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土壤简介
西安市土壤概况

西安市土壤概况西安市境内土壤母质种类复杂,植被类型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下水位悬殊,历史上人类影响程度不一,因而土壤构成复杂多样。
经1980~1986年土壤普查,根据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境内土壤可分为褐土塿土、潮土、水稻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紫色土、棕壤、暗棕壤、沼泽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等12个土类。
根据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及土壤耕层厚度、质地、生产性能,各土类又分若干亚类、土种,共有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
由于农耕历史悠久,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影响深刻,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人工培育而成的农业土壤分布广泛塿土、潮土、水稻土都是在褐土或黄土基础上,经自然淋溶粘化作用和几千年耕种熟化后形成的农业土壤。
[土壤分布规律]西安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渭河平原广泛分布多种农业土壤,多在自然土壤基础上熟化形成,呈水平地带性分布。
河流的河漫滩土壤受河流冲积物和地下水位影响较大,低河漫滩距河床近,易受洪水影响,以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高河漫滩距河床较远,地形稍高,以潮土为主。
河流的一、二、三级阶地,在褐土基础上演化形成塿土。
由于耕种时间与水文条件的差异,渭河以北多灰塿土,渭河以南多黑塿土。
在人口密集的西安城郊周围,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频繁的用土、填土和人工搅动,土壤以黄绵土和发育较晚的塿土性土为主。
山麓洪积平原的洪积扇顶部以褐土、黑塿土为主,中、上部则为红立茬土和黑立茬土。
洪积扇前缘排水不畅的洼地,形成各种水成土壤或半水成土壤,如潮塿土、水稻土等。
黄土台塬塬面土壤多为黑塿土或立茬土。
塬坡沟谷因水土流失,土壤遭受严重面蚀与沟蚀,以黄绵土为主。
【垂直地带性】秦岭山地与骊东南丘陵区,山势峻峭,山岭与深谷交错相间,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随着植被、气候带的变化,土壤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骊东南丘陵沟深坡陡,地形破碎,因长期受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作用,不少地方黄土母质侵蚀殆尽。
陕西的土壤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手册学生用)(学生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手册(论总 论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
经过近些年来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特别是为适应新世纪地理教育发展,在山东省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结合我校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长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现初步形成了以陕西省和山东泰安地区为主的2个自然地理实习基地,以及与综合自然地理实习相配套的烟台一带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地貌短途实习基地的野外实践教学格局。
陕西地理野外实习。
该部分属于长途野外实习的内容。
主要介绍陕西省省情,陕西自然地理概况、实习路线和主要考察地点。
目的在于经过由北至南横跨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的地理分布及其区域差异性,加深学生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证。
烟台地理野外实习。
主要介绍烟台周边地区(百里以内,如蓬莱、昆嵛山,校园内等)的地质地貌、土壤、植物种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习,以课堂知识印证和野外工作方法训练为主,目的在于为长途集中实习打下基础。
我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上,各级部门都十分重视,实习投入力度亦不断加大,为顺利地完成实习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特征与土壤污染状况分析

农业资讯NONGYEZIXUN农业信息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特征与土壤污染状况分析罗玉虎1,2,3,4(1.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2.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3.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75;4.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75)摘 要 陕西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会造成土壤污染问题,而且矿产资源分布区的土壤污染相对严重。
基于此,根据矿资源的分布特征,对陕西省的土壤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 矿产资源;土壤污染;陕西省矿产资源指经过一系列地质活动形成的,赋存于地下或地表,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矿物或元素的集合体。
矿产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现代社会其利用已经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旦污染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据统计,我国因工矿业、农业等人类活动造成了全国16.1%的土壤或轻或重受到污染[1]。
陕西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带,成矿条件良好,矿产资源丰富[2]。
根据1999年的统计结果,陕西省共发现矿产资源137种,其中金属矿产包括:黑色金属5种、有色金属10种、贵金属2种、稀有以及放射性矿产10种。
