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钟反应 - zh
碘钟实验报告

碘钟实验报告碘钟实验报告引言:碘钟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观察碘化钾与过氧化氢反应产生的气泡数量和速度变化,可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实验目的:1. 掌握碘钟实验的操作方法;2.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验证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碘钟实验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2 + 2KI + H2SO4 → I2 + K2SO4 + 2H2O。
在此反应中,过氧化氢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分子和水。
碘分子在反应中呈现黄棕色,并且在酸性条件下,碘分子与淀粉反应生成蓝黑色的淀粉碘复合物。
通过观察淀粉碘复合物的颜色变化,可以间接反映出反应速率的变化。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玻璃烧杯、滴定管、试管架等;2. 预先准备浓度不同的碘化钾溶液;3. 将一定量的碘化钾溶液倒入玻璃烧杯中;4. 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快速搅拌;5. 观察气泡的生成情况,并记录下时间;6.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别使用了浓度为0.1mol/L、0.2mol/L和0.3mol/L的碘化钾溶液进行了实验。
观察到,在浓度较低的碘化钾溶液中,气泡的生成速率较慢,并且气泡的数量也较少。
而在浓度较高的碘化钾溶液中,气泡的生成速率明显增加,气泡的数量也明显增多。
这说明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我们还可以计算出反应速率与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经验公式: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可以近似表示为速率 = k * [I-]^x,其中k为常数,[I-]为碘化钾的浓度,x为反应级数。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数据处理,可以确定反应级数和常数k的具体数值。
结论:通过碘钟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我们验证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二十一 “碘钟”反应

“碘钟”反应Ⅰ、目的要求用初速法测定过硫酸根与碘离子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
Ⅱ、仪器与试剂Ⅲ、实验原理过硫酸根与碘离子的反应式如下:如事先同时加入少量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和淀粉指示剂,则(2-21-1)式产生的碘便很快被还原为碘离子:直到S 2O 32-消耗完,游离碘遇上淀粉即显示蓝色。
从反应开始到蓝色出现所经历的时间,即可作为反应初速的计量。
由于这一反应能自身显示反应进程,故常称为“碘钟”反应。
1.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确定当温度和溶液的离子强度一定时,(2-21-1)式的速率方程可写成:在测定反应级数的方法中.反应初速法能避免反应产物干扰,求得反应物的真实级数。
如果选择一系列初始条件,测出对应于析出碘量为△[I 2]的蓝色出现时间△t ,则反应的初始速率是:设各初始条件下每次加的硫代硫酸钠量不变,即△[I 2]为常数,则将(2-21-5)式代入(2-21-3)式取对数:因此,保持[I-]不变,以ln[1/△t]对ln[S2O82-]作图,从所得直线斜率可求得m;保持[S2O82-]不变,以ln[1/△t]对ln[I-]作图,可求得n。
再根据(2-21-3),(2-21-4)式,可求得反应速率常数K。
Ⅳ、实验步骤1.按照表2-21-1所列数据将(NH4)2S2O8溶液及(NH4)2SO4溶液放入反应器a池,并加2mL 0.5%淀粉指示剂;将KI溶液及Na2S2O3。
溶液加入b池。
在25℃恒温10 min后,用洗耳球将b池溶液迅速压入a池,当溶液压入一半时即开始记时,并可来回吸压一次使混合均匀。
观察蓝色出现即停止记时。
用相同方法进行其他组溶液的实验,记住每次加淀粉指示剂均为2ml。
Ⅴ、数据处理取实验编号1、2、3、4的数据,以ln[1/△t]对ln[I-]作图,从所得直线斜率求n;取实验编号4、5、6、7的数据,以ln[1/△t]对ln[S2O82-]作图,从所得直线斜率求m。
