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曲《喜相逢》演奏分析

合集下载

竹笛独奏曲喜相逢七级曲目

竹笛独奏曲喜相逢七级曲目

竹笛独奏曲喜相逢七级曲目竹笛独奏曲《喜相逢》是一首非常受欢迎的曲目,通常被安排在竹笛演奏比赛或音乐会上的七级曲目位置。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曲目进行全面的回答。

1. 曲目特点:《喜相逢》是一首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竹笛独奏曲。

它以欢快、明快的曲调为特点,富有活力和喜庆的氛围。

曲目结构严谨,旋律流畅,音乐性强,展现了竹笛独特的魅力。

2. 音乐元素:《喜相逢》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

旋律优美流畅,富有变化,展示了竹笛的音色魅力。

节奏明快有力,给人一种活跃的感觉。

和声简洁明了,既突出了竹笛的独奏特点,又与伴奏和谐统一。

3. 技巧要求:作为七级曲目,《喜相逢》在技巧上要求相对较高。

演奏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竹笛吹奏技巧,包括准确的音准控制、灵活的指法、适当的气息控制等。

同时,曲目中还包含了一些技巧性的乐句,如快速的音阶、跳音、吹息等,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

4. 表演风格:在演奏《喜相逢》时,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现个人的表演风格。

一般来说,演奏应充满朝气和喜庆,展现出曲目的活力和韵味。

同时,演奏者还可以适度注入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使演奏更具个人特色。

5. 曲目演绎:演奏《喜相逢》时,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演绎。

可以适当添加装饰音、变化节奏、加入个人的即兴演奏等,以丰富曲目的表现力。

同时,演奏者还可以与伴奏乐器或其他演奏者合作,进行多重的音乐呈现,增加曲目的层次和魅力。

总结起来,《喜相逢》作为竹笛独奏曲的七级曲目,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格,曲调欢快明快,展现了竹笛的独特魅力。

演奏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水平,并能展现个人的表演风格和创意。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都是中国传统笛曲中的经典作品,两者在演奏风格上有一些区别和特点。

从整体风格来看,《姑苏行》的演奏风格较为庄重、悠扬,给人以古韵悠长的感觉。

这首曲子大量运用了丝竹乐器的常见技巧,如滑动、捻、吐音等,以及多变的音域和顿挫感,使整个曲子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曲子的节奏和气息,通过呼吸表达出曲子的情感和感觉,以表达出江南水乡的柔和和水景的悠闲。

相反,《喜相逢》的演奏风格更为欢快活泼,节奏感强烈,给人以轻快明快的感觉。

这首曲子使用了一些快速的音符和技巧性的动作,如快速滚动、颤音、连续吐音等,以及短促的音乐句式和流畅的琶音,使整个曲子具有一种活力四溢的感觉。

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具有较高的技巧水平和灵活的指法,能够准确地演奏出快速、连贯的音符,以表达出喜悦和欢庆的情感。

笛曲演奏风格还与演奏者的个人风格和技巧有关。

不同演奏者在演奏同一首曲子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和表达风格。

一些演奏者注重技巧和速度,喜欢以华丽而有冲击力的音乐效果来吸引听众;而另一些演奏者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腻的演奏,更加注重音乐的内涵和意境。

相同曲子在不同演奏者的演奏下,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韵味。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在演奏风格上具有一些差异和特点。

《姑苏行》强调庄重和悠扬的风格,注重音乐的韵味和气息的表达;而《喜相逢》则更加欢快和活泼,强调节奏感和技巧性的表达。

演奏者的个人风格和技巧也会对演奏风格产生影响。

无论是哪一种风格,都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能够准确表达出曲子的情感和感觉,以及演奏者自身的个性和风格。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笛曲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起源于唐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流传范围,常常与古琴、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搭配演奏。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笛子一直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等领域。

在笛曲演奏中,不同的曲目演奏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下面将以笛曲《姑苏行》和《喜相逢》为例进行探析。

笛曲《姑苏行》是中国南方苏州地区比较有名的笛曲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首曲子节奏明快,节奏感强烈,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和气氛的优美曲子。

演奏时,通常是由一位笛子手带领,其他伴奏乐器进行合奏。

在演奏过程中,笛子手需要依靠呼吸和指法的配合,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演奏时需要注意的是,笛子手应该掌握好每一个音符的转换和连贯性,同时注意调整气息和运用颤音等技巧,使得曲子更加通透、流畅,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生动景象。

