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发展
砖雕艺术的名词解释

砖雕艺术的名词解释砖雕艺术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利用砖块进行雕塑创作。
相比于传统的石雕或木雕而言,砖雕艺术以砖块作为基础材料,通过雕刻、雕凿、砌筑等方式,将砖块打磨成精美的雕塑作品。
一、历史渊源:砖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砖雕艺术的发端可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明。
早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宫殿、陵墓、城墙等建筑中。
而对砖进行雕饰则成为一种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
这种装饰砖雕的技法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直到汉代,砖雕艺术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砖雕艺术不仅在建筑装饰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还在工艺品制作中被广泛应用。
宋代时期,砖雕艺术达到顶峰,尤以泉州砖雕最为著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砖雕艺术逐渐传播到周边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等。
二、砖雕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砖雕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巧而著称。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砖雕作品所用的砖块质地坚硬,经久耐用,使得作品能长时间地保存下来。
2. 雕刻技巧:砖雕的制作过程需要通过切割、雕刻、打磨等环节完成。
艺术家们巧妙地利用凿子、刀子等工具,在有限的材料上创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3. 色彩:通过选择不同颜色的砖块,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砖雕艺术不仅以建筑装饰的形式存在,也可独立成为艺术品。
从小尺寸的壁饰、摆件到大型的雕塑作品,砖雕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除了常见的人物、动物形象外,砖雕作品还可以创造抽象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深深的想象空间。
三、砖雕艺术的现代发展和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砖雕艺术在表现手法和技术上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在建筑领域,现代砖雕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传统束缚,开始注重与建筑整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砖雕建筑。
砖雕立面、墙面等作品成为城市中的独特风景,展示着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
在艺术品市场上,砖雕作品也成为艺术收藏的热门之一。
砖雕作品以其独特风格和工艺技巧吸引了众多的艺术收藏者,成为收藏市场中备受青睐的艺术品。
建筑装饰艺术之砖雕的发展史

建筑装饰艺术之砖雕的发展史砖雕是以砖作为雕刻对象的一种雕饰,它是模仿石雕而来,但比石雕更经济,省工,因而也较多被采用,特别是在民间建筑中。
在民居建筑中,砖雕多用于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表现风格力求生动,活泼。
在雕刻手法上,也与木,石雕饰相类,有剔地,隐雕,浮雕,透雕,圆雕,多层雕等。
砖雕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与平滑,呈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风格。
古代的砖有方砖、条砖和空心砖三大类。
历史遗存的古砖往往镌刻制作年代、吉祥语或图案纹样,是研究砖雕发展脉络的重要资料。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最早的砖产生于周代。
春秋战国时期,砖雕工艺初露端倪,河北易县燕下都等遗址发现的模印花砖,已出现米字纹、绳纹、回纹等装饰纹样。
秦砖在模压成型的基础上,以模具加印纹饰。
陕西咸阳秦都遗址出土的龙纹空心砖,雕刻精细,造型生动。
汉代兴起以画像砖、画像石装饰陵墓之风,尤以东汉为盛。
这一时期的画像砖承袭传统模压印花工艺,雕工更胜前朝;装饰题材包括劳动生活、自然风光、神话传说等;构图疏密有致、形象生动,风格质朴古拙。
南朝以彩绘画像砖为其特征,装饰题材包括竹林七贤、伎乐、武士、四神、羽人等神话及宗教题材。
据史料记载,北齐邺都的高阙用砖多有花纹,或镌刻文字。
