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基础学习收获

一、翻译理论背景

1.1 翻译学学科历史

翻译实践活动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长久,西方翻译最早开始于公元三世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的翻译历史和西方一样悠久。但由于对于翻译活动的认识存在诸多悖论,达不成一致意见,人们因追求所谓严整的体系、规范的术语而将历史上对翻译的传统认识排斥在理论之外,认为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才不过50多年的历史。1972年,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S.Holmes,美国人)在哥本哈根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了《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这篇论文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对研究翻译的人来说,传统的翻译理论也应该受到一定的关注。

1.2 翻译学学科框架

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霍尔姆斯将翻译研究领域的名称命名为“translation studyies”,并勾画出了一套系统的翻译研究框架,图里(Toury,1995:10)将其绘制成下图,广为学界引用:

图1 翻译学学科框架图

在该架构中,翻译学的各个领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霍尔姆斯的翻译学框架图被视作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的标志。

二、语言

2.1语言和言语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符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可变可塑,不是固定恒定的信号。

什么是言语?言语是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它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和结果。

人们说话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张口说话的动作,即“说话”的动作、行为,我们称之为言语动作和言语行为。(2)说话所使用的一套符号,“说话所使用的词语、规则”。(3)“说话”的结果,即所说的话语。其中,(1)(3)就是言语,(2)就是语言。

语言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进行言语实践;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存在于人们的交际过程之中,存在于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之中。语言不能够脱离言语,言语也不能脱离语言,它们是不可分离的。

2.2语言的认知功能

2.2.1语言的两种元功能:认知和交际

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人际功(interpersonal )和组篇功能(textual )。概念功能是语言创造概念、继而认知世界的功能;人际功能是语言传递概念、沟通思想的功能;组篇功能是语言通过内部的规则构成语篇并划分世界、确立知识的功能,可以分别归结到语言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上。

2.2.2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我们接受“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划分,前者是与人类的精神发展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无声的、简化的、灵活的、内涵丰富的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是广义的语言。各民族的语言表现出该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品格,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特性显示出了一个民族切分世界和重组世界的方式和资源,语言参与了关照世界的过程,因而构成世界观。学会一种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出发点。而外部语言相当于言语或语篇,是狭义的自然语言。

图2 语言(内部、外部)及其在第一、二、三世界间的交互关系图 语言 (langue) 代码 (code) 语言能力(competence) 范畴(康德) 言语 (parole) 语篇(message) 语言表现 (performance) 第一世界 客观世界 外部世界 自在之物 第二世界

主观世界

思想意识

主观知识

第三世界 文本世界 文化产品 客观知识

三个世界的顺序,首先存在的是第一世界及客观世界,其次是第二世界即主观世界,最后是第三世界即文本世界。将第一世界内化为第二世界,需要内部语言的参与,第二世界到第三世界,需要外部语言的参与、形成文本。图中的实线箭头标示出从第一世界到第二世界、第二世界到第三世界的过程,虚线箭头标示出第三世界到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反映第一世界的过程。

2.2.3语言和意识形态

莱柯夫和约翰森(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原文是“本体”,译文是“喻体”,译文是借以认识原文的一副“眼镜”,它的镜片材料却是译入语言,势必带上了译入语的某些色彩,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原文的颜色和面貌。

原文语言进入译入语,对译入语存在着反作用--改造译入语,通过对语言的改造,进而影响到译文读者对世界的认知能力,间接地改造译语读者的世界观。我们往往意识到事物与过去相同或者不同,似乎事物自身未变或发生了变化,却意识不到是我们自己的眼镜悄然间改变了颜色。翻译--语言--世界观由此形成了相互的关联关系,借助语言的认知功能,翻译悄悄地履行着改造意识形态的使命。

图3 原文与译文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语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很多的注解和应用范例。如尼兰伽娜的后殖民翻译理论。中国的初中语文上有一篇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侵入者对本土语言的控制的故事,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的钥匙。

三、语言的意义

3.1 意义和语境

意义是语言和我们的心灵相互感应而生发的一种认知和情感体验;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脑中的假设。在语内交际中,共享语境的多少决定了话语的信息度和可接受性;在语际交际中,共享语境的多少决定了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原作者在创作之初,即对读者的知识进行预判,将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进行省略(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情境缺省分为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翻译中应对文化缺省的五种模式是:文外作注、文内明示、归化、删除、硬译,译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