笛曲《喜相逢》是中国北方京剧曲目的一部分,以优美动听的笛声为主,表现出京剧中的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首曲子情感丰富,由快速的旋律、明亮的音色和特殊的演奏技巧构成,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悦和欢乐。

演奏时需要注意的是,笛子手应该依靠指法和呼吸的协调来控制演奏过程中的速度和音量,力求把每一个音符都发挥到极致,呈现出情感丰富的特质。

此外,演奏时也需要注意各种技巧的运用,如音阶和蜂鸣的技巧,以展现出京剧中的唯美和感人的情感和形象。

总之,笛曲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其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因此,在演奏笛曲时,不仅需要掌握好演奏技巧和表现技能,还需要了解曲子的文化意义和艺术特质,以充分展现出笛曲的独特魅力和美丽风采。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笛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悦耳的音色而著称。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笛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将围绕着两首具有代表性的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对它们的演奏风格进行探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美妙的笛曲之美。

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两首笛曲的背景和特点。

《姑苏行》出自明代著名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朱权之手,这首曲子以江南水乡苏州的风景为题材,通过音乐将江南的水乡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乐曲旋律婉转动听,富有悠闲轻快的特色,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风情。

而《喜相逢》则是清代乾隆时期所作,题材源自唐代张籍的《离骚》中的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喜相逢”,表达了欢聚的情感,因此在曲调中显得非常欢快,旋律明快轻盈。

在演奏风格上,《姑苏行》与《喜相逢》同属于笛子演奏曲目,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我们来看看《姑苏行》的演奏风格。

《姑苏行》的演奏风格以婉转柔美为主,以描绘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为主题,曲调婉转多姿,富有变化。

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通过吹奏技巧来表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细腻,将悠扬的笛声与江南水乡的风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演奏者还需要注重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将曲子中的情感与表达出来,让人在听到这首曲子时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感受到那份轻盈与柔美。

《姑苏行》与《喜相逢》虽然属于笛曲,但在演奏风格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姑苏行》以婉转柔美为主,表现出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情,而《喜相逢》则以欢快活泼为主,表现出欢聚的情感。

通过对这两首曲子的演奏风格进行探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美妙的笛曲之美,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演奏技巧,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作品,《姑苏行》与《喜相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窗口。

通过学习和演奏这些曲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种,其代表性曲目有《江河水》、《月夜听笛》、《山高水长》等。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姑苏行》和《喜相逢》。

《姑苏行》是一支扬州笛曲,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其曲调优美,绚烂多彩。

演奏风
格上,扬州笛曲演奏强调的是美感和悦耳性,要求演奏者旋律流畅、音色优美、气韵生动,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功底和良好的表现力。

在演奏《姑苏行》时,演奏者还需要表
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和风格。

整个曲子的演奏技巧很高,需要运用各种吹奏技巧,如颤音、连音、急板、缓板、转板等,使得整个曲子优美而流畅,听起来非常动听。

与姑苏行不同的是,《喜相逢》是一支湖北笛曲。

湖北笛曲中以“端笛”为主,其演
奏风格注重表现戏曲的特点,旋律华丽、音响奔放、节奏鲜明,具有一定的咏叹性和戏
剧性。

演奏时,演奏者要通过演奏技巧和表现力达到情感和气氛的高度升华。

《喜相逢》
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善于掌握运气之气,吐哑之音,用力足够,富有弹性,韵味连贯,富有
竞技性。

整个曲子气势磅礴,快中带慢,显得比较激烈,但又不失婉转和柔美。

总体来说,两个笛曲演奏风格不同,让人们在聆听时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韵味和风情。

不论是姑苏行还是喜相逢,其优美的曲调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风格,让这两支笛曲成为了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两首著名笛曲,它们的曲目优美动听,演奏风格各具特色。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首曲目的演奏风格进行探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两首笛曲的特点和风采。

笛曲《姑苏行》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由吹奏乐器笛子演奏而成。

该曲传说发源于江苏省苏州市,曲调婉转悠扬,在演奏中能够表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秀丽。

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风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曲调的处理。

在演奏《姑苏行》时,演奏者需要对曲调进行精准的把握和处理,将曲调中的起承转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要注重对曲调的层次感和节奏感的把握,做到音符的连贯和平稳。

