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地质作用.doc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doc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doc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一、地下水的贮存

(一)岩土中的空隙

1、孔隙

松散岩土(如粘土、砂土、砾石等)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存在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直接影响储容地下水的能力大小。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n)表示。孔隙度是孔隙体积(Vn)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即: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土的密实程度及分选性。此外,颗粒形状和胶结程度对孔隙度也有影响。岩石越疏松、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相反,岩石越紧密图)或分选性越差,孔隙度越小。孔隙若被胶结物充填,则孔隙度变小。

几种典型松散岩土的孔隙度的参考值

名称砾石粗砂细砂亚粘土粘土泥炭

孔隙度(%)274042475080

2、裂隙

固结的坚硬岩石受地壳运动及其它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影响产生的空隙,称为裂隙。

裂隙发育程度除与岩石受力条件有关外,还与岩性有关,坚脆的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质软具塑性的岩石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

裂隙的多少用裂隙率(Kt)表示,裂隙率是裂

隙体积(Vt)与包括裂隙体积在内的岩石总体积

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几中岩石裂隙的参考值

岩石名称玄武岩岩溶化砂岩石灰岩页岩裂隙致密

石灰岩白云岩结晶岩结晶岩

裂隙率

5~205~505~100~200~30~150~5(%)

3、溶隙

可溶岩(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地下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空隙称溶隙。

溶隙的发育程度用溶隙率(K k)表示,溶隙率

(K k )是溶隙的体积(V k )与包括溶隙在内的岩石

总体积(V)的比值,用小

数或百分数表示:

研究岩石的空隙时,不仅要研究空隙的多少,还要研究空隙的大小、空隙间的连通性和分布规律。松散土孔隙的大小和分布都比较均匀,且连通性好,所以,孔隙度可表征一定范围内孔隙的发育情况,岩石裂隙无论其宽度、长度和连通性差异都很大,分布也不均匀,因此,裂隙率只能代表被测定范围内裂隙的发育程度;溶隙大小相差悬殊,分布很不均匀,连通性更差,所以,溶隙率的代表性更差。

(二)岩土中水的存在形式

1、气态水

气态水,即水蒸气,存在于未饱和的岩土空隙中。岩土中的气态水可由大气中的气态水进人地下形成,也可由地下液态水蒸发而成。气态水有极大的活动性,可随空气流动而流动,也可由绝对湿度大的部位向绝对湿度小的部位运移。在一定温度与压力条件下与液态水可相互转化,保持动态平衡。

2、强结合水

强结合水,又称吸着水,是岩土中最接近岩土颗粒表面或岩石裂隙壁表面的水,其厚度一般是几个水分子的厚度。吸着水溶解盐类的能力弱,不导电,很难冻结,具有极大的粘滞性、弹性和抗剪强度。这种水不能利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

3 、弱结合水

弱结合水,又称薄膜水,在强结合水的外层,受到颗粒表面或裂隙表面引力显著减弱的那部分水,厚度相当于几十~几百个水分子的厚度。由于引力减弱,水分子排列不规则,但密度仍较大,其抗减强度、粘滞性及弹性都高于液态水,溶解盐类的能力较低。一般不能利用,但外层水可被植物吸收。

4、毛细水

由于毛细作用保持在岩土毛细孔隙(d<1mm)或毛细裂隙(w<0. 25mm)中的地下水称毛细水。毛细水受重力和毛细力作用作垂直

运动,可以传递静水压力,也能被植物吸收。当地下水埋深较浅时,毛细水能引起土壤沼泽化和盐渍化,对冻胀和翻浆等也有重大影响。

5、重力水

岩石颗粒表面的水分子增厚到一定程度时,重力对其影响将超过颗粒表面对它的吸引力,这些水分子则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形成重力水。在饱和的岩土空隙中的水,除结合水外都是重力水。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可以在岩土空隙中自由流动,又称自由水。通常所说的地下水,主要是重力水。重力水可传递静水压力,能产生浮托力和孔隙水压力。流动的重力水在运动过程中还会产生动水压力,同时具有溶解能力,对岩石产生化学溶蚀,导致岩石的成分及结构的破坏。

6、固态水

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岩土空隙中的水就转化为固态水——冰。经常造成周期性的冻胀、融沉等,从而使地面建筑物失稳和破坏。在我国东北及高山、高原的某些地区,地下水常以固态形式存在。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

岩石与水有关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水理性质,它与岩石的性质、空隙的大小、空隙的连通性等密切相关。

1、容水性:在岩土的空隙中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称容水性。容水性常用容水度表示。其数值是岩土中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式中:c—岩土的容水度(以百分数表示);

v—岩土中所容纳水的体积;

w—岩土的总体积。

当岩土空隙被水充满时,水的体积就等于空隙的体积,此时容水度在数量上等于孔隙度或裂隙率。根据容水度大小可以把岩土分为三类:

(1)容水的:粘土、泥炭、粉质粘土、砂、砾石等;

(2)微容水的:泥灰岩、黄土、粘土质砂岩、粉土等;

(3)不容水的:结晶岩类(岩浆岩及类似的岩石)。

2、持水性:饱水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释水时,由于分子引力与表面张力的作用,在岩土空隙中保持—定水量的性能称持水性。持水性用持水度表示,即释水后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的比。

式中:Sr—岩土的持水度;

Wr—释水后的水的体积;

v—岩土的总体积。

根据持水度大小也可将岩土分为三类:

