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的针灸治疗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姓名:马成学号:1325160077 班级:全科二班失眠症中医学称为不寐,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能入睡,但梦较多,甚者彻夜不能入睡,经常伴有头晕、头痛、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人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症的发病正呈日益增多的趋势。
长期失眠可使人焦虑、抑郁或产生恐惧心理,导致精神活动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现代医学对其只能施以镇静催眠药治疗,疗效尚不十分理想,而素有“绿色疗法”美誉的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逐渐被失眠患者所接受。
现将近几年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汇报如下:1普通针法11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之一,同样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
现代医家运用针灸治疗失眠方法众多,但多以一组主穴为基础方,再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加减。
如侯氏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太溪,配合辨证加减取穴治疗失眠150例。
结果痊愈 64例,好转 77例,无效 9例,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舒乐安定对照组的45%。
程氏针灸治疗不寐 78 例,取申脉、照海为主穴。
心肾不交型加大陵、太溪;肝火上扰型加行间、风池;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申脉穴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照海穴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太溪穴用补法;大陵、行间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风池穴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心俞、脾俞、足三里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
针刺每次30~40 min,每10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每天1次。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 2 天。
7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61%。
12经验取穴不寐主要因神不安所致,故针灸取穴多选用具有安神作用,且穴名本身冠有“神”字的腧穴,如百会、神庭、神门、四神聪等。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标签::失眠;循经取穴失眠症,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
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多由情志过极、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
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及临床, 浅谈一下《针灸甲乙经》对于治疗失眠的一点体会。
1循经取穴1.1多取膀胱经穴因为失眠症多与心、脾、肝、胆、肾等脏腑相关,而脏腑之气输注于膀胱经背俞穴, 刺激背俞穴,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 从而起到安眠作用。
正如《针灸甲乙经》曰:“脑为元神之府”, 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故取膀胱经穴可“益脑安神”。
其常用穴为胆俞、肺俞、心俞、肝俞、攒竹等。
1.2多取脾胃经穴因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胃中不和,痰热内阻,均可导致失眠,所以,治疗失眠亦常取脾胃经穴。
常用穴为公孙、隐白、三阴交,阴陵泉;大巨、解溪、厉兑等。
《针灸甲乙经》载,三阴交治“惊不得眠,善‘齿介’”,即为一例。
1.3常取任督二脉穴因为气血不足亦是本证病因之一, 其中还包括肾阴不足引起的心火不降之证。
而任脉为生气之原、聚气之会、阴脉之海、妊养之本,其拥有“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故取任脉穴以补养气血,益肾安神。
常用穴为气海、阴交、关元等。
此外,失眠亦与心、肾、脑关系密切,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髓,三者相互依存,故有“脑为髓之海”,“髓又通于脑”,“心又藏神”。
因此,失眠症无不与督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针灸甲乙经》载“针百会”, 以达调气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
1.4多取阴跷、阳跷脉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失眠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其中《针灸甲乙经》记载:“病目不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故根据上述立论,临床上多用毫针补阴跷脉要穴照海,泻阳跷脉要穴申脉,再取心经原穴神门为用,辨证辅以配穴佐治共同达到通调经脉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
不寐的针灸治疗课堂PPT

和足太阳膀胧经第1侧线,用皮肤针自 上而下叩刺,以皮肤潮红为度。 • (3)拔罐法从项部至腰部,循足太阳 膀胧经第1、2侧线,自上而下行走罐, 以背部潮红为度。
6
• 【按语】 • 1、针灸治疗不寐应多种疗法配合应用,
以提高效果。治疗时间以午后或睡前 为宜。 • 2、其他疾病引起不寐者,应同时治疗 原发病。
不寐的定义
