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色彩的演变
彩瓷发展历程

彩瓷发展历程彩瓷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唐代,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而精湛的技艺。
彩瓷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宫殿、神庙、陵墓以及富豪家庭等地方。
唐代是彩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时的彩瓷烧制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三彩和黑彩瓷器。
三彩瓷器是指采用黄、绿、白三种颜色进行装饰的瓷器,色彩鲜艳,图案多样,被誉为“陶瓷艺术的巅峰”。
而黑彩瓷器则是以黑色为主调,并通过雕刻、镂空等技术手法增加装饰效果。
宋代是彩瓷烧造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在此期间,汝窑和钧窑成为彩瓷的主要代表。
汝窑以其质地细腻、釉面润泽、纹饰简约著称,其制作方法也相当独特,常采用掐泥、刮刀等技法来创造细腻的装饰效果。
而钧窑则以釉色丰富多样而闻名,常常采用多层釉的方法,使得瓷器呈现出变化多端的色彩和纹理。
明代是彩瓷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代彩瓷的特点是釉色艳丽、纹饰繁复,常常以宫廷和贵族的需求为导向。
明代彩瓷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和五彩瓷。
青花瓷以其用蓝色绘制的纹饰而著名,通过瓷器表面的自由刷绘,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彩瓷则是采用多种颜色进行装饰,图案多样,色彩鲜艳,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清代是彩瓷发展的后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彩瓷的烧制技术相对有所衰退。
然而, 乾隆时期的彩瓷仍然保持着高水准,釉色鲜艳,纹饰精美,堪称瓷器艺术的巅峰。
近现代以来,彩瓷经历了一段低迷期。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浪潮下,彩瓷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当代陶艺家通过创新和现代技术的运用,为彩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得它得以在当代艺术市场中发扬光大。
彩瓷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创新。
它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展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彩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力和智慧的体现。
古代陶器的色彩与纹饰研究

古代陶器的色彩与纹饰研究古代陶器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不仅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人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
陶器的色彩与纹饰作为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是研究古代陶器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古代陶器的色彩与纹饰的变化、表现形式及其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色彩的变化古代陶器的色彩主要由矿物颜料制成,因此其色彩并不丰富,大多以红、黑、白、黄、褐等色为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差异,陶器的色彩也发生了变化。
在时间上,古代陶器的色彩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迁。
早期的陶器多以红、黑、白为基本色调,而到了晚期,出现了以黄、褐为主体的器型。
这种变化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以及区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地域上,不同地区的古代陶器色彩也有所不同。
比如,黄河流域的陶器以红、黑、白为主色调,而长江流域的陶器则以灰褐色为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方的物质资源和文化氛围对陶器色彩的影响。
二、纹饰的表现形式古代陶器的纹饰主要包括刻划、绘画、印刷等形式。
不同形式的纹饰体现了古代陶器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刻划是古代陶器最早的纹饰表现形式之一。
早期的陶器纹饰多以简单的几何线条或图案为主,如龙、鱼、云等。
后来,绘画成为陶器纹饰的主要形式,人、动物、植物等形象逐渐出现在陶器上。
同时,陶器上还出现了一些文字、图案等图示性的纹饰,用于传递特定的信息或象征特定的意义。
印刷则是一种相对较晚出现的陶器纹饰形式。
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陶器纹饰更加细腻、复杂,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意义。
有些印刷纹饰包括文字、图案以及吉祥图腾等,具有一定的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