(1)强持水的:泥炭、粘土、粉质粘土等;

(2)弱持水的:泥灰岩、粉土、细砂等;

(3)不持水的:卵石、砾石、粗砂等。

3、给水性:饱和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排出一定水量的性能称给水性。给水性用给水度表示,其值为能自由排出的水的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式中:Sy—岩土的给水度;

Wy—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排出的水的体积;

v—岩土的总体积。

岩土的给水度与岩石的颗粒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压实程度等有关,一般情况下,土的给水度的平均值:

土的名称砾石粗砂中砂细砂极细砂粉土粉质粘

给水度30~3525~3020~2515~2010~157~104~7

容水度、持水度与给水度三者之间有密切关系,给水度应等于容

水度成去持水度,即:

4、透水性:岩土允许水透过的性能,称为透水性。通常用渗透系数(K)来表示其大小。渗透系数是与岩土性质和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的

常数,渗透系数的单位与渗透速度相同,即cm/m,m/h,m/d。常见岩土的渗透系数K:

根据透水性大小可以把岩土分为三类:

(1)透水的:砾石、卵石、砂、裂隙或岩溶发育的岩石;

(2)半透水的:黄土、粉土、粉质粘土等;

(3)不透水的:粘土、泥岩、页岩及裂隙不发育的坚硬岩石。

二、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味、口味、比重、导电性及放射性等。

1、温度:埋藏深度不同的地下水,有不同的温度变化规律,主要受气温和地温影响。按照地下水的温度不同,可把地下水分为:

2、颜色:地下水一般是无色的,但溶有某些化学成分或悬浮物、胶体物质时,可显示出不同颜色:

3、透明度:纯净的水是透明的,但由于水中含有其它固体悬浮物或胶体物质时,透明度会降低。根据透明程度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

透明的:无悬浮物及胶体,60㎝可见3㎜粗线;

微浊的:含少量悬浮物,30~60㎝水深可见3㎜粗线;

浑浊的:有较多悬浮物,半透明,<30㎝水深可见3mm粗线;

极浊的:有大量悬浮物或胶体,似乳状,水深很小时也不能看清3㎜粗线。

4、嗅味:地下水通常无嗅味,当含有一些气体或有机质时会出现特殊的嗅味。如,水中含H2S时有臭蛋味,含腐殖质时有霉味等。有些嗅味在低温时较轻、在温度升高后则加重。

5、口味:纯水无味,当含有某些化学成分时,会呈现出特殊的味觉,如:

6、比重:地下水比重取决于所含各种成分的含量,纯水比重为1,水中溶解的各种成分较多时可达1.2~1.3。

7、导电性:地下水的导电性取决于电解质的数量。

8、放射性:地下水的放射性是由于地下水中的放射性元素类引起的,其放射性强弱取决于放射性元素的数量。

三、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化学性质

1、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指纯水及其所含的各种离子、化合物和气体,与流经的岩土性质和成分、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和气候等有密切关系。

(1)离子:H+、Na+、K+、NH4+、Mg2+、Ca2+、Fe2+、Fe3+、Mn2+等阳离和0H-、Cl-、HCO3-、NO2-、NO3-、SO42-、CO32 -、SiO32-、PO43-等阴离子;

(2)化合物:Fe2O3、Al2O31、H2SiO3等,多以沉淀物或胶体形式存在;

(3)气体:N2、O2、CO2、CH4、H2S及放射性气体等。

2、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1)总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称总矿化度。可用单位体积的地下水烘干后称得的残渣重量来表示,单位g/l。按照总矿化度的大小可分为:

(2)酸碱性:地下水的酸碱性是指水中氢离子的浓度,可用pH 表示。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称为水的pH,(即pH=—lg[H+])根据pH值大小,可将地下水分为:

(3)硬度:地下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一般用度(°)表示。硬度1°相当于每升水中含CaO 10mg或MgO 7.2mg。按硬度的大小可分为:

四、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一)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1、上层滞水:是指埋藏在地面以下包气带岩土层中的水。它主要包括土壤水、沼泽水及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其特征:

(1)存在于包气带中,受气候影响大,季节性明显,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

(2)水量小,易受污染,一般不能被取出利用,但对农作物和植物有重大影响。

(3)常引起土质边坡滑坍、黄土路基的沉陷、路基冻胀等病害。

2、潜水:

潜水: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饱水带中重力水。潜水的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潜水面至地表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面的高程称为潜水位;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垂直距离称为潜水层厚度。潜水的特征:

(1)潜水的分布范围与补给区一致:与包气带相接,在其全部的分布范围内都可以接受补给,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水质易受污染。

(2)潜水的自由表面只承受大气压力,通常在重力作用下,由水位高的地方向水位低的地方径流(径流条件的好环,受地形切割程度、岩层的渗透性等因素制约,切割越强烈、地面坡度越大,径流的条件就越好)。

(3)分布在地表附近的各种岩土里:第四纪沉积层、坚硬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裂隙及洞穴中。

(4)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另外还有地表水、深层地下水及凝结水。

(5)排泄:

·水平排泄:补给河流或深层地下水中。如山区、河流中上游地区。

·垂直排泄:通过蒸发,返回到大气中。如平原、河流下游地区、干旱气候区。

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1)形状

潜水面的形状在一般情况下,不是水平的,而是一个倾向于排泄区的一个曲面,起伏与地形一致,但比较平缓。

潜水面的形状还受水文网的影响,在地表水体附近,当潜水面高于地表水面时,地表水体排泄潜水,潜水面向地表水体倾斜;当潜水面低于地表水面时,地表水补给潜水,潜水面向地表水方向逐渐抬升。

含水层的导水性也能影响潜水面的形状,如果在潜水流动方向上,含水层的渗透性或厚度增大时,潜水面的坡度相对变缓,反之则变陡。

(2)图示方法

水文地质剖面图:按一定比例尺,在其具有代表性的剖面上进行绘制的表示出水位、含水层的厚度、隔水层的高程、岩性变化及各层层关系等要素的地质图件。

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面的等高线图),作图的方法与地形等高线作法相似,而且是在地形图的基础上作出来的。图中所表示的内容:

①确定潜水流动的方向:潜水的流向与潜水等水位线相垂直,并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

②确定水力坡度:水力坡度是两点潜水位高度与两点的水平距离之比。水力坡度直接影响着两点间的潜水平均流速。

③确定潜水与河水的关系:

④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用同一点地形高度减去该点水位高度。

⑤分析推断含水层岩性或厚度变化。

3、承压水:埋藏并充满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并具有一定压力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其上部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顶底板之间的距离称为含水层厚度。其特征:

(1)不具有一定的自由水面,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

(2)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它的补给一般可由大气降水、地表水、潜水或其它层位的承压水;

(3)动态比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其排泄一般以泉的形式进行排泄;

(4)不易受污染,可以做供水水源;

(5)水头压力能引起基坑突涌、破坏坑底的稳定性。

图示方法: 水文地质剖面图、

水头压等水压线图。

等水压线图:承压水面上,高程相

等的点的连线图,等水压线图上也必

须附有地形等高线。通过等水压线图

我们可以了解:

(1)判断承压水的流向:由高压区和

低压区径流;

(2)计算水力坡度:两点的水头差与

水平距离的比;

(3):可以确定初见水位、承压区的

埋深及承压水头的大小等。

储水构造:承压水的形成取决于地质构造,也受到地形和岩性的明显控制。各种地质构造中的透水层,

在有充足水源补充的情况

下,一般可形成承压水。储存承压水的地质构造称为储水构造,常见的有自流盆地和自流斜地。

(1)自流盆地:储存承压水的向斜构造,称为自流盆地。

(2)自流斜地:储存承压水的单斜构造,称为自流斜地。

(二)不同含水空隙中的地下水

1、孔隙水:在孔隙含水层中储存和运动的地下水,这类含水层多为松散的第四纪沉积物。其特点:

水量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均匀,连续性好,一般呈层状分布,同一含水层中的孔隙水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具有统一的地下水面。

2、裂隙水:在裂隙含水层中储存和运动的地下水,这类含水层主要由裂隙岩石构成,可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其特点:

地下水的分布和富集受岩石中裂隙的发育程度和力学性质影响;富水性变化大,不同地构造部位和地貌部位其富水性也不同;裂隙水特别是富水优势断裂带兼具储水空间、集水廊道及导水通道的功能,对地下工程建设危害较大。

3、岩溶水:埋藏在可溶岩裂隙、溶洞及暗河中的地下水。其特点:

空间分布变化大;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排泄集中、量大。在工程建筑物地基内有岩溶水的活动,不仅在施工中会有突然涌水事故的发生,而且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也会有较大的影响。

五、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一)地基沉降

在松散沉积层中进行深基础施工时,往往需要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若降水不当,会使周围地基土层产生固结沉降。

