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文化论文作业
微时代新媒体助文化传播作文

微时代新媒体助文化传播作文英文回答:The emergence of the micro era has greatly facilitated the spread of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such a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mobile apps, information can be disseminated instantly and widely. People can easily share their thoughts, opinions, and experiences with others, regardless of time and location. This has led to the rapid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For example, through social media platforms like Facebook and Instagram, people can easily share photos, videos, and articles about their cultural experiences. This allows others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customs, traditions, and lifestyl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t promote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understanding among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In addition, new media has also provided a platform forcultural influencers and content creators to showcase and promote their work. For instance, popular YouTubers and bloggers often share their travel experiences, food adventures, and fashion trends, which not only entertain their audience but also introduce them to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as it reaches a large audience and influences their perceptions and interests.Moreover, new media has made it easier for cultural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their events and activities. They can create online campaigns, share updates on social media, and even livestream performances or exhibitions. This allows people who are unable tophysically attend these events to still experience and appreciate the cultural content. It breaks down geographical barriers and expands the reach of cultural activities.中文回答:微时代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024年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参与式文化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参与式文化的特点、影响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参与式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参与式文化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用户积极参与内容创作、传播与互动的文化现象。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用户参与度高: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参与途径,使得用户可以积极参与到内容创作、传播与互动中。
2. 内容丰富多样:参与式文化使得内容呈现多样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创作和分享各种类型的内容。
3. 互动性强: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实时互动的机会,使得信息的传播与反馈更加迅速。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参与式文化表现在新媒体时代,参与式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社交媒体、网络社区、在线视频平台等。
以下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1. 社交媒体: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轻松发布自己的观点和内容,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这些平台为用户的参与提供了便利,使得参与式文化得以充分展现。
2. 网络社区:如知乎、豆瓣等网络社区,用户可以参与到各种话题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
这些社区为用户的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平台。
3. 在线视频平台:如B站、抖音等在线视频平台,用户不仅可以观看视频,还可以参与到视频的创作和评论中,与其他用户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四、参与式文化的影响参与式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创新:参与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用户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实现价值的平台。
2. 信息传播:参与式文化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3. 社会参与度:参与式文化提高了社会的参与度,使得更多人愿意参与到社会事务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参与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参与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社会进步:参与式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用户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的机会。
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作文

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作文《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作文》篇一: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作文嘿,咱得唠唠这新媒体和传统文化的事儿。
