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稠油注水开发井网井距数值模拟论证
二次开发合理井网井距分析方法

SPC-井网密度,口/km2
1.1.1井网密度和水驱控制程度的关系
由上表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油藏,水驱控制 程度对井网密度的敏感性差别很大,因此,要达 到同样的水驱控制程度,各类油藏所必须采用的 井网密度也相差很大。可见,在确定不同油藏的 注采井网密度时,首先应该定量的研究该油藏在 不同井网密度下水驱控制程度的好坏,才能为合 理井网密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前提,为合理注采 井网的部署提供可靠的依据。
Ⅴ
<5
18
对于具体油藏,通过研究其采收率和井网密度的具体关系,确定合理 的井网密度,以期达到较高的最终采收率。
1.2 油藏井网密度计算与评价
1.2.1采液吸水指数法 1.2.2合理采油速度法 1.2.3规定单井产能法 1.2.4注采平衡法 1.2.5分油砂体法 1.2.6单井控制储量法 1.2.7最终采收率分析法 1.2.8综合经济分析法 1.2.9俞启泰经验公式 1.2.10其他方法
回归经验相关关系式 M=98e-0.0101/spc M=91e-0.03677/spc
>120 80~120
Ⅲ
Ⅳ Ⅴ
30~80
10~30 <10
14
8 5
37.9
21.6 13.5
M=101.195e-0.0367/spc
M=94e-0.0583/spc M=100.93e-0.1012/spc
一、 合理注采井网系统研究
合理的井网密度进行研究。论证井网密度是油 田开发方案设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井 网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采收率的高低、投资规模 的大小和经济效益的好坏。所谓合理井网密度是 指: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下综合优化各项 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包括水驱控制储量、最终 采收率、采油速度、钻井和地面建设等投资、原 油价格、成本、商品率、贷款利率、净现值、内 部收益率、投资回报期等,最后得到经济效益最 佳、最终采收率也高的井网密度。
普通稠油油藏注水开发实例分析

地 质 特 征
开 发 情 况
工艺措施
生产能力弱、出砂严重、层间矛盾、产量递 减、套管变形 上抽、降粘、压裂防砂、分注分采、细分开 井网完善、分层注水、周期注水、大泵提液、 发层系、提液、控水稳油 同一套开发层系控制较少主力小层(减少层间 地层压力保持在泡点压力以上、注水压力应 干扰)、采用较密井网、地层压力大于饱和压 该小于地层破裂压力、大泵排液、 力、尽早进行200~300m井距的聚合物驱 对边部及过渡带的稠油进行蒸汽吞吐开采、开 聚合物驱和碱/聚合物驱的数模效果较好 展聚合物驱 取心、完井、试油、降粘、抽油、防砂、分 防砂、分注、机械采油、调剖堵水 注分采、水井调剖
2.1,km2 地质储量,104m3 孔隙度,% 渗透率,10-3µm2 有效厚度,m 原始地层压力,MPa 油藏温度,℃ 原始油气比,m3/t 原油粘度,mPa· s 3 原油密度,g/cm 开发方式 注采井网 开发层系 注水方式 预计采收率,% 阶段采出程度,% 油藏驱动类型 产量递减类型 开发问题 解决措施 技术政策 提高采收率方法 羊三木油藏一断块 1188~1464 2.1 682 31 1475 20 13.2 58~62 31 102.26 0.94~0.97 常规注水 密井网200~250m井距, 开发层系细分为2~3套 面积注水 30% 22.3% 馆Ⅰ和馆Ⅲ部分油层有底水 孤岛油田 1120~1350 78.6 37420 32~35 1264~3370 30.2,9.1 12.3 70 20~40 65 0.9625 常规注水 井距300m以内的五点法密井网 6个主力单元细分为13套层系 面积注水 26% 边底水不活跃
稠油热采井注热过程数值模拟与参数优选

稠油热采井注热过程数值模拟与参数优选王厚东;闫伟;孙金;邓金根;曹砚锋;张磊;闫新江;高佳佳;潘豪【摘要】综合考虑应力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的耦合作用对地层塑性破坏的影响,建立了稠油热采井注热过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以渤海某稠油油田为例对井筒附近温度场、压力场以及临界注入条件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注入温度和注入压力增大会导致地层塑性应变增大,地层出砂的可能性增大;以等效塑性应变0.4%为出砂判断准则,基于不同蒸汽注入温度、注入压力条件下的地层塑性应变分析结果,确定了不同注入压力下导致地层出砂的临界注入温度;注入压力从17 MPa升至23 MPa时,为了防止地层发生塑性破坏,临界注入温度需从310℃降低到176℃,且临界注入温度与对应的注入压力近似呈线性递减.上述结果可以为稠油热采井更好地选择注入压力和注入温度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6(028)005【总页数】6页(P104-109)【关键词】稠油;热采井;出砂;塑性应变;临界注入温度;数值模拟;参数优选;渤海【作者】王厚东;闫伟;孙金;邓金根;曹砚锋;张磊;闫新江;高佳佳;潘豪【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4王厚东,闫伟,孙金,等.