(二)流砂

1、概念:流砂是地下水自下而上渗流时土产生流动的现象。

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

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06T15:15:32.2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第35期作者:康起铣 [导读] 地下水与岩土体间相互作用下将对变形与强度造成影响,岩体应力变化、补给、径流都会发生改变,将产生严重的地质灾害。 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657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地质问题,主要产生三种作用,分别是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以及力学作用等,地下水与岩土体间相互作用下将对变形与强度造成影响,岩体应力变化、补给、径流都会发生改变,将产生严重的地质灾害。本文主要对地下水地质灾害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地质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地下水;地质灾害;分析研究 由于自然环境、人类生产的不断变化致使地质灾害频发,各项工程活动规模与强度增大致使地质灾害呈现出多样性,经常诱发滑坡、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地下水的作用有一定关系。由此,加强对地下水的作用与变化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地下水与岩土相互作用 (一)地下水产生的物理、化学作用 地下水产生的物理作用有润滑作用、软化以及泥化作用,都是结合水产生的作用。地下水产生的化学作用:地下水产生的化学作用主要通过地下水与岩土间的离子交换、溶解作用形成,还会产生水化作用、溶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沉淀作用、渗透作用等。 (二)地下水对岩土产生的力学作用 空隙静水压力与空隙动水压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影响到岩土体力学性质。静水压力的作用是将岩土体的效应减少,将岩土体的强度降低,而裂隙岩体中的空隙静水则在水压作用下出现变形与扩容;动水压力会对岩土体产生切向推力使岩土体抗剪强度降低[1]。 (三)对地下水流的影响 地下水渗流介质是岩土体,地下水活动场所与运动路径受岩土体空隙结构限定,能够对地下水补给、径流以及排泄条件进行控制。岩土体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具有地应力、地下水以及温度。 二、地下水对岩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地下水所处地层是地质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层面,产生的岩土力学性质影响是关键。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以及力学作用上。而地下水对岩土强度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物理、化学作用下将使岩土体的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使岩土体的C、值发生改变;地下水能够产生空隙静水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使岩土体强度降低;空隙动水压力作用下能够使岩土体形成一个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就是一种剪力,能使岩体抗剪强度降低[2]。 三、地下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产生地质灾害的分析 (一)地下水与岩体相互作用造成地面沉降 地下水开采还能引发地面沉降,地面沉降量计算涉及到很多关系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为地下水渗透压下降致使增加了岩土体效应力,含水层的压密量增加,造成土体弱透水层出现固结甚至变形;随着地下渗透压的降低,能够在含水层中产生一个井群方向运动的水压梯度,使空隙动水压力增大。空隙动水压力促使水中的颗粒不断运动,引起水层垂向变形量。 (二)地下水与岩体相互作用产生滑坡 据相关统计显示,因为地下水渗透引发的滑坡率高达80%以上。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致使地下水渗透增强,经常发生大型滑坡,这些都与地下水和暴雨量息息相关。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冻融作用也会出现滑坡,而库区水位变化则是库区发生滑坡的重要原因[3]。 (三)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具备开口型溶洞或者是溶隙碳酸盐岩,还要具备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地下水动力条件非常容易改变,使地下水运动均衡性遭到破坏。岩溶塌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冲刷力使溶洞底层结构遭到破坏,使土体抵抗力降低,进而引起塌陷。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塌陷点或者断裂带过于密集的地方,也会发生在断裂的隆起位置,这些位置的沉积厚度小,并且有着较浅的基岩埋深度,受到构造应力的影响容易发生岩溶塌陷。 (四)地基变形 建筑施工或者地质开发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软土地基变形,地基结构变形因为缺少稳定性在遭到地下水影响后牢固性更低。软土层的诸多有害特性增加了水文地质对软土地基变形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加载初期阶段,地基存在空隙水压力使地基强度降低。 四、灾害防范措施与应急处理对策 (一)实时监测 要在地质灾害发生的24小时内设置监测系统,从而准确获知地下水的运动情况,如果监测到了异常信号需要及时提醒相关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大部分山区经常发生地质灾害,当地政府部门需加强地质灾害的指导与预防,号召全体人员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比如,在雨季降水量非常大,地表水与地下水流量也相应增大,可以对地下水流量进行跟踪监测,如果发现水流量超出了规定标准则要对水流方向、流量进行调控,防止造成地下水强烈运动,引起其他的地质灾害[5]。 (二)开发利用 鉴于我国各地区地理位置复杂,地下水资源经常出现饱和,如果地下水的储量过大不仅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更会对地质结构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力,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带来了阻碍。由此,需要对地下水防范灾害的措施进行研究与尝试,不仅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能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降低,使地表结构稳定性得以维护。比如,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将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会定期开发利用地下水,还有部分地区使用地下水用来灌溉农田,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最后,要做好紧急状况的处理,如果突发了地质灾害,现场人员需采取紧急措施治理,将灾害造成的影响控制到最低,防止出现严重的人员损伤或者死亡,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不同地区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急处理对策,但不管是哪种处理对策都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先全力抢救人民群众,其后考虑财务、各项设施的营救。比如,砂土液化、岩溶坍塌时可以采用加固方法防止造成液化或者地面沉降、变形等,对交通安全全面考虑,及时将灾害警告设置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一、地下水的贮存 (一)岩土中的空隙 1、孔隙 松散岩土(如粘土、砂土、砾石等)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存在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直接影响储容地下水的能力大小。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n)表示。孔隙度是孔隙体积(Vn)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即: 或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土的密实程度及分选性。此外,颗粒形状和胶结程度对孔隙度也有影响。岩石越疏松、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相反,岩石越紧密图)或分选性越差,孔隙度越小。孔隙若被胶结物充填,则孔隙度变小。

几种典型松散岩土的孔隙度的参考值 2、裂隙 固结的坚硬岩石受地壳运动及其它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影响产生的空隙,称为裂隙。 裂隙发育程度除与岩石受力条件有关外,还与岩性有关,坚脆的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质软具塑性的岩石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 裂隙的多少用裂隙率(Kt)表示,裂隙率是裂 隙体积(Vt)与包括裂隙体积在内的岩石总体积 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几中岩石裂隙的参考值

3、溶隙 可溶岩(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地下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空隙称溶隙。 溶隙的发育程度用溶隙率(K k)表示,溶隙率 (K k )是溶隙的体积(V k )与包括溶隙在内的岩石 总体积(V)的比值,用小 数或百分数表示: 研究岩石的空隙时,不仅要研究空隙的多少,还要研究空隙的大小、空隙间的连通性和分布规律。松散土孔隙的大小和分布都比较均匀,且连通性好,所以,孔隙度可表征一定范围内孔隙的发育情况,岩石裂隙无论其宽度、长度和连通性差异都很大,分布也不均匀,因此,裂隙率只能代表被测定范围内裂隙的发育程度;溶隙大小相差悬殊,分布很不均匀,连通性更差,所以,溶隙率的代表性更差。(二)岩土中水的存在形式 1、气态水 气态水,即水蒸气,存在于未饱和的岩土空隙中。岩土中的气态水可由大气中的气态水进人地下形成,也可由地下液态水蒸发而成。气态水有极大的活动性,可随空气流动而流动,也可由绝对湿度大的