你说这传统文化吧,就像个老古董,一直搁那儿,好多人都快把它给忘了。
可这新媒体呢,就像个超级酷炫的新玩意儿,人人都爱。
那为啥不能让这俩凑一块儿呢?就说我自己吧,以前我对传统文化也就那么回事儿。
像京剧,我就觉得咿咿呀呀的,那唱腔慢得像蜗牛爬。
可是有一次,我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一个京剧演员的小片段。
那演员的扮相简直绝了,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他的眼神,那真叫一个犀利又有神,仿佛能把我看穿似的。
他的动作,一招一式,都像是有魔力,我突然就被吸引住了。
这就是新媒体的厉害之处啊,它把传统文化这么一包装,就像给一个原本灰扑扑的宝石擦去了灰尘,瞬间就闪耀起来了。
我觉得吧,新媒体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喇叭。
传统文化自己在那小角落里,喊破嗓子也没多少人听。
但是新媒体这个大喇叭一喊,嘿,全世界都能听到了。
比如说那些关于传统手工艺的视频,像捏泥人、剪纸啥的。
以前我都不知道这些玩意儿这么有趣。
在视频里,那一双双巧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块泥巴在手里一会儿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一张纸在剪刀下就像跳舞一样,很快就变成了精美的图案。
这要是靠以前那种宣传方式,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些传统手工艺这么酷。
但是呢,也有人说,这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会不会把传统文化给变味了呢?我觉得吧,可能会有那么一点儿风险。
就像京剧,有些短视频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把一些经典的片段改得特别夸张。
这就有点像把一个原本精致的菜肴,加了一堆乱七八糟的调料,虽然味道重了,但是失去了原来的韵味。
可是话又说回来,要是没有这种夸张的改编,可能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会去关注京剧呢。
所以啊,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就像是在走钢丝。
一边要让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一边又要保留它的原汁原味。
这可不容易,但我觉得只要把握好度,新媒体绝对能成为传统文化的超级助力。
咱可不能让传统文化就这么默默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得让它在新媒体这个大舞台上好好地秀一把,你说是不是?《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作文》篇二: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作文哟呵,今天又来聊聊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这事儿。
《2024年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交流和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与式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新媒体为平台,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文化创作、传播和消费的过程中。
本文将就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
二、参与式文化的特点1. 互动性:参与式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性。
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和创作,与其他人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
2. 共享性:参与式文化强调信息的共享和传播。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轻松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让更多人受益。
3. 创造性:参与式文化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内容。
这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4. 去中心化:参与式文化打破了传统的中心化模式,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三、参与式文化的影响1. 文化民主化:参与式文化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文化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民主化。
这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 推动创新:参与式文化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3. 改变消费习惯:参与式文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加注重参与和体验,愿意为优质的互动式内容和服务付费。
4. 挑战传统媒体:参与式文化的兴起对传统媒体构成了挑战。
传统媒体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与参与者进行互动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和生存。
四、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案例分析1. 网络短视频: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人们可以轻松地创作和分享短视频。
这种形式让更多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同时也为品牌营销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2. 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参与式文化的典型代表。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议论作文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议论作文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人说,这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各种文化在这个大熔炉里碰撞、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因为在这个大熔炉里,有些文化被淘汰了,有些文化被扭曲了,有些文化被淹没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新媒体时代就是传统文化的“大熔炉”。
我们来看看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处境。
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人们只能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
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来获取信息。
这种变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喜欢看一些轻松、有趣的内容,而不是那些枯燥、严肃的传统文化。
所以,传统文化要想在新媒体时代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传播方式,让自己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来看看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玩手机、玩游戏、看短视频等。
