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的兴起

合集下载

山西的生态变化简史

山西的生态变化简史

⼭西的⽣态变化简史上古时,⼭西森林⼴袤,太⾏、太岳、中条、吕梁、芦芽等⾼⼭区森林茂盛,浅⼭丘陵区林⽊⼴阔,就连汾、涑平原区也林草浓郁。

随着⼈⼝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滥伐森林⽇趋严重,破坏范围由南向北,由平原区向浅⼭丘陵区不断蚕⾷推进,并逐渐扩展⾄深⼭区森林。

三四千年间,破坏所及之处森林逐渐消亡。

从⼭西森林覆被率的变化情况,⼤体看出森林消亡的速度。

据⼭西省林业部门的约略估计,夏商以前⼭西的森林覆被率⾼达70%以上,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在50%~70%之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40%~50%,唐宋辽⾦元时期为30%~40%,明代是森林急剧消亡时期,明初为30%左右,明中叶骤降到15%,明末清初约10%,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建⽴时仅为2.4%。

⼭西森林的衰减以⾄消亡,经历了⼏千年的滥采滥伐过程,其中包括⽆休⽌的毁林垦⽥,民⽤和⼿⼯业⽣产⽇积⽉累的⽊材消耗,以及历代不时发⽣的战争破坏。

但是,造成森林毁灭性破坏的原因,是集中采伐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

⼭西⽊材储量丰富,距离历代王朝建都地较近,⼜有⽔陆交通较为便利的条件,为历代集中采伐的⾸选之地。

古代北⽅王朝,建都城,修宫殿、⾏宫、官府、苑囿、陵寝,多由⼭西采集良材巨⽊。

西晋后,采伐量和采伐规模急剧增⼤,晋西、晋北和晋中、晋东南各地森林,都遭到掠夺式的集中采伐,使连⼭连沟的森林逐渐砍光伐尽,留给后⼈的是⼀⽚裸⽯、⾚地,严重恶化了⼭西的⽣态环境。

战国时,⼤兴垦⽥兴农,汾河、涑⽔流域平原区的森林⼤部遭到破坏,⼭区森林也偶遭破坏。

战国时赵武灵王在邯郸筑丛台,曾取材于太⾏⼭。

秦汉时,农⽥拓垦继续发展,平原农区基本形成,平原区已再⽆林区,北部边境也开始了农业的开发,⽽各⼭区虽然是森林区,但已时时遭受破坏。

东汉中平⼆年(185),京师洛阳南宫⽕焚后重建,曾调运太原、河东……诸郡⽊材。

魏晋时,重建洛阳城,取材于西河(今离⽯、中阳、汾阳⼀带),由汾河、黄河⽔路运出(《周书·王罴传》)。

调研报告关于晋商

调研报告关于晋商

调研报告关于晋商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晋商的发展背景、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进一步推动晋商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三、晋商概述晋商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商业团体,起源于中国山西省,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商业模式。

晋商以其勇于创新和经商精明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四、晋商的发展背景1. 地理位置优势: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黄河、南北交通线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成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2. 自然资源丰富:晋商所在的山西省地质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资源著称,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撑。

3. 社会背景:晋商的兴起与明清时期的军机处、行宫、二十四衙门、战争、政治经济改革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晋商的特点1. 团结互助:晋商注重家族团结和互助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商业网络和家族连锁。

2. 商业道德:晋商重视商业道德,讲究行业操守,注重诚信和信誉的建立。

3. 创新精神:晋商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应对市场变化,敢于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

4. 公益事业:晋商在商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和家乡。

六、晋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1. 就业岗位:晋商在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一部分人口就业问题。

2. 经济发展:晋商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 基础设施建设:晋商肩负着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的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文化传承:晋商作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代表之一,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调研结论与建议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继续倡导创新精神:晋商应秉持创新精神,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商业趋势,不断探索和创新。

2. 加强职业教育:晋商可以积极支持当地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商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晋商的兴盛之路

