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耦园三大砖雕门楼
苏州何处可一睹著名的耦园景致

苏州何处可一睹著名的耦园景致苏州,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以其典雅的园林景观闻名于世。
在众多园林中,耦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那么,在苏州何处能够一睹耦园的迷人景致呢?让我们一同探寻。
耦园位于苏州古城的仓街小新桥巷,位置相对较为隐蔽,却也正因如此,多了一份宁静与清幽。
当您来到小新桥巷,沿着古朴的石板路前行,便能逐渐感受到耦园那与众不同的氛围。
进入耦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门头和清幽的小巷。
门头虽不张扬,但却透着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
小巷两旁的墙壁爬满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沿着小径漫步,便能来到耦园的主体建筑区域。
这里的建筑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东花园是耦园的精华所在,亭台楼阁、水榭回廊,一应俱全。
其中的“受月池”清澈见底,池边的假山怪石嶙峋,与池水相映成趣。
池中的锦鲤自由自在地游弋,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
站在池边的“双照楼”上,俯瞰整个东花园的美景,别有一番风味。
楼内的陈设简洁而典雅,透过窗户,外面的景色如同一幅幅天然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穿过“双照楼”,来到“城曲草堂”。
这里是主人接待宾客的地方,宽敞明亮,布置得庄重而又不失温馨。
堂前的庭院中,种植着各种花卉树木,四季花开不断,让人心旷神怡。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西花园。
西花园相对东花园来说,更为小巧玲珑。
但其中的“织帘老屋”和“藏书楼”却别具一格。
“织帘老屋”内展示着传统的织锦工艺,让人感受到古代手工艺的精湛。
而“藏书楼”则收藏着丰富的书籍,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耦园的游览过程中,您还可以留意那些精美的门窗雕刻和墙壁上的诗词题字。
这些细节之处无不展现出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除了园内的景致,耦园周边的环境也十分宜人。
走出耦园,沿着小新桥巷漫步,您可以感受到苏州老城区的宁静与祥和。
沿途的居民楼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氛围。
如果您时间充裕,不妨在附近的茶馆坐一坐,品尝一杯地道的苏州碧螺春,聆听着评弹艺人的吴侬软语,感受着苏州独特的文化韵味。
小新桥巷、大新桥巷--苏城的小街小巷(五十三)

小新桥巷、大新桥巷--苏城的小街小巷(五十三)小新桥巷,西起仓街,东至城河。
巷内有耦园。
图为小新桥巷在仓街处的巷口。
(平江水摄)历史街区社区小新桥巷西段耦园西门。
耦园,位于小新桥巷,占地0.8公顷,建筑面积4496平方米。
1995年4月15日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园三面临水,中部系园主人住宅区,相邻两侧各为东西花园,取宋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而名。
耦园,位于小新桥巷,占地0.8公顷,建筑面积4496平方米。
1995年4月15日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园三面临水,中部系园主人住宅区,相邻两侧各为东西花园,取宋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而名。
通济桥,位于大新桥巷东口,跨大新桥巷河。
民国《吴县志》载:“通济桥,俗名新造桥,在奚家桥北。
明万历间(1573~1619)建。
”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更名仓桥。
1974年重修,1989年又进行修复,现为石板平桥,宽3.45米,长8.8米。
大新桥巷,西起平江路,东至仓街。
民国《吴县志》称“新桥巷”,又载:“康熙《志》:青邱仓前,同治《志》:流真巷南,俗称娄门新桥巷,一称大新桥巷。
”与小新桥巷相对,巷以桥名。
图为大新桥巷在仓街处巷口。
大新桥巷东端。
笃佑堂袁宅,大新桥巷28号,清代建筑。
先后属古氏、吴氏、袁氏。
