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区别

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区别
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区别

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和城市道路的

区别

公路与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探讨

龙源期刊网http://

公路与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探讨作者:郭俊姚青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年第26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公路及城市快速路车辆出入门户和转换枢纽的互通式立体交叉从而大量修建。它是解决道路与干道交叉口拥挤,减少交通事故,行车便捷的重要措施。鉴于此,文中笔者针对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公路;城市道路;互通式;交叉设计;

一、互通式立体交叉型式及特点

影响互通型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入交通量、交通流向、被交路等级、匝道行车速度、收费型式、互通立交的场地条件等。

1.互通型式的种类较多

常用的有菱形、喇叭形、环形、苜蓿叶形和半苜蓿叶形、涡轮形和定型等几种基本形式,必要时可将上述中的某些形式进行组合而成复杂型互通。

2、常用的型式及其特点

双喇叭形

其收费站仅为一处,便于管理,但是在造价上来看成本比较高,某些方向的车流需绕行。适用于两条高等级公路的交叉,而只有一条公路收费或两条公路均收费但收费方式不同的情况。

单喇叭形

它具有对收费道路仅设一处收费站,平交口也仅有一处,左转匝道在次

要道路上的特点。较适用于封闭式收费方式,被交路为二级公路以下,交通流集中于某一象限的情况。由于这种形式在高速公路修建初期造价较省,能满足一段时期的需要,当地方路等级提高后,单喇叭互通可以较方便地通过二期修建析成为双喇叭互通。因此,喇叭形特别是单喇叭形互通是收费公路中的首选型式。

半苜蓿叶形

其特点是主要道路的直行畅通,被交路设两处平交,比喇叭形互通多一处收费站。适用于封闭式收费及被交公路为二级以下的情况。

改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方法

改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具体阐述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具体完善的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改善设计机动车辆 前言: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日渐增大,各大城市对旧城改造及城市道路建设的投入也不断扩大。通过强化交通管理,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交通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城市机动车辆增长太快,交通需求远大于供给,以致城市道路网负荷过大,城市交通日趋拥挤,道路交叉口经常出现车辆排队等候现象,高峰期间更是拥挤不堪。道路交通的拥挤不仅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还产生了大量的废气排放和噪音,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本文针对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方法和改善予以分析探讨。 1 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多数城市道路交叉口中,由于对道路路段、路口的几何设计、信号配置及路面构筑物等因素缺乏整体的考虑,交通工程设计不够协调,从而对交叉口交通产生不利影响,使之成为路网交通的瓶颈。从调查情况看,此类问题在城市道路交通阻塞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合理、迅速地解决这类问题,对于缓解路网压力、疏解地区交通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①适当增加交叉口进口车道数,进一步明确车道功能;②选择适当的车道宽度,合理组织行人、非机动车穿越路口;③改善交叉口信号配置;④强化交叉口交通管理措施,减少绿灯损失时间;⑤合理布置和安排交叉口附近公交站点及公交线路,减少对主线行车的干扰。 2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2.1 交叉口的选择 交叉口位置的选择是确定一个理想和最佳交叉门的首要条件。交叉口的位置一般根据交叉道路的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转向车流的分布和交通量、自然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因素选定,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1 平面线型 平面线型的选择对交叉口有较大的影响。一般选择在既有路为直线段的位置上最为合适,这对行车安全,减少交叉长度和占地均是较优的。如果必须在曲线上衔接,也应尽量在大半径曲线上(不设超高的曲线),避免和小半径曲线上,因为它对路面平顺衔接,行车安仝和占地都是小利的。衔接要尽量考虑正交或较大