晋商的兴盛之路

晋商的兴盛之路1、地理及自然条件山西居天下之中,是沟通四方贸易的要冲,又与帝都长安、开封、北京相邻,王者之都,自然是高消费的城市。

山西地接边塞,为历代与塞外民族通商的桥梁。

因此,山西所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经商。

山西素有“八分山丘二分田”之说,境内除有起伏的山丘外,北部地瘠民贫,南部和中部汾河沿岸,虽稍多活土,但“地狭人满”,农田不足。

据统计,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1949年山西省人均耕地由10.82亩降至4.88亩,其中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均耕地达到最低点,且十年九旱,即使是丰年,居民的粮食也常感不足,从而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外出经商。

这就为晋商的崛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2、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入明以后,新统治者为了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对农民、工商业者采取了一系列的让步政策,诸如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移民屯田、推广桑棉种植、减轻商税、严惩贪污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全国水陆交通进一步发展,简品交换打破了地域限制,商业资本也逐步活跃起来。

随着明初“开中法”的实施,北方边境贸易发展很快。

明后期1518年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税“概以银征收”,因而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对商人来说这是一个解放。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实行了“摊丁如亩”的政策,取消几千年来沿袭的人丁税,实行单一的土地税制,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3、与封建政权力量相结合晋商在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封建政权力量相结合,清王朝许多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得力于晋商的赞助。

1720年西北准噶尔叛乱,清政府调集重兵征剿,当时因路途遥远,运输粮秣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晋商得知后积极地随军进剿,代运军粮。

21506700

21506700

到允许商人参 与生产 运销 , 东盐 商在 国内 的地 位 逐步 河
显赫 , 晋商群体 由此 开 始崛 起。 同时 明政 府为北 方 边镇 筹集军饷而推行 开 中制 , 为身处 富盐 地 区 的山西 商人 也 提供 了发展 的契机 。山西铁 矿 资源 丰 富 , 用铁 器 和农 炊 用铁器更是明清 时代 民间 生活 生产 必需 物 品 , 这也 就形 成 了通过省 内外 商人 运销铁 制 品 的较 大市 场 , 为 山西 也 商人 队伍 的壮大发挥 了较大 的促进 作用 ; 第二 , 山西地处 中原 内陆与北方 游牧 民族地 区 接壤 的要 冲 , 这是 晋 商兴 起 的有利地理条件 。山西地处 内陆 、 耕纺织 为主 , 农 一方 面随着生产 的发 展 , 对北 方游 牧 民族 的皮 货 、 马匹 、 牛 耕 等具有较大需求 。另一 方 面 , 北方 游牧 民族 对 内地 的 口
系, 基因遗传与扬弃创新之关系, 生态寿命与组织进化之关系四个方面。如何传承明清晋商文化优秀成果, 激
发 2 世 纪新晋 商雄风 , 1 必需处理好这四个关 系, 决好这 四个问题 。 解 关键词 : 商兴衰 ; 晋 新晋商崛起 ; 生态学原 因 中图分类号 : ) 3 C 3 X 晋商是我国明清时期 国 内最活跃 、 力最大 的商帮 , 势 其富可敌 国 的资 本 积 累, 所不 包 的经 营范 围 , 及 国 无 遍 内、 远涉多 国的市 场 区域 , 达 5 0余 年 的活跃 周期 , 长 0 在 世界商业史上是罕见 的。站在 企业生态 系统 的角度解析 晋商兴 衰的原 因 , 对如何 重振 晋商 雄风 、 树 晋商辉 煌 , 再 打造“ 新晋商” 品牌 , 无论从 政府宏 观调控政 策的制定 , 还
企业的“ 生态位 ”其实就 是企业利 用环境 机会 、 , 避免

晋商的发展史

晋商的发展史

晋商的发展史晋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集团之一,起源于中国山西省的晋中地区。

晋商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贡献了许多对中国商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

晋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晋商以盐业为主要经营领域。

晋中地区盛产盐,晋商通过盐业的经营成为当地商业的主导力量。

晋商通过发展盐业,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商业经验,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商逐渐实现了经济多元化发展。

他们开始涉足煤炭、铁路、金融等行业,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晋商通过投资煤矿和铁路建设,为山西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们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也为当地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晋商的成功还得益于他们独特的商业理念和经营模式。

晋商注重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延续,通过世袭制度确保企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晋商注重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然而,晋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近代以来的政治动荡和战争给晋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企业遭受了重大损失。

此外,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对晋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晋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发展道路,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

如今,晋商已经成为中国商业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不断创新、开拓市场,致力于实现更大的发展。