坐北朝南,东西3路,建筑面积1573平方米。
西路6进,第三进为大厅,面阔3间8.8米,进深7.4米,梁架扁作,设鹤颈轩、菱角轩,山雾云及长窗雕刻精细。
四、五两进作走马楼。
第四进原有门楼,砖雕颇精,额“敏则有功”,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姜晟题(1980年移建于双塔之前)。
中路以对照花篮厅较别致。
东路有家祠2进。
后园已废。
北至大马场弄7号。
1999年时为民居。
大新桥巷东段。
大新桥巷东段。
南浔庞宅园,即庞莱臣宅。
大新桥巷20、21号,第二进门楼有光绪九年(1883)吴大澂题额。
第三进庭院有假山亭廊。
原完整,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1985年时,第二进西侧庭院存花厅3间,厅前湖石,花坛,峰石1座。
耦园教程文件

地点:江苏省苏州市仓街小新桥巷
时间: 1876年耦园落成,1960-1980年
进行整修,1980年全部对外开放。
规模:东西长108米,南北宽78米,
近乎长方形,占地约12亩(7917平方 米),建筑面积为4496平方米。
耦园位置处于平江历史文化保护区,周边
建设控制地带50米之内无高大建筑及工矿企业。 原与耦园正门隔河相望的振亚丝织厂因城市总体 规划之需要已迁移。东面濒临的护城河亦因苏州 市环古城风貌工程的竣工,使原来堤岸斑剥、船 舶喧闹的护城河旧貌换新颜。护城河两岸树木葱 郁、鸟语花香,与耦园古景点相映成辉。耦园西 、北面分别为居民区,街道不宽,但相当整洁, 绝大部分的民宅均属30-40年代建筑,粉墙黛瓦, 虽高低参差不齐,但再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尚能保 留下这些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实属不易。
厚古朴,属苏州园林假山之上品, 素有盛名。
东花园俯瞰
黄石假山
西花园面积不大,整个园子 以“织帘老屋”书斋为中心,分 隔为东、南、北不间断的三个院 落。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 州书斋花园的特色。
西花园俯瞰
“织帘老屋”之南——湖石假山, 小巧玲 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一应俱全,山间散 植乔木,老树参天,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 遥相对。
西园:织帘老屋 ,藏书楼 ,鹤寿亭
东园:无俗韵轩,藤花舫,黄石假山,储香馆 , 城曲草堂, 双照楼 ,望月亭 ,吾爱亭, 山水间,听橹楼,魁星阁
东花园占地5亩,是耦园的精华 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围环以亭 廊楼榭,呼应主景,整个布局疏密 得体,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精妙佳 构。
东花园中黄石假山气势雄伟,浑
凹字形,五间开阔,气宇恢宏,厅前建有砖 细墙楼,砖雕精美,额题“诗酒联欢”。
大厅与楼厅东侧建有平房与楼房一片,间
徽州砖雕与扬州、苏州地区砖雕的特点

徽州砖雕与扬州、苏州地区砖雕的特点徽州民居素来以“三雕”著称于世,一村之内、一宇之中往往木雕、石雕、砖雕三艺齐备,三雕并美。
在古徽州六县古民居中,风格独特、工艺精良的砖雕作品可谓比比皆是,其流韵直接影响到江、浙一带的砖雕艺术。
徽州砖雕在画面构图和雕作技法上大胆借鉴了新安版画的艺术成就和北方官式建筑的砖作工艺。
与徽州天井院民居一样,徽州砖雕也是熔冶古今、自成一格的大制作。
徽州民居历来以小巧精致著称,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封建礼法的严格制约,徽州民居并不追求建筑的对称、工整和恢宏的气势,而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见长。
故而徽州建筑在雕刻装饰上极尽工巧之能事,尤其是门楼、八字墙等处的砖雕运用,更是别具地方风味。
徽州砖雕最杰出之处是门楼、门罩。
它们形式多样,有垂花门楼、飞砖式门罩,有普通的双柱门楼,也有四柱三间五凤门楼,有的门楼下抱鼓石,样式和牌坊类似。
徽州人对住宅门楼的装饰极为看重,视其为“门脸”。
无论富贾豪门还是村民百姓,门楼、门罩都是其建筑雕刻的重点所在。
在大块素白的建筑立面上以浅刻、透雕甚至圆雕、捏塑等手法雕出独幅或成组的生动形象,在灰瓦粉墙的映衬下显得尤其突出,光影变化丰富,无论立体或平面化门罩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祠堂和富商之家的门楼大多为五凤楼样式,一主二副对称布局,显得庄重大方。
从檐口向内以青砖起三道叠涩,下饰花边,此下依次安装额枋、方框、元宝横枋、字匾等,直至与墙体平。
