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态链架构搭建

企业生态链架构搭建
企业生态链架构搭建

经典战略框架真的过时了,未来企业拼的是“竞争优势+生态优势”

获取和提高利润一直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核心命题。然而,对于“超额利润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我们的认知却一直在更新。

20世纪80年代,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和产业结构学派的追随者将超额利润的来源归结于产业结构要素,“规模经济”、“经验曲线”、“进入壁垒”等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

20世纪90年代,随着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人提出“核心竞争力”,以及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的崛起,人们的视角开始转向企业自身,关注“核心竞争力”、“动态能力”等与企业价值链活动相关的经典概念。

最近几年,在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产业环境日趋动荡、消费者对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期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跨界合作与价值共创成为潮流,使商业生态圈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

然而,构建或重构生态圈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超额利润?它与竞争优势有什么关系:是“鱼与熊掌”,还是“缺一不可”?生态优势是否能够替代竞争优势?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企业优势的来源。

经典战略框架的竞争优势

要厘清生态圈时代下竞争优势的来源,首先就要对它的参照系——经典战略框架及其对竞争优势的阐述——进行梳理。

经典战略框架的观点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该理论体系成熟于20世纪80-90年代,代表性的著作有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于1990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80-90年代的特点是:工业化深入发展、全球化浪潮来袭、企业竞争开始加剧。但是产业界线清晰、结构也相对稳定。

在此时代背景下,经典战略框架认为企业的利润率主要由两个部分决定:

?

一是行业结构,也就是行业竞争、供应商与买家议价能力、新进者和替代者威胁这五股力量的综合影响。波特的“五力模型”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且用“规模经济”、“进入和退出壁垒”

等因素来预测“五力”的影响方向。这些因素的合力最终决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

?

?

第二个决定因素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这可以帮助企业保持成本领先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获得好的定位。如果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就构成了核心竞争力。它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持续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超额利润。

?

由此可见,行业结构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共同决定企业的利润率。由于行业结构被视为既定的、且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稳定,“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人们考虑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强竞争优势时使用的主流概念。

经典战略框架整套逻辑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假定:

?

其一,是“零和博弈”。因为核心资源非常稀缺、非此即彼,企业必须你争我夺。这体现在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上,是短兵相接、互不相让;体现在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上,是提高谈判力量,争抢利润池中更大的份额。

?

?

其二,核心竞争力非常强调对部资源的占有和控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时,把它定义为“企业部具有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可见核心竞争力是生的。也就是说,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价值链活动上所拥有的资源。?

这两个假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个局限。

?

第一是核心竞争力的单一性。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无法在价值链的方方面面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事实上,能够真正培养起一个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已经相当优秀了,能有多个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几乎不存在。

?

?

另一个局限是: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变成核心刚性。核心竞争力需要结构、流程、文化等系统性组织体系的支撑。核心竞争力越强,组织流程、文化和人等方面系统性的耦合也越强,从而形成组织的路径依赖。当行业发生变革的时候,核心竞争力越强的企业往往改变起来越困难。柯达公司就是受制于核心刚性的经典案例。20世纪90年代,柯达胶卷年销售额高达190亿美元,其品牌深入人心,利润丰厚,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但是,在胶卷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反而成为了其转型数码技术的最大掣肘。柯达公司首先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是由于数码技术的普及会损害其核心业务胶卷的销量,柯达对于数码技术的推进一直踌躇不前,最终反受其害,错过了数码时代的新机会。

?

经典战略框架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局限都相当明显。在大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可以保持稳定,消费者对产品诉求也相对简单、单一。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和单一性局限表现得不突出。企业在固定的价值链环节上发展核心竞争力是获取竞争优势最通用、稳妥的方法。这也是经典战略框架在相当长时间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新竞争环境下的生态优势

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普及后,产业环境、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整合性的需求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产品功能,而是希望通过简单、极致的交互,从极小的接触点上获得一揽子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行业跨界增加了竞争的不确定性。2007年左右,移动互联网诞生后,行业环境进一步变得复杂和模糊。对于身处其间的企业来说,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可能来自意想不到的跨界领域,它们必须时刻准备进入陌生领域、应对跨界异业者的挑战。

也就是说在今天,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和单一性问题成为了主要矛盾。产业的融合和动荡不允许企业固步自封,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也迫使企业必须保持开放、灵活。显然,经典理论的适用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新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所以,我们提出“生态优势”的概念。这里的“生态”是指具有异质性的企业、个人在相互依赖和互惠的基础上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价值循环系统。企业的优势不仅仅来源于部价值链活动的优化

和资源能力的积累,还来源于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企业组合商业生态圈元素,协调、优化生态圈伙伴关系的能力。与生的竞争优势相反,生态优势强调的是“外部关系”,不仅仅关注自身的价值链,还要重新定义和优化价值网上的活动,管理好不拥有的资源。

生态优势背后的假定不再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了。它强调共赢——把饼做大,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利益共同体。生态优势不追求“为我所有”,而是“为我所用”,有效地与外部资源发生连接。

腾讯并不拥有微信平台上公众大号的所有权,但是公众号文章的阅读量会推动微信平台的繁荣;亚马逊Kindle不做容出版业务,但是优秀出版商的电子书籍下载量会惠及Kindle产品的号召力。一方的繁荣并不是以另一方的萧条为代价,而是你中有我、互惠互利。

在经典战略框架下,企业通过占有和控制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无法替代的资源,培养核心竞争力,从而持续地提供成本领先或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在生态视角下,企业则应不断地增加生态圈伙伴的异质性、嵌入性和互惠性。异质性对应了“共生”,使生态的功能更加丰富多元;嵌入性对应了“互生”,使生态伙伴之间彼此依赖、相互扶持;互惠性则对应了“再生”,是整个生态在个体与集体、当前与未来利益之间的平衡和放大。异质性、嵌入性和互惠性高的生态圈具有适应能力和放大效应——灵活地组合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形成协同和放大竞争优势。

