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井网井距设计

合集下载

二次开发合理井网井距分析方法

二次开发合理井网井距分析方法

SPC-井网密度,口/km2
1.1.1井网密度和水驱控制程度的关系

由上表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油藏,水驱控制 程度对井网密度的敏感性差别很大,因此,要达 到同样的水驱控制程度,各类油藏所必须采用的 井网密度也相差很大。可见,在确定不同油藏的 注采井网密度时,首先应该定量的研究该油藏在 不同井网密度下水驱控制程度的好坏,才能为合 理井网密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前提,为合理注采 井网的部署提供可靠的依据。


<5
18

对于具体油藏,通过研究其采收率和井网密度的具体关系,确定合理 的井网密度,以期达到较高的最终采收率。
1.2 油藏井网密度计算与评价




1.2.1采液吸水指数法 1.2.2合理采油速度法 1.2.3规定单井产能法 1.2.4注采平衡法 1.2.5分油砂体法 1.2.6单井控制储量法 1.2.7最终采收率分析法 1.2.8综合经济分析法 1.2.9俞启泰经验公式 1.2.10其他方法
回归经验相关关系式 M=98e-0.0101/spc M=91e-0.03677/spc
>120 80~120

Ⅳ Ⅴ
30~80
10~30 <10
14
8 5
37.9
21.6 13.5
M=101.195e-0.0367/spc
M=94e-0.0583/spc M=100.93e-0.1012/spc

一、 合理注采井网系统研究

合理的井网密度进行研究。论证井网密度是油 田开发方案设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井 网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采收率的高低、投资规模 的大小和经济效益的好坏。所谓合理井网密度是 指: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下综合优化各项 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包括水驱控制储量、最终 采收率、采油速度、钻井和地面建设等投资、原 油价格、成本、商品率、贷款利率、净现值、内 部收益率、投资回报期等,最后得到经济效益最 佳、最终采收率也高的井网密度。

合理井网密度及合理井距分析应用研究

合理井网密度及合理井距分析应用研究

合理井网密度及合理井距分析应用研究为合理区域的油田开发工作,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满足预期的经济目标,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井网密度。

标签:井网密度;经济效益;1合理井网密度及合理井距分析合理井网密度的概念为在当下的开发环境和具备的条件下,为实现最低的储量损失,尽可能的提升开发效率,维持更长时间的稳定产出,在经济层面所能接受的最大采收率对应的分布密度。

这里的“合理”是相对特定的环境来说的,当环境和外部条件出现改变的时候,之前的平衡可能被打破,那么就演变为“不合理”。

所以,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以及不同时间下,合理井网密度会出现变化,并非维持固定数值。

而关系到井网密度数据的因素重点为以下几个部分:(1)储层的分层性、连续性及宏观非均质性对井网密度影响这里的分层性就是油藏板块垂直方向划分的单油层的具体数目,具体环境中考虑运用每口井钻发现的油层数目进行描述。

而连续性即为小层在特定平面中分布区域的数值大小,通常借助相应的分布函数来进行描述,而非均质性即为不同油层之间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渗透率的差异状态。

通常而言,砂岩分层性越明显,连续性不足,非均质现象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设定更大的井网密度。

(2)储层流体流度对井网密度的影响流体流度是关系到采收率的物理因素。

当注采压差维持不变时,采油效率跟稳产界限保持不变的情形中,流度越小要的井距离就变小。

(3)油藏的储量丰度及构成对井网的影响储量丰度的概念为在一定区域面积中,地质储水量以及相应开采储量的大小,而这里的采储量运算时,将一定区域面积中的储量跟水驱采收率进行相乘而得到。

在另外的条件保持大致相同时,考虑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油藏可采储量的丰度越大,那么更深入提升井网密度的空间也变大。

在储量构成方面,低渗透区域所占比例越大,意味着难开采部分变多,因此设定的井网密度相应提升。

(4)油田每口井生产能力及加密调整边际经济效益对于开采油井的产出能力进行加密调整十分有必要,这也会直接关系到油田的累积增加产能。

排水检查井最大间距

排水检查井最大间距

排水检查井最大间距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检查井最大间距道路下排水管管顶覆土高度包括路面结构层厚度在内,,还包括路面层在内,管顶覆土一般大于(区域不同,规定有所不同),最小覆土应该是设计荷载下保证管道安全的最小厚度,—般米覆土是按照非铺砌地面考虑的,路面结构层本身就具有分散剪切应力的能力,—般比素土的保护能力好。