普通民居门楼则相对单纯,仅在大门外框上方以磨砖砌成外凸的线脚,顶上附以飞砖檐条,上覆瓦檐。
徽州砖雕一般凸起较小,出墙仅半尺许,属平面类砖雕。
门楼雕刻集中于构件横竖交接的部位,起到收头和点缀作用。
通景枋是门楼装饰的重点,多为整组具有情节的群雕。
一条通景就是一幅手卷或人物画、山水画,长六七尺,高一尺多,以五至七块水磨青砖拼成。
题材以人物、楼台为主,主体人物突起于前,衬景往往阴刻于后,纵深上相互掩映。
由于刀法精熟,在厚不盈寸的薄条砖上,往往能雕镂达六七层之多,前呼后应,具有层次美和距离感,光影效果显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耦园(修注版)

情留耦园原文苏州游子(江苏无锡) 2014-09-28 18:50:28苏州平江路是人们很喜欢的一条苏州水巷。
在平江路上走进一条小巷——大新桥巷,再往前走,穿过仓街,就是小新桥巷,这两条巷过去叫做星桥巷。
这是一条巷河平行的水巷,南面傍河,岸上杨柳依依,民居临水而居,粉墙黛瓦。
对岸的粉墙上,有的地方爬满了绿藤。
在幽静的小巷深处,藏着一座精巧的园林。
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耦园。
耦园是苏州至今为止保护最好的清代园林。
清代雍正年间(清初),四川保宁知府陆锦曾在苏州城墙边内城河畔买地建园,取名涉园。
涉园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之中。
同治年间(清末),苏松太道道台、浙江湖州人沈秉成在苏州做了几年官以后,喜欢上了苏州,在退隐后决定定居苏州。
他买下涉园的废墟,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进行扩建,并为园子取名耦园。
“耦”字是两人并力耕作的意思,又通作“偶”。
沈秉成给这座他喜欢的园林取名为“耦”,大概是两层意思,一是退隐江湖,二是夫妻恩爱。
曾是朝廷大员的沈秉成和他的爱妻——晚清有名的才女、诗人、画家严永华在此偕隐,过了一段难忘的生活。
柳荫下,有一座门坊,上面砖刻门额上的“耦园”二字,是沈秉成的孙子的好友、书法家周退密所书。
耦园三边环河。
杨柳、深巷、小河、石桥,粉墙黛瓦,耦园的门前风光,在苏州园林中是很美的。
耦园门前的河边,是一座小河埠。
过去,苏州小河密布,想来,朋友们就是在此上岸进入耦园和沈秉成夫妇吟诗作画的。
耦园大门,是苏州经常可以看到的旧式人家的那种大门,高大宽敞,但并不显赫。
虽然沈秉成曾是大官,但门口没有抱鼓对等显示官员身份的附属设施,刻意保持着低调。
如果你细看的话,会发现这座大门并不是一般的木门,整座大门是用上等竹片拼制而成,再漆成栗式,做工很精细。
这样的大门,在苏州并不多见。
耦园的设计和布置,很多都是双双成对的,这大概和沈秉成将这里作为夫妻偕隐的城市山林的主题思想有关吧。
耦园的总体布局,是中间住宅区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分别是花园,也是一种寓意吧。
浅论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与保护

浅论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与保护浅论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与保护——以耦园古建筑保养及环境整治为例(程洪福*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与建城2500余年的苏州古城基本同步产生,以其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闻名中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抢修、整修或重修。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府继续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修复和保护古典园林。
正是由于历代园林工作者不遗余力的保护,才使得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等9座苏州古典园林相继于1997年、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
这既是对苏州园林保护工作的肯定,同时也给后续的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修复既是一个老的话题,又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创新。
2008年,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对世界文化遗产耦园实施古建筑保养及环境整治。