语言的固定意义是符合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是符合使用者从传统和历史中继承下来的规约意义,叫作本义、字面义或者表层义。句子层面上

的本义也叫作命题意义。句子的命题意义和语境信息相综合,经过语言的推理演绎产生深层含义,叫作语用意义,也叫言外之意。

3.2意义的理解

话语的理解步骤:受话人收到语言信息后,首先调用语法和语义知识来获得话语的命题意义,这是明示语言的语义输入阶段。受话人以命题意义为意指符合,利用自己的百科知识记忆库,进行多种阐释并从中选出一个符合最佳关联度的意义,即语用意义或言外意义。

我想起一个例子来:一个人请客,大家都来了,只有一个没来。主人说:“该来的没来。”其中来的一个客人心想:“是不是我不该来”,于是站起来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又走了。”来的第二个客人想:“是不是我该走”,于是站起来又走了......这里说的就是语言的本义被接受者与交际语境整合后,产生了错误的语用意义。

四、翻译的步骤

斯坦纳的翻译过程四步喻说:trust/belief--aggression/penetration--incorporation/appropriation--restitution/compens ation,可以理解成一个“勘探--侵入--汲取--回填”的开矿喻说。这四个步骤中,最后一步不好理解,主要体现在通过译文重现原文的过程,实现了两种语言间的互惠、互补的过程。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理论学习及翻译实践中不断体会。

起点:原文文本终点:译文文本

图4 翻译过程模式示意图

五、学习翻译理论的收获

5.1关于直译和意译

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国外的、名式各样的翻译名词及理论,比如文和质、名和实、音与义、信与达,以及西方的仿效与宰制、解说与演说、死译与活译等,都可以归结为直译和意译的区分,只不过描述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罢了。如何评价这两种方式?我的观点是,第一,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译者的不同成长阶段,随着他的知识水平、经验积累不断变化,他采取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比如,翻译初期,他会更多地采用直译,逐渐走向意译;而且,他采用什么方式,与他的个人特性有一定关系,比如一个谨小慎微、不擅变通的人更可能采用直译。第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或者叫翻译的历时性上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译者会倾向于不同的翻译方式。第三,不同的文体适用不同的翻译方式,比如应用说明文,可以大量的使用直译;文学作品,意译更好。综合上面的分析,我认为,人们尽量不要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二者或同类理论的区分上,研究这种区分没有多大实践意义。译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自然地、自如地进行翻译。而打破不同语言的藩篱,分享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5.2翻译的定位

瑞差兹(I.A.Richards)称翻译可能是在整个宇宙进化中最复杂的事件。强调了翻译工作的强度和翻译过程的复杂度。但是,我认为,翻译相对于创作、认识、交际等,仍然属于从属的第二的地位。创作和翻译都属于语言实践活动,但是翻译不能等同于创作。作为翻译,首要的是要忠实于、守信于创作的原文。诚然,上文也有述及,翻译中存在着原文对译入语的改造作用,通过对语言的改造,进而会实现对译语读者的世界观的改造。但是,这种改造的程度是及其微弱的,也有可能只是一种幻想。一个民族的人移居到别的国家,沉浸在别的语言环境中,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可能会逐渐地发生改变,但是,反过来,外来语言对本土居民的改造是很难的。纵观汉语的历史发展,似乎鲜见外来语言给她带来的改造。

5.3关于可译性

瑞查兹称翻译是宇宙中最复杂的事情,而有些翻译理论家称翻译是“不可能的事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反思,翻译的对象是“言语”,言语的发起者是“人”。客观世界要通过内部语言的参与内化为主观世界。句子的本义义要和语境信息相综合,经过语言的推理演绎产生语用意义。所有这些过程都涉及到人的主观性,同一语言内的交流都可能产生误解,因而称翻译是宇宙中最复杂的事情。但是,也正因为是同类的“人”,都是有血有肉,都有喜怒哀乐,都有生老病死,对生活经历的体验有共同性,因而翻译是可能的,而不是不可译的。只能说翻译的技巧、方法、理论有极大的发挥空间,艺无止境。

参考文献

1、王克友:《翻译过程与译文的演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张培基、喻云根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3、吴冰:《汉译英口译教程》(修订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4、James S.Holmes(詹姆斯.霍尔姆斯).“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1972。

