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脑炎监测

合集下载

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乙脑监测实施方案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乙脑疫情,制定科学有效的乙脑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乙脑监测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对象乙脑监测的对象包括患者、病原学患者、病原学阳性人群以及病原学阴性人群等。

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乙脑的传播情况和流行趋势,为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乙脑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临床监测、病原学监测和病媒监测。

临床监测主要是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对病例的报告和分析;病原学监测主要是对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病媒监测主要是对蚊、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和分布进行监测。

三、监测方法1. 临床监测方法: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2. 病原学监测方法:采集患者的血清标本、脑脊液标本等,进行病原学检测和鉴定,分析病毒株的分布和变异情况。

3. 病媒监测方法:采用人工捕获、诱集和室内饲养等方法,监测传播媒介的密度和种群结构,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四、监测频率乙脑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疫情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风险来确定。

在疫情高发期,监测频率应增加,加强对疫情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在疫情低发期,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但不能放松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

五、监测流程乙脑监测流程主要包括监测对象的确定、监测内容的收集、监测方法的实施、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

在监测流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执行,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六、监测结果分析监测结果分析是乙脑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疫情的变化趋势和传播规律,为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评估监测工作的效果,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措施。

七、监测报告和应对措施监测报告是乙脑监测工作的总结和反馈,应包括监测结果、疫情分析、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根据监测报告,制定相应的疫情应对措施,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的传播和危害。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乙型脑炎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一、病史
1.1. 近2周内有热带、亚热带、内陆等蚊虫活动地区的旅居史或接触史。

1.2. 与乙脑患者有过接触或在疫情区域生活或逗留过一段时间。

二、临床表现
2.1. 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脑炎症状。

2.2. 典型的脑炎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惊厥等。

2.3.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三、实验室检查
3.1.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2. 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升高,蛋白轻度升高,糖正常或偏高。

3.3. 病毒分离:从脑脊液或血液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

四、影像学检查
4.1. CT或MRI显示脑部病变部位和程度。

4.2. 超声检查显示脑室扩大等异常。

五、诊断标准
5.1. 有明确的历史和临床表现。

5.2. 有典型的脑炎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5.3. 实验室检查显示异常,如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

5.4. 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病变部位和程度。

5.5. 病毒分离阳性。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诊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经验。

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摘要:在亚洲,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因,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例病例。

它导致显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库蚊在鸟类和动物之间传播,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

由于登革热在乙型脑炎流行地区也很普遍,因此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乙型脑炎阳性血清。

噬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以及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黄金标准。

然而,噬斑减少中和试验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并且在在6个或24孔板中进行,这对于大规模筛选具有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可用于检测和定量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方案。

该法在96孔板中进行,将适合用于大规模筛查人群的免疫水平以及疫苗的免疫效力研究。

关键词: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酶联免疫引言在亚洲,主要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原。

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个病例,死亡率为25%;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

乙型脑炎病毒为RNA正链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病毒发生表现有地方性周期性特点,库蚊和猪为其主要的宿主,病毒在其体内大量复制。

然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

(Sabchareon和Yoksan,1998)在亚洲许多地方乙型脑炎病毒都有流行,往往在这些地方都伴随有登革热病毒流行。

因此,为了与登革热区分,就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其确为乙型脑炎病毒阳性血清。

此外,检测中和抗体也可作为检测乙型脑炎疫苗效力的合理的替代措施。

(Markofff L.,2000)。

“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和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方法(Shyu等.1997)。

然而,斑减少中和试验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并且仅在6或24孔板中进行,从而对于大规模的筛选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疫苗的效力学研究以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其局限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结果通过肉眼计数斑块的数量来获得,而这,也有一定的主观偏差。

乙脑的诊断实验报告

乙脑的诊断实验报告

一、引言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

乙脑的病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实验室检测,对乙脑进行诊断。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乙脑病毒抗原、抗体及核酸检测试剂盒;(2)乙脑病毒分离培养用的细胞株;(3)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样本;(4)乙脑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2. 实验方法(1)乙脑病毒抗原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乙脑病毒抗原。

