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合集下载

插花艺术发展史

插花艺术发展史
具有悠久历史。古埃及金字塔内,法老与干燥的花瓣共室同眠。在公元 1400年前的一幅壁画里,可见一俯身在陶器上作画的工匠背后有插花造 型图案。
• 2、文艺复兴运动以后(14—16世纪)插花艺术主 题丰富,类型繁多,有瓶花、篮花、花束等,出 现了金字塔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对称插花作品。
• 3、巴洛克时期(16—17世纪)出现不对称插花。在西式花艺 中把以半球形为轮廓采用复杂、华丽的表现手法的插花,称之 为“巴洛克式风格”。它表现为丰满、色艳的半球形。巴洛克 式风格――富丽堂皇的。 • 4、洛可可时期(18世纪初)S形线条为C形线条代替,作品精 细。在西式插花中把不大对称,曲线可以自由伸展,强调柔和光洁、纤
2、日本插花发展史
• 起源与哲理
• 日本插花是东方插花主流之一,也是现代东方式插花的代表。 日本插花起源中国,最初由隋唐时期随佛教中佛前供花传入日 本,并依据我国国画原理将它形式化,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 演变成日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花道。日本 插花是日本花道的表现,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它把东方的 文化教义融入插花技艺之中,以一种尊敬的心、虔诚的态度, 并从中寻求一种哲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花道训 练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用花枝叶创造新的形式,这种形式 不仅是插花者稳步发展精神世界的标志,还具体表现了其感受 这些花草枝叶的美的印象。花道被当作针对四季的变迁、时间 和变化进行冥思的一种形式。花道的宗教根源和它与生老病死 的自然周期的紧密联系,使花道具备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插花中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法国洛可可风格:主要是装饰风格
第二节
东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
一、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
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插花崇尚自然,以线条造型为主, 追求线条美,朴实秀雅,意境深邃。 1.重视意境和思想内涵的表达。 2.以线条造型为主。 3.构图上崇尚自然,布局上要求主次分明,虚实相间,俯仰 相应,顾盼相呼。 4.注重花材的人格化意义,赋予作品深刻思想,表达作者精 神境界。 5.色彩上以清淡、素雅、单纯为主,提倡轻描淡写,简洁清 新。 6.表现手法上多以三个主枝为骨架,高、低、俯、仰,构成 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位方法。 7.使用鲜花不求繁多,只需几枝便能起画龙点睛的效果。

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

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

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希望能帮到你。

1、秦汉的起步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花卉进入文化领域,以花传情,以花言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楚国的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佛教插花也随之传入,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

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

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

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

《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

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

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

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

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

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

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

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

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

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

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

2、隋唐兴旺期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

插花艺术在宫廷中甚是流行,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第五章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第五章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5)明代的完善期(1368-1644) 明代的完善期( ) • 瓶花成为主流 插花风格:隆盛理念花、 插花风格:隆盛理念花、清雅的文人花
隆盛理念花仍继宋代插花之重理性意念,以花自然美的象征表现人格、 哲理等,内容重于形式,花材也以梅、松等为主,以其枝条曲折迂回表 现中国书法的线条美,下则配以茶、兰、水仙、柿子、如意、灵芝、松、 柏等等。如用十种花就称十全。 文人花则以清韵脱俗为主,花材常只一种,多则两三种。选取有点、线 机能的花木为素材,枝条流畅利落,对色彩不太注重,形式多变,高洁 清雅,不尚豪华,追求中国书法和绘画之虚灵与线条之飘洒流畅的美感, 由此形成中国插花特有的风格。
明初(十五世紀) 明初(十五世紀)隆盛型新理念 花 花材: 花材:各色牡丹 花材: 山茶、 花材:松、竹、梅、柏、山茶、 水仙、瑞香、月季、天竺、 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劍蘭 花器: 花器:銅尊 花型: 花型:隆盛理念花 本件隆盛型中立花比例高 大,勝於前者,結體相近 而為 繁 重 有 力 。 花 材 全 體 以劍蘭為心,枝葉向四方 引 散 ,全 體 密 而 不 亂 , 變 化多端;花色分佈或紅綠 相 間 , 或 黑白 對 比 , 枝 葉 仰俯有致,剛柔並濟,虛 實 雜 處 , 各 盡 其態 , 其 上 梅花繁星點點,堂皇極至 , 構 思 與 插 作 均 可 謂無 懈 可 花器: 花器:銅卣 花型: 花型:隆盛理念花 吊花五代時已流行,本 件有宋式小品隆盛理念 花 遺 意, 花 僅 三 朵 , 大 花在右,小花兩朵插 左 , 使 具 平 衡 感 ,以 打 破提梁的板刻生硬趣 味。中間綠葉數片漸層 中 上 ,逾 於 梁 上 , 構 成 虛密有致的空間,與有 力 的 提 梁 形 成 巧妙 的 對 比,梁上吊繩下垂,花 器虛懸,極富輕盈之 趣。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六朝以前,萌芽;(2)六朝“佛花”;(3)五代、唐,“宫廷花”;(4)宋,“理念花”;(5)元,“自由花”;(6)明,“文人花”;(7)清,“写景花”;(8)清后,衰败阶段。