第六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六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地下水、泉、地下热水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地下水的赋存、运动及类型;初步掌握地下水潜蚀作用、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地下水的赋存、运动及类型和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溶蚀现象;难点是的地下水的溶蚀和沉淀过程。第一节地下水概述 ——是指地表以下的岩石孔隙中或土层里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冰雪融水、湖泊水渗透到地下而形成的,称为渗透水。此外还有凝结水、埋藏水、原生水等。 一、地下水的赋存及运动条件 ——岩石或土层允许水透过的性能称为透水性。 地下水能在岩石中赋存与运动,是因为岩石中具有一定的空隙。空隙包括孔隙(岩石颗粒之间的空隙)、裂隙(岩石的裂缝)和洞穴(可溶性岩石受溶蚀后形成的孔洞)。 岩石孔隙度越大,含水量越大,透水性越好;孔隙度越小,含水量越少,透水性越差。因此自然界的岩石可分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透水层——能够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砂岩层、沙砾岩层以及裂隙、洞穴发育的其它岩石。其中储满地下水的部分称为含水层。 不透水层——不能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粘土、页岩、岩浆岩、变质岩等。 不透水层对地下水的运动起着阻隔作用,又称为隔水层。

两者之间过渡类型称为半(弱)透水层。如泥岩、亚粘土、黄土等。 二、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1.包气带水(土壤水) ——从地面到地下水面(潜水面)之间的地带(包气带、不饱和带)所含的非重力地下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水等状态存在。 2.潜水 ——埋藏在地面以下,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潜水的表面称为潜水面,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具有潜水流。同时因季节变化而升降,雨季、旱季潜水面的不同而形成一个暂时饱和带。3.层间水 ——埋藏在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承压水——当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被水充满时,就是有了一定的静压力,称为承压水。 自流井——当打井凿穿上部隔水层时,如果承压水的静水压力所达到的水头高度超过井口地面时,则自行喷溢出地表,形成自流井。自流井最适宜的构造类型为向斜盆地和单斜构造。自流水坟地可以分为三个区: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在承压区形成自流井,在排泄区形成上升泉。 三、泉及其分类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 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 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 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 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1. 何渭地质灾害?如何分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上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如此等等. 2. 什么是滑坡?它山哪些要素组成? 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 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一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 滑坡台阶一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 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一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槽,域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矿山地质学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矿山地质学》试卷(A)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变质岩-原岩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 2.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3.假整合-新老地层之间平行,时代不连续,其间有沉积间断。 4.倾伏褶曲-枢纽倾伏的褶曲。 5.宏观煤岩组分-肉眼能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丝碳、镜煤、亮煤和暗煤。 6.外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引起,主要作用于地表的地质作用。 7.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相当层在铅直方向上错开的距离。 8.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9.相对瓦斯涌出量-矿井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日产1吨煤涌出的瓦斯的数量。 10.岩溶陷落柱-地下可溶性岩矿层因溶蚀作用而塌陷,塌陷体在剖面上呈柱状,称为岩溶陷落柱。 11.勘探程度-对地质情况的了解和地质变化的控制程度。 12.岩墙-与围岩层面方向近乎垂直的墙状侵入体。 13.断煤交线-断层面与煤层底板的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 14.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 15.复杂结构煤层-含一层以上稳定夹矸的煤层。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火成岩中的主要矿物有(辉石、角闪石),沉积岩中的主要矿物有(方解石、高龄石)。(注各写出两种即可) 2.煤层顶板依据(跨落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伪顶、直接顶、老顶)。 3.煤厚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地壳的不均衡沉降、沼泽基底不平、河流冲蚀和构造挤压)。4.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一种排泄方式),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裂上升泉)。 5.在褶曲的横剖面上根据轴面特征和两翼岩层产状,将褶曲分为(直立褶曲、斜歪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 论述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并进一步论述三大岩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答案:(1)岩浆岩根据其化学成分(SiO2)分为四类,即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又根据生成条件(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2分)。 (2)超基性岩中喷出岩为苦橄岩;浅成岩金伯利岩;深成岩为橄榄岩,辉石岩。 基性岩中喷出岩为玄武岩;浅成岩为辉绿岩;深成岩为辉长岩。 中性岩中喷出岩为安山岩;浅成岩为闪长玢岩;深成岩为闪长岩。 另一组中性岩的喷出岩为粗面岩;浅成岩为正长斑岩;深成岩为正长岩。 酸性岩中喷出岩为流纹岩;浅成岩为花岗斑岩;深成岩为花岗岩。(5分) (3)三大岩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岩浆岩经过外力地质作用转变为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