生态圈的价值在于:第一,为企业提供了在传统的行业结构、竞争地位之外的价值来源;第二,有利于行业结构的优化、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也就是巩固传统的价值来源。最终,这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企业优势全景图

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是两个平行的概念。从定义上比较,竞争优势主,生态优势主外,在各个维度上两者都有本质的区别;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路径来看,竞争优势直接影响的是竞争地位,生态优势则改变集体行动、并通过集体行动间接优化行业结构、改善竞争地位,分别从不同的路径影响企业的利润率水平。

由此可见,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不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是解释企业利润率水平的不同维度。

我们以“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为两个维度,可以勾画出不同企业的优势图谱。根据企业在图谱中的不同位置,可以区分为“熊猫”、“猛虎”、“蚁群”、“狼群”这四种类型。

?

熊猫

?

左下角是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都比较欠缺的企业,我们称之为“熊猫”。自然界的大熊猫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差,只能在自然保护区才能延续种群的生存。与此类似,熊猫型企业指的是那些自身核心资源较弱、也无法调动和充分利用商业生态圈合作伙伴能力的企业,通常只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政策保护等因素模仿跟进,以求生存。

例如,我们国家的很多产业园区、孵化器和享受垄断地位的企业就属于这种情况:它们的生存依赖较低的要素价格(有时候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相关方的特殊关系或政策保护下的垄断地位,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

?

猛虎

?

第二类企业在左上角,我们称其为“猛虎”。老虎凶猛异常,独来独往,是山林里当仁不让的王者。

但如果在开阔地带面对行动敏捷的群居猎物,单兵作战的老虎胜算寥寥无几。类比到企业,猛虎型企业指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在既定的轨道上不断创新、实现突破,但是不善于接连外部资源和伙伴、生态圈优化能力较弱的企业。如果猛虎型企业所处的行业结构相对稳定、产业的发展轨迹主要由渐进式创新来推动,那么它们的竞争地位很难受到撼动。

如果所在的产业在技术应用、消费需求等要素的影响下发生巨变,发展路径被非连续创新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所推动时,猛虎型企业就会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即使是行业中的明星企业也可能被倾覆。例如,索尼作为电子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推出的电子书阅读器和MP3分别被亚马逊的Kindle和苹果的iPod打败,很大的原因是在无线网络应用普及的背景下,电子消费品行业的价值不仅仅是技术,还在于与容提供方的联合,从而提供一体化(同时包括硬件、平台和容)的解决方案。亚马逊和苹果公司抓住了机会,与电子书/音乐容提供商一起构建了生态圈。索尼公司尽管硬件设计与工艺一流、核心竞争力强大,但是因为不善于构建生态圈,不得不在竞争中甘拜下风。

?

蚁群

?

矩阵的右下角是第三类企业“蚁群”。蚂蚁的特点是虽然身躯弱小,但是有极强的协同组织能力,因此作为一个群体,蚁群的力量不容小觑。蚁群型企业也是如此:尽管作为个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但是它们对产业变迁的趋势有灵敏的洞察力,对生态圈伙伴有强大的号召力,善于调动和利用外部资源为己所用。这样,凭借生态优势,蚁群企业很有可能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下超越以核心竞争力见长的猛虎型企业。

例如,亚马逊在推出第一代电子书阅读器Kindle的时候,硬件的性能和设计都不算顶尖;小米手机发布时,也只是对一些现有模块整合和系统优化,并没有独一无二的核心资源。但是凭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业资源的组合,亚马逊和小米以生态圈取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生态优势只是企业优势的一个方面,无法取代核心竞争力带来的竞争优势。当受到新技术的影响,产业融合、跨界合作变得频繁(也就是生态圈变得重要时)时,蚁群型企业很可能凭借生态优势在与猛虎型企业的竞争中占得上峰,但这只是暂时的。长期来看,产业环境的变化是间歇性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主要还是依靠核心竞争力。

另外,当打盹的“老虎”醒过来,着力构建生态圈时,也会给蚁群型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小米手机虽然擅长构建生态圈,但是多年来一直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近它受到了来自华为等传统明星企业的挑战,业绩不如预期,质疑小米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可见,即使生态圈再完美,也不能放弃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否则很可能是昙花一现。

?

狼群

?

矩阵的右上角是“狼群”。狼的速度、耐力都很出众,难能可贵的是协作能力也极佳。对应到企业,狼群型企业指的是同时具备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的企业。今天异常动荡、不确定、复杂、模糊的环境越来越要求企业具有“狼群”的特征。

亚马逊推出第一代Kindle时设计和性能都不如索尼阅读器,饱受诟病,但是之后其性能不断提升,先后推出背光屏幕、彩色屏幕的Kindle Fire系列等创新产品,其极简主义的设计也备受外界好评,这说明亚马逊从根本上加强巩固了竞争优势。其实在第一代Kindle大获成功后,美国最大的书籍零售商巴诺书店就效仿推出了自己的阅读器Nook,苹果公司也发布了iPad和配套的电子书市场,迎战亚马逊。但是这些后来者无一能够撼动Kindle的领导地位,这与亚马逊不断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筑护城河密不可分。电子消费品行业背景具有典型的高度竞争、复杂模糊动荡和不确定性高的特征,要求企业同时具备生态优势与竞争优势。亚马逊正是因为具备生态优势,才能在与索尼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也正是因为迅速培养了竞争优势,才能在之后与巴诺书店和苹果公司等巨头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优势图谱要表达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未来优势的来源可能来自部,也可能是外部,是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的组合。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根据企业优势全景图来评估自己在图谱上所处的位置。有的企业(落在虚线以下、矩阵的右下角)用外部资源来弥补部资源能力的不足,有的企业(落在虚线以上,矩阵的左上角)则用部资源能力来弥补外部连接的不足。

该图谱不是要比较熊猫、猛虎、蚁群和狼群型企业的优劣,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并不具有可比性。其实,无论是熊猫、蚁群、猛虎还是狼群,只要与行业的竞争环境相匹配,都可以生存和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两点:

?

