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_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产业空间变迁——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的实证研究

一
、
问题 的提 出
且具有相 当的刚性 , 分割 了经济活 动的区域空 间
行政区划是一个 国家进行行政 管理 的基本手
结构 , 生了特殊 的“ 产 行政 区划经济” 。地方分 …
权激发 了地 方政府发 展“ 行政 区划经济 ” 的动力 , 调动了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 也
空 间 变迁 的 关 系。 随 着 市场 化 进 程 的推 进 , 政 区划 的 刚性 在 减 弱 , 域 政 府 间推 动 行 政 区划 的 弹性 调 整 , 成 行 区 形 多 中心 产 业 空 间 引导 区域 产 业结 构 的调 整 和升 级 。本 文 通 过 对 杭 州 市 改 革 开 放 以 来产 业 空 间 变 迁 和 行 政 区划 调 整 的 实证 研 究 , 明 现 阶段 行 政 区划 调 整 的 可 能 路 径 及 其 对 产 业 空 间 变 迁 和 产 业 升 级 的 促 进 作 用 。 说 关 键 词 : 政 区划调 整 ; 业 空 间 ; 市 化 ; 州 市 行 产 城 杭 中图 分 类 号 :2 0 F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7 3 20 ) 9— 0 5— 9 10 9 5 (0 8 0 0 6 0
rueo tea js e t f d ii rt edv ina el sg o f c Ol h p a e a d c a g f h d s a o t f h dut n m n t i ii o sw l a i o d e e t i teu g d h n e o e i u t l m oa sav s t s r n t n r i
b u t c a gn o re o h n u t a p c d sr c u e s c h p nn n f r i g o d s u s a p s i l o t s h n i g c u s f te i d s l s a e a t t r i e t e O e i g a d Reo n ,t i s o s e i i r n u n m c b
低碳城市发展中的地方政府策略选择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个 话题 。与 此 同时 ,为 了 预 防 以 及 应 对 环 境 内涵 。
变 化所 引 发 的恶 果 ,各 国 正 积极 进 行 有 关 低 碳
目前 ,世界各 国都处于低碳城市发展 的探
城市 建设 的 一 系 列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 目前 ,国 索 阶段 ,并 没有 一个 完 美 的模 式 去 借 鉴 。业 界 内外 的研 究 讨 论 主要 集 中 以 下 三 个 方 面 内容 : 较为 流行 的低 碳 城 市 标 准 由前 伦 敦 市 长 利 文 斯 第 一 ,诠 释 达 到 低 碳 城 市 的 标 准 及 核 心 指 标 ; 顿提 出,即将建筑 、交通 、工业这 三大碳排放 第 二 ,解 读 低 碳 城 市 发 展 的不 同思 路 ;第 三 , 源 的低 碳 规 划 纳 人 城 市 的整 体 运 行 规 划 中 ,并 剖析 国 内外 低碳 城市 发展 的典 型案 例 。
除了上文提及的各 国都处于探索期 ,发展历程 尚短 ,其实还有更 深层次的原 因,即 由于各 国 的产 业结 构 不 同 ,资源 禀 赋 有 异 ,处 于 不 同 的
( 一)国外模式
国外 发 展 低 碳 城 市 的 案 例 中 ,尤 以英 国 、
社会 经济 发 展 阶段 ,因而 注 定 了低 碳 城 市 发 展 丹麦、 日 本 、德 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最为突出。
方 向:中国地方政府治理 。
低 碳 城 市 发 展 中 的地 方 政 府 策 略 选 择 研 究— — 以 杭 州 市 为例
平 均水平 的 2 0 % ,即可被认定 为 “ 低 碳城 市 ” 。
种典型的实践案例进行讨 论和分析 ,以期 找寻
低 碳城 市 之所 以没 有一 个 统 一 的标 准 体 系 , 出他们发展 中的异同点。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开发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丁桥大型居住区为例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开发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丁桥大型居住区为例【摘要】通过对研究国内外不同城市边缘住区的开发模式研究,借鉴美国的边缘城市、巴黎新城等开发模式经验与教训,探讨我国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的开发模式,重点分析了杭州市丁桥大型居住区开发建设案例,对其开发的组织体制、运作机制和运作模式等进行探索,提出“政府主导+政策性国有土地开发公司+市场化运作”的大型居住区开发运作的“丁桥模式”。
【关键词】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开发模式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开发是城市扩张前沿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城市扩张先锋。
今天的大型居住区与传统意义“小区范畴”具有明显的差别。
大型居住区的规划已经超越简单的住宅开发概念,与一座新城和新镇的开发类似,其建设成败极大的涉及城市的未来发展。
1国外城市边缘住区开发模式1.1 美国边缘城市模式就美国战后居住发展来看,郊区化是其最主要内容,其发展历程对目前中国城市发展进程和房地产开发商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边缘城市大约有200多个,丰富的绿化,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工作环境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
边缘城市的主要特点是:①高层建筑群的高密度状态不存在,在宽阔的地域范围内分布着低层宽立面形态建筑;②现代化办公楼具备完备的停车设施,在绿色自然环境中分散着,通常依靠小巴士或步行走廊把各建筑连接起来;③机场或高速公路完备,对外交通手段主要依靠飞机和小汽车;④通常在城市中心地带建筑大型标志性建筑物。
1.2 法国乡村一体化发展模式战后的法国巴黎,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域就是城区以外的城市集聚区。
为使巴黎与郊区发展状况的不平衡状态得到改变,使长期以巴黎为核心,发展的环形辐射状态导致的核心和邻近地区拥挤不堪的交通现状得到改变,在1965年巴黎地区出台相关方案。
以新城规划思路为依据,在城市集聚区以外对5座独立的新城进行建设。
巴黎新城的布局特点:①在巴黎市郊均匀分布,靠近市区是一般选址原则,为良好加强联系巴黎带来便利,避免截然分离于市区。
强化整合要素资源 加快发展创意产业——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

近年 来 ,随着 R D 略的深入 实施 ,杭州市 上 B战
城 区 区域创 意 产 业 发展 环 境 进 一 步优 化 ,特 别是 《 关于鼓 励 与扶持 中介服 务业 和创 意 产业 发展 的试
有 巨大 的发 展前景 ,而且对 于促进科 技进 步和 自主 创新 、实现 经济增长 方式转 变 、提 高区域 品位 具有
要杭 州发 展集 文化 、休 闲 、购 物 于一体 的综合 型业 态模 式 ,因此 商旅 文联合 开发 模式 下 的创意产 业将 会对 上城 的商 业 、旅 游业 起 到较 大促 进 作用 。对 于
上城 区来说 ,相对成 熟 的沿湖 核心商 业 圈 、有 待开 发 的沿 山历史 文化 圈 以及 诸多 古建筑 、老房子 等均 是 十分宝 贵 的可开 发资 源 ,可 结合创 意 产业 的发展 联合 开发 。
破 口促 进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已成 为 我 国 。- 五 ” 规 划 的 重 要 内容 。 本 文 以 杭 州 市上 城 区创 意产 业发 展 为例 , '二 - t 在 梳理 上 城 区发 展 背景 和发 展模 式基 础 上 ,总结 了创 意 产业 发展 的对 策和 思路 。
