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讲义后的亚低温治疗

合集下载

一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护理体会

一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护理体会


四、 讨论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来
高其配合度。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胰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心
理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焦虑
心理,加强患者身体机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和应用。
源于消化道的恶性肿瘤,胰腺癌的大部分起源于胰腺导管上
皮也就是导管腺癌,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现如今,随着社会
59.09±1.17
61.23±2.20
73.21±3.94 b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护理前比较, P<0.05

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其身体素质良好,有
食欲( 分)
19.26±3.18 ab
65.59±2.27
模式“ 以人为本” ,尊重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复苏的 临 床 效 果 与 护 理 方 法 探 讨 [ J] . 护 理 实 践 与 研 究,
2018,v.15(7) :38-40.
[3] 乔力,陶金.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临
床观察[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v.3(28) :119.
作者简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技术水平
免直肠温度与中心体温和脑温产生差异。 在低温状态下,机
14:40 分时患者再次出现心律失常,立即行心脏胸外按压,电
者造成二次损伤。
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 12 月 13 日患者神志呈停镇静剂唤醒
后昏睡至 12 月 14 日模糊变清楚,于 12 月 21 日转出我科。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示.心脏移位右侧,右心房及右心室
关键词:心肺复苏后脑复苏;亚低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定义】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

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外界不良因素侵袭而引起的各种反应,保护机体免受过多的消耗,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O C、中度低温28~32O C、深度低温17~27O C和超深度低温12~16O C四种。

由于深度低温易发生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故临床上不使用。

若将体温维持在28~35O C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神经功能,预后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适应症】⑴心肺复苏后的病人。

⑵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是伴有去皮质强直、广泛脑水肿或脑肿胀的重度脑挫裂伤。

⑶GCS<8分,术后严重脑水肿。

⑷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禁忌症】⑴全身衰竭、失血性休克。

⑵患有严重的心肺疾患。

⑶<16岁儿童或70岁老人。

【护理要点】⑴评估病人一般情况,有无治疗禁忌症。

⑵准备各种用物,并检查评估是否完好。

用物包括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听诊器、降温或大冰袋、冰帽、呼吸机、监护设备和冬眠、抢救药物等。

安置患者单人房间,光线宜暗,室温18~20o C。

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情况,亚低温治疗时应用肌松剂的同时,配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按机械通气护理。

⑷在放置颅内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防止脑灌注不足,维持颅内压在20mmHg以下,脑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⑸在放置脑氧分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脑氧分压的变化,防止脑供氧不足,维持脑氧分压在15mmHg以上。

⑹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肌松剂滴入的速度及肌肉松弛程度。

降温时,先使用冬眠药物待自主神经被充分阻滞,病人御寒反应消失,方可加用物理措施。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o C 为宜。

体温降至肛温33~34o C,腋温31~33o C较为理想。

⑺固定好观察脑温、肛温的传感装置,翻身或做治疗时动作要轻,随时检查固定情况,防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采用冬眠合剂+全身降温毯降温的亚低温治疗一般3~7d,然后缓慢、平稳地自然复温。

要做好低温期间和复温过程的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良好1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

亚低温是指28℃~35℃,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是患者的体温保持在28℃~35℃。

在这种体温范围内,机体各器官氧代谢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1】。

在我国,亚低温治疗主要应用于脑卒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重症颅脑损伤等颅脑疾病患者,而应用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相对较少。

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已经被纳入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的复苏指南【2】。

笔者总结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3月,收住我院ICU的心肺复苏后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8岁。

其中急性有机磷中毒3例,溺水4例,脑出血7例,重症哮喘5例。

入院时均意识丧失、自主呼吸消失,在急诊室立即予心肺复苏、初步恢复自主循环、建立人工气道后,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机下转入我科继续监护治疗。

1.2 治疗方法用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一般用药30min后体温开始下降,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呼吸平稳且频率变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启用持续冰毯、冰帽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腋温控制在33℃~35℃。

1.3 结果本组有15例平稳度过了脑水肿高峰期,住院时间8~62d,痊愈(恢复劳动)5例,占26.2%;轻残4例,占21.1%;中重残(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3例,占15.8%;4例植物生存,占21.1%;3例因病过重或出现并发症而死亡,占15.8%。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摘要】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公认亚低温(28℃-35℃)对心肺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60年前低温治疗首次成功应用于心肺脑复苏。

但由于低温治疗会引起的并发症较多,故此后有很长时间内无人将低温治疗作为复苏的手段之一进行研究,随着科技发展,亚低温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对改善院前心肺复苏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亚低温心肺复苏术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in applic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Zhang Xian Ming【abstruct】Hypothermia treatment applies in clinic about more than 200 years history , At present people recognizes the mild hypothermia (28-35℃) has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to many important internal organs including heart and lungs ;60 years ago hypothermia for the first time success in cardiopulmonary and cerebral resuscitation. But due to hypothermia for the cause of complications more,Therefore there is a long time no one will be treated as resuscitation at one method of research,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science of hypothermia i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rational us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mild hypothermia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明确提出亚低温治疗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重要作用,多数研究者认为亚低温可以降低脑的氧需,降低谷氨酸盐水平以及氧自由基的生成,还可以降低颅内压,从而减轻脑缺血,改善心肺复苏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1]。