三、色彩与纹饰的意义古代陶器的色彩与纹饰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器皿本身,更承载着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色彩方面,红色一般被认为是古代陶器的主要色调之一,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黑色则多与死亡、虚无等有关,用于制作祭祀器物。
此外,黄色寓意着丰收和富饶,褐色则多用于农耕用具,象征着土地的力量。
釉下五彩常识

釉下五彩常识一、釉下五彩的起源和发展釉下五彩最早出现在唐代,大约形成于唐代中期。
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瓷器工艺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釉下五彩作为一种新兴的装饰工艺应运而生。
唐代的釉下五彩瓷器主要以宫庭和贵族阶层为主要消费群体,以宫廷礼器为主要产品。
在唐代,釉下五彩的瓷器装饰图案主要为吉祥图案和几何纹饰,如龙、凤、瑞兽、云纹、莲花等。
这些图案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富有神话色彩与象征意义。
唐代的釉下五彩瓷器制作工艺精湛,色彩艳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代的釉下五彩瓷器在宋代继续发展,此时期的釉下五彩瓷器多以民间消费为主,器型丰富,产品种类多样,包括碗、盘、壶、罐、壶等。
宋代的釉下五彩瓷器以其大气磅礴的造型,精美繁复的纹饰和绚丽多彩的釉彩而著称。
宋代釉下五彩瓷器的主要特点是装饰纹饰的细腻、多样和用彩的瑰丽。
明代是釉下五彩瓷器的鼎盛时期,釉下五彩瓷器的工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明代的釉下五彩瓷器以器型庄重、纹饰繁复、色彩绚丽、工艺精湛而著称。
明代釉下五彩瓷器以器型丰富多样,包括盘、碗、壶、瓶、罐、尊、斗、洗、盒等。
其图案纹饰丰富多样,以花卉、鸟兽、人物、山水、寿字、寿星等多种题材为主。
此时,釉下五彩瓷器的制作工艺已非常成熟,色彩的运用尤为丰富多彩。
清代的釉下五彩瓷器主要以民间消费为主,还是明代由皇宫传入民间的釉下彩瓷器。
因此,在清代,釉下五彩瓷器在技艺上较为粗糙,纹饰和色彩的变化也相对简单,但是民间瓷器的图案多取情感寄托、顺应民俗,风格也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
二、釉下五彩的制作工艺釉下五彩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胎坯制作、釉下彩绘、施釉和烧制四大步骤。
1. 胎坯制作胎坯制作是釉下五彩瓷器制作的第一步,其主要工艺包括粉碎、过筛、混料、成型、磨光等。
粉碎是将原料经过粉碎、过筛处理,使原料颗粒精细均匀;过筛是将粉状原料通过筛子进行筛分,剔除杂质,保证成品瓷坯的质量;混料是将各种原料按一定的配方进行混合,产生坯体的主要原料;成型是将混合好的原料经过塑造成型,成为瓷器器型;磨光是对成型好的器型进行修整磨光,使器型表面平整光滑。
陶瓷颜色变化的历史和发展

陶瓷颜色变化的历史和发展一、引言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工艺品,它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陶瓷的颜色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探讨陶瓷颜色变化的历史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陶瓷颜色的发展在中国古代,陶瓷的颜色主要是通过釉色实现的。
最早的陶瓷器物多为灰色或红褐色,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不同的矿石和釉料来实现各种颜色。
在唐代,青瓷的出现使陶瓷颜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青瓷的釉色呈现出独特的青色,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宋代的青瓷更是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纹饰成为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欧洲陶瓷颜色的发展与中国不同,欧洲的陶瓷发展较晚。
最早的陶瓷器物主要以白色为主,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尝试使用矿石和釉料来实现不同的颜色。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意大利的马奇奥拉釉和荷兰的蓝釉。
马奇奥拉釉是一种独特的红色釉料,给陶瓷器物带来了一种奢华的感觉。
而蓝釉则在欧洲陶瓷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欧洲陶瓷的代表色之一。
四、现代陶瓷颜色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陶瓷颜色的需求不断增加,现代陶瓷的颜色变得更加多样化。
现代陶瓷颜色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化学颜料的应用。
人们可以通过调配不同的颜料来实现各种各样的颜色,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现代陶瓷还可以通过特殊的工艺来实现颜色的变化,例如釉下彩和刻花等技术。
五、陶瓷颜色变化的原因陶瓷颜色的变化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材料、釉料和烧制工艺。
不同的材料和釉料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而不同的烧制工艺也会影响颜色的稳定性和亮度。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对陶瓷颜色产生影响,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和烧制温度等。
六、陶瓷颜色变化的应用陶瓷颜色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还有很多实际应用。