煤、石油、天然气的保有储量分别位居全国的第四位、第五位、第四位。
矿产资源分布与土壤污染具有紧密的联系,往往矿产资源分布区,也是土壤严重污染分布区[3]。
1 陕西省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从南至北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陕南秦巴山区,地跨扬子、华北、和秦岭3个构造单元,区内包含各种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构造活动强烈,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4]。
能源矿产主要以煤、石油以及天然气为主。
陕西省土壤保持格局及其时空变化分析——以2000—2015年为例

陕西省土壤保持格局及其时空变化分析以2000—2015年为例楚冰洋李月皓(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土壤保持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在预防和控制土壤侵蚀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定量测算了陕西省2000—2015年的土壤保持量,对土壤保持的分区差异进行了刻画,并分析了土壤保持量的时空演变趋势。
结果表明:陕西省2000—2015年降雨侵蚀力和植被覆盖均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其中,降雨侵蚀力多年来处于波动起伏变化,全省及各个子区内植被覆盖均呈现增加趋势;陕西省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且地区差异十分明显,陕北地区土壤保持量较低,关中地区较高,陕南地区土壤保持量最高;陕西省全省及各子区域土壤保持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增加速率均较小;陕南地区增速最大,其次是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土壤保持量增速最小。
该研究可为遏制区域水土流失,促进区域环境改善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陕西省;土壤保持;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10130023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导致了环境恶化,是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T,而我国是全球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⑶。
土壤保持服务是生态系统对土壤侵蚀所起到的削减和抑制效用的总称,在应对中国乃至全球的重大环境问题一一土壤侵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5]。
W H Wischmeier等提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明晰土壤保持的研究现状,从而达到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土壤保持能力的目的[6,7]。
1993年美国农业部对USLE的局限性进行了修正,研发了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具有较好实用性的土壤侵蚀模型,也是当前评估土壤保持量最常用的方法⑷。
近40年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近40年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曹婧;陈怡平;毋俊华;王洪;江瑶【期刊名称】《地球环境学报》【年(卷),期】2022(13)3【摘要】了解农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对陕西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以期探讨长期耕种下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于2017年采集耕层土样705份,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其有机质含量,并运用ArcGIS 10.5和GS+9.0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90 g·kg^(−1),4级水平占比最大;不同行政区有机质含量排序为:汉中>西安>安康>咸阳>宝鸡>商洛>渭南>铜川>延安>榆林;陕西省各市有机质含量较20世纪80年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汉中市提升幅度最大;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机质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最优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构性因素(坡度、海拔、经度、纬度)和随机性因素(施肥、耕作、秸秆还田等)共同作用导致了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
本研究为指导陕西省低碳农业的发展及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总页数】13页(P331-343)【作者】曹婧;陈怡平;毋俊华;王洪;江瑶【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相关文献】1.江苏省沭阳县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2.黄土高原东部潇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3.黄土高原东部潇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4.陕西省农田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5.近15 a陕西省植被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黑垆土土类

19 黑垆土土类黑垆土具有灰黑色的垆土层,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古老旱作土壤。
它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部和陕西省渭北高原比较平坦的塬地和川台地上。
在甘肃省的庆阳、宁县、合水,泾川等县,陕西省的长武,分县、铜川、白水、韩城,洛川,延安等县、市分布较广;山西省的乡宁和石楼等县亦有分布。
一、形成和熟化过程我国黑垆土分布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50—500毫米。
雨量多集中于夏季,7月、8月、9月这三个月的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0—65%;冬、春雨雪较少。