地下水水质分析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848-9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一) 表一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色(度)≤5 ≤5 ≤15 ≤25 >25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浑浊度(度)≤3 ≤3 ≤3 ≤10 >10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PH 06.5~8.5 5.5~6.5 8.5~9 <5.5,>9 总硬度(以CaCO3计)(mg/l)≤150 ≤300 ≤450 ≤550 >550 溶解性总固体(mg/l)≤300 ≤500 ≤1000 ≤2000 >2000 硫酸盐(mg/l)≤50 ≤150 ≤250 ≤350 >350 氯化物(mg/l)≤50 ≤150 ≤250 ≤350 >350 铁(Fe)(mg/l)≤0.1 ≤0.2 ≤0.3 ≤1.5 >1.5 锰(Mn)(mg/l)≤0.05 ≤0.05 ≤0.1 ≤1.0 >1.0 铜(Cu)(mg/l)≤0.01 ≤0.05 ≤1.0 ≤1.5 >1.5 锌(Zn)(mg/l)≤0.05 ≤0.5 ≤1.0 ≤5.0 >5.0 钼(Mo)(mg/l)≤0.001 ≤0.01 ≤0.1 ≤0.5 >0.5 钴(Co)(mg/l)≤0.005 ≤0.05 ≤0.05 ≤1.0 >1.0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 ≤0.001 ≤0.002 ≤0.01 >0.01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 ≤0.3 ≤0.3 >0.3

由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分析

由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分析探讨摘要:地面沉降是一种广泛的环境地质灾害。本文首先分析了地表沉降损害发生机理,然后综述了地面沉降的预测方法并作出了预测研究,最后研究了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开采矛盾的解决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机理;预测;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ground subsidence is a kind of extensiv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urface subsidence mechanism damage, then reviews the land subsidence prediction method and make the prediction research, finally the ground settlement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the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measures, with strong theoretical and guida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the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the ground settlem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mechanism; predic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地面沉降又是一种缓慢的地基压缩变形过程,这种现象常发生在那些新近沉积的正在发生固结的地方。地面沉降是一种广泛的地质灾害,不仅对地

《煤矿地质学》测试试题

《煤矿地质学》试题

————————————————————————————————作者:————————————————————————————————日期:

中国矿业大学2014~2015学年第 1 学期 《煤矿地质学》试卷(A)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节理与解理 答: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断开,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节理构造。 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2.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答:层理构造—是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在层内形成的构造,主要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沉积构造类型。 层面构造—不同性质沉积层的分隔界面称层面,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 泥裂、印模和结核。 3.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 答: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宇、界、系、统、阶、时带。每个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间间隔):宙、代、纪、世、期、时。 4.煤的变质作用 答:褐煤在地下受到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转变为烟煤或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答: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应力的类型可以分为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按其发生的序列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地下水质量标准实施与保护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 1994-10-01实施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

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

工程地质复习题(清晰版)

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原理、工程地质勘查三个部分。 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条件环境,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适用的地质条件。 二、简答题 1、工程地质条件的要素是什么? 一般认为它应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第一章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1、河流阶地: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或台地。 2、风化壳:残积物不连续地覆盖在地壳基岩上形成的一层薄的外壳称为风化壳。 3、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风化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岩石崩解破碎以致逐渐分解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4、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产生结构、构造以及矿物成分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5、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6、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动、液化直至冷凝成岩的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7、地震作用:大地的快速颤动形成振动叫地震。 8、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成为内力地质作用。 9、外力地质作用:由外部能源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10、地壳运动:指地壳的隆起和坳陷,海陆轮廓的变化,山脉海沟的形成,以及褶皱,断裂等各种各样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 二、填空 1、岩石的风化程度可根据岩石的______颜色_____、____矿物成分_______、____破碎程度_______及______ 强度的变化_____等方面情况确定。 2、岩石的风化作用可分为____物理_______风化作用、____化学_______风化作用及______生物_____风化 作用。 3、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__岩石性质_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_地质构造_____及______地 形_____。 4、变质作用的类型有______接触_____变质、___热液________变质及____动力_______变质。 5、按阶地组成物质的不同,阶地可分为___侵蚀________阶地、____基座_______阶地和____冲积_______ 阶地。 6、地球的内圈层包括_____地壳______、_____地幔______和______地核_____。 7、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_____风化作用______、______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地下水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__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海洋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_风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冰川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__负荷地质作用______等八种作用。 8、地球的外圈层包括_____大气圈______、______水圈_____及____生物圈_______。 9、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____地壳运动_______、_____岩 浆作用______、_____地震作用______、______变质作用_____等四种主要形式。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类别标准值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 色(度) ≤5≤5≤15≤25>25 2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 浑浊度(度) ≤3≤3≤3≤10>10 4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 pH 6.5~8.5 5.5~6.5,8.5~9<5.5,>9 6 氨氮(NH4)(mg/L) ≤0.02≤0.02≤0.2≤0.5>0.5 7 高锰酸盐指数(mg/L) ≤1.0≤2.0≤3.0≤10>10 8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1≤0.001≤0.002≤0.01>0.01 9铬(六价)(Cr6+)(mg/L) ≤0.005≤0.01≤0.05≤0.1>0.1 10氰化物(mg/L) ≤0.001≤0.01≤0.05≤0.1>0.1 11硝酸盐(以N计)(mg/L) ≤2.0≤5.0≤20≤30>30 12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01≤0.01≤0.02≤0.1>0.1 13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不得检出≤0.1≤0.3≤0.3>0.3 14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150≤300≤450≤550>550 15 总大肠菌群(个/L) ≤3.0≤3.0≤3.0≤100>100 16 细菌总数(个/L) ≤100≤100≤100≤1000>1000 17 碘化物(mg/L ≤0.1 ≤0.1 ≤0.2 ≤1.0 >1.0 18 氟化物(mg/L) ≤1.0≤1.0≤1.0≤2.0>2.0 19 氯化物(mg/L) ≤50≤150≤250≤350>350 20 硫酸盐(mg/L) ≤50≤150≤250≤350>350 21 铜(Cu)(mg/L) ≤0.01≤0.05≤1.0≤1.5>1.5 22 锌(Zn)(mg/L) ≤0.05≤0.5≤1.0≤5.0>5.0 23 铅(Pb)(mg/L) ≤0.005≤0.01≤0.05≤0.1>0.1 24 镉(Cd)(mg/L) ≤0.0001≤0.001≤0.01≤0.01>0.01 25 铁(Fe)(mg/L) ≤0.1≤0.2 ≤0.3≤1.5>1.5 26 锰(Mn)(mg/L) ≤0.05≤0.05≤0.1≤1.0>1.0 27 镍(Ni)(mg/L) ≤0.005≤0.05≤0.05≤0.1>0.1 28 铍(Be)(mg/L) ≤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29 钡(Ba)(mg/L) ≤0.01≤0.1≤1.0≤4.0>4.0 30 钼(Mo)(mg/L) ≤0.001≤0.01≤0.1≤0.5>0.5 31 钴(Co)(mg/L) ≤0.005≤0.05≤0.05≤1.0>1.0 32 砷(As)(mg/L) ≤0.005≤0.01≤0.05≤0.05>0.05 33 硒(Se)(mg/L) ≤0.01≤0.01≤0.01≤0.1>0.1 34 汞(Hg)(mg/L) ≤0.00005≤0.0005≤0.001≤0.001>0.001 35 溶解性总固体(mg/L) ≤300≤500≤1000≤2000>2000 36 滴滴滴(μg/L) 不得检出≤0.005≤1.0≤1.0>1.0 37 六六六(μg/L) ≤0.005≤0.05≤5.0≤5.0>5.0 38 总σ放射性(Bq/L) ≤0.1≤0.1≤0.1>0.1 >0.1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1、地壳活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 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 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 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 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 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资源枯竭灾害 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工程地质学模拟考试试题1

