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阴阳的变化
四时阴阳配属关系归真

四时阴阳配属关系归真1传统理论对四时阴阳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阴阳配属关系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种归属关系概源于王冰“春夏为阳,故生长;秋冬为阴,故收藏”的相关论述。
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提出:“温暖为阳,寒凉为阴……春夏温暖,秋冬寒凉,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
2.《内经》中对四时阴阳关系的相关论述《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为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日阴中之阳。
”可知,古人已经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有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两种。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显示昼夜阴阳节律之象,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显示四时阴阳流变之象。
不管是天体运动形成的自然阴阳流变之序,还是人体所反应的一系列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与这种天体运动规律均有着相应变化。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
”可见昼夜晨昏是符合阴阳交替变化规律的,从昼夜晨昏阴阳交替的变化规律看,阳中之阳(太阳)至阳中之阴(少阴)至阴中之阴(太阴)至阴中之阳(少阳)是一日内阴阳消长变化的一般规律,一年四季中阴阳交替变化也是这样的。
正如《春秋繁露》:“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春者,少阳之选也”;即“夏为太阳,阳中之阳;秋为少阴,阳中之阴;冬为太阴,阴中之阴;春为少阳,阴中之阳”。
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对首编《上古天真论》关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继续讨论与补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作者:佚名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容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词语解释:会通六合: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十二经脉的阴阳五行属性表五行阴经(所属)里阳经(所属)表金手太阴肺经(肺)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火手少阴心经(心)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相火手厥阴心包经(心包)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土足太阴脾经(脾) 足阳明胃经(胃)水足少阴肾经(肾)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木足厥阴肝经(肝) 足少阳胆经(胆)端络:论理,列别。
溪谷:大小之分译:从病理上论人的形体,要分辨脏腑的性能,进行排比归类。
并从经脉所包罗的内容中,整理出头绪来,仔细研究十二经脉,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二十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
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依循各经所属脏腑,推究其联系关系。
再从经络推究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它的名;穴位在大小肌肉与骨节相连处。
分部者,皮之分部也。
皮部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
四时变化有皆他自已的规律。
经络拓展学习: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二十经别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别构成了经脉的离,《分别、分支》、合(会合、合并)、出(浅出)、入(深入)的关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中医学名词解释

医学名词解释阴阳四时变化论阴阳四时变化论是利用天时地利,自然之力,如温度,湿度,光线,风水等等来服务于人的养生,四时也就是春夏秋冬,利用四季循环来维持人的本源,阴阳的平衡。
何谓阴阳,我们人体看也一样,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那就说阴阳之中又分阴阳,万世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尤其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阴阳的运动。
也就是阴阳转化,太极为一,太极化两仪,两仪化四象。
如在中医学上来说,由于冻疮患者大多体质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而久之肌肤便会失去养分,导致阴寒久伏于脉络,因此,冻疮会反复发生。
而在夏季治疗冻疮,正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曾提出“春夏养阳”治疗法则。
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变化论,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
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如冻疮得以恢复。
阳虚者,可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使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节律变化的高峰,体内凝寒之气,因此有易除易解可能,加之夏季皮肤毛孔容易扩张,如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反之,在冬季人体处于阳气年节律变化的低谷值,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
李斌医师表示,由此可见,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之势,体内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治疗目的。
另一方面可使温阳之气内存,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九窍通俗的讲:“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
十二节十二节,人体部位名。
指左右各有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
出《灵枢·邪客》。
《类经》:“四肢各三节,是为十二节。
五脏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四时养生的六大原则

2019.0412祝您健康养生益寿四时养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与特点来调摄人体,健身防病,以达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这是传统中医中顺应自然、摄生保健的重要养生方法。
正如《灵枢·本神篇》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
强调必须加强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改造与抵御自然的不利因素,以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四时养生必须掌握以下原则:一、注意“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同样随时影响着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器官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也,万物之终始也,逆之则实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古人认为,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是万物由生到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的变化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早夭。
因此,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加以调摄,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世界万物都在按一定的规律运动着。
各种生物都会随着季节、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节律周期大家称之为“生物钟”。
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
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春季重视防风、夏季重视防暑、长夏(夏秋之交)重视防湿、秋季重视防燥、冬季重视防寒,就能保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使阴平阳秘,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运行。
不仅如此,昼夜的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其变化道理同四季变化规律一样。
这说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出生、某些疾病以及死亡等,有明显的时间、季节特点。
如从节气来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气候交替时死亡者尤多。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通称阳气,阴成形,通称阴液。
秋季时令的的特点

秋季时令的的特点秋季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古人认为,一年四季鹅春夏秋冬是阴阳消长变化的结果,因而称之为“四时阴阳”。
自然界中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温热凉寒,正因为有这种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生长规律,可见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对于秋季自然界的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这是古人对秋季自然界万物状态的描述。
说明秋季三个月,风高天急,天行肃杀之令。
天地之阴气从始感到渐长,阳气也随之开始逐渐衰落,秋风萧瑟,气候转凉而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萧条、萧杀的自然状态。
因此,文中提出了秋季养生的总原则“秋冬养阴”。
即秋季养收藏之阴气,为养阴。
以上说明,为四季阴阳消长中之属阴者,是阴气初生之季,为阴气初生之少阴。
而在秋天三个月中,又有其阴阳消长转化的过程,从初秋到秋分,为阴中之阳,秋分至立冬,为阴中之阴。
秋季的阴气也从渐生、渐长到阴气旺盛的秋分时节,而直至冬季。
此外,在秋日的一天中也可见其阴阳消长过程,如同四季一样。
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
”说明秋日晨起平旦阴气渐衰,至午、旦中阳气为盛:午后至日暮,阴气渐长,至午夜阴气盛:午夜至平旦则阳气新生。
这种阴阳的消长,维持了昼夜气温的变化。
因此,一日之中也可按四时的规律,顺应自然,适时调摄养生。
从五行、六气看肺“金”与“秋燥”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于古代哲学思想。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
五行的“行”有排列、运行之意,即古人以五行各自的特性,把宇宙中的一切通过排列而分成五类事物之间有着周而复始、有规律的变化。
秋天万物凋零,一派肃杀之象,属金,位居西方。
因金在五行中最重,最易下落,且常用来杀死生命,鼓秋天属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
”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禀受阴阳二气,五行之质,与自然相统一。
四季运行之气如果发生丝毫的偏差,疾病就会产生只有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人应该顺应四时来养生。
阴阳气化的规律一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取得机体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和谐,与万物一同生长、浮沉于生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有说养阴气,也有说养阳气问题是什么是“养”,对此我的理解是:“养”乃是顺应的意思,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季的自然属性。
春夏之所以养阳,是因为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此时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会比其他时候要好;秋冬之所以养阴,是因为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此时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自然比其他时候要好。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大自然的阴阳气化进行养生,那么离获得健康的真法也必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