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PPT讲解

合集下载

孟子的教育思想精讲课件

孟子的教育思想精讲课件
• 政治主张:“保民而王”,施“仁政”:是 孔子思想的嫡传
• (一)行仁政 孟子认为"霸道"是"以力服人"。虽然可能成 为大国,但任凭暴力就会"失道寡助",众叛 亲离,天下不顺,导致身危国削,亡国无日。 "王道"是"以德服人",人们心悦诚服,众望 所归,对内就会国泰民安,政平人和;对外 就能"得道多助",天下无敌,自然就会统一 天下。
弟子凡事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除继承了孔子的忠恕之道
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思想,强调:
“亲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
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
二、教育作用和目的
• 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把这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发 展、扩充开来。只有经过学习和教育把四端扩 充起来,这固有的善性就会象燎原之火,难以 扑灭;象喷勃而出的泉水,川流不息,终将汇 成江河。 教育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求放心",即把因后天 环境等不利因素而失去的善性重新寻找回来。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那就得反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我管理别人,可是没有管好,
那就得反问自己是否做到了“智”?我有礼貌的对待别人,可是得
不到相应的回报,那就得反问自己是否做到了“敬”?总之,当行
动未达到期望目的时,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此外,闻过则喜,改过迁善等都是孟轲倡导的修养方法,这些
修养方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有其旺盛

《民为贵》ppt课件(36页)

《民为贵》ppt课件(36页)
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 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 人,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 一这人.从前,尧向 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 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 罢了.” 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 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载胥及溺’,此之谓 也。”
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 “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 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译文】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
不可得已。今之欲王 者,犹七年之病求三 年之艾也。苟为不畜,
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 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
终身不得。苟不志于 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
仁,终
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
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
《诗》云‘其何能淑, ‘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
社稷( jì ) 放桀( jié ) 弑君( shì) 獭 ( tă ) 鹯 (zhān) 胥 ( xū )
谆谆( zhūn) 朝觐( Cháo j ìn)
讴歌( ōu )
粢盛( zīchéng ) 伐纣(zhòu )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孟子》五章-PPT文档资料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孟子》五章-PPT文档资料

二十七、《孟子》五章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孟子·腾文公 下》)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 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 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 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能臣和 辅佐君主的贤士,对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往往会导致灭亡。这就说明,忧患可 以使人奋进、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 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二十七、《孟子》五章
3、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 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 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 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 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 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 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 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人心具备天的本 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二十七、《孟子》五章
2、伦理思想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 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 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_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_课件

译 文

前 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


导 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

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如上句中的:师—军队。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开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 助


自 主
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

学 置社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菜单









【答案】
用以祭祀的牲畜都已经摆好,谷米也已经洗
考 译

课 干净了,(一切都按照礼仪恭敬的准备好了)然而还遭受旱灾

互 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

探 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菜单

例如: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开 卷
“之”在这里是个用于“主谓之间”的虚词,没有实在
助 读


益 的意义,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去掉。
考 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自 主
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


有 益
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如:吴王
参 考

第22课 《孟子》三章 导学课件—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48张PPT)

第22课 《孟子》三章 导学课件—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48张PPT)

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由古代男女应遵循家庭伦理准则引出士人应遵循 “仁”“礼”“义”方为“大丈夫”的道理。如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 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 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22 《孟子》三章
目录
01 名师导学 02 名师导练 03 课外延伸
三、内容理解 1. 内容理解默写。 (1)课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___天__时__不__如__地__利_____,__地__利__不__如__人__和______。 (2)日本右翼分子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___失__道__者__寡__助______, __得__道__者__多__助_______。
3. 综合分析选择。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 文中第二、三句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 文中第五至八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 “战必胜”。 D. 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第六单元
目录
01 单元学习目标 02 语文核心素养
单元学习目标
1. 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它们的用法,提高阅 读古诗文的能力。 2. 熟读成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文中的智慧和诗中的优美 意境,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3. 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态来把握文意,更 有效地体会和感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烘托、情景交融的写法。 4. 了解倡议书、感谢信的一般结构,学习写作倡议书,做到表达得体。 5. 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 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23《孟子》三章 课件(共42张PPT)

23《孟子》三章 课件(共42张PPT)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 高尚的人。
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 子和孟子以“孔孟”并称。
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合作探究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改句: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原句更加详细、具体、透彻,句式整齐,形成对比。
熟读篇
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气势吗?
层递式排比句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由低到高。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 持自己的原则,有立身处世的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
思想碰撞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熟读篇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孟子》之君臣关系