稠油热采井注热过程数值模拟与参数优选[J].中国海上油气,2016,28(5):104-109.Wang Houdong,Yan Wei,Sun Jin,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for heat injecting progress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wells[J].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2016,28(5):104-109.目前渤海海域已发现南堡35-2、秦皇岛32-6和埕北油田等20多个稠油油田,稠油油田在渤海的储量发现及产能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普通稠油注水开发井网井距数值模拟论证

普通稠油注水开发井网井距数值模拟论证【摘要】A区域储层基本呈南北向席状分布,试井解释也得到同样认识,而且砂体分布均匀,物性好、含油面积小。
所以在方案设计中正方形井网,南北向排距等于东西向井距。
井网形式应依据砂体展布情况决定,井距根据单井控制储量、稳产时间等开发指标来确定。
【关键词】井网井距井网形式A断块油藏位于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M县,工区表面为草原戈壁,地面较为平坦,地面海拔70m~270m,圈闭面积为2.8Km2。
主要产油层为P1与P2两层,油层的平均有效效储层为27.4m。
储集砂体均质性强,连续性较好,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1.6%,渗透率平均为966.3×10-3μm3,地层原油粘度156mPa·s。
对于这类储层分布,其井网形式及井距的确定应通过何种指标来评价优化,是合理开发低孔、高渗储层的油藏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合理井网井距优化井网井距设计主要考虑储层分布特征、单井控制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既能使开发井网得到最大限度动用储量,又能实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1.1 合理井网A 断块油藏包括P1、P2两个层,两个层产油性非常好,其中P1又分为两个小层。
根据对油藏地质分析和试油试采研究结果表明:A断块油藏具有有效厚度很大、储层物性极好等特点。
从目前的试采效果及开采技术来看,P1油层的两个小层跨度小并且物性比较相近,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因此,采用一套井网合层开发模式。
A储层基本呈南北向条席状分布,A区域油藏砂体分布均匀,物性好,含油面积较小,适合采用排距与井距相等的正方形井网,即能满足砂体宽度要求,又能满足砂体分布特征。
1.2 井距、排距优选按不同排距和井距设计了3套模拟方案(表1),通过模拟,优选合理的单井控制面积、排距和井距。
(1)合理井网研究该油藏研究区域面积为2.8 km2,为了论证油藏的合理注采井网及井距、排距,假定该油藏研究区域采用井网密度为15口/ km2,每种井网密度按“五点”、“反七点”、“反九点”三种注采井网进行重新布井开发。
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精细数值模拟跟踪技术研究与应用

底 水 稠油 油 藏 废 弃 直 井 老 井 网 、 用 水 平 井 网 采
开发后, 由于渗 流 机 理 的不 同导 致 油 井 开 采过 程 中 生产动态变化特征、 水淹规律均不同。 尤其是大规模 吞 吐热 采后 , 油藏 动 态特 征 将会 发生 更 大 的变 化 , 如 何 及 时 有效 地 分 析 水 平 井 生 产 动 态 , 进 行相 应 的 并 综合 调 整将 是 该类 油 藏 利用 水平 井 网进 行 二次 开 发 后 面临 的最 现 实 、 最重 要 的 问题 。针 对 以上 问题 , 应 用 P te 软 件 建 立 三 维 地 质 模 型 , 选 粗 化 方 法 进 erl 优
( ) 于单 层 砂体 模 型而 言 , 沉积 时 间单 元边 I对 以
水平井与直井相 比在相 同生产压差下具有产液量高 的优 势 , 通过 增 加 排液 量 , 以有 效提 高 产油 量 。为 可 此 , 用废弃老井 网、 采 水平 井 整 体 替 代 直 井 开 发 , 完 钻的 3 3口水 平 井 经 过 注 蒸 汽 热 采 后 取 得 了 较 好 的 开 发 效 果 , 如 何 控 制 水 平 井 热 采 操 作参 数 是 下 一 但 步 应 用水 平 井进 行 二次 开 发面 临 的一 个难 题 。
平 井 生产 动 态跟踪 与参数 优 化 , 取得 了较好 的 开发 效 果 。
关 键词 : 水平 井 ; 值模 拟 ; 数 地质 建模 ; 剩余 油 ; 参数 优 化 中图分 类 号 : TE3 5 4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o 6 7 8 ( 0 0 1 一o 3 一 O 1O— 91 2 1) 1 13 3 2 精细 油藏 三维 地 质模 型 的建 立 与粗 化