例如,在建筑领域,人们可以利用陶瓷颜色的变化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风格。
在陶瓷艺术中,颜色的变化也被广泛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陶瓷颜色的变化还可以用于研究和保护文物,通过分析陶瓷的颜色变化可以了解其历史和制作工艺。
中国古陶瓷的颜色种类

中国古陶瓷的颜色种类
中国古陶瓷的颜色种类丰富多样,其中最早的颜色釉是青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含铁量越高,呈色越深。
施青釉的瓷器称为青瓷,早在商代中期就已经出现,历代都有烧造。
此外,还有哥窑的冰裂纹、汝窑的天青釉、官窑的粉绿釉、钧窑的铜红釉、景德镇窑的祭蓝釉等等。
这些不同的颜色釉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例如,天青釉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色釉,古代陶书描写其青如天,明如镜。
它在中国陶瓷史上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誉为代表着中国陶瓷的最高审美价值。
浅析宋代青瓷色彩文化

浅析宋代青瓷色彩文化宋代青瓷色彩文化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
青瓷作为宋代瓷器的代表之一,其色彩文化融入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青瓷的色彩以青绿为主,这是因为宋代青瓷的制作采用了天青釉。
天青釉是一种富含铁元素的釉料,经过特殊的烧制工艺,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独特的青绿色。
这种青绿色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景色相呼应,展现了宋代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宋代青瓷的色彩文化还体现在对色泽的追求上。
宋代人注重色彩的深浅变化,追求色彩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青瓷釉色的变化通常由内到外呈现出浅淡透明的效果,这种变化给人以温润清透的感觉,凸显了宋代人对静谧和典雅的追求。
在宋代青瓷的色彩文化中,还存在着一种“青绿合璧”的审美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青色与绿色是相互补充的,能够形成一种和谐的色彩搭配。
因此,宋代青瓷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常常将青色与绿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效果。
这种“青绿合璧”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宋代人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的向往。
此外,宋代青瓷的色彩文化还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崇尚清静、超脱世俗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宋代青瓷的色彩中得到了体现。
青瓷的青绿色彩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符合佛教的精神追求。
因此,许多宋代青瓷器上都融入了佛教题材的纹饰,使得瓷器更加具有文化内涵。
总之,宋代青瓷色彩文化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青绿色为主,注重色彩的变化、层次感和立体感,追求色彩的和谐与平衡。
同时,它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宋代人对大自然、和谐、清静的向往。
这种色彩文化不仅丰富了宋代青瓷的艺术表现力,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中国陶瓷的颜色发展趋势

中国陶瓷的颜色发展趋势中国陶瓷的颜色发展趋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在探讨颜色发展趋势之前,我首先要介绍一下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
中国具有悠久的陶瓷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陶瓷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全球陶瓷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陶器以炭黑和泥红色为主。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陶瓷产业逐渐形成,并逐渐出现了不同的陶瓷类别和风格。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陶瓷经历了各种王朝的兴衰,不同王朝的陶瓷风格也有所变化。
例如,唐代的三彩陶瓷以鲜艳的色彩和丰富多样的图案而闻名,而宋代的青瓷则以淡雅的色调和简约的造型为特点。
进入现代时代后,中国陶瓷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颜色趋势。
一方面,传统的陶瓷工艺被保留和传承,如青花瓷、绿釉瓷等,这些陶瓷仍然保持着中国传统的色彩特点。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和工艺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陶瓷材料和工艺被应用到陶瓷制作中,使得陶瓷的颜色趋势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在当代中国陶瓷制作中,颜色发展趋势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是传统颜色的延续和创新。