《孟子》之君臣关系

《孟⼦》之君⾂关系孙昊东《孟⼦》⼀书中对君⾂关系的论述也展现了孟⼦思想的伟⼤。

孟⼦⽈:“君之视⾂如⼿⾜,则⾂视君如腹⼼;君之视⾂如⽝马,则⾂视君如国⼈;君之视⾂如⼟芥,则⾂视君如寇仇。

”孟⼦认为,君⼦对⾂⼦好,重视⾂⼦,⾂⼦就会报答君⼦,这都是相对的。

这就和孟⼦对君民关系的看法⼀样,孟⼦主张仁政,主张民贵君轻,君以礼待⾂,换来的就是⾂⼦的忠诚。

如果⼀个社会,⼀个国家想要发展,想要进步,这与和谐的君⾂关系是分不开的。

举个例⼦,初中学过的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虽然讲的是⾂⼦给君主提意见,不过由古⾄今能够容忍⾂⼦提意见的君主⼜有多少呢?齐王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建议并实⾏了他的建议,国家才兴盛起来,这与稳定的君⾂关系是分不开的。

再⽐如秦始皇后期,他重⽤奸⾂,排斥贤⾂,这才导致真正有谋略的贤⾂不敢给他提意见,所以国家才灭亡的那么快。

因此,国家的兴盛与衰败都是与君⾂关系分不开的。

我们要清楚,君⼦和⾂⼦的关系是平等的,⾂⼦要靠君主的俸禄⽣活,要考君主交给的任务实现⼈⽣价值,⽽君⼦也要靠⾂⼦维持⼀个国家的稳定和安宁,因此,君⾂关系并不是“主⼦”和“奴才”的关系,⽽是平等的。

其实,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君⾂之间,⼈与⼈着间的交往也存在着这种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个⼈对你好,你就会对他好,⽽⼀个⼈对你不好,你也会攻击他,这都是⼈的正常⼼理,所以作为统治者,不能把下⾯的⼈都看成猪狗⼀样,没有谁做⼀件事是理所应当的,在⽣活中应该珍惜别⼈对你的好,要学会感恩,要学会报答,这也是在社会上⽣存下去所必需的。

⼀个⼈的⽣命是短暂的,⽽如果让⼀代⼀代的⼈能够铭记你的名字才是永恒的,孟⼦将他的思想转化成⽂字记录下来,描绘了⼀个理想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努⼒实现这个伟⼤的愿望。

孟子的主要思想PPT课件

孟子的主要思想PPT课件
孟子及其生平简介
❖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种观点,
❖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
民两个方面。
❖ .1、养民:
《孟子》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性善论到仁政
四心说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论里,所有人都是有与生俱来的善心,先王也是这样,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去推行仁政。

所谓“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

“仁政无敌”的根本原因是可以赢得人心,“吾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王如果实行仁政,百姓就会爱护他的上级,情愿为他们而牺牲。

孟子将他的仁心之论推而广之,贯彻到政治理念之中,认为仁政者可以不忍之心施行“推恩”之政,从一个小的诸侯国直到全天下,我们后面会分析。

仁政的实施
实施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体现在对君王的劝说里。

必要性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当时诸国不断的兼并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得生民涂炭,民十分期盼仁政,孟子认为,人民归向仁政之乐土,就像水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挡不住的。

可行性是主观的,孟子游说梁惠王、齐宣王推行仁政的思想。

虽然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全面实施,但是他的君民关系思想对当今仍有很多启示的地方
“民贵君轻”(重)
“民贵”思想起源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到了孟子这里发展成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原文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孟子在这里说的民贵君轻并不是说君王不重要,而是相对来说平民的作用更重要,君要重视民,民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帮助君完成治天下的理想。

也就是说,平治天下需要借助民的力量,需要得到民心。

辩:民为贵,君为轻,谁为本?
【标题】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有争议。

从君的角度,孟子说的“民为贵”,并不是说人民比君主尊贵,而是就天下、国家而言,要认识到民的力量,要顺应民心。

通过民贵君轻得到百姓的欢心,达到得乎丘民而为天下的目的,君弱化自己的地位,肯定民的地位,其实最终目的是实现“君为贵”,所以是君为本的。

从民的角度和历史的经验总结来看,民心向背是君巩固统治的根本问题。

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为本的提出也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我们也认为民贵君轻的以上两个意思都有,这也是它的巧妙的地方。

也就是说孟子把君和民都有所讨好,民贵君轻一定程度上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

我们在后来分析君民关系的时候,觉得孟子其实更偏向君为本的观点,孟子周游列国游说的毕竟是君王,从君的角度论说仁政的思想,君王要是觉得没有利益而言就不会接纳仁政了。

当时的社会制度来,要完全以民为本的仁政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建立重民的君为本体系是可行的。