这些活动看似与传统文化无关,但实际上却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说,很多年轻人在玩游戏的时候会学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在看短视频的时候会了解到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
所以,新媒体时代并不是完全把传统文化淘汰掉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来看看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我认为,要让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创新传播方式。
我们要学会用新媒体的语言和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让年轻人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
2. 结合现代元素。
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 加强教育普及。
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机遇,迎接这个挑战,让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作文

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作文你知道吗?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座宝藏,可棒啦。
不过呢,以前这些宝藏就像被藏在深山老林里,好多人都没机会好好欣赏。
现在可不一样啦,有了新媒体这个超级厉害的“扩音器”,传统文化一下子就变得超级火爆啦。
先说说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吧。
那些民间艺人可算是找到了大舞台。
就像捏面人的师傅,以前可能就在街边小巷,被几个路过的小朋友好奇地看着。
现在呢,他们把捏面人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
那一双双巧手,就像会魔法一样,一会儿把面团变成孙悟空,一会儿变成猪八戒。
网友们都看傻了眼,纷纷点赞、评论。
这捏面人的手艺就通过新媒体,从小小的角落走向了全世界。
再说微博吧,那可是个文化大集市。
很多文化博主会在上面分享传统文化知识。
什么古代的服饰文化啦,从周朝的冕服到清朝的旗袍,一篇篇图文并茂的微博,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时尚世界的大门。
还有书法文化,博主们会晒出自己写的毛笔字,讲讲书法大家的趣事。
而且大家还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像古代文人雅士在雅集上交流一样热闹。
不仅如此,新媒体还能让传统文化有新的传承方式。
比如说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线上课程,像学古筝、学剪纸。
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网络,就能跟着大师学。
以前学这些得找个专门的老师,还得去特定的地方上课,多麻烦呀。
现在就方便多啦,这就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
但是呢,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也有点小问题。
有时候为了吸引眼球,会有一些过度娱乐化或者歪曲传统文化的现象。
就像把历史人物恶搞成一些奇奇怪怪的形象,这可不好。
所以呢,我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的时候,也要好好地保护传统文化的尊严。
总的来说,新媒体就像是一阵春风,吹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让全世界的人都能闻到传统文化的芬芳。
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老祖宗的宝贝永远熠熠生辉。
关于新媒体的论文

关于新媒体的论文新媒体:传播与社会变革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新媒体通过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传播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探讨新媒体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新媒体以其高效、互动和自由的传播特性,迅速崛起并取代了传统媒体的地位。
首先,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极快。
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信息无处不在并能够即时传播,无论是新闻事件还是个人观点,都能够在瞬间迅速传递到全球各地。
其次,新媒体拥有强大的互动性。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互动和交流,这种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让受众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参与者。
再者,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
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受众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时间段,信息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展。
二、新媒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1. 信息获取与知识传播新媒体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新闻应用等途径,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
这种便捷的获取方式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使得知识的传递更加广泛和迅速。
2. 社交交流与人际关系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不仅满足了人们分享生活及观点的需求,也为人们拓展社交圈和维护人际关系提供了便利。
通过私信、朋友圈等功能,人们可以及时与亲朋好友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3. 经济发展与商业模式新媒体的兴起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广告、电商等商业模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蓬勃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和销售渠道。
同时,新媒体的营销手段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企业可以通过精准的定位和个性化的推广策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 政治参与与社会活动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的发展。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公民可以就社会议题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和筹划公益活动。