浅谈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的区别和联系

浅谈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的区别和联系 发表时间:2018-05-16T14:59:09.6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作者:段惠姗1 李文娟2 [导读] 摘要:笔者参与过多项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的方案和设计。 1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2天水孚嘉交通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甘肃省天水市 741000 摘要:笔者参与过多项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的方案和设计。本文结合笔者工作中项目实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两者设计理念、方法的不同,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城市道路;异同 一、引言 公路和城市道路从功能定位、服务需求、设计思路、技术标准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只有在掌握和了解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后,才能更好的在工作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设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异同 1.功能定位 公路主要是以汇聚地方交通,疏散主干交通,连接城市之间节点,起到连通性的作用;城市道路一般不用于吸引大量车流,主要起到连接城市内各分区的作用,以交通功能和服务功能为主。 2.参照标准 公路的设计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规范号一般以“JTG”打头;城市道路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行业标准设计指导,规范号一般以“CJJ”打头。 3分级 公路按照行政管理等级可分为国道、省道、县乡道;按照技术等级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城市道路等级则有四个: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4设计理念 选线:公路路线方案的选择一般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主要是以项目所在的省、市公路路网规划为依据,受路线经过区域自然环境、地形、地质、农田保护用地、河流、饮用水源区、铁路、高压铁塔、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果园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路线选取的时候需选择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方案作为比较,从而选择出一条安全、经济、合理的线位。在沙漠区、戈壁区、盐渍土区、冻土区、泥沼区等特殊地质区,更应根据区域特点,合理采用曲线、绕避、尽量选择最短距离、采用较高指标等措施布线。 城市道路一般则不存在选线的说法,通常是依照当地规划局颁布的城市总规、控规,甚至详规的要求,在道路红线范围内确定道路的起终点坐标和基本设计参数。 纵断面:在遵照相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公路纵断面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土方平衡、避免大填大挖,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尽量减少取弃土数量;其次可通过纵坡、竖曲线等调节将公路路面上的水排至公路外,如果处在低填或长路堑等排水不畅地段时,可设置边沟和横向排水辅助等措施;最后还应注意起终点的设计高程和纵坡应与两端公路做好衔接,避免出现错位、错台等接不上的问题。由于城市道路基本位于城区,其纵面的起伏较公路则平缓的多,且高程一般比道路两侧低:一是将收集到的路面雨水通过雨水篦子和管道排走,二是考虑与道路两侧用地的衔接,尤其是有车辆出入口、居住区和机关单位的出入口等房屋建筑;城市道路的纵断面设计还应考虑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公交专用道等附属设置对纵断面参数的要求;另外城市道路的交叉口较多,则需要单独对交叉口进行竖向设计。 横断面:公路横断面的设计应秉承安全第一、经济节约、断面合理等原则同时需结合公路所处的位置、等级、功能、设计速度、交通量、地形地质等综合因素确定,根据项目特点也可采用高低错位式路基或分离式路基。市政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两者横断面具体组成部分详见下表:表格 1 路基横断面组成表 二、项目列举 1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非示范段主、次干路市政道路工程(二期工程)—濠江路本项目是典型的市政道路,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内的一条次干路,道路长度6.8km,起终点明确,设计速度为40km/h,横断面组成包含管廊带、人行道、分隔带、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断面下方还敷设有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电力电信管道等。 2莞番高速公路桥头至沙田段工程本项目是典型的公路项目,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100Km/h。在寮步至东坑段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到现状民房、厂房、安置地、华源玩具有限公司、富港工业区、高英村等控制因的限制素,此段就提出了三个方案进行比选,且方案间摆动幅度较大。

建发交字532号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

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 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81)建发交字532号 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81)建发交字532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日益繁忙,铁路、公路、城市道路(以下简称道路)交叉,要求设置立体交叉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的方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铁路、公路、道路交叉应按交通量的大小,作出技术经济比较,分别采取不同措施,以保证运输生产安全。现就铁路、公路、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有关事项制定本暂行规定如下: 一、修建标准

1.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通过交叉道口的火车列数、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1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见表1 2.有调车作业的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交叉道口封闭累计时间、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2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见表2 3.新建、改建铁路与规划公路、道路交叉;新建、改建公路、道路与规划铁路交叉,原则上不设置立体交叉,设计中应结合规划考虑将来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4.铁路、公路、道路交叉,虽达到表1、表2规定标准,但工程特别困难或一方投资不落实,以及可缓期投资,而将来施工技术不过多增加困难者,均可暂缓设置立体交叉。