• 不寐(insomnia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 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或睡眠时间不足,严重者甚至彻夜不 眠为特征的病证,亦称“失眠”、 “不得卧”。其发生常与饮食不节、 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因 素有关。
1
• 不寐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胆、 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心神 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宁,或阴跷 脉、阳跷脉功能失衡,阳盛阴衰,阴 阳失交。
• 不寐可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更年 期综合征、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 经症、贫血等多种疾病中。
2
辩证
• 主症: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 眠。
• 兼症:兼见情绪不宁,急躁易怒,头晕头痛, 胸胁胀满,舌红,脉弦,为肝火扰心;心悸 健忘,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 脉细弱,为心脾两虚;五心烦热,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心 肾不交;多梦易惊,心悸胆怯,善惊多恐, 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为心胆气虚;院 闷隐气,暖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 滑数,为脾胃不和。
3
疗
• 一、基本治疗
• 治法:调和阴阳,安神利眠。以督脉、手 少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 主穴:百会 神门 三阴交 照海 申脉 安眠
• 配穴:肝火扰心配风池、行间、侠溪;心 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 配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配心俞、 胆俞;脾胃不和配丰隆、中院、足三里。 噩梦多配厉兑、隐白;头晕配风池、悬钟; 重症不寐配夹脊、四神聪。
不寐(教材)-针灸治疗学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 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 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 堂 四神聪 安眠
方义
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 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可调理脑神,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 四神聪、安眠穴镇静安神。 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蹻脉、阳蹻脉相通,阴、阳 蹻脉主睡眠,若阳蹻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蹻 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
吴学章针刺治疗失眠症12O例。心脾两虚取心、肝、脾、肺、肾、 胃、胆俞(均双),留针30min。脑髓失调取印堂、百会、安眠 (双),留针3Omin。心血不足取脾俞、足三里、隐白(小艾炷 灸3~5壮)、神门(均双),留针30min。心肾不交取三阴交、 太溪、心俞、肾俞、神门(均双),留针15~20min。胃气失和 取足三里、丰隆、胃俞(均双),四神聪,不留针或留针1O~15 min。肝胆郁热取风池、丘墟、行间、期门、神门(均双),不留 针或留针1Omin。均每日1次。结果:治愈81例,有效3O例,无 效9例。(吴学章.针刺治疗失眠症120例。中医杂志1996;37 (1):
【经验介绍】
1.印堂穴埋针治疗不寐效果好。
2.李汉友等用针刺配合涌泉贴敷治疗重症失眠168例。方法:先 针百会(快速左右捻转法),起针后再针四神聪(提插法);均 向前横刺,进针1寸,行针2min,行针间隔1Omin,共3次。均 留针48h,取穴:涌泉(双);用药粉(珍珠、朱砂、大黄、五 味子,适量混匀)3g,加鲜竹沥汁,调糊,分两等份,穴位贴敷, 每晚睡前一次。9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3日。结果:治愈85例, 有效69例,无效14例。(李汉友.针刺配合涌泉贴敷治疗重症失 眠168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7; 17(9): 17)
Hale Waihona Puke 【附注】1.疗效评价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显著、但应明确诊断,由其他原因引起 的不寐,应着重治疗其原发病。
失眠症的针灸治疗法

失眠症的针灸治疗法一、什么是失眠症及针灸治疗的应用价值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
人们的生活逐渐碎片化,学习上的学业压力,固定的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长期的重复的工作带来的较大的工作压力,都使得人们容易陷入焦虑之中,继而出现失眠。
失眠症也就是患者无法正常的入睡,或者入睡时间短,这会使得患者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在上班、学习时间精神萎靡,在睡觉时间却又无法入睡。
近年来失眠症的主要人群为需要频繁用到脑力的学生和白领,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呈现低龄化,发病人数逐年增长。
临床目前对失眠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尤其是西药,使用一些诱导患者睡眠的药物,如安眠药之类,但是这类药物不仅有副作用,患者使用后还会容易上瘾,同时采用安眠药之类的西药治疗失眠症,患者的失眠症只能被控制,却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治疗。
在中医中,将失眠描述为“不寐”。
针灸治疗失眠症是一种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与西药治疗的效果相比较,针灸治疗的成本低,效果快,且治疗没有副作用,安全性高,因此近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众多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开始转为尝试使用针灸治疗,且得到了较好的疗效。