晋商的发展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企业家精神和商业智慧的典范,也为中国商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晋商的发展史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他们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成为中国商业的佼佼者,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晋商的发展道路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和创新,才能在商业竞争中取得成功。

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摘要:晋商崛起于明而鼎盛和衰落于清,在历史上全国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晋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忠义守信的精神和品质之外,还与山西特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参考了相关学术论文与书籍,着重分析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晋商兴衰地理环境晋商精神晋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然而,通常意义上的晋商是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明清时期,晋商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并且几乎垄断了国家对外贸易,其活动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印度,并远涉中亚、西亚,北抵蒙古直至沙俄,南到南洋诸岛,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名扬海内外,直到今天仍被人们赞誉。

然而,清朝末年,由于国家的腐朽和晋商自身的缺陷,盛极一时的山西商帮如石沉大海、销声匿迹,国内一等商人的头衔让位给了南洋商帮。

无论是兴盛还是衰亡,晋商的发展和演化都与山西特有的地理位置所创造的独特的商业地域条件密切相关。

一、晋商兴盛的地域因素(一)、山西位于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过渡带上,从事商业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商业活动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形成社会地域分工所产生的。

地域分工的出现,必然使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人们为了生活进行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

而处于两地域之间的地带必然成为商品交换的场所,生活于此间的人们也自然而然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人。

山西地处我国中原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区向北方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牧业经济区的过渡带上。

省境南部以及省境以南,包括晋南盆地、上党盆地、关中平原以及黄河中下游平原是种植业相当发达的耕作区。

而省境北部以及省境以北广大地区则是历史上各游牧民族相互更替的以牧业为主的牧业经济区。

因而,山西成为两大经济区互通有无的必经之地。

山西很早就产生了早期民族间的边关商品交换。

并且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有着固定商路与集散场所的边关贸易。

晋商在商事活动中主要从事粮食、茶叶、中药材、毛皮、纺织品、牲畜以及缝纫针、铜器、铁器等商品的贸易。

清朝的山西晋商与商业经济

清朝的山西晋商与商业经济

清朝的山西晋商与商业经济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而晋商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业集团之一。

二者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关系,促进了山西的商业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山西晋商与商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晋商在山西商业经济中的作用。

首先,晋商在山西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山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势险要,交通便利。

加之山西盛产煤炭等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煤铁工商业基础。

而晋商则是利用这一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崛起的商业集团。

在清朝时期,晋商积极参与煤炭、铁业等重点产业的开发与运营,为山西的商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晋商的商业模式也对山西的商业经济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晋商注重家族企业的发展,世袭经商的模式在他们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晋商家族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承担着特定的职责和责任,形成了高度分工的经营体系。

这种商业模式的运作,使晋商能够更好地运作和管理商业企业,提高了效益和竞争力。

晋商的商业模式对当时山西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晋商在山西的商业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商人,更是社会的粘合剂。

在清朝时期,山西的社会结构相对封闭,晋商通过经商活动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帮助农民解决债务问题,提供救济和赈灾帮助,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晋商还注重教育和慈善事业,兴办学校、修建水利工程,提供各类慈善捐助,为山西的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努力。

最后,晋商在商业经济发展中的成功也赢得了清廷的赞赏和支持。

清廷鼓励晋商参与海外贸易,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护。

晋商利用这一机遇,积极开展与外商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山西商业经济的发展。

晋商还广泛涉足银行业务,发展出了自己的金融体系,为当时的商业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总而言之,清朝的山西晋商与商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晋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商观念,为山西商业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们积极参与煤炭、铁业等重点产业的开发,推动了山西的工商业发展。

描述山西环境变好的文章

描述山西环境变好的文章

描述山西环境变好的文章
(原创版)
目录
一、山西环境问题的历史背景
二、山西环境治理的措施
三、山西环境变好的表现
四、未来山西环境发展的展望
正文
一、山西环境问题的历史背景
山西,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一直以来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长时间的煤炭开采和工业发展,使得山西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一度使得山西的环境质量堪忧,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山西环境治理的措施
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山西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大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其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再次,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实施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三、山西环境变好的表现
经过多年的努力,山西的环境质量已经开始逐步改善。