将病毒抗原与荧光素标记的抗体结合,观察荧光颗粒的出现情况,判断乙脑病毒抗原的存在。

(2)乙脑病毒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脑病毒抗体。

将乙脑病毒抗原包被于微孔板,加入待测血清,通过酶标记的二抗检测抗体,计算抗体滴度。

(3)乙脑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乙脑病毒核酸。

提取病毒核酸,通过RT-qPCR扩增病毒基因片段,定量检测病毒核酸含量。

(4)乙脑病毒分离培养将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样本接种于乙脑病毒敏感细胞株,观察病毒分离培养结果。

三、实验结果1. 乙脑病毒抗原检测在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中,均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

2. 乙脑病毒抗体检测在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ELISA法检测到乙脑病毒抗体,抗体滴度较高。

3. 乙脑病毒核酸检测在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中,RT-qPCR法检测到乙脑病毒核酸,核酸含量较高。

4. 乙脑病毒分离培养将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样本接种于乙脑病毒敏感细胞株,观察到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结果。

四、讨论本实验通过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乙脑进行了诊断。

结果显示,乙脑病毒抗原、抗体及核酸均呈阳性,证实了乙脑的诊断。

1. 乙脑病毒抗原检测是乙脑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实验中,乙脑病毒抗原检测呈阳性,说明患者体内存在乙脑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监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

重症者伴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死率高达20~50%。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三关),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三种主要症状,并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必须及时给予处理,否则会危及生命。

现将我院2006年(7~9月份)~2007年(7~9月份)收治的11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三关”监护和治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般资料110例乙型脑炎均来自农村。

其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为9月,最大14岁,10岁以下的94例,占85.45%,11岁~14岁的16例,占14.55%。

轻型16例,普通型38例,重型34例,极重型22例。

1.2 诊断标准①流行性病学资料,夏秋季节发病,农村儿童;②发病急,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为主,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样改变。

血清乙脑特异性lgm 抗体阳性(重庆市疾控中心派专家宋采血检查所得结论)。

2 监护项目和临床意义2.1 体温110例乙脑患者100%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高热达39℃~40℃,重者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

若高热持续过久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

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高,氧的耗量也大大增加。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

高热时还会影响消化功能,可能引起婴幼儿腹泻,脱水,而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

②由于高热氧消耗增加,需要加速散热。

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快约15次/分)表皮血管扩张,故心血管负担加大。

③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烦躁,高热惊厥等)或高度抑制(谵妄、昏睡、昏迷等)尤其婴幼儿多见;④高热时消化道分泌物减少,消化道活动降低,胃肠运动缓慢,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乙型脑炎的检查

乙型脑炎的检查

乙型脑炎的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0~30×109/L,中粒细胞增至80%以上,核左移,嗜酸粒细胞可减少。

2.脑脊液检查:外观澄清或微混,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在0.05~0.5×109/L之间,个别病人可达1×109/L以上,或始终正常;在病初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以后逐渐以淋巴细胞为多。

蛋白稍增加,糖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IgM明显升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则IgA、IgG升高显著,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后期时IgG可有升高。

3.血清学检查:(1)血凝抑制试验:可测定IgM抗体及IgG抗体,敏感性高,方法简便快速,但试验要求严格,偶见假阳性反应。

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100为可疑,1:320可作诊断、1:640可确诊。

(2)二巯基乙醇(2ME):耐性试验检测IgM抗体,患者血清标本在2ME处理前、后分别作血凝抑制试验,如处理后血凝抑制抗体效价下降1/2~3/4,表示特异性Ig M已被2ME裂解,即为试验阳性。

本法可在起病第4~8天即呈阳性,且由于单份血清即有辅助价值,故可对乙脑进行早期诊断。

(3)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但其阳性大都出现在第4~7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或以上的增长即可诊断。

若仅单份血清,1:2为可疑,1:4以上有助诊断。

(4)中和试验:病后一周血中出现中和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

早期为IgM,后期为IgG.此法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抗体持续终生。

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5)免疫荧光试验:发病初1~2天的血液或发热第2~4天的脑脊液及发热全程的脑室内的脑脊液,均可采用本法检测乙脑病毒抗原,方法快速,阳性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般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乙脑抗体,比较灵敏、特异。

4.病毒分离:病初可取血清或脑脊液接种乳鼠以分离病毒,但阳性率较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脑炎病。

该病主要在农业盛产季节,受种蚊媒传播。

乙脑病毒属于病毒RNA病毒家族,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急性脑脊髓炎,并可引起发热、呕吐、头痛、颈强直、嗜睡和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目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检测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发现其中存在病毒核酸或抗体。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用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发热、监测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通畅,以及提供营养支持。