【 键 词】 关 创意产业;整合要素 ;杭州市上城 区 【 作者简介 】 胡敏 ,杭 州市上城 区发展和改革局。
重要 的战略意义 。从英 美 国家 开始 ,创 意产业 在全 球勃然 兴起 ,并 逐渐成 为现代经 济尤其 是现代服 务
行意见 》和 《西 湖创意谷”建设规划 》等文件的 ‘
相继 出 台 ,创 意产 业呈 现 出加 快发 展 的 良好 态 势 , 并逐步形 成 了 自己独特 的发展模 式 ,为当前我 国创 意产业 发展研究 提供 了翔实 的素材和有 力 的借鉴 。
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_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以杭州市为例谢守红1内容提要2本文介绍了城市选择主导产业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方法,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赫希曼产业关联理论、罗斯托经济理论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杭州市主导工业进行优选,认为杭州宜发展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
1关键词2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形式。
主导产业由于处于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与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其发展往往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扶持和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引起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与国家和省相比,城市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域单元,往往不具备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城市经济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因此,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既要遵循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原则,又要结合城市经济的特点,特别是要考虑到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高一级地区发展战略的协调,与相邻城市和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方法11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指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部门,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角。
主导产业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
但第一次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稍后罗斯托对主导产业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时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新准则。
此后,一些经济学家对主导产业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准则,如短缺替代弹性准则、瓶颈效应准则和增长后劲准则、可持续性准则等。
(1)比较优势理论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0理论的基础上,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了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杭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杭州市产业结构分析成员:李琴诗张叶琼一、杭州产业结构现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杭州在世人脑海中是风景如画的旅游城市。
在21世纪的今天,杭州呈现出的不仅仅有美丽的旅游名胜,更有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长。
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杭州市GDP 连续17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纵观杭州经济发展轨迹,2011年杭州市GDP比上年增长16.9%,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达101370元,突破1万美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但是,GDP数字并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貌,GDP无法反映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目前,杭州多数制造业层次仍比较低,工业技术集约程度不高,还没有真正摆脱粗放型、外延型的增长模式。
所以,杭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即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接近2万美元,确保杭州率先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实现杭州产业结构的华丽转型。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荷兰经济学家费歇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创。
认为人类经济获得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出现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其生产主要是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即广义上的农业。
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
第二产业,其生产活动主要是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或再加工。
主要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公共事业(煤、电、汽、水)第三产业,是从第一、二产业衍生出来的非物质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主要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房地产、科学、教育、广播电视、公共行政和国防以及其他娱乐、服务等业。
本小组从杭州统计局网站获取资料,以上述分类对杭州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杭州三次产业产值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产值2011 237 3324 3458 70192011年,杭州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杭州总产值的97%,其中第二产业占47%,第三产业占49%,第三产业的优势渐渐显露出来。