2、三大主枝构图原理花器单位:L=H+D=花器总长名称功能长度植物类别第一主枝主体,骨架作用 1.5到2倍L 木本第二主枝协调第一主枝 2/3第一主枝木本第三主枝稳定,均衡 2/3第二主枝草本丛枝烘托整体草本3、插花技法的类型:(1)脱衣换锦法(2)虚枝实叶法(3)丛枝法4、插花艺术的作用:(1)装饰美化(2)调节小气候(3)陶冶情操(4)生产主义5、插花艺术是表现植物自然美的造型艺术,凡是利用切花进行造型,以达到装饰效果的花卉艺术创作,皆可称为插花艺术。

6、插花艺术的特点:(1)时间性强(2)随意性强(3)装饰性强(4)独具自然姿色7、中国明朝著名文人袁宏道的《瓶史》,为日本文人花的逐渐兴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8、日本插花的主要形式:立花、生花、盛花、投入花、自由花等。

9、东、西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东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崇尚自然(2)讲究诗情画意(3)注重个体的线条美(4)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5)花材人格化(6)注重季节特色(7)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2)西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崇尚人的力量、人的精神(2)注重花材的色彩美(3)构图形式为规则的几何形状(4)用花材种类多、数量大、色彩丰富(5)通过外表形式体现作品主题10、按花材的性质将插花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11、剑山:花插,是盆和盘等浅口插花容器的主要固定和支撑工具12、花材的类型:(1)按花材的形状分为:线状花材、团状花材、散状花材、特殊状花材(2)按花性质分为:A、干燥花材:鲜花干制方法a、自然干燥法b、常温压制法c、冷冻干燥法d、干燥剂包埋法等B、人造花材(3)按花材在构图中的作用分为:骨架花、主体花、焦点花、填充花13、花材保养技术:保持水质清洁、水中剪切、切口灼烧法、切口浸烫法、扩大切口法、萎蔫花材深水抢救、使用花材保鲜剂、灌水注水法14、花材的固定技术:浅盘、阔口容器和花篮常用花泥或剑山固定;(1)花泥固定:插花造型创作中常用手法(2)剑山固定:用剑山插花,必须向容器中加入水,水位要高过剑山针座(3)瓶口支架固定:高瓶插花,不能使用剑山,花材固定主要依靠瓶壁和瓶底的支撑A、瓶口割小法 B、丁字形固定法C、枝接法 D、弯枝固定法 E、铁丝网固定法15、插花造型的五大原则:(1)统一原则:花材之间,花材与花器的统一(2)调和原则:色彩、形态、质感、花材性质的调和(3)均衡原则:平衡稳定(4)韵律原则:层次、疏密、重复(5)比例原则:花形与花器之间的比例,环境因素,黄金分割点(三主枝机构8:5:3或者7:5:3)16、插花造型六法:1)层参错落2)疏密有致3)虚实结合(4)仰俯呼应(5)上轻下重(6)上散下聚17、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也叫彩度,色彩的饱和程度(色彩的鲜艳程度)18、盘插直立型的基本构造:第一主枝直立插在花器的左后方,第二主枝插在第一主枝的左前方,向前倾斜50到60度,第三主枝在第一主枝的右前方,向前倾斜45到50度,要点;第一主枝必须直立,第二、三主枝初向前向后倾斜不同的角度外,应略向左或向右侧倾斜,这是盛花中的基本形式。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1. 古代插花艺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插花艺术。

