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过程框架

合集下载

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和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知识管理体系是指一套组织和管理知识的方法、流程与工具,以促进知识的创造、获取、传播和应用,从而实现组织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知识管理体系的框架、要素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知识管理体系框架1. 知识管理目标:确定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如提高创新能力、降低成本、优化业务流程等。

2. 知识管理策略: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计划,包括知识共享、知识保护以及知识价值的最大化等。

3. 知识管理流程:建立知识的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存储、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环节。

4. 知识管理工具:选用适当的知识管理工具,如知识库、社交媒体、协同平台等,以支持知识的管理和交流。

二、知识管理体系要素1. 知识资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类知识资源,包括人员知识、文档资料、专利技术等,需要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

2. 知识文化:塑造一种鼓励学习和知识分享的组织文化,建立知识管理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知识人才:培养和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知识管理能力的人才,建立知识管理团队,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水平。

4. 知识保护: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知识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三、知识管理体系实施过程1. 识别知识需求:通过分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现有的知识资产,确定所需的知识领域和优先级。

2. 知识获取和创造:通过内外部的学习和研发活动,获取和创造新的知识,满足企业的知识需求。

3. 知识整理和存储: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知识库,以便后续的使用和传播。

4. 知识传播和应用:采用各种途径和工具,如培训、会议、协同平台等,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5. 知识评估和更新:定期对知识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价值和风险,及时调整和更新知识管理策略和流程。

结语知识管理体系是企业和组织实现知识资产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

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

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开放式创新的内涵、框架及其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

我们将对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与传统创新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接着,我们将构建一个开放式创新的框架,明确其关键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中国特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分析开放式创新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创新理念,它打破了传统封闭式创新的界限,将企业的创新过程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

其核心思想是,企业不再仅仅依赖内部的研发资源来推动创新,而是积极地与外部伙伴合作,利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技术和市场资源来共同推动创新进程。

在开放式创新的框架下,企业边界变得模糊,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变得至关重要。

企业不仅需要管理和利用内部的研发资源,还需要主动寻求与外部的科研机构、高校、创新型企业以及用户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还能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和市场需求,从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开放式创新还强调用户参与和共创价值。

在传统的创新模式中,用户往往被视为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而在开放式创新中,用户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角色。

企业通过与用户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鼓励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改进过程,从而实现价值的共创。

这种用户中心的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中国情境下,开放式创新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开放式创新,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024年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范文

《2024年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范文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产学研合作创新作为连接产业、学术和研究的重要桥梁,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过程,揭示其内在规律,为未来的合作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概念与意义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发机构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活动。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知识创造过程的理论框架知识创造过程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核心。

本文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四个阶段的知识创造过程理论框架。

其中,知识获取阶段主要关注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新知识;知识整合阶段则是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和提炼;知识应用阶段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和实践中;知识创新阶段则是通过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

四、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创造过程在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创造过程表现为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

具体而言,合作各方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进行知识获取。

学术界和研发机构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成果,可以提供新的技术和知识;产业界则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市场需求信息,可以为知识应用和创新提供实际场景和需求。

在知识整合阶段,合作各方通过交流和讨论,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和提炼,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

在知识应用阶段,合作各方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和实践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在知识创新阶段,合作各方通过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实证研究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本文以某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企业知识创新的演化模型研究