《2024年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代,人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参与式文化应运而生,成为了研究新媒体时代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的特点、影响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新媒体时代参与式文化的特点1. 互动性: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创作、传播和反馈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
2. 开放性:新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使得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们可以在一起交流和分享。
3. 去中心化: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媒体机构,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
4. 共享性: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情感,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情感的共鸣。
三、新媒体时代参与式文化的影响1. 文化创新:参与式文化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用户可以自由地创作和分享内容,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 社会参与:参与式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参与度,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推动社会的进步。
3. 媒体变革: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推动了媒体的变革和发展。
4. 价值观重塑:参与式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性、自由和平等。
四、新媒体时代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趋势1. 内容创作专业化: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内容创作将越来越专业化,用户对内容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
2. 社交媒体融合化:社交媒体将进一步融合,形成一种跨平台、跨设备的全新传播模式。
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将为参与式文化提供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
4.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助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为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提供更加精准的推荐和服务。
五、结论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媒体文化《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的作者汤玛斯?费里曼在书里提出一个观点:从21世纪开始,世界完全“平”了,只要你有宽带,只要你有热情,你就永远不会被边缘化。
一个人,一个个体,通过网络实现了和全世界的连接。
————题记新媒体概念的提出 :要构建央视国际具有电视特色的新媒体文化,首先必须对新媒体有一个认识。
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它的传播载体上。
传统媒体的传播工具为报纸、广播和电视。
而新媒体的传播载体是互联网,它同时兼具了文字、声音、画面、图像等多媒体功能。
互联网在诞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功能只是传送文件和电子邮件。
1994年1月,随着浏览器的推出,网上出现了包括音频、视频在内的多媒体。
1995年8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建立自己的网站,正式拉开了网络电视传媒的序幕。
继CNN之后,美国另外三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福克斯广播公司(FOX)和美国广播公司(ABC)于1997年5月之前相继上网。
1996年7月,微软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联盟,以MSNBC的网站名上网,实现了电视与网络的互动。
中央电视台国际互联网站(央视国际的前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是中国最早的提供中文信息的网站之一。
各大传统媒体在纷纷上网的同时,理论界也兴起了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二者关系辨认和探讨的热潮。
当第四媒体将替代传统媒体的耸言仍萦绕耳边时,后万维网时代的第五媒体已被提上案头。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不论是第四媒体还是第五传媒,甚或是第六媒体,理论上都是可以实现的。
依托传统媒体而生的新媒体们的具体形态如何,迄今仍是一个在不断争论着、建构着的问题。
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央视国际已慢慢走出了困惑与曲折,逐渐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央视国际将网站的发展目标定义为四“新”,即成为央视宣传新阵地、名牌栏目新通道、经营的新增长点、影视产品网上国际购销的新平台。
央视国际将全力开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整合中国的电视资源,全方位体现网站“传播中国、视听全球”的理念。
央视国际依托央视强大资源,传播人类先进文化 央视国际的核心竞争力是央视独有的资源——12个电视频道的367个栏目的主持人、视频资源和大众认知度。
央视目前367个栏目的策划室、演播室是网站的资料库。
央视国际的新媒体文化是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延伸。
网站将依托中央电视台的强大信息资源,通过专业化的频道载体传播着人类先进文化。
在中央电视台的367个栏目中,120个栏目已经通过央视国际实现上网。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
其中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中国报道、经济半小时、今日说法、实话实说、中国财经报道、开心辞典等一类精品栏目在央视国际首页通过视频、热点新闻、专题等形式被重点推出。
央视的二类、三类电视栏目,网站也正在大力宣传和推介,并通过网络的互动形式,促进节目品质的提升,形成网站与其母体的良性循环,互相传播和促进。
央视国际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同时,也在向中国传播着世界的优秀文化。
央视国际已将中央电视台迄今为止所引进的20多个专门介绍国外优秀文化的栏目大多进行了整合并搬上了互联网。
这些引进栏目包括人与自然、环球、正大综艺、世界影视博览、国际艺苑、动物世界、世界文化广场、世界各地等。
随着央视各频道逐步实现专业化,网站也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频道发展方向。
她将把现有的电视指南、新闻、财经、文娱、体育、生活、国家地理、西部和广告9个频道进一步优化组合,朝频道专业化发展,最终走向频道专业化、专业频道系列化、系列频道国际化。
以前的英文频道正在改版扩大为英文版,除了为央视4套和9套节目落地美国全力配合外,还承担着向世界传播中国的重担。
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与资源优势,创建央视国际名牌栏目网站要在网上取得成功和网民的认可,绝不能仅指望依赖传统的品牌优势。