支持治疗包括提供适当的抗生素、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

JE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推荐在病毒流行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进行接种。

疫苗应在疫苗制剂的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在旅行前进行接种。

此外,通过减少与蚊子的接触,例如使用蚊帐、避免黄昏和晚上外出等措施,也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尽早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怀疑患者可能感染了JE病毒,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支持。

此外,加强病毒监测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总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病毒传染病,及时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非常重要。

公众应密切关注相关的流行病学信息,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常见于夏秋季节,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

为了预防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病毒监测和报告: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乙型脑炎病毒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疫情信息,提供给公众。

2. 蚊虫控制:蚊虫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防止蚊虫滋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居民应保持环境清洁,清除积水源,定期清理灭蚊剂喷洒。

3. 疫苗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应根据疫情和流行程度,对疫区人群和高风险人群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

4. 个人防护: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个人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受蚊叮咬的可能性。

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等。

5. 教育宣传:政府和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册、媒体等途径对公众进行教育。

提供关于乙型脑炎病毒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6.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疑似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及时治疗可以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

7. 医学观察和隔离:对病例和疫情暴发地区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控制疾病的传播。

8. 公共卫生措施:加强卫生环境管理,强化病媒生物监测,落实防蚊措施和蚊虫灭除工作。

9. 加强疫情监测和应急响应: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在发生疫情时能够做出快速和科学的应急响应。