随着佛教建筑的兴起,砖塔盛行,砖雕在这一领域中崭露头角。
唐代的砖雕,在模压印花后还要加工雕刻,因此作品更精细、更有立体感。
这一时期盛行花砖铺地,多以莲花、宝相花、忍冬等连续纹样装饰。
河南安阳修定寺塔砖雕,在多达3440余块的砖雕上,刻有侍女、童子、青龙、白虎、释道人物等共计72种图形,雕工精细,造型丰满,充分显示了唐代华美的艺术风格。
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首次将砖雕技法规范化。
这一时期仍流行模印花砖,多为中心对称的卷草纹饰,还出现了全雕凿的精细做法,以及在砖基上涂色的做法。
河南偃师出土的宋画像砖,记录了妇女日常生活的情景,人物刻画生动、传神,风格清新,雕工精湛,为北宋砖雕之佳作。
万堂砖雕-中国古建砖雕发展历史与各代砖雕特色

万堂砖雕-中国古建砖雕发展历史与各代砖雕特色砖雕,一般为建筑构件,用凿和木锤在水磨青砖上钻打雕琢出各种人物、花卉、风景、动物、书法等图案,用在建筑不同的位置进行装饰。
种类有浮雕、透雕和线刻等。
但也有用作文玩的。
比如用瓦当的背面或用秦砖雕凿成砚台,用故宫大殿铺地的“金砖”雕刻花纹做成桌面等,但砖雕用途还是以建筑用为主,一般配合石雕、木雕用在建筑的不同部位。
砖雕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周秦,砖瓦已是当时宫廷建筑的重要材料。
秦代的砖上盛饰浮雕纹样。
陕西咸阳一带曾出土过秦代的空心大砖,上面饰以龙纹、凤纹等浮雕,亦有绘画式的山林狩猎等细线浮雕。
不过这些砖雕都是利用阴模压印的。
两汉时期常见的砖有两种,一种是铺地的方砖,表面雕刻几何图或吉祥文字;另一种是建筑物或墓室壁面上的图像砖,即画像砖。
画像砖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
战国已有生产,秦代得到发展,两汉时期达到鼎盛。
表现形式为阳刻线条、阳刻平面、浅浮雕等相结合,一般用木模压制,亦有直接刻在砖上,有的还施加彩色。
有方形和长方形等几种,多数为每砖一个画面;亦有上下分为两个画面的,内容有割禾、制盐、采莲、七射,以及饮宴、歌舞、百戏、车马出巡、神仙故事等。
构图富于变化,造型简练生动。
画像砖大都发现于四川的东汉墓中,河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朝墓中也有发现,但常用小砖拼成、个画面,内容多人物和装饰图案等。
后代园林建筑等也用画像砖,大都是浮雕和圆雕的结合。
隋、唐、五代,尤其是隋唐两代宫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空前发展。
所用砖瓦;在纹饰方面,与以前的秦代相比,却大有逊色。
唐代建筑用砖,以莲花、葡萄纹最为多见。
唐代砖雕比较突出的是1978年河南洛阳发现的修定寺塔。
塔身是用预先设计的花纹图案雕砖连续镶嵌而成(砖系模制涂釉)。
图案纹样作如下安排:位于塔檐以下四壁,为一排天幕、华绳、流苏间以莲花,其下则构成为竖菱形,作鱼鳞式排列,每一菱形内的纹样又有多种变化,如人物、动物、花卉等。
砖雕:写满传承和变迁

西也成 了迄今为止发现仿 木结 构砖 雕墓
最 多的 地 方 。
而在 山西历史上 ,砖雕在 民居 中的
大 量 运 用又 与晋 商 的崛 起 密 切 相 关 。 富 裕 后 的 晋 商 竞 相 显 贵 夸 富 ,讲 究 建 房 规 模 和 雕 刻 装 饰 , 得 原 来 只 用在 宫廷 、 使 庙
而成 的”杨 宗新称 , , 尽管早在夏商之前 , 分显见 的, 戏剧表演、 乐器演奏等均成 为 缝、 手法严谨。墓室壁上的砖雕刻有瑞兽 清徐 先 民就 已经掌握 制陶烧砖 技艺 , 但 砖雕 艺术 中的常见表 现 内容 ” ,杨宗新 花 卉 、 仙 人 物 、 八 戏剧 故 事 等 。 从秦代开始 ,砖雕 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成 称 , 了 明清 时 期 , 雕 被 大 量 运 用在 额 到 砖
千百年来砖雕的文化传承和清徐的历史 模 印 后 稍 加 雕 刻 ,宋 时 则 出 现 了全 雕 凿 留存最丰 , 其中首推马村段 氏族墓。而侯 变迁。 的精细做法。金代盛行的砖 质仿木结构 马 砖 雕 墓 葬 ,建 筑 虽 然 不 如 稷 山的 高 大
其技 艺更 是 精 湛 。 宏伟 , 但结构精巧 、 手法细腻 、 形式秀丽 , “ 秦代 的砖上盛饰浮雕纹样 , 主要饰 墓 室 中的 砖雕 , 以 龙 纹 、凤 纹 以及 绘 画式 的 山林 狩 猎 等 “ 代 戏 曲 的 发展 , 及 社 会 生 活 的 其 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董 氏家族墓 。其 墓 元 波 细线 浮雕 ,这 些砖 雕 都 是 利 用 阴模 压 印 方方面面 。其对砖雕 内容 的影 响也是 十 室 中的砖雕仿木结构 , 比例适当、 磨砖 对
就 又 迈 上 了一 个 台 阶。
墓室 中的装饰砖雕琳琅满 目、华丽
砖雕纹样的发展现状

砖雕纹样的发展现状
砖雕纹样是一种传统的雕刻艺术形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古代文明时期,当时人们利用石头或木头刻画各种纹饰,用以装饰建筑物的外立面和内部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砖块进行雕刻,并将这种技艺应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中。
最早的砖雕纹样主要以线条和简单的图案为主,如波浪纹、藤蔓纹等。
随着历史的演变,砖雕纹样逐渐丰富多样,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复杂。