年平均温度约为7—10℃。
1月份平均气温一8℃左右,7月份平均气温22℃左右;绝对最高温度39℃,绝对最低温度一27℃。
冬季土壤冻结深度50—70厘米。
干冷的冬季较长,湿热的夏季较短。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黑垆土在自然土壤阶段时生长着草原植被,形成了具有深厚腐殖质层的土壤。
黑垆土是在草原植被和黄土母质等自然成土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不过在纯自然状态下的黑垆土现在已很少见。
目前的黑垆土都是古老的耕种土壤,其自然植被已完全为农作物所代替;因此,具有草原特征的野生植物,如禾本科的羽茅、白草,菊科的蒿子及线叶锦鸡儿,以及枸杞、胡枝子等灌木,目前只散见于田旁、地埂上。
黑垆土分布地区有悠久的农业历史。
在长期的耕作过程中,在黑垆土表层上由于大量施用土粪及风积的结果,使灰黑色的垆土层逐渐被埋藏于耕作层之下,而在垆土层上形成颜色较淡的覆盖层。
因此,黑垆土的剖面一般有覆盖层、垆土层和母质层三个明显的层次。
覆盖层的形成乃是黑垆土经人工熟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覆盖层的厚薄不一;在起伏的地形上,常因水土流失的影响,而致覆盖层很薄或没有覆盖层。
二、农业性状黑垆土的腐殖质层,一般多深达l米左右;但是腐殖质含量较少,一般只有1—1.5%,个别的可达3%以上。
腐殖质层呈灰黑色,土体疏松,孔隙率很高,有微团聚体,结构不明显。
在腐殖质层中常可看见很多填土动物穴和虫孔等。
熟化层之下的垆土层,粘粒数量较耕作层稍多。
陕西土壤类型及特征

陕西土壤类型及特征
陕西省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全省共有21个土类,50个亚类,149个土属,400多个土种;主要土类有栗钙土、黑垆土、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和盐碱土等;
陕西省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从水平分异看,陕北高原为栗钙土——黑垆土地带;关中盆地为棕壤——褐土地带;陕南山地为黄棕壤——黄褐土地带;从垂直分异看,秦岭山地、大巴山地都很明显;秦岭北坡自下而上为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大巴山北坡自下而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
陕西省的主要地域性土壤为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盐碱土等;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长城以北的风沙区;黄绵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区;土+娄土是关中主要的农业土壤;水稻土是陕南的主要农业土壤;新积土,分布于河流两岸,全省各地都有分布;潮土,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的凹湿地区;
沼泽土,分布在地形低凹,地下水经常出露的地区;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关中河流两岸低凹地上,以蒲城县的卤泊滩最集中,另外,在灌区由于排灌不当,易形成次生盐碱土;
土壤肥力直接影响着土地生产力;陕北的栗钙土、黑垆土、陕南山地的山地棕壤、山地黄褐土、灰化土、原始土壤以及各地的风沙土、盐碱土等,一般地力较差,生产水平较低,而关中盆地的油土、土+娄土,汉江谷地的水稻土等土壤的分布区,则是相对高产的区域;。
【2017年整理】西安地区土质分析

一、西安土质为黄土(沙质),属于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黄色为主要色调,含盐量较大,粉土颗粒含量较多,具有大孔性,在天然剖面上有垂直节理。
土质稳定性好,再没有遇到水的情况下,土质坚硬。
受水浸湿容易湿陷,使建筑物大幅度沉降、倾斜而影响其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性黄土是指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
这种黄土一般来说质地均匀,属大孔隙土,具有中、高压缩性,在天然含水情况下,受荷载作用即产生压缩变形,可自重或非自重湿陷。
自重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下受水浸湿后,即发生湿陷;在自重应力下受水浸湿后不发生湿陷,需要在自重应力和由外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黄土产生湿陷性的原因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先从它的形状和构成来考虑。
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在其形成初期,季节性的少量雨水把松散的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又使水分不断蒸发。
于是土层中的水分散失。
水中所含的盐类,如碳酸钙,硫酸钙等,在土粒表面上形成一种胶结物质,它和土粒之间由分子引力形成的水膜共同构成一个胶结骨架。
胶结骨架起到了阻止土结构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压密的作用,从而使土中出现了很多肉眼可见的多孔隙结构。
这种孔隙结构具有明显的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能保持土的原始基本单元结构而形成不被破坏的能力,由于结构强度的存在,使得湿陷性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特性表现出与其它土类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而且黄土由于胶结物的凝聚和结晶作用被牢固地粘结着,使其结构强度在未被破坏软化时,常表现出压缩性低、强度高等特性。
但是,当这种孔隙结构被水浸湿后。
水又溶解了里面的盐类,也就破坏了胶结骨架的结构性,使土的强度大大降低,这时由于上部荷载或自重的作用,土颗粒被挤进土结构大孔中,便出现了大量湿陷现象。
由于受水浸湿这一特定条件的不确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特性对建筑物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轻者使工程结构产生裂缝或下沉,重者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倾斜以致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土壤1.概况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古朴秦川,为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古都西安,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