企业知识创新的演化模型研究
过程 。
2 组织 智能 与 企业知 识创新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 代的到来 朗菲 的一般系统 理论基 础上摈弃 了 还原论方法 ,用系统 的 、开放 的观点重新 认识组 织 ,用整 体
观 、系统观研究组织 的行 为规 律 ,认 为现 代企业组 织不仅 是 系统的 、开放的 ,而且 是有机 的 、自适应 系统 ,是 能够适 应 新经济时代的无序状态边缘 的有机体 ,是 一种 “ 大脑 ” 型组 织 ,智能性 、适应性成为有机体 组织 的主要 特征 J 。现代 企
企 业 知 识 创 新 的演 化 模 型 研 究
赵 文平 ,万海 螺
( 西安 电子科技 大 学 经济 管理 学院 ,陕西 西安 7 07 ) 10 1
摘要 :知识创新是 企业发展 的最终动力 。文章从 知识 创新 角度 出发 ,通 过对企业知识创新过程 的研 究 ,构造 了 企业知识创新的演化模型 ,探 讨 了企业知识创新 中的组织影响。
递增和重组 过程 ,以及组织 及个 体对知识 存量操 作技 巧的积 累和提高过程 ,是企业知识创 新的 动态表现 。一般 而言 ,以 往的知识创新研究往往 把注意 力集 中在 它的 静态方 面 ,而对 其动态方面则相对忽略。
12 企 业 知 识 存 量 的 特 性 .
知识创新作 为知识 存量 的操 作 和应用 ,有 其 内在 的逻辑 结构 ,这 一结 构决定 了企业 知识创 新 能力 的特 异性 和力 量。 企业知识创新 能力 可以分解 为三个层 次 : 第一层是显性层 ,是企业 知识创新 能力 的表层 ,通 常 由 显性知识构成 ,包 括设备 、工具 、技 术文档 、操 作程 序 、管 理程序和工作原理 等。这部分 比较容 易获取 ,是 企业 知识创 新能力提高 的第一步 。 第二层是核心层 ,由硬性知识 构成 ,包括 技术 与管理 诀 窍 、对知识 内在本质 的理解 和对 企业 战略与市场 发展动 向的 洞察 、以及隐藏价值 的理解 。这 是企业 知识创新 能力 中最难 以转移和获取 的部 分 ,只能在 面对面 的工作 中转移 ,在 实践 与 反 思 中积 累 。 第三层是扩展层 ,是 企业 的知识创新 网络 ,包 括企业 与

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
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在20世纪上半叶,一项技术从发明到商业化成功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然而,进入20世纪下 半叶以来,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一、创新与企业竞争力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技术创新基础条件薄弱 技术创新投入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
商业模式框架
二、创新的内涵与类型
创新的层次类型
根据创新的程度划分 按照从创新强度不同,可以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
根据创新的连续性划分 连续性、维持性创新 非连续性创新(间断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要么创造新市场,要么提出一种新的价值主张来重塑现有市场。 破坏性创新是指企业基于够用技术(Good Enough Technology)的原则,建立在新技术或是各种技术
三、创新的过程、模式与框架
全面创新管理
全面创新管理是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价值增加为最终目标, 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技术、战略、组织、文化、制度、市场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 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
过程③的任务为:按照创新战略部署确定中长期创新项目(更加关注在该阶段的研发任务安 排),并按照本阶段的创新计划确定阶段性创新项目(多为短平快项目,注重创新速度和商业化 安排),并将短、中、长期项目合理组合。
三、创新的过程、模式与框架
创新管理的全过程模型
第三阶段是创新的具体项目运作阶段,该阶段包括过程④“创意发展”、过程⑤“研发和设计”、 过程⑥“生产制造”和过程⑦“商业化”,以及过程④- ⑦的并行过程“组织要素设计”。
三、创新的过程、模式与框架

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的分析框架

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的分析框架
词 :产 学研合作 ;知 识 网络 ;创新 ;组 织结 构 ;分 析框 架
中图分类 号 : 1 G3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7 4 (0 0 1— 17 0 10 — 3 82 1)0 0 — 3 l
1 问题 的 引 出
伴随着企业 间竞争 的加剧 ,出于企 业持续发 展的需要 , 企业 间 的合 作从 基于一 般 的战略角度 ,如供应链 合作 、战 略联 盟 、外 包等具 体业 务的分 工协作 ,发 展到基 于持续 创 新能力 培训 的合作 ,如 R&D协议 、 术交流 协议等 ,再 发 技 展 到基于知 识共享 的知识 网络 的合作 形式 。这其 中有一 条
相关 联合体 所营造 的 良好 政策 环境 和合作 关系为 运作背 景
的一种创 新组织模 式 。 产 学研 知识创新 网络 的基本 功能 是进行 组织 间知识 的 传递 、交流 、共享 ,最终 实现 知识创 造 。要 以 网络的形式
共 享 知 识 效 应 ,就 离 不 开 网 络 的 分 析 方 法 。 网络 的 组 织 结
构不 仅影 响该 网络整体 获取社 会 资源 的能 力 ,而 且影 响网 络成 员从 网络 中获取社会 资源 的能 力。在社会 网络理论 中 , 对 社 会 资本 整 体 结 构 的 完 整 描 述 一 般 采 用 Naa i h pe t和 Gh sa(9 8的三维度分 析方法 , 此基础 上 ,我们将 oh l 9 ) 1 在
进 行交流 ,如组 织之 间契 约式 的人 员流 动或非 正式 的社 会
网络 的交 流 ,都 可 以达到知识 转移 的效 果 。在 产学研 网络
中 ,个人 知识 来源 于那些拥 有技 术专长 、经验 丰富 、知识 广 博的专家 ,例如 企业里 的技术专家 ,学研机 构里的教授 、 博 士 、学 科带 头人 等 ,这些 人是 知识创 新 的重 要知识 源 。 组 织知识 是知识 在组 织成员 中被共 享 的方式 、方法 ,是 企 业 的累积性 知识 ,代 表企业组 织 的记忆 ,既有 明示的部分 , 还 包含 隐含成 分 。明示 的那 部分组 织知识 是 比较容易转 移 的 ,但 隐含 的且 与组织 文化 、学 习习惯 有密切 关系 的那 部 分 组织知 识是不 容易学 习 到的 。共 有知识 的流 动较之个 人