5、罗列、穆雷:《翻译学的学科身份:现状与建设》,《上海翻译》2010年第4期。

6、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

谈严复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在广泛进行着。丰富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对翻译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严复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严复曾在福州马尾船厂船政学堂学习了五年,他学习了英文,几何,代数,电磁学,光学等新科学知识,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考察,后又到英国学习考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了解中西政教,风俗之差异,关心世界大事。”回国后,他翻译了向国人敲起危亡警钟的《天演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宣传了进化思想。 下面研究一下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特点。在词法和句法结构中,他模仿先秦文体的词法句法结构,桐城派古文的优点,其他文体的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型文体。在《天演论》的手稿初稿中,他直接引用先秦散文中的句子并标明出处,虽然后来他觉得译作中放入中国古书的名字,中国古人的名字明显不妥,使读者感到彷徨,于是在改稿过程中将正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尽皆删去,但导言仍保留部分如《导言十三》中的“以其所爱,及其所弗爱”一句系取自《孟子》;《导言十二》中的“诱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得”系庄子所云,“自营为私”是韩非所言,“人之性恶”出自《荀子》。译文中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很少。而且他的翻译话语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的范例。 1. 辨物穷微,明揭天道必不可知说。(《天演论·论六》) 2.不见夫业真者乎?(《原富》) 微是形容词,在句1中活用为动词。句2的业本来为名词,但在句中担任动词职务。同时,严复话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也不少。如: 何以明之?(《天演论·人群》) 人弗之觉也,觉亦弗之异也。(《天演论·能实》) 其少见的被动句主要采用先秦的“见”字句结构,如: 特在人者,每为气禀所拘。(《天演论·论八》) 而为是幻且虚者之所主。(《天演论·论九》) 若是物特为天下只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演论·导言一》) 为了追求群内达旨,他用了很多排偶句: 小之极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天演论·导言二·广义》) 人,动物之灵者也,与不灵之禽兽鱼鳖昆虫对;动物者,生类之有知觉运动者也,与无知觉之指植物对;生类者,有质之物而具支体官理者也,与无支体官理之金石对。(《天演论·导言三·趋异》) 严复的翻译使用最多的策略当推意译,为了启发民智,在翻译过程中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精编版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15-03- 12Bell.?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Beijing:?Forei 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 崔长青,?张碧竹.?翻译的要素[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李琏.?英式显性词性转换与英语写作[J].?新疆教育学学 报,?2003,?19(1):?85-89. 李连生.?英汉互译中的词性转换[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1996,?(1):102-107. 项伙珍.?谈翻译中的转性译法[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17(3):?46-48. 叶海燕.?翻译中的词性转换及换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22(3):60-61. (责任编辑:1025) 三、对英文翻译中词类转换的引入 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对一门语言中的词性以及在语句中的成分进行分析,?从转喻理论的相关知识出发,来探讨英汉语言翻译中词类转换的概念和知识,并就其异同和特性进行对比,不仅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关注的热点。?为?此?,从英文翻译的实践中,?通过例证或典型问题的互译,从语言结构及表达习惯上进行探讨英文翻译中的转换方法,以增强语言翻译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并从中探讨出词类转换的规律,帮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指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文学翻译论文

从形合与意合辩证法角度观古诗翻译策略 (潘静20084033042 英语师范三班) 摘要:形合( hypotaxis ) 和意合(parataxis)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所在。本文提出应当运用哲学中的辩证法原理看待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真正做到学术研究全面、客观、严谨以及科学。一方面,要重视句子及其以下层面的语言特点: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侧重意合;另一方面,更要研究英汉语的意合与形合在句子层面以上(段落、篇章)所具备的不同作用:英语篇章使用词汇手段等意合组织方式,而汉语篇章中则采用重复和骈偶等形合手段【1】。本文利用对《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英译研究分析,强调辩证地、动态地看待英汉语中的形意合问题,改进汉语古诗翻译策略,使译作体现并契合原诗作者的思想与内容,使译作读者明白并理解原诗的内涵与文化。 关键词:形合意合辩证法古诗翻译 Abstract: The very common mea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re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in a language should be researched in a dialectic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academic research become more complete and objective. On the one hand, ou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below the sentences leve l–English is more hypotactic while Chinese is more paratactic.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structures at the level of paragraphs in the two languages. Lexically paratactic structures are often found in English paragraphs, and hypotactic structures in the form of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Chinese. The author attaches the high importance to research languages in a dialectic way by the analysis of 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 So that we can find some strategies about the poem translation and make the successful exchange of two kinds of people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Key words: hypotaxis, parataxis, dialectic way, poem translation 1.引文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英汉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组织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具有外显性和刚性;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具有内隐性和柔性。