中国传统陶瓷的颜色以青、黄、红、绿等为主,这些颜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这些传统颜色在当代陶瓷制作中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不断地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例如,青花瓷的蓝色在当代陶瓷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通过新的工艺和技术手段,使得青花瓷的色彩更加鲜亮和立体。
其次是对自然色彩的追求。
中国陶瓷一直以来都对自然世界有着深厚的热爱和追求。
自然界中的色彩,如天蓝、湖水绿、山林灰等都成为了陶瓷制作中的灵感来源。
当代陶瓷制作中,对自然色彩的追求更加明显,从大自然中提取色彩元素,并将其运用到陶瓷作品中。
这些自然色彩使得陶瓷更加贴近自然,给人以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再次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在当代陶瓷制作中得到了融合和体现。
陶瓷艺术家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将不同文化的色彩元素融入到陶瓷作品中。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新石器时代- 先陶器时代:
- 早期的陶器为瓷器的前身。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如红陶和灰陶。
2. 新石器时代- 陶器时代:
- 陶器时代是瓷器发展的最初阶段。
人们开始制作更为精致的陶器,如黑陶、灰陶等。
3. 商代- 彩陶时期:
- 商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出现了精美的彩陶,以及早期的青铜器。
4. 西周- 青铜时期:
- 随着青铜文化的繁荣,瓷器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此时期的瓷器较为简单,多为灰白色。
5. 东周- 陶瓷瓷器时期:
- 到了东周时期,瓷器逐渐成为主流。
陶瓷瓷器开始崭露头角,制作工艺逐渐提高。
6. 秦汉- 绿釉时期:
- 在秦汉时期,瓷器制作进入绿釉时期。
绿釉陶瓷成为当时的主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7. 南北朝- 三彩时期:
- 南北朝时期,陶瓷瓷器开始出现三彩釉,丰富了色彩,制作工艺更加复杂。
8. 隋唐- 唐三彩时期:
- 唐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三彩成为当时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9. 宋代- 宋瓷时期:
- 宋代是中国瓷器制作技艺的巅峰时期。
汝窑、官窑、哥窑等名窑相继兴起,开创了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10. 元明清- 明清瓷器时期:
-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瓷器的主要产地。
青花瓷、五彩瓷等瓷器风格独具特色。
以上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艺术与中国的陶瓷艺术可谓是艺海中并驾齐驱的两姊妹艺术,因为她们的存在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增加了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更促进了中国对外的文化交流。
从对艺术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越是民族性的东西,则越具有世界性,如同西方有油画,我们也有中国画,尽管现在中国艺术家同样从事油画创作,而世界许多国家的艺术家也喜画中国画,但不可否认的是申国是中国画的发源地,中国画的鼻祖在中国,正因为此,中国画从其产生,发展到今日的繁荣,从其内容到形式,以至于它的绘画表现材料,都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我们中国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审美特点、思维特点,甚至于历史特点,中国画亦由此从头至尾地带上了非常强烈的民族性,首先从地域性来讲,中国画所用的画笔须用竹子为最初原料,而竹子是在中国盛产的,中国画所需用的墨与纸也是中国的特产,如安徽的徽墨,各种生宣、熟宣、砚台的制作更见中国匠人匠心的独具,其历史更为悠久,而且笔、墨、纸、砚材料在申国市场上非常普及,这为中国画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因素和条件。
中国画艺术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无论是从审美,还是从地域、历史方面来讲,它都带有深厚的民族性特点。
中国画艺术是民簇性的。
而陶瓷艺术也同样以其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而被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烙印,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社会文化发展史,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陶瓷艺术也必然拥有其深厚的民族区域性、审美性、历史性特点。
因为社会文化本身就是有其民族区域性、审美性、历史性的,而在这些方面,它与中国画艺术是类似的,也因此在中国画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创作取材、审美倾向、思维表现方面,二者是相通的。
能运用于中国画的表现题材和技法往往也能运用陶瓷艺术创作,诸如陶瓷艺术中的青花、粉彩、新彩等形式均与中国画的艺术形式类似,甚至在表现技法上均有类似。