以杭州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以杭州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理要素对城市产生影响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地理环境因素能改变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使这个城市发生巨大改变。
城市是人类发展与居住的基本场所,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环境中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占有是城市进步与发展的前提。
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和维持基本生存必备条件之一。
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质量、景观协调程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城市产业结构、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人们对整个城市整体人文素质及道德水平的评价与认同。
因而城市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和象征而受到人们重视与尊敬。
城市的发展与人民需求息息相关,而且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有深远意义。
一、杭州市杭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中部,浙江省东北部,钱塘江下游,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邻江苏,西北连安徽,东南邻上海、浙江两省,南濒杭州湾,西接嘉兴、湖州和绍兴,北与安徽省黄山市相连。
杭州市由钱塘江、京杭大运河、杭金衢铁路和京台高速等构成。
杭州市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3年12月30日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省北部大通道上,是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连接最为便捷的城市。
全市总面积2271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约为7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1656万(2017年)。
二、地貌特征杭州的地形由东向西呈阶梯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杭州市的山地主要为丘陵地带,如临安、富阳、桐庐等地区。
这些地方均属于低山区,且大多以山丘为主,山丘连绵起伏且不平缓。
山地与丘陵之间,往往还有一些冲积平原,而冲积平原又往往是低地。
由于杭州地形复杂所以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个山地村落类型。
杭州十大产业结构

6.4%
8.1% 4.7% 2.1% 2.3% 1.7% 0.5%
1000
1500 1000 1000 1000 1400 1000
合计(不含交 3908.74 叉重复)
3511.85
11.30%
46.8%
50.00%
表:2013年杭州市十大产业增加值总量及占比情况
PAGE1
旅游休闲
信息软件 电子商务 生物医药 物联网 节能环保 新能源
538.1
678.72 393.8 175.13 194.14 144.24 42.71
480.99
477.86 233.38 160.31 156.59 144.18 44.05
11.87%
42.03% 68.74% 9பைடு நூலகம்24% 23.98% 0.04% -3.04%
北京—— GDP: 19500 三产比重:0.8:22.3:76.9 主导产业:总部经济、金融、信息服务、 文创、高端制造 上海—— GDP: 21602.12 三产比重0.6:37.2:62.4 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 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 料产业 深圳—— GDP: 14500 三产比重:< 0.01:12:15.6 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物 流产业、文化产业; 杭州—— GDP: 8344 三产比重: 3.2∶43.9∶52.9 主导产业:文化创意、先进装备制造、金 融业、旅游休闲、信息软件、电子商务;
杭州产业结构
产业容量为一线城市的一半左右;文创/先进装备制造冒尖; 电子商务/信息软件/文化创意增长迅速
产业分组 全市GDP 文化创意 先进装备制造 金融服务 13年增加值 (亿) 8343.52 1359.51 969.93 879.33 12年增加值 (亿) 7803.98 1060.7 900.01 820.04 13年增长率 6.91% 28.17% 7.77% 7.23% 占GDP比重 -16.3% 11.6% 10.5% 15年目标值 (亿) -1300 6000 1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以杭州市为例谢守红1内容提要2本文介绍了城市选择主导产业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方法,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赫希曼产业关联理论、罗斯托经济理论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杭州市主导工业进行优选,认为杭州宜发展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
1关键词2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形式。
主导产业由于处于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与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其发展往往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扶持和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引起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与国家和省相比,城市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域单元,往往不具备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城市经济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因此,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既要遵循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原则,又要结合城市经济的特点,特别是要考虑到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高一级地区发展战略的协调,与相邻城市和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方法11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指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部门,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角。
主导产业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