第一,企业的优势矩阵能否帮助其获得更高的利润,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当竞争激烈、但产业结构稳定、渐进发展时,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更为重要;当产业结构发生非连续的变化、跨界融合成为主旋律时,基于集体行动的生态优势更为重要;当产业环境同时具有高强度竞争和结构性变化时,则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缺一不可。

?

?

第二,如果我们来看产业环境变化的大趋势,可以肯定的是:在政策、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适合熊猫的“珍惜动物保护区”(稳定的环境)将会越来越少。企业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越来越频繁。不同行业在经历这一过程时可能会有先后缓急之分,但这仍然是大势所趋。企业要审时度势,基于对未来业务环境的判断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的优势组合。

?

增强企业优势的路径

竞争环境千变万化,企业在优势矩阵上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PC时代,微软无论是自身的竞争优势,还是建立在与Intel及众多软件开发商、硬件生产商、渠道商关系基础之上生态优势,都被奉为经典。但是进入移动时代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布局,微软的生态优势逐渐丧失,一度危机四伏。

但是凭借windows 10、Surface Pro等一系列产品的推出和对移动端的重视,微软正在努力重回狼群的行列。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组合是动态变化的。

而这样的动态变化有规律可循。让我们回到“企业优势全景图”上来进行剖析。

当企业处于左上角,具有“猛虎”的特征时,相对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熊猫”,能够更有效地构建生态圈。这是因为:核心竞争力是号召生态圈伙伴、组合生态能力的基础。一旦丧失了这一基础,企业也就丧失了在生态圈里的立足点。试想一个平庸的企业如何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伙伴、协调和调动生态圈伙伴的资源呢?在短期或许可以——这需要企业领袖具有出众的个人魅力和资源组织能力。但长期来看,高质量的合作伙伴迟早会转向更有实力的企业、抛弃没有核心能力的参与者。

20世纪80年代,作为PC硬件老大的IBM聚集了微软、Intel等一众企业,以开放的姿态成就了围绕在IBM-Windows-Intel周边的兼容机生态圈,并借此打败了当时的竞争对手苹果计算机。但是之后随着IBM进一步开放硬件标准,自己却无法保持在硬件制造上的资源独占性,IBM将核心竞争力拱手让出,丧失了在生态圈里的发言权。PC兼容机市场也逐渐演变成了以Windows和Intel(被称为Wintel)为核心的生态圈。今天,苹果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软件商、渠道商和其他服务商围绕在其周围,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与其在硬件和系统设计上的实力密不可分。所以说,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是撬动生态优势的支点。

当企业处于右下角,具有“蚁群”的特征时,相对于缺乏生态优势的“熊猫”,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生态圈的力量发展竞争优势。这是因为:生态圈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外部资源库,从中可以有选择地汲取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例如,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围绕其电子商务平台,支付工具、通信工具、O2O和其他衍生服务等形成了功能丰富的生态圈。而这些反过来又帮助阿里获得更多数据,对用户有更精准、深度的了解,巩固了其核心能力。由此可见,生态优势是放大竞争优势的来源。

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是相辅相成的:竞争优势是维系生态优势的基础;生态优势是放大竞争优势的系统。无论是先发展竞争优势,再借助其力量撬动生态优势,还是先发展生态优势,再借助其资源建立竞争优势,都是殊途同归。但是路径的选择与产业环境息息相关:当竞争环境异常激烈时,竞争优势的紧迫性会比较高;当产业融合与跨界合作兴起时,生态优势的重要性会特别明显。

聪明的企业应当时刻关注产业的变化动向,调整自身的优势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善于利用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将让企业事半功倍,更快地通向成功之路。

廖建文之瑜| 文廖建文是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创新研究中心学术主任。之瑜是长江商学院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剑| 编辑本文有删节,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6年7月《企业优势矩阵:竞争VS生态》(Eco-advantages: A new dimension of advantages)。

“链”化世界中的新大陆:供应链-产业链-生态链

“链”化世界中的新大陆:供应链-产业链-生态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从商品到货币的交易是"惊险的一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惊险的一跃,使得商品生产者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当然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精细,折腾的不再是单一的生产者,而是一群拴在产业链条上的"蚂蚱"。 未来世界的竞争,第一是供应链的竞争,第二是产业链的竞争,第三是生态链的竞争,第四是超边界的竞争。供应链是掌握一切的源头,谁掌握供应链,谁就是老大。 一、全球供应链体系推动规模化复制 早在1982年,德鲁克就曾经说过:"商业中获益于独立性的最大的潜在机会,就存在于生产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这是所剩的赢取竞争优势最大的未开发领域----没有什么领域像该领域一样如此地被人忽视。 富士康成功构筑了世界第一的供应链帝国并书写了“链化”世界精彩的第一篇。一方面富士康科技集团将借助苏宁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成熟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提升自身货品物流中转的能力和效率,优化供应链。 首先富士康构筑了全球最大的“订单银行”: 富士康利用庞大的代工企业集群,在其集团内部利用总部的强势客户、专利、资金等各种资源,撬动大量订单在短时间内集中到某一家或几家子公司或事业部中,让其快速发展,上市或者其他方式进行融资,形成强大的人造经济生态链,获得超额利润。 其次建立客户联盟前瞻性把握市场趋势: 富士康通过对国际产业经济微笑曲线的深入研究,通过嵌入式生产积极介入大客户生产流程中,通过与顶尖级PC和IC公司的亲密合作,并鸿海得以准确地预测市场趋势,从而先于竞争对手引进新产品。 再次规模化复制链主制度-标准和要求:完全一模一样的做法从一个产品链“复制”到另一个产品链。富士康内部有8大产品事业群,相类似的产品归到一个事业群进行运作,比如消费电子产品事业群(MOEBG)集中了数码相机、办公自动化设备、笔记本电脑等,此外还有3大基础的核心技术支持平台。一旦要进入新的产品领域,富士康便会在其8大产品事业群中找到定位,整体配套产业链立刻跟上。 二、全产业链运作体系提升集团多级控制力 一般的,企业越是往前延伸,和消费者靠得越近,商业模式才越稳定。过去中粮的一些传统业务,主要是贸易和加工类的,销售额波动非常大,给集团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带