管顶覆土应包括路面结构层的厚度。

不过如果路面结构层厚度较大,管顶已位于结构层内时,应对管道对结构层力分布的影响进行评价,或者考虑适当加深。

关于最小覆土多少才合适的问题,我们先看看规范的规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第3.3.6条:管顶最小覆土厚度,应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和土的冰冻情况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

在车行道下,一般不宜小于。

本条有一条注解:当土的冰冻线很浅,且管道保证不受外部荷载损坏时,其覆土厚度可酌情减小。

根据上面的规范条文可以知道,最小覆土厚度并不是规范的强制性规定,并不是所有的工程都要按此确定最小覆土厚度的。

应该根据荷载、管材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保证在外部荷载下不损坏管道来确定合适的覆土厚度。

当然,所谓的荷载,—定要考虑施工过程中的荷载,特别是路面层施工过程中压路机的荷载不能使管道受到破坏。

还要理解米覆土要求的原因,米是自然土壤达到力分解以减小对管道的压力要求。

那么米中有钢筋混凝土,其承载能力远大于米自然土壤。

当然可以包括。

但要考虑到道路结构层未做时施工车辆对管道的影响,实际设计时应综合考虑GB50268-97给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井网井距设计概要 ppt课件

井网井距设计概要  ppt课件
ppt课件 5
开发井网类型
• (1)边缘注水 • 注水井环绕于油藏四周的含油边缘一带, 采油井全部位于注水井排以内,这样的注 采井网布置称边缘注水(图4-4-3)。
ppt课件
6
开发井网类型
• 边缘注水只适宜于油藏构造比较完整、油层平面 连通性与渗透性均好且含油面积较小的油藏。边 缘注水的优点在于油水关系比较简单,油藏边部 不易形成大片的死油区。边缘注水的缺点主要在 于油井见效不均,因为这样的井网一般会使采油 井形成一线井、二线井、三线井甚至四线井的差 别,导致一线井见效快但水淹也快,二线井见效 既慢又弱,三线井长期难于见效,从而导致油藏 采油速度不高,开发时间拖长,经济效益变差。
ppt课件 9
开发井网类型
• (2)边内切割注水 • 所谓边内切割注水,是指对于含油面积较大的油 藏用注水井排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进行注水开发。 边内切割注水可进一步划分为行列切割注水与环 状切割注水。 • 行列切割井网是将注水井布置成直线井排对油藏 进行切割,通常在两排注水井之间夹2--3排采油 井(图4-4-4)。 • 环状切割井网是在油藏内部利用注水井对油藏进 行环状分割,通常将油藏分割成外环与内圆两部 分进行开发 (图4-4-5)。
ppt课件 12
开发井网类型
• 边内切割注水的缺点是油井见效不均匀, 油藏采油速度不高,对严重非均质的油藏 适应性较差,从而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对 边内切割井网的补救措施一般是在切割区 内部增加点状注水井点,以解决远离注水 井排的二线、三线油井长期难于注水见效 的问题(图4-4-6)。我国大庆油田早期的开 发井网都是采用的行列切割注水井网,但 由于油井见效不均、水驱效果较差,以后 都陆续调整为行列加点状和面积井网。
§4—4 井网井距设计