英语翻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论文学翻译过程”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英语句子成分的省略及汉译” “文学翻译中隐喻的传译” 一、选题范围 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 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 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视角切入。阐述为什么有那样的译文?如严复的翻译,林纾的翻译,傅东华翻译《漂》时为什么使用归化的手段,鲁迅翻译的策略,翻译材料的选择等等。微观方面,可以讨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如 何在翻译中表达,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 2、翻译与语言学理论:可以从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如喊韩礼德的系统功 能理论等),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考虑选题。如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中讨论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翻译,也可以讨论他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差别入手,进一步讨论他们在翻译中的处理,主位、述位的推进极其在翻译中的体现。英语汉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等等。 3、翻译与语文学。主要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文学翻译中的问题。 4、应用翻译:主要从特殊用途英语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方面 讨论在这些特殊领域中涉及的翻译问题如何处理。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等。 5、译文对比:可以是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不同的译者在同以时期或不同时 期进行的翻译做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个译者对同一篇文章或书在不同时期的翻 译的对比;可以是翻译技巧等微观层面的对比,也可以是宏观曾面的对比,以探索为什么在不同时期译者回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哪些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 意识形态的原因? 6、翻译及评论:首先选择一篇长文,一般是文学作品且没有人翻译过,进行 翻译,翻译完后,从上述五个方面选择一个理论视角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论。 7、译者风格。 8、翻译与美学。 二、选题方法: 上述各个方面均可写出几本甚至几十本专著,因此大家从上述方面可以选出一个写作的范围。缩小选题范围:首先是广泛浏览上述各有关方面翻译研究资料,以确定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且有话可说,这是缩小范围的第一步。然后在自己感兴

翻译理论论文

外国语学院11英教4班 李海敏2011154404 浅谈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和对应的翻译方法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术。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也会使不同的语言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语言上的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英语讲究结构美,主要特征是语法完整,逻辑外形标志明显;而汉语则讲究意境美,主要特征是流水句多,外形松散而内含逻辑关系。英语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但是汉语不讲究愈发的完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形态差异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等变化,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有级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它靠词语、语序以及暗含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由于英汉词汇存在形态差异,所以将英语的形态变化翻译成汉语时,一般用加词或转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比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词。汉译英时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等用英语的形态表达出来。 例如翻译句子“托马斯.爱迪生去世已经六十五年了.”时,我们不能译成“Thomas Edison has died for 65 years.”因为在英语的词汇里,die这个单词

英语翻译翻译方向论文题目

English Novel Title Translation: A Skopostheorie Perspective 英语小说标题的翻译:一个Skopostheorie透视图 The Translation of Fuzziness in the Dialogue of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翻译的模糊性的对话《围城》从关联理论的角度 On Domestication Strategy in Advertisement Slogan Translation 在归化策略在广告口号的翻译 Reproduction of “Three Beau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m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繁殖的“三美”翻译的诗歌在西游记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jection Translation in Teaho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一个比较研究,在茶馆的感叹词翻译功能对等的角度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Theory --Taking Shaoyang City as an Example公共标志的翻译的角度,从实用主义的理论——以邵阳城市作为一个例子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he Business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Skopostheory的应用在商业广告翻译 Relevance Theory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 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的新词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Texts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旅游文本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Lun Y u by James Legge and Ku Hongming from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一个比较研究的两个英文版本的Lun Yu詹姆斯Legge和Ku Hongming从译者的主体性 On the Translation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Advertisements 在翻译和函数中隐喻的广告 C-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汉英翻译的电影片名的角度,从适应理论 Pun Advertisement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广告双关语翻译的角度,从适应理论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ulture-loading Word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分析的翻译策略在英语文化加载字版的西游记 On Business Letter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在商务信函翻译的指导下,会话含义理论 On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ing 在翻译双关语在英语广告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in the View of Skopos Theory 广告翻译目的论的观点 A study 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商标翻译的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合肥工业大学论文翻译