梁惠王听从孟子的建议,曾推行过减赋税,开垦富民的措施,但他也没有完全实施仁政。

从君的角度
孟子从“民贵君轻”的角度引发君民关系处理的思考,这里分为四个阶段来建立君民关系,从人皆可为尧舜,到推恩、与民同乐、仁者无敌是层次递进的关系。

少了其中一个环节,跨越地发展,这样的仁政是缺乏生命力的。

首先,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是要告诉君王,要有实施仁政的决心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人皆可以为尧舜
【解译】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肯定地说:“有。


在孟子看来,行仁政在操作上没有任何的困难,关键在于统治者愿不愿意而已。

这关键即一个“为”与“不为”的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树立起每个人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君王也是如此,孟子循循善诱,君王要有所作为,需要从自身出发,提高修养,完善自己。

这也是为推恩的实施奠定基础,先成为一个有感染力的仁君,实施仁政起来更成功。

推恩
孟子总结历史发现,古代圣王之所以能王天下,就在于他们善于推恩。

他说,推恩之道,即“举斯心而加诸彼”,使之与民同乐、与民同好。

如果君王爱美食安居,则推而与百姓同之,使得人人皆有美食安居;如果君王乐生恶死,则推而与百姓同之,使得人人都得以养生送死。

这样自然可到达仁政王道之极致。

即便是象齐宣王那样,自称自己有爱好钱财贪恋美色的毛病,但孟子说,爱财好色并不足以成为推行仁政的障碍。

比如说君王爱财,但只要不是自己一个人贪得无厌的搜刮,而能做到人民也都有财,那么君王的爱财就不算什么毛病。

也就是说,只要君王能够把自己的所好,与人民同好同乐,那么也就离王道与仁政不远了。

推恩要求君王实施仁政的措施,提高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民得到政策带来的福利就会安居乐业,拥戴君王。

推恩是与民同乐的前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了,才会去与民同乐,共享盛世。

与民同乐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慈禧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

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简而言之,国君要想使百姓尊爱自己,归服自己,必先爱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

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

与民同乐,民也会与君王之乐为乐,爱军,支持君王。

到了与民同乐这一步,君与民心意相通,休戚与共,君王与民的距离更近了,君赢得了民心,把人民的力量和自己结合在了一起。

甚至包括我们每个个人,只需要把与民同乐的“民”字稍加替换,改成“与人同乐”,对于我们立身处世都是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的。

仁者无敌
原文的故事是这样的:惠王对孟子说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

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

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

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

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大王请不要疑虑!”
刚才说完与民同乐,君主顺应了民心,团结民心,再进一步就是仁者无敌了。

做为仁君,又推恩实施仁政,又与民同乐,这样难得的君王是受天下百姓的爱戴的,这时候君民关系是融为一体,孟子称这种力量是仁者无敌。

诸国战乱的时期,君王都想一统天下,孟子说的仁者无敌,道理不言而喻。

从民的角度
孟子说仁政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君的角度,但细分析起来,从君的角度的背后是有从民的角度的。

比如,孟子说有恒产才有恒心。

明的意思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无恒产者”也是最危险的因素。

因此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从富民的角度出发。

考虑到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让他们不仅能够养家糊口,而且还有一定的产业。

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谈得上进一步精神文明建设,即“治礼仪”的问题。

暗的意思是现在百姓水深火热,无恒产者是君王穷兵黩武和社会体制造成的,孟子体会到苍生疾苦,盼望民能过上衣食无忧,甚至是“治礼仪”的生活,所以劝说君主实施仁政。

总结
我们探究了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后,发现性善论是贯穿整个仁政的。

怎么贯穿?
从人皆可为尧舜开始,君要激发自己的善心,提高自己的修为,强化自己的善以做到感染身边的人。

因为民的善心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是分散地存在的,也不能昭显出来。

这需要君推恩去建立仁政,富民养民教民后,民的善心也被激活了,与民同乐的时候君民团结一致,仁者无敌。

评价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
孟子对君民关系的处理中,最让人反思的是他提出了君不仁即可诛,诸侯社稷皆可变置的思想,把天下治乱的责任放在君主身上。

仁政对君主一人专政的体制进行了批判,提倡德治,这里有民主思想的意思。

同时,民贵君轻的思想关注民生国计,孟子劝说君主处理好与民的关系,提出了与民同乐、仁者无敌的社会理想,对当今也是很有启发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