10.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乙型脑炎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公众。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减少乙型脑炎的发病和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学特征
乙脑病毒是一种球形的单链RNA病毒,属披 盖病毒科虫媒B组
乙脑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在100℃2min, 55~60℃30min,或37℃2天即可被完全灭活. 但在30℃以下存活时间较长,在 -70℃以 下可以保存1年以上
乙脑病毒可被常用的消毒剂如碘酊、乙醇、酚等 迅速灭活,也易被胆汁、脱氧胆酸钠所灭活
接种程序
对于乙脑灭活疫苗,在8月龄接种第1、 2针,第1和第2针应该间隔7-10天进行 接种。18-24月龄接种第3针,6岁时接 种第4针
对于乙脑减毒活疫苗,在8月龄接种第一 针,18-24月龄接种第2针,6岁时接种 第3针
接种部位
在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0.5ml乙 脑疫苗,注射时避开卡疤部位
在把疫苗放在冷藏包中之前,先适当地放好冰排
为了合理放置冰排,从速冻器中取出冰排,直到摇 动冰排可以听见声音后再用。这说明冰排不会把疫 苗冻住.检查冻干乙脑疫苗的失效期
如果疫苗超过了失效期,就要废弃疫 苗,如果疫苗的标签丢失了,也要废 弃疫苗
蚊子通常从动物(最常见地的是猪和鸟)身上获 得病毒,然后传播给人
在感染后,病毒侵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大脑和脊髓
高危人群
多发于学龄儿童,但非流行区的任何年龄均为 易感人群
居住在亚洲农村,农业区乙脑病毒普遍存在地 区的人,感染乙脑病毒的危险更大
在多数农村地区,1-15岁之间的儿童比成人感 染的危险性更大。但是成人也会感染乙脑病毒, 尤其是当病毒进入一个以前未出现感染的地区
烧痊愈后应立即补种疫苗 患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体质衰弱,对
药物食物有过敏史,抽风史的人不能接种乙 脑灭活疫苗
漏种处理
如果孩子错过接种日,可以尽快补种,不 需要重头开始整个接种程序
注意:有时父母不能带他们的孩子按接种 程序来接种。在那种情况下,不要责备父 母,这可能会使他们不愿意再来接种。相 反,应称赞父母能带孩子来接种,并敦促 他们下次准时来接种
种乙脑减毒活疫苗 如果儿童发烧超过38.5C,应该推迟接种。发
烧痊愈后应立即补种疫苗 患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肺结核,心、
肾及肝脏等疾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癫痫 者,孕妇不可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乙脑灭活疫苗的禁忌症
接种正常剂量乙脑疫苗时发生副反应,如荨 麻疹
对硫柳汞(一些疫苗使用的防腐剂)过敏 如果儿童发烧超过38.5C,应该推迟接种。发
小时内使用
5剂次安瓿冻干乙脑疫苗
打开安瓿瓶的顶端 用生产厂家提供的2.5ml稀释液(磷酸盐稀释液)
进行稀释 使用稀释用注射器和针头,吸取稀释液并注入
装有冻干疫苗的安瓿瓶中 废弃稀释用注射器针头以及装稀释液的小瓶 全面轻柔地震动小瓶 疫苗稀释后应该被存放在2.C-8.C之间,在1小
时内使用
护理病人,减少死亡和残疾是十分重要 的。病例治疗主要围绕对症治疗和预防 并发症
乙脑病人的处理
如果怀疑患者得了脑炎,将患者 转诊到最近的医院或治疗中心。 在转诊期间应进行医疗防护
确保患者能呼吸和进水
转动患者成侧卧,不断地改变他们的 体位,防止褥疮,确保患者在痉挛时 不会受伤
监测患者确定体温保持正常
把对冷冻敏感的疫苗存放在冰箱中最温暖的部分
在下部制冷的冰箱中,对冷冻敏感的疫苗放在接近 上部的地方。不要把对冷冻敏感的疫苗放在冰箱的 底部或中部, 因为这些地方几乎肯定会结冰
在上部制冷的冰箱中,对冷冻敏感的疫苗放在中间 或临近底部的地方。不要把对冷冻敏感疫苗放在顶 部,因为顶部直接地在制冷机的下面,非常冷
安全性
乙脑疫苗是安全的,并且绝大多数接种疫苗的人 不会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但是,象所有其它疫苗 一样,乙脑疫苗也可能产生中度副作用,严重副 反应非常罕见
乙脑疫苗可以在8月龄的时候和麻疹疫苗同时进 行接种
不良反应
一部分人接种乙脑疫苗后会出现中度不良反应如: 皮疹、发热、恶心、头晕
大约有20%的接种乙脑灭活疫苗的人会发生接种 部位触痛和红肿。还有相似比例的接种灭活疫苗 的人出现中度系统反应,如头疼、低热、肌痛(肌 肉痛)、虚弱或腹泻
谢谢!
一些国家在接种3剂次乙脑疫苗的一 年后还要再加强一针。虽然后续的加 强免疫是不必要的,但也不会对孩子 造成任何损伤
疫苗保存
液体乙脑灭活疫苗,冻干乙脑减毒活疫苗 和稀释后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应该避光保存 在2C-8C之间
乙脑灭活疫苗和稀释后的乙脑减毒活疫苗 应该在1 个小时之内使用完
在乙脑减毒活疫苗稀释后,在2C和8C条 件下最多可以使用1 小时。超过时间后, 所有剩余的稀释疫苗都要丢弃
2.确定使用的是生产厂家提供的正确稀释剂
确定使用的是生产厂家提供的正确稀释剂并检 查稀释剂和疫苗是否温度相同。如果稀释剂比 疫苗温度高,就先把它放入冰箱一段时间,直 到它与疫苗的温度一致。如果稀释剂温度高于 疫苗,它可能导致"热冲击" 而损坏乙脑疫苗。 如果稀释剂结冰了,就解冻稀释剂使之和疫苗 温度一样
接种方法
乙脑灭活疫苗为4人份液体疫苗,使用前 在疫苗中加入适量亚硫酸氢钠溶液,疫 苗由红色变为黄色,即可注射
乙脑减毒活疫苗为5人份冻干疫苗,使用 前需要稀释
使用之前震动稀释后的疫苗
效果
正确接种3剂次基础免疫乙脑灭活疫苗,可以 产生90%以上预防乙脑的保护效果
