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花的历史介绍

合集下载

插花艺术发展史

插花艺术发展史
具有悠久历史。古埃及金字塔内,法老与干燥的花瓣共室同眠。在公元 1400年前的一幅壁画里,可见一俯身在陶器上作画的工匠背后有插花造 型图案。
• 2、文艺复兴运动以后(14—16世纪)插花艺术主 题丰富,类型繁多,有瓶花、篮花、花束等,出 现了金字塔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对称插花作品。
• 3、巴洛克时期(16—17世纪)出现不对称插花。在西式花艺 中把以半球形为轮廓采用复杂、华丽的表现手法的插花,称之 为“巴洛克式风格”。它表现为丰满、色艳的半球形。巴洛克 式风格――富丽堂皇的。 • 4、洛可可时期(18世纪初)S形线条为C形线条代替,作品精 细。在西式插花中把不大对称,曲线可以自由伸展,强调柔和光洁、纤
2、日本插花发展史
• 起源与哲理
• 日本插花是东方插花主流之一,也是现代东方式插花的代表。 日本插花起源中国,最初由隋唐时期随佛教中佛前供花传入日 本,并依据我国国画原理将它形式化,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 演变成日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花道。日本 插花是日本花道的表现,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它把东方的 文化教义融入插花技艺之中,以一种尊敬的心、虔诚的态度, 并从中寻求一种哲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花道训 练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用花枝叶创造新的形式,这种形式 不仅是插花者稳步发展精神世界的标志,还具体表现了其感受 这些花草枝叶的美的印象。花道被当作针对四季的变迁、时间 和变化进行冥思的一种形式。花道的宗教根源和它与生老病死 的自然周期的紧密联系,使花道具备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插花中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法国洛可可风格:主要是装饰风格
第二节
东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
一、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
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插花崇尚自然,以线条造型为主, 追求线条美,朴实秀雅,意境深邃。 1.重视意境和思想内涵的表达。 2.以线条造型为主。 3.构图上崇尚自然,布局上要求主次分明,虚实相间,俯仰 相应,顾盼相呼。 4.注重花材的人格化意义,赋予作品深刻思想,表达作者精 神境界。 5.色彩上以清淡、素雅、单纯为主,提倡轻描淡写,简洁清 新。 6.表现手法上多以三个主枝为骨架,高、低、俯、仰,构成 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位方法。 7.使用鲜花不求繁多,只需几枝便能起画龙点睛的效果。

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

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

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希望能帮到你。

1、秦汉的起步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花卉进入文化领域,以花传情,以花言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楚国的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佛教插花也随之传入,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

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

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

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

《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

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

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

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

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

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

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

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

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

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

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

2、隋唐兴旺期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

插花艺术在宫廷中甚是流行,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中国插花的历史渊源

中国插花的历史渊源

中国插花的历史渊源插花早在我国六朝时就已经存在,只是当时在方法和形式上,仅是将花“放”或“养”在花瓶或花盘中,还谈不上达到美的艺术境界,并且仪盛行于佛教供花仪式中。

隋唐之时,才开始讲究花要插得好、配得妙,且讲究花器,并对花木赋予个性与格调、意义与象征。

为了顺应时潮,当时应运而生了卖花郎和种花师两种职业。

到了晚唐,插花的风气更盛,此时的插花艺术,不仅是宗教、宫闱或诗人雅客书房内的装饰品,在上层社会里徘徊,而是在民间广为流行,且依季节取花材,盛行将花器置以精美台座,背景悬以图画。

从而开创了“花画合一”或“书画插花”的风格。

就在唐朝,中国的插花艺术由一奉命使华的日本大使小野妹子传回日本,撒下了日本花道的种子。

宋朝时,四海升平,民心追求房屋至美的生活境地,对于花的眷爱尤甚于其他朝代。

当时的文人将插花百瓶,醉饮其间的“插花饮酒”列为生活情趣美谈。

甚至出外郊游时也“中置桌凳、列笔床、香鼎、盆玩、酒具、花博之属”,已将插花汇入了文人的生活之中。

不仅文人墨客如此,就连饮食商家、酒楼、茶肆等商业场合,也为了招徕顾客,而按四时插花。

有钱有势的人更是常择时举办盛大的公开插花会,动辄用去花枝数万枝。

曾经有一位太岁举办的插花展览会,用去鲜花千万枝,可以算是古今最大的插花展览会。

插花艺术在当时不仅成了专门学问,且与“烧香、点茶、挂置”同称四艺,被视为每人自小就应具备的修养,纵使仆役也不例外。

到了元代,插花作品的内涵与形式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改变,偏重心情或美为出发点,以主观而富感情的表现手法来处理花材,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个人对当时环境的无奈及返璞归真的心理,加深了插花作品“质”的深度,也更有艺术之美。