共赢的生态链——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系统之路

共赢的生态链——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系统之路 “如果说杨致远是互联网领域里第一个世界级的华人企业家,那么马云就可能是第二个。马云是个天才的商人,他把一团乱麻织成了一匹锦绣。”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畅销书《大败局》的作者,曾这样评价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中国,聪明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从而滋生了过多的机会主义者,然而像马云这样敢于坚持心中理想的“铁心企业家”,却凤毛麟角。 商业生态系统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学者詹姆斯穆尔提出,在其著作《竞争的衰亡》一书中,他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穆尔经过研究认为,每一个成熟的商业生态系统,都有一个领导型的企业,它和所有系统中的成员一起,集中思考,探索整个系统发展的道路。阿里巴巴就是一个典型的电子商务商业生态系统中的领导型企业,故其发展历程和企业本质,也可以用商业生态系统的四阶段演化理论来解读。 第一阶段:开拓——机会的识别与利用 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的创办,并不是马云第一次试水互联网行业,之前马云及其原始团队曾多次创业。1995年4月,马云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网络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由此建立了的“中国黄页”(Chinapage)项目,主要用于通过网站向世界介绍中国企业。1997年底,马云的网站营业额达到700万元。这些经历虽然和“阿里巴巴”这座中国电子商务王国的城堡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却是马云对于商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可以看作是马云创办阿里巴巴以构建电子商务商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故属于第一阶段的前期准备。 1999年1月,马云和他的团队回到杭州准备再次创业。亚洲电子商务大会的感悟和多年草根生活的背景,使马云突然意识到,当今的电子商务平台一般只注重那15%的大公司、大型企业,却很少触及那些占总数85%的中小型企业。于是,马云看到了一个难得的机遇,阿里巴巴的雏形开始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他决定构建一个具有中国背景特色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主要瞄准国内的中小型企业,通

小米生态链产品逻辑

小米的价值观,总结而言,就是以效率为本质的高品质、高性价 比,而生态链是快速复制、放大小米价值观的最有效方式 1 先有用户和产品,再有品牌 很多初创的企业花费很多心思在营销上面,其实首先应该把核心资源用来做产 品,通过好的产品去获取更多的用户和资源,让用户建立对自己的认知。用户和产品才是1,品牌是0,如果你想做一个百亿的生意,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再多的0 都是虚无缥缈的。小米生态链的很多产品都是基于这个逻辑。 2 少就是多,少做,才能做精 每个公司刚起步的时候都要集中资源先把公司做的第一个产品做好,把所有能够想到的,能够加上的,都为这个产品塑造上去。 举一个例子,小米生态链里做空气净化器的公司叫智米科技,就在集中资源做几款产品,2017 年2 款产品就完成了200 万台销量。它有一个竞争对手有很多款式的产品,走的渠道也更加的丰富,但是销量也是200 多万台。这就反应出他们的销售效率是很低的,并没有把自己精力集中在一点上进行突破。由此来看,智米“少就是多”的产品打磨方式极具优势,如今在估值上也获得了独角兽的估 值,10 亿美金以上。 一句话,首战既决战!打好首战,才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3 满足80%人的80%的需求 要为大多数的人去服务,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这就涉及到如果你要创业,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或者产品来做呢? 首先就是要考虑这个市场是否足够大,至少要有百亿级,避免明显的天花板。第二是这个市场有足够的增速,最好有100%。第三是考虑竞争相对比较充分,并 不存在一个寡头,头部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超过10%。我们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拼尽全力,就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4 小众产品的大众化

企业生态体系.doc

企业生态体系 定义 企业生态体系,超越了传统价值链,是涉及供应商、经销商、外包服务公司、融资机构、关键技术提供商、互补和替代产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和监管机构与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块。综合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为一体的动态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企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家企业最终都要与整个企业生态体系共命运。因此,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不能只着眼于公司本身,还应从全局考虑,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公司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基于生态系统的战略不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特点 通过相互信任,默契合作,聚集在某一有利的区域,无论在信息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和资源或服务的获得方面等都具有低的搜索成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优势;与此同时,群体内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设计、服务、型号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由于集群内的企业靠利益分配机制无形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在这个区域组织内形成了一致的声音,在对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方面(技术、市场和政策方面)能快速反应,在时间方面能够领先于竞争者从而来获取竞争优势。 研究对象 针对现在某些不守诚信的企业,行业发展受限,面临倒闭的因素而制定的一套传统的体系。 学科分支 学科主要分为企业生态管理、企业生态营销、企业生态质量管理。 企业生态管理 对于企业生态链的管理,应该纳入到整个企业所处的生态系统的管理中。企业生态链注重在产业的价值链条上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价值链上资源的整合,达到价值链上各企业的和谐共生发展。而企业生态系统则从一个更高的层次理解企业的使命,企业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才能基业长青,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在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和全社会层次上开展管理活动。在企业层次上,企业要采取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产品或服务的物料、能源使用量,减排有毒物质,加强物质的循环,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提高产品

