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的重民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探究.doc

合集下载

浅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架构与内核

浅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架构与内核

浅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架构与内核【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有进步性的永恒思想主题。

它试图提出并解答了全部政治领域中的根本问题,即在政治的两端——君与民,孰贵孰轻?“民贵君轻”,是孟子给出的答案。

然而,通过深入探讨,我认为孟子民本主义的本质在于“用民”。

其基本政治思想仍是君主思想,民本思想的本质是君主。

【关键词】民贵君轻;民本;民主作为中国古代沿袭发展几千年的完整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一直散发着沁人心智的芬芳。

并在历经风雨变迁、朝代淘洗后,毫无争议地成为建构中国传统文明框架的根本。

而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像是一朵久开不败的牡丹,自破土之初就一直为统治者和思想家所津津乐道,影响直至今日。

翻阅研究孟子思想的诸家文作,不难发现前辈学者们对其民本思想的解读相去甚远。

在论及“民贵君轻”时,有人从字面上予以解释,进而探讨其文字背后的意义;有人通过与西方早期民主思想萌芽做比,由民主反观其民本思想;还有人从现代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先秦思想的解读,挖掘其中可被当代利用的现世价值。

想要准确的把握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除了释词,更重要的是把它放入孟子整个思想理论中,至少放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由孟子整个思想脉络的总体理解,具体分析“民贵君轻”思想出现的相关段落。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正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①此“贵”与“轻”之内涵是本与末,民为根本,君是末支。

一方面,他指出虽然统治阶级层受上级控制,民众处于最底层,然“正民而为天子”。

民众处于权力金字塔的底端,却是最为国之根本。

另一方面,孟子由社稷、君主和民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其三者可否变置。

社稷可因诸侯的犯上作乱而更替,君王也会因昏庸统治而被作换,唯一不会也无法被更换的只有民。

此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即民本思想。

民贵是因为民为国家之根本,君轻是因为君为民而作为。

进而,孟子有了“得天下者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②的见解,从正面肯定民为根本。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张志宏【摘要】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推翻其残暴专制统治.也就是说,“民本”和“仁政”的本质在于“以民为本”本身.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这种思想难免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掩饰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所起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警示、限制、弱化统治者的专制暴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也为士大夫阶层为民请命、争取权利、反抗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而将之简单视为仅仅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是思想上愚弄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是片面的、狭隘的.【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9页(P138-146)【关键词】民本;仁政;合法性【作者】张志宏【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200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5“民本”和“仁政”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政治理念,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先秦更是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凡思想皆应时代之要求而发生,不察其过去及当时之社会状况,则无以见思想之来源”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6年版,第9页。

因此我们要研究先秦时期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何会提出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就要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入手进行研究。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统治大多暴虐,导致民不聊生,以至于孔子发出了“苛政猛于虎也”②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家语·正论解》中也有相关记载。

的感慨。

动荡的格局使得当时的各家学者认识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和“民心”、“保民”、“爱民”的重要性,并纷纷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民本”和“仁政”主张。

《君主论》的重民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探究.doc

《君主论》的重民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探究.doc

《君主论》的重民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探究.doc《君主论》的重民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探究-引言:《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传世之作,也是饱受争议的伟大代表作。

这部凝结了马基雅维利核心政治思想的作品是马基雅维利献给君主的治国之书,从国家类型到管理军队再到治人之术,马基雅维利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解读。

细读作品可以发现这位伟大西方思想家的重民思想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有着相似的智慧。

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被明主视为宝贵政见。

但是同中有异,本文将对此进行粗略的比较与梳理。

一、大时代背景下的重民思想马基雅维利身处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这样大的时代国家背景下的马基雅维利深知乱世的灾难,一心期盼明君统一意大利。

身为官员又有着丰富从政经验的马基雅维利深知人民百姓的强大力量,在第九章《论市民的共和国》中提出再说,如果人民心怀不满,君主是永远得不到安全的,因为人民为数众多。

马基雅维利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所以他建议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友谊,否则他在逆境之中就没有补救办法了。

他在第二十章《堡垒以及君主们每日做的其他许多事情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中为君主指出你最好不过的堡垒就是不要被人民憎恨。

因为当人民一旦拿起了武器的时候,外人就帮助他们,这是少不了的。

拥有堡垒不如不受人民的憎恨来的更安全马基雅维利告诫君主要重视人民,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反映了他政治哲学思想中的重民思想。