论文翻译 设计题目: 统计力学坐标膜致密的自我避免 学生姓名:刘全乐 学号:20100489 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0-4班 指导老师:翟华 时间:2013年06月13日

统计力学集体坐标阶段中膜致密的自我避免 D.R. Daniels? 英国华威大学物理系 收于2004年7月23 于2005年1月30日前可用在线摘要 我们一个提出范围涵盖很广的统计的技术理论,密集的填充有限度的过滤膜的自我回避继而接近均匀分布的阶段。我们也给出一个理论的关于小角度的分散光谱会类似这样聚集的预期,此外这还表明这可以有效地筛选出过滤膜密集的相位。这是一个定量的关于什么时候这个工作中残留的可以应用的可以被表达的理论的方法概括的讨论。在这个工作中得到的结果很可能与物质的或者是生物的过滤膜可能的新奇的稠密的阶段相关联。 关键词:统计力学;膜;自我回避 介绍 自我回避系统过滤膜是两个空间在三维空间混合的有联系的啮合嵌入,就是这样过滤膜很自然的在红细胞的细胞支架中出现。碳纤维氧化涂层聚合覆盖或者是单层出现以及交联的DNA网络这描绘过滤膜表现的统计力学更多的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一个二维普遍化的单向度聚合物情况. 了解自我避免限度式过滤膜的性能。因此剩下来就研究理论上的以及实验上的两者的一个有效地区域。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引用了被给出的广泛认同的评论的读物,例如《推荐》期刊。在很多的理论上的工作在很好的溶解条件下单一的隔绝的范围薄膜的案例已经被提出。目前的研究文献提出这样一个在预定的低温的阶段和高温的褶皱的情况阶段范围薄膜被崩溃的跃迁所扭曲的的特征。这个低温的相位被称为平相拥有很大的持久性长度。它拥有很大的持久性长度以及在嵌入的体积空间中有一个自发的方向。这个高温的褶皱的相位特征在于一个有限的持久性长度以及在嵌入的空间体积内没有自发的方向。 然而, 所有先前的理论上的关于自我避免式的交互单个的孤立的限度过滤膜的推理已经被证实非常的复杂。在文献中这个分析的工作在相关的关键的范例以及全局的阶段图解中的一系列的结果也没确切表明。例如,此外,现有的数字的工作表明一个单个的孤立的限度薄膜在褶皱的相位(当然是扭曲的跃迁)是完全会消失的,以及个别人自我避免的限度式过滤膜是经常出现在延伸的相位。 在这个工作中(反对大多数以前工作的结论) 在这样宽松的特征正如稀释的条件我们将不能够处理一个在良好的溶剂中单一的孤立的自我隔离限度薄膜根据。恰恰相反, 在这工作中我们将学习到理论上的在以前大多数工作基础上的精确地反物理的限制,也就是那种吧密集的集中地大量填充的,因此大量的自我避免式的限度过滤膜也近乎同类的的系列。在这个工作中我们的假设的方法是对于相对于以前取得巨大成功的高分子聚合物产品和高分子融合物受启发的通过类似的方法。这在里我们应该将工作理解为它并不是为了让我描述我们熟知的情况一个有规律的安排好的在层叠状态下的过滤膜的堆栈。此外,显式薄膜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典型的情况式过滤膜的自我描述。 我们将在以下的一个部分中继续进行被用到的理论大纲。

很全-很详细的商务英语论文题目

商务英语论文题目 1、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2、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3、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4、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5、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6、商务谈判中的语言艺术 7、商务谈判的文化障碍 8、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9、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10、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11、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12、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13、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14、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15、商务谈判的艺术性 16、跨文化的商务谈判 17、商务英语交往中的礼貌原则 18、如何翻译好日常商务文书 19、商务英语信函的语体分析 20、浅谈商务信函的文体特征 21、英语商务信函和合同中被动语态的语用意义及其翻译 22、商务英语汉英翻译中从句的运用技巧 23、论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 24、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25、浅谈英语告示语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26、商务英语阅读研究 27、商务英语写作问题研究 28、商务英语考试技巧研究 29、商务英语听力策略研究 30、英语口语或语法在商务领域中的应用 31、商务函电交流研究 32、商务英语学习方法 33、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 34、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35、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 36、国际商务谈判中应注意的文化因素 3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壁垒” 38、广告英语的分类及分析 39、虚拟语气与商务英语表达 40、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41、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2、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作用

