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与电影美学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装武侠片,上映后广受好评。
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权谋与爱情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中式大片的独特美学风格。
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从影片的视觉表现上来看,《影》充满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
在画面色调上,导演采用了古典的黑白色调,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
同时,影片中大量运用了传统中国风格的服饰、建筑和道具,如清代宫廷服饰、古代宫殿、汉唐风格的家具等,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魅力。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表现,使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中国,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气息。
其次,影片的动作场面和戏剧性表现也是中式大片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艺谋擅长创作夸张、激烈的动作场面,将中国武术的精髓融入到电影中,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
特别是在打斗场面中,影片采用了慢镜头和快剪辑的手法,让戏剧性更加突出,视觉效果更加震撼。
这种对武术的精湛表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彰显了中国功夫电影的魅力和影响力。
此外,《影》这部电影还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做出了很多创新。
影片通过双重身份的设定,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复杂情感,令人陷入思考和沉思。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值得一提,她们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娇媚,更是在权谋和复仇中展现了果断和勇敢,成为了故事的关键角色。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和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使影片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
总的来说,通过对电影《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独特魅力。
影片在视觉表现、动作场面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影视市场中,中式大片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式大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张艺谋电影美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张艺谋电影美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1研究意义身为一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及其富有争议性。
他不仅是一名电影导演、演员,同时也是一名顶尖的摄影师,时常活跃于话剧舞台,在国内各大旅游景区都有其导演的“印象”系列。
他是一个全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天才。
张艺谋早期的经典作品很多,大多都是扎根于乡土,而随着张艺谋的名扬国际,风格也渐渐转变为大场景大制作,争议也随之而来。
有批判的声音说张艺谋的影像风格已经完全被西化。
的确,与同代导演相比,张艺谋一直是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导演。
从电影《菊豆》开始,他的电影总能收到海外投资,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电影没有特点,在张艺谋的电影里,中国的文化元素贯彻始终。
张艺谋的电影范畴如何划分,目前暂无一个准确的答案,笔者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艺片时期,依靠文艺片张艺谋获奖无数;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初的商业电影时代,商业片提高了张艺谋的知名度,并借2008年导演开幕式积累了国民度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大导。
第三个阶段就是2008年至今,拍摄了风格繁多、质量良莠不齐的电影,视为其探索风格转型的一个阶段,其中产出了本文主要分析的电影《影》。
本文通过着重分析电影《影》,配合多部张艺谋过往电影作品,对其“张式古典电影美学”进行具体剖析,阐述其作品中的视听语言方式,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其影像作品。
2研究方法通过赏析张艺谋的多部电影作品,并试图联系其人生经历,剖析其作品,阐述其在视听语言以及场景布置中涵盖的美学思想。
主要解析张艺谋怎样运用道具、色彩、材质等来辅助完成其电影的视听语言表达。
从影片入手进行研究,通过列举电影画面、研究电影纪实纪录片,结合文献资料,说明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的运用,结合古典元素的出处,表明古典诗意美学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以及实际意义。
1.2 张艺谋成长经历及主要作品3成长经历张艺谋曾经说过:“存在决定意识,环境带给艺术家的习惯和经历都会被艺术家融进他的作品当中去”。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电影一直是展现英雄主题的重要媒介之一。
通过影像、音乐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电影能够塑造出充满力量和魅力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能引发观众对于人性、道德、正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电影《英雄》就是一部充满美学与哲学思考的佳作,本文将通过对该电影的剧情、视听效果以及隐含的哲学主题进行分析,探讨《英雄》电影如何在美学与哲学层面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触动。