空气质量明显提升,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

水环境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许多曾经黑臭的河流已经开始恢复清澈。

此外,山西省的生态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四、未来山西环境发展的展望
在未来,山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环境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著则是在第七章谈到山西商人在清代的兴盛 时, 首先对雍正《山西通志》和光绪《山西通志》两 志①人物篇中的商人作了统计, 其中经商本省者, 以 及虽去外省经商但未指明地点者除外, 去外省某地 和国外经商的, 明代有 14 人, 清代有 42 人。作者将 以上明清两代的山西商人, 其经商地点和籍贯, 分别 列表进行了对比, 指出:“若从地理角度,把山西分为 南、中、北三大部, 就可看出山西各地商人的发展过 程 。 明 代 14 人 , 南 部 ( 平 阳 府 和 泽 州 ) 11 人 占 78.6% , 中 部( 太 原 府 ) 2 人 占 14.3% , 北 部( 大 同 府) 1 人占 7.1%。清代 48 人( 此数字与表中的 42 人 不相符, 大概是原先表中不包括的人又给统计进去 了。笔者按, 下同) , 南部( 蒲州、平阳府、绛州、潞安 和泽州府) 24 人( 表中有 23 人 ) 占 50%, 中 部( 太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晋商; 明清; 走西口
中图分类号: X1 7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 2987( 2006) 04- 0030- 05
关于晋商兴起与山西农业生态环境有否关系的 问题, 张正明所著的《晋商兴衰史》( 山西古籍出版 社, 1995 年 12 月) 和黄鉴辉所著的《明清山西商人 研究》(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2 年 6 月) 两书, 在分 析晋商崛起的原因时, 也都涉及到了。张著在第一章 第三节晋商兴起的原因中写到:“早在明代, 山西南 部由于地狭人稠, 人们为谋生计多外出经商, 而山西 北部土瘠民贫, 却‘拙于运营’, 外出经商人相对要 少。明初山西南部地狭人稠, 从洪武到永乐的 18 次 从晋省移民‘就宽乡’也说明了这一点”。黄著则是 在第一章第五节山西的移民逃民与山西商人的关系 中, 简要叙述了洪武、永乐年间山西移民的情况后 说:“人多田少的矛盾,靠几次移民, 并不能根本上解 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加之明代灾荒不断, 在移民之 外, 又出现了大量逃民。”
如果从环境和经济的状况来分析, 笔者以为, 明 代山西在朝廷为官者以晋南人居多, 与前述明代山 西商人的近 80%是南部商人, 这两个现象并非偶然 巧合, 而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 明代山西南部的平阳府, 包括了清时的平阳府、蒲州、绛州和解州, 涵盖了汾 河流经的临汾盆地和蒲州盆地。这两大盆地,耕地历 史悠久, 水利灌溉条件较好, 直至清初, 其灌溉效益 在省内还是首屈一指的, 因此该地区也显得比较富 足, 有道是:“当成弘时,闾阎殷实, ……男好蓄积, 女 好机杼。”[4]家境殷实, 既是读书的经济基础, 也是行 商的资本。明初最具有经济实力的“秦、晋的富户逐 渐垄断了报中特权, 形成为明代最早兴起的地方商 人”[5]。据张书搜集的资料介绍, 蒲州商人王文显、王 海峰、李仲节、范世逵、席铭、张四教, 以及猗氏人沈 江、安邑人王玺都是“以商起家”, 由此可见, 山西的 富户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是山西的南部地区。
李心纯, 林和生:
山西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的兴起
山西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的兴起
李心纯 1 林和生 2 ( 1.日本国立茨城工业高等专门学校, 茨城 常陆那珂
2.日本常磐大学, 茨城 水户 310- 8585)