43、术语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性 44、商务谈判语言技巧 45、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46、例析论网络环境下商务英语的拓展学习模式 47、浅析商务英语汇商务英语中俚语的风格及翻译 48、商务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的关系 49、商务英语中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基本句型的翻译 50、商务英语的语言特色探讨 51、反译法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52、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 53、商务英语中的平行结构及其翻译方法 54、语用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 55、商务英语语篇文体特征分析 56、商务英语常用单词的多义现象例析 57、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 58、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59、商务英语中书面语言的文体特征及语用分析 60、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61、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62、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63、美国英语习语与文化 64、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65、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商务英语论文题目|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一、英语论文基本格式 1、毕业论文结构包括:主标题、论文摘要、正文(一般不少于5000字)、注释、参考书目,注释统一用尾注。 2、板式:毕业论文一律用计算机打印。(使用A4规格打印,每页30行) 二、阅读类参考题目以下参考题目对应的范文请到VIP留学生论文网下载,如需原创论文需与在线辅导老师沟通。 1、持续性交际法对商务英语学习者口语和写作能力提高的研究分析 2、商务英语文体学分析 3、语篇功能对等视角的商务英语翻译 4、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开发 5、关联理论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6、成人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7、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8、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9、论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10、职前学生商务英语词汇教学法探索 11、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及其语用分析 12、从目的论角度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评估 13、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14、词典类型对翻译与习得商务英语新词作用的实证研究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 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 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他精通日、德、英等国 文字,译作颇为丰富。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 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 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郭沫若选译 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 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 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 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 新社会。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他的文学译品, 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 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 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 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选择翻译 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 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 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 想文化运动。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 巨大。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 为“中国的惠特曼”。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 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 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 革命要求相适应的。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 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 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 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二、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及评析 郭沫若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翻译理论 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勇于创新、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 人,郭沫若很快通过翻译在西方作家那里找到了知音,并很 容易接受其人文主义思想和叛逆精神。追求个性解放。受他 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 翻译理论也含有一些消极因素,他的翻译思想及其文艺思想 也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偏激、不尽客观到深刻、成熟、比较客 观的过程。他最突出的翻译观点是“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正翻译思想的灵魂。郭沫若的“翻译 的动机与效果”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郭沫若非常

论文英文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 英文文献翻译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介绍 随着电力工业的增长,与用于生成和处理当今大规模电能消费的电力生产、传输、分配系统相关的经济、工程问题也随之增多。这些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 应该着重提到的是生成电能的工业,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产品应按顾客要求即需即用。生成电的能源以煤、石油,或水库和湖泊中水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将来所有需。但这并不会降低用户对发电机容量的需求。 显然,对电力系统而言服务的连续性至关重要。没有哪种服务能完全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而系统的成本明显依赖于其稳定性。因此,必须在稳定性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而最终的选择应是负载大小、特点、可能出现中断的原因、用户要求等的综合体现。然而,网络可靠性的增加是通过应用一定数量的生成单元和在发电站港湾各分区间以及在国内、国际电网传输线路中使用自动断路器得以实现的。事实上大型系统包括众多的发电站和由高容量传输线路连接的负载。这样,在不中断总体服务的前提下可以停止单个发电单元或一套输电线路的运作。