其次是音色的塑造。

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需要充分发挥笛子的音色特点,表现出柔和、清澈而富有感染力的音色。

演奏者要通过气息的控制和吐纳的运用,使得笛音有起伏和情感的表达,让听者产生共鸣。

再次是对情感的表达。

《姑苏行》传达了一种婉约、柔美的江南情怀,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将这种情感融入到音乐中,通过音乐的表达来诉说江南人的生活情趣和美好愿景。

在演奏中要注意情感的转折和高潮的处理,使得整个曲目的情感表达更加饱满和深刻。

最后是对技术要求的把握。

《姑苏行》的演奏在技术上要求较高,演奏者需要对吹奏技巧和乐器的操作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音域的掌握和变化、音准的掌握以及对音乐细节的处理上,都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细致的训练。

与《姑苏行》相比,笛曲《喜相逢》在演奏风格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喜相逢》是一首富有喜庆和活泼气氛的笛曲,曲调欢快明快,给人以愉悦和舒畅的感觉。

在演奏《喜相逢》时,演奏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奏风格。

首先是节奏的掌握。

《喜相逢》的曲调快速明快,节奏活泼轻快,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有稳定而敏捷的节奏感,不但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还要注意强弱的变化和动态的处理,使得整个曲目富有层次感和动感。

其次是动态的处理。

《喜相逢》的演奏中需要灵活地运用动态的变化,通过音乐的轻重缓急来表现出喜庆气氛的欢快和活泼。

浅谈笛子名曲《喜相逢》演奏

浅谈笛子名曲《喜相逢》演奏

‎‎‎‎浅谈笛子名‎曲《喜相逢‎》演奏摘‎要:‎怎样演奏‎好一首笛子‎名曲是长期‎困扰众多笛‎子演奏者的‎问题,本文‎结合了专业‎教学和演出‎实践的有益‎经验,提出‎了了解作者‎、分析作品‎、苦练内功‎三位一体的‎学习方法,‎为演奏者通‎向成功之门‎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了解作者分‎析作品苦练‎内功三位一‎体《喜‎相逢》是中‎国笛子名曲‎,也是北派‎代表曲目,‎是由冯子存‎先生与方堃‎先生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

乐曲通过‎夸张的演奏‎技法,表现‎了情人惜别‎、重逢、返‎家、团聚的‎情景。

该曲‎音乐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北方乡‎土气息,它‎一亮相就受‎到了大众的‎喜欢,从五‎十年代公演‎至今长盛不‎衰,风靡海‎内外。

已成‎为笛子比赛‎、音乐会常‎用曲目,及‎检验专业演‎奏者北派功‎力的试金石‎。

然而,要‎想准确地演‎奏好《喜相‎逢》这首曲‎目,却并非‎易事,到底‎怎样才能把‎笛子名曲《‎喜相逢》演‎奏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才能正‎确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曲目的风‎格特点,演‎绎名曲的风‎采。

‎一、了‎解作者冯‎子存,着名‎笛子大师,‎北派开宗立‎派的奠基者‎,人送绰号‎“吹破天”‎。

他为笛子‎演奏艺术的‎发展普及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他最大的贡‎献是首次以‎独奏的形式‎把笛子搬上‎舞台,完成‎了笛子从伴‎奏乐器向独‎奏乐器的蜕‎变升华。

他‎的代表作有‎《喜相逢》‎、《放风筝‎》、《五梆‎子》、《黄‎莺亮翅》、‎《挂红灯》‎、《万年红‎》、《八板‎》等。

‎冯子‎存幼小学艺‎,少年扬名‎,常年奔波‎于张北、万‎县、康宝等‎地,长期在‎民间参加文‎艺活动,饱‎受张宣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及‎戏曲熏陶,‎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结合乐‎曲需要和自‎身的演奏经‎验,开发使‎用了许多笛‎子演奏技巧‎。

浅析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风格与演奏体会

浅析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风格与演奏体会

浅析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风格与演奏体会众所周知,冯子存先生被称为我国北派竹笛音乐的“一代宗师”,是中国竹笛音乐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碑式人物,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1953年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上,冯子存先生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演奏了笛子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其以娴熟高超的演奏技巧,优美动听的旋律洗涤了观众的耳目,他成功借助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融合和发展了二人台音乐,使竹笛摆脱了伴奏乐器的“阴影”,最终发展成为一件独奏乐器,开拓了专属于竹笛艺术的新世界,使竹笛以独奏乐器的形式正式登上艺术舞台。