工程地质学模拟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下列矿物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 B) A. 石英 B. 方解石 C. 黑云母 D. 正长石 2. 关于矿物的解理叙述不正确的是(D) A. 矿物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互相消长的 B. 矿物解理完全时则不显断口 C. 矿物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着 D. 矿物解理完全时则断口显着 3. 下列结构中,( D)不是沉积岩的结构。 A. 斑状结构 B. 碎屑结构 C. 生物结构 D. 化学结构 4. 下列结构中,( )是岩浆岩的结构。 A. 全晶质结构 B. 变晶结构 C. 碎屑结构 D. 化学结构 5. 按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成因产状等将岩浆岩( C)三大类。 1.酸性岩 2.中性岩 3.深成岩 4.浅成岩 5.喷出岩 A.1、2、4 B.2、3、4 C.3、4、5 D.1、3、4 6. 下列岩石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 A ) A .石灰岩 B. 花岗岩 C. 片麻岩 D. 砾岩 7. 下列岩石中( A )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而形成的岩石。 A.玄武岩 B.石灰岩 C.千枚岩 D.石英岩 8. 两侧岩层向外相背倾斜,中心部分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并且两边对称出现的是( )。 A.向斜 B.节理 C.背斜 D.断层 9. 节理按成因分为( B ) 1.构造节理 2.原生节理 3.风化节理 4.剪节理 5.张节理 A.1、4和5 B.1、2和3 C .2、3和4 D.2、4和5 10. 属于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的是( B ) A.整合接触 B.侵入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不整合接触 11. 若地质平面图上沉积岩被岩浆岩穿插,界线被岩浆岩界线截断,则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为( )。 A.沉积接触 B.整合接触 C.侵入接触 D.不整合接触 12. 河漫滩是洪水期( )