到了明朝,插花艺术也随艺术大兴蓬勃发展起来,且与宋朝之前附庸风雅或讲究排场大不相同,而是表现出无可抑制的艺术冲动,形成一种纯艺术的表现风格,与品茗艺术相结合,称之为“茶花”。

我国明朝插花艺术最完整的著作(瓶史》,也在这种气氛下产生了。

【花卉装饰】插花艺术历史

【花卉装饰】插花艺术历史

❖ (二)西方插花艺术发展史 ❖ 1、萌芽阶段:古埃及、古希腊、罗马时代 ❖ 2、中世纪以前的欧洲 ❖ 3、文艺复兴运动以后(14-16世纪) ❖ 4、巴洛克时期(16-17世纪) ❖ 5、洛可可时期(18世纪初)
❖ “行”介于“真”和“草”之间,表达舒畅 的美感。

生花的特点
❖ 是用较少的花材、优美的线条、精致的花器来 表现花材的自然美和色彩美。生花作品一般使 用线条秀美的自然枝条插作而成,很少使用配 件或人为任意扭曲线条。
生花正风体
生花新风体
(3)盛花
❖ 由19世纪末小原云心创建,特点是用水盆 表现写景插花并体现色彩美。盛花按三主枝 的角度不同可分为直立型盛花、倾斜型盛花、 下垂型盛
❖ 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芍药)”
2、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 (公元220年—581年)
❖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子懋“七节岁时, 母“看节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时,请僧行 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 其茎,欲华不萎”是这最早的容器插花水养 的文字记载.
明代的完善期: 公元1368-1644年
❖ 为插花艺术复兴,繁荣, 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 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体 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 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 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 图严谨,寓意深邃 。如 《十全厅堂瓶花》
❖ 中期插花追求简洁 清新,色彩淡雅, 疏枝散点,朴实生 动,不喜豪华富贵, 常用如意、灵芝、 珊瑚等装点插花
❖ 《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武 帝为感,梦见优昙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 以铜为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永不 凋谢,为我国最早的人造花.
3、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公元581-960年)

中国插花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的历史发展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受理学观念影响,此时的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也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 宋代的蓝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
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
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花朝节在唐朝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传说是百花之神诞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去郊外踏青赏花,市集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饰品,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从此开始,插花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艺术上升到了一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体现人的操守。这也就是花道元代插花风格逐渐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就产生了有人所说的“心象花”。钱选绘的吊篮式插花,在吊篮上放两个瓷罐,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上飘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暗示金贵、银贵,不如自在如意贵。反映人们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愿望。

插花ppt课件

插花ppt课件
插花作品的主题要明确, 能够表达出创作者的意图 和思想。
技术精湛
插花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要 技术精湛,能够熟练运用 各种花材和技巧。
创新性
插花作品要有创新性,能 够突破传统束缚,展现出 新的创意和风格。
插花作品的养护与保鲜
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清洁,防止细菌滋生 。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延长花材的寿命,防 止枯萎和凋谢。
节庆活动插花
节庆活动插花是一种将花卉艺 术应用于节庆活动的方式,能 够为节庆活动增添氛围和喜庆

节庆活动插花可根据节庆特点 进行设计,如春节、情人节、 母亲节等不同节日的插花作品

节庆活动插花的花材选择需根 据节日特点和装饰风格进行搭 配,同时需考虑花卉的寓意和 象征意义。
节庆活动插花需要注意保持花 卉的新鲜度和装饰效果,定期 更换花卉和清洗花器,以保持 节庆活动的氛围和美观。
西方插花起源于古埃及和古希腊,从 最初的宗教仪式使用鲜花,到中世纪 城堡内的花园,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 室内装饰,插花艺术逐渐发展成熟。
插花艺术的发展
01
东方插花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融入了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 形式,强调自然美和意境美。
02
西方插花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 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以丰富的色 彩和造型展现出华丽、浪漫的风 格。
插花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插花艺术简介 • 插花的基本技巧 • 插花的风格与流派 • 插花的实际应用 • 插花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01 插花艺术简介
插花艺术的起源
东方插花起源于中国,具有5000多 年的历史,从夏商周时期以至六朝, 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崇尚自然风气的影 响,插花艺术开始繁荣。

