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手法_下_
普罗科菲耶夫《瞬间幻想》第3首的“动机性和声”及其演奏分析

普罗科菲耶夫《瞬间幻想》第3首的“动机性和声”及其演奏分析柴油发电机组/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俄罗斯最富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几乎涉猎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
本文选取他的钢琴套曲《瞬间幻想》的第3首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其中的“动机性和声”进行剖析,力求对这首作品有较全面的认识。
同时,本文还提及演奏这首乐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诸个问题,进而为演奏者演奏此类作品提供些许参照。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瞬间幻想》;动机性和声;演奏分析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 Sergey,1891―1953)是20世纪俄罗斯最富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音乐领域的所有体裁,其中钢琴作品占有较大比重。
普罗科菲耶夫曾在1941年所著的自传中将自己的创作道路归纳为五个方面,“这里我想就我的创作发展的几条主线进行探讨。
第一条为古典风格的路线……第二条为创新风格的路线……第三条为托卡塔的线……第四条是抒情风格的线……最后关于“怪诞”风格的线,我想说那是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我认为最合理的还是应把它视为上述几条风格特征的延伸。
无论如何,我反对“怪诞”一词的表达,它早已被人们滥用了,实在令人厌烦。
如果要在我的音乐中得以体现,我更愿意用“谐谑性”来将其替代。
”音乐史上将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本文所分析的钢琴套曲《瞬间幻想》是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套作品完成于1917年,由20首独立的钢琴独奏小品组成,其中的11首均写于1915―1916年间。
作品是根据当时俄国颓废派诗人,也是经常与普罗科菲耶夫合作的贝尔蒙特的二行诗而作。
原诗是:“在瞬间的幻象中我看到了世界,充满了缤纷绚烂的七色彩虹。
”20首钢琴小品,不管是情绪表达还是形象塑造,都具有很强的多样性。
作曲家如此安排,就是为了让抒情的篇页与舞蹈诙谐地或是戏剧性地交替出现。
而实际上,这也是普罗科菲耶夫的艺术思想之一,他似乎从不喜欢长期贯注于喜欢的某一种风格模式。
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手法_下_

作者简介:朴英,女,生于1971年。
1994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同年考取本院作曲系和声专业研究生,导师刘学严教授。
1997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现为本院作曲系助教。
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手法(下)○朴 英调 性一、变化音调性普罗科菲耶夫调式和声构思的基本范畴是变化音调性,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普通的小调的复杂化与丰富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调性内有十二个基本音级与和弦,因此可以说这是十二音级的调性。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了解自然音调性中的变化音。
在自然音调性中,基本音级有七个,变化音级都依附于这七个基本音级,它们本身不具备独立性。
比如C 大调中,E -b E -D 的进行,E 与D 都是基本音级,b E 则是做为过渡而解决到D ,所以这种进行是属于自然音调性范畴;相反,同样在C 大调中E -b E -b A 的进行,这时b E 已不再是过渡,因为它并未回到自然音级却进行到了变化音级,因此,这里已不属于自然音调性,而是属于变化音调性了。
那么普罗科菲耶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调性由自然音过渡到变化音的呢?下面就以此为基础,说明变化音调性在作品中的运用。
1、调性内部的变化调性内部的变化是指在自然音调性内,由于变化音因素的增长而形成的变化音调性,最常见的办法是使用线型和弦,这一点已经在前面和弦部分里介绍过,这里仅列举出与之相似的几种其它用法。
例 19《童话》OP.3No.1 这就是调性内部变化的一种方式,这一片段是D 多利亚调式,它可以分为三个声部,低音部为固定低音进行,上声部为三度音程关系的旋律,体现变化音的部分是在中间声部,这个声部始终处于一种半音阶进行,这一点表现在音乐中出现了许多的变化音,并且,穿插于其中的一些自然音也并没有起到其稳定作用,而是伴随着变化音的进行成为了非自然音体系的特征,由此可见,变化音在这一部分里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例 20《托卡塔》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THE NEW V 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这个例子很难辩认出基本和弦的特征,因为其整个部分只有一个和弦,那就是G 小三和弦。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旋律旋法特征分析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旋律旋法特征分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是20世纪最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也是普罗科菲耶夫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它的旋律旋法特征极为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将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征进行分析,为大家揭示其音乐魅力。
普罗科菲耶夫的旋律特征在于其独特的和声运用。
