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述评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个体(委托人)将权力授权给另一个个体(代理人),后者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责,以达到委托人的期望。
委托人一方面希望代理人能够有效地处理事务,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如何在委托和授权中保持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性成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1.信息不完全性: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问题的核心。
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动和决策过程,代理人也潜在地可能隐瞒一些对委托人有利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一系列的代理成本和监管成本。
2.代理成本:由于委托人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权或权力谋取私利,从而导致委托人的利益受损。
同时,委托人还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来监管和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以确保代理人按照其期望履行职责。
3.激励机制设计:委托代理问题中的核心是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代理人履行其职责。
常见的激励机制包括奖励制度、评价制度、规则制度等。
这些机制旨在通过激励代理人的成绩和表现,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从而保护委托人的利益。
4.合同设计:委托代理问题中的合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合同可以确保代理人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并且规定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责关系。
一个好的合同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和监管成本,提高委托和授权的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组织和机构。
例如,在企业中,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用来解决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在政府机构中,可以用来解决政府官员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在科研机构中,可以用来解决研究人员和资助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解决了在现代企业中权力授权和任务委托的问题。
它通过研究信息不完全性、代理成本、激励机制设计和合同设计等问题,为组织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公共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及其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行政效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等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回顾了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接着,文章分析了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适用性,探讨了政府作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梳理了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政府采购、公共项目管理、政策执行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评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行政管理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全面视角,促进该理论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深入应用和发展。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案例,为政府改进治理方式、提升行政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通过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使其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委托代理理论强调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的所有信息,而代理人则可能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追求自身利益,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利益冲突的问题。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往往不一致,委托人追求的是整体利益或长远利益,而代理人则可能更关注短期利益或个人利益。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代理人采取与委托人利益相悖的行为。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机制设计的方法。
其中,最核心的是通过契约设计来激励代理人。
这些契约通常包括报酬结构、监督机制、惩罚措施等,旨在使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利益相一致。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李华:委托代理理论综述类别:发表 | 浏览(1544) | 评论(0) 2006-10-31 22:14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specialization)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Hart and Holmstrom,1987)。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S, 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
”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一、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近20多年来,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方法发展迅速。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威尔逊(Wilson,1969),斯宾塞,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1971)和罗斯(Ross,1973)最初使用的“状态空间模型化方法”(Statespace formulation)。
其主要的优点是每种技术关系都很自然地表现出来。
但是,此方法让我们无法得到经济上有信息的解(informative solution)。
一种是由莫里斯(Mirrlees,1974,1976)最初使用,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79)进一步发展的“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Parameterized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可以说已成为标准化方法。
另一种模型化方法是“一般分布方法”(general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最抽象,它虽然对代理人的行动及发生的成本没有很清晰的解释,但是,它让我们得到非常简练的一般化模型。