在中国,砖雕纹样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的砖雕多为佛教建筑的造型,如佛像、菩萨等形象。
明清时期,砖雕纹样逐渐融合了民间文化元素,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图案风格。
而近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提高,砖雕纹样的创作也不断创新和发展,呈现出更加独特和现代化的风貌。
在国际上,砖雕纹样的发展也有其独特之处。
各国的砖雕纹样都带有其特有的文化和艺术风格,如欧洲的哥特式砖雕、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砖雕等。
这些纹样不仅具有装饰的功能,更是文化和历史的瑰宝,展示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艺术传承和特色。
当前,砖雕纹样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许多古建筑的修复和建设过程中,砖雕纹样被广泛应用,以保留历史文化的独特风貌。
同时,在现代建筑中,砖雕纹样的创新应用也层出不穷,成为建筑外观的亮点之一。
总的来说,砖雕纹样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
特点。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在未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创作技术的不断进步,砖雕纹样有望继续发展壮大,为建筑和艺术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创意。
清代泉州客家砖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清代泉州客家砖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清代泉州客家砖雕文化是继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传至今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泉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商业城市,自然也成为了这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客家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泉州客家砖雕文化经过历史从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鲜明的文化符号。
泉州客家砖雕文化的发源和形成是与客家人的历史迁徙密切相关。
自明代末期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很多客家人开始陆续从广东等地迁往福建泉州地区,这些客家人在泉州这块土地上为了生活和发展,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形态,这就是泉州客家砖雕文化的发源。
泉州客家砖雕文化与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婚俗、建筑等传统文化结合而成。
泉州的客家人一般都信奉祖先崇拜、拜神、拜佛和祭祀等宗教仪式。
砖雕文化就是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泉州砖雕技艺主要包括浅浮雕、浅镂空和串珠雕三种形式。
这种技艺通过周期性的宗教活动和民间祭祀等场合进行流传,成为了泉州客家人的一项文化特色。
泉州客家砖雕文化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技艺,广泛应用于民居、庙宇、园林、公共设施等建筑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装饰艺术。
泉州客家人在砖雕技艺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砖雕工艺流派。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福桥派"和"中山派"。
"福桥派"主要继承了南派和北派的传统技艺,又添加了大量的客家元素,强调线条紧密且流畅,构图严谨,色彩明丽。
而"中山派"则主要由客家人所创,它注重形体上的变化和抽象表现,线条更为简洁明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泉州客家砖雕文化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和演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古代技艺和现代审美要求,使得泉州客家砖雕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总之,泉州客家砖雕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砖雕石刻