《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旋律并非传统的旋律发展,而是通过和声的变化来展现旋律的多样性。
普罗科菲耶夫以独特的和声色彩将旋律进行了深刻的诠释,使得听者在旋律中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普罗科菲耶夫在《第一钢琴协奏曲》中运用了大量的变奏技巧。
他善于通过对旋律进行变奏,增加了旋律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有时他会将旋律进行颠倒、逆转,有时会加入一些特殊的音乐符号或技巧,从而赋予旋律更为丰富的变化和情感表达。
普罗科菲耶夫的旋律特征还表现在他对旋律的节奏和节拍的巧妙运用上。
他善于通过改变旋律的速度、节奏的强弱来营造出不同的音乐氛围,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多彩。
他还会通过对旋律的节拍进行变化,使得整个曲子更加富有变化和活力。
普罗科菲耶夫在《第一钢琴协奏曲》中注重了旋律与伴奏的互动。
他巧妙地将旋律与伴奏进行结合,使得旋律更加立体,更加丰富多彩。
有时他会利用对位法来呈现不同的旋律音乐素材,有时又会通过对话式的旋律展开,从而营造出更加音乐动听的效果。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旋律旋法特征十分丰富多彩,给人以深刻的音乐享受。
其独特的和声运用、变奏技巧、节奏与节拍的处理以及旋律与伴奏的巧妙结合,都表现出普罗科菲耶夫作为作曲家的高超技巧和丰富想象力。
这些音乐特征使得《第一钢琴协奏曲》成为了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深受乐迷喜爱。
希望大家在欣赏这部协奏曲的时候,能够更加细细品味其中的旋律魅力,感受普罗科菲耶夫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普罗科菲耶夫《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与演奏诠释》范文

《普罗科菲耶夫《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与演奏诠释》篇一一、引言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A 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赢得了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详细分析《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并探讨其演奏诠释。
二、普罗科菲耶夫与《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的《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919年,是他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首奏鸣曲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戏剧性张力,表现了作曲家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
作品中,旋律富有张力,节奏多变,和声饱满且富于表现力,展示了普罗科菲耶夫独特的音乐风格。
三、《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1. 结构特点《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结构紧凑而严谨。
第一乐章为慢板至快板的展开,第二乐章为慢板乐章,带有抒情和宁静的特质,第三乐章则是欢快且充满活力的快板。
各个乐章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 旋律与和声作品中旋律优美动听,富有张力。
和声运用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和声手法,也有新颖的和声结构。
这些和声的运用使得作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
3. 节奏特点节奏是《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重要特点之一。
作品中节奏多变,既有稳定的节拍,也有复杂的节奏型。
这些节奏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动感和戏剧性。
四、《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诠释1. 技巧要求演奏《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需要具备较高的钢琴演奏技巧。
在演奏过程中,要求演奏者掌握准确的音准、节奏和力度,同时还需要运用丰富的触键技巧和音色变化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2. 情感表达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音乐特点和情感内涵。
通过细腻的触键、音色的变化以及力度的对比等手段,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还需要通过准确的节奏把握和动态的演绎来展现作品的戏剧性张力。
调性思维与和声手法创新——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之一

再以第三乐章中的第二个特性主题为例 :该 乐 段 }两个部分组成 。除终止式不 同以外 ,其余都 是 j j 卡 同 的 ,每 部 分 由两 个 乐句 组 成 。第 一 部 分 的 前 四 目
小 节 为 第 一 乐 句 ,前 两 小 节 建 立 在 E 小 调 上 , 和 声 安 排 为 E小 调 卜 — V — I — V 后 两 小 节 转 — — 。 到 了 B小 调 J , 以 该 调 的 主 和 弦 为 和 声 骨 架 这 二 部 分 的 后 四 小 节 为 第 二 乐 句 ,建 亩 E小调 上 . 和 声 安 排 为 小 调 Ⅳ… 一 一 Ⅳ 一 V。这 一 主 V 题 的第 一部 分 与 第 :部 分 的转间上同时熏叠几个调 的多调性写作 。由此 可 见,人们对调性的认 识是各 不相 同的 。我们 应该椿
变化 发 展 的 态 度 去 理 解 调性 思维 。把 调 性 思 维 看作
足 不 同 的历 史时 期 或 同 一历 史H 期 不 同 流 派 的 作 曲 寸 家 们 在 其 作 品 中 的 动 态 的与 多样 化 的 音 乐思 维 的 …
维普资讯
乐
调
房
商
起
段
统 夫
的