在对称信息情况下,代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委托人可以根据观测到的代理人行为对其实行奖惩。
此时,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和帕累托最优努力水平都可以达到。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2019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2019委托代理理论是财务治理理论,也是公司治理的基础理论,是研究存在于各种层次的管理活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其主要是解释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该理论最初由伯利和米恩斯于年提出,之后由詹森和麦克林以及其它学者加以发展。
这一理论针对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特征,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其目的是指导委托者设计一种最优机制,激励代理人按有利于委托人目标努力工作,即以契约表现的最优规则谋求期望效用的最大化(吴小节等,2017)。
委托代理理论有两个主要假定:其一,所有人均利己的,因此在委托人与代理人出现利害冲突时,代理人会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其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会牺牲委托人利益而扩大自身利益,而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观察。
受上述条件约束,代理人成为剩余索取者,应受到产权的严格约束和充分激励。
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是委托人,而董事会作为代理人运营企业。
这需要股东给予董事会很大授权,而股东了解评价董事会业绩信息确是有限的。
由于股东和董事会两者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董事会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股东的利益。
故由两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成为所有委托代理理论共同研究的中心问题。
代理成本是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人的行为而付出代价。
代理成本的产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由于经营者本身不是股东,或持有股份比例较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发生自身受益而股东受损的行为。
代理成本可划分为三部分:一是绑定成本,理性委托人必然会根据代理人行为是否有自利倾向决定对其奖惩,因此代理人必然会发生一定成本以使委托人相信代理人按照委托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事。
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发生损害委托人行为的成本,以及如果釆用了那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诸如自愿内部财务报告披露成本、内部审计成本;二是监督成本,即委托人激励和制约代理人,约束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尽力的成本,诸如外部审计成本、建立管理补偿计划成本;三是剩余损失,是委托人因为代理人代行决策与行为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即在假定与代理人具有相同信息和才能情况下,委托人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与代理人决策之间的差异。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委托人)委托另一个人(代理人)代表其
完成项任务或代表其做决策。
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将一部分权力和决策
权交给了代理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为代理人可能
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导致代理问题的出现。
1.代理的行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代理人的行为,尤其是代理人如
何决策和行动。
代理人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契约、个人动机等
因素而不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
该理论尝试解释和预测代理人的行为,
并提出一些策略和机制以规范代理人的行为。
2.委托的契约: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和协议。
契约可以是明确的书面协议,也可以是隐性的口头约定。
该理论关注
契约的内容、约束力和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及契约如何平衡委托人和代理
人的利益。
3.委托人的监督: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控制。
委托人可能通过监督和评估代理人的绩效来保证代理人按照预期行动。
该
理论关注监督的方法、成本和效果,以及委托人如何权衡监督和控制的程度。
4.激励与奖励: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如何激励和奖励代理人。
激励和
奖励可以是经济性的报酬,也可以是非经济性的赞扬和承认。
该理论关注
奖励的形式、方式和效果,以及如何根据代理人的行为和绩效进行合理的
奖励和激励。
总的来说,委托代理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决代理问题的框架和方法。
通过研究代理的行为、委托的契约、委托人的监督和激励方案,该理论可以帮助组织机构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代理关系,提高效率和绩效。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

On Principal - agent Theory
作者: 戴中亮[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商业研究
页码: 98-100页
主题词: 委托代理关系;实证代理理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摘要: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委托代理问题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热点问题.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将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实证代理理论和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正是为研究如何减少代理成本而形成的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方法.当然该理论也存在缺陷.。
委托代理视角下公司投资理论与实证述评

一
择 权假设 可 以解释 投资 非效 率
( ) 誉 与 职 业 关 注 理 论 。 股 东 与 经 理 的 另 一 种 代 理 2声 冲突是 经理 关注 公 司投 资行 为会 影 响其 声誉 . 而影响其 进
新 古 典 框 架 下 公 司 投 资 理 论 的 局 限 性
在新古 典经 济学 范式 下 . 在公 司投 资 研究 取得 了一些
出于非货 币 性利 益 或 寻租 动 机 . 有 帝 国建 造 偏好 . 可 能忽 视 能增 加 股东 价 值 但危 及 自 己职业 安 全 与声誉 的投 具 将
守成 策略 的经 理 , 可能 倾 向于选择保 守 而安全 得到 的资 金用 于项 目中 。一 方 面 。 当企 业有 较 多 的现金 流 资。一方 面 , 时 。 理 的帝 国 建 造更 可 能发 生 。如 D n lsn 18 ) 经 o ad0 (9 4 与 时. 经理 将其投 资 于为其 带来 非货 币 收益 的扩 大规 模项 目 上, 导致过 度 投 资行 为 ; 一 方 面 , 另 出于 寻 租动 机 , 即使 公 司现金 流 存在 约 束 .由 于剩 余索 取 权 与 控制 权 的 不对 称 性, 通过 投资 , 理拥 有更 多可 以控 制 的资 源 , 此经理 存 经 因 在 使 公 司 的发 展 超 出 理 想 规 模 的 内 在 激 励 。 Lmo t a n 等
注会对 公 司 的投 资 决策 产生 影 响 。就投 资而 言 , 誉 与职 声