本文以此次修复为例,探讨新时期如何做好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一、历次修复概况耦园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小新桥巷,始建于清初,名涉园。
清同治年间,安徽巡抚沈秉成购得涉园废址。
沈秉成信仰道教,精通周易,按照八卦方位图对耦园建筑进行布局,形成东西两园耦合的格局,取名耦园,寓意夫妇偕隐、伉俪唱和,被誉为“写在地上的爱情诗”。
东花园以黄石堆叠假山,表现阳刚之美,西花园以太湖石堆叠假山,表现阴柔之美,寓意阴阳和合。
独特的布局以及东花园城曲草堂、双照楼、黄石假山、山水间区域组成的一组景观是耦园的精华所在。
1961年上半年,园林管理处着手修复东花园,修复了山水间、筠廊、黄石假山等处景点,基本形成现存格局。
1979年、1986年,分别修复东西花园,但因经费不足,尚未全部修复。
中西部曾被用作园林修建队办公地、园林技工学校、园林管理局职工住宅和红木仓库。
期间,中西部因使用功能不同,建筑格局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古韵砖雕 苏州砖雕门楼 徽州砖雕门楼古典意韵

古韵砖雕苏州砖雕门楼徽州砖雕门楼古典意韵门楼是对门的一种装饰,造园家计成在《园怡》中说:”门上起楼,象城样有楼以壮观也”。
作为建筑的出入口,它的位置自然就处于建筑的明显地位,它的形式也自然比较讲究。
中国古代将一个家庭的家风称为”门风”;将一个家族的资望成作”门望”;谈婚论嫁还要”门当户对”。
由此可见,老宅门楼不单纯是一个出入口,更是主人的”脸面”,代表着户主的身份;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家族文化思想的象征,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外露,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代表、一个家族的象征。
砖雕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主要用于民居,是在水磨青砖上用工具雕刻出由各种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神仙故事等组成的表示吉祥如意的浮雕图案。
通常装饰在建筑物的门楼、照墙、尾脊、榫头等上面。
它蕴涵着人类丰富的审美感觉和精神寄托。
苏州砖雕门楼是南方地区典型代表之一,装饰风格典雅;题材丰富,熔文学、书画、雕刻、民俗等为一炉;造型精细,有”南方之秀”的美誉;像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灰姑娘,在寂寞中任凭岁月的风雨消融着自己美丽的容颜。
其简洁、朴素而注重生活情趣、贴近生活、雅俗共赏,是姑苏人在长期的丈化活动中智慧的结晶,蕴涵着”市隐”文人的审美感觉和精神寄托,体现着姑苏民俗民风和审美精神。
一、苏州砖雕门楼与”市隐”休闲苏州砖雕门楼的位置多是向内的,一般在天井里面,面对大厅,位置在院墙正中,外人一般看不到,在塑造园林闲适的意境中,含而不露,这是苏州砖雕门楼的蕞大特点,极大地体现了吴地人文特征,或是一种”市隐心态”反映。
苏州历来文风很盛, 文人、画家层出不穷,多推崇”不于世俗沉浮”的超脱精神。
吴地达官大贾、文人、画家以悠闲的心情游怡山川,寄情书画,他们的题画诗词充满了与世无争的豁达与闲适的抒情意味。
如文徵明题《听泉图》日”空山日落雨初收,烟树忙忙水乱流。
独有幽人心不竟,坐听寒玉竟迟留。
”可见其悠闲的心境。
苏州古民居的特点

苏州古民居的特点
——寡人有疾(ddywy)出品
袁学澜故居轿厅——圆作,三间七檩
苏州古民居的特点
——寡人有疾(ddywy)出品
正厅亦称大厅,是全宅主体建筑,其体量大、开间阔、装饰也最精美。 正厅的梁架通常用扁作,即其梁架都用扁方料制作,常有前廊轩、前轩、 内四界、后轩、后廊轩几部分组成,可酌情省减。而在梁架上部覆加草架, 屋面做成双层,冬暖夏凉。各梁、枋、轩上常施以精致雕刻,尤显富丽堂 皇。
艺圃“执义秉德”门楼 (三飞砖墙门)
苏州古民居的特点
——寡人有疾(ddywy)出品
山塘街雕花楼“祥云瑞日”门楼 (三飞砖墙门)
耦园“平泉小隐”门楼 (三飞砖墙门)
苏州古民居的特点
——寡人有疾(ddywy)出品
耦园“诗酒联欢”门楼 (牌科墙门)
山塘街雕花楼“嗣宗泽远”门楼 (牌科墙门)
苏州古民居的特点
网 师 园 正 厅 万 卷 堂 前 的 砖 雕 门 楼 与 玉 兰
——
苏州古民居的特点
——寡人有疾(ddywy)出品
留园厅前的玉兰与金桂
苏州古民居的特点
——寡人有疾(ddywy)出品
袁学澜故居
正 厅 外 观 正 厅 前 的 天 井 和 砖 雕 门 楼
正 厅 内 部 家 具 摆 设
苏州古民居的特点
张家港鹿苑老街普通民居 左为披门式,中为一门二闼,右为一门一闼