创新生态系统_源起_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_梅亮

创新生态系统_源起_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_梅亮

第32卷第12期2014年12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32No.12Dec.2014文章编号:1003-2053(2014)12-1771-10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梅亮1,陈劲2,刘洋3(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7;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3.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越来越依赖其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

作为市场与组织的中间层次,生态系统视角成为创新理论研究范式的新方向。

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演进的系统性回顾。

本文以科学计量方法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

研究结论显示: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开放式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四大聚类展开。

基于重点文献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知识演进的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可分为核心文献、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三大层次。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图谱;共生演化;科学计量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4-06-30;修回日期:2014-08-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217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LQ14G030018)作者简介:梅亮(1987-),男,浙江舟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陈劲(1968-),男,浙江余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刘洋(1987-),男,陕西神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战略。

创新被认为是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1-3]。

经济全球化、环境动荡性的背景下,单一组织很难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类型组织之间的协同共生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新趋势。

创新的商业不能在真空中演化,必须吸引各类资源,吸纳资金,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以创造合作网络[4]。

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概念框架及其内部互动模型--一个解释知识创新过程的新框架

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概念框架及其内部互动模型--一个解释知识创新过程的新框架

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概念框架及其内部互动模型--一个解释知
识创新过程的新框架
芮明杰;陈娟
【期刊名称】《上海管理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企业知识是组织内部个人知识的集合体,但不是个人知识的简单加总.基于这个认识,本文构建了一个由知识员工、知识链和知识场构成的点、线、面互动的企业知识体系研究框架.高技术企业是追求持续知识创新的知识体系,知识创新通过知识点之间的互动完成,如同电荷之间的运动通过电场来进行,知识点通过知识场发生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知识场的概念,分析了其与Nonaka的"巴"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进一步的,根据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运行的基本路径,文章分别研究了体系内知识点通过知识场进行互动的基本模式与作用机制.文章试图提出一个能够解释知识创新过程的新框架.
【总页数】4页(P7-10)
【作者】芮明杰;陈娟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解释:一个整合情境-企业特征的概念框架 [J], 蓝海林
2.基于国际化的企业知识管理:一个概念框架 [J], 王增涛;朱雅玲
3.控制环境在COSO内部控制新框架下的解释 [J], 刘训敏
4.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企业内部维度的一个概念分析框架 [J], 窦丽;张凤青;胡琬芸
5.COSO内部控制新框架下对控制环境的解释 [J], 刘训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概念框架及其内部互动模型———一个解释知识创新过程的新框架○芮明杰 陈 娟摘要 企业知识是组织内部个人知识的集合体,但不是个人知识的简单加总。

基于这个认识,本文构建了一个由知识员工、知识链和知识场构成的点、线、面互动的企业知识体系研究框架。

高技术企业是追求持续知识创新的知识体系,知识创新通过知识点之间的互动完成,如同电荷之间的运动通过电场来进行,知识点通过知识场发生相互作用。

本文提出了知识场的概念,分析了其与Nonaka 的“巴”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其进行了分类。

进一步的,根据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运行的基本路径,文章分别研究了体系内知识点通过知识场进行互动的基本模式与作用机制。

文章试图提出一个能够解释知识创新过程的新框架。

关键词 知识体系,知识场,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构造与管理研究》资助作者简介:芮明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知识管理;陈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一、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构造1.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概念框架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一个点、线、面模型来描述知识体系的复杂结构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概念性框架。

从知识观的企业理论看来,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具有相对高的知识存量以及不断追求知识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相应的,高技术企业的员工以高知识员工为主体。