一、一代宗师冯子存冯子存先生出生在“鼓吹乐”极其繁荣的河北省阳原县一带,这个被人们称为“鼓吹之乡”的地方孕育着厚重的艺术文化积淀,从唱腔独韵的二人台到婉转细腻的晋剧等。

这些朴实精练的民间小调和戏曲艺术无不反映着底层人民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情境,为冯子存先生的音乐人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冯子存先生少年时生活的磨砺注定了他此后不平凡的一生。

他17岁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在包头一带打工卖艺谋生,并有幸结识了一些当地艺人,白天干活,晚上就聚在一起演奏当地的二人台牌子曲,他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演奏技巧和种类丰富的曲目剧目,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回到家乡与艺人们组成自己的卖艺班子,以演奏二人台剧目为主,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切欢迎,享有“吹破天”的美誉。

解放后的冯子存先生参加了“察哈尔省察北区文艺宣传队”,就此开启了他音乐生涯的全新篇章。

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期間,他的音乐足迹遍布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将二人台风格的竹笛音乐发展到了辉煌时期,并创作完成了他一生音乐生涯的大部分经典曲目,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喜相逢》《五梆子》《万年红》等具有浓郁二人台风格特色的竹笛独奏曲。

晚年的冯子存先生潜心孤诣研究竹笛的教学方法以及继承和发展竹笛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培养了诸如张维良、霍伟等竹笛艺术先锋,为中国竹笛艺术发展奋斗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Y i n Y u e W u D a o ・ 音 乐 舞 蹈I _ l ■ 一
演 奏 分 析 竹笛 曲 《 喜相逢 》
邵 先 国 安 徽 乐 团
摘要 : 《 喜 相逢》是 冯子存 的代表作 ,也是竹 笛演奏走 向独奏 的标 志性曲 目,至今仍活跃 在舞 台上 。本文以 《 喜 相逢》 这一 板腔体 结构原则改编成的 乐曲,以结构 的展开 为线索 ,逐一 分析其 中
比赛并获得二等奖。此 曲甚 至还被联合 国教科 文卫
亚 太 理 事 会 编 进 各 国音 乐 教 材 中 。学 习这 样 的经 典 曲 目对 全 面 了解 北 派 笛 子 风格 是 非 常 有价 值 的 。但
看塞北换 新天 》等。这一反了建 国前多用笛声来表
达哀怨的用途。冯子存在建国初的文章里说 : “ 我永