苏州古民居的特点
——寡人有疾(ddywy)出品
苏州的小型古民居中,还有 还有一种骑楼式民居,多为中 小商人、店主居住,常建于路 河之间的狭窄地带,底层做店 堂,用装卸方便的揌板门,上 层为住宅,伸出的后坡是厨房, 后面是河,可以下台阶上船装 卸货物,进行水上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耦园三大砖雕门楼
“门上起楼,象城样有楼以壮观也”,这说的便是门楼。
门楼是汉族传统建筑之一。
作为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
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
门楼依附厅堂而建。
门楼其实是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
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
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
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
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等。
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
耦园砖雕门楼共3座,分列中部二、三、四进厅堂南院落内。
形制随厅堂等级逐渐提升。
从南往北,由简至精。
“平泉小隐”门楼
位于轿厅南院落,门厅北面出口处,高约5米,宽约3米,厚约0.6米,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封火墙。
衣架锦式门楼,单檐纹头脊,上下枋处较简单,只作简单的纹头饰,中枋砖额书有楷书大字“平泉小隐”。
砖额两侧兜肚处分别饰有“山石牡丹凤凰”和“山峦祥云孔雀”的半透雕图案。
砖雕门楼下为向北开启的黑漆大门两扇,为门厅通向第二进的门户。
“平泉”,唐李德裕游息的别庄叫“平泉庄”,宋张泊《贾氏谈录》:“平泉庄台榭百余所,天下奇花异草、珍松怪石,靡不毕具。
”后人常以“平泉”作为园林的代表。
“平泉小隐”点出了园主在此建造宅园过隐居生活的主题。
“厚德载福”门楼
位于载酒堂南院落,轿厅北面出口处,高约6米,宽约3米,厚约0.6米,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封火墙。
牌科门楼,硬山顶,顶部为哺鸡脊,屋檐下面为砖雕方形檐橼两层,至瓦楞前之滴水处。
其下部为六朵一斗三升的斗拱托住上面的桁条,斗拱下面的上枋处除中间和两端有精细纹头式浮雕外,其他都是素面无装饰。
上枋之下砖额书有篆书大字“厚德载福”,砖额东西两侧兜肚处只雕一抹角矩形方框。
下枋除东西两端处刻有回纹装饰外也是素面无装饰。
下枋下即为水磨方砖砌筑的两侧砖墩和中央两扇黑漆板门,为轿厅通向第三进的门户。
厚德载福,出自周文王《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左丘明《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后指,有德者能多受福。
此处砖雕门楼从形制和装饰上较之前门楼已稍上等级。
“诗酒联欢”门楼
位于楼厅南院落,载酒堂北面出口处,高约6米,宽约3米,厚约0.8米,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封火墙。
牌科门楼,硬山顶,顶部为哺鸡脊,屋檐下面为砖雕方形檐橼两层,至瓦楞前之滴水处。
其下部为六朵一斗三升的斗拱托住上面的桁条,斗拱间砖面饰浮雕花卉五幅。
斗拱下面的上枋处为神雕山林人物画五幅,每幅场景都为天然山林,有人物二至四五人不等,似为相送、相别或相遇的场景。
上枋东西两端饰倒挂砖柱花篮头,雕狮子滚绣球。
中枋整体以回纹浮雕环绕,砖额处以祥云纹围护,中书楷体大字“诗酒联欢”,东
西两侧兜肚处各有一幅深雕作品,内容是以花树围绕的楼阁中两人对饮的场景,其中的楼阁,一为敞开,一有半窗掩映,楼下为一人骑马而来且有童仆恭迎的场面,似为诗酒酬客、联合欢悦的场景。
下枋处为深雕人物画五幅,以花树山石为主要背景,人物或行或坐,似在对饮作诗,栩栩如生。
此门楼转雕画亦说明园主追求向往的诗酒生活。
惜砖雕人物头部大多在“文革”中被人为毁坏,留下残缺之美、下枋下即为水磨方砖砌筑的两侧砖墩和中央两扇黑漆板门,为载酒堂通向第四进的门户。
“诗酒联欢”,中国古代文人聚会宴饮,往往是进行所谓的“文字饮”,他们有诗酒唱和的习惯,所谓“诗情酒分合相亲”,“醉里清吟胜管弦”。
这里显示了园主夫妇归隐后以诗酒为主题的隐逸生活的写照。
此处砖雕门楼从形制和装饰较之前门楼更为精美,等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