《英雄》由张艺谋执导,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围绕着一位刺杀秦王的刺客展开。
首先,电影在美学上的表现非常引人注目。
该片以浓郁的古典美学为基调,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乐器的演奏、中国画风格的画面、服饰和建筑等,使观众在视觉上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电影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运用,每个场景都使用不同的色调,从冷色调到暖色调的转变,既能够凸显情感起伏,又能够反映角色的内心变化,让观众在视觉上享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除了美学的呈现,电影《英雄》还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思考。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幕到最后一幕,故事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展示。
通过零乱的时间序列,电影将刺客与秦王的见面、刺客与秦王的对话等关键情节留在最后,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去思考角色的真实动机和故事的真相。
同时,电影中还设置了多个版本的真相,每个版本都包含着不同的冲突和价值观,这使得观众在思考每个版本的同时,也会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英雄。
在《英雄》这部电影中,美学与哲学紧密结合,通过刻画英雄形象和探索人性、道德和正义等哲学问题,将电影的内涵进一步拓展。
首先,电影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将其与哲学思考相结合。
刺客作为电影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具有极高的武功和智慧。
他的出现不仅为故事增加了悬念和紧张感,更让观众对于英雄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通过刺客的行为和对话,提出了关于拯救百姓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和抉择,引发观众对于英雄义务和牺牲精神的思考。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中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剧情和视觉表达上,还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从艺术视角来看,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体现了导演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切。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常常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红高粱》中,他通过历史事件的背景改编,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大时代变局中的顽强生存和抗争精神。
影片中描绘了传统乡村生活的多彩场景,展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和亲情的重要性。
而在《活着》中,他通过讲述主人公家族几十年的命运,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苦难和悲剧。
这些作品都凸显了张艺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思考。
其次,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还体现在他独特的电影美学表达上。
他熟练运用中国戏曲、舞蹈和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创造出独特的电影美学风格。
在《鬼子来了》中,他通过对中国南京大屠杀的再现,运用了京剧的表演和音乐元素,使得影片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感。
在《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则借鉴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构图和意象,创造出了富有中国味道的视觉效果。
这些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与影片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还反映在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展现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在《黄土地》中,他关注了农民工的权益和农村教育问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他关注了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困境。
这些作品既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又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触动人心的情节,让观众对这些问题更加深刻地思考和关注。
总的来说,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体现了导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再创造和表达,创造出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电影作品。
同时,他独特的电影美学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影视美学论文

浓墨重彩酣畅淋漓——试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特质摘要: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界上的一个重量级名字。
二十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凭借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以大胆的实践、广阔的胸襟重新为中国电影撑起了一片天地。