水平井注采井网和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水平井注采井网和注采参数优化研究田鸿照【摘要】水平井注采井网开发低渗透、薄层油藏可以增大注水量、降低注水压力、有效保持地层压力、提高油藏的采出程度.结合M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应用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方法对该油田的水平井注采井网类型、方向、排距以及转注时机与注采比等开发指标进行优化,达到经济、高效地开发目的.结果表明,水平井注采结构采用完全正对排状井网可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优化后的井距为100 m,水平井与最大主渗方向呈45°夹角,注采井排距为300 m,地层压力水平在85%以上时注水保压,推荐注采比为1.0.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部署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6(035)008【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水平井;注采井网;注采参数;转注时机;注采比【作者】田鸿照【作者单位】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地质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420世纪90年代,Taber最早提出了水平井注水技术[1],并成功地经过了多个油田项目的论证[2-8]。
理论研究和油田实践表明,利用水平井注采井网开发低渗、薄层油藏可增大注入量、降低注入压力、有效保持油藏压力、提高单井产能和减少井数,进而提高油藏采出程度[9-11]。
2004年,Westermark[12]通过水平井注水案例分析认为,相对于直井注水,水平井注水更均匀、水驱效率更高。
2008年,李香玲等[13]在总结国内外水平井注水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储层物性均质、低渗透、薄储层、稀井网且油水流度比低的稀油油藏更适合水平井注水开发。
此外,一些学者还对水平井井网类型、井距及注入量进行了研究[14,15]。
但是,在水平井整体部署中,对水平井注采井网类型、方向、排距以及水平井注采参数等研究较少。
M油田为薄层、低渗透油藏,采用水平井整体部署开发既要考虑整个油田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和单井控制储量,井网不能太密;又要充分考虑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的压力传递关系,注采井距不能过大;另外还要最大程度地延缓方向性水淹和水淹时间。
油田开发中水平井主要参数设计方法

( 23 ) 可得到正方形注入井 ( 采出 由式 ( 22 ) 、
( 27 ) 得到注入井 ( 采出井 ) 井排距 由式( 26 ) 、 和注入井( 采出井) 井距与注入井( 采出井 ) 到采出 井( 注入井) 的井距为: 2 2 D = 槡 X D = 槡 Y D = 0. 707 d 2 2 网密度与井排距的关系: Dh = ( 28 )
2 2 πR eh = πRR ev = X D Y D
( 19 ) ( 20 )
2d 4 2d h h C hn = ln 槡 + ln 槡 + ln 。 其中, 8rw L L 2 πr w m; h 为油 式中: C hn 为中间参数; d 为注水井井距, m; L 为水平井段长度, m; r w 为油水井井 层厚度, m。 径,
( 27 ) 、 ( 28 ) 可导出五点法水平井井 由式( 9 ) 、
( )
d R ev
2
Dv π
( 29 )
14] 五点法井网的产能可根据文献[ 给定的五 点法产能公式求得:
图1 五点法井网
K h K v ΔP 1 5. 526 × 10 2 h 槡 Q= · C hn μB
( 30 )
由此得到五点法井网的泄油面积为 : A = XD YD
引
言
近几年, 中国水平井应用较多, 截至 2007 年
以期对中国今 段长度确定及水平井井网进行研究 , 后水平井的设计和应用带来裨益 。
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完钻水平井 800 多 底, 但依然有不少油井未能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 , 口, 使不少人对水平井的应用产生了怀疑。 水平井应 其参数设计直接 用于油田开发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 影响开发效果。 近 30 a 来, 人们对水平井已经作 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了研究
稠油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高 校 应 用 数 学 学 报
2 1 , 73 : 2—3 0 2 2 () 3 53 9
稠油开采数值模拟研 究
梁 涛, 赵 拮 , 耿 长 波 , 闫 伟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 8 ) 0 0 3
摘
要:针对稠 油油藏使 用水平 井并且 注蒸汽的开采方式, 建立 了相应的数学模 型, 模
的 绝 对 值 偏 差 为 1 %, 所 有 方 法 中最 小的 . 型 与 求 解 方 法 适 用于 稠 油 油藏 注 蒸 汽 . 是 9 模
水 平 井 开 采数 值 模 拟 .