5.铁路、公路、道路交叉,虽达到表1、表2规定标准,但能结合排洪桥涵及地形条件,适当降低标准设置立体交叉,而工程投资又增加不多时,设计单位可考虑设置立体交叉。 二、投资划分铁路、公路、道路交叉,凡符合上述标准设置立体交叉时,其工程投资划分按以下规定办理。 1.新建铁路与既有公路、道路交叉,按既有公路、道路原有标准设置立体交叉,其工程投资(包括桥梁、引道、排水、照明、征地、拆迁等,下同)全部由铁路部门承担。如公路、道路部门要求超过原公路、道路标准,改按规划位置、标准设置立体交叉时,由此增加的工程投资,由公路、道路部门承担。 2.新建公路、道路与既有铁路交叉,按既有铁路原标准设置立体交叉,其工程投资全部由公路、道路部门承担。如铁路部门要求超过原铁路标准,改按规划位置、标准设置立体交叉时,由此增加的工程投资,由铁路部门承担。 3.铁路改建时,与既有公路、道路交叉的原有平交道口,需改建为立体交叉时,其工程投资按下述情况分别处理:①铁路与一、二级公路、城市道路交叉的既有平交道口,改建为立体交叉,原则上各自承担本部门的工程和投资,如工程投资划分困难,可由铁路与公路、道路部门各承担一半。②铁路与其他等级的公路、县城道路交叉的既有平交道口,按原有公路、道路标准改建为立体交叉,其主要工程投资由铁路部门承担,公路、道路引道工程的征地,拆迁(包括临时工程)工作及其费用,由公路、道路部门承担。如公路、道路部门要求超过公路、道路原标准,改按规划位置、标准设置立体交叉时,由此增加的工程投资,由公路、道路部门承担。 4.公路、道路改建时,与既有铁路交叉的原有平交道口,需改建为立体交叉时,原则上各自承担本部门的工程和投资,如铁路部门要求超过原标准改按规划位置、标准设置立体交叉,由此增加的工程投资,由铁路部门承担。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 根据道路的不同功能,中国的车行道路一般分为公路与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内的以车辆通行为主的道路为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外的道路为公路。 一、公路的分级标准: (一)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 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 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30000辆; 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 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 5、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

(二)各级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3、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 (三)公路等级选用的基本原则: 1、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经论证后确定。 2、一条公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公路等级或同一公路等级不同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但不同公路等级、设计速度、路基宽度间的衔接应协调,过渡应顺适。 3、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时,拟建公路为干线公路,宜选用高速公路;拟建公路为集散公路,宜选用一级公路。 4、干线公路宜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二、城市道路的分级标准: (一)道路分类:城市道路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为发挥其不同的功能,保证城市中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交通运输经济合理,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1、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主要道路。快速路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2、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市道路。是城市道路的主骨架。 3、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 4、支路:为联系各居住小区的道路,解决地区交通,直接与两侧建筑物出入口相连接相接,以服务功能为主。

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区别

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和城市道路的 区别 公路与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探讨 龙源期刊网http:// 公路与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探讨作者:郭俊姚青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年第26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公路及城市快速路车辆出入门户和转换枢纽的互通式立体交叉从而大量修建。它是解决道路与干道交叉口拥挤,减少交通事故,行车便捷的重要措施。鉴于此,文中笔者针对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公路;城市道路;互通式;交叉设计; 一、互通式立体交叉型式及特点 影响互通型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入交通量、交通流向、被交路等级、匝道行车速度、收费型式、互通立交的场地条件等。 1.互通型式的种类较多 常用的有菱形、喇叭形、环形、苜蓿叶形和半苜蓿叶形、涡轮形和定型等几种基本形式,必要时可将上述中的某些形式进行组合而成复杂型互通。 2、常用的型式及其特点 双喇叭形 其收费站仅为一处,便于管理,但是在造价上来看成本比较高,某些方向的车流需绕行。适用于两条高等级公路的交叉,而只有一条公路收费或两条公路均收费但收费方式不同的情况。 单喇叭形 它具有对收费道路仅设一处收费站,平交口也仅有一处,左转匝道在次

