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合集下载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随笔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随笔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4)二、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基础 (5)2.1 大遗址的定义与特点 (6)2.2 大遗址保护的历史沿革 (7)2.3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理论研究现状 (8)三、大遗址保护规划方法与技术 (10)3.1 大遗址价值评估方法 (12)3.2 保护区划与景观设计 (13)3.3 遗址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 (14)3.4 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5)四、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17)4.1 典型大遗址保护规划案例概述 (18)4.2 案例分析 (19)4.3 案例启示与借鉴意义 (21)五、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 (22)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5.2 应对策略与措施 (24)5.3 政策建议与发展趋势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研究成果总结 (28)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9)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0)一、内容描述《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深入探讨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我国大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书中首先概述了大遗址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从理论层面对大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其内涵、原则、目标等。

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包括现状评估、价值挖掘、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等环节。

本书还关注了新技术、新方法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应用,如GIS技术、遥感技术等,为提高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大遗址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从事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方向和方法。

如何保护古建筑的建议

如何保护古建筑的建议

如何保护古建筑的建议
保护古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珍贵
遗产。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确保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
1. 文物保护法律,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文物保护法律是保护古建
筑的关键。

这些法律应该包括对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和维护的具体
规定,以及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罚。

2. 定期维护,古建筑需要定期的维护工作,包括修复受损的部分、清理和保养建筑结构。

定期的维护可以延长古建筑的寿命并保
持其原貌。

3. 合适的使用,古建筑的合适使用是保护的关键。

建筑物应该
被用于符合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活动,同时要避免对建筑物造成损
害的使用方式。

4. 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意
识和重视程度。

这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发布宣传资料来实现。

5. 技术保护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监控摄像头、温湿度
传感器等设备,对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 国际合作,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国际合
作可以提供资源和经验交流,促进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

总的来说,古建筑的保护需要政府、专家、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法律、技术手段和教育宣传等多种途径来保护这些宝贵的
文化遗产。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摘要: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

本文介绍了保护古建筑的意义和对策,阐述了古建筑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利用Abstra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are a city’s memory, city is the confirmation that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t carries with the city’s cultural heritage. Once the damaged, the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culture of ontology carrying information will disappea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expounds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way.Key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 and use古建筑渐渐的在被人们遗忘,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体系和艺术风格。

依附于这些古代建筑和历史纪念性建筑中的石刻、雕塑、壁画、琉璃等与建筑相得益彰,使建筑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蕴含着更深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文字描写所不能代替的。

然而,就是这些古代建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受着风霜雨露,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无情侵袭,不可避免的要给古建筑造成损伤、残坏、坍塌,加上人为的破坏情况日趋严重,维护和改造古建筑势在必行。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

名词解释1、遗产“遗产”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指留给后代的财产。

三个要素为需要完成代际传承,具有珍稀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和人类社会演变遗留下来的应当加以维护以保存其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遗产是自然进化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华,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大类型。

2、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传承给后继文化先前文化的精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

遗产保护学界的文化遗产,还应该是珍稀性和经典性需要加以人为干预才能继续传承的物事。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文化遗产下面又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两种。

3、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遗留下来的遗存,可以是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或者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自然遗产下面可以分为生物遗产、地学遗产和自然景观。

4、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人类行为创造的物质遗留,如城镇、村落、宫殿、庙宇、陵墓、工厂、器物、艺术品等。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

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由其所具有的物质性,是以一定的形态(形式、形状)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

它的“静态”文化内涵,是需要通过人的研究、挖掘、探索等取得认知。

5、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各社群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具有社会性、凝固性和典型性的行为, 它是被各地区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