Q投资理论 等 。 新古 典投 资理论 及 其模 型建 立 于新 古 典 经济 学 的一
业 关 心又 以短期机 会 主 义与守成 策略 最为 典型 短期 机 会主 义 。 由于关 心在 人力 资 本市 场的 声誉 。 经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一、概述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
该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代理人)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代理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逻辑起点,对于解决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需要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以减少代理成本。
这一理论不仅在公司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等,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企业理论和契约理论。
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他们认为,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所有者可能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而经营者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所有权而缺乏足够的激励,因此提出了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建议。
这种分离导致了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委托代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代理人的激励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Ross, 1973)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以及威尔逊(Wilson, 1969)、斯宾塞和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 1971)、米尔利斯(Mirrlees, 1974)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1979)等人对代理人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BC W uhan Training College
No. 6 Nov. 2006 Serial No. 120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
陈 敏 杜才明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 ,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 委托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在 代理人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 , 即所谓激励相容的问题 。本文对委托代理理 论的假设前提 、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 、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发现采用实证研究 方法来构建激励约束模型已成为当今委托代理理论的主流 。
四 、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 代理成本由委托人的激励监督成本 、代理人的担 保成本 、剩余损失三项组成 。剩余损失是指委托人委 托代理人执行契约时成本超过收益的剩余损失 , 等于 代理人决策和委托人在假定具有代理人相同地位和能 力情况下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之间的差异 。 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 , 西方经济学界大体有三条 思路 : 一是从筹资角度来降低代理成本 ; 二是从经理 报酬结构入手来降低代理成本 ; 三是改进企业治理结 构来降低代理成本 。 1、从筹资角度来降低代理成本 : 詹森 (M. Jens2 en) 和麦克林 (W. M ecking) 认为 , 代理成本与筹资 方式有关 , 不同的筹资方式 , 其代理成本也不同 。例 如 , 如果 企 业 的 经 理 持 有 本 企 业 50%的 股 票 , 另 外 50%的股票由不参与管理的人分散拥有 , 很显然 , 经 理不会像他持有企业 100%股票那样卖力 。 2、从经理报酬结构入手来降低代理成本 : 经理报 酬有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 。货币收入由工资 、奖金 、 股票期权等构成 , 这几项收入各有不同的特征 , 工资 是固定的 , 它稳定可靠 , 但缺乏激励作用 ; 奖金一般 基于企业短期经营情况 , 它虽有较强的激励 , 但助长 经理行为短期化 , 不利于经理在企业未来方面下功夫 ; 股票期权是一种风险收入 , 它们能将经理的行为和决 策对企业发展的预期影响资本化 , 企业经营得越好 , 经理的报酬就越高 , 经理们因而有动力使企业的市场 价值达到最大 , 所以 , 股票期权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而 言比较理想 。 3、改进企业治理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 : 企业治理 实质上要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 代理问题 。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 ; 如何监督和评价 董事会 、经理人员 ; 如何激励经营者 。良好的企业治 理结构能够利用这些制度安排的互补性质 , 选择一种 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 ⑦。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侧重于解决两权分离后企业内 部机制的设计问题 , 即委托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在代理人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实现委托 人的效用最大化 , 即所谓激励相容的问题 。以激励相 容问题为核心 , 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 :
1、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 ; 2、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解析 ; 3、代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 4、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 ; 5、对代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 一 、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 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是经济学和金融学 , 它从经
在公司治理实践中 , 所有者有两种选择 , 要么建 立代理关系 , 要么建立管家关系 。
二 、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解析 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授权代理人在一定范围内 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相应活动 、处理有关事物而形成的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能与收益分享关系 。体现在 企业中 , 就是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选择有经营才能 的经理人员来代理他们管理企业 , 以实现资本收益最 大化 , 进而形成二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一 ) 关于委托人 。 首先 , 若委托主体不明确 , 作为委托人的职责界 限不清 , 必然会硬性选择代理人 , 会出现对代理人的 监督不力的问题 , 进而影响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和效