要道路上的特点。较适用于封闭式收费方式,被交路为二级公路以下,交通流集中于某一象限的情况。由于这种形式在高速公路修建初期造价较省,能满足一段时期的需要,当地方路等级提高后,单喇叭互通可以较方便地通过二期修建析成为双喇叭互通。因此,喇叭形特别是单喇叭形互通是收费公路中的首选型式。 半苜蓿叶形 其特点是主要道路的直行畅通,被交路设两处平交,比喇叭形互通多一处收费站。适用于封闭式收费及被交公路为二级以下的情况。

城市道路与公路区别

城市道路与公路区别 公路是指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部门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的,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连接城市间、城乡间、乡村间供汽车行驶的公共道路,包括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道口。道路是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 道路是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修建的,提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包括相关的桥梁、隧道和渡口。 (1)规划定位及设计理念不同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必定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是为城市自身服务,更强调的是沿线的服务功能及到达功能;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和乡村、乡村和厂矿地区的道路,不一定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其功能定位是为区问的交通联系服务,主要强调交通功能。由于公路主要服务对象是机动车,公路的分级考虑交通量大小,技术指标主要考虑汽车的荷载及动力特性,因此,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主要指汽车,足一种”以车为本”设计理念。城市道路位于人口集中、稠密的地区,其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要求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强调人的安全舒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设计标准不同 公路设计主要考虑线型的流畅性、土质问题、桥涵构造,相关的技术

标准一般由国家交通部颁布,由于公路主要是联系区间的交通,因此公路建设时一般不敷设管道;而城市道路在设计的时候,由于线型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周围建筑和构造物的衔接成了设计的一个重点,相关的技术标准由国家建设部颁布,城市道路要求与用地衔接的要求更为紧密,包括竖向,市政管线及管线的相关设计。? (3)分级标准不同 公路技术标准中按照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城市道路则分为四个等级。 规划建设部门不同 一般而言,城市道路的规划归属于当地的规划部门,建设归属于当地建设局或建委管理,城市道路的养护由当地的城市管理局市政管理处负责,建设资金主要由城建资金以及房产开发项目交纳的市政配套费,还有一部分城市道路的建设资金来源于融资渠道;公路的规划、建设、管理与养护工作一般相应地由当地的交通部门负责,建设资金一般视公路等级以及立项的主体单位即建设单位而定,主要以下拨资金为主,但仍有部分资金为自筹资金与财政资金。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关键参数研究

规范与标准 项目名称: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关键参数研究点击次数:2227 承接时间:2004-8-19 项目大类:规范与标准 项目小类: 项目规模: 委托单位:中规院科研基金 合作单位: 主管所长: 主管主任工: 项目负责人:赵杰张国华 主要参加人:全波朱胜跃戴继峰黄伟盛志前项目简介: 详细介绍:

第一章交叉口交通流特征关键参数研究 为配合国家规范——《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简称:《规范》)的编写,按照2004年8月第二次工作会议的分工以及进度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自2004年10月份~2004年12月份针对苏州、济南、厦门、石家庄4个城市进行了机动车饱和流率与车头损失时间的现场调查。 调研工作开展的情况如下: 报告中主要针对直行机动车和左转机动车的饱和流率数据的进行分析,将重点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城市、地区的不同对饱和流率的影响 ·车道类型与进口道宽度对饱和流率的影响 ·车道类型与进口道宽度对车队损失时间的影响 1.1 城市、地区的不同对饱和流率的影响: 从各个城市的数据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1.各个城市的平均车头时距与均值的偏差基本上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到均

值的15%)。 2.左转车流平均车头时距的离散性要大于直行车流的离散性,说明左转车流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要比直行车流大,与一般的经验判断一致。 1.2 车道类型与进口道宽度对饱和流率的影响 将直行车流与左转车流与车道宽度的关系叠加起来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如下的情况: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1.总体上而言,平均饱和车头时距随着车道宽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应的饱和流率则增加。这个关系在300cm~330cm这个车道宽度范围内尤其明显,超过了这个范围,平均饱和车头时距减小的趋势变缓。 2.上图中也反映了左转车流的饱和车头时距比直行车流的要小,这一点与一般的经验判断不一致。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调研城市中有一些交叉口中有左转待转