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发展

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发展

古建筑保护的方法来执行 , 近现代建筑 遗产 的价值就无法 体现 出
其在 当代生活 中的积极作 用也就难 以得到发挥。 已出现 了西方现代建设的重要影 响痕迹和实例 , 在客观上促成 了 来 , 目前 , 大量 的近现代建筑遗产 仍处在 日常使用 中 , 包括居住 、 中、 西方的文化交 流 , 使古 老土地 上 的传 统建筑 发生 了深刻 的变 商业 、 金融 、 文化娱乐以至工业生产等 。不 同的使用 状况对 化。这 些新 型建筑类型有工业建筑 、 交通 建筑 、 商业 金融建筑 、 饭 办公 、 建筑的保护也会产生 不同 的影 响和需求 。以上海 外滩汇 丰银行 店及康 乐建 筑、 文教卫生及宗教建筑 、 政府建筑 、 堂建 筑和纪念 会
史 上这段时间虽然很 短 , 但作为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 与当代建筑 的 能类 型与古建筑相 比有 了很 大 的变 化。有些 近现代建筑 遗产 是 具备特殊 的历史见证 作用 的 , 近现代产 业建筑 , 如 如果 简单按 照 过渡环节 , 其对 当前 的城市建筑建设有着相当大的影 响。 中国近 现代建筑 虽然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复杂环境 中, 但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 的任务仍 比较艰 巨 , 保护奖金投入少 的状
在此 些是 造 型 优 美 可 以 丰 富 和 活跃 城市 景 观 的 重 要 构 件 ; 有 些 是 和 况势必还将存在很长一段 时间。按 照现有的文物指定 制度 , 还 当时 当地的某些历史事 件 、 重要人 物相关 联而成 为历史 的见证 , 期间 , 大量近代建筑遗产 不可 能被指 定为文 物进行保 护 , 因而有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 I CrURI TE
V0 . 4 No. 9 13 1
J1 2 o u. 0 8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论述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论述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论述宋会林(公共管理学院行管1003班4303100526)[摘要]: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谨以此文对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文章主要方法是案例分析。

在本文中,首先作出文化遗产的概述,方便读者大致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种类。

其次介绍了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着重探讨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各类具体措施以及政府权利与遗传保护的协调。

并分析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新视角和新矛盾——产业开发和城市化问题。

最后援引国外一些经验以便对比。

纵观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保护措施也需要不断完善,将政府与民众的力量结合共同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长期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协调专业人才价值观正文:一、文化遗产概述1.文化遗产的概念(1)内涵“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这个名词,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准确或者说明确的定义,这主要来自它的不确定性和时代性。

从广义上来看,它通常是指某个民族、国家或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代代相传,构成了该民族、国家或群体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或群体的重要文化特征。

狭义上则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就目前的相关资料来看,“文化遗产”一词出现并不早。

其中,胡适在1933年芝加哥大学发表的《中国文艺复兴》著名演讲中提出:“这场新的运动(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却是那些懂得他们的文化遗产而且试图用新的现代历史批评和探索方法来研究这个遗产的人来领导的。

”①此时的文化遗产就具备了物质和精神的内涵。

(2)外延2005 年12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①①①杨志刚《试谈“遗产”概念及相关观念的变化》,载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2010年李长春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发表《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文化遗产强国建设的战略思想。

由此可见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日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由此提醒我们,后续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就更加尤为重要。

一、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作用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灵魂,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

保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

二、文化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较成功案例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特质,因此也要分开保护。

首先,谈谈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古遗址建筑,目前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建设文化景区,保护开发文化遗产。

以山西的王家大院为例。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有哪些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有哪些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有哪些国家应尽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科学、技术、行政、法律和财政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保护。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财富。

你对于保护文化遗产有什么建议呢?以下是整理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建议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1、国家应尽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科学、技术、行政、法律和财政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保护。

2、管理部门应经常对其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精心维护,以避免因其退化而不得不进行的耗资巨大的项目。

为此,管理部门应通过定期检查对其遗产的各部分经常进行监督,还应该依据现有科学、技术和财政手段精心制订能逐渐包括所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展示的计划项目。