在古代封建社会,插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主要流行于宫廷、官府和文人雅士之间。

插花作品多以自然花卉为主,追求简约、高雅、清新的风格。

2. 近代插花艺术:清朝末年,插花艺术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民国时期,插花艺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当时,插花艺术广泛应用于园林、宾馆、餐厅等场合,人们开始追求插花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3. 现代插花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插花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插花艺术逐渐走进了普通家庭,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装饰品。

现代插花艺术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追求自然、简约、精美的风格。

4. 当代插花艺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多次创新和变革。

当代插花艺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中国插花艺术已经走向了世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现代插花艺术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追求自然、简约、精美的风格,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卉装饰】插花艺术历史

【花卉装饰】插花艺术历史

❖ (二)西方插花艺术发展史 ❖ 1、萌芽阶段:古埃及、古希腊、罗马时代 ❖ 2、中世纪以前的欧洲 ❖ 3、文艺复兴运动以后(14-16世纪) ❖ 4、巴洛克时期(16-17世纪) ❖ 5、洛可可时期(18世纪初)
❖ “行”介于“真”和“草”之间,表达舒畅 的美感。

生花的特点
❖ 是用较少的花材、优美的线条、精致的花器来 表现花材的自然美和色彩美。生花作品一般使 用线条秀美的自然枝条插作而成,很少使用配 件或人为任意扭曲线条。
生花正风体
生花新风体
(3)盛花
❖ 由19世纪末小原云心创建,特点是用水盆 表现写景插花并体现色彩美。盛花按三主枝 的角度不同可分为直立型盛花、倾斜型盛花、 下垂型盛
❖ 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芍药)”
2、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 (公元220年—581年)
❖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子懋“七节岁时, 母“看节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时,请僧行 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 其茎,欲华不萎”是这最早的容器插花水养 的文字记载.
明代的完善期: 公元1368-1644年
❖ 为插花艺术复兴,繁荣, 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 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体 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 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 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 图严谨,寓意深邃 。如 《十全厅堂瓶花》
❖ 中期插花追求简洁 清新,色彩淡雅, 疏枝散点,朴实生 动,不喜豪华富贵, 常用如意、灵芝、 珊瑚等装点插花
❖ 《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武 帝为感,梦见优昙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 以铜为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永不 凋谢,为我国最早的人造花.
3、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公元581-960年)

第二章 插花艺术发展史ppt课件

第二章 插花艺术发展史ppt课件

三、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隋唐时代(581-907年),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盛时 期。政局稳定,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成就辉煌,插花艺 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爱花之风盛极一时。每年六月二十五日定为 “华朝”,即百花的生日,常举行大规模的盛会。 牡丹处于国花地位。人们竞相买花、赏花成为时尚。白居易 《买花》:帝城春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浅浅五束素。……家家习 为常,人人迷不悟。宫廷举行牡丹插花盛会,程序严格,排场豪华。 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幄(障风)、金错刀(剪断)、甘泉 (浸)、玉缸(贮)、雕纹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肴(欣 赏)、新诗(咏)。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政局动荡,文人雅士多避乱隐居。 民间插花风格有很大转变。突破唐代讲求庄重和排场的旧风,不拘 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均可使用,插花容器更加广 泛,出现了吊挂、壁挂形式。郭江洲还发明了占景盘。
据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有一方几上盛有六枝红花的 圆盆,过去人们对插花意识淡薄,曾认为是盆景,但现在看来,甚 似插花。这和北周时庚信的一首杏花诗极其相似。诗曰:“春色方 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前,好折待宾客,金盘 衬红琼”。西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放荡江湖,寄情花草,与山 水花草为友,他们不仅赏花,还有探花、采花的逍遥游。东汉张衡 的《归田赋》上说:“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 荣……于焉消遥、聊以娱情”。东晋的陶渊明有诗:“秋菊有佳色, 损露掇其英,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采花、折枝的兴致历久 不衰,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尘世难逢开口 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等,正因中国文人有此嗜好,所以中国的 插花艺术既具自然写真的风格又具浓郁的文人气息,融诗、书、画、 花于一体,不拘一格,谦洒自如。这是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符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日本插花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也渗透着不 少这种特色。此外,中国人很早就研究延长切花花材寿命的方法, 对花枝插置的布局,与花器和周围环境的配合等等都早有研究,使 插花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专学。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 的《瓶花谱》,还有罗虬的《花九锡》以及明代袁宏道的《瓶史》 都可说是最早的插花专著。所以说,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院校资料插花艺术发展简史课件-PPT