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中的点代表高知识员工,他们知识存量高且学习能力强,通过一系列知识活动为企业创造财富。

线代表企业知识价值链,它代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知识过程,多条知识价值链连接了知识点、知识点与知识场以及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

面代表知识场,它是知识运行的的产物同时又是知识运行的场所,它是由弥散在企业内部的关于价值观、以及关于对外部环境的认识的默会知识组成。

企业知识点与面及其联系(链)构成企业知识体系的整体,其描述性框架如图1所示:图1 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描述性框架2.高知识员工———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高知识员工是企业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知识创造的唯一主体。

它们是指企业中那些知识含量高且学习能力强的员工。

高技术企业的员工主要是高知识员工。

这一类员工的主要特点包括:稀缺度高、使用价值高、自身承担的风险也高。

3.知识链———高技术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模仿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国内外一些学者创建了多种知识链模型。

美国学者Shin M ,Holden T ,Schmidt RA 在这些知识链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五种主要知识活动和4种辅助知识活动的系统知识链模型。

国内牟小俐等人认为知识链的主要活动为知识创造、知识编码、知识转移与扩散、知识共享与交流,辅助活动为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技术;陈志祥等人认为知识投入、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的过程组合就是知识链,并且认为知识链有许多条,不仅存在于组织内部还存在于组织之间。

借鉴前人的研究,本文将知识链界定为连接企业知识体系内部个人、团队以及与外部知识体系之间的知识活动的工具。

由于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在其围绕技术创新的动态性质。

因此,高技术企业知识链的核心知识活动是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知识创新。

综合高技术企业的特点,以及知识价值链在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高技术企业知识链包括五种活动:知识获取、知识筛选、知识创造、知识内部化、知识外部化。

二、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知识场1.知识场的概念场的概念来自于物理学。

电荷的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的物质就成为静电力场。

电荷之间的作用通过电场发生。

一个负电荷的周围会有可以用矢量描述的电力线向它汇聚,这些电力线就是所谓的电场。

它们向负电荷汇聚的现象就是电场的极化现象。

与此相同,如果知识空间中某个知识点(或者集体)存在靠自己现有的存量知识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意味着存在知识缺口,这个缺口需要通过从其他知识点(或集体)获得知识来弥补。

此时,其周围会存在许多将其他点(或集体)的知识推向该问题的力线,这可以被描述为知识场(图2)。

类似于正电荷周围存在的发散的电力线,所有的知识载体也都洋溢了知识,成为一种发散的知识场(图3)。

不同于电学中电荷的是,实际上每一个知识点都既汇集知识又散发知识。

知识点之间通过知识场发生作用。

如图4所示:图4 知识点通过知识场的相互作用借用物理学场的概念,结合知识点以及知识的特征,我们将知识场界定为知识载体周围的客观存在的一种由知识载体发散出来的特殊物质。

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知识场来进行。

知识场是在知识点之间的互动中创造出来的过去知识运行的积累与沉淀,它也会不断由于内部知识的相互作用和吸收外部知识而变化发展。

知识场的内涵可以表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潜在地指导企业未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的企业知识。

企业知识场的核心是关于是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的知识,其中,“是什么”就是企业成员的对于外部世界的基本看法的总和,而“应该怎样”就是企业成员的价值观念的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表现为个人“习惯”的个人记忆和表现为企业“惯例”的一种特定的组织记忆。

2.知识场与“巴”的比较分析世界最负盛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Nonaka )在其著名的SECI 模型中,提出“巴”的概念来解释知识创新的空间。

日语的“ba ”就是场所的意思,因此本质上,“ba ”和“知识场”都是知识以及知识载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平台。

不过这两个概念有重要的区别。

首先,Nonaka 在其《组织知识创新的理论:了解知识创新的能动过程》一文中,指出“巴并不单单指物质空间(如一间办公室),它也指虚拟的超物质空间(如电子邮件、电话会议)和精神空间(即共享的经验、观念和理想),或者这三类空间的任何组合......就其相互作用而言,与其说巴是一个容纳知识和有知识的个人的物质空间,不如说巴本身就是一种知识”。

Nonaka 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知识创新过程在“巴”中运行的观点,同时也认识到了“巴”的知识本质。

但是,“巴”的概念比较模糊———既是物质空间,又是虚拟的空间,还包括精神空间。

知识场与“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知识场是知识载体发散出来的知识构成的一种氛围,不是物质的或超物质的空间,也不仅仅是“精神的空间”。