Ⅵ、思考题1、用反应初速法测定动力学参数有何优点?2、本实验是否符合保持其中一种反应物浓度不变的条件?3、溶液中离子强度为何影响反应速率?实验中加入(NH4)2SO4的作用是什么?。
有关碘钟反应的小作文

有关碘钟反应的小作文化学实验总是充满着神奇和惊喜,而碘钟反应就是其中一个让我着迷不已的存在。
记得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化学课上老师神秘兮兮地说要给我们展示一个特别酷炫的实验——碘钟反应。
大家一听,眼睛都亮了,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满心期待着。
老师先在讲台上摆好了各种实验器具,有锥形瓶、滴管、量筒,还有那些五颜六色的化学试剂。
我紧紧地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似的,砰砰直跳,就盼着实验赶紧开始。
老师先用量筒量取了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轻轻倒入了锥形瓶中。
那透明的液体在瓶子里晃荡着,看起来普普通通,没啥特别的。
接着,老师又用另一个量筒量取了碘化钾溶液,慢慢地注入到锥形瓶里。
这时候,还是没啥明显的变化,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这能有啥神奇的呀?”然而,就在老师加入了几滴淀粉溶液之后,奇迹发生了!溶液先是变成了淡黄色,然后颜色逐渐加深,变成了棕黄色。
大家都忍不住“哇”了一声,这变化也太突然了!可这还只是个开始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液的颜色开始一会儿深,一会儿浅,就像在玩变脸游戏。
老师笑着跟我们解释说,这是因为反应在不断地进行,物质的浓度在发生变化,所以颜色才会这样变来变去。
我盯着那瓶子,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瞬间。
这时候,溶液的颜色变得越来越深,最后竟然变成了深蓝色。
整个教室里都响起了同学们的惊叹声,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老师看着我们那一张张惊讶的小脸,笑着说:“这就是碘钟反应的魅力所在。
”我仔细观察着那深蓝色的溶液,心里充满了好奇。
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这些普普通通的化学试剂混合在一起,就能产生这么奇妙的变化呢?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去问老师。
老师耐心地给我讲解了碘钟反应的原理。
原来,过氧化氢会把碘化钾氧化成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就会变成蓝色。
而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浓度变化,导致了溶液颜色的不断改变。
回到家后,我满脑子还是那个碘钟反应。
我想着自己能不能也在家里做一下这个实验呢?于是,我翻出了家里的一些化学试剂和器具,虽然没有学校里那么齐全,但我还是想试试看。
碘钟反应

吴 莉
2008.3
目
• 目的要求
• 仪器、药品 • 数据记录与处理 • 注意事项
录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思考题 • 附:化学反应速率和活 化能
实验目的
• 1.了解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
响。 • 2.学习测定K2S2O8 氧化KI 的反应 速率、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及活化能 的原理和方法。 • 3.练习用计算法、作图法处理实验 数据。
㏑[S2O82-] =-k1t+㏑[S2O82-]0
• ㏑[S2O82-] 对时间t作图,即可求得反应速率常数k1
㏑K=-Ea/RT+㏑A • ㏑K对1/T 作图,求出直线斜率,即可求 得活化能Ea
思考题
• 1.碘钟反应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 2.若不用S2O82-而用I-或I3-的浓度变化来 表示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是否相同? • 3.本实验中Na2S2O3 的用量过多或过少,对 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S2O32-]和其用量→ Δt →→ [S2O82-]
实验原理(2)
反应活化能的测定
• 根据Arrhenius 方程式
--活化能的测定
K =Ae-Ea/RT
• K为反应速率常数 ,A为指数前因子,Ea为反应的表观活 化能,R为气体常数,T为反应温度
㏑K=-Ea/RT+㏑A
• 以㏑K对1/T 作图,求出直线斜率,即可求得活化能Ea
实验步骤
1.恒温槽调至所需温度,恒温。 2.大试管装入25ml蒸馏水,10mlKI 溶液,2ml淀粉液,→恒温10分钟 K2S2O8放入容量瓶中→恒温10分钟
实验步骤