心脏停搏复苏后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

心脏停搏复苏后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

心脏停搏复苏后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心脏停搏复苏后亚低温疗法的实施策略,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方法对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住我院ICU中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患者亚低温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27例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患者,复苏后第7天格拉斯哥(GCS)评分较复苏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1);復苏后6个月时,良好神经学结局患者(脑功能评级为1或2)14例(52%),不良神经学结局13例(48%),其中死亡9例(34%);未观察到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改善心脏停搏复苏后患者神经学结局;但亚低温疗法的技术细节及其机制等问题仍需完善;临床需要总结出一套安全有效的降温疗法、实施规范的观察指标。

标签:心脏停搏;心肺复苏;脑复苏;亚低温随着临床医生对心肺复苏技术的熟练掌握,心脏停搏患者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高级生命支持也就受到更多的重视,脑功能恢复被认为是继续生命支持的核心。

到目前为止,治疗性低温疗法是最具有支持力并取得随机临床试验证据的治疗方法。

就治疗性低温疗法而言,尽管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但还是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文对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住我院ICU中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患者亚低温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7例院外、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男18例,女9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4.3岁。

心脏停搏原因:心源性11例,感染性6例,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2例,外伤1例,窒息1例,蛇咬伤1例,麻醉意外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其他3例。

1.2纳入标准从心脏停搏至开始CPR时间5-10min内,从心脏停搏至实施CPR的持续时间小于45min,心脏停搏复苏后到实施亚低温治疗时间小于8小时,存活时间大于12小时。

1.3排除标准发病前期出现严重脑损伤,严重基础疾病,各种疾病的终末期所致的心脏停搏,因特殊原因中途退出治疗者。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亚低温治疗通常是在心肺复苏后的6个小时内开始实施,将患儿体温降低至32-34摄氏度,然后持续维持在该温度范围内。

下面是亚低温治疗的一般策略:
1. 换气管理:在心搏骤停后,及时进行有效的通气和氧合。

应该使用短时间的胸外按压和早期的气道管理,以减少延迟再灌注损伤。

呼吸管理包括早期气道开放、自主呼吸支持和氧合,以保证 adequate ventilation and oxygenation。

2.心脏复苏: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是至关重要的。

胸外按压应该深入而频率合理,以确保足够的灌注压和心肌灌注。

推荐按压深度为至少1/3胸廓前-后直径,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同时,还需要将除颤电极置于患儿胸部,并在需要时提供早期的电除颤。

3.进行快速体温降低:在心肺复苏后,可以使用冷毯、冰袋、冷盐水和体外反温装置来进行快速体温降低。

其中,体外反温装置是一种通过呼气气道处理使用速率控制的温度设备。

4.维持体温稳定:一旦达到目标温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体温维持。

维持体温包括使用恒温设备和监测患儿体温。

这有助于防止体温过低或过高,以及避免温度波动对患儿造成的额外损伤。

总之,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能够减少心肺复苏损伤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然而,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医生需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反应,以便为患儿提供最合理和有效的治疗。

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探讨及护理

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探讨及护理

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探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效果及护理。

方法将4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全身亚低温, 对照组为头部戴冰帽局部降温。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复苏5 d后全身亚低温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头部局部降温组( P<0.05) 。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 05)。

结论全身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配合在亚低温治疗期间给予精心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mild hypothermiaand nursing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resuscitation . Results 42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ere divided by random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of 21 cases while another group of 21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ystemic hypothermia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artially iced capping on heads. It was designe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Results The GCS score of the systemic hypotherm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five days after recovery.(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It is safe for mild hypothermia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recovery and it is considered effectiv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It is anticipated to bring about great improvements to patients with better quality of life during the 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period under intensive care.【Key words】Mild Hypothermia;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Efficacy; Nursing心跳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并非仅指自主呼吸及循环的恢复,脑复苏是复苏的最终目的,应着眼于脑复苏,及早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加强脑复苏,可促进大脑神经元的恢复[1]。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When and how to rewarming? n 复温的时间:靶目标亚低温治疗12-72小时(一般12-24小时)后开始复温的时间:靶目标亚低温治疗12-72小时(一般12-24小时)后开始复温 n n n 复温的方式:主张自然复温,尽量避免主动复温复温的方式:主张自然复温,尽量避免主动复温复温的速度:缓慢复温,一般以0.2-
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速度:缓慢复温,一般以0.2-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一般不超过37 。

当体温升至36 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一般不超过37 ℃。

当体温升至36 ℃时可适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 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 以防止复温后反应性高热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