孟子生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思想是自由勃发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与大动乱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典型言论在《孟子,尽心下》中有所反映,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贵君轻思想。

同样是处于战乱频发,割据不断的混乱时代,中国古代的孟子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有着类似的感悟,借用著名思想家荀况《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民贵君轻,限制君权

孟子民贵君轻,限制君权

民意不仅是君主权力正 当性的来源,
性的来源。 在周以前, 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 它还是君主力量之所在。 孟子指出, 获得民 者权力的来源。周初政治家周公总结商代 意支持的君主是不可战胜、 不可抵挡的。 他 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 出天命 不常的观念 , 的这个结论是从商汤统一天下的史实得出 并把人事作为天命 的补充。他强调统治者 来的。他对这段历史是这样描述的: 要明德慎罚、 敬天保民, 只有这样才能获取 “ ‘ 汤始征 , 自葛载 ’ , 十一征而无敌于 天的保佑。他认为, “ 天畏柴忱 ,民情大可 天下。东面而征 , 西夷怨 ; 南面而征 , 北狄
民贵君轻 , 限制君权
孟子的“ 民贵君轻 ” 论是 中 国政治 思想
史上一 个重要 的民本 思想命题 。他说 : “ 民
为贵 ,社稷 次之 ,君 为轻 。” ( 《 孟子 ・ 尽 心 下》 ) 在 诸侯 混战 、 民不聊 生的乱世 , 孟子站
在 民众的立场上 , 努 力 宣传他 的 民本 思想 ,
有饿莩” , “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 的保佑。孟子实际上肯定 了民意是君主权
( 《 孟子・ 梁惠王上》 ) 摆在当时各个阶层和 力正当性的主要来源。 各家学派面前 的迫切任务是重新建立起 良 因此孟子主张君主应重民爱 民,与民
好的社会秩序。 怀着对唐、 虞、 三代王道政治的美好回
孟子坚信 , 行仁政 、 获民心者无敌于天
( 《 孟子・ 万章上》 )
孟子认 为, 天命和民意是君主权力正
当性的来源。如何验证君主权力的正当性 下 , “ 仁者无敌 ” 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D E ?孟子指 出, 让他主持祭祀 , 百神享之 , 说 他对齐宣王说:
明天接受他 ; 让他管事, 事情能管好 , 百姓 “ 今王发政施仁 ,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

简述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简述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著作《孟子》中阐述了关于政治、道德、教育、家庭等方面的思想。

其中,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指他的政治思想。

孟子认为,君主应当尊重百姓的权利,并给予百姓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他认为,君主如果只关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忽略了百姓的利益,就会造成国家的动乱。

因此,孟子倡导君轻贵民,即君主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孟子还认为,君主应当自觉接受百姓的监督,并对百姓的批评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

他认为,君主应当是国家的“良驾”,而不是国家的“绝对统治者”。

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和社会得到真正的稳定和发展。

探究《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

探究《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

续上
《孟子》篇目:

(一)《梁惠王》上、下 (二)《公孙丑》上、下 (三)《滕文公》上、下 (四)《离娄》上、下 (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 (七)《尽心》上、下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倡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 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 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 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探究《孟子》“民贵君轻”论的君民关系
目录

《孟子》简介 仁政学说与‚民贵君轻‛论


‚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
总结 参考文献


一、《孟子》简介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 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 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 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 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 道‛,主张德治。
附:《孟子》名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 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探究《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PPT讲解

探究《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PPT讲解

探究《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PPT讲解从性善论到仁政四心说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论里,所有人都是有与生俱来的善心,先王也是这样,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去推行仁政。

所谓“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

“仁政无敌”的根本原因是可以赢得人心,“吾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王如果实行仁政,百姓就会爱护他的上级,情愿为他们而牺牲。

孟子将他的仁心之论推而广之,贯彻到政治理念之中,认为仁政者可以不忍之心施行“推恩”之政,从一个小的诸侯国直到全天下,我们后面会分析。

仁政的实施实施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体现在对君王的劝说里。

必要性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当时诸国不断的兼并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得生民涂炭,民十分期盼仁政,孟子认为,人民归向仁政之乐土,就像水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挡不住的。

可行性是主观的,孟子游说梁惠王、齐宣王推行仁政的思想。

虽然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全面实施,但是他的君民关系思想对当今仍有很多启示的地方“民贵君轻”(重)“民贵”思想起源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到了孟子这里发展成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原文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孟子在这里说的民贵君轻并不是说君王不重要,而是相对来说平民的作用更重要,君要重视民,民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帮助君完成治天下的理想。