• 用微量注射器取300μl Na2S2O3注入大 试管中,用环形搅拌器使其混合均匀。 • 移液管取10 ml已恒温K2S2O8注入大试管, 流出一半时计时,至溶液颜色变蓝,暂停秒表, 记下时间读数,立即再加入300μl Na2S2 O3,颜色变化记时,重复记五次。
na2s2o3和h2o2碘钟反应

Na2S2O3和H2O2碘钟反应是一种经典的化学反应,也称为“碘钟反应”或“Sulfite-Induced Indigo Coloration Reaction”。
这个反应的原理是:当Na2S2O3和H2O2混合时,会产生硫代还原物(S2O3^2-)和过氧化氢(H2O2),硫代还原物会将H2O2还原为水(H2O),同时自身被氧化为硫酸盐(SO4^2-),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能量,从而导致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
同时,由于硫代还原物的存在,反应体系中会出现大量的游离碘(I2),这种游离碘与硫代还原物反应,生成了一种蓝色的化合物,即“亚碘酸钠”(Na2S2O3·H2O)。
这种化合物的颜色是深蓝色的,可以被用作指示剂,用于检测碘的存在。
在这个反应中,碘的存在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因此当反应体系中存在碘离子时,反应速率会加快。
同时,亚碘酸钠的颜色也会随着碘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加深。
因此,Na2S2O3和H2O2碘钟反应通常被用于检测碘离子的存在,这种方法被称为“碘钟法”。
碘钟反应

2S2O32- + I2 → 2I-+ S4O62-
2、初始浓度法
又称初始速率法。固定其他反应条件不变,改变其 中某一反应物的初始浓度,通过一系列实验获得初 始浓度与反应初速率的关系,进而求得该反应物的 分级数。 该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产物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碘钟实验中,从反应开始到蓝色出现这段时间, 可以用作反应初始速率的计算。
2ln[I ] ln[S2O8 ]
作业
2)取上表中编号1、2、3、4的数据,以ln(t)对 ln[I ] 作图,根据直线斜率n;
2ln[S O 3)取编号4、5、6、7的数据,以来自n(t)对 2 8 ](
作图根据直线斜率求m。
4)根据(21-6)式,用实验所得数据计算不同温 度下的速率常数k。 用作图法求反应的活化能。
碘钟反应
实验教学目的
1. 测定过硫酸根离子与碘离子反应的反应
级数、速率常数及反应活化能。
2.理解碘钟反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初始浓度法测定动力学常数。
实验原理介绍
1. 将过硫酸根与碘离子在溶有少量硫代硫酸钠与淀
粉指示剂的情况下混合,混合液在特定的时间内保持 无色,而后突然转变为蓝色。由于混合液由无色到蓝 色这段时间可以精确计时,因此这一反应被称为碘钟 反应。反应原理如下: S2O82- + 2I- → 2SO42- + I2
此时,若保持I- 浓度不变,以ln (t)对ln[S2O82-]作图, 所得直线斜率的负值即为m;保持[S2O82-]浓度不变, 以ln (t)对ln[I-]作图,所得直线斜率的负值即为n。
将得到的m和n值代入下式,即可得到k值。
Δ[I 2 ] 2- m n = k[S2 O8 ] [I ] Δt
碘钟实验原理方程式

碘钟实验原理方程式碘钟实验是一种萤光指示反应,用于研究传质和反应动力学。
该实验的原理是反应中碘的生成和消耗与反应速率相关。
碘在苯酚和过氧化氢存在的条件下生成,并在某些还原剂的存在下消耗。
通过测量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可以推导出反应速率及动力学常数。
实验过程中,将苯酚、过氧化氢、淀粉溶液以及Na2S2O3溶液加入一个反应容器中。
加入Na2S2O3后,溶液呈现淡黄色。
然后加入甲醛作为催化剂,甲醛会使溶液变色,这时加入少量的碘化钾(KI),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之后开始添加溶液到淀粉溶液中,如果生成的碘分子还未被还原剂消耗,它们会在淀粉的带动下形成蓝紫色的复合物。
实验的方程式如下:1. 生成碘:2H2O2 + 2KI + CH3CHO -> I2 + CH3COOH +2H2O2. 消耗碘:I2 + 2Na2S2O3 -> Na2S4O6 + 2NaI3. 碘与淀粉生成的复合物:(C6H10O5)n + I2 -> (C6H8O4I2)n+ nH2O其中,反应1表示过氧化氢、碘化钾和甲醛催化下生成碘的反应;反应2表示碘和亚硫酸钠产生单质碘、四硫酸钠和碘化物离子的反应;反应3表示碘与淀粉生成的复合物。
碘钟实验的原理是基于碘酸钠—硫酸还原法的变化过程。
碘酸钠可以分解为碘酸和碘酸钠,其中碘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将还原剂如亚硫酸钠氧化成硫酸盐,同时碘酸也是一种可以被还原的化合物,可以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还原为碘酸钠。
