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合集下载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血管内介入和药物静脉溶栓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们各有优点和缺点。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直接清除血管阻塞物,但手术风险较高;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操作简便,但存在出血风险。

通过临床研究结果的比较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优化策略,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药物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疗效比较、临床研究、优缺点、未来研究方向、临床应用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占据了脑卒中的大部分病例。

它是由于脑血管的急性缺血所致,导致脑组织缺氧、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甚至组织坏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迫切性,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或进行血栓清除等操作,以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达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给予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改善脑组织供血不足的状况。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对于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治疗选择,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研究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指导意义。

1.2 研究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病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两种重要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及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范围不断扩展,病例的治疗难度不断加大,介入相关的并发症也相应增加。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评估与急诊介入治疗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中已有论述,而国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尚缺乏统一的认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为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特征评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言,介入治疗是标准药物治疗外的有益补充。

介入医生在术前应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根据相关指南,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制定出有利于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

临床特征评估包括:卒中危险因素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其他重要器官评估、卒中病因分析。

推荐意见1. 术前梳理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予以把控。

2.术前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积极干预。

3.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干预。

4.术前评估患者认知、运动、感觉等神经功能状况,便于术中及术后比较,及时发现并发症。

5.评估患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6. 分析缺血性卒中病因,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获益。

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内容包括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评估、病变血管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评估。

推荐意见1. 对于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推荐常规予以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的影像学评估,以权衡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制定手术方案。

2. 对病变血管局部的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可进一步明确血管内治疗的获益。

3. 评估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处的管壁结构时,可选择性应用超声/CT血管成像(CTA)/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条件的中心可应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两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颅内血管内进行治疗,通常是通过动脉穿刺,将导管引入到血管内,然后使用各种器械进行治疗,比如使用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使用血栓抽吸器将血栓完全吸出。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迅速地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流,从而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比如rt-PA),让其在血液中流动,通过溶解血栓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适用范围广,但是也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治疗效果、安全性、并发症等方面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是治疗效果方面。

研究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上有着更好的表现。

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一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更快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残疾率。

而且,血管内介入治疗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则相对较为温和,治疗效果可能会因为患者的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而有差异。

再来看安全性方面。

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手术操作的时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患者也需要承受一定的手术风险,比如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也包括出血、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疾病等,虽然这些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但是也需要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定重视。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尤其是一些血栓负荷较大,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血管内介入和药物静脉溶栓是两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如何?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来了解一下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在体内引入导管和介入器械等器械,在影像引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言,血管内介入治疗常常是通过取栓或者血栓切除等方式来恢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以减轻或者避免脑梗塞的后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恢复患者的脑血流,从而减少缺血损伤的范围。

我们来谈谈药物静脉溶栓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将溶栓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溶解血管内的血栓,以恢复脑血流。

这种方法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比是一种更为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只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即可完成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只有在患者发病时间窗内、且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临床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

一些研究显示,在一些情况下,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比如对于大血栓的溶解和血流恢复速度等方面。

在另一些研究中也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在一些方面还稍有优势。

这两种治疗方法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其效果取决于不同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时间窗等因素。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无论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药物静脉溶栓治疗,都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便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远期生存质量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远期生存质量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远期生存质量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和相关症状的患者。

对于这部分患者,早期介入术和单纯药物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介入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专家开始关注介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影响。

本文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远期生存质量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一、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远期效果研究现状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

据现有研究表明,介入术能够更快速地恢复脑血流,减少脑组织受损范围,因此在急性期的效果明显。

而单纯药物治疗则更注重于长期的控制和管理,通过药物来减缓病情的发展。

关于这两种治疗方式在远期生存质量上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和明确。

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 介入术治疗的远期生存质量分析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介入术可以快速地打通血管阻塞,恢复脑部血流,减少脑组织受损,从而减少患者的后遗症和死亡率。

研究表明,介入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单纯药物治疗在控制和管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研究表明,单纯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延长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期,减少患者的病死率。

三、结论与展望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

我们也要看到,介入术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患者,对于一些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来说,手术风险可能会更大。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未来,我们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临床研究和数据分析,来进一步明确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发布时间:2021-10-19T01:36:36.13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9期作者:杨跃东[导读] 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杨跃东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且出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介入治疗凭借其优势,在临床上病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出了明显效果,也如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报道,详细地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指南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关于介入治疗相关指南资料有许多。

例如2011年美国颁布《颈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疾病的诊治指南》,且2009年美国脑卒中学会认为狭窄率超过70.0%后则可在保守治疗基础下,考虑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

同时2012年美国FDA增加了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其中提出的条件包括:适用22~80岁患者;药物治疗后仍发作多次卒中;最近疾病发作时间在一周前等等。