中国古代的砖雕石刻砖雕石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主要包括砖雕和石刻两种艺术形式,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砖雕石刻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砖雕石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砖雕作品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和墓室封门。
2.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砖雕石刻艺术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园林、陵墓等建筑装饰。
二、砖雕石刻的分类与特点1.分类:砖雕石刻可分为人物砖雕、动物砖雕、花卉砖雕、神话故事砖雕等。
2.特点:砖雕石刻具有以下特点:(1)材质:以砖为原料,经过制砖、雕刻、烧制等工序制成。
(2)技法:砖雕技艺精湛,有线刻、浮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
(3)题材:砖雕作品题材丰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故事等。
(4)艺术风格:砖雕石刻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文化、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中国古代著名的砖雕石刻作品1.河北定州砖塔:又称定州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之一,塔身雕刻有精美的砖雕佛像和图案。
2.北京故宫太和殿砖雕:太和殿砖雕是故宫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刻有龙凤、仙鹤等吉祥图案。
3.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是我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展现了秦代军队的雄伟气势。
4.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石窟中的砖雕佛像造型优美,神态自然。
四、砖雕石刻的文化价值1.历史价值:砖雕石刻作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2.艺术价值:砖雕石刻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3.教育价值:砖雕石刻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具有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4.旅游价值:砖雕石刻艺术作为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砖雕石刻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明清时期的砖雕与建筑装饰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砖雕元素经过创 新和改进,也能够与现代建筑风格相 结合,形成独特的现代中式建筑风格 。
05
明清时期砖雕与建筑装饰 传承与发展
砖雕与建筑装饰传承意义
01 02
历史文化价值
明清时期砖雕与建筑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
寓意深刻
砖雕作品多寓意吉祥如意、长寿多福、家族兴旺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心 理和审美观念。
砖雕工艺技法
雕刻技法
明清砖雕采用线刻、浮雕、镂雕等多种技法,雕刻精细入微 ,层次分明。
制作流程
砖雕制作包括选料、制坯、烧成、雕刻、磨光等步骤,每一 步都需精心制作,才能确保成品质量。
砖雕在建筑装饰中应用
建筑部位
研究目的
通过对明清时期砖雕与建筑装饰的研 究,旨在揭示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和社会ຫໍສະໝຸດ 值,为现代建筑装饰提供借 鉴和启示。
砖雕与建筑装饰概述
砖雕定义与特点
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具有立体感强、形象逼真、细腻入微 等特点。明清时期的砖雕技艺尤为精湛,成为当时建筑装饰的一大亮点。
建筑装饰的作用
突出主题
砖雕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 和独特的设计,能够突出 建筑的主题和风格,增强 建筑的艺术感和历史感。
装饰美化
砖雕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元 素,能够美化建筑的外观 ,提升建筑的整体美感和 审美价值。
传承文化
砖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筑 装饰的形式,能够传承和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砖雕与其他建筑装饰元素关系