插花的历史起源

插花的历史起源

• 构图严谨、注重比例,讲究美学法则 • 花枝布局讲究章法
• 艺术品味升华,更专注于插花本身的风韵纯真 • 插花著作多,论述全面,为历代之冠
袁宏道(1568-1610年)的《瓶史》,张谦德(15771643年)的《瓶花谱》,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 赏》,文震亨的《长物志.清斋位置》,何仙郎的《花 案》,屠本畯的《瓶史月表》等。
明初(十五世紀)隆盛型新理念 花 花材:各色牡丹 花材:松、竹、梅、柏、山茶、 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劍蘭 花器:銅尊 花型:隆盛理念花 本件隆盛型中立花比例高 大,勝於前者,結體相近 而為 繁 重 有 力 。 花 材 全 體 以劍蘭為心,枝葉向四方 引 散 ,全 體 密 而 不 亂 , 變 化多端;花色分佈或紅綠 相 間 , 或 黑白 對 比 , 枝 葉 仰俯有致,剛柔並濟,虛 實 雜 處 , 各 盡 其態 , 其 上 梅花繁星點點,堂皇極至 , 構 思 與 插 作 均 可 謂無 懈 可極,誠東方插花藝術之 極品。
• 六月荷花:据说为西施曾 在苏州锦帆泾留下采莲的 故迹。
• 八月桂花: 为西晋荆州史 石崇的爱妻绿珠,她善吹 笛而貌美。赵王司马伦的 同党孙秀曾想夺绿珠为妻, 致石崇为赵王所杀,绿珠 堕楼殉情。人们以桂花之 散落喻绿珠,并封她为桂 花花神。
• 七月玉簪花:据说是汉武 帝宠幸的李夫人,因为她 平时常插一朵玉簪花于鬓 旁。
第一章 插花艺术概述
花 想
插花艺术概述
• 花是大自然中至精至美的 化身,即使是一片绿叶, 一个花蕾,也能让眼目为 之一舒,心灵为之一动, 自然之花草具有一股逢勃 的生气,也诠释着生命的 瑰丽。爱生命,于是爱花, 爱花至深,想着把它留在 生活的每个角落,于是便 有了插花
第二节
插花艺术的起源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明刚刚开始发芽的时候,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纹饰雕刻在上面。

中国战国时期的诗集《离骚》中有这样的话“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

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

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

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

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到了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前的供花。

人们为了保持花朵的新鲜,开始尝试将花插入水中养殖。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

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

”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

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在此时,人造假花开始出现。

《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

”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

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

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

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

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

”“九锡”就是九个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插花的历史介绍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把美丽的花卉纹饰烧制在陶器上。

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花卉纹饰不仅可以从陶器上看到,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

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记载。

成书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

”这是描写男女青年为表达相互爱慕之情;临别时折下芍药花枝相赠的诗句。

他们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说的切花。

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阊大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

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进入文化领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有了极大发展,插花艺术也不例外,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

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

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

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

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

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表现善男信女对佛的崇拜与虔诚,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公:元6世纪北周时的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手持一瓶花,枝叶与容器比例协调,这也是有关插花艺术的最早标本。

《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

”以铜为花,富丽堂皇,永不凋谢。

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每当牡丹花期,人们争相赏花、买花。

宫廷中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

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

”“九锡”就是九个程序。

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

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

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

插花艺术风格也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

插花器具也不仅是瓷或铜的瓶、盘,而且扩展到竹筒、漆器,还有吊挂和壁挂。

总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实简洁,清新活泼,随意洒脱。

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

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
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

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

当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

花材多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

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

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

从此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对后世影响颇大。

宋代篮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

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

元代插花风格逐渐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就产生了有人所说的“心象花”。

钱选绘的吊篮式插花,在吊篮上放两个瓷罐,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上飘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暗示金贵、银贵,不如自在如意贵。

反映人们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愿望。

明代是插花艺术复兴、繁荣、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体系。

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图严谨,寓意深邃。

如边文进《十全厅堂瓶花》,十种花材,十全十美,又各有含意。

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贵,常用如意、灵芝、珊瑚等装点插花。

晚期插花追求参差不伦,意态天然。

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

构图严谨,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插花理论日臻完善、成熟,有许多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

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响最大,书中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

还有张谦德的《瓶花谱》、高濂的《遵生八盏.燕闲清赏》、何仙郎的《花案》等,对花材的选择、处理艺术,保养方法,插花风格,花性认识,构图技巧,色彩和体量的协调,品赏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论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袭明代传统风格。

受益盆景术的影响,人们崇尚自然、欣赏自然美,将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微缩在室内几案上。

清带还流行写景式插花、组合插花和谐音式插花。

如邹一桂的写景式盘花,花材有竹、棕榈,配以太湖石,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颇富自然之趣。

谐音式插花如马诒所绘作品《前程万里》,以铜钱、佛尘、万年青、李子为花材取其谐音为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