井网部署布井方式PPT教案

井网部署布井方式PPT教案
缺点:来水方向不易控制。 (3)注水方式
按注水井与采油井第比18页例/共关58页系和排列形式分主要分 为六种方式
命名原则: 采油井和周 围的注水井 总井数为几 就称几点法, 例正四点就 是一口生产 井周围有三 口注水井一 共四口井
强注强采
图3-5 面积注水方式
第19页/共58页
正七点法
1排
每口油井受六口注水井影响
制其中之一并同时影响几口油井,而每一口油井 由同时在几个方向上受注水井影响。
第17页/共58页
(1)适用条件:
面积注水是一种强化注水,适于分布面积较小, 形态不规则,构造不完整,连通性差,渗透率低的 油层及各种复杂类型的油气藏
(2)优点:对油层控制程度高;采油速度高;
采收 率高;特别适合于致密低渗透层。
(三) 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要求进行层系划分。
多油层,油层数目很多,往往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开采井段有时长可达数百米。 采油工艺就是要充分发挥各油层作用,吸水均匀生产均衡。 分层技术:分层开采、分层注水、第分4层页控/共制58页
(四) 油田高速开发要求进行层系划分。
三、划分开发层系原则
( 一)把特征相近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层系,以保 证各油层对注水方式和井网具有共同的适应性,减 少开采过程中的层间矛盾。 (二)在分层开采工艺所能解决的范围内,开发层 系不宜划分过细,以利于减少建设工作量,提高经 济效果。 (三)对于油层层数过多,含油井段不宜过长。 (四)注意划分的基本单元。通常人们以油层为组 合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也有以砂岩组来划分和组 合开发层系。因为砂岩组是一个独立的沉积单元, 油层性质相近。
二、 目的及意义
苏联萨莫特洛尔油田:9个油层划分为4套层系。
罗马尼亚丘列世蒂油田:3个油层分为3个 层系。

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方法

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方法

水平位移增量Δ Sh (m):
f Δ Shab =R1(1-cos α 水平位移Sh(m):
m
)=206.03
R2
αe
h
αm o2
αe
Sho Sh
Shb = Δ Shab = 206.03 g e
t She 段长Δ l(m): Δ lab= R1α
m
/57.3=607.65
井深Dw(m) :
Dwb = Dwa + Δ lab =1007.65
o Dkop a R1 αm o1
井段:b—c 最大井斜角:40.51 ° 方位角: 30° 垂直井深增量Δ D(m): Δ Dbc=De - Dkop - Δ Dab - Δ Dcd =1156.76 垂直井深D(m): c Dc = Db+ Δ Dbc =2115.07 水平位移增量Δ Sh (m): f R2 αe Δ Shbc = Δ Dbc tgα m=988.32 水平位移Sh(m): Shc = Shb + Δ Shbc = 1194.35
第三章 井眼轨道设计与控制
井眼轨道
直井:设计井眼轴线为一铅垂线,其井斜角、井底水平位移和全角变化率均 在限定范围。 定向井:沿着预先设计的井眼轨道,按既定方向偏离井口垂线一定距离,钻 达一定目标的井
普通定向井:一个井场内仅有1口最大井斜角小于60°的定向井。
斜直井:用斜直钻机或斜井架完成,自井口开始井眼轨道一直是一段斜井段的定向 井。
k
De
D Do j i
b αm
h
αm o2
αe
Sho Sh
g
e
t She
段长Δ l(m): Δ lbc= Δ Shbc /sin α

(完整版)井眼轨道设与轨迹控制

(完整版)井眼轨道设与轨迹控制
坐标系:原点(井口)、横坐标(视平移)、纵坐标(垂深) 表达的参数:垂深D、视平移V、井斜的增减趋势。
3.垂直剖面图 垂直剖面:过井眼轴线上各点垂线组成的柱面展开图。 坐标系:原点(井口)、横坐标(水平长度)、
纵坐标(垂深) 表达的参数:垂深D、水平长度Lp、井深Dm、井斜角α 。
第二节 轨迹测量及计算
假设井段 假设测段为 为直线, 圆柱螺线, 其方向为 螺线在 上、下测 两端点处与 点方向的 上、下两测 “和方向” 点方向相切
假设测段为 平面圆弧, 圆弧在 两端点处与 上、下两测 点方向相切
(四)计算方法
1.平均角法:
假设测段是一条直线;该直线的方向是上下二测点处井眼方 向的“和方向”(矢量和)。 测段计算公式:
测段计算公式与平均角法公式的形式相似,只是在平均角法 公式的基础上乘以校正系数fD和fH,因而称之为校正平均角法。
关于校正平均角法的推导:
在曲率半径法的基础上,进行三角变换:
sin i

sin

i1

2sii1
2
2sin2 cosc
一.井斜的原因
地质因素,钻具因素。
(四)若αi= 0
则计算第i测段时,φi= φi-1;计算第i+1测段时,
φi=φi+1 。
(五)在一个测段内
井斜方位角变化的绝对值不得超过180°。
φi-φi-1>180°时, Δφi=φi-φi-1-360° φc=(φi+φi-1)/2-180°
φi-φi-1<-180°时,Δφi=φi-φi-1+360° φc=(φi+φi-1)/2+180°
南北坐标轴,以正北方向为正;东西坐标轴,以正东方向为 正。 6. 视平移V:

水平井注采井网合理井距及注入量优化

水平井注采井网合理井距及注入量优化

虑重力 、 毛细管力 。 假设注水井为刚性水驱 , 注水井水驱前缘与生产 井压降前缘相遇时 ( 见图 1) ,相遇处的油藏压力为油藏 原始压力 pi 。注采井水平段长度均为 L , 在注水井水 平段上取微元 d x :
d q ( x) i =
qi dx L ( 1)
d q( x) p = - α ( 7) 式 、 ( 8) 式可得 : 由 ( 3) 式 、
( 15 )
对 ( 5) 式中变量进行单位变换 ,得
a = 0 . 088 Lh K ( piwf - pi ) Q iμ w ( 6)
即 ρ 2 Δ p = - 0 . 81 λ q5 L
gd
( 16 )
对于生产井 :
d q ( x) p =
qp dx L ( 7)
根据文献 [ 28 ,29 ] , 流体流入剖面有 5 种情况 , 即 均匀流入 、 线性递减流入 、 线性递增流入 、 抛物线递增 流入 、 抛物线递减流入 ( 见图 2) 。
87
以流体均匀流入剖面 ( Ⅰ型 ) 为例 , 推导压降预测 公式 。从图 2 可以看出 ,在 d x 段上进入井筒的流量可 写为公式 ( 7) ,则沿水平段至距离趾端 x 处的流量为 :
q ( x) p =
从趾端到 x 处的压降为 :
d p Ⅰ ( x) =