建筑装饰历史
建筑装饰历史悠久,随着 时代变迁和审美观念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装 饰风格各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砖雕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广大民间艺人们的控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成熟的制作程序、工艺技法。
砖雕是在砖上进行雕刻的艺术。
在进行雕刻之前,首先要制成适用的砖。
砖是用黏土打成坯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用于雕刻的砖必须具备耐磨、耐湿、软硬适度的特点。
因此,原料加工时有特殊的要求,其泥土要经过搅拌和用清水过滤,反复沉淀后去掉渣子,晾干、踩压才能做成坯子。
烧好后的砖坯还要进行打磨使其光滑平整。
由于原料、烧制方法和坯形的不同,有青砖、红砖、花砖和条砖、方砖、空心砖等之分。
工艺技法是形成砖雕艺术的重要因素。
迄今为止,砖雕的工艺技法基本继承了明清的技法,主要有烧活、嗑烧、凿活、推活等程序和技法。
烧活是最古老的一种工艺。
先用泥塑或模压法使砖坯成型,后入窑烧制而成,特点是易于加工,成本较低,但缺点是造型效果层次少、缺乏精细。
嗑烧是在烧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雕刻的技法。
与烧活相比较费工费时,烧制后的成品坯线条棱角挺括,刚柔相济,雕刻后的作品层次清晰,适于近距离观赏。
凿活是直接在成品砖上打凿、雕刻的工艺。
有阴线、平活、线活、深话、透窟窿、透活、圆身等工艺,技法全面,表现力最丰富。
陶灰塑是在屋顶装饰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工艺。
广东、福建以及沿海地区的民间建筑常在屋脊和墙头上使用陶灰塑。
这种工艺是在砖雕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它表现为复杂繁琐,色彩强烈,还或多或少掺入一些西洋建筑装饰风格。
福建地区的陶灰塑脊饰有时还以贝壳点缀,显得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运用陶灰塑装饰的屋顶正脊两头起翘很高,起翘处有燕尾式分叉,形成飞动的态势,正脊中心多为宝塔、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兽脊,两端常饰鳌鱼吻。
砖雕的具体雕刻技法与其它雕刻门类大致相同,即平雕,在一个材料的平面上进行图案雕刻,通过各种线条表现题材,通常以花草等纹样为主;浮雕,在一个平面上雕刻出凹凸不平的线条和条块,按照其凹凸的程度分浅浮雕和高浮雕。
这种雕刻技法适合表现戏剧情节、传说故事;透雕,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雕刻技法,它可将纹样雕刻得细致、多层次,以增加作品的透视性和立体感;圆雕,是对材料进行立体的雕刻,雕刻的结果可以从各个方位观赏。
砖雕使用的工具与其它质雕刻所使用的工具大致相同,其中有各种规格的錾子;木敲头,通常用枣木做成,作用如锤子;磨头,即砂轮、粗砖等,用于打磨砖面;刨子,形状、作用与木匠的刨子相似。
此外,还有三角钻、圆规和拐尺等用于打稿、画各种线条。
砖雕的工艺流程是:画图,又称打坯,即用笔在砖坯上画出要雕刻的纹样。
一些简单的纹样或技艺高超的艺人,可以不用画稿即可凭经验边雕刻打稿边。
耕是用最小的錾子将画好的纹样浅浅的描一遍,此做法是为防止砖坯上的画稿在雕刻时被抹掉。
凿是用小錾子将主体形象以外多余的部他除去,以突出主体形象,增加立体感,为下一步工序打基础。
齐口是用錾子沿主体纹样的侧面作进一步细致的剔雕。
桶道是用錾子将纹饰中细微处雕刻清晰,包括人物须发、花草叶子的筋脉、飞禽走兽的羽毛等。
开相是指对砖雕作品中的人物面部进行修饰。
磨是用磨头将纹饰内外的粗糙之处打磨平整、精细。
上药是一种修朴方法。
一件作品在雕刻过程中难免有不慎损坏的地方,此法是将这些损坏之处修补好。
常用的材料是松香、黄蜡和专门配制的药。
打点是用砖面儿加水相调和成浆,将雕刻好的作品擦干净,属一道清先工序。
屋顶用在房屋顶部的装饰材料,包括瓦当、砖雕。
此外,可用于屋顶装饰的还有由砖雕衍生出来的陶灰塑等。
屋顶砖雕主要用于建筑的屋脊和吻兽等部位。
在传统坡形屋顶建筑上,两个坡面相交形成屋脊,屋顶最高处的横向屋脊是正脊,正脊两端向下斜垂的屋脊称垂脊;
歇山式建筑和重檐式建筑下怪角檐上的屋脊称戗脊;斜坡屋面和建筑垂直面相交处的屋脊称搏脊或围脊。
出于加固屋顶瓦件等之间的联系和防止雨水渗漏的目的,人们发明了屋脊装饰,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同时也创造出美的造型。
砖雕脊饰的种类很多,不同地区又形成不同的风格。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山西、陕西等地流行清水脊,皮条脊等,所用题材的图案以牡丹、宝相花、卷草等为主,华丽的风格中透着庄重;江南地区民间建筑常用的屋脊有哺鸡脊、哺龙脊、雏毛脊、甘蔗脊、纹头脊等,脊头装有鸟形雕刻饰件,正脊中央有宝瓶、聚宝盆、平升三级等砖雕脊饰,造型简练,风格清秀雅致。
另外,龙吻、鱼龙吻、鳌鱼吻和二龙戏珠等正脊砖雕装饰,经常用在南方寺庙等处。
屋顶-砖雕-鱼龙吻
屋顶-砖雕-二龙戏珠
寺庙屋顶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