因此,在碘酸钠和还原剂反应中,碘的生成和消耗相互竞争,达到一定平衡后,可以利用碘和淀粉反应生成的蓝紫色络合物来反应速率。
这种反应速率与碘酸钠和还原剂的浓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反应的深度来推导出反应速率和动力学常数。
在实验中,反应速率可以通过测量溶液中还原剂浓度的变化来判断。
最初,溶液中的还原剂浓度较高,可以迅速消耗生成的碘分子,此时淀粉的颜色不会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原剂的浓度逐渐降低,生成的碘分子得以在淀粉的存在下形成复合物,此时淀粉的颜色开始变蓝紫色。
碘钟反应实验报告

碘钟反应实验报告班级:高二理十实验员:江嘉伟曹俊章和毅方蕾潘隽晗谢辰谢延靖朱海蓓朱正真方屹舟方杜娟指导老师:蔡建实验时间:2017年12月一、实验目的掌握碘钟反应反应过程及原理。
二、实验器材29%过氧化氢溶液、丙二酸、硫酸锰、可溶性淀粉、碘酸钾、1mol/L硫酸。
三、实验步骤1.配置甲溶液:量取97ml29%过氧化氢溶液转移入250ml容量瓶里,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2.配置乙溶液:分别称取3.9g丙二酸、0.76g硫酸锰病5溶于适量水中。
另称0.075g可溶性淀粉溶于50ml沸水中。
将三者转移入250ml容量瓶里,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3.配置丙溶液:称取10.75g碘酸钾溶于适量热水中,再加入20ml1mol/L硫酸溶液酸化,转移入250ml容量瓶里,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4.将甲、乙、丙三组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在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混合后产生大量微小气泡,且反应液由无色变为琥珀色,几秒后褪为无色,接着又变为琥珀色且逐渐加深,随机变为蓝紫色,几秒后又褪为无色,呈周期性变化。
经测定,振荡周期约为11秒,持续时间约为10分钟。
五、实验原理首先在酸性溶液中,碘酸根氧化过氧化氢得碘离子、水和氧气。
(气体符号省略,下同)IO3-+3H2O2==I -+3H2O+3O2同时,二价锰离子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还原过氧化氢,生成琥珀色的三价锰离子,于是溶液呈琥珀色。
反应刚开始时,浓度较低的碘离子也参与反应并被氧化为碘。
2Mn2++2H2O2+4H++2I-==2Mn3++4H2O+I2生成的碘会与具有活泼α-H的丙二酸反应,结果是碘取代了丙二酸中的α-H。
I2+HOOCCH2COOH==I-+H++HOOCHICOOH溶液中存在的三价锰离子此时会将碘代丙二酸氧化成二氧化碳,观察到的大量气泡就是二氧化碳和第一步产生的氧气。
随着反应进行,三价锰离子消耗殆尽,溶液渐渐褪成无色。
4Mn3++HOOCCHICOOH+2H2O==2CO2+HCOOH+4Mn2++5H++I-当碘离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和碘酸根发生归中反应得到碘,碘与淀粉形成蓝紫色包合物,此时观察到溶液显蓝紫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碘钟反应一、实验目的1.掌握“碘钟”反应的原理。
学会运用“碘钟”反应设计动力学实验的方法。
2.测定过硫酸根与碘离子的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和反应活化能.二 、实验原理在水溶液中,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发生如下反应:22284332S O I SO I ----+=+ (1)为了能够测定一定时间(Δt )内S 2O 82- 浓度的变化量,在混合过二硫酸铵、碘化钾溶液的同时加入一定体积已知浓度并含有淀粉(指示剂)的Na 2S 2O 3 溶液,在式(1)进行的同时,有下列反应进行:222334623S O I S O I ----+=+ (2)反应(2)进行得非常快,而反应(1)却缓慢得多,故反应(1)生成的I 3 -立即与S 2O 32- 作用生成无色的S 4O 62- 和I − ,因此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内溶液无颜色变化,但当Na 2S 2O 3耗尽,反应(1)生成的微量碘很快与淀粉作用,而使溶液呈现特征性的蓝色。
由于此时(即Δt ) S 2O 32- 全部耗尽,所以S 2O 82- 的浓度变化相当于全部用于消耗Na 2S 2O 3。
由上可知,控制在每个反应中硫代硫酸钠的物质的量均相同,这样从反应开始到出现蓝色的这段时间可作为反应初速的计量。
由于这一反应能显示自身反应进程,故称为“碘钟”反应。