二、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方法(一)体针疗法体针疗法,即使用针直接扎入患者的穴位,通过刺激穴位使得患者的血流通畅,体针疗法的方法较多,主要有辨证取穴法、经验取穴法和特殊取穴。
辨证取穴法是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选择穴位,如果患者只是有失眠的症状则针刺患者的百会,手法为向后方的平刺,并留针,一直到患者睡着苏醒。
而如果患者不仅仅有失眠的症状,还伴随肝郁化火,则另外需要针刺患者的风池、行间穴位;而如果患者有发热,多痰的症状,则需要针刺足三里和丰隆;患者如果有上火的症状,则针刺患者的凤池和太溪穴;患者如果是心脾气虚,则需要在患者的内关和足三里以及四神聪的位置行针。
以上所有针刺的穴位都需要在针刺后的30min留针,并且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就行针一次。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王某,女,30岁,冷冻厂职工。
主诉:患失眠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来,多梦少寐,心悸心跳,头晕眼花,健忘。
伴有食欲不振,饥不欲食,两颞疼痛,腰部困痛,气短(中气不足如腹中空虚,欲屈曲侧卧,欲蹲坐位,坐高椅则气短不舒),身困乏力,四肢无力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血压11.5/9.33kPa。
曾用中西药久治无效。
辨证:证属气血亏虚,心失所养。
治则:补益气血以安心神。
取穴:针补合谷、三阴交。
隔日针治1次。
效果:针治2次痊愈。
随访:1973年11月12日其爱人接信后前来告知在此针愈未发。
按:本例属于八珍汤证。
系气血亏虚,血不养心之不寐证候。
故针补合谷(补气)、三阴交(益脾养血),补益气血以安心神,具有八珍汤之效。
本例病程半年,针治2次痊愈,是因施用辨证取穴,整体治疗,从本图之穴配伍切合病机之故。
针剌大陵穴治疗失眠症58例

针剌大陵穴治疗失眠症58例失眠,中医称为”不寐”,轻者不易睡眠,或入睡后易醒;重症者通霄达旦不能成寐,是目前精神科就诊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现代医学治疗常使用镇静、安神类药物,长期使用易产生疲乏困倦,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不振等药物副作用,甚至产生依赖性及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疾苦,鉴于上述情况,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寻求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显得非常重要;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认为:以针剌大陵穴为主,治疗失眠症,效果肯定,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8例患者均为2010年2月以来在我科以”失眠”为主症就诊的患者,其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8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一月。
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对不寐的诊断标准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2]中失眠病期分类标准,分为急性期(病程4周或不足4周),亚急性期(病程4周以上,但不足6月),慢性期(病程6个月以上)。
3 治疗方法3.1针剌取穴:3.2主穴:大陵穴(双侧)3.3配穴:百会、四神聪、膻中、内关一公孙穴(双侧)针剌操作:以1.5寸一次性针灸针,斜刺大陵穴以捻转泻法,剌激量偏大,以患者出现手指抽动或前臂、腕部出现痠、胀、重感觉为宜。
其它配穴以小幅度、快频率、捻转手法,要求手法轻巧,病人感觉局部麻、重、胀感觉为宜。
每次针留30分钟,12次∕一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2天,经治疗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4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每晚连续睡眠达6小时以上,随访6月后无复发者;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每晚连续睡眠达4小时以上;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每晚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无效-治疗前后失眠症状无改变。
5治疗结果本组5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41例,占70.6%,显效10例,占17.2%,有效3例,占5.1%,无效4例,占6.8%,总有效率92.9%。
6 体会中医学认为,失眠属”不寐”“郁症”范畴,病因复杂,但多数与”心肾不交,肝郁气滞,忧思伤脾,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针灸治疗不寐证临床观察

共 治 疗 观察 7 例 , 为 本 院 门 诊 患 者 , 中 男 3 8 均 其 7例 , 4 女 1
例; 年龄 最小 1 , 7岁 最大 7 0岁 ; 病程最短半个月 , 长 1 。按 最 8年 中医辨证分为心脾两虚 型 2 5例 , 肾不交 型 3 心 4例 , 火上 扰型 肝
有 “ 病 下 取 ” 含 义 ; 池 为 胆 经 腧 穴 , 行 间 相 配 , 表 里 经 上 之 风 与 属 配 穴 , 清 泄 上 扰 之 郁 火 , 安 神 养 脑 之 功 。 心 肾不 交 者 针 大 陵 能 达 和 太 溪 , 穴 均 为原 穴 ,五 脏 有 疾 , 取 之 十 二 原 ”, 刺 原 穴 能 二 “ 当 针
关键 词 : 失眠 ; 灸疗法 ; 针 中脉 ; 照海 ; 百会
中图 分 类 号 :2 6 2 R 5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0— 74 2 1 ) 1 0 7 0 10 0 0 (0 0 0 — 0 3— 1
不寐 , 称失眠 , 又 是指 经 常 不 能 获 得 正 常 睡 眠 而 言 。 轻 者 入
21 0 0年 1月 第 3 2卷 第 1 期
J n 2 1 . 13 No 1 a . 0 0 Vo . 2, .