1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平面交叉口拓宽设计

平面交叉口展宽规划 一、《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1年3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的规定如下 4.2.13进口道: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少于:次干路25m,主干路30m—35m;无交通量资料时,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次干路50m—70m,主干路70m—90m; 4.2.16出口道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30m—60m,交通量大的主干道取上限,其它可取下限;当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加上站台长度。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0m。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2008报批稿)》将于2012年元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红线规划的规定如下 4.1.4新建交叉口进口道规划总宽度应按所需车道数确定。按进口道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进口道车道数应为上游路段规划车道数的两倍。 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0m. 三、南阳市原平面交叉口规划 渐变段长度:次干路20m,主干路20m; 展宽段长度:次干路40m,主干路55m。 展宽段宽度:进口道、出口道各展宽5m。

四、综上所述,为了遵循新的设计规程及规范;南阳市新旧道路红线相衔接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同时便于规划管理和用地审批,结合南阳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平面交叉口展宽规划: 渐变段长度:次干路30m ,主干路30m ; 展宽段长度:次干路60m ,主干路80m ; 展宽段宽度:进口道、出口道各展宽5m 。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 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主 干道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主干道 2011-4-18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 主干道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题 (1)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 设计的依据。

二. 选择题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 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关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思考

关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05-27T17:23:15.70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03期作者:朱佳蕙[导读] 需对城市道路的立体交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不断完善和创新,最大化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现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旨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其中,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尤其是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会对道路的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有重要影响。因此,需对城市道路的立体交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不断完善和创新,最大化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在很多方面都是借鉴国外的设计标准,甚至有些设计标准是完全照搬过来,没有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的具体情况进行改进实施,而且也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设计标准,这就造成我国国内的一些立交设计中所采用的设计理念和标准都大不相同。本文以“公路和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差别探讨”为题,从设计速度、服务对象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探讨,明确城市道路互通和公路设计方面的差异性。公路和城市道路都承担着交通运输任务,但运输的过程中却由于不同的地理空间而不能相互替代,公路一般是承担城市外围的运输任务,而城市交通构成复杂,交通工具种类多,人流和车流的速度差别很大;产生于城市各个地点的交通流错综复杂,汇集于城市道路上,并形成许多交叉点;交通的规模、路线和时间变动性很大。城市的急剧扩大造成公路和城市交通之间有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城市交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改变了传统的公路和城市道路互不相干的局面,使二者之间的联系逐渐紧密。因此,在设计上有必要研究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差别和联系。 1城市立交的交通特点城市立交节点处交通组织复杂,需考虑多种交通系统(主线系统交通、辅道系统交通、非机动车及行人组成的慢行系统交通等内部组织及转换);还要考虑主线系统、辅道系统相互之间的转换。这些都有别于公路立体交叉。而城市立交设计主要考虑机动车的便捷性,却从一定程度上为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对城市道路的立体交叉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这一问题,对其进行分离设计,这种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叉点,工程的规模、费用也会随之增加。根据国内城市的立体交叉设计,主要采用平交的方式对慢行交通进行组织。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慢行交通与机动交通分离设计,提高互通区慢行交通的安全性。 2立体交叉道路设计的类型及优缺点在立体交叉道路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上、下位置及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隧道式、跨路桥式两种设计类型。