在他执导的众多影片中,早期拍摄的《红高粱》等经典,不仅震动了中国电影界,更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张艺谋在电影色彩、造型艺术和叙事手段上不懈探索,大大加强了其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也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审美体验。
关键词:色彩语言叙事方式内聚焦象征性创造性作为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张艺谋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身较为鲜明的创作风格。
本文通过对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之分析,探求其间的独到审美意蕴。
一、斑斓瑰丽的色彩语言作为一种美学形态,电影色彩是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之一,离开了色彩的诠释,电影艺术将黯然失色。
“色彩是—门视觉艺术,根据再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现心灵及激发心灵的功能,注重视觉表现性。
”①电影艺术中的色彩象征地表达出情感与主题;色彩之间的相互配合,又构成完美的艺术效果,推动电影艺术向着富于文化哲理意蕴的纵深发展。
张艺谋擅长运用缤纷的色彩为其电影谱写华美乐章,其电影中的色彩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而且使电影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气质与美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审美张力和表现内涵。
1、对红色的偏爱张艺谋的电影之旅也是色彩之旅,色彩的运用是其画面造型、影片表达的主要手段。
而几乎他的每一部电影中都显示出红色的显著地位:他的影片的片头字幕基本都是红色,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英雄》等等;其次是从服饰到道具再到场景,红色被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如《红高粱》中的红轿子、红盖头、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秋菊打官司》中成串的红辣椒;《英雄》中漫天黄叶中飞舞的两位红衣侠女等等。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美学——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

MING RI FENG SHANG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美学——以《大红பைடு நூலகம்笼高高挂》为例
文|赵 扬
摘要:张艺谋是中国当代电影史不可回避的艺术 家。他的美学观念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 的一种电影理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张艺谋导演在世界电影舞台上不断获得奖项,凭 借这些优秀作品成为当代中国成功的第五代导演 领军人。电影评论人对于张艺谋导演评价褒贬不 一:有些电影评论人认为张艺谋成功进军世界影 坛是归于迎合西方文化审美观念,学习模仿西方 电影艺术技法。对张艺谋部分电影持否定态度, 认为张艺谋电影情节不符合中国历史背景,违背 了国人的心愿,丑化了中华民族,丢失了中国电 影的本土特色。笔者认为,张艺谋电影的成功, 不仅仅是西方电影艺术和西方美学思想结合的成 果,更重要的是张导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 的关注和深刻的导演情怀。所以本文笔者将从《大 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这两部笔者最喜欢 的电影来对张导的电影中艺术美学的现象进行浅 析。这两部影片有对中国传统民俗的展示、有当 代中国生态历史题材的展示,无论哪一部类型的 题材,都是张艺谋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神情关 注。 关键词:美学观念;创意美;造型美;艺术美学
一、张艺谋美学观念形成原因 我们知道张艺谋导演的美学观念:悲剧意
识、女性切入、民俗烘托、色彩修饰。那么张艺 谋导演的美学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张艺谋的家 庭和时代对他美学观念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 用,通过查阅资料,笔者了解到,张艺谋的家庭 经历了中国的两个时代——新旧时代。张艺谋的 父亲和两个伯父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解放 的前夕,张艺谋的大伯逃到了台湾。张艺谋的父 亲因为“军衔”和哥哥的原因,被打上了“反革命” 的帽子。这也为年幼的张艺谋带来了巨大的心理 压抑。从小被排挤的张艺谋内心是压抑、扭曲的, 这也是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多是悲剧意识覆盖的 原因。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镜头运用:通过镜头的切换和 剪辑,张艺谋成功地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视觉节奏,使电影更 具艺术感。
演员表演:演员的精湛表演为 叙事节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04
电影《影》的主题美学
章节副标题
人性的探索
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角色塑造:通过角色的性格、行为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情节设置:情节转折表现人性的变化与不可预测 视觉效果:画面与色彩运用反映人性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
情感
情感传递: 通过情节和 细节,传递 电影所要表
达的情感
情感共鸣: 引发观众的 情感共鸣, 让观众感同
身受
情感层次: 通过多层次 的情感表达, 让观众深入 思考电影的 主题和意义
叙事节奏的把握
剧情推进:张艺谋通过情节的 起伏和转折,巧妙地控制着叙 事节奏,使观众始终保持紧张 感。
音乐与画面:音乐与画面完美 融合,为叙事节奏增添了更多 的层次和深度,使观众更加沉 浸于电影的氛围中。
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观众更加深入地 理解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音乐对氛围的营造
音乐与画面结合,营造出 独特的视觉效果
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强化 电影的东方韵味
音乐节奏与剧情发展相呼 应,增强情感表达
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为 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 体验