0
x
λ d p = - 0 . 81
Δp Ⅰ =

0
L
λ d p Ⅰ ( x ) = - 0 . 81
2 ρ o qp
gd
5
L
1 1 = Δp 3 3
( 20 )
( 18 )
其他 4 种类型流入剖面压降预测推导同上 ,d x 段 井筒的流量 、 沿程任意点压降 、 总压降计算式见表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井网类型
• 国内外有少量小油藏曾采用边缘注水井网开发, 但效果大多不好,这些油藏在开发的中后期大都 采取了井网调整的补救措施:在油藏内部适当增 加点状注水井点,以解决油藏中心部位的采油井 长期难于注水见效的平面矛盾。例如我国内蒙的 阿北安山岩油藏(含油面积4.5km2),于1989年 投入开发,初期采用边缘注水井网进行开发,之 后于1991年5月逐步增加内部注水井点,逐渐调 整为边外加内部点状注水井网,开发效果大为改 观。
图4-4-7 四点井网示意图
开发井网类型
• 四点井网的缺点是注水井数太多,导致生 产成本较高,这就限制了这种井网的使用。 一般来说,四点井网可以用于一些裂缝发 育、但裂缝方向性不明显、注水水窜严重 的油藏。这种油藏由于裂缝发育导致水窜 严重,不得不实行多井少注,以减少单井 日注水量来降低水窜危害。此外,四点井 网有时也用在一些含油面积狭窄,井网回 旋余地不大的窄条状油藏(图4-4-8)
开发井网类型
• (1)边缘注水 • 注水井环绕于油藏四周的含油边缘一带, 采油井全部位于注水井排以内,这样的注 采井网布置称边缘注水(图4-4-3)。
开发井网类型
• 边缘注水只适宜于油藏构造比较完整、油层平面 连通性与渗透性均好且含油面积较小的油藏。边 缘注水的优点在于油水关系比较简单,油藏边部 不易形成大片的死油区。边缘注水的缺点主要在 于油井见效不均,因为这样的井网一般会使采油 井形成一线井、二线井、三线井甚至四线井的差 别,导致一线井见效快但水淹也快,二线井见效 既慢又弱,三线井长期难于见效,从而导致油藏 采油速度不高,开发时间拖长,经济效益变差。
开发井网类型
• (2)边内切割注水 • 所谓边内切割注水,是指对于含油面积较大的油 藏用注水井排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进行注水开发。 边内切割注水可进一步划分为行列切割注水与环 状切割注水。 • 行列切割井网是将注水井布置成直线井排对油藏 进行切割,通常在两排注水井之间夹2--3排采油 井(图4-4-4)。 • 环状切割井网是在油藏内部利用注水井对油藏进 行环状分割,通常将油藏分割成外环与内圆两部 分进行开发 (图4-4-5)。
图4-4-1方形井网示意图 (左) 图4-4-2交错井网示意图(右)
开发井网类型
• 如果某油藏具相当程度的渗透率方向性, 需要井网布置做适当考虑时,可将上述井 网在渗透率最大的方向上做适当拉长或在 渗透率最小的方向上做适当缩小,呈矩形 井网或不等边的交错井网即可。
开发井网类型
• 2.注水开发井网类型 • 需要注水或注入其它介质实施驱替开发的油藏, 就需要考虑注采井点的平面配置,因而其井网设 计就比较复杂多样,这就存在一个注采井网类型 问题。常说的开发井网类型,就是指这种注采井 网的配置类型。以注水为例(注其它介质类似), 其井网布置也称为注水方式。国内外油田的注采 井网或注水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边缘注水、 边内切割注水和面积注水。
井网设计
• (2)油藏非均质程度和开发设计时的认识水平 • 如果油藏非均质性不强,开发设计时对油藏的认 识程度已经较高,则开发设计时井网可以一次敲 定,开发过程中可以不考虑大的井网变换。但若 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或者地质认识尚不十分清楚 时,井网选择应留有余地,以待后来进行变换调 整,这时一般应选择活动余地较大的九点井网或 五点井网。因为九点井网在开发过程中不需钻井 就可方便地调整为五点井网(使原角井井距缩小, 使注采井数比由1:3增加到1:1,见图4-4-12)。 五点井网也可以经过加密将井距调整为原来井距 的0.71倍的同样井网(仍为五点井网,见图4-413)。
开发井网类型
• 1.衰竭式开发的井网类型 • 对于不需补充能量进行开发的油藏,只能依靠原 始能量进行衰竭式开采,不需要设计注入井,所 有的钻井都用于采油,因此勿需考虑注采井点的 配置,其井网设计比较简单。它一般采用两种井 网类型: • ①方形井网:全部钻井采用正方形井网等间距布 置(图4-4-1)。 • ②交错井网:全部钻井采用三角形井网等间距布 置(图4-4-2)。
开发井网类型
• 边内切割注水的缺点是油井见效不均匀, 油藏采油速度不高,对严重非均质的油藏 适应性较差,从而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对 边内切割井网的补救措施一般是在切割区 内部增加点状注水井点,以解决远离注水 井排的二线、三线油井长期难于注水见效 的问题(图4-4-6)。我国大庆油田早期的开 发井网都是采用的行列切割注水井网,但 由于油井见效不均、水驱效果较差,以后 都陆续调整为行列加点状和面积井网。