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33万(2010年),下辖西安1副省级市、宝鸡等9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2.土壤分类及面积2.1分类原则: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系统,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原则及分类系统,结合陕西省土壤资源的实际状况和土壤分类的经验,在县、地两级土壤分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评比、归并,汇总而成。
陕西省土壤分类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土壤分类必须把成土条件、成土图1 陕西省土壤图过程和土壤属性结合起来,并以士壤自身性态为主要依据;②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视为一个整体,纳入统一的分类系统中;③土壤分类要体现科学性,生产性和群众性。
2.2具体分类陕西省土壤分类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系统进行的,全省共划分9个土纲,22个土类,49个亚类,134个土属,403个土种。
如图1、表1:表1 陕西省土壤土壤分类系统表3.土壤的基本性质3.1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系指土壤中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的状况和性质,其中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水分和热量等。
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不仅对植物根系生长及植株发育而且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及生物特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管理及土壤改良,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3.1.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的矿物质颗粒的相对比例或粗细状况。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个稳定的自然属性,它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性,是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陕西省各类土壤,由于成土过程不同,同时在同一土类中又由于成土母质的不同,因此不同土壤其质地多不相同。
陕西省的土壤质地以砂砾质壤士的面积最大,共有6884万亩,占全省总土壤面积的23.03%;壤土的面积为6153万余亩,粘壤土为6276.5万余亩,(包括粉砂粘壤土),分别占全省总土壤面积的20.59%及20.99%,还有,砂砾质壤粘土约3424万亩,占11.46%,其他如砂土、砂壤土、壤粘土及砂砾质粘壤土,面积较小,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数均在10%以下,详见表2。
表2 陕西省不同质地类型的面积统计结果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全省表(耕)层土壤中含有砂砾或砾石的,约占总土壤而积的40.98%,加上砂土,质地较差的土壤,共占全省总土壤面积的46%,质地良好的土壤占全省总土壤面积的一半以上,说明陕西省土壤质地多数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
3.1.2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的干土重,通常以g/cm3表示。
土壤容重的大小受土壤质地、结构状况、有机质含量和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措施的影响。
土壤容重可以反映土壤的松紧程度,是土壤松紧度的一个指标,此外还可作为计算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的土壤重量、土壤水分的绝对含量等的依据,在土壤工作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根据统计,陕西省各类土壤耕层容重,变动于1.04—1.46g/cm3之间,平均为1.29 g/cm3,犁底层容重住1.17—1.61 g/cm3之间,平均为1.40g/cm3。
表3 各类土壤容重(g/cm3)3.1.3土壤孔隙度土壤中土粒与土粒之间,存在着大小不同的空间,称为土壤孔隙。
土壤孔隙在单位容积土壤中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土壤松紧度的一个指标。
表4 各类土壤孔隙度(%)陕西省各类土壤的孔隙度虽有低于50%,甚至45%,一般土壤的通气孔隙均在20%左右,有着较好的通气条件。
而只有红土与黄褐土,不仅孔隙度较低,而且毛管孔隙发达,通气孔隙甚少,特别是黄褐土,土质致密,耕作层以下,通气孔隙几近于无,常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一个因素。
3.1.4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足土壤肥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植物生长的一生中所需要的大量水分,必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而且植物所需要的养分,也必须通过土壤水分的溶解与转运,才能为植物利用。
因此了解陕西省各类土壤的持水与供水性能及其在作物影响下的变化,特别是搞清广大黄土地区及早作农业区的士壤水分动态,对于合理利用土壤水分,发展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3.1.3.1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是土壤中由毛管力所保持的悬着水的最大数量,是土壤被灌溉或降水充分湿润而重力水下渗后所能保持的最大水量。
田间持水量高,说明土壤保持的水量多,反之则保持的水量少。
一般认为田间持水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质地状况,质地愈轻,田间持水量愈低;质地愈重,田间持水量愈大。
表5 陕西省各地的田间持水量根据测定,陕西省土壤的田间持水量由北向南,有随着土壤质地的变细逐渐增高的趋势,例如榆林绥德砂壤土的田间持水量在12%左右,武功重壤土为20%左右,安康粘土为24%左右,但自安塞以南至武功一线,无论土壤质地为轻壤土或重壤土,田间持水量均变动在20—22%之间,差值甚小,似乎在黄土地区,田间持水量又与土壤质地无甚关系。
3.1.3.2凋萎湿度凋萎湿度是作物开始凋萎时的含水量,是确定土壤有效水与无效水含量的一个界限。
凋萎湿度的测定,通常以土壤最大吸湿量推算,也有用作物幼苗直接测定的。
根据测定,陕西省土壤的凋萎湿度(如表6)由北而南,随着质地变细逐渐增高。