院校资料插花艺术发展简史课件-PPT
(5)插花理论日臻成熟,有许多有关插花艺术
的专著问世。
元·吊篮式插花
元·自由花
元· 《天中佳景图》中端午节供花
元·瓶花
后宫奉食
明·厅堂瓶花
仿明朝宫廷吊花
明·岁朝供花
明·瓶花图
(3)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色调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 (1) 开始容器插花水养。 1 原始期——殷周、秦汉时期 19世纪下半叶是西方家庭园艺及西方传统插花的黄金时期。 1 原始期——殷周、秦汉时期 3 日本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4)僧人的参与 ——日本插花自成立之初,其创作的主体就是僧人,正因为他们的参与和传承,日本插花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很早就有人将睡莲花插在瓶、碗里做装饰品、礼品或丧葬品的习俗。 后随中国瓷器大量输入日本,插花又变成装饰花瓶的观赏花。 5 插花艺术发展的衰微期 ——清朝时期 (4)五代期间发展迅速,花材种类更加丰富,花器种类增多,制造精美,插花造型优美多样。 (3)注重花材搭配与陈设环境,讲究严格的插花程序和排场,追求整体的艺术效果,进入成熟阶段。 特点: (2)18世纪——世纪初,不少画家都喜欢以插花为主题作画,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写实艺术——绘花艺术。 (1)花道雏形的出现——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促进了日本插花的兴起,形成了花道的雏形——寺庙祭坛插花,花型严谨而对称。 2 萌芽期 ——飞鸟·奈良·平安时期 (1)古希腊时代 ——于公元前5世纪,当时供神用的鲜花由花枝单独摆放发展成插入名贵的花瓶中。 插花的造型由圆形、椭圆形发展到了菱形、扇形、火炬形、梯形等各种几何图形。 (4)僧人的参与 ——日本插花自成立之初,其创作的主体就是僧人,正因为他们的参与和传承,日本插花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19世纪,出现了“盛花”形式。 (4)僧人的参与 ——日本插花自成立之初,其创作的主体就是僧人,正因为他们的参与和传承,日本插花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摘要: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

以大量的文学著作、史书以及古物的发现为依据,对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提出见解,系统全面地整理了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脉络,并以插花的特征为纲,分为原始萌芽阶段、初级发展阶段、兴盛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成熟完善阶段、衰微阶段及复苏阶段。

虽经几度兴衰,但随着政府的支持及人们的热爱,中国插花必将再现辉煌。

关键词:风景园林插花综述中国发展史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但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说,源于佛前供花;二说,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1) 中国早在公元前11-3世纪的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广义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

这从中国的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公元前16-11世纪)和我国杰出诗人屈原(公元前340-278年)的《楚辞》中可以得到证实,如:“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引自《诗经——溱洧篇》。

此民歌是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相聚相离时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引自《诗经——东门之枌》。

荍即锦葵花(Malva sylvetris),椒即一种香草。

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引自《楚辞——九歌•礼魂》。

这是描述祭神典礼后,击鼓舞花、跳舞送神的场面。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引自《楚辞——九歌•湘君》。

这是指在柏木船上装饰许多薜荔(Ficus pumila)香草,船的绸帐上挂满兰蕙,用荪草饰桨,兰花饰旌,乘坐这美丽的花船去寻觅、迎接爱侣。

“桂栋兮兰僚,辛夷楣兮药房……”——引自《楚辞——九歌•湘夫人》。

这是描述用芬芳的花草装饰屋栋、门楣和门庭,期盼和等待心上人到来的情景。

(2)佛教是在公元前206-8年的西汉时期或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才传入我国的,比周初和春秋战国时期要晚1000年左右的时间。