也就是说,平治天下需要借助民的力量,需要得到民心。

辩:民为贵,君为轻,谁为本?【标题】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有争议。

从君的角度,孟子说的“民为贵”,并不是说人民比君主尊贵,而是就天下、国家而言,要认识到民的力量,要顺应民心。

通过民贵君轻得到百姓的欢心,达到得乎丘民而为天下的目的,君弱化自己的地位,肯定民的地位,其实最终目的是实现“君为贵”,所以是君为本的。

从民的角度和历史的经验总结来看,民心向背是君巩固统治的根本问题。

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为本的提出也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被民贵”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被民贵”思想

盾 逐 渐尖锐 . 冲突 日趋频 繁 统治 者为 了缓 和 阶级 矛 盾 而不 得不 实行 仁政 。孔 子提 出了“ 政 ” 念 . 用 仁 概 并 “ ” 约束 , 出 了“ 礼 来 提 非礼 勿视 。 礼勿 听 , 礼 勿 言 , 非 非 非 礼 勿动 ” 过礼 的约 束来 使 臣子忠 实地 为天 子 服 通
帮 助统治 者 “ 一统 天下 ”. 以孟 子 的“ . 所 民贵 ” 想具 有 思
就是要 求统 治 阶级 在役使 老百 姓 的时候 . 避开 农 忙 要 时间, 不能 打扰 老百 姓正 常 的农 事 。 随之 , 通过 实行 仁
政 。 到统 治者 “ 达 一统 天下 ” 目的 “ 下有 道则 礼 乐 的 天 征 伐 白天子 出 : 天下 无道 则礼 乐征伐 自诸 侯 出… …天 下 有道 , 政不 在大 夫 。 则 天下有 道 , 则庶 人不 议 。” 论 《
作 者 简 介 : 晔 (96 , , 南 中 牟人 , 南 大 学 ( 庆 40 1 ) 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魏 18 一) 男 河 西 重 0 75 文
收 稿 日期 :0 1 0 — 9 2 1 ~ 4 0
《 子》 孟 是对孟 子 思想 的总 结 , “ 其 民贵君 轻 ” 想 思
级 至于 自己所谓 的“ 民贵” . 说 只是统治 者实现 自己“ 王
孔 子处 于一 个新 旧交 替 、 动荡 不安 的 时代 。社会 阶层 分 为奴 隶 主 阶层 、 兴 地 主 阶层 、 民 阶层 和 奴 新 平 隶 阶层 孔子 代表 的是 统治 阶级 的利益 . 就是 奴 隶 也 主 阶级 的利益 。 以 . 于 他提 出 “ 政 ” 目的 , 外 所 对 仁 的 侯 庐先 生说 :孑 子是 春秋 时期 的大 思想 家 , 的思想 基 ‘L ( 他 本上 是代 表奴 隶主 贵族 的利 益 . 图挽 救 贵族 统治 的 企 没落 . 这种 立 场决 定 了他 的思 想 的 主导 方 面 . 他 也 但 注 意 到平 民阶级 的兴起 .并 主 张对 平 民做 一定 的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论》的重民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探究-引言:《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传世之作,也是饱受争议的伟大代表作。

这部凝结了马基雅维利核心政治思想的作品是马基雅维利献给君主的治国之书,从国家类型到管理军队再到治人之术,马基雅维利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解读。

细读作品可以发现这位伟大西方思想家的重民思想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有着相似的智慧。

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被明主视为宝贵政见。

但是同中有异,本文将对此进行粗略的比较与梳理。

一、大时代背景下的重民思想马基雅维利身处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这样大的时代国家背景下的马基雅维利深知乱世的灾难,一心期盼明君统一意大利。

身为官员又有着丰富从政经验的马基雅维利深知人民百姓的强大力量,在第九章《论市民的共和国》中提出再说,如果人民心怀不满,君主是永远得不到安全的,因为人民为数众多。

马基雅维利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所以他建议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友谊,否则他在逆境之中就没有补救办法了。

他在第二十章《堡垒以及君主们每日做的其他许多事情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中为君主指出你最好不过的堡垒就是不要被人民憎恨。