其次,从文中看到“巴”是“被创造出来,发挥作用,然后消失”的知识创新的空间。

“巴可以自发形成,也可以有意识地建立”。

因此,Nonaka 的“巴”实际上主要是一种主观建立和加强的存在。

相对的,知识场是一种静态的客观存在,具有无形性和弥散性的特征。

,无形性表现在知识场看不见、摸不着。

弥散性表现在知识场由不同知识载体发散知识形成,整体上作为一种氛围存在于企业中。

再次,Nonaka 仅仅论证了“巴”对于知识创新的支持作用,而完全忽视了它对创新的阻碍作用,更没有分析它对于与知识创新相关的其他知识活动的作用。

而知识场对知识创新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此外,知识场影响知识体系运行的每一个环节。

3.知识场的分类根据作用的不同,Nonaka 曾经将“巴”分为四种类型,包括发起性巴、对话性巴、系统性巴和演练性巴。

每一种巴支持知识创造中的一个特定知识转换类型。

其中,发起性巴是个人分享模糊知识的场所,社会化发生于此;对话性巴是个人模糊知识转化为明晰知识的场所,外部化发生于此;系统性巴是组合化的场所,明晰知识的不同组合相互结合创造新的系统的明晰知识;演练性巴是内在化发生的场所,在这里明晰知识转换成模糊知识。

借鉴Nonaka 的分类,知识场也可以分为四类,即共享的知识场、对话的知识场、系统的知识场以及演练的知识场。

共享的知识场是模糊知识共享的氛围。

知识点之间通过知识场提供拥有的知识并且吸收需要的模糊知识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对话的知识场是模糊知识转化为明晰知识的氛围;系统的知识场是明晰知识整合的氛围;演练的知识场是明晰知识内化为模糊知识的氛围。

三、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知识点互动模型1.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内部互动基于技术的动态性,高技术企业必须能够持续保持和追求技术方面比一般企业领先的优势。

因此快速技术创新以及相关知识创新是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运行的核心。

根据熊彼得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

既包含了“前所未有”的创造也包含了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

Nonaka 的SECI 模型解释了知识创新过程,认为是明晰知识和模糊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知识创新,作用的方式包括社会化(social 2ization )、外在化(externalization )、组合化(combi 2nation )、内在化(internalization )。

知识在连续不断以S 、E 、C 、I 这四种方式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

完整的知识创新不是在于其本身而是来自于它的应用与实现,知识应用也是知识体系运行基本步骤。

由于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应用分散进行,知识还必须进行有效性传播,即知识需要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形式传达到适当的使用者。

此外,企业的知识自发或者经过有效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知识载体中,这就是记忆。

总体而言,高技术企业体系运行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并包括知识应用、知识传播以及知识记忆等关键步骤,运行的基本路径如图5所示:图5 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内部运行路径知识创新SECI 过程中,社会化需要参与知识分享的各方在共同的活动中体验相同的经验。

由于害怕失去由知识带来的权威的知识提供者往往不愿意积极促进知识的社会化,至少,由于没有任何提供知识的激励,他们往往没有动机为社会化提供时间和精力方面的额外支持,依靠各种形式的外部激励往往是复杂而且困难的工作。

这导致了知识员工周围的知识场强度减弱。

但是,高技术企业大量的知识的更新很快,致使个人拥有的存量知识具有价值快速贬值的性质,这时,如果知识场包含共享知识的文化,共享可以增大个人知识更新的速度,并且可以提升个人的名誉与权威则会促进社会化的自动、高速进行。

美国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公司浓厚的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念。

此外,知识点之间不断提供与吸收知识的互动必定会在于互动的知识场中培养更多得的共同知识和共同语言时,会使进一步的模糊知识共享更容易。

外在化需要借助于一连串的隐喻、类比实现模糊知识向明晰知识的转化,知识点提供知识动机的增强以及知识场共享知识的积累会大大缩短模糊知识与明晰知识之间的距离,推动外在化的进程。

因此,个人共享知识的氛围,以及个人提供知识的程度和共享的频率都与知识创新正相关。

另一方面,每一个知识点对技术、市场及其它外部条件的看法都会进入知识场,其场强根据其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个人影响力而不同。

个人之间的共享通过知识场来进行。

知识场原有的战略假设以及价值观点具有强大的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