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讲 中国翻译文学史: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家——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历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礼 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 出于富国强兵、为民谋利的愿望,积极从事科技研究工作。 1603 年,结识传教士利玛窦 (1552—1610 ,意大利耶稣会在华 首任会长 ) ,向他学习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测量、水利、 火器等,并通过翻译把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介绍到中国。 在编译《崇祯历书》时,认为西法优于中法,“欲求超胜,必 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亲自参与译撰,并“每卷必须七八易稿”,颇为艰辛。 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6卷,1607)、《测量法义》、《测 量异同》、《勾股义》; 和熊三拔(1575-1620,意大利人)合译《泰西水法》(6卷,1512) 等书,为中国古代的数学、测量学、水利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的参考资料,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家——王徵



王徵(1571-1644),陕西人,中国士大夫中最早接受西方科技 的人物之一。 出身儒士,但对机械制造有很大悟性。信奉天主教,自称“关 西景教后学”。 在北京结识庞迪我(1571-1618,西班牙)、金尼阁(1577-1628, 比利时)、邓玉涵(1576-1630,瑞士)等传教士,接受了许多西 方科技知识,尤其对机械工程学感兴趣。 在邓玉涵指导下学习测量、计算和比例等技能; 1627年,与邓玉涵合译《奇器图说》(邓口授,王译绘),该 书是西方机械的代表性著作,极有价值。《奇器图说》所据原 作4部:米多《建筑学》、西门《数学记录》、耕田《论金属 物》和刺墨里《论各种工艺机械》,均为金尼阁在明朝时带入 中国。金尼阁共带来7000余种图书,《奇器图说》是其中最先 译成汉文的。 王徵译印这些书的最终考虑是要优先“采录”“最切要者”、 “最简便者”、“最精妙者”,功不可没。
目录
一、近代翻译文学(1897-1920) 二、现代翻译文学(1921-1950) 三、当代翻译文学(1951-1978)

一、近代பைடு நூலகம்译文学(1897-1920)
第1章 概论 第2章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第3章 近代翻译文学倡导者梁启超 第4章 “译泰西过百种”的林纾 第5章 近代翻译理论首创者严复 第6章 翻译文学的近代终结与现代开启
墨海书馆与翻译家李善兰




墨海书馆:1843年成立于上海,中国近代重要的翻译机构,为 麦都思(1796-1857)开办。 麦都思:清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清末早期的研究汉学、 翻译中国典籍的外国人之一。其著译有中文59种、英文27种、 马来文6种。 墨海书馆出版的西学译著及其译者在当时颇有影响。其中最著 名的是李善兰(1811-1882,浙江海宁人): 和伟烈亚力(1815-1887,英人)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 卷(完成了徐光启的未竟之业)、《代数学》13卷、《代微积 拾级》18卷、《谈天》18卷等书。 和艾约瑟(1823-1905,英人)合译《重学》20卷,是中国第一 部系统翻译出版的力学著作; 和韦廉臣(1829-1890)合译《苗物学》8卷,成为中国传播近代 植物学知识的第一部译著。 独译《圆锥曲线说》3卷。

第1章 概论
一、西学东渐,译风鼓荡 二、文坛争艳,译军突起

一、西学东渐,译风鼓荡
从周代开始,历代中央政府都设有接待 外宾的机构和翻译人员。 周代:行人 秦代:典客 汉代:大鸿胪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离不开翻译。 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 还矣。—班固《汉书· 地理志》

唐代,翻译已是一种文化职业。 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刘禹锡诗句) 李白是一位外交文书的翻译家。

元朝时,朝廷谕旨要经过翻译才能下达。 马可 · 波罗1275年来到中国,在元朝做官 17年。


明代,设立四夷馆(1407),隶属翰林院,选 派国子监生学习印度、缅甸、蒙古和伊斯 兰教国家的语文。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家——李之藻


李之藻( 1565—1630 ),杭州人,有“江南才子”之称,明 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和译著家。 历任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译述了 大量西方科学名著,集中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水利等方面。 1628 年,编辑刊刻了欧洲科学入华后第一套丛书“天文初 函”,收有天文历书《浑益通宪图说》2卷、几何学书《圜容 较义》l卷及数学书《同文算指》l0卷(均由利玛窦口授、他 编译)。 《同文算指》在 1614 年刻印,影响巨大,欧洲笔算法就是从 这时在中国日渐普及并一直沿用至今的。 独译历法书《历指》1卷、《测量全义》2卷、《比例规解》1 卷等; 与傅汎际合译亚里士多德的《名理探》(1627) 和《寰有诠》 (1628); 与利玛窦合译《乾坤体义》等。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




1840 年前后,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1785-1850) 为了禁烟, 多方收集国外报纸,请人翻译后为己用。其中署名林则徐的 译著《澳门月报》五辑 :《论中国》、《论茶叶》、《论禁 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 林则徐设译馆,编译《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书,引起 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其属下可考的四名译员是:亚孟、袁德 辉、亚林、梁进德。 禁烟期间,美国传教士布朗送给林则徐《世界地理大全》一 书(1836年伦敦出版,慕瑞著)。此书由梁进德等译出,林 则徐亲自润色。这就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 理知识的书——《四洲志》。 为了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 义律进行斗争,林则徐组织翻 译了《国际法,或运用在国家和主权的行为和事务上的自然 法原则》(1758年瑞士人滑达尔著),成为近代汉译国际法 的最早主持者。





1689 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勒石定界,由满、汉、 蒙、俄、拉丁等文字镌刻而成。 清代,翻译事业长足发展。 18世纪初,康熙选派满族弟子在俄罗斯馆学习。 1729年设立了西译馆,招收满族子弟学习拉丁文。 1748 年四夷馆和会同馆合并为会同四夷馆,专门翻 译和传播外国语。 1862 年,成立京师同文馆。内设英、法、德、俄、 日等国语文课程,成绩好的,国家奖励并优先录用, 促进了清末至五四前夕翻译事业的发展。 同时,北洋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广学会、文明 书局、商务印书馆等也翻译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书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