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及摘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外人》读后感及摘录

我们该如何存在

我们该如何存在,命题似乎太大了些,那么缩小一点,我们该做怎样的自己和怎样做自己。马克思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以为身处

社会之中而为人,那么就必将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诸如公民、学生、爱人、父母、警察等,而各种社会化角色大多有其在一定区域内适用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也就是在这个角色里,你应当怎么做。

在个人意识微弱的以往大多数人类历史时期,人们大都自觉奉行这些规范,即使有少部分特立独行的人,也会在大多数人的口水中被淹没。但现在情况大有不同,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意愿时常和外界的角色规范所冲突,所以该怎么选择呢?我们应该做真实的自己,不顾社会的(道德)规范所约束,还是踏踏实实地扮演我们所处的各个位置中的角色呢?

小时候,大人们时刻灌输一些他们认为毋庸置疑的观念,其中最具普遍性的就是“懂事”“听话”。我从小就是懂事的乖孩子,近乎所有亲戚都如此夸赞,并时常在我面前数落指责谁家孩子一点都不听话之类的,当时我颇为沉迷这种虚幻的虚荣心之中,并从内心里不甚喜欢那些“不懂事”“标新立异”的同龄人。

直到近些年才发现原来我忽略了双刃剑另一面带来的对于我性格形成的不良影响:敏感于他人脸色,做事考虑太多时常自缚手脚,自我价值感低,看人充满偏见,讨好型人格等等。当然,往好的看,这也让我更加沉稳并且具有同理心。有意识得去改正这些已经成为潜意识的性格特点真的是漫长而痛苦的历程,不过事在人为。除了这个最典型的当然还有各种其他的“良言相劝”以及大家心中默认的规范,一旦你越界,就可能需要面对别人的口诛笔伐。

我想,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割裂的社会,不仅仅是财富和地位,而是处处充满了割裂。譬如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和年轻一代就有天壤之别,这可以体现在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上。前不久我跟老爸谈到现在年轻人很多都不打算生小孩,不结婚的也越来越多,他不以为然,指责我们这一代人很自私,什么都是想着自己一时快活,太过自我。我惊觉不能继续这个话题,于是赶紧结束。事后回想其实他说的也不无道理,站在他们的视角上看,的确如此,并且我认为实际情况也相差不会太大。

我们这些在中国市场化经济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从小就对各种舶来品耳濡目染,尤其是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想,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越来越向西方靠近。消费主义深入人心,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大受欢迎。不得不承认的是,按自己的想法而活,的确非常爽,没有外在的各种约束,不用考虑外界的眼光。但同样也存在着隐藏起来的风险,当上一辈人逐渐退出舞台,新时代的人接手这个社会,我们仅存下来的那些得以维系我们民族和社会关系的传统事物很有可能消逝。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将就,不曲意逢迎,不顾及他人,不居安思危,宗族血缘关系或将瓦解淡化,人人都将成为孤岛。这是我的片面构想中站

在整个社会来看,而站在个人角度看,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希望以各种方式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追求成本最小化,既然有些事我做了也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和收益,并且也不能让我获得情感上的愉悦,那我为何要花费有限的精力去做呢?有些事为什么要道德绑架呢?我有权利不这样做吧。我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简单充实地度过一生,为什么一定要求我出人头地呢?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那我可不可以把每个今

天当做最后一天,去追随内心肆意享乐呢?只要不触犯法律,不顾别人的眼光,是不是我就可以随自己喜好来决定是否遵循道德呢?

评判

我想知道,评判一个事物的好坏优劣,是否都有客观的标准呢?那么评判一个人呢?我们的影视作品通常乐意塑造至善和至恶的角色,以便我们一眼就能判断他的好坏,可是真实世界里的人,怎么可能是仅仅用好坏来区分判断呢?主角默尔索杀了人,法官根据他先前的各种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判定他的毫无人性,最后判处他死刑。我们有幸在这部小说中站在这个罪犯的视角来看待这整个事件,了解到默尔索其实远非法官所说的那样卑劣可鄙。他爱母亲,只是并不以与常人同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不信上帝,因为他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拥有的一切和上帝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并非麻木不仁,相反他非常热爱生活,乐于观察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只是,比较自我。

但是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看,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他的种种表现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有多么爱自己的母亲,却只能大致推断出他的不孝、鲁莽冲动、狡诈和荒淫,这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错觉。但事实是没有人可以拥有上帝视角,如果我们不用一个人过去的经验去判断其为人,又能通过什么呢?个人主观的言语时常只是自己的遮羞布,相信也没有谁会去仅凭一个人对未来的许诺而去试图认清其本质。而这是否又说明了我们还是应该尽力扮演所处角色的应然状态呢,如果我们表现的太过自我,是否会在某天因为别人的观察判断绊倒自己?不过我很怀疑到底什么才有资格去评判一个人,是法律?道德?还是人?或许都没有。我们也只能尽量客观地去认识一个人的过去以及现在的状态,但远谈不上评判。

主观和客观

主观我理解为个人感受,客观我理解为客观事物和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似乎永远也不可能画上等号,每个人的视角、价值观以及信息量都不尽相同,因而对一件相同的事物必然有着不同的感受,并且影响着自己的判断。默尔索看到的是自己杀了人这个事件,并且知道其中的一些意外因素,法官看到的是他在先前一些事情上表现出来的的冷漠无情和冥顽不灵,法庭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毫无道德感的杀人犯被法官判处大快人心的死刑。一个人杀

了另一个人的客观事实,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到了每个人眼中就变成截然不同的感受。毫无疑问,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主观的,只是因为我们脑海构建的是这样,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客观地理解和看待过任何事物,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没有上帝视角。你当然可以认为世界完全就是你想的那样,你也可以认为世界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样,我认为这都是正确的,你的世界是你想的那样,客观世界就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样。

想起中学时代的自己,最爱看各种时事热点,并乐于和别人探讨,尤其是各种国家大事,颇有指点江山的快感。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渐渐地没有了往昔的热情,我不再追随新闻和社会热点,不再去指责或赞美,也很少被各种媒体调动自己的情绪,在这个推送算法和传播技巧极其成熟的时候,我觉得应当对媒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让偏见、无知和傲慢占满整个心灵。

其实看这部小说时间很短,因为篇幅实在不长,但看完脑子如同被各种信息占满,联想到了很多东西,但篇幅有限,就到此为止吧。很多问题可能在某些领域早就有了答案,但在我的内心还没有答案,其实作为渺小个体的我去考虑这些宏大的命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的,无非就是丰富一点自己的世界观,多增加了一些不知何时才能解开的疑惑。虽然明知道将来可能会有很多未知的风险,但我还是想尽力去改变,做自己就好了。

前不久看了张三,哦不,罗翔老师的访谈令我受益匪浅,超级喜欢并认同他的一句话,就以此作为结尾吧。“我们应当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承认你的理性是有限的,承认你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你的阅读是有限的,承认你整个人就是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