当今生成和传输电力最普遍的系统是三相系统。相对于其他交流系统而言,它具有简便、节能的优点。尤其是在特定导体间电压、传输功率、传输距离和线耗的情况下,三相系统所需铜或铝仅为单相系统的75%。三相系统另一个重要优点是三相电机比单相电机效率更高。大规模电力生产的能源有: 1.从常规燃料(煤、石油或天然气)、城市废料燃烧或核燃料应用中得到的 蒸汽; 2.水; 3.石油中的柴油动力。 其他可能的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但没有一种超越了试点发电站阶段。 在大型蒸汽发电站中,蒸汽中的热能通过涡轮轮转换为功。涡轮必须包括安装在轴承上并封闭于汽缸中的轴或转子。转子由汽缸四周喷嘴喷射出的蒸汽流带动而平衡地转动。蒸汽流撞击轴上的叶片。中央电站采用冷凝涡轮,即蒸汽在离开涡轮后会通过一冷凝器。冷凝器通过其导管中大量冷水的循环来达到冷凝的效果,从而提高蒸汽的膨胀率、后继效率及涡轮的输出功率。而涡轮则直接与大型发电机相连。 涡轮中的蒸汽具有能动性。蒸汽进入涡轮时压力较高、体积较小,而离开时却压力较低、体积较大。 蒸汽是由锅炉中的热水生成的。普通的锅炉有燃烧燃料的炉膛燃烧时产生的热被传导至金属炉壁来生成与炉体内压力相等的蒸汽。在核电站中,蒸汽的生成是在反应堆的帮助下完成的。反应堆中受控制的铀或盥的裂变可提供使水激化所必需的热量,即反应堆代替了常规电站的蒸汽机。 水电站是利用蕴藏在消遣的能来发电的。为了将这种能转换为功,我们使用了水轮机。现代水轮机可分为两类:脉冲式和压力式(又称反应式)。前者用于重要设备,佩尔顿轮是唯一的类型;对于后者而言,弗朗西斯涡轮或其改进型被广泛采用。 在脉冲式涡轮中,整个水头在到达叶轮前都被转化为动能,因为水是通过喷嘴提供给叶轮的;而在压力式或反应式涡轮中,水通过其四周一系列引导叶版先直接导入叶片再提供给叶轮(或转子)。离开引导叶片的水有压力,并且以一部分动能、一部分压力的形式来提供能量。 对于低于10,000千伏安的发电站而言柴油机是出色的原动机。其优点是燃料成本低、预热时间短以及标准损耗低。此外,其所需冷却水量极少。柴油发电通常选择用于满足少量电力需求,如市政当局、宾馆及工厂等;医院通常备有独立的柴油发电机,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 通过电线来传输电能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从下面研修目的目的架设输电线路又是必要的: 1.将电力从水电站输送到可能很远的负载中心; 2.从蒸汽站到相对较近负载中心电力的批量供应; 3.出于内部连接目的将电能在紧急情况下从一系统转换至另一系统。 传输电压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实际上,当距离、功率、功耗固定时,输电线路中导体的重量与传输电压成反比。因此,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长距离传输时电压一定要高。当然,电压超高绝缘成本也就超高,要找到最佳电压必须通过减小导体横截面积来取得绝缘成本与经济节省之间的平衡。 高压传输通常使用配以悬挂式绝缘设备的高架结构。称为路标铁塔用于负载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

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美国现代翻译家、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EugeneA Nida)1969年所下的定义:Nida in sists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 53。(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n fact has three distinguishable meanings for this word. It can refer to: 1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tangible object 2 a translation: the

英汉互译课程论文原文(5)Translation Theory

嘉兴学院课程论文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英汉互译 班级:姓名:学号: 要求:阅读下文,并组织4个同学将其译为汉语(请注明每位同学翻译的部分) 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Introduction Antoine Berman has argued that because "reflection on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n internal necessity of translation itself…(t)he construction of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s the first task of a modern theory of translation" (Berman 1992: 1). This paper gives a very brief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framework for my discussion will be a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ideas developed by the French historian Michel Foucault. Adapting Steiner (1998: 248-9), I will divide the history of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 into four periods: (1) a "traditional"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ian era to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hich is a period of "immediate empirical focus", (2) a period of "theory and hermeneutic inquiry", growing out of German Romanticism around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3) a "modern" period, reaching well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which the influence of General Linguistics is increasingly dominant, and (4)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subsequent to the publication of Steiner"s book, which has taken to itself the nam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Ideas My sources to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ill be drawn from Douglas Robinson"s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Robinson1997a). In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ideas about translation theory, we are seeking to make sense of a series of existing written texts - what they have to say about the act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ed texts, and how they say what they have to say. Clearly there is a vast amount of discourse about the practi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ct of translation. The 334 pages of Robinson"s book include 124 texts by 90 authors. The historical "sequel", which is the basis of my later remarks, Venuti"s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000), includes 30 essays by 30 authors and covers 524 pages. This mass of documents is far from being a random collection of statements. As Foucault has noted: "we know perfectly well that we are not free to say just anything, that we cannot simply speak of anything, when we like or where we like; not just anyone, finally, may speak of just anything" (Foucault 1972: 216). Specific fields of discourse are organised in regular ways and grow out of definable social contexts. In all fields of discourse,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ranslation, "discursive practices are characterised by the delimitation of a field of objects, the definition of a legitimate perspecti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