与代理理论不同 , 管家理论的研究视角是社会学 和心理学 , 它从社会人假设出发 , 认为人类行为倾向 于集体主义和合作 , 管理者的目标和所有者的目标是 一致的 , 管理者会象管家一样管理好所有者的财产 , 并使之实现增值 。所有者对管理者充分信任 , 并与之 进行合作 , 而不是对管理者进行控制 ③。
(二 ) 关于代理人 。 代理人的基本素质 , 如 , 道德品质 , 组织管理能 力和经营管理经验 ; 对代理人勤勉尽责的度量方法 ; 代理人的行为动机 , 如 , 更高的货币收益 (工资 , 奖 金 、股票收入 ) 、舒适的办公条件 , 听话的雇员和晋升 等 ; 代理人的层次与结构 , 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 , 层 次与结构越简单越好 。这些都会影响委托代理关系及 公司的运作和效率 。 (三 ) 委托代理关系模型 。 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形成 “信任托管 ” 关系 , 构成了出资者对公司的一级控制权的支配和行 使 ; 董事会和经理人之间形成 “委托代理 ”关系 。形 成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二级控制权的支配和行 使 。这种 “嵌套式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充分体现了 股东大会 、董事会 、经理人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 ④。” (四 )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博弈模型分析 。 模型一 :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博弈
[收稿日期 ] 2006—10—20
济人假设出发 , 认为人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 , 且易 于倾向机会主义 ( Eisenhardt, 1989 ) , 管理者 (代理 人 ) 会牺牲所有者 (委托人 ) 利益为自己谋求私利 。 在所有者看来 , 管理者和他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为 了控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 , 使这种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 所有者采取激励与约束的措施 , 促使在职管理者更好 地为所有者财富最大化服务 , 这些解决办法是由于缺 乏信任而形成的 , 同时也提高了交易成本 ②。
委 托 人
代 理 守信 人
失信
相信
不相信
(8, 8)
( - 5, 10)
(10, - 5)
(0, 0)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纳什均衡是 (失信 , 不相信 ) , 即 (0, 0)。
模型二 : 代理人与监督者之间的博弈 C代表监督成本 , I代表代理人守信时的正常收 益 , I代’ 表失信带来的收益 。
[关键词 ] 委托代理理论 ; 假设前提 ; 委托代理关系 ; 代理问题 ; 代理成本 ; 激励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 ] F01906 - 0076 - 03
所谓委托代理理论 , 指直接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契约的形成过程出发 , 探讨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 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 , 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 , 以最 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的理论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 中存在三个不可克服的自然性缺陷 : 委托人和代理人 的效用函数不一致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责任不对等以 及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 使代理人 产生偷懒 、机会主义行为等委托代理问题 , 从而导致 非效率损失 (表现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 和代理成 本 。为了控制代理人的偷懒和机会主义 , 委托人通过 激励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来减少非效率损失 , 从而实 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只有当代理成本低于非效率损 失时 , 委托代理契约才是有效的 ①。
三 、代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委托代 理 问 题 是 指 所 有 者 (委 托 人 ) 与 经 营 者 (代理人 ) 的预期目标不一致 , 从而导致两者的行为准 则 、价值取向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 。产生这种现象的 根源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分布失衡 , 而且经 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两者的信息不对称 。A rrow (1985) 指出了代理问题的两类来源 : “逆向选择 ”和 “道德风险 ”。 委托代理关系下可能产生的代理问题如下 : (一 )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不同 。 企业所有者的目的是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 千方 百计要求管理者以最大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 但管理 者并不自觉的这样想 , 他们通常的目标是 : 物质报酬 、 荣誉和社会地位 、增加闲暇时间 、避免风险等 。代理 人只在有利于自己的时候才顾及委托人的利益 , 这就 产生了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 (二 ) 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 。 经营者拥有关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 、费用 及其他方面的真实信息 , 而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 (股 东 ) , 由于不参与实际经营 , 除非付出很高的成本 , 否 则无法获得相应信息 。所有者与管理者信息不对称最 容易产生两类问题 : 管理者偷懒行为与短期行为 。 (三 ) 委托人与代理人风险偏好不同 。 管理者努力工作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回报 , 他 们没有必要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去冒险 , 因此常常 放弃获利机会好但风险高的项目 。所有者则不同 , 他 们更偏好风险高但获利机会好的项目 。这是因为所有 者的人力资本可能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无关 , 且所有者 可以通过持有多个公司的股份分散自己的财富 。 (四 ) 责任不对等 。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 代理人最多不过是个人信誉 、 财产或自由的丧失 , 这与所有者的资产相比是十分不 对称的 , 这使得经营者有可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采取 风险过度的行为或掠夺性资产转移行为 , 使所有者的 利益受到损害 。 (五 ) 契约不完备 。 所有者与经营者在签订的契约中不可能预料到未 来所有的情况 , 也不可能规定各种情况下各方的责任 ,
代 理 人
监 督 强监督 者
弱监督
守信
失信
( - C, I) ( I’- C, - I)
(0, 0)
( - C, I’)
结论一 , 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 , 交易次数 、交易 时间 、监督力度与信用选择成正比 ;
结论二 , 有效的信息传播机制能够减少欺诈行为 的发生 ;
结论三 , 重视非正式约束的力量 , 当人们行为违 反社会正式约束的收益大于成本时 , 社会就需要依靠 伦理和道德的软约束力量 , 使之与环境相协调 ⑤。
— 77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