312- 8508;
摘 要: 晋商的兴起与明清山西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关, 但是明代晋商和清代晋商并不一样。一般来说, 明初山西
二、山西农业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兴起的关系 明代 开 国 皇 帝 朱 元 璋 重 本 抑 末 , 实 行“ 在 外 兵 马尽是屯兵, 官俸兵粮, 皆出于是”之制。其时九边 所包括的长城沿线及其以南地区, 许多集中驻屯的 城堡附近均被大规模开垦。这大规模开垦的荒地, 即 便不是草原, 当也生长有植被, 一旦被破坏, 即就地 起沙, 风起沙扬。如果从晋陕甘宁长城沿线再向纵深 伸展, 则屯田又多属黄土高原之上的丘陵坡地。黄土 高原多沟壑, 坡度一般变化也比较大, 而且又有暴雨 相对集中的自然因素, 加之其地域多沙黄土, 可蚀性 很高, 因之很容易受到侵蚀而发生土壤演替。 明中叶以后, 山西西北部大同府属的左云、右 玉、平鲁一带, 屯田“地本接壤, 粮有定额, 而水冲沙 压 、 咸 薄 不 堪 者 多 有 之 ”[8]。 隆 庆 年 间 ( 公 元 1567 ̄1572 年) 总理屯盐都御使庞尚鹏的上疏中已 有毛乌素沙漠南进, 正在吞没与晋西隔黄河相对的 九边榆林地区的事实:“其镇城一望黄沙, 弥漫无 际, 寸草不生, 猝遇大雨, 即有一、二可耕之地, 曾不 终朝, 尽为沙碛, 疆界茫然。至于河水横流, 东西冲陷 者往往有之, ……照得该镇地方, 高仰者岗阜相连, 卑下者沙石相半, 其间称为腴田, 岁堪耕牧者十之 二、三耳。且天时难必, 水利不兴。雨或致愆期,则束 手无从效力。”[8]到乾隆年间( 公元 1736 ̄1796 年) 陕西的延安、榆林二府, 已是“地处沿边, 土多沙漠, 各邑农民全赖耕种口外地亩以资生计, 春出秋归, 岁 以为常”[9]。从有关晋西北及陕西榆林等处土地的描 述中, 不但可以看出从明末到清初的二百年间, 九边 一带的土地多已出现退化性演替, 农业生态环境发 生了很大变化, 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农民是迫于无 奈才去口外耕种的, 究其实是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有 着密切的关联。 明代九边屯田的滥垦, 再加上对森林的滥砍、滥
收稿日期: 2006- 01 - 05 作者简介: 李心纯( 1 948- ) , 女, 北京人, 历史学博士, 原为山西中医学院副教授, 现为日本国立茨城工业高等专门学校非常勤讲
师, 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 林和生( 1 948- ) , 男, 上海人, 教育学硕士, 原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现为日本常磐大学副教 授 ,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近代史。 ①黄著所言“《山西通志》的雍正和光绪两个版本”有误, 应当是两志。
上述两个现象, 其中山西官员在明朝廷任职的 兴盛时期, 以晋南人为最多; 而明代的商人也以晋南
人为最多, 二者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其必然性? 如上所述, 明代山西人在中央政权中做过高官
的近百人中 , 绝大部分 是 科 举 入 仕 , 86%为 进 士 出 身。这一现象首先说明了明代中期以前, 山西的读书 人多, 而晋南地区的读书人更多。山西读书人多, 想 读书比较容易, 应该是明初以来山西经济状况比较 好的证明。正因为如此,洪武二十六年山西的每亩平 均米麦征粮额( 6.69 升) , 与南直隶扬州府的每亩平 均米麦征粮额( 6.96 升) 竟然所差无几[2]。笔者曾作 过统计, 山西在明代弘治 ( 公元 1488 ̄1505 年) 以 前, 户、口数一直是增加的,全省平 均 人 口 密 度 已 达 到 每 平 方 公 里 33.6 人[3]。 与《 明 史·食 货 志 》所 说 : “洪、永、熙、宣之际, 百姓充实,府藏衍溢。……上下 交足, 军民胥裕”参照来看, 不但说明当时山西的经 济状况良好, 而且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 还能从一 定程度上说明山西的土地承载力, 也足见明前期, 甚 至可以肯定明中期以前, 山西并不是一个穷省。