3、任何所需进行的工作应根据其重要性,都事先并同时进行彻底的研究。

这种研究应同各有关领域的专家一起进行,或由有关领域的专家单独进行。

4、国家应寻找有效的办法,对受到极为严重危险威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给予更多的保护。

此办法应考虑所涉及的且相互关联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问题并能制定出适用的治理对策。

5、另外在适当情况下,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应恢复其原有用途或赋予新的和更加恰当的用途,只要其文化价值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贬损。

6、对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任何工程都应自在保护其传统原貌,并保护它免遭可能破坏它与周围环境之间总体或色彩关系的重建或改建。

7、古迹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由时间和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和谐极为重要,通常不应受到干扰和毁坏,不应允许通过破坏其周围环境而孤立该古迹:也不应试图将古迹迁移,除非作为处理问题的一个例为方法,并证明这么做的理由是出于紧迫的考虑。

8、未经专门行政部门批准,一律不准兴建新建筑物,也不准对位于保护区或附近的财产予以拆除、改造、修改或砍伐其树木。

9、各成员国应制订法规,控制招贴画、霓虹灯和其他各类广告、商业招牌、野营、电线杆、高塔、电线或电话线、电视天线、各种交通运输停车场、路标和街头设施等,总之与装备或占据文化和自然遗产某一组成部分有关的一切事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以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为例姓名:***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类班级:工商09-3班学号: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吴豪伟摘要: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可分为初始期、起步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并根据中国近代建筑特性将其分为承续型、影响型、早发型、后延型四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体现出传统承续与外来文化之双重影响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必须对其科学地进行分级分类,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护、利用(再利用) ,废弃或拆除的对策。

结合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 ,论述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提出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在中国,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可分为初始期(20世纪40 - 70年代) 、起步期( 1986—1992年)和发展期(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

1. 初始期: 20世纪40 - 70年代梁思成先生于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在“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论及中国近代建筑,可以说是较早的通史性述作,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在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下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编辑工作,是中国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首次较具规模的研究。

1958年10月,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进行的建筑“三史”全国调查及资料编辑工作,以其成果《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 , 为高等学校提供了这一学科领域的参考教材。

1960年8月,全国“第四次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根据《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缩编的《中国建筑史》第二册《中国近代建筑简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于1962年10月正式出版。

1964年在香港出版的徐敬直所著《中国建筑之古今》一书, 其中有“当代中国建筑”(ContemporaryChinese Architecture)部分,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较重要的专著。

2. 起步期: 1986—1992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活跃, 尤其是对在近代 (1840—1949)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引起的思想动荡极为关注。

在建筑历史学界,则引发了关于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使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中外建筑历史学者的注意。

1981年9月至198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攻读博士课程的村松伸,以高级进修生的身份来清华大学,为准备以《中国近代建筑史》为题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留学; 1985年4月,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和张复合向清华大学建筑系领导提交了《关于进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报告》[1]1985年8月,清华大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并向全国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对中国近代建筑保护工作的呼吁书》。

可以说,“座谈会”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起步期的序幕;同年11月,东京大学召开“日本及东亚近代建筑史国际研究讨论会”,可看作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国际交流的开端。

1986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继“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之后,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学术会议,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式起步的标志。

1987年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决定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作为联合资助科学基金项目,意味着起步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已进入轨道。

1986年10月和1987年5月,藤森照信、村松贞次郎⑤先后访问清华大学; 1987年11月,以汪坦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同以藤森照信为代表的“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就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达成初步协议。

1988 年2 月,汪坦率“中国近代建筑考察团”赴日访问,应邀在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主办的讲演会上报告, 并正式签署《关于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协议书》。

1988年5月,“中国近代建筑讲习班”在天津举办; 1989年4月,中日合作在烟台联合进行主要近代建筑实测活动, 中日国际合作全面开始。

1989年6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天津篇》在东京问世, [12 ]标志着中日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1991年10月,中日合作进行了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已全部完成,填制调查表2612份,中日合作取得圆满完成;至1996年2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出版16分册 [3]。