03
电影《影》的叙事美学
章节副标题
故事情节的构建
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展现故事情节 情节设置:悬念迭起,通过不断反转和高潮迭起吸引观众 角色塑造:个性鲜明,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人物性格 主题表达:深刻挖掘人性与社会现实,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传达思想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植根现实的大地 “有多少艺术家,就有多少面不同的镜子,因 为每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它与其他任何世界都不相 同。伟大的作品只能与自己相似,而与其他一切作 品不同……艺术家世界的孤独性,即区别性,来自 他独一无二的角度,独一无二的幻觉。” 〔2〕但 优秀导演有一个共通的审美追求,就是认识到真正 真正 的电影美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大地。“电影作为艺 的电影美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大地 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即电影创作者如何运用 电影艺术手段正确认识和反映现实的规律问题,应 该是电影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3〕无论是科 3 幻梦想的《后天》《2012》《阿凡达》,还是历 史传奇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它们无不纠结在现实的漩涡里。《后天》在极端气 候频现的当下,带给我们的是人类如果不合理利用 地球资源,将会带来厄运的警示;而《2012》则 在末世寓言的旗帜下宣示人类今天对未来的盲目; 《阿凡达》的生态理念除了暗合可持续发展潮流之 外,更是对科学技术这把利剑作出如何利用才能为 人类谋福祉的解读。正如著名导演郑正秋认为电影 “最高者必须含有创造人生之能力,其次亦需含有 改正社会之意
在这三部影片中,画面的古典美和生态美以饱满的气质 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电影情节的推进,更是对电影美学 的新解读。中国古典美学讲究的饱满、气势、写意 饱满、 饱满 气势、写意,不 仅在影片中,而且在奥运开幕式中得到了最宏大的彰显。 这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大手笔,注重场景的震撼力, 又凸显中国美学的山水泼墨式的写意。无论是《英雄》 中大规模军事列阵的秦军,还是奥运开幕式上丰满的盛 唐女嫔;无论是《十面埋伏》中茂林修竹、剑拔弩张的 浓碧造境,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金碧辉煌、丰乳 肥臀的金黄装扮,张艺谋把中国古典与现代、本土与异 域的美表达得可谓淋漓尽致!而这也恰好预示着又一个 转折的到来,即当一个生命的美的创造达到极致,势必 影响美的主体的转向。所谓“物极必反”,无论是影片 的创造者,还是审美接受者都需要来一次心灵的变革。 当大红大紫的饱满已经成为审美疲劳的视觉障碍,那么, 走下圣坛的生活也许更能充盈人们的眼球。笔者认为这 是后奥运时代的张艺谋之所以选择《三枪》和《山楂树》 的内心呼唤。同时也可以看到张艺谋不仅娴熟地实现了 实现了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无论是儒家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无论是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 还是佛家、法家等美学思想)的现代性, 想,还是佛家、法家等美学思想)的现代性,而且通过 现代性打通了中西方影视审美的视觉障碍、 现代性打通了中西方影视审美的视觉障碍、接受心理和 文化隔阂。 文化隔阂。
选择的壮观丹霞地貌而言,画面张力之美仍然可以看出张艺谋的美学追求。不可 否认,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开拓居功至伟,先后在国际电影节拿到七十多个大奖, 能够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如此众多的奖项,在中国只有张艺谋一人。是他使中国 动观众?是靠离奇的故事和曲折的情节吗?不是。是靠那些技巧和蒙太奇 手段吗?更不是。影片真正打动观众,最主要的在于它的真实性和思想深度。” 这也正是张艺谋扎根于现实艺术土壤,通过本土仪式和风俗来凸显古老中国传统 美学的艺术追求。
张艺谋与电影美学
设计美学论文
前言
张艺谋,电影导演, 张艺谋,电影导演,北京奥运会开 幕式总导演, 幕式总导演,他以执导充满浓浓中 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 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 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 是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 照,是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 的 代表人物之一 。2010年5月24日获 年 月 日获 颁美国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颁美国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以其电影的独 创性和开拓性赢得了世界电影界的认可。从最初高扬排 拒政治与历史的大旗,到温馨地暗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宣 传,再到心怀天下的权力颂扬,可以说张艺谋的电影美 学追求印证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坎坷,但其对电影美 学研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其从本土电影走向世界的步履。 本文以电影《山楂树之恋》为起点,在回溯中梳理张艺 谋影片创作中的电影美学追求,进而探求其创作美学的 发展流变、内在机制、美学特点及社会影响。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片一定是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演员的珠联璧合,三 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演员 优秀剧本 者欠缺一项都不可能赢得电影界。没有先锋剧本支持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就 成绩平平。此外,导演的生活阅历和剧本的契合程度也影响着影片的质量 导演的生活阅历和剧本的契合程度也影响着影片的质量,张 导演的生活阅历和剧本的契合程度也影响着影片的质量 艺谋和大部分先锋作家有着同样“文革”背景的人生经历,所以操演起先锋文 本显然得心应手。