比 低四度 的派生调式 ,分别被称为 “ 正凋 ”与 “ 副蒯式” 。在这样的调式体系中,当时的作曲家已 经 懂 得 位 于终 止位 置 的 青 所 具 有 的 相对 稳 定 性 ,于 是 ,常常把正调式 的第…音用于终 止。这个音被称
们 巳 满足于一般 的占她作品中所倡导 的使某 一特
定 乐 段 统 一 l单一 的 调 性 体 系 的 涧性 思 维 , 而在 调 一『 性 处 理 上 开始 了更 大 胆 的 尝 试 。 以 该组 曲第 一 乐 章 的 第 … 个 特性 主题 为 例 : 该
外国现代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人物简介

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的民族元素与个性特征
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 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常融入俄罗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 等元素 • 他善于运用民族乐器,如巴拉莱卡、铃鼓等,使作品具 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对个性化风格的追求
• 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的个性化风格体现在和声处理、音 色运用等方面 •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
02 《第六交响曲》(D小调,作品52)
• 完成于1939年,是普罗科菲耶夫晚期创作的代表作 • 展现了作曲家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和个性化风格的发 展
03 《第七交响曲》(C大调,作品60)
• 完成于1941年,是普罗科菲耶夫生前最后一部交响曲 • 体现了作曲家对古典音乐传统的回归和升华
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音乐与歌剧
普罗科菲耶夫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与贡献
对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发展和推广
•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初最早尝试十二音序列音乐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为后 来的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法
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和个性化风格的形成
• 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的民族元素体现了他对俄罗斯民间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 他的个性化风格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DOCS SMART CREATE
外国现代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普罗科菲耶夫生平与创作背景
普罗科菲耶夫的出生与成长
1891年11月1 日生于俄罗斯 乌拉尔地区的
戈里岑
01
• 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一 位钢琴教师 • 从小受到家庭的音乐熏陶, 展现出的音乐天赋
1930年代至1950年代:晚期创作阶段
• 形成了独特的普罗科菲耶夫风格 • 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乐章和声研究

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乐章和声研究普罗科菲耶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的苏联作曲家、钢琴家。
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07年-1918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的创作初期;1918年-1933年在国外旅居和巡演的创作中期;1933年-1953年回到苏联的创作后期。
其中,他的每个创作阶段都具有其不同的风格变化和创新思维。
特别是在创作后期,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战争题材,充分展现出他的爱国主义民族性创作特征。
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就是这一时期的伟大作品之一。
这部康塔塔作品原为电影配乐作品,配乐由普罗科菲耶夫担任。
其中的第五乐章是《冰湖大战》,作品详细讲述了俄军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英勇指挥下于冰湖大战十字军的情节。
整部康塔塔分为七个乐章,第五乐章《冰湖大战》则在整部作品中处于展开性的关键位置。
从《冰湖大战》中可以看出,普罗科菲耶夫虽然是20世纪的现代作曲家,却仍大量运用传统和弦材料、和声进行以及有调性的创作思维,并充分吸收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
同时,他又灵活运用打破传统的和声材料以及多调性等二十世纪和声技法。
由于该曲是根据同名电影配乐改编而成,电影导演为了使配乐与电影画面同步进行,在选取配乐时难免会做一些删减和截取。
因此普罗科菲耶夫在将电影配乐改为康塔塔体裁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和加强了全曲曲式结构的完整性。
从结构上看,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生平及这部康塔塔的创作简介;第二章对第五乐章所运用的主导动机进行和声研究;第三章对第五乐章的和声材料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第四章对第五乐章的和声技术总体特征及其与音乐表现的关系进行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第五乐章进行和声技法上的详细分析,探寻并提炼普罗科菲耶夫既继承传统又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和声创作特点。