1、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确定当反应温度和离子强度相同时,(1)式的反应速率方程可写为:222828[][][]m n d S O k S O I dt----= (3)在测定反应级数的方法中,反应初速法能避免反应产物的干扰求的反应物的真实级数。
如果选择一系列初始条件,测得对应于析出碘量为Δ[I 2]的蓝色出现的时间Δt ,则反应的初始速率为:22833[][][]d S O d I I dt dt t---∆-==∆ (4) 根据(2)式的反应计量关系结合硫代硫酸钠的等量假设,可知2323[]2[]I S O t t--∆∆=∆∆ (5) 根据(3)(4)(5)可知,2223282[][][]m n S O k S O I t---∆=∆ (6) 移项,两边取对数可得2282231ln ln ln[]ln[]2[]k m S O n I t S O ---=++∆∆ (7) 因而固定[]I -,以1lnt∆对ln 228[]S O -作图,根据直线的斜率即可求出m ;固定228[]S O -,同理可以求出n 。
然后根据求出的m 和n ,计算出在室温下“碘钟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k 。
2、反应活化能的确定根据Arrhenius 公式(8)假定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活化能不随温度改变,测得不同温度的速率常数后可按lnk 对1/T 作图,所得直线斜率求的活化能。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溶液的离子强度有关。
因此实验时需要在溶液中维持一定的电解质浓度保证离子强度不变。
三、主要的实验仪器及试剂1.仪器恒温水浴槽一套;50mL 烧杯两个;玻璃棒一支;秒表一只;专用移液管4支;专用量筒2支2.试剂0.20M 4228()NH S O 溶液;0.20M KI 溶液;0.01M 223Na S O 溶液;0.4%淀粉溶液;0.20M 3KNO 溶液;0.20M 424()NH SO 溶液。
四、实验操作过程4.1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测定按照表1所列数据将每组的4228()NH S O 溶液、424()NH SO 溶液和淀粉溶液放入烧杯A 中混合均匀,KI 溶液、223Na S O 溶液和3KNO 溶液放入B 烧杯中混合均匀。
然后将两份溶液均放入20℃的恒温水浴槽里恒温一段时间,之后将两份溶液混合,同时开始计时,并不断搅拌,当溶液出现蓝色时即停止计时。
反应的时候也在恒温水浴槽里进行。
表1 “碘钟反应”动力学数据测量的溶液配制表4.2反应活化能的测定按照表1中第1组反应的溶液配制方案配制溶液,分别在15℃和25℃下按照4.1中的操作步骤测量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t ∆并记录,要注意必须先将溶液在相应的水浴槽中恒温一段时间,待溶液温度与恒温槽温度相同后再将溶液进行混合。
五、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以及结果 5.1 [S 2O 82-]和[I -]反应级数的确定RTE A k a -=ln ln表2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测定的数据记录根据表中的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求出“碘钟反应”的反应级数和在室温下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k,下面我们就依次求出这几个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1 lnt∆与ln228[]S O-的关系见表3。
表31ln与228[]S O-的关系数据表根据表3的数据作图,见图1。
图11lnt∆与ln228[]S O-关系图由图1可知m=0.8521 lnt∆与[]I-的关系见表4。
表41ln与[]I-的关系数据表根据表4的数据作图2。
图2.1lnt∆与[]I-的关系图由图2知n=0.9945.2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我们根据(6)式可知,知道m,n,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反应速率常数k的值了。
表5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20.0℃条件下)同理可以计算15℃和25℃时反应速率常数k。
表6 15℃和25℃时反应速率常数k5.3反应活化能的测定计算得1与k的关系如表7所示:作lnk和1/T的关系图图3 lnk和1/T的关系图由(8)式可知Ea=8.314*4880=40.57 KJ/mol5.4 反应结果的表达:a).反应级数:测得[S2O82-]的反应级数m=0.852,[I-]的反应级数n=0.994,总的反应级数m+n=1.846。