由此确信中国插花起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非佛前供花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中国插花按广义概念(包括容器和非容器插制)计算至少有3 000余年历史。

按狭义概念(仅指容器中插制)计算也有近2000年历史。

中国插花在此漫长岁月中,历经坎坷,几度兴衰,但是最终仍伴随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延绵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可谓生命力强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原始萌芽阶段(先秦时期,公元11-3世纪)——广义概念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此时期折枝花(切花)得到广泛应用,每逢节庆之日,或踏青戏游,串亲访友以及举办祭祀活动时,先民们将折枝花插在头上(头花),佩带胸前(胸花),系于腰间或集把成束地摆放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船头、木车等上面,用来装扮自身载歌载舞,或美化环境,或传情抒怀,寄托心曲。

此时期中华先祖已有了原始插花制作的意念,并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

虽然这些表现形式无艺术造型,无章法和技巧,但是极具实用性和浪漫情趣,以花传情,借花抒怀,将自然美与人文之美(品德、思想)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而且也充满了浪漫神奇的文化内涵,这为以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初级发展阶段(公元前206-公元589年,汉、魏及南北朝时期)——原始容器插意念的形成与发展热爱花木,寄情于花木是中华民族的嗜好。

此时期先民们已不满足折枝花的直接应用,而是希望将美丽的花草树木、大自然的风光引入居室,融入生活,保留在身边,故而萌生用器皿插花的意念。

不仅反映了先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厚情趣,也表现出他们的智慧和艺术创造性,完全符合汉代艺术风格,构图对称、形象生动、朴实浑厚。

东汉末年(220年以前)印度佛教汉文译本问世,佛前供花及佛教教义的影响促进了我国插花的发展。

如:《修行本起经》(东汉•康孟祥译)中写到:“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

”(瓶花供佛) 《道行经•昙无竭品》记有:“其像端正姝好,如佛无有异,人见莫不称叹,莫不持花、香、缯来供养者……。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受这些经文的影响,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而得以广泛传播,民间插花通过与佛事活动相结合而增添了宗教色彩,佛前供花渐兴,寺庙插花得以发展。

魏蜀吴(三国)至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因受战事频繁,政局动荡之影响,文人雅士们为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或虔诚于宗教,或隐居于山野,其文艺思想表现出超脱世俗,追求怡然自得的境界,以山水花草为友,吟诗作画,痴迷于花事活动,插花成为他们的最大趣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插花诗和画。

(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在江南的陆凯摘一枝梅花托驿使送给在长安的好友范晔,以表达深切的友情和思念。

) 北周•庚信《杏花诗》中写到:“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春天杏花盛开之季,采折一枝,盛放在金黄色的铜盘中款待宾客,表达主人好客的盛情和礼貌。

)中国传统插花,因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和品味,为形成独具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作出重要贡献。

3 兴盛发展阶段(581-960年,隋、唐、五代时期)——插花成为一门艺术得到广泛普及,步入成熟正如诗人杜牧在《杏园诗》中记载:“夜有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贻匀,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这正是当日盛况的写照。

由于政局稳定,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成就辉煌,为插花的兴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加之备受君王的提倡,文士的雅尚,举国上下爱花、种花、赏花之风盛极一时,达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狂热程度,每逢重大节庆日都会举办隆重的插花、赏花庆典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插花的普及与发展,取得了众多的成就。