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生态链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生态链分析 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融创天下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中坚企业之一,大家需要了解我们所处的行业,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作者李在胜以自己的理解,对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生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基本思路和图稿属原创,部分分析借鉴了一些行业专家的话。供大家参考,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1、中国即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据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年第1季度,中国市场整体3G用户数达6190万,预计2011年年底突破1个亿,同时智能手机仍在保持1个季度2000万左右的新增销量,另外新型移动智能终端如平板电脑Ipad的流行,逐渐成为新的移动互联网重要终端,2011年第1季度中国平板电脑市场销量突破100万。 伴随市场全方位的移动互联网相关广告营销以及用户对于移动服务的主动需求,移动互联网用户群已突破3亿,显然用户群认知度低已不再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问题。服务的多样性也不断加深不同用户群对于移动互联网服务的依赖,如学生群体对于IM、交友、游戏、阅读有高粘性,白领用户群体对于签到、邮箱、炒股、微博等服务有高需求。 另据DCCI(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在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将达到7.21亿,超过届时7.16亿的PC网民规模,中国将真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2、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组成 移动互联网有庞大的用户,整个产业链也很庞大。移动互联网由相关产业群体构成,具体如下图所示: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构成图

以上图的详细解释如下: 用户部分:所有移动终端(手机和MID)和网络的使用者,目前已经数亿,是整个产业链的生存之本。 终端MID部分:国际领导者当然是苹果(Apple)了,以IPHONE和IPAD为代表,当然还有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黑莓以及一系列日韩厂商。国内是联想、万利达、甚至一些山寨机厂商等等。从这里将引申出一系列相配套的生产产业族群,仅仅按照功能分类,可细化为四个领域,分别是影像、声音、主板芯片和手机电池;还有物流分销售后等等环节,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不小的子产业,仅触摸屏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相当有份量的产业了,其他的影像,声音等对应的厂商也非常之多;他们因为相对企业小,但产品适用范围很大。这个部分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如芯片设计等相关技术,目前仍然牢牢掌握在国外厂商当中。当然,大部分的生产是放在了国内,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 系统平台部分:这里面有两个概念,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和中间件平台。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OS),作为连接硬件、承载应用的关键平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相当于个人电脑时代的视窗操作系统,是构建软件硬件共舞的基础体系。 中间件平台构建在硬件和操作系统之上,其作用是实现基础功能,帮助软件

汇源的大生态链战略

汇源的大生态链战略 大力往上游发展。表面来看,汇源大力往上游发展所有产品线都需要有上游充足的供应和品质的保证。究其根本,想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就必须打造出一整套独立的封闭系统,封闭产品。要在一个自身为王的环境里面,系统里面,不断界定规则,驱动发展,形成链条的利益分配,并不断自我优化。 抓两头。汇源的"抓两头":一头要把农民教育好,成为一个好员工;另一头要把通路搭建好,建立一个好的营销团队。想要获取微笑曲线的两端高价值区域,企业需要有品牌能力建设平台和资源基础来保障,因此一个重要的培育平台和发展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占领价值链权力顶端和利润顶端才是王道! 国际化。未来汇源对东南亚地区的有很多计划,比如产品的拓展。我们的产品七月在香港上线,马上就出口至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汇源还有在东南亚建厂的计划,主要是用于食品包括果汁的加工厂。从系统功能上而言,企业集团中只有母公司/总部才能够真正超脱于具体业务和产品层面进而从更大的时间跨度和更具纵深的视角去思考全球化,故母公司应该在整个集团的全球化过程中扮演好"超级母体"的功能,至少应牵头搭建起全球范围的人才汇集和培养输出机制;全球信息网络的构建和信息分析能力;构架多元文化柔性嫁接的平台机制;全球战略联盟体系的构筑等核心能力。 汇源的农业战略。成为主流行业的主流企业是蓝水战略的核心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绝非自然而然的演进结果,而是一个不断靶向积淀的艰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企业自身系统和基因的改造,而核心前提是发展思维的变革。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试水农业。柳传志、潘石屹他们都在做农业方面的尝试,包括汇源在内,尽管都还没有形成规模,没能真正能做到非常成熟,有可复制模式的企业非常少,可是大家还是愿意来做,就说明这个行业充满潜力。更深层次的分析原因,我们发现高竞争力的战略都是具有高主动性特征的,都是通过精心预埋时间函数要素,构建可正向反馈的循环机制。我们看到,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都是主动出击、提前布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侵略性,这样的战略是追随者和普通企业无法超越与模仿的,在市场竞争中,市场的优势力量会进行主动的马太效应式选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企业生态链架构搭建

经典战略框架真的过时了,未来企业拼的是“竞争优势+生态优势”获取和提高利润一直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核心命题。然而,对于“超额利润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我们的认知却一直在更新。 20世纪80年代,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和产业结构学派的追随者将超额利润的来源归结于产业结构要素,“规模经济”、“经验曲线”、“进入壁垒”等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20世纪90年代,随着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人提出“核心竞争力”,以及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的崛起,人们的视角开始转向企业自身,关注“核心竞争力”、“动态能力”等与企业价值链活动相关的经典概念。 最近几年,在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产业环境日趋动荡、消费者对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期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跨界合作与价值共创成为潮流,使商业生态圈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然而,构建或重构生态圈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超额利润?它与竞争优势有什么关系:是“鱼与熊掌”,还是“缺一不可”?生态优势是否能够替代竞争优势?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企业优势的来源。 经典战略框架的竞争优势 要厘清生态圈时代下竞争优势的来源,首先就要对它的参照系——经典战略框架及其对竞争优势的阐述——进行梳理。 经典战略框架的观点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该理论体系成熟于20世纪80-90年代,代表性的著作有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于1990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80-90年代的特点是:工业化深入发展、全球化浪潮来袭、企业竞争开始加剧。但是产业界线清晰、结构也相对稳定。

