充满斗争的信心,对未来的胜利坚信不移。此时的诸葛亮敢藐视任何敌人,处处表现着无穷的智慧。 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谙兵法,料事如神。他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赤壁鏖兵,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集中表现。他孤身入吴,和东吴上下各方面进行了复杂曲折的斗争,最终实现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我读《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智”分为睿智、机智和奇智三种类型。 诸葛亮的睿智首先表现在他凭着自己的博学,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著名的 “隆中对”。其次是他善分析对手的心理,新野城从地势来看,不宜用火,曹操亦认为诸葛亮不可能连番采用火攻,但诸葛亮又一次采用火攻而大获全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又一次采用了火攻的战术。 这一切,都是他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DATONGVOCATIONALCOLLEGE VOL.20NO.4DEC.2006 38--

诸葛亮相关资料

诸葛亮的资料 一:诸葛亮的名言: 1、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2)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3、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5、防奸以政,去奢以俭。(2)势利之交,难以经远。(3)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4)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6、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二:诸葛亮的诗歌 1.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唐·杜甫 2.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宋·陆游 3.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卧龙》明·佚名 4.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阁夜》唐·杜甫 5、《梁父吟》----诸葛亮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宴子。 三: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不求闻达〗成语典故:不求闻达于诸候。《出师表》 〖不知所言〗成语典故: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不知所云〗成语典故: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出师表》 〖成败利钝〗成语典故: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 〖三顾茅庐〗成语典故: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伏龙凤雏〗成语典故: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语典故: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 〖积思广益〗成语典故: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1:草船借箭2:神机妙算3:欲擒故纵4:鞠躬尽瘁5:死而后已6: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7:三顾茅庐8:盖世无双9:如鱼得水10:计日以待11:妄自菲薄12:开诚布公13:思贤若渴14:死而后已15:我心如秤 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1. 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恰巧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 「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智谋故事,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 「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七擒孟获 讲的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详细的描述。

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要说我最喜爱的一个历史人物,那就非诸葛亮莫属了。 说起诸葛亮话就长了,估计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这个风云人物了。小时候不懂事,跟着邻居大哥去游戏厅打游戏,当时玩的应该是一个和三国有关的游戏,里面有很多人物,出名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司马懿、郭嘉还有曹操,那些都是我经常用的英雄,有一次和邻居大哥对打,我用的是赵云,他用的是诸葛亮,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诸葛亮这么的厉害,我以为只有常山赵子龙最厉害了,没想到这局我输的很惨,诸葛亮是一个军师,会用法术,厉害的很,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认识这么一个会呼风唤雨的传奇人物!! 前面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下面我要开始说说我眼中的诸葛亮了,以下我简称为诸哥。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刘备还没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一直是在农村里耕田种地。诸哥长的很帅又一表人才的,而他也常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但是当时的人都对他不屑一顾,只有他的几个好友如徐庶、崔州平相信他的才干。当时诸哥要结婚选妻子,有一个叫黄承彦的人对诸哥说:“听说你要选妻子,我家中有一个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是才干配得上你。”诸哥一听,才女啊,于是答应了这门婚事,当时的人都以此为笑话,于是有了一个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然后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了,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就不多说了,我主要对诸哥的一生中我认为比较值得我欣赏的事来个个人点评。 首先,我很欣赏诸哥这个人在文艺方面的成就,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再者就是他的文学作品,中学我们学的是《出师表》,我记得有一句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说的就是诸哥写的这篇文章了,尽管他扶着的是一个啊斗,但是他还是对阿斗倾注了许多苦心,希望啊斗能像他老爸那样能在治国上有所成就。 再者就是诸哥的治国成就了,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姓名: 学校: 学号: 班级:

摘要 (2)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2) 二、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智慧才能 (3) 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 (6) 四、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6) 注释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神化了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诸葛亮有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

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最早出现的长篇章回小说,而且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以其宏大磅礴的历史布局,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令人百读不厌的名著中,作者一反《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他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十年中,也是诸葛亮成长完善的重要时期。他摆脱许多的束缚,精心研习各类经典并大量阅读。《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学习方法提到过一句: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这三人,是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以独特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中国一贯陈腐的学习观念。这与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务实的态度有关。对他而言,知识与学问,不是用来卖弄和应试的,而是帮助他在日后运用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就在南阳的田间听到耕种的农民们高唱优雅的歌曲,他很惊讶这些农夫竟可以唱出如此高雅的田园歌曲,而农夫们告诉他,这些歌曲都是隆中的那位“卧龙”先生所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隐居时的诸葛亮,是和这些农民们有深入接触的,他们一起劳动和耕种。在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也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也与他一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一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诸葛亮有机会可以和广大的下层人民交流接触,并体味生产劳动的艰辛。对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他非常重要的生活磨练和心理磨练。孔明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匡扶社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农工算计、医卜星相、兵器机械等都有相当的研究。诸葛亮不仅具有高远的理想和强烈的政治抱负,“志在靖乱”,而且积极进取,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行动百折不挠,直到累死在前沿阵地。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如失荆州、败夷陵、刘备死、南中乱、多次出征祁山而无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诸葛亮一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概括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概括 【篇一: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概括】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 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 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 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 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 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 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 史小说人物。 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 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 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 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 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 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 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 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 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 讨自己的失损。

诸葛亮拜师的故事

诸葛亮拜师的故事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着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的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的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和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有一天,诸葛亮下山经过半山腰的一个废弃的“庵”时,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的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这时,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的细眉大眼,仙姿娇娆,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动了心,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就过来歇息用茶。” 诸葛亮从“庵”中出来时,觉的有一丝奇怪,怎么以前从来没见过这地方有人住呢?!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吃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开始迷迷糊糊起来。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厌倦了起来,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听出来师父的话里有话,就低着头说:“师父!我不会辜负您的一片苦心的!” “这话现在我却不信。”老道人望着诸葛亮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哑病,收下你当徒弟。前些年你是聪明加勤奋,师父我苦心教你不觉的苦;现在你是由勤奋变懒惰,虽聪明也枉然哪!还说不辜负我一片苦心,我能相信吗?” 老道人又说:“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说着,他指着庭院里被葛藤缠绕的一棵树让诸葛亮看:“你看那棵树为啥死不死活不活,不往上长呢?” “让葛藤缠的太紧了!” “对呀!树长在山上,石多土少,够苦的。但它根往下扎,枝往上长,不怕热,不怕冷,总是越长越大。可是葛藤紧紧一缠,它就长不上去啦,这就叫‘树怕软藤缠’哪!” 聪明人一点就灵。诸葛亮看瞒不过师父,问道:“师父!你都知道啦?” 老道人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看你的神色,观你的行动,还能不知道你的心事吗?”停了一下,老道人面色凝重的对他说:“实话给你说了,你喜爱的那女子并不是人,它原是天宫一只仙鹤,只因贪嘴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打下天宫受苦。来到人间,它化作美女,不学无术,不事耕耘,只知寻欢作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