因为当人民一旦拿起了武器的时候,外人就帮助他们,这是少不了的。

拥有堡垒不如不受人民的憎恨来的更安全马基雅维利告诫君主要重视人民,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反映了他政治哲学思想中的重民思想。

孟子生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思想是自由勃发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与大动乱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典型言论在《孟子,尽心下》中有所反映,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贵君轻思想。

同样是处于战乱频发,割据不断的混乱时代,中国古代的孟子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有着类似的感悟,借用著名思想家荀况《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人民能够拥护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

关于伟大的人民力量对于君主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影响的见解方面,孟子与马基雅维利在大方向上有着共同的感悟发展为重民思想。

二、人性论下的重民思想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饱受争议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政治思想中的性恶论,他把政治与道德截然分开。

莎士比亚称马基雅维利为凶残的马基雅维利,伏尔泰称他为罪恶的歹徒,列奧施特劳斯称他为一个罪恶的导师。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尽管大方向方面主张君主与人民保持友好的关系,但是必要的时候建议君主实行屠民政策,关于对人民爱抚的重民思想到消灭人民的屠民思想的转变基于马基雅维利的性恶论。

他在十七章《论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是否比被人畏惧来的好些》中有很好的解释:关于人类,一般的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为难,追逐利益的。

因此,君主如果完全信赖人们的说话而缺乏其他准备的话,他就要灭亡。

在马基雅维利的观点里人类是自私自利不可信的,人的本性是恶的,因此他告诫君主不要被所谓的爱戴所蒙蔽,重民思想下隐藏着罪恶残酷的君权术。

孟子的重民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论。

《孟子告子上》中曾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主张人心向善,可以概括为性善论,人的天性是善的。

因为孟子相信人心向善,所以他认为人民百姓也是明辨是非的,是值得爱护的,提出著名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重民思想和马基雅维利的相比,是比较纯粹的,没有掺杂利益。

马基雅维利的重民思想在人性论的观照下显得有些唯利是图与残忍。

三、君民观下的重民思想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献给君主的呕心沥血之作,他站在君主的立场来谈论治理人民,其中所体现的重民思想也是为巩固君主统治而服务的。

马基雅维利的君民关系是利益化的,君主爱护人民不是出于仁爱之心,而是因为惧怕人民的力量,把人民置于保护之下不是出于爱民之心而是为了防止人民叛乱。

马基雅维利在第八章《以邪恶之道获得君权的人们》中指出: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应该在人民当中生活,以免发生任何意外。

因此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考虑一个办法,使他的市民在无论哪一个时期对于国家和他个人都有所需求,他们就会永远对他效忠了。

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基于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相互利用与相互需求的状态。

马基雅维利的君民观是在君主利益至上的思想指导下来重视人民,把人民置于保护之下的。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理论,人民的地位比社稷和君主的地位还要重要。

君主应该察民情,顺民心,听民意,以人民利益为重。

如果遇上暴君无道,人民可以推翻其统治。

孟子还为杀暴君的人正名,以示正义。

马基雅维利和孟子的重民思想在不同的君民观的观照下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政见,一个为君主发言,一个为人民发言。

四、结语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总体来说是主张重民思想,建议君主与人民保持友好关系,这一点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不谋而合,闪耀着东西方古代思想家的伟大智慧。

但是我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仔细分析马基雅维利的重民思想发现这种思想掺杂了太多权术与利益,与孟子纯粹的重民思想存在着诸多差异。

《看地图、找家乡》课堂实录-1.知道图例、比例尺、方向是地图特有的语言,能借助它们读懂地图,找到家乡和老家。

2.了解家乡和老家的特点,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老家的情感。

3.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调查、获取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见目的1、3三、教学准备: 1.师设计调查表,鼓励学生自主调查家乡和老家。

2.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四、教学时数: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地图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方法也很多。

今天,我们要从认识地图开始来认识自己的家乡。

(出示中国政区图)地图就像一幅画,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信息。

瞧,比例尺、图例、方向就是地图特有的语言,是读懂地图的关键。

谁认识它们?能为我们介绍介绍吗?生:比例尺表示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图例表示各种事物的符号,如:▲表示山峰,☆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

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真不错,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比例尺和图例在地图上有说明(指图),方向是数学老师讲过的。

师:真是一个能干的孩子,懂得把各科知识联系起来用。

(二)、了解家乡师:读懂了地图,我们来找一找家乡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知道全班只有几个同学的家乡不是重庆,这几位同学愿意先给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家乡吗?生:(介绍时先在展示台上标出家乡名称,再具体介绍家乡在祖国的什么位置,有些什么特点。