些解 析 。
《 喜相逢》一曲在五十年代就走向了世界 ,受到
各 国人 民 的 欢 迎 。 国 内更 是被 再 改 编成 多种音 乐形
式 。如 四重奏与乐队演奏 的 《 喜相逢 》 ; 杨宝智改编 成的小提琴曲 《 喜相逢 》 ; 郭志鸿改编的钢琴曲 《 喜 相逢 》等等。仅就该笛 曲本身而言,此 曲被 众多教
演奏要领 。
关键词 : 喜相逢 ; 冯子存 ; 北派 ; 竹笛 中图分 类号 : J 6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3 3 5 9( 2 0 1 6 )2 2 — 0 0 9 5 - 0 3
《 喜相逢 》是冯子存 的代表作之一,凡是介 绍冯 子存 的书籍 、文章必提 此曲。这也是北派竹笛 的代
表 性 作 品之 一 。 甚 至 是 整 个 竹 笛 的 代 表 作 品 之 一 。 因为 , 自从 一九 五 三 年 冯 子存 在 “ 第 一 届全 国 民间 音 乐 舞 蹈 汇 演 ” 上 演 奏 此 曲成 功 后 ,它从 此 改 变 了
这也不是非常容易演奏 的乐曲压 迫 ,我 在 旧社 会 被 迫
作者 : 邵先 国,安徽 寿县人 ,安徽 乐团二级演奏 员。
Y I nY u e V \ , u。 a 。l 9 5
放 下笛 子 1 3年 , 常吃不饱 饭 , 党来 了 , 重 民间艺人 , 我 被 发 现 并 被 培 养 ……我 要 用 实 际 行 动 来 感谢 共 产 党 ”[ 1 ] 可 以看 出 ,二人 台 第 四代 艺人 冯 子存 改 编此 曲绝 非偶 然巧 合 ,而是 自己的心 声 ,是 一个 “ 翻身” 的 民 间艺人 的 “ 道情” ,甚 至是 所 有 民 间艺人 的真 实 写照 。遗憾 的是 ,以往 的文章 从未 注意 到这 个背 景 , 了 ,仅 仅 说 出其 曲表现 的 亲人 惜 别 、久 别 重逢 也 是 不 够 的。 它含 有 主人 翁 人 生 冯 子 存 自身 重 大 身份 改 变带 来 的发 自肺腑 的喜悦 心情 。
中国竹笛的身份 ,一个原本只能作伴奏或在伴奏 中
担 任 独 奏 声 部 的 乐 器 自此 变成 了可 以独 立 演 奏 的 乐 器 。 就 这 一 点 ,号 称 “ 吹破 天 ” 的 冯子 存 堪 当现 代
材收录 ,冯子存本人就有 《 冯子存笛子曲选 》 《 冯子
存笛子独奏 曲选 ) o本文分析 以新 中国成立第一部用
特 点 。[ 3 ]
第二段开始首次变奏。整个 曲子都是采用变奏手
法发 展 而 成 的。 这 一手 法 实 际 上 就 是 “ 重 复 ” 的 发
仅仅给予 《 喜相逢 》来 自二人 台音乐的分析是不够 展 ,只 是 在 原 有 材料 基 础 上 做 一 些 变 化。 即在 保 持 基本材料和结构基础上对旋律作加繁或就 简处理。
五线谱记谱的 曲谱即 《 笛子独奏曲选集》( 《 中央音
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丛刊》系列第一集,1 9 5 7 年 4 月音乐出版社出版,蒋咏荷记谱整理 ) 中的 《 喜相 逢》( 冯子存演奏 , 二人台器乐曲牌 ) 为主展开分析。 这是一首来自内蒙民间的音乐,被二人台吸收作
为过 场 音 乐 常使 用 在 久 别 重 逢 的场 景 配 乐 。新 中 国
竹笛 事业的奠基人 。难怪著名音乐家马可在 其名著
《民 族 民间 音 乐讲 话 》开 头 的 “ 你 们 喜 欢 哪 些 民 间 音 乐 ? ” 中答 道 : “ 冯 子 存 的笛 子 ” 等。 既 然 《 喜相 逢 》如此 重 要 , 因此 ,作 为竹 笛 演奏 专业 的人 肯 定 也 是 必 学 的 曲 目。 确 实 是 这 样 ,这也 是 各 种 考 级 必
这样 处理 是 为 了适 应 一 些风 俗 要 求 ,以便 艺 人 们 能 发挥 才能 并作 即兴 表演 , 增加 艺术感 染 力。需 要指 出
的是 ,与一些节奏性变奏不同, 《 喜相逢》更多的使
用 演 奏 技 巧 性 并作 即兴 式 变 奏 , 即本 曲由 原 型通 过 每 一 段 侧 重 多种 不 同的 演 奏技 巧 也 有 节 奏 型 变化 发 展 成 四 段 ,在 保 持 原 旋律 成 对 陈述 的句 句 双 结构 基 础 上 ,将 原 曲 a作 了扩 充 处理 成 自由节 奏 。 并从 节 奏 、 结构 、演 奏 技 巧等 多方 面 作 了较 大 的 发展 以便
奏 曲目, 如“ 全国民族乐器演奏 ( 业余考级 ) 委员会” 编辑的 《 竹笛 曲集》中, 《 喜相逢 》 是八级必学 曲目。
不仅 如 此 ,这还 是一 首 常用 比赛 曲 目,一 九五 五 年 。 王 铁 锤 就 曾用 此 曲参 加 “ 第 五 届 世界 青年 联 欢 节 ”
成立后 ,以 “ 喜 ”字开头 的笛 曲有数首 : 《 喜报》 《 喜 讯》 《 喜相逢 喜迎春 》 、 《 喜看丰收景 》 《 喜庆丰收 》 《 喜
乐 曲 共 有 四个 乐 段 附 加 引子 ,第 二 、 三 、 四 乐
气流 的体状也 如 “ 扁 圆 台体 ” ,吹 奏 时 加 大 气 速 度 和流 量 并 加 固风 门 ,迫 使 气 流 集 中在 吹 孔 的两 侧 以 内 ,这 样 演 奏 出 来 的效 果便 能体 现 北 派 竹 笛 的声 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