b).反应速率常数:在20ºC条件下,该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0087L/(mol•s);在15ºC条件下,该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0073L/(mol•s);在25ºC条件下,该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0129L/(mol•s)。
c ).反应活化能:Ea=40.57KJ/mol ,查得该反应的理论活化能为51.88KJ/mol ,所以该反应测得的活化能的相对误差为21.80%,误差较大。
六、实验讨论6.1 实验误差分析实验得到的活化能常数的偏差较大,有21.80%,可能的原因有:a).试验中用的烧杯、玻璃棒、量筒没有干燥,使真正的浓度并不是理论计算的值,从而造成较大误差;b).恒温水浴槽的温度不是很稳定,而且可能水浴时间不够,造成测得的时间并不是准确在对应温度下的值;c).在两个烧杯的溶液混合的时候,倒出溶液的烧杯的壁上残留的溶液无法参加反应,这样也会使反应液的浓度有所不同。
d).反应过程中人为的搅拌速度、力道、时间不同,会导致反应液的均匀度、反应的碰撞速度不同,从而使使反应条件不同;e).反应开始计时时,是两个人合作的,两个人不能完全协调一致,在终止时,停止计时时存在人得反应时间,这些因素都会对测量时间有所影响;f).在15℃和25℃时均只用了一组,而不是区多组测量然后求平均值,这样会使测得的结果误差比较大,所以最好采用测量多组分别求得反应速率常数,最后求平均值的方法,以减小偶尔误差带来的影响。
g).从实验原理上分析,我们是用一段时间Δt 的平均速率代替瞬时速率,显然只有在Δt 很小的时候,才有,实验中Δt 大概设计在1mim 中左右,应该说Δt 并不是很小,从而使测得的瞬时速率并不是很准确,进而导致求得的k 值也有较大误差,Ea 对应产生一定的误差。
6.2 实验改进意见a).在文献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学实验中采用的是混合反应器,如图4A 和图4BAB图4 混合反应器实验中,将4228()NH S O 溶液、424()NH SO 溶液和淀粉溶液放入反应器a 池中,将 KI 溶液、223Na S O 溶液和3KNO 溶液放入反应器b 池中,恒温后,用洗耳球将b 池中的溶液迅速压入a 池中,同时开始计时,并来回吸压两次使其混合均匀。
分析用混合反应器的优点有:在混合时,溶液是从底部压进去的,而且比较均匀和迅速,由于压力的作用可以使其较好的混合,来回吸压之后基本混合均匀,从而避免了人为混合搅拌时搅拌速度、力道等的影响。
同时这样混合也避免了容器上较多残留,以及取出烧杯进行混合等弊端。
而且混合反应器的a,b池在一起可以更好地保证反应前在相同的温度下水浴。
b).实验中在测定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时, 都是使△〔S2O32-〕值相同, 从而测定到不同的Δt值。
当室温为20 C 左右时. 按教材指定的条件测得的△t值一般在1 分钟左右改变。
即△t较大,且波动性也较大,即实验条件偏离式的要求也较大, 结果导致测定的速率常数k 波动较大。
由此,在文献中发现一种改进的方法,为了使实验条件更接近式的要求. 并符合实际测定时的需要(即匀值应尽可能小, 但又必须让学生能够完成操作, 准确测出么△t 值)。
实验采取了改变反应物浓度改变量的方法(改变△〔S2O32-〕值的方法)。
控制△ t, 位. 使其每次测定均大致在3 5 秒左右。
关于此种改进方法,在改变Na2S2O3用量上并不是很好确定,查到资料上的一个表格,即图5所示,可作为参考,其中划横线部分显示的是Na2S2O3用量(当实验中的Na2S2O3用量进行变动之后. 为使休系离子强度保持不变. 同时使溶液体积也保持不变, 则(NH4)2SO4的用量也需作相应的改变。
)图5所查资料中关于试剂用量的改变由文献中显示,该改进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不仅是△ t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是测得的速率更接近瞬时速率,而且避免的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同学因为△ t大了几个单元(因为蓝色迟迟不出现) 而误以为试剂加错了, 因而边做边相互询问, 带来较大的操作误差。
不过我想该改进方法可以作为参考,具体的Na2S2O3用量改变以符合我们的实验,还需进一步实验的探讨。
七、参考文献[1]“碘钟”反应的动力学应用《物理化学实验》唐林,孟阿兰,刘红天编2008[2]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速度和活化能测定方法微型化的探索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3]“碘钟”反应《物理化学实验》罗澄源等编1991[4]S2O42-与I-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实验的改进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刘耘,张久恺 1 9 9 4年1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