)师:(上海)多美的地方啊!不愧为中国的东方明珠。

(温州)听了你的介绍,我觉得温州真是个好地方,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一看。

(杭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我曾经去过杭州,那儿的确很美,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亲身感受一下。

师: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梁老师的家乡也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家乡重庆。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家乡重庆位于祖国的什么位置?它的周围有哪些邻居?邻桌的同学可以相互议一议。

生:重庆位于祖国的西南方向,它的西面是四川,北面是陕西,东面是湖北、湖南,南面是贵州。

)师:关于家乡,你们在调查中还了解了些什么?(出示建议:讨论小组找到的资料,可以相互补充;讨论时声音不要太大;勾出你们认为特别能体现家乡特色的资料,推选一位同学上台介绍。

)这是梁老师的建议,有补充吗?那好,开始讨论吧。

师:讨论得很激烈,哪个组愿意来介绍自己的资料。

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资料①人口、面积(3000余万,8.2万平方公里) ②风景点(四面山、长江三峡、黑山谷、万盛石林、南北温泉) ③特产(江津米花糖、红橘,合川桃片,白石驿烤鸭,山城火锅,夜景) ④称号(重庆得名是庆贺双重喜庆之意,简称渝山城:城在山上,山在城中;江城:长江、嘉陵江在城市中央交汇;雾都:冬季雾多;火炉:夏季长,温度高──气候;第四个直辖市) ⑤文化、习俗(巴渝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长江三峡文化) 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名城,红岩精神)师:刚才好几个同学的介绍都提到了重庆的山多而陡,路也很难走。

这些与它的地形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师:(出示教材中的地形图)请仔细读读这张地图,想一想家乡的地形与图中哪个小朋友的家乡更像一些呢?生:重庆的地形与家在山地、丘陵的小朋友的家乡更像一些。

第二课时(一)、描画家乡师:上节课,我们通过了解别人家乡的地形,找到了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了解家乡的地形特点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出示中国地形图)这是我国的地形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谁能借助图例,仔细读读这张地图,并说说你看懂了些什么。

生:看着图例及高度表说说图意。

师:(出示重庆地形图)谁能结合这张地形图说说重庆属于什么地形?生:从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出重庆的地形主要是山地、丘陵。

师:人们都说,祖国的版图像一只雄鸡,重庆版图又像什么呢?生:像蜻蜓(上台指明哪是头,哪是翅膀)师:大家瞧瞧,像蜻蜓吗?生:像。

(接下来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说出像飞机、像一个人、像一只羊、像一只狗、像一只雄鸡)师:看来,每个人对家乡都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家乡的模样,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吧。

生:画家乡轮廓。

(教师在黑板上画)师:画好了吗?举起来相互看一看。

大家都画得很认真,个别同学画的还不够熟练,不是很像。

没关系,多练几次就好了。

而且,把家乡的模样牢牢地记在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二)、了解老家师:了解了家乡,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老家。

梁老师的爸爸、爷爷都是四川射洪人。

虽然爸爸刚出生不久就到重庆来了,我也从未去过射洪。

但提起那儿,我们一家人都感到非常亲切。

因为,那儿是我们的老家。

师:(介绍)射洪在四川南部,(边说边在地图上标注)面积1496平方千米,人口102.87万,主要名胜:金华山,有唐朝初期著名诗人陈子昂读书台、陈子昂墓;明建东山寺,特产:棉花、蚕茧、柑橘、竹编、沱牌曲酒。

这些是我查找资料得到的。

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了解到老家的?谁来为我们介绍介绍你的老家?生:介绍自己的老家在哪儿、在地图上找一找,介绍资料。

师:春节快到了,如果你要跟着父母回老家过年,可以做些什么准备呢?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了解交流情况)师:谁来说说你们的讨论情况生:①了解回老家的路线、交通工具②了解老家的风土人情③了解老家还有哪些亲人,准备礼物④了解老家的过去、现在(学生对此环节很感兴趣,讨论积极,效果好。

有学生说,要在老家载树,这样,自己走后,对老家的情却留了下来。

有学生说,要带一些老家的泥土回来,看见泥土,就像看见了老家)师:说得真好,看来大家对老家都有着深深的感情,毕竟,那儿是我们祖辈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