2013年1月美国也颁布了最新版本患者管理指南,和以往的资料对比差异并不大,主要是从质量管理、适应症等多方面有新的修改意见。

2011年我国中华医学神经病学会撰写《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适应证主要立足于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治疗的角度分析:由于颈部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操作时间短、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而得到临床认可。

目前满足此治疗方法的标准包括:其一,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率高于50.0%,其二,无症状狭窄率不低于70.0%。

若患者出现症状性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首选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使用球囊成形术、支架治疗法等。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所致。

这种病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比较有限,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风险较大。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一种介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患者脑部血管的情况,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对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通过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和神经介入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验证该技术在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以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思路,拓宽治疗选择范围,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生存率。

研究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的临床操作规范,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带来希望。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简介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

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

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

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五、并发症与处理六、术后及追踪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指南中还介绍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ICVD病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75%TIA和60%脑梗塞 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脑血管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 颈动脉导致的狭窄约占老年人口的5%, 其中1-3%为重度狭窄。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5
ICVD病因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的资料: 23%的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变,并指出 其中12%为腔隙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区分有无中风危险 和影响预后的标志之一。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10
脑动脉狭窄引起卒中的机制
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远端血管 的栓塞;
血管狭窄引起局部脑组织的低灌注损伤。 -Stroke, 2002, 33: 224 - 229.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11
ICVD介入治疗的现状
90年代初开展的多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肯定了 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术(CEA)预防缺血性卒 中的作用,同进也证实了早期干预脑供血动脉 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是可行的;2000年北美 CEA手术高达17万4千例。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现状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常规程序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16
CAS 总疗效可靠
2003 年Wholey 等对欧洲、美洲和亚洲53 所 介入治疗中心颈动脉支架置入结果统计表明: 手术成功率为98.9%; 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发生率为3.07%, 小卒中发生率为2.14%, 大卒中发生率为1.20%; 1、2 和3 年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7%、 2.6%和2.4%。
1970年,法国Djindjan的颈外动脉和脊髓动脉 的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应用
1976年,Kerber发明的可漏性球囊导管
1980年,美国的Tracker微导管、法国的Magic 微导管,Mullan实施了第1例PTA
90年代,Roubin提出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8
脑动脉硬化性狭窄常见部位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岩 段、海绵窦段、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 干、椎动脉远端、基底动脉,后三者位 于蛛网膜下腔。
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 脉远端和基底动脉。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9
种族差异对脑动脉狭窄的影响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介入治疗是一种技术, 是一种近二三十 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材料技术的发展而 新生的治疗技术或称手段。
这一技术被脑血管病的治疗所引进, 并为 脑血管病治疗所规范, 而发展成脑血管病 的治疗法。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2. 急性动脉闭塞溶栓术 3. 慢性闭塞动脉的再通术: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这些技术涉及向颅内动脉供血的所有血管(弓 上颅外段血管和颅内血管) 。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13
发展史
1930年,Brook应用肌肉组织填塞颈内动脉治 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950年,Seldingerc创造一种穿刺动脉后插入导 丝导管技术
90年代开始尝试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经 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证实颈动脉狭窄支架 成形术(CAS,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12
ICVD介入治疗技术
主要包括
1. 对于狭窄动脉的血管成形术:最成熟的、研究 最多;
14
SAPPHIRE( Stent and Angioplasty with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Endarterectomy)
N Engl J Med,2004,351(15):1493-501
随机抽取307 例CEA 高危患者, 156 例 经支架术治疗后的合并症为5.18%, 151 例经CEA 治疗后的合并症达12.16%, CAS 更有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年后CAS 再治疗率( 血管重建) 为 0.16%, 远少于CEA 的4.13%;
公认:亚洲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颅内动 脉,而欧美人好发于颅外动脉,特别是颈动脉;
天坦医院的研究显示: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 龄特征性,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 高,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中年组及老年组 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颅外动脉 病变数目随年龄不断增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5(5):315-317
神经内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王翠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脑血管病科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现状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常规程序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2
Opportunities / 机遇
在脑血管病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多 数,约为80%。 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颅内外脑血管动 脉粥样硬化是一个主要的独立因素。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ຫໍສະໝຸດ 6ICVD病因国外对一组无症状未加治疗的颈内动脉 狭窄患者进行5年以上超声学随访,发现 中风和TIA累计发生率在狭窄超过75%的 患者为60%,狭窄小于75%者仅为12.7%。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7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 15%; 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13%,无症状 者为1-2%; 不同程度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类型和 卒中部位也不相同
08.12.2020
医学课件ppt
15
ARCHER(ACCULINK for revascularization of
carotids in high risk patients)
试验共581 例患者使用ACCULINK 支架, 手术成功率92.7%, 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 生率为7.6%; 基于ARCHER 和SAPPHIRE 研究实验的 结果, 2004 年美国FDA 批准了CAS 用于 外科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