1988年4月,“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论会”在武汉召开; 1990年10月,“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大连召开1992年10月,“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重庆召开。

[4]在第二、三次研讨会期间,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

这个《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

1991年3月,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约集我国部分著名建筑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在北京召开“近代优秀建筑评议会”,并提出了《专家建议近代优秀建筑名单》。

从1986年到1992年的七年间,起步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举行了四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179篇,出版论文集4本(收入论文92篇) ,为其后的发展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发展期: 1993年至今从1993年至今,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发展期。

其标志有二:一是组织加强,认识深化,研究领域扩展;二是研究进入社会,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1997年8月,中国建筑学会决定在建筑史学分会下设“中国近代建筑史专业委员会” (2001年6 月改为现名“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 ,统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工作,则使之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成立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研究领域的扩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对研究方向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引导1998年10月在太原召开的199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以“中国东南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近代建筑比较”为主题征集论文,是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于1997年8月成立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所作的第一次有意识的引导。

其背景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我国政府提出的繁荣西部、缩小东西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稳定的政策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城市面临新发展的形势,近代建筑的保存与再利用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程中,包括19个省份、面积占全国近九成、人口占全国三分之二的中西部地区,其城市建筑形态在近代的变化和演进,较东南部地区更具普遍性;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对于深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证明, 198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讨会在西部城市太原的召开,对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近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后,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和澳门召开,以“近代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再利用”为主题; 2002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宁波召开,以“近代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为主题; 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在广东开平召开,以“开平碉楼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乡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为主题; 200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广西北海召开,以“早期近代建筑与骑楼街道的研究保护”为主题; 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以“近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性”为主题。

可以说,这都是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对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所作的进一步有意识的引导[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

总体来说,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公众对近代建筑开始予以更多的关注,认识不断提高,并进行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努力从国际和国内当前大的相关背景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适逢良机:,在国际上,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 2003年提出的《亚太地区全球战略问题》( GlobalStrategy issues in the Asia2Pacific Region) ,列出了亚太地区尚未被重视的九类世界遗产: ①热带、沿海与海洋岛屿系统; ②文化景观、圣山; ③喀斯特与干草原景观; ④史前与原始时期的动物化石、岩石艺术; ⑤文明路线与汇聚地; ⑥考古与古迹遗产; ⑦近代与当代建筑; ⑧民间风格的建筑;⑨工业遗产。

同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动亚洲2003—2009 计划》(Action Asia 2003—2009Programme)中宣称,今后的世界遗产提名要特别关注中西亚遗产、近代与工业遗产、原始历史遗产、乡土建筑遗产。

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提出的研究分析报告《世界遗产名录: 填补空白———未来行动计划》( TheWorld Heritage L ist: Filling the Gap s2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指出,“文化路线与文化景观、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工业与技术项目”是目前世界遗产名录及预备名录中较少反映的类型,提请注意。

在国内,国务院2005年12月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并明确要求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把文化遗产普查列为“十一五”重点工作。

2007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

《通知》明确指出,“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1993年以来,清华大学在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结合实际建设项目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有:原京奉铁路北京正阳门东车站改建工程 (1993—1998年) 、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行扩建方案设计( 1994年) 、原财政部印刷局中卫门翻建工程(1998年) [ 21 ] 、北京王府井东堂修复及院门重建工程( 2000年) ;北京东交民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2000年) 、庐山牯岭正街保护修建性规划( 2001年) 、庐山原胡金芳旅舍改扩建工程(2002年) 、庐山2004—2020年总体规划修编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2003—2004年) 、长春市整体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与紫线管理研究(2004—2005年) 、首都钢铁公司历史文化资源考察研究( 2006年) 、鞍山近代建筑调查研究(2006—2007年) 、清华大学西体育馆考察研究及保护(2007年)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