但第一次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稍后罗斯托对主导产业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时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新准则。
此后,一些经济学家对主导产业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准则,如短缺替代弹性准则、瓶颈效应准则和增长后劲准则、可持续性准则等。
(1)比较优势理论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0理论的基础上,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了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前者认为,一个地区应该优先发展那些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代表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向,成为主要的经济力量。
后者则强调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产业虽然现在比较幼小,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但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加以扶持。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则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各个地区在生产不同产品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一个地区应优先发展那些能充分利用本地区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的产业,并同其他地区进行产品贸易和交换。
要素禀赋论的核心仍然是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优势),它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从比较优势理论可得到以下两点启示:第一,任何区域都不能/大而全0或/小而全0地发展所有产业,而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第二,产业结构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目前的支柱产业上,而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产业的潜在优势,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支援,幼小产业的比较费用可以变化并取得优势。
(2)赫希曼产业关联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名的5经济发展战略6一书中,依据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对产业总第108期城市问题2002年第4期间关联度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认为,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透过供需关系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产业链,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度越大,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
据此,赫希曼首次提出了依据产业关联度确定主导产业的准则,即优先考虑那些对较多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产业。
对资本相对不足、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要发展后向关联度较高的最终产品业。
(3)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自成一派,他也是最早研究主导产业的学者之一。
罗斯托在5经济增长的阶段6一书中指出,在任何特定时期,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这时,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
他把这些关键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其主要特点有:一是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二是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三是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日益演化,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罗斯托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0。
接着,罗斯托对主导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他把这种带动作用称之为/扩散效应0,包括:第一,前向效应,指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动或产生新的经济部门;第二,后向效应,指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向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第三,旁侧效应,指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包括地区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主导产业正是通过这几个方面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并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
(4)筱原三代平准则筱原三代平是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对战后日本实现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在理论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时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准则即: /需求收入弹性准则0和/生产率上升率准则0。
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反映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对各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利润。
生产率上升率准则是指选择生产率上升快、技术水平高的产业部门为主导产业。
在一定时期,各产业部门生产率上升幅度是不同的,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相应地生产成本下降也快,经济效益好,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21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1)指标体系主导产业选择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测度,而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量化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优劣。