比如北宋青绿山水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卷》是一幅山水巨制,山势绵亘,色彩灿烂、章法严密,用笔纤细,山村房舍,丛林竹林,人物飞鸟,水车桥梁,无不精心描绘,灵活采用郭熙总结的"山形步步移"的办法。
又如清朝山水画家吴历晚年的《陶圃松菊图》,画面山峦层叠,心思独远。
而清山水画家弘仁作为清初"新安画派"的奠基人,弘仁所作《梅屋松泉图》用笔悠扬,以不同皴法相结合,构成统一画面,反映出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刻观察,表现出清新、冷逸的风格和空灵的意境。
又如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所表现的残破江山,眼珠部分的白多黑少,眼珠上翻的水鸟,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统治者的不屑傲气和孤独悲凉的心境。
同样还有许多优秀花鸟、人物类的作品。
皆可采用釉下青花及釉上新彩去表现,尤其是陶瓷艺术申的青花瓷的创作,青花瓷作为景德镇传统名瓷中影响最大的品种,它在中国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由于水性的青花料,还有具有吸水性的干坯胎,青花料笔,都与中国绘画的笔墨工具在性能上有极大类似之处,青花料借助于水生发开来,继而可调出不同浓度的青花料,在釉下经高温烧成后所呈现出的是不同明度的青花兰色,所营造的画面效果就如一幅单色的水彩画,其水墨韵味也是非常丰富而神妙的,加之这显得深沉而智慧的青花兰色,配之以料色上嫩白的淡绿色的灰釉,使得青花既具备中国画的墨色韵味,又有天然的材质美、工艺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沉着、素雅的谦和美,从欣赏角度来讲,我认为其丰富性绝不亚于中国画艺术"。
而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釉上新彩来表现这几幅山水画,借助于色溶于油的特点,可将同一色用拍、涂、染、勾等手法表现出不同明度的色相,同时也可象调水粉色一样,将不同的颜色彼此掺入进行调配,调出我们所需要的画面色彩,继而完成画面,而且在末入炉之前,不够精到的地方可随意擦掉。
因此,它可以精细地去表现,由此中国画艺术中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的画面皆可在陶瓷釉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由此我们也更看到并了解到陶瓷艺术与中国画艺术的相通之处。
因此,中国画艺术的视觉,技法可以很快的被移用于陶瓷艺术中的青花及釉上创作,国画艺术中的笔情墨趣可以很快地在陶瓷釉下或釉上创作中得到移用和表现,历代以来,尤其是明、清以来,形成古代元、明、清几代光辉灿烂的青花瓷艺术,这从我们现在仅存的儿件元代古青花瓷可以窥出一、二,那种神韵天成、气魄恢宏的画面,那飞腾而起的龙纹,那充满生活情趣的花莲鱼藻纹,似小桥流水般的幽情,那凝重流畅的缠枝牡丹纹,那苍翠、润泽、劲拨、挺立的松、竹、梅,充满着君子的个性,那活灵活现的意态奔放的人物有的沉重如交响乐曲,有的清丽婉如民间小调,如残留古瓷片《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岸初放一树花》,以明月、江外远山、清形独立、若干杂树,简约而空灵的意境夺目而出,凉亭、小树、远山、清江,一人抱琴独游,闲云野鹤之风,淡泊宁静之情呼之欲出,它们既是残存青花瓷片,又何尝不是两幅精致的山水小品,若将此绘制优秀古典文学作品《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更是意象深远。
中国的国画艺术家们在大量地以它们为创作题材,创作出了无数的优秀陶瓷工艺美术作品。
或以工笔的形式,或以写意的形式,或以兼工带写的形式,或釉上、或釉下,等等。
在此就不再多举。
由此也更说明了中国画艺术与陶瓷艺术是有着不解之缘的。
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新特点,尤其是在审美情趣与意境乃至表现技法与题材选择上都有诸多的相似点。
然而中国画艺术与陶瓷艺术又有其不同,国画是属于纯艺术、纯绘画,陶瓷艺术却是一门工艺美术,它从设计到制作以至于成型,要经过一系列的工艺过程。
自然,它的产生和创作形成都要受到一定的工艺条件的限制,"它不单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只单纯地强调画的个性,它还要考虑制作的可能。
在原料的采集,坯料、釉料的调配,甚至烧成温度及气氛控制上出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将导致陶艺创作活动的前功尽弃。
因此,人们对陶瓷作品欣赏角度与中国画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也有所不同,人们对陶瓷艺术作品的欣赏层面是多层面的,角度是多角度的,如总是集中在"造型美"、"装饰美"、"釉色美"、"画面意境美"。
因此,陶瓷艺术作品的美学意味似乎比国画更为丰富,正因如此,一件优秀的陶瓷作品的产生和评定就会受到很多因素限制的影响。
·当然,就像古代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中所描绘的,当写到庖丁解牛的心态时,写庖丁"解牛而所见非全牛"、"官知止而神欲行",这说明庖丁解牛达到了高度自由的境界,从解牛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体会到了创造的自由,而我们从事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创作时亦将是以平和的心境及高度的热情去创作的,对这两门艺术的从事和研究将会让你更加地热爱我们这泱泱大国的文化,尤其是从事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可让你领悟创造、变幻的神奇和妙处,以素坯和白胎为例,"通过自己的设计,描绘和刻划,能将其变为一个丰富多义的陶瓷作品,继而营建一种气氛、一种意境、一种心态,达到一种平和的心境。
因此,国画艺术与陶瓷艺术对生活、社会的影响力及它们给人的心理效应和审美愉悦却又是相通、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