同时,也对他在电影配乐及康塔塔作品之间所做的技术与艺术的处理做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按小三度移位的和弦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

按小三度移位的和弦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是一种以小三度为基础的和弦移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以及现代音乐创作中。
这种技术的使用可以为作曲家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魅力。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历史渊源和当前应用等方面对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一、技术原理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的核心原理是以小三度为基础的和弦移位。
小三度是音乐中常见的音程,其包含的音符可以为作曲家提供丰富的和声变化。
在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中,作曲家可以通过改变和弦中的音符顺序和位置,来达到不同的和声效果。
这种技术的使用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作品的和声结构,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和变化。
二、历史渊源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最早源自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实践。
拉赫玛尼诺夫是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的先驱者之一,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运用了这种技术,使其作品更加富有动感和激情。
随后,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运用,不仅在古典音乐领域,还在现代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当前应用目前,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作曲家和乐队都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了这种技术,以丰富和强化作品的和声效果。
在古典音乐领域,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交响乐、室内乐和声乐作品中,使这些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魅力。
而在现代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中,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的应用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丰富和强化和声效果,还可以创造出新颖的声音和节奏效果,使作品更具创新性和前卫性。
四、总结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作为一种以小三度为基础的和弦移位方法,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魅力。
这种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和强化作品的和声结构,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音乐创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普罗科菲耶夫作曲技术在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为音乐创作带来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朴英,女,生于1971年。
1994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同年考取本院作曲系和声专业研究生,导师刘学严教授。
1997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现为本院作曲系助教。
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手法
(下)
○朴 英
调 性
一、变化音调性
普罗科菲耶夫调式和声构思的基本范畴是变化音调性,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普通的小调的复杂化与丰富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调性内有十二个基本音级与和弦,因此可以说这是十二音级的调性。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了解自然音调性中的变化音。
在自然音调性中,基本音级有七个,变化音级都依附于这七个基本音级,它们本身不具备独立性。
比如C 大调中,E -b E -D 的进行,E 与D 都是基本音级,b E 则是做为过渡而解决到D ,所以这
种进行是属于自然音调性范畴;相反,同样在C 大调中E -b E -b A 的进行,这时b E 已不再是过渡,因为它并未回到自然音级却进行到了变化音级,因此,这里已不属于自然音调性,而是属于变化音调性了。
那么普罗科菲耶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调性由自然音过渡到变化音的呢?下面就以此为基础,说明变化音调性在作品中的运用。
1、调性内部的变化
调性内部的变化是指在自然音调性内,由于变化音因素的增长而形成的变化音调性,最常见的办法是使用线型和弦,这一点已经在前面和弦部分里介绍过,这里仅列举出与之相似的几种其它用法。
例 19《童话》OP.3No.
1
这就是调性内部变化的一种方式,这一片段是D 多利亚调式,它可以分为三个声部,低音部为固定低音进行,上声部为三度音程关系的旋律,体现变化音的部分是在中间声部,这个声部始终处于一种半音阶进行,这一点表现在音乐中出现了许多的变化音,并且,穿插于其中的一些自然音也并没有起到其稳定作用,而是伴随着变化音的进行成为了非自然音体系的特征,由此可见,变化音在这一部分里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例 20