关键词 : 油; 稠 开采; 水平井; 三维三相; 九点差分 中图分类号: 4 O2 1
文献标识码 : A
K 但是因为要使 用Ha l n J, mio 算子, t 在方程中统一用 J 表示. 13 能量守恒 方程 . 进 入单元的能量 一离开单元 的能量 =单元 内能量 的变化 . 进入与离开某一单元 的能量可分
梁
涛 等 : 油 开 采数 值 模 拟研 究 稠
37 2
为两部分( 不考虑热辐射) 即热对流和热传导, , 考虑上下盖层热损失与产出流体带走的热量 可
12 质量守恒 方程 . 流入单元 的流体质量 一流 出单元的流体质量 :单元 内流体质量 的变化 .以水 组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稠油注水开发井网井距数值模拟论证
【摘要】a区域储层基本呈南北向席状分布,试井解释也得到同样认识,而且砂体分布均匀,物性好、含油面积小。
所以在方案设计中正方形井网,南北向排距等于东西向井距。
井网形式应依据砂体展布情况决定,井距根据单井控制储量、稳产时间等开发指标来确定。
【关键词】井网井距井网形式
a断块油藏位于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m县,工区表面为草原戈壁,地面较为平坦,地面海拔70m~270m,圈闭面积为2.8km2。
主要产油层为p1与p2两层,油层的平均有效效储层为27.4m。
储集砂体均质性强,连续性较好,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1.6%,渗透率平均为 966.3×10-3μm3,地层原油粘度156mpa·s。
对于这类储层分布,其井网形式及井距的确定应通过何种指标来评价优化,是合理开发低孔、高渗储层的油藏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合理井网井距优化
井网井距设计主要考虑储层分布特征、单井控制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既能使开发井网得到最大限度动用储量,又能实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1.1 合理井网
a 断块油藏包括 p1、p2两个层,两个层产油性非常好,其中p1又分为两个小层。
根据对油藏地质分析和试油试采研究结果表明:a断块油藏具有有效厚度很大、储层物性极好等特点。
从目前的试
采效果及开采技术来看,p1油层的两个小层跨度小并且物性比较相近,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因此,采用一套井网合层开发模式。
a储层基本呈南北向条席状分布,a区域油藏砂体分布均匀,物性好,含油面积较小,适合采用排距与井距相等的正方形井网,即能满足砂体宽度要求,又能满足砂体分布特征。
1.2 井距、排距优选
按不同排距和井距设计了 3套模拟方案(表1),通过模拟,优选合理的单井控制面积、排距和井距。
(1)合理井网研究该油藏研究区域面积为2.8 km2,为了论证油藏的合理注采井网及井距、排距,假定该油藏研究区域采用井网密度为 15口/ km2,每种井网密度按“五点”、“反七点”、“反九点”三种注采井网进行重新布井开发。
采及注水开发,模拟开发 15年,可见在相同井网密度条件下,反九点井网的原油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均高于其他井网形式,且注采比相对较高,地层也能保持较高的压力。
综合各方面开发指标,得到该油藏反九点井网较优,因此该油藏的井网形式为反九点井网。
1.3 合理井网、井距分析
井距为 250m、排距为 250m,共31口生产井,12口注水井。
选择这样的井网类型在随着开发的进行,有利于后期开发的调整,降低开发成本。
在后期调整也比较容易,可以将九点变为五点增加注水井提高地层能量,也可以打加密井,利于后期进一步开发,达最佳开发效果。
针对正方形反九点面积注采井网形式,分别设计3种不同井排距组合形成井网方案(表1)。
1.4 合理井网密度
科学合理的井网密度既要使井网对储层的控制程度尽可能的大、要能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要使单井控制可采储量高于经济极限值,又要满足油田的合理采油速度、采收率及经济效益等指标。
1.4.1?满足标定水驱采收率的井网密度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根据我国144个油田或开发单元的实际资料,按流度统计出最终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经验公式:
通过以上井网形式和井网密度的论证,a区块油藏最小单井控制面积为0.021km2,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35口/km2。
由于我们选择了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参考与a区块油藏的各项参数相似的相关油藏开发方案中合理井排距的研究,井排距在100-300较为合适(表2)。
对a区块井网系统设计得到以下结论:
(1)井网经济确定应以经济极限井距为最低限度,并结合经济评价和其他方法确定。
只要井距不小于经济经济极限井距都是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的;
(2)井网井距设计的依据主要考虑储层分布特征、单井控制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使开发井网能最大限度动用储量又能实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3)a区块油藏建产区平均储量丰度为282.14×104t/km2,因
此应采用最小单井控制面积为0.021km2,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35口/ km2;
2 结论
(1)在低孔、高渗的普通稠油油藏储层分布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适合井网井距,合理的井网井距为200m×200 m 反九点正方形井网。
( 2)在后期调整也比较容易,可以将九点变为五点增加注水井提高地层能量,也可以打加密井,利于后期进一步开发,达最佳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元千1实用油气藏工程计算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01-219
[2] 钟萍萍,彭彩珍. 油藏井网密度计算方法综述[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02)
[3] 刘秀婷,王胜义,杨军. 多目标优化法确定油田合理井网密度[j]. 新疆石油地质,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