在两种道路设计类型选择的过程中,则需要设计结合着当地的地形、经济发展及周围的施工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在两种不同类型道路使用中,在具备一定优势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了相应的不足。一般来说,隧道式的立体交叉道路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优势在于占地面积少,立面容易处理,无论在道路美观上还是在城市居民心理上,隧道式道路设计都占据一定的优势。然而在其施工的过程中,基于立体交叉道路施工工期较长,地道结构物造价高,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排水困难、养护麻烦等问题。而跨路式立体交叉道路在施工的过程中,优势在于工序简单,且造价也比隧道式低。但是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缺点在于占地面积大,在影响城市整体发展状况的同时,对非机动车交通不利,因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多见于城市边远地区。 3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3.1车道数的平衡 在对城市道路进行立体交叉设计时,要对互通区设置合理的车道数,保持车道的平衡。车道平衡的主要概念就是保证出口和入口能够更加和谐的运营,进、出匝道车流不干扰主线车流。即在主线的出口处,设置减速车道;在主线的入口处,设置加速车道。增加足够长度的变速车道是保证车道平衡的根本,并同步设置合理的标志、标线。 3.2明确道路交通状况 在明确道路交通状况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道路交通方面。针对公共车辆、小型汽车及交通高峰期的车辆进行调查了解,同时确定道路周围的绕行路线。其次,铁路交通方面。铁轨股数、间距;列车通过次数、断道时间;铁路有无抬高或降低的可能,高度可变动多少。最后,道路在交通使用上的性质的重要性。施工时能否断绝交通。有无特殊要求征询有关交通管理部门意见。 3.3了解规划意图 设计人员在立体交叉道路设计的过程中,能否设计出合格、实用的立体交叉道路,不仅关系着道路今后的投入使用,同时还关系着道路的整体成本投入。由此就需要设计人员在立体交叉道路设计前,能够准确的了解道路的规划意图,明确规划中心线位置与现状中心线的关系,确保立体交叉道路设计的科学、合理。 3.4变速车道长度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时候,变速车道主要包括了加速车道以及减速车道两大部分,一般情况下,加速车道长度主要就是指车辆行驶过程中车速限制所造成的安全加速能够与主线进行有效的汇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减速车道也是未来能够保证高速车辆能够从主线的位置上安全的行驶到匝道上。变速车道方面能够对车辆的速度进行规范,主要结合公路与城市交通不同的设计标准对其进行确认。公路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在变速车道方面的设计选择了国外的标准,其主要就是能够根据不同的道路状态选择不同的程度,从根本上改善行车的速度,一般设计的速度最大差距并不会超过三倍,也是当今时代我国公路上变速车道长度所能够达到的最大范围。但是,从城市交通的变速车道设计来讲,其主要就是通过主线和匝道设计提供主要的参考数据,是从变速车道的起始点作为整个车速形成的路线范围,从比较互通式交叉设计的具体情况来看,公路的标准值在匝道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基本上能够符合车辆速度所能够接受的范围。 3.5取土、取材等问题 在立体交叉道路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地方需要填土,而一些地方需要弃土,由此就需要设计人员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施工细节,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基于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等特带你,需要大量的施工材料。需要将材料的运输及保管都纳入到整个工程设计中,确保工程的施工程序。

城市道路和公路道路的区别

城市道路和公路道路的区别 路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本文只涉及城市道路和公路。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城市道路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公路则是联接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之间,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道路。两者同属于道路的范畴,但是服务功能不同,城市道路服务的是人和车,所以在细部的设计中应该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而公路服务的主要是车,则主要强调驾乘感受。 设计人员要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很好的把握两者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进行道路设计。下面就在概念层次浅谈一下城市道路设计与公路设计的区别。 道路分类与分级方面的区别 城市道路按照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占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 大城市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采用Ⅲ级标准;公路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用的交通量

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相应的计算行车速度通过分类按照相应的规范选择,再进行下一步的设计。 在平面设计方面 城市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大多根据城市规划的路网设计,道路红线在城市规划中已经确定,红线外的用地都有相应的规划用途,总体上看平面线形的设计受城市规划的严格限制,相对简单。 公路平面线形的设计主要以公路网的规划为依据,但是公路网的规划在线位上没有具体要求,一条公路一般里程较长,路线摆动的范围和幅度较大,要经过选线工作,选择一条经济合理的线位。 如果在山岭重丘区进行公路设计,复杂的地形致使平面线形设计也较为复杂。 纵断面设计方面的区别 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新区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应先考虑整个规划区的场地平整,尽量使土方平衡,确定道路两侧用地高程,城市道路要收集道路两侧用地的水通过管道排走,所以大多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时要比道路两侧用地标高低。 公路则要把路面上的水排到公路外,所以公路设计高程大多比道路两侧地面高程高,即使低的话也要设置边沟及截水沟排水。另一个区别就是城市道路交叉口比较多,交叉口竖向设计比较多,公路由于交叉口较少,交叉口竖向设计就相对少一些。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 路设计 学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院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 题目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设计指导教师:杨广军 学号: 110905125 姓名:彭怀力