湖 北 中 医杂 志
Hu e o r a fT M b i un l C J o ・73 ・
针 灸治疗不 寐证临床观察
吴 毅 军 , 德 江 刘
( 北省 钟祥 市 中 医院康 复科 , 湖 湖北 钟祥 4 10 ) 390
使心肾相交 , 火既济 。 水
分消失 )7例 ; 2 无效 ( 治疗后 睡眠及其它症状 改善者 ) 3例 。总 有
效 率 达 9 .% 。治 疗 最短 者 1 疗 程 , 61 个 最长 者 8个 疗 程 , 均 2一 平 4个疗 程 。其 中肝 火 上 扰 型 和 心 肾不 交 型疗 效 优 于心 脾 两 虚 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寐的定义
• 不寐(insomnia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 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或睡眠时间不足,重者甚至彻夜不 眠为特征的病证,亦称“失眠”、 “不得卧”。其发生常与饮食不节、 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因 素有关。
• 不寐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胆、 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心神 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宁,或阴跷 脉、阳跷脉功能失衡,阳盛阴衰,阴 阳失交。 • 不寐可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更年 期综合征、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 经症、贫血等多种疾病中。
• 方义:督脉入络脑,百会为督脉穴,可 调神安神、清利头目;心之原穴神门以 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肝、脾、肾经的交 会穴,可益气养血安神;照海通于阴跷, 申脉通于阳跷,针刺可以调和阴阳;安 眠穴安神利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 • 操作:百会向后平刺,留针时间稍长。
• 二、其他治疗 • (1)耳针法皮质下、心、神门、交感。 毫针刺,或埋针法或压丸法。 • (2)皮肤针法从项部至腰部,沿督脉 和足太阳膀胧经第1侧线,用皮肤针自 上而下叩刺,以皮肤潮红为度。 • (3)拔罐法从项部至腰部,循足太阳 膀胧经第1、2侧线,自上而下行走罐, 以背部潮红为度。
• 【按语】 • 1、针灸治疗不寐应多种疗法配合应用, 以提高效果。治疗时间以午后或睡前 为宜。 • 2、其他疾病引起不寐者,应同时治疗 原发病。
谢 谢!
辩
证
• 主症: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 眠。 • 兼症:兼见情绪不宁,急躁易怒,头晕头痛, 胸胁胀满,舌红,脉弦,为肝火扰心;心悸 健忘,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 脉细弱,为心脾两虚;五心烦热,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心 肾不交;多梦易惊,心悸胆怯,善惊多恐, 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为心胆气虚;院 闷隐气,暖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 滑数,为脾胃不和。
治
疗
• 一、基本治疗 • 治法:调和阴阳,安神利眠。以督脉、手 少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 主穴:百会 神门 三阴交 照海 申脉 安眠 • 配穴:肝火扰心配风池、行间、侠溪;心 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 配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配心俞、 胆俞;脾胃不和配丰隆、中院、足三里。 噩梦多配厉兑、隐白;头晕配风池、悬钟; 重症不寐配夹脊、四神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