在此时代背景下,经典战略框架认为企业的利润率主要由两个部分决定: ? 一是行业结构,也就是行业内竞争、供应商与买家议价能力、新进者和替代者威胁这五股力量的综合影响。波特的“五力模型”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且用“规模经济”、“进入和退出壁垒” 等因素来预测“五力”的影响方向。这些因素的合力最终决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 ? ? 第二个决定因素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这可以帮助企业保持成本领先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获得好的定位。如果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就构成了核心竞争力。它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持续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超额利润。 ? 由此可见,行业结构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共同决定企业的利润率。由于行业结构被视为既定的、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人们考虑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强竞争优势时使用的主流概念。 经典战略框架整套逻辑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假定: ? 其一,是“零和博弈”。因为核心资源非常稀缺、非此即彼,企业必须你争我夺。这体现在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上,是短兵相接、互不相让;体现在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上,是提高谈判力量,争抢利润池中更大的份额。 ? ? 其二,核心竞争力非常强调对内部资源的占有和控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时,把它定义为“企业内部具有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可见核心竞争力是内生的。也就是说,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价值链活动上所拥有的资源。?

小米生态链产品逻辑

小米生态链9条产品逻辑 小米的价值观,总结而言,就是以效率为本质的高品质、高性价比,而生态链是快速复制、放大小米价值观的最有效方式 1 先有用户和产品,再有品牌 很多初创的企业花费很多心思在营销上面,其实首先应该把核心资源用来做产品,通过好的产品去获取更多的用户和资源,让用户建立对自己的认知。用户和产品才是1,品牌是0,如果你想做一个百亿的生意,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再多的0都是虚无缥缈的。小米生态链的很多产品都是基于这个逻辑。 2 少就是多,少做,才能做精 每个公司刚起步的时候都要集中资源先把公司做的第一个产品做好,把所有能够想到的,能够加上的,都为这个产品塑造上去。 举一个例子,小米生态链里做空气净化器的公司叫智米科技,就在集中资源做几款产品,2017年2款产品就完成了200万台销量。它有一个竞争对手有很多款式的产品,走的渠道也更加的丰富,但是销量也是200多万台。这就反应出他们的销售效率是很低的,并没有把自己精力集中在一点上进行突破。由此来看,智米“少就是多”的产品打磨方式极具优势,如今在估值上也获得了独角兽的估值,10亿美金以上。 一句话,首战既决战!打好首战,才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3 满足80%人的80%的需求 要为大多数的人去服务,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这就涉及到如果你要创业,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或者产品来做呢? 首先就是要考虑这个市场是否足够大,至少要有百亿级,避免明显的天花板。第二是这个市场有足够的增速,最好有100%。第三是考虑竞争相对比较充分,并不存在一个寡头,头部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超过10%。我们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拼尽全力,就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4 小众产品的大众化 想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充分了解用户需求。 比如小米的手环,它实际上是科技发展的小众产品。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用户对于手环的需求并不复杂:第一是计步,第二是来电通知,第三是续航时间要足够的长,一定要实现超长待机。所以第一代产品没有屏幕的,是完全出于对用户的需求的考虑,能够超长待机,而且价格可控,69元的劲爆价格,从而迅速引爆市场。 所以想要产品大众化,还有1个着重点就是降低价格门槛。另外要注意,要降低使用的复杂程度。 5 大众产品的高质化 大众产品天生符合80%人的需求,但是很容易做成大陆货,我们要做大众产品就

供应商管理生态链

论现代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新模式--生态型供应商管理 知识标签:供应商管理 在经历了工业社会带来的巨大环境问题之后,人类将社会发展的方向重新定位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上,把产业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融合起来的生态观日益成为全球工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性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企业越来越多的把环境因素融入决策过程,产品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和供应链绿色化等工业生态化过程在全球范围蓬勃展开。供应商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工业生态化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些着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惠普、宝洁等已经开始把供应商纳入企业的环境管理范围,要求供应商不断评估和降低其环境成本,并通过环保导向的采购政策来影响其环境行为和获利能力,形成了迎合全球工业生态化趋势的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新模式。 一、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以压缩采购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因此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是价格驱动下的竞争关系。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生态效益,即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认为好的环境管理很大程度是好的资源管理,一个环境友好的供应商是有效率的供应商,而有效率的供应商从长远来看具有更低的成本。 二、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兴起 近年来各国的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也越筑越高,各类经济组织纷纷推行绿色采购政策,这些都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据美国的一项调研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公司都收到过他们顾客关于环境改善方面的要求。除了来自顾客的压力外,企业还受到来自竞争者和投资者等方面的压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的改进其环境行为,而要彻底的改变其环境状况,就必须从采购源头开始,把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整合在其环境管理过程中。通过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可以使企业获得额外的好处。 三、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核心内容 1.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由于供应商在环境上的改善和成本上的节约能够通过供应链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整个链条的效率,因此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是供应商管理的关键环节,好的供应商对整个供应链带来的竞争优势是相当明显的。选择好的供应商首先要有好的标准,开发基于环境标准的供应商评价系统对于选择供应商和影响供应商的环境行为非常重要。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企业要综合考虑顾客的环保要求、企业的环境方针、政府法令法规等因素,抓住主要的环境指标和问题,目前供应商评价的主要标准包括:环境报告的公开披露;二级供应商的环境行为评价;有害物质和废弃物排放;