在做好与中央电视台互相配合、宣传央视(CCTV)的同时,网站更重要的工作是将网民的眼球吸引到 com上。
要实现此目标,网站必须积极探索创新,建立自己的品牌栏目。
业务创新一方面是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创内容,第二类是原有信息的延伸和深化。
原创内容意味着网站必须有自己的独家新闻和评论,其前提是获得政府批准的新闻报道权。
虽然央视网站是作为国家六大重点新闻网站之一,但目前仍没有自己的新闻报道权。
中国的传统媒体独家创办的新闻网站一般都是其母体的一个部门,业务相对独立。
目前还没有制度性的硬性规定要求传统媒体的新闻采集人为网络媒体供稿。
构建新媒体文化对原有内容的延伸和深化[1] [2] [3] 工作,央视国际已取得一定成效。
央视国际现有的创新栏目有新闻冲击波、电视批判、线上故事、点击主持人等。
区别于平面媒体的新闻报道加图片形式,央视国际对央视的现有视频新闻进行编辑和技术压缩,在首页的“新闻信息区”推出《新闻冲击波》栏目,及时发布时效性强、影响效力大的新闻事件的视频、图文报道。
央视的第二个丰富资源是在全国甚至世界知名的央视主持人。
继2001年11月举办的“十佳主持人”网上评选大型活动后,网站在首页上特设了一个“点击主持人”区域。
《点击主持人》栏目设置了“每期推荐”、“挑战主持人”、“对话网友”和“动态传真”四个子栏目,图文介绍央视主持人,并设置“查询”功能,使屏幕上的明星走向了人间,贴近了大众。
网站创建的“线上故事”栏目通过“电视?幕后”、“人物?故事”和“网友?原创”三个子栏目,讲述电视幕后、幕里故事与网友故事,架起网友和网络、电视互动的桥梁。
最值得一提的是网站首页的《电视批判》创意。
央视是中国电视媒体的主角,网站在宣传央视节目的同时,对“何为电视”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为电视研究的交锋提供了一个舞台。
《电视批判》下设三个子栏目:“电视文化”、“电视前沿”和“上网期刊”,登载专家学者、主创人员以及网友有关电视批评的理论文章。
论文构建新媒体文化来自四、引进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先进文化传播者的素质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群体——央视国际全体员工,是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的队伍,并具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
央视国际正在完善的管理机制将为这个群体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与激励。
管理机制将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构和运营中的科学化管理及系统化意识,并结合网站既有的特色,从根本上转换观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以危机感意识警醒员工从而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要成为一流的网站,人员建设非常关键。
网站的管理层充分认识到了内部良性培训的重要性。
新员工在正式上岗前,都必须集中接受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
此外,网站建立了定期培训制度,内容包括新闻编辑业务培训、技术培训、语言培训等。
网站将通过培训培养一批自己的名编辑、名主持、名记者和名制片人。
网站的制度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增强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和推广央视国际的形象与大众认知度,最终增强央视国际在网民心目中的品牌忠诚度。
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网站的员工和他们的团队精神。
品牌忠诚度的获得必须遵循“以用户(网民)为中心”的原则,不断完善网站的服务功能。
互联网的服务策略核心是个性化,通过互动与网上注册等方式的积累,建立用户的个人数据中心。
在这个数据库中,追求个性的用户被汇集并被分成一个个非常个性化的用户市场。
网站的个性化服务也将立足于央视国际的网络电视媒体的特色。
服务功能将涵盖从现在的简单电视节目预报下载,到今后网民在网上自动动手制作电视。
文化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力求在梳理各层面管理者和实际操作者的网络理念的同时,修补现有的网站缺乏新闻报道权的制度性缺失,从而为央视国际原创栏目的发展争取制度性的保障。
央视国际的目标是:中央电视台的信息采集队伍成为央视国际的稿源。
五、整合中国的电视资源,实现国际化传播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是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或手段加强行业内或跨行业的联盟,在多赢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视网站 ,同时也作为国家六大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央视国际的可持续发展将建立在与全国地方电视台网站及世界知名电视机构合作的基础上。
在入世及电信业务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广播电视业务的保护将可能首先在因特网上出现突破口。
我国的广播电视规模与国外传媒相比还很弱小,网络化的程度非常低。
央视国际有义务也有责任整合分散的地方电视媒体资源,引领着同行共同发展,并逐步成为央视与各地方电视台进行资源整合的代理人与沟通渠道。
各电视台的网站也将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的购销平台。
在“传播中国、视听全球”传播理念的指导下,央视国际传播的目标用户是全世界的网民。
受各种因素制约,网站的目标用户目前主要是针对母语为汉语的居住在国内的中国网民。
随着央视国际网络内容的不断丰富创新和技术上的日益成熟,网站的“全球化传播”战略正在逐步实施。
央视国际的目标是“网络可及之处,就会有央视国际网络的声音和画面”。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媒体需求和媒体的传播特性都发生了质变。
消费者从过去单一的新闻、信息获取,转向信息与娱乐并重的消费需求。
媒体过去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唯一传播权被P2P(点对点)技术瓦解了,在互联网上,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传播者。
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其发展势头更不容小觑,通过手机,媒体有可能实现“无缝覆盖”。
而且未来互联网、无线网(W AP)和电视网的三网合一,将会实现更大程度的内容、资源、频道整合,实现更大范围的媒体传播。
手机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他们甚至不带手机就不会出门。
这些数字化的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我们建立品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但是我想说的是,传统的印刷纸介媒体,在消费者看来会认为越来越重要,因为人类是感性的,是有触觉的。
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生存,什么东西用鼠标一点,文字和图象就没有了。
我相信人类不希望这样的生活,他们希望可以有触觉的、很精美的、可触摸感知的杂志或报纸,至少在未来的很多年内都会这样。
注释: “新媒体”,也即第四媒体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
第五媒体是将报刊的“存内容于家庭”的优点、广播电视“用户自由增长”的优点与网络媒体的“个性化服务”优点整合在一起的一种新文化传媒形式。
具体参见《后万维网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与本刊特约记者孙保传的对话》,《中国传媒科技》,2002年第2期(总第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