表6 陕西省各地土壤的凋萎湿度3.1.3.3土壤有效水土壤有效水是土壤储存的水量中可以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根据对陕西省黄土地区土壤的计算,在l米土层中,有效水储量,榆林为148.92毫米,杨陵为127毫米,其余各地在161—180毫米之间,有较高的有效水量。
不过在陕西省北部黄绵土地区由于蒸发强烈,土壤的田间持水量能够稳定地保持的时间甚为短暂,因而土壤能够经常储存的有效水量并不很高,是陕北地区干旱的一个原凶。
3.2土壤的化学性质3.2.1土壤粘土矿物粘土矿物主要受成土因素的支配。
它一方面来自母质,即由岩石中的原生矿物风化蚀变而成,或为沉积物本身固有的矿物;另一方面产生于成土过程。
所以成土母质对土壤粘土矿物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是土壤粘土矿物形成的物质基础。
陕西土壤中粘土矿物组成变化其有明显的地带性特点:巴山北坡,在海拔900米以上,土壤的风化作用由下到上是逐渐减弱,在900米以下风化作用也逐渐由高到低转弱,秦岭北坡,海拔2790米起,向上和向下风化作用都逐渐减弱,在黄土高原地区自北向南土壤风化作用逐渐增强。
表8 陕西省土类粘土矿物的组成表7 陕西省各地有效水储量(mm)3.2.3土壤碳酸钙土壤中的碳酸盐包括碳酸钙(CaCO3)和碳酸镁(MgCO3)两种,由于碳酸镁的溶解度较高,在土壤中容易溶解而被淋失。
碳酸钙的溶解度很小,容易在土壤中积累和保存,因此土壤中的碳酸盐主要是CaCO3。
在石灰性土壤中CaCO3含量约占碳酸盐的90%以上,MgCO3的含量不到10%。
土壤CaCO3的含量与成土母质和淋溶作用有关。
根据全国分级标准结合陕西土壤情况,将土壤CaCO3含量分为七级,其分级标准如图:表9 陕西土壤CaCO3含量分级标准陕西关中和陕北土壤以黄土母质为主,陕南以各种岩石风化物为主,而且全省降雨量是由北到南,由低到高逐渐增多,淋溶也随之逐渐加强,从而决定了陕西土壤CaCO3的分布状况。
陕西土壤CaCO3含量的地理分布如图:表10 陕西土壤表(耕)层CaCO3含量分级面积统计(万亩)3.2.4土壤酸碱性土壤酸碱反应是土壤在其形成过程中受生物、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产生的主要属性。
在耕种土壤中,它们还受施肥、耕作、灌溉、排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因之,研究了解陕西省土壤酸碱性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进一步了解土壤发生演变规律,合理改良利用土壤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1 陕西土壤pH值分级标准表12 全省土壤pH值分级面积统计(面积:万亩)根据pH值分级标准,对全省土壤pH值分级面积进行了统计(表12)结果表明,弱碱性土(pH7.6-8.5)占63.85%,中性土(pH6.6-7.5)占12.49%,弱酸性土(pH5.6—6.5)占22.86%,碱性土(pH8.6-9.0)的面积很小,只占总土壤的0.8%,酸性土、强酸性土及强碱性土基本没右。
因此,陕西省土壤pH值大部在6.0-8.5之向,约占总面积的90%,适宜于多种农作物和林草的生长。
3.2.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胶体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和酸碱缓冲能力的重要标志。
根据全省1943个土壤剖面点表层分析资料统计,阳离子交换量在小于5毫克当量/百克土的占总点数的1.70%,5—10毫克当量/百克土占9.83%,10—15毫克当量/百克土占41.89%,15—20毫克当量/百克土占40.81%,大于20毫克当量/百克土的占5.87%。
这说明陕西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是中等偏上水平,绝大部分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是良好的。
表13 陕西不同土壤类型的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水平分布仍然具有由北到南逐渐增大的趋势,垂直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陕南山地土壤上,由于海拔不同,生物气候和成土过程都有显著的差异,土壤阳离子的垂直交换量也相应地发生深刻的变化。
图2 陕西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4.土壤的改良利用分区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是以土壤类型、组合及其对改良利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进行的。
土壤类型及其组合是由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因之,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实际上也是土壤类型、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状况之间互相联系的综合分区。
搞好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规律和土壤本身属性,对其改良利用进行综合分析,按区提出利用方向和改良措施,以便充分挖抛土壤生产潜力,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林牧业全面发展。
4.1分区的原则和依据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系统采用二级分区制,即主区和副区。
主区是按照大的地貌类型、生物气候因素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及其组合来划分的。
每一主区内,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农业经济状况及土壤改良利用方向基本一致;在主区内由于中地貌的不同、土壤组合或土壤障碍因素的差异、生产条件的不同或者生产潜势的差别,又可分为若干副区。
分区命名采取地貌—土壤—改良措施—利用方向的连续命名法。
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全省共分为8个主区26个副区。
表14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基本情况4.2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概述I.长城沿线沙丘滩地风沙土、黄绵土,潮土、盐碱土,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盐培土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区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北接内蒙古,其南界从府谷县东北的古城,哈镇起往西经过神木的高家堡、榆林的鱼河、上盐湾、横山的城关,再往西经过靖边的高家沟、席麻湾,直到定边的红柳沟,包括榆林北6县的73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