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性更新设计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街区保护性更新设计方法

每一座历史悠远的城市, 都会拥有一些与其历史文化特色密切相关的街道和地区, 即“历史街区”。《马丘比丘宪章》指出: “保护、恢复和重新利用现有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 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 以保护这些文物有经济意义, 并继续使之具有生命力。”

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历史街区里有许多的建筑是地方传统建筑的优秀范例,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气息,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不仅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地方建筑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且使得传统的城市文脉得以延续,让珍贵的历史街区成为城市的中的瑰宝。

1 对历史街区的本位认识

历史街区不同于文物保护中“文物建筑群、历史地段”等概念的界定。保护历史街区在肯定保护历史地段、历史风貌地段等概念所表述的物质实形的客体形态基础上,强调了历史街区中住居的居民及其生活的主体形态的存在。这一主体形态亦非等同于“历史地段、历史风貌地段”等概念所提出的“仍承载当今生活”的表述。在这些概念中虽然强调了其“生活真实性”,但并非以之为主体,仅将其作为历史地段的一种外化的属性。对于历史街区的理解正是基于对这一本体的二元划定:历史街区包括主体形成和与之相映的客体形态,其主体形态为住居其间的居住(群体)及其社会学意义上的组织、结构和居住的生活情态,这个主体是历史街区生长的、活生生的、变化发展的实体环境形态,它是存在的、稳定的、古风恒常的物质载体和基础。正是由于客体形态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构造,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继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拉普普指出:“许多文化上的事实即使在它所有生的文化早己荡然无存时仍然言而有信,住屋和聚落仍然可用,虽然附加到这形式上的意义可能早已不同了。事实上,对人类而不是对技术而言,这些形式都是超然物外的……这意味着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是恒常不变的,或改变的非常缓慢。”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不仅要针对历史地段、历史风貌地段、文物建筑群等物质空间提出的保护更新措施,还要基于对历史街区的主体——居民的生活需求出发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是长期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更确定地讲中其居民群体长期创造的“生成”结晶,传统的城市建设都是个体行动的累积,不同于现在城市利润追逐下的大规模局部突发式的建设:历史民居的多样性是基于居民个体目标追求满足所必然呈现的总体复杂性,但其多样性的表面无序却是统一于个体不断重复的房屋高度、形式、材料、色彩、线脚等隐含的秩序之中,而非今天开发企业组织的简单化一的使用目标所导致的机械加工,这种复制形式的表面统一,反映了生活精髓的枯死,失却了家的精神乐园。当前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的实施,由于现代化大机器工业力量的介入,使得历史街区的氛围趋向完全丧失,大规模的房屋重建,破坏了历史的真实。

2 保护与更新的复杂性

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所遗留下来文化产物,随着的城市的向前发展,将更显得其时代的久远与珍贵。然而这些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机能已很适应人口迅速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城市历史遗存的街区或建筑要如何适应现代的需要。城市既要发展,又要很好保存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和生活氛围,做到保护与发展双赢,其复杂性在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保护和更新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保护与更新的对象是相互转换的。在保护规划中论定的保护对象,总有一天会因破损而无法保护;在保护规划中确定的更新对象,如果更新物有较高价值,总有一天也会转化为保护对象。这样一个有序的动态循环,让新旧事物在更替的过程中对街区的整体风貌的进行持续保护。

3 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1)保护历史街区要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是保存真实的历史信息。保护对象要讲究实事求是,该保护的一定要划为保护的对象,该更新的要划为更新的对象。

(2)保护历史街区一定要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注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历史传统街区,基础设施大多十分落后,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但会影响居民保护的积极性,而且势必导致历史街区的窒息和进一步毁坏。历史街区是有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要发展,生活要改善,世界各国的历史古城,无不在保存建筑的同时,着力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这是治本之策。

(3)保护历史地段要采取逐步整治的方法。要保存整体风貌和真实历史遗存,

切忌大拆大改。对历史性建筑要按原样维修整饰,对后人不合理改动的地方,维修时可恢复其原貌或原来的风格,对不符合整体风貌的建筑要予以适当改造。

4 历史街区保护方法与更新模式

4.1 历史街区的构成要素。

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其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之间总在不断地相互适应,整个系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历史街区的构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若干个要素。

一是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间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

二是历史遗存,主要是指历史建筑,也包括桥梁、河道、堤坝、遗址、古树等。

三是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装饰特征、绿化特征、道路铺装等。

四是文化内涵,即非物质遗存,主要包括名人、名事、名街、名店等。

五是居住人口与居住方式。

4.2 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1)在一些古建不太集中且破损十分严重的地区, 可将分散的古建遗存移到室外小游园中, 作为配景小品处理。这样既保留了历史古建, 又丰富了城市空间,两全其美。扬州有名的文昌阁和唐代石塔也是这样的成功先例。

(2)将被损毁殆尽的著名古建的形象,融入到新的现代建筑中去。在旧的无能为力时, 利用传统因素和适当引进新的因素组成新的总体。通过非传统方法组合传统因素能在整体上产生新的意义。利用传统有实用价值, 也有艺术价值。

(3)根据居民留恋旧街区的心理,及旧街区的肌理,布置新街区格局。在历史的保护更新规划中, 设计者融入自己的感情依恋, 仍按当地居民的心理状态布置街巷格局,并使用原来的巷名、街名、坊名。这有利于继承城市传统文化积极的保护了历史街区的主体——街区内的生活行为及生活方式。

(4)街区建筑的立面、结构及局部进行保存。有的历史建筑居住在内的用人口比较多,居住条件差,内部结构年久失修,急需保护改造。对其进行保护更新的手法可以有两种。

一种是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通过地价差额置换方式减少部分现有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