目录 一、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 (1)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1) 2.1交叉口的选择 (1) 2.2衔接方式的确定 (2) 2.3连接纵坡 (3)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的完善 (3) 3.1平面口立面设计 (3) 3.2对交叉口进行去渠设计 (3) 四、平面交叉口去化设计要点 (4) 4.1进口道适当拓宽,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 (4) 4.2停车视距、路缘石半径、车道宽度满足要求 (4) 4.3利用渠化岛保持交通流畅,减少交通隐患 (5) 4.4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合理组织自行车交通 (5) 4.5重视交叉口景观,合理设置交叉口绿化 (5) 五、平面交叉口现状及改善 (5) 1. 兰州市交叉口特色................................................ (5) 2. 渠化设计方法 ................................................... (6) 3. 结语 (8) 六、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交通立交设计.................................. .9 6.1立交概述......................................................... .9 6.2立交的功能.......................................................... .9 6.3互通式立交.......................................................... .9 6.4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现状...................................... .1.1 七、结语 (13)

公路与城市道路之间的异同

1公路与城市道路之间的异同 1.1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概念界定 公路是指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部门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修建的,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连接城市间、城乡间、乡村间供汽车行驶的公共道路,包括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道口。道路是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 道路是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2]修建的,提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包括相关的桥梁、隧道和渡口。 1.2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区别与联系 公路与城市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可从四点[3] [4]进行分析: ●规划定位及设计理念不同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必定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是为城市自身服务,更强调的是沿线的服务功能及到达功能;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和乡村、乡村和厂矿地区的道路,不一定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其功能定位是为区问的交通联系服务,主要强调交通功能。 由于公路主要服务对象是机动车,公路的分级考虑交通量大小,技术指标主要考虑汽车的荷载及动力特性,因此,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主要指汽车,足一种“以车为本”设计理念。城市道路位于人口集中、稠密的地区,其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要求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强调人的安全舒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设计标准不同 公路设计主要考虑线型的流畅性、土质问题、桥涵构造,相关的技术标准一般由国家交通部颁布,由于公路主要是联系区间的交通,因此公路建设时一般不敷设管道;而城市道路在设计的时候,由于线型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周围建筑和构造物的衔接成了设计的一个重点,相关的技术标准由国家建设部颁布,城市道路要求与用地衔接的要求更为紧密,包括竖向,市政管线及管线的相关设计。 ●分级标准不同 公路技术标准中按照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城市道路则分为四个等级。如表1所示。