除了这些,其本人和巩俐的感情纠葛似乎也影响着这个领军 中国电影的创作灵魂。和巩俐分手,没有了国际明星的号召力,张艺谋就不得 不转向国内市场进而去发掘新的“谋女郎”。与其说寻得章子怡是弥补内心的 空虚,不如说是其试图通过章子怡与巩俐的相似性去迅速地占领世界影坛。可 以说“电影底本”和“情感底本”的荒芜是张艺谋自我谋变的最大因素 情感底本”的荒芜是张艺谋自我谋变的最大因素。而这 “电影底本” 似乎也成了推进张艺谋向极致美学追求的反作用力,与其“有话好好说”地迁 就,不如绝地反击地抗争。《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开 大阖的色彩和气场足以震撼整个世界。如果说“红高粱”“红棉袄”“红染 布”“红辣椒”“红剪纸”“红发卡”“红侠衣”等还只是画面的渲染,那么 《英雄》中的鲜红、《十面埋伏》中的碧绿、《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金黄则 宣泄得无以复加。可以说张艺谋通过这种逼人心机的色彩打通了所有观众的视 觉通道,尽管这三部大片所蕴含的主题被鲜艳的色泽掩盖了。
电影《山楂树之恋》(以下简称《山楂树》)的上映,尽管褒贬不 一, 但毫无疑问它在这个物欲横流、恶习泛滥的时代“试图给人们送去 一阵清新的气息。甚至也可以说,这是创作者们向物欲横流、真情贬 值、价值观、爱情观日趋浮泛的某种社会现象提出的一种忠告或者挑 战” 〔1〕 。影片以平实的叙事、灰冷的画面、动情的旋律把一个青涩 的爱情故事渲染得晶莹剔透。排拒物欲名利,剔除陈规陋习,把一对 青年男女镶嵌在“文革”背景里,在人性的“欲想”和“文革”的“高压 抗衡 中凸显纯真爱情的力量,可以说这是经历奥运开幕式大境界后,张艺谋回归艺术大地 之母的新的拐点。尽管《三枪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三枪》)带来的媚俗之气尚没 远去,但在《山楂树》上演后,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对于自我超越后的电影美学的回 归。如果说《三枪》是张艺谋在走过奥运不知所措的艺术触角的迷失之作,那么《山 楂树》则的确是找回本真审美追求的转折。当我们远离“文革”,静秋和老三的这种 “纯 净”的爱情不仅可以引起“知青一代”的怀旧情怀,即使对当下的少男少女也有强烈的 震 撼作用。在这里,爱情不再是“性欲”的附庸,而是由“善”向“美”的一种理想追求 在政 治高压下,哪里还有比心灵之间这种脉脉含情的体贴和关爱更能彰显人性呢。我们没 有必要张艺谋回归《英雄》时代的大制作大色调,也没有必要指责这种没有性爱的爱 情的虚无纯净。和时下浩浩荡荡的“扫黄打非”形成鲜明的对比,张艺谋显然使自己的 作品回应了时代的痼疾。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怎样的爱情才是这个时代所 拥有的?《山楂树》不仅给我们一个情感发现的阈限,也给我们一个回溯张艺谋电影
义,其最小限度亦当含有批评社会之性质”。这也是张艺谋电影美学的现实 支点。无论是《红高粱》从正面展示张扬人性来宣泄对传统社会的鄙视,还 是《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从反面叙述人性的压抑来揭示传统社会礼 教、规矩的荒唐。无不是在给残酷的现实作出“无奈的选择”和“讨个说 法”,即使像《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历史题材的商 业大片,也无不在“解读”着时代主题。《英雄》中无名(李连杰饰)最后 的不杀和秦始皇(陈道明饰)为了天下的对话,这可以说是当年中国政府提 出“和谐世界”和“和谐社会”的艺术解读;而《十面埋伏》则可以鲜明地 阐述影片上演 当年中国外交局面;《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可以说是对加强中央权威的隐喻 暗合。从最初高扬排拒政治与历史的大旗,到温馨地暗合主流意识形态宣传, 再到心怀天下的权力颂扬,张艺谋自身的电影美学追求演变使得他能在国际 电影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这些大片之所以横亘全球,除了影片导演各自民族文化现实的依托,更主要 的是这些导演以自己的作品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而且以超越政治的 方式对当下时代难题作了一种美学的应对。“一种以叙事散文形式呈现的文 字话语结构,意图为过去种种事件及过程提供一个模式或意象。经由这些结 构我们得以重现过往事物,以达到解释它们的意义之目的。”〔4〕即使像 《三枪》这样的媚俗影片,只要你认真地去鉴赏,也不难发现,张艺谋这 “三枪”所击倒的对象绝不仅仅是影片中的形象,而是这些形象所代表的现 实中贪腐与特权、专制与邪恶。行家里手甚至能读出影片蕴含的某种“后现 代主义”的荒诞,诚然赵本山师徒的喜剧色彩淹没了影片所暗含的美学意旨。 单就影片所
对于本土化、民族化的追寻显然是必要的,但更需要把本土化、民族化提高到国 际化。这样才能使中国电影和国外大片站在同样的世界舞台上。而张艺谋自觉地 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说从《红高粱》开始还是想通过“民族化”来赢得世界尊 严,但后来一系列的败北于“奥斯卡”让张艺谋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民族化并不 能拯救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想超越这个“奥奖”怪圈,也需要我们正视世界,正 视全世界电影观众这个接受群体。如此像美国大片那种全球皆知的电影选题和大 制作就成为电影征服世界人民的杀手锏。张艺谋的电影美学发展流变正是在这种 背景下,一个有着振兴中国电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导演自觉地抉择 振兴中国电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导演自觉地抉择!但这种 振兴中国电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导演自觉地抉择 开拓性的追求与探索竟然被他的批评者们总结为“利用海外资金支撑自己、依靠 国际大奖证明自己、按照世界标准塑造自己”〔8〕。在他们看来张艺谋是在通 过寓言化的东方故事、民俗化的东方景观来取悦与献媚于“西方”文化。 除了这种时代文化背景,张艺谋电影美学发展也有其自身的变化原因。首先表现 在早期所依持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小说”式微 “先锋小说”式微,没有更好的文本小说做底 本,这是张艺谋电影美学转折的最根本原因。正如著名导演C•格拉西莫夫 格拉西莫夫所言, 格拉西莫夫 “文学是一切艺术中间具有最大容量和最高智慧的艺术。正是这些主要方面使得 文学在一切精神财富中间按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而言,具有不可动摇的 位置。”〔9〕继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 挂》)、刘恒的《伏羲伏羲》(《菊豆》)、陈源斌的《万家诉讼》(《秋菊打 官司》)、余华的《活着》后,张艺谋失去了优秀剧本的支撑,不得不转向《我 的父亲母亲》《有话好好说》等现实题材的平实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