小米生态链产品逻辑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小米生态链9条产品逻辑 小米的价值观,总结而言,就是以效率为本质的高品质、高性价比,而生态链是快速复制、放大小米价值观的最有效方式 1 先有用户和产品,再有品牌 很多初创的企业花费很多心思在营销上面,其实首先应该把核心资源用来做产品,通过好的产品去获取更多的用户和资源,让用户建立对自己的认知。用户和产品才是1,品牌是0,如果你想做一个百亿的生意,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再多的0都是虚无缥缈的。小米生态链的很多产品都是基于这个逻辑。 2 少就是多,少做,才能做精 每个公司刚起步的时候都要集中资源先把公司做的第一个产品做好,把所有能够想到的,能够加上的,都为这个产品塑造上去。 举一个例子,小米生态链里做空气净化器的公司叫智米科技,就在集中资源做几款产品,2017年2款产品就完成了200万台销量。它有一个竞争对手有很多款式的产品,走的渠道也更加的丰富,但是销量也是200多万台。这就反应出他们的销售效率是很低的,并没有把自己精力集中在一点上进行突破。由此来看,智米“少就是多”的产品打磨方式极具优势,如今在估值上也获得了独角兽的估值,10亿美金以上。 一句话,首战既决战!打好首战,才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3 满足80%人的80%的需求 要为大多数的人去服务,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这就涉及到如果你要创业,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或者产品来做呢? 首先就是要考虑这个市场是否足够大,至少要有百亿级,避免明显的天花板。第二是这个市场有足够的增速,最好有100%。第三是考虑竞争相对比较充分,并不存在一个寡头,头部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超过10%。我们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拼尽全力,就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4 小众产品的大众化 想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充分了解用户需求。 比如小米的手环,它实际上是科技发展的小众产品。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用户对于手环的需求并不复杂:第一是计步,第二是来电通知,第三是续航时间要足够的长,一定要实现超长待机。所以第一代产品没有屏幕的,是完全出于对用户的需求的考虑,能够超长待机,而且价格可控,69元的劲爆价格,从而迅

平台战略:构建属于你的“生态链”

平台战略:构建属于你的“生态链” 文/本刊记者邓纯雅 《平台战略》陈威如余卓先著中信出版社 如何才能在当今商业时代胜出,你需要从全新商业平台视角审视自己。 严格说这不是一本新书,2013年1月出版,距今已经快有两年,而为何要在此时再来评价此书,还在于这本书带来的深远影响,到今年方才真正发酵,而这本书到如今惊人的销量也让业界为之惊叹,曾经创下出版半年就重印9次的惊人纪录。 新商业世代素描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经管图书早已销量疲软的年代,而这本书既不是名企业家传记,也不是国外知名大师的作品,能够畅销在于作者用了笨功夫来研究这个全新的商业时代——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重量级影响,而第一作者陈威如作为中欧商学院的副教授也曾在美国和欧洲任教多年,他对于中国企业的熟悉和深入了解,使得这本书能够真正写出中国本土味,而非仅仅将一个先进理念悬空于读者头上。 那么平台战略到底为何吸引了这么多的读者,核心原因很简单,就在于揭示了如其标题所言的“一个全新商业世界的生存哲学”:创造大一统平台、培植自己的生态圈、获取顾客和市场的高度忠诚度,从而不断创新,这也是如今BA T可以笑傲江湖的真实原因。 马云赢了,不仅仅是因为终于成功上市,是因为天猫在零售江湖的豪迈气派;乔布斯去世了,可苹果更牛,绝对不是因为新款手机更贵了,而是其生态系统优势已经让最后的对手三星也利润下滑;马化腾更有底气了,微信成为亿万中国人沟通的首选,腾讯系帝国在新生态中不断壮大,连世界杯转播都能创造全新记录。但与此同时,凡客的大幅亏损已成定局,当国人不再热衷于网购便宜服装,陈年的商业理想与现实差距更大。诺基亚被微软收购后,一直问题重重,最终发现他们的员工其实连安卓的程序都不会写。更令人一声叹息的,还有众多零售大亨们,商超和传统百货遭遇接连不断的关店潮,使得行业竞争力持续下跌。 发现自己最牛的领域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如今的商业游戏难度直线上升,顾客早已不满足只是单项沟通,只能获得单一商品,而是多样多次的复合型体验。一间虽然狭小但可以及时买到午餐水果和生活必需品的便利店,也比大而标准化的超市更受消费者欢迎。《平台战略》之所以能够写到读者的心坎里,就在于揭示了我们都感受到却没有系统总结的商业全新趋势。 而这一点也似乎也暗合定位理论,一个细分行业里最厉害的品牌最多两个,平台战略的实施也会直接导致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竞争者的减少就是最直接反应,正如之前最火的电影《饥饿游戏》一般,你通关了就会是胜利者,但如果没有成功可能就只能毁灭,因此新时代的商业逻辑还在于更加精准的定位和由此不断的加持。比如阿里巴巴是贸易起家,并最终依靠电商获得江湖地位,而腾讯则是从即时通信起家,直到现在的微信,其实都有隐含的逻