浅析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分析 作者:张 俊 摘要:主要针对城市道路的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进行探讨,分析竖向设计中的设计要点,针对现实中竖向设计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和避免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Vertical Design of Urban Road Intersection Author: Zhang Jun Abstract: The main intersection of the vertical design of urban roads to explore, analyze vertical design of design elements, analyze and propose solutions and to avoid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problem found in vertical design. Keywords: urban roads; intersection; vertical design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重要节点。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合理性既涉及到车辆行驶平顺的舒适度,又涉及到交叉口路面排水顺畅、不出现交叉口积水而影响通行能力的问题。同时交叉口竖向设计还对后期规划道路的纵坡顺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交叉口竖向设计在整个市政道路设计中显得 特别重要。 1.交叉口竖向设计的要求和基本原则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目的是统一解决相交道 路的目的是统一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交叉口 和周围建筑物之间在立面位置上的车辆通行、雨水排除和建筑物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解决各条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的共用平面问题,使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顺利便捷的通行。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主要因素要考虑:各相交道路的交通状况、每条道路的等级以及横断面布置情况。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1)如果设计的道路等级不同时一般要先 选择出一条道路作为主要道路,它的纵、横坡按全线总体设计,在交叉口范围内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的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道路纵坡相 一致的断面。 (2)当道路等级相同时,首先要保持每条道路的纵坡在交叉口范围内不变,通过调节相邻道路的横坡以达到平面平顺。首先要调节纵坡相对较小道路的横坡,将其拱顶的连线渐渐向纵坡较大道路的车行道边线移动,以达到道路的横坡坡度与其它道路的纵坡一致。 (3)竖向设计一定要考虑交叉口范围内雨 水口的布置,所有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对向车道,并且交叉口范围内严禁产生积水。 (4)在交叉口范围内的所有道路的横、纵 坡总体上应尽量平缓,一般条件下不应大于交叉口外路段上的横坡,纵坡一般不宜大于2%,特殊困难的情况下不应大于3%。 (5)为方便交叉口范围内的水顺利排走, 竖向设计时应确保有一条以上道路的纵坡远离 交叉口方向。 2.竖向设计的几种形式 通常的交叉口设计大体上分为以下6种基本形式。 (1)凹形设计:这是最不利于排水的一种交叉口设计方式,所有地面水都流到交叉口范围内,所以要尽量避免。如果因地形、地物的限制避免不了时,应在交叉口范围内适当增加雨水口数量,以防止路面出现积水。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3.1道路交叉的分类及其选择 3.1.1城市道路交叉宜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类。应根据道路交通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3.1.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并应符合满足下列要求: 1 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 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不展宽交叉口。 2 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B1类:干路中心隔离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简称右转交叉口)。 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简称让行交叉口)。 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 3 C类:环形交叉口 平C类:环形交叉口。 3.1.3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注: 1 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经交通预测分析,需要设置立体交叉时,宜按本规程表3.1.4选用; 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因景观需要,采用环形交叉口时,应充分论证。 4.2.9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的最小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2.80m。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车道加宽。 4.2.10当高峰15min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辆时,宜设左转专用车道;当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10辆时,或需要的左转专用车道长度达90m时,宜设两条左转专用车道。左转交通量特别大且进口道上游路段车道数为4条或者和4条以上时,可设3条左转专用车道。 4.2.11进口道左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下列方法: 1展宽进口道,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 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左转专用车道,但压缩后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对于新建交叉口至少应为2m,对改建交叉口至少应为1.5m,其端部宜为半圆形[图4.2.11(a)]。 3道路中线偏移,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图4.2.11(b)]。 4在原直行车道中分出左转专用车道。

公路与城市道路之间的异同

公路与城市道路之间的 异同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1公路与城市道路之间的异同 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概念界定 公路是指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部门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修建的,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连接城市间、城乡间、乡村间供汽车行驶的公共道路,包括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道口。道路是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 道路是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2]修建的,提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包括相关的桥梁、隧道和渡口。 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区别与联系 公路与城市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可从四点[3] [4]进行分析: 规划定位及设计理念不同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必定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是为城市自身服务,更强调的是沿线的服务功能及到达功能;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和乡村、乡村和厂矿地区的道路,不一定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其功能定位是为区问的交通联系服务,主要强调交通功能。 由于公路主要服务对象是机动车,公路的分级考虑交通量大小,技术指标主要考虑汽车的荷载及动力特性,因此,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主要指汽车,足一种“以车为本”设计理念。城市道路位于人口集中、稠密的地区,其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要求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强调人的安全舒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设计标准不同 公路设计主要考虑线型的流畅性、土质问题、桥涵构造,相关的技术标准一般由国家交通部颁布,由于公路主要是联系区间的交通,因此公路建设时一般不敷设管道;而城市道路在设计的时候,由于线型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周围建筑和构造物的衔接成了设计的一个重点,相关的技术标准由国家建设部颁布,城市道路要求与用地衔接的要求更为紧密,包括竖向,市政管线及管线的相关设计。 分级标准不同 公路技术标准中按照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城市道路则分为四个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 公路城市道路 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 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快速路城市中大运量长距离快速交通,全部或部分控制出人的干线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