指标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¹科学性,即所选指标能够科学地全面地反映主导产业的内涵;º动态性和前瞻性,因为主导产业是不断成长、发展和更替的,也许目前它在国民经济中不占较高的地位,但它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长远性影响,因此要有战略性、前瞻性观点;»可操作性,即指标的数据必须是易于搜集和计算的,以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¼层次性,由于主导产业涉及面广,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可以不断细分,各自形成一个子系统。
根据上述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和准则,一般可采用如下指标进行测度:A.产业规模:包括产值、销售总收入、年平均职工人数、产业份额等指标。
B.产业经济效益:包括利税贡献率、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固定资产产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等。
C.产业发展前景:包括扩张速度、需求收入弹性、行业国民经济增长弹性等。
D.技术进步优势:常用指标有技术进步速度、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贡献率、百名职工中的技术人员数、固定资产装备系数等。
E.区际比较优势:包括区位商、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金利税率、比较产值利税率、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等。
F.产业关联效应:包括感应程度、影响程度、感应力系数、影响力系数等。
G.环境效应:包括单位产值能耗、资源消耗强度、单位产值/三废0排放量等。
(2)评价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后,接着进行模型运算。
模型运算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指标值和标准化值计算。
首先利用统计年鉴、工业普查资料、投入产出表等查找或计算各指标数值。
为了消除量纲和量级的影响,再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处理分标准差标准化和城市问题2002年第4期极差标准化等。
对于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值/三废0排放量等负作用指标(即指标值越小,在选择主导产业时意义就越大),还必须作逆向处理。
第二,确定指标权重。
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有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熵值法等,其中前二种为主观赋权法,后三种为客观赋权法,它们各有利弊,应根据评价内容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方法。
第三,多指标合成。
即通过一定的算式将多个指标的评价值综合,以得到一个整体性的评价值。
多指标合成的数学方法较多,主要有加法合成、乘法合成、加乘法合成、乘除法合成和代换法合成等。
多指标合成后,对得分较高的几个产业部门再作定性分析,最终确定主导产业。
二、关于杭州市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杭州是浙江省省会,也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
1999年,杭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225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8位,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3位。
尽管杭州市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工业在杭州市的国民经济中仍居于主导地位。
1999年,杭州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构成为810B 5114B 4016。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兴起的新形势下,杭州市工业面临着产业和产品结构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传统支柱产业增长速度趋缓和新兴产业发展不快等问题。
因此,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来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杭州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杭州市工业主导产业进行优选。
模型共分三层:目标层即对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择;准则层包括主导产业评价的4个准则:产业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关联效应、环境效应等;指标层包括了主导产业选择的11个具体指标(图1)。
图1 杭州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首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C 1)C 9为正作用指标,采用极小值标准化,C 10)C 11为负作用指标,采用极大值标准化。
由此计算出杭州市16个主要工业行业的标准化得分。
其次,计算各层次元素的权重。
其方法是用1)9标度法,通过专家咨询构造判断矩阵,对各元素进行单排序和总排序计算,可得到各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表1),并对计算结果的可信度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后,以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工业行业的综合评价值(表2)。
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表1杭州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各指标权重指标C1C2C3C4C5C6C7C8C9C10C11权重0109001127010450104901120011120112301161010310104001102表2杭州市主要工业行业综合评价值行业综合评价值行业综合评价值食品制造01366非金属矿物制造01172饮料制造0161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01388纺织业01462金属制品01437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01499普通机械制造01384皮革、毛皮、羽绒制品0146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01594造纸及纸制品0137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01562化学工业01527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01838医药制造01536仪器与文化办公机械制造01505从(表2)可以看出,杭州市主要工业行业总得分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01838)、饮料制造业(0161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15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1562)、医药制造业(01536)、化学工业(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