2018年小米生态链分析报告

2018年小米生态链分 析报告 2018年4月

目录 一、小米生态链:企业结合体,展望IoT (5) 二、小米生态链的背后:“鲶鱼”搅动的行业“水箱” (7) 1、小米生态链的投资背景: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IoT (8) 2、小米生态链的基石:手机业务突破轴承生态链 (10) 3、小米生态链的切入点:蚂蚁市场 (13) 4、小米生态链的布局原由:拓宽产品矩阵,紧跟市场前景 (15) 三、小米生态链的搭建:“小米模式”的行业推广 (16) 1、生态链布局核心:一条始终追求效率与速度的“鲶鱼” (17) (1)效率第一:颠覆行业传统 (17) (2)速度为王:保持先锋势能 (18) 2、生态链布局对象:从手机投起,从熟人帮起 (19) (1)从手机投起:三大投资圈层的逐渐展开 (20) (2)从熟人帮起:执行力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23) 四、小米生态链的模式:投资+孵化,占股不控股 (24) 1、投资战略:投资+孵化,助力生态链企业发展 (24) 2、持股战略:占股不控股,保持独立性,激励竞争感 (28) 3、产品战略:8080法则下的消费升级 (30) 4、模式战略:SPA或ODM?或许还有中间的路 (31) 五、小米生态链的现状:竹林效应与国际认可 (33) 1、竹林效应:航母舰队,互相成就 (34) 2、初涉海外:探索市场,收获肯定 (35) 3、资本运营:多家IPO,前景良好 (36)

国内先后经历PC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浪潮,BATJ成功实现由PC到移动互联网的过渡,牢牢占据PC及移动端入口,其他电商的商业模式围绕BATJ补充,形成阿里系与腾讯系的对垒,流量型互联网企业创业红利已经基本消失。小米独辟蹊径,紧抓细分市场痛点,以硬件为抓手,提升产品性价比,打造自有产品供应链体系,结合互联网,形成IoT生态体系圈,脱离传统的互联网流量创业模式,打造产品型零售企业。本文重点聚焦小米产业链,分析电商产业演化过程,小米产业链形成过程以及商业模式,探讨未来小米生态圈体系发展前景,以供产业人士以及投资者参考。 生态链布局背景:IoT大背景下,“蚂蚁市场”对于消费升级普遍需求。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BATJ成功实现过渡,小米独辟蹊径,切入IoT。站在IoT即将到来的时代之交,小米手机的成功奠定了小米在生态链企业投资上的资金、渠道、技术等需求。而真正引导小米将目光转向这一市场的,除了为了避开BATJ大山,更有“蚂蚁市场”特征所导致的消费者长期不满意。正是介于此,小米开始积极探索生态链投资模式,由后端供应链提效获取前段流量,通过小米模式来倒逼行业变革,引导消费升级,提升行业效率。 生态链布局方式:效率驱动下,投资对象与运营模式双重。小米在投资生态链企业的过程中,始终践行效率第一,从而企图能够颠覆整个行业传统;同时恪守速度为王的准则,以保证布局过程中的先锋势能的不断累积。按照从手机投起、从熟人帮起的投资逻辑顺序,小米在生态链的投资过程中梳理清楚投资顺序的情况下,很好地保证了

2019年竞企分析-小米生态链分析报告

竞品分析报告-小米生态链报告 一.小米生态链的背后:“鲶鱼”搅动的行业“水箱” (3) 1.小米生态链的投资背景: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IoT (3) 2.小米生态链的基石:手机业务突破轴承生态链 (5) 3.小米生态链的切入点:“蚂蚁市场” (9) 4. 小米生态链的布局原由:拓宽产品矩阵,紧跟市场前景 (10) 二.小米生态链的搭建:“小米模式”的行业推广 (11) 1.生态链布局核心:一条始终追求效率与速度的“鲶鱼” (11) (1)效率第一:颠覆行业传统 (11) (2)速度为王:保持先锋势能 (12) 2.生态链布局对象:从手机投起,从熟人帮起 (13) (1)从手机投起:三大投资圈层的逐渐展开 (13) 三.小米生态链的模式:投资+孵化,占股不控股 (15) 1. 投资战略:投资+孵化,助力生态链企业发展 (15) 2. 持股战略:占股不控股,保持独立性,激励竞争感 (17) 3. 产品战略:8080法则下的消费升级 (19) 4. 模式战略:SPA或ODM?或许还有中间的路 (21) 四. 小米生态链的现状:竹林效应与国际认可 (22) 1. 竹林效应:航母舰队,互相成就 (23) 2. 初涉海外:探索市场,收获肯定 (23) 3. 资本运营:多家IPO,前景良好 (24)

我国互联网经济在早期PC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一众影响力巨大的互联网巨头,其中“BATJ”(百度、阿里、腾讯)自从PC时代起便掌握着搜索引擎、电子商务以及社交联络的三大流量核心入口,成为众多互联网公司的追逐对象。而2010年“3G网络”的开始普及后拉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幕,阿里与腾讯在各自核心领域的拓展与布局逐渐拉开与其他对手间的差距。而如何避开甚至跨越这两座大山或是合作依附腾马,成为众多新兴互联网公司面临的选择。 图1:互联网三大阶段代表公司 不同于其他新兴公司选择借助阿里与腾讯的资源与渠道优势,将其平台流量引流至自身产品与服务,小米更像是一个另类:通过精心打磨核心产品小米手机来积累客户流量数据和打通上游供应链资源,从零出发仅仅用时四年便登顶国内第一智能手机品牌。而2013年雷军敏锐地捕捉到IoT(InternetofThings,物联网)这个小米能够实现对腾马弯道超车的赛道,效仿著名零售巨头Costco、ALDI以及快消巨头无印良品高性价比的精品战略大力布局生态链,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迅速积累起来一众科技企业,拉起了一条遍布智能硬件与生活耗材的生态链。与此同时,小米近期更是开始转向新零售,积极投身线下,“小米之家”在全国迅速铺开。在经历了2017年手机业务销售低潮后,小米2019 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手机、生态链以及小米之家三条战线全面开花,成为唯一一个“销量下滑之后能够成功逆转”的互联网品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