中国的早期研究显示,单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 的保护效果约为80%,两剂次的保护效果为 98%,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单剂次乙脑减 毒活疫苗的保护效果可以达到99%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大多数人被带毒蚊叮 咬后不得病,称为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患脑炎
流行特点
由于乙脑通过蚊虫传播,因此有严格的季 节性,主要在夏秋季流行,约90%的病例 发生在7、8、9三个月,南方提前一个月
高度的散发性,很少一户同时出现两例以 上病例
传播方式
乙脑病毒由某种类型的蚊子传播的(最常见的 是三带喙库蚊)。这些蚊子常见于亚洲农村产 稻区和养猪区,但在城市郊区也可能存在
3. 稀释方法
单剂次锡林瓶冻干乙脑疫苗
从锡林瓶上去除塑料片,但不要去除橡胶塞 用消毒剂清洁胶塞 用生产厂家提供的0.7ml稀释液(消毒注射水)
进行稀释 用2.0ml注射器进行混合,抽取稀释液注射进
装有冻干乙脑疫苗的瓶中 废弃稀释用注射器针头以及装稀释液的小瓶 全面轻柔地震动小瓶 疫苗稀释后应该被存放在2.C-8.C之间,在1
乙型脑炎监测
********** ***
培训目的
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乙型脑炎(乙脑)相关 知识培训
培训接种人员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的乙脑疫苗接种 通过提高接种员与儿童家长、看护人和当地领导
的交流能力降低乙脑疫苗漏种率,提高包括乙脑 疫苗在内的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
一、乙型脑炎
乙脑概念
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 严重的并导致失去生活能力的疾病。 病毒感染大脑,引起大脑发炎和肿 胀,还会造成持久脑损伤
在亚洲乙脑是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因。虽然每年 报告病例为30,000到50,000例,死亡15,000例, 但由于缺乏诊断能力和可靠的数据支持,实际病 例数远远高于此
多数人感染乙脑病毒后不发生任何疾病。但是在 被传染的患脑炎(大脑肿胀和发炎)的人中,30% 会死亡,另外40%造成严重的脑损伤,包括麻痹 和智力缺陷
乙脑症状
在开始发病的人,通常开始伴有下列症 状: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冷颤、疲 倦、头疼、恶心和呕吐。在早期也可能 发生意识混乱和躁狂
病症可能发展为脑炎(大脑严重感染和炎 症)。在这个阶段,患者会出现痉挛、麻 痹、昏迷或丧失语言能力
诊断方法
根据血液和脑脊液检测进行诊断
治疗
目前还没有治疗乙脑的方法。抗生素对 病毒没有作用,并且未发现有效的抗病 毒药物
注意事项
乙脑减毒活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块状物,安 瓿由裂纹活溶解前疫苗变红,均不可使用疫苗
乙脑灭活疫苗使用前混浊,变色,曾经冻结, 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
接种乙脑疫苗要使用与接种DTP疫苗相同的 0.5ml注射器(一次性或自毁型注射器)和针头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稀释用的注射器和 针头不能用于接种
对有机溶剂敏感,胰蛋白酶和脂肪酶不但能破坏病 毒的感染力,而且使血凝活性迅速丧失
甲醛和β丙脂不仅使病毒灭活,而且能够保持其抗 原性和免疫原性,因此常用作病毒灭活制备疫苗
流行特征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毒通常在猪蚊-猪之间循环,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病毒的主要 传播媒介,猪为乙脑病毒的主要扩散宿主
二、乙脑疫苗
(一)分类
乙脑灭活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
乙脑灭活疫苗
乙脑灭活疫苗是将乙脑病毒接种于地鼠肾细胞, 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加入甲醛溶液将病毒杀死后 制成的
乙脑灭活疫苗通常位橘红色透明液体,无异物, 无沉淀
乙脑减毒活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是将乙脑SA14-14-2减毒株病 毒接种于原代地鼠肾单层细胞,经培育后收获 病毒液,加保护剂冻干制成
乙脑减毒活疫苗通常被冻干。也就是说,疫苗 在重新稀释之前(与稀释剂混合)是淡黄色疏松 体。加适当的稀释液后迅速溶解,溶解后疫苗 是橘红色透明液体
(二)乙脑疫苗的接种
接种对象
所有处于感染乙脑病毒危险的儿童, 8月龄都要接种1剂次乙脑减毒活疫 苗或者2剂次乙脑灭活疫苗。在18- 24月龄和6岁的时候再各接种1剂次 乙脑减毒活疫苗或乙脑灭活疫苗
乙脑疫苗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很少发生 (1/10,000)。儿童发生这样罕见副反应一般表现为 虚弱或呼吸困难
乙脑减毒活疫苗没有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 接种乙脑疫苗不会引起乙脑
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禁忌症
以往接种乙脑疫苗出现过严重不良反应(过敏) 对任何疫苗成分过敏 出现艾滋病症状或患免疫抑制疾病的人不能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