《托卡塔》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THE NEW V 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这个例子很难辩认出基本和弦的特征,因为其整个部分只有一个和弦,那就是G 小三和弦。
在前两个小节里,还可以在中间的声部看出这个和弦,但随着音乐的发展,从第三小节开始,变化音声部逐渐增多,最终取代了基本和弦。
在这时已完全听不到小三和弦的音响,它的地位已经让给非自然音调性变
化音的线性和声进行了。
2、调性外部的变化
调性外部的变化是在原有的调性基础上引用了其它调性的因素。
如同主音大小调的使用、同中音系统的转换,或者是把副调中的和弦直接与主调和弦连接等等。
这样一来,原先的自然音调式里就增加了与自身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它调式的音级,这就是由外部其它调式的侵入而产生的变化音的来源。
例 21
《灰姑娘》
这个片段运用了两种调性的变化。
它的基础调是
E 大调,这一点可以从第1与第4小节看出。
在第2
小节运用了综合同主音与同中间调性的重同名调体系,首先运用同主音调性的原则得到e 小调,再运用同中音调性的原则得到b E 大调,第2小节的b E 大三和弦就由此产生。
第3小节运用的是同主音小调七级的
D 大三和弦,再与
E 大调的属和弦连接,在第4小节
又回到了基础调E 大调。
在这短短的4个小节里,作曲家就运用了这么多的调式变化,使和声语言大为丰富。
例 22《第三钢琴奏鸣曲》
第二乐章
此例的基础调性是d 小调,这点可以从不断反复的属到主的低音和隐藏在和弦中间的d 小调音阶里看出,它的变化音调性则体现在和弦中,从1~4小节,
位于高音部的和弦除冠音构成的音阶以外,它的根音一直是不断重复的#G -G 的进行,并且随着冠音的提高逐渐在二者之间又加进了三音。
虽然#G -G 的进行
2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并未明显地表现出是某一同名大小调的转换,但即使是从这两个单音上也可以看出有半音和弦对置的因素,因此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调性从外部侵入的方法。
通过这些谱例可以看出,变化音调性在语言上是很灵活的,除以上所述外还有许多,无法一一举例,以上所提及的,目的是为打开一条通道,分析普罗可菲耶夫的调性语言的倾向。
二、无调性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遇到的变化音调性有许多种类,有的是利用特殊和弦产生的,有的是通过对功能和声的复杂化而产生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调性体系,即无主音调性或无调性。
无调性与有调性一样,也有许多类型,普罗科菲耶夫的无调性就与其他作曲家的无调性不同,见下例。
例 23
《讽刺》No.4
在这个例子中,中心和弦是在b D 音上建立的小三和弦,这是由于它的长时间的反复所得到的结论。
但在高音谱表上出现的模进旋律却在尽可能的避免着与低音的统一,使这一和弦得不到和声上的支持。
例 24
《瞬间》No.1
运用平行和弦来削弱调性也是普罗科菲耶夫常用的手法。
在例23中,伴奏织体都是由平行的七和弦
构成,它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和弦,而平行的用法又使和弦之间失去倾向性,造成了调性的模糊。
1
2朴 英: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手法(下)
例 25《瞬间》No.
5
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整曲都是无调性构思的类型很少,他经常采用的是在作品的某一个部分运用无调性的手法,上例就是这种情况。
这首作品结束和弦是G 大三和弦,因此看起来把它判断为G 大调应该没有问题,但在前面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调性并未得到支持与巩固。
在第一小节中,G 大三和弦出现的同时,在它下方出现的是#F 大三和弦。
在演奏第二小节F 大三和弦的同时,它下方又伴随着b G 大三和弦,以下几个小节也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
很显然,G 大调并未在这里体现出中心感,那么频频出现
F 、#F (b
G )可以作为中心和弦吗?也不能,因为无论
哪一个和弦出现的同时,都有另一个低小二度或高小二度的和弦出现,这两个和弦似乎都在争取主要地位,但谁都没有得到。
因此,即使结束和弦是G 三和弦似乎也意义不大。
这就是普罗科菲耶夫无调性构思的显著特点
局部有调性感,而整体无调性。
他总
是用种种方法来削弱调性的中心感,即使结束在某个和弦上,也不会使它具有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方面,它具有20世纪新和声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20世纪和声美学的根本前提是和声观念的改变与
和声新感觉的形成。
人们往往认为现实存在的和声不符合过去形成的、不可更改的传统概念,一方面在新音乐中找不到我们所熟悉的和弦与调性;另一方面,
又发现一些无法用传统理论来解释的现象,二者必居其一。
作曲家们或者是完全抛弃旧的和声体系、用某些不同的新体系取而代之,或者是在传统体系中加入新素材、使之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普罗科菲耶夫选择了后者,它广泛的运用了新的表现手段,同时保持了清晰的继承脉络。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证明,新和声具有巨大的情感力与感情表现的真实性,只有它才能反映出旧和声所不能胜任的当代艺术的新内容。
新和声摆脱了旧和声的束缚,正如旧和声抛弃它的前一时期的桎梏一样,只有扬弃了旧和声结构体系和组织手法,才能找到新的组织结构法,才能以新的手段获得音乐的逻辑与美,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美学价值,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
参考书目:
1.《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现代特点》 赫洛波夫著
翟学文译
2.《近现代和声思维发展概论》 汪成用著
3.《近现代和声功能网》 童忠良著
4.《普罗科菲耶夫》 拉里萨・丹柯著
5.《现代音乐史》 葛利菲斯著
6.《二十世纪音乐概论》 彼德・斯・汉森著
7.《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音乐初探》
胡海平著
(编辑 高倩)
2
2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