明末各省都有逃民, 为什么偏偏晋商独成气候? 农业生态环境与逃民之间有什么关联? 与晋商的崛 起究竟有没有关系? 这便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张著在第七章第二节山西商人家族与徽州商人
家族的比较中, 指出了这样一个现象: 山西“商人家 族分布全省五府十六州百余县, 而明代大商人家族又 多集中在山西南部地区, 如前述蒲州张氏、王氏, 都是 官商结合的大商人家族。从清代始, 山西南部的大商 人家族衰败, 代之而起的是山西中部的大商人家族, 大多在晋中的祁县、太谷、平遥、介休、榆次等县”。
·31 ·
李心纯, 林和生:
山西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的兴起
则十室九空。”[6《] 山西通志》也有记载:“土狭人满, 每携资走四方, 所至多流寓其间, 虽海噬山陬, 皆有 邑人。”[7]如果说山西人以地理之优势, 俟明初开中 法实施, 便捷足先登, 纷纷进入北方边镇经商, 靠的 是手中有资本的话, 那么到了明之后期, 其南部之人 却是迫不得已而为商为贾了。不过即便如此, 也是 “携资出走”的。因此可以说, 明代山西南部的商人 多, 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明末经济 条件恶化, 产生大商人的基础在弱化, 读书人也在减 少, 就不足为奇了。
在农业社会里,毕竟要以农业经济为基础。明人 张瀚在其所著《松窗梦语》中说:“ 河 以 北 为 山 西 , ……所辖四郡, 以太原为省会, 而平阳为富饶。大同、 潞安, 独边寒薄, 地狭人稠, 俗尚勤俭, 然多玩好事 末, 独蒲坂一州富庶尤盛, 商贾争趋。”但是, 到明代 后期显然起了变化, 万历时曾任内阁大学士的蒲州 人张四维说:“吾蒲介在河曲, 土陋而民伙, 田不能 以一援, 缘而取给于商, 计其挟轻资牵车走四方者,
· 30·
阳学刊 2006 年第 4 期
·晋 文 化 研 究·
原、汾州府) 14 人占 29.2%, 北部( 忻州、代州、宁武 和大同府) 10 人( 表中有 5 人) 占 20.8%”。黄书以 此表说明山西南中北三部商人在全体商人中比重的 变化, 同时指出明代山西南部商人多, 以及南部商人 发展早于中北部商人的现象。“到了清代, 南部商人 比重减少, 中北部商人比重上升占到一半, 说明中北 部 商 人 主 要 是 在 清 代 发 展 起 来 的 。 ”因 为 上 述 表 中 的清代商人多是乾隆以前的人, 所以该书作者又查 阅了清政府保存的一些城市商人捐银的档案, 并将 有关山西商人中捐银者的籍贯、人数、城市摘录出来 列表, 说明“汾州、太原两府商人的兴盛和成为商人 的主体”的现象。
由上述内容来看, 张著和黄著的论断并没有相 矛盾之处, 难得的是黄书以详尽的量化资料,将山西 商人在明清两代地域分布上有变化的现象, 表述得 更清楚, 因而更令人信服。
高春平对明代中后期晋籍官员的地域分布概况 作了整理,“晋籍官员中身为宰辅者 5 人, 官至六部 尚书、侍郎、都御史、通政史、总督、巡抚、总兵 者 80 人。”[1]87-91 作者又根据《明史》、《明实录》、《明人传 记资料索引》有关资料列表总结说:“明代中后期山 西人在中央政权中做过高官的就有近百人, 地方官 员尚未计算在内。他们中绝大部分是科举入仕, 86% 为 进 士 出 身 。 ”从 地 域 分 布 上 看 ,“ 官 员 中 晋 南 人 最 多, 其次是晋东南, 晋北、晋中地区最少。”笔者据所 列之表, 又按时代进行了排比。如果将有明一代的 276 年 分 三 个 时 期 来 说 , 那 么 , 从 成 化 ( 公 元 1465 ̄1488 年) 到嘉靖( 公元 1522 ̄1567 年) 的明中 期阶段, 是山西官员在朝廷的兴盛时期。按高氏表中 所列, 共有 41 人考取进士, 并在朝廷做官, 占表中所 列官员的 54%。其中晋南人确实最多, 有 19 人, 占 41 人中的 46.3%, 晋中地区 10 人, 占 24.4%, 晋北地 区 5 人, 占 12.2%, 晋东南地区 7 人, 占 17%。从兴盛 时期的情况来看, 晋中地区排在晋东南之前, 超过晋 东南地区至少 7 个百分点。而从隆庆 ( 公元 1567 ̄1673 年) 到崇祯( 公元 1628 ̄1644 年) 的明代 后期阶段, 晋南地区降到了 4 人, 晋中地区有 3 人, 晋北地区有 4 人, 只有晋东南地区稍微多点儿, 也只 是 11 人而已。之所以将中期和后期分开来说, 是因 为可以显示出从中期到后期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