地下水分类标准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 类别 项目标准值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色(度)≤5≤5≤15≤25>25 2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浑浊度(度)≤3≤3≤3≤10>10 4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pH 6.5~8.5 5.5~6.5, 8.5~9<5.5,>9 6总硬度(以C a CO3,计)(mg/L)≤150≤300≤450≤550>550 7溶解性总固体(mg/L)≤300≤500≤1000≤2000>2000 8硫酸盐(mg/L)≤50≤150≤250≤350>350 9氯化物(mg/L)≤50≤150≤250≤350>350 10铁(Fe)(mg/L)≤0.1≤0.2≤0.3≤1.5>1.5 11锰(Mn)(mg/L)≤0.05≤0.05≤0.1≤1.0>1.0 12铜(Cu)(mg/L)≤0.01≤0.05≤1.0≤1.5>1.5 13锌(Zn)(mg/L)≤0.05≤0.5≤1.0≤5.0>5.0 14钼(Mo)(mg/L)≤0.001≤0.01≤0.1≤0.5>0.5 15钴(Co)(mg/L)≤0.005≤0.05≤0.05≤1.0>1.0 16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0.001≤0.002≤0.01>0.01 17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0.3≤0.3>0.3 18高锰酸盐指数(mg/L)≤1.0≤2.0≤3.0≤10>10 19硝酸盐(以N计)(mg/L)≤2.0≤5.0≤20≤30>30 20亚硝酸盐(以N计)(mg/L)≤0.001≤0.01≤0.02≤0.1>0.1 21氨氮(NH4)(mg/L)≤0.02≤0.02≤0.2≤0.5>0.5 22氟化物(mg/L)≤1.0≤1.0≤1.0≤2.0>2.0 23碘化物(mg/L)≤0.1≤0.1≤0.2≤1.0>1.0 24氰化物(mg/L)≤0.001≤0.01≤0.05≤0.1>0.1 25汞(Hg)(mg/L)≤0.00005≤0.0005≤0.001≤0.001>0.001 26砷(As)(mg/L)≤0.005≤0.01≤0.05≤0.05>0.05 27硒(Se)(mg/L)≤0.01≤0.01≤0.01≤0.1>0.1 28镉(Cd)(mg/L)≤0.0001≤0.001≤0.01≤0.01>0.01 29铬(六价)(Cr6+)(mg/L)≤0.005≤0.01≤0.05≤0.1>0.1 30铅(Pb)(mg/L)≤0.005≤0.01≤0.05≤0.1>0.1 31铍(Be)(mg/L)≤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32钡(Ba)(mg/L)≤0.01≤0.1≤1.0≤4.0>4.0 33镍(Ni)(mg/L)≤0.005≤0.05≤0.05≤0.1>0.1 34滴滴滴(μg/L)不得检出≤0.005≤1.0≤1.0>1.0 35六六六(μg/L)≤0.005≤0.05≤5.0≤5.0>5.0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3.地下水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概念: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表之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 二、地下水的来源 (一)渗透水——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面流水(江、河、湖、海) 等从地面渗入地下积聚成。 (二)凝结水——水蒸汽凝结成水滴后渗于地下。 (三)岩浆水——(原生水)地下岩浆活动形成的水(结晶水、水气)。 (四)埋藏水——(古水)地史中沉积物空隙中的水,被封闭保存下来。 三、.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一)吸着水——靠分子引力及静电引力吸附在土和岩石颗粒表面 上的水。不受重力影响,不被植物吸收。 (二)薄膜水——包围在吸着水的外层,可以从原处向薄处“移动” 少部分可被植物吸收。 (三)毛细管水——受表面张力影响,保留在毛细管中,易被植物 吸收。 (四)重力水——受重力影响可自由流动。 四、岩石的空隙类型 (一)孔隙——疏松未胶结好的岩石中形成的空隙颗粒之间的 空隙。Q、N地层常见,孔隙大小与碎屑颗粒有关。 颗粒磨圆差不等粒则孔隙小(图) 磨圆差好,近等粒则孔隙大(图) 孔隙度 (二)裂隙——岩石中断层、节理、缝隙等。 (三)溶洞——可溶性岩石被溶蚀形成的洞穴。 五、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不仅与孔隙度有关,跟孔隙绝对大小有关,空隙大、多、连通情况好,透水能力强。 (一)透水层:孔隙大、孔隙及大的砂层和砾砂层,胶结不好,砂岩、砾岩及裂隙发育的其它岩石。 透水系数:米/昼 当透水层含水时称含水层。 良透水层 透水层 (二) 不透水层:常见由泥岩,粘土层等组成 六、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差异

地下水大多被限制在透水层中流动与自由流动的地表水有一定的差异。 1.流速小、机械动能小 地下水除受重力影响由高向低流,受压力影响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外,在流动过程中受到透水层中岩石的阻碍,能量消耗在磨擦上,因此流速小,机械动能小。 2. 矿化度高、化学动力大 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Mg/e g/e Nacl——咸味 ——苦味 MgSO 4 Fe——兰绿色 ——清凉可口,成为可供饮用的矿泉水。 CO 2 矿化度高,作为溶剂浓度大,成分复杂,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化学动力强。 七、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2. 地下水的类型 一、按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二、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一)上层滞水及包气带 包气带(不饱和带)——地表向下至较稳定的地下水面(潜水面)之 间的土层或岩层。 饱水带——潜水面之下称饱水带 包气带和饱水带的区别在于:包气带中空隙主要是气体;饱水带中空隙带中 空隙主要是充填了地下水。 包气带中的水主要有:气态水,结合水(吸着薄膜水)、 过路重力水及毛细管水。

地质学问答题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互相衔接的阶段:(1)先成岩的破坏(包括风化和剥蚀);(2)搬运;(3)沉积;(4)成岩。 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又会随着地质作用的进行不断地发生变化。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当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内,三大岩类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 太阳能是岩石发生演变过程的能量来源之一,它控制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进行;包含在岩石内部的放射性能量是地球内力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此外, 地球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右图表示了各种地质作用与三大类岩石演变的相互关系。其中构造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可使地下深处的侵入岩和变质岩上升到地表遭受破坏,也可使地表岩石发生强烈拗陷而产生变质,同时,构造运动对岩浆的形成和上升也有重要影响。 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在鉴定碎屑岩时,除观察颜色、碎屑成分及含量外,尚需特别注意观察碎屑的形状和大小,以及胶结物的成分。在鉴定泥质岩时,则需仔细观察他们的构造特征,即看有无页理等;在鉴定化学岩时,除观察其物质成分外,还需判别其结构、构造,并辅以简单的化学试验,如用冷稀盐酸滴试,检验其是否起泡。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是风化壳。 铁帽是指各种金属硫化物矿床经受较为彻底的氧化、风化作用改造后,在地表形成的Fe、Mn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为主及硅质、粘土质混杂的帽状堆积物。 变质、岩浆、外力地质作用形成过程的差异 1。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风化带以下,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响,在固态下转变成新的岩石的作用。岩石变质后,其原有构造、矿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可完全改变原岩特征。 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800~1200℃)熔融体。它不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