3.1插花发展成一门融生活、教化为一体的艺术学科(1)瓶、盘、篮、缸、筒、碗,六大容器插花形式已齐全。

(2)不同阶层的插花形式渐成定式,各具特色。

除寺庙外,宫廷和民间插花极为盛行。

宫廷插花极显豪华隆盛、富贵典雅之气,注意容器和花材的选择,以上乘的白瓷和铜器为宜。

以格高韵盛的牡丹、兰、莲为主要花材。

插制时十分讲究程序和排场,追求整体环境的完美。

而民间插花则自由活泼,热闹喜庆,不拘一格。

(3)插花著作有:欧阳詹(博士)的《春盘赋》。

春盘即为新春时奉神插制的盘花,以辛辣的韭、薤、蒜、姜与蕖、蓼、芥、鬲、芹等菜蔬为素材插制而成,以求新年自力之意。

该文以写实手法表现实景景观,论述了插花应考究容器、花材的形、色、线条、构思、意境等诸元素的内在联系和配合的奥妙,为后世插花理论的完善作出一定贡献。

罗虬(诗人、插花艺术家)的《花九锡》。

该书借用古代帝王礼遇臣子的九大项礼物,套用在当时宫廷中插制国花牡丹时应遵守的9项礼遇原则和程序,将其视为至高无上,不容擅动的庄严仪式,就像帝王赐给有功之诸侯大臣的9种礼物一样,表明当时宫廷插花的豪华和排场。

《花九锡》内容包括:重顶幄(障风)、金错刀(剪折)、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赏)、新诗(咏)。

这9项原则对插花放置的场所、剪截工具、供养水质、陈设的环境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并咏诗、作歌、谱曲、饮酒,尽兴欣赏,追求视觉、味觉和听觉多层次的艺术享受。

3.2开创了大型专题插花展览会的先河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史称有名的艺术皇帝)十分热爱插花并积极倡导插花。

《清异录》(宋•陶谷著)记载:“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

”这是讲述李后主于每年的“花朝日”(2月15日)定时举办盛大的插花展览会,在梁栋、窗户、墙壁、柱子上等能利用的场地都插上花,有悬吊的,摆放的,挂置的……琳琅满目,锦绣灿烂,还题名曰“锦洞天”以吸引观众。

实为我国最早的大型专题插花展览会。

3.3发明了中外插花史上最早固定花材的容器(花插)——占景盘郭江舟(909-960年),后周人,对插花颇有见地,发明占景盘(图6),即在盘内平底上铸上若干个细长的铜筒,用时逐个添满清水,将花材成束地分插在细筒内。

占景盘的发明不仅可使花材站立起来易于造型,增强空间感,而且分束插制利于空气流通,可延长花材寿命,对后世花材固定用具的技术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3.4开创别具一格的插花欣赏方式——酒赏和香赏唐代对插花作品的陈设和欣赏都十分追求与环境的协调和完美。

无论是寺庙插花或是民间插花,尤其是宫廷插花都讲究将作品安置在精美台座上,背面悬挂名人字画作背景,使字画和插花合一,相映生辉,形成“图花”或“书画插花”的特点。

欣赏时常盘坐室内,咏诗、饮酒助兴,称为酒赏。

至五代时,进士韩熙载提倡香赏,将花与燃香相结合,认为“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犀(桂花)宜龙脑,兰宜四绝(4种混合香),含笑宜麝……。

”酒赏和香赏各有特色和趣味,充满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追求多层次感官的享受情景。

3.5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首次东渡日本日本传统插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我国隋唐时代正值中日文化交流之最盛期,也是日本传统插花艺术萌芽时期。

此间,日本天皇曾多次派出遣唐使者到我国长安和洛阳全面学习和考察中国文化艺术,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文学、儒学、佛学、医学、书法、绘画等,并在归国时将大量书、画等物带回日本,其中我国原产的梅、菊、桃、李和垂柳等观赏花木以及赏花习俗(如斗草、斗花)和佛前供花的形式、器物等都于此时传入日本。

中国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和推广,正如日本著名园艺学家冢东洋太郎所言:“中国原产的梅花,是在中唐(710-784年)间由遣唐使者带回日本的。

”日本学者西山松之助(1985)所言:“在日本赏花之风始于赏梅,虽然樱花是日本的代表,但玩赏之风源于贵族们效仿中国传来的赏梅习俗。

”工藤伸昌也讲:“就平安时期(794-1192年)与中国的关系来说,在日本文化史流程中,给予插花强烈冲击的是从中国传来的佛前供花。

”由此可知中国的赏花习俗和佛前供花对日本传统插花艺术的萌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插花按广义概念(包括容器和非容器插制)计算至少有3 000余年历史。

按狭义概念(仅指容器中插制)计算也有近2 000年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