图4-4-8 四点井网用于窄条状油藏示 意图
开发井网类型
• (2)五点井网 • 注水井布置在正方形的中心,周围4口采油井位于正 方形的4个顶点,这样的面积注水井网就称为五点井 网(图4-4-9)。在五点井网中,每口注水井影响周围4 口采油井,每口采油井则受周围4口注水井影响。在 这种井网中,注水井井数与采油井井数之比为1:1, 因而每口注水井承担的注水量任务比较适中(在平衡注 采的情况下,每口注水井的日注水量接近于每口采油 井的平均日采出量)。这样就可以使注入水推进速度比 较适中,使油藏注入水波及体积与驱油效率有一定改 善。由于五点井网的注采井数比比较适中,其水驱效 果也不错,因而在油藏开发中得到较多的采用。
图4-4-4 行列切割井网(左) 图4-4-5 环状切割井网(右)
开发井网类型
• 边内切割注水比较适应油藏面积大、构造 比较完整、油层性质比较稳定,而且渗透 率比较高的油藏。边内切割注水的优点是 地下油水分布关系比较简单,而且行列切 割注水还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油藏渗透率方 向性问题(将行列注水井排布置成与渗透 率最大的方向平行,迫使注入水向渗透率 最小的方向推进,以控制水窜,提高驱油 效率)。
开发井网类型
• 在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以注水井为中心的“反x 点井网”,而很少采用以采油井为中心的“正x点 井网” 因此认为,这种“正”、“反”的区别及 相应的类别划分实际意义不大,徒增烦琐。据此, 我们主张油田广泛采用的以注水井位于井组中心 的井网一律称为“x点井网”(即省略掉“反”字), 而只在特别需要时,才涉及以采油井为中心的 “正x点井网”。也就是说,我们所指的“x点井 网”均为以注水井为中心的“反x点井网”;只有 在“x点井网”前加上“正”字时,才是特指以采 油井为中心的“正x点井网”。
开发井网类型
• (3)七点井网 • 注水井布置在正六边形的中心,周围6口采油井位于正 六边形的6个顶点,这样的面积注水井网就称为七点井 网(图4-4-10)。在七点井网中,每口注水井影响周围6 口采油井,而每口采油井又受周围3口注水井影响。在 这种井网中,注水井井数与采油井井数之比为1:2, 即每口注水井平均承担两口采油井的注水量任务,这 样的注水量任务当然比四点井网与五还是 比较正常、可以接受的。由于七点井网的注水井数较 少,采油井点较多,这就使生产成本较省。这种井网 对于一些裂缝不发育、注水水窜不严重的具中等以上 渗透率的油藏比较适用,因而在油藏开发生产中也有 比较广泛的应用。
开发井网类型
• (1)四点井网 • 注水井布置在正三角形的中心,周围3口采油井位 于正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样的面积注水井网就称 为四点井网(图4-4-7)。在四点井网中,每口注水 井影响周围3口采油井,每口采油井则受周围6口 注水井影响。在这种井网中,注水井井数与采油 井井数之比为2:1,即注水井数比采油井数多1 倍,因而每口注水井承担的注水量任务比较轻, 这样就可以使注入水推进变得比较平缓,有利于 提高油藏波及体积与驱油效率。
图4-4-11 九点井网示意图
开发井网类型
• 九点井网注水井数较少、每口注水井承担的注水 任务较重是主要的缺点。与其它井网比较九点井 网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这种井网可以在井数不 增加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地调整为五点井网(图4-412)。这就比较适于油层内部非均质性比较严重、 并且这种非均质性一时又不易把握清楚的油藏。 这种油藏在开发初期选择井网时采用九点井网, 可以在油藏投入开发一段时间以后,各种矛盾有 一定暴露的情况下进行注采井网调整,增加注水 井点而调整为九点与五点的混合井网或全部调整 为五点井网,从而既适应油藏具体的非均质性地 质条件,又满足油藏开发生产的具体要求。
图4-4-9 五点井网示意图 (左) 图4-4-10 七点井网示意图(右)
开发井网类型
• (4)九点井网 • 注水井布置在正方形的中心,周围8口采油井位于 正方形的4个顶点与四条边的中心点上,这样的面积 注水井网就称为七点井网(图4-4-11)在九点井网中, 每口注水井影响周围8口采油井。这8口采油井有边井 与角井之分:4口位于正方形四条边中点的采油井称 边井,另外4口位于正方形四个顶点的采油井称为角 井,角井的注采井距是边井的注采井距的1.4倍。每口 边井受周围2口注水井的影响,而每口角井则受周围4 口注水井的影响。在这种井网中,注水井井数与采油 井井数之比为1:3,即每口注水井平均承担3口采油 井的注水量任务。这样的注水量任务当然较重,但对 中等以上渗透率的砂岩油层来说,1口注水井平均承 担3口采油井的注水量任务还是可以的。
二、井网设计
• 1.井网设计的基本考虑 • 在选择注采井网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 (1)油层吸水能力的高低或油层渗透性的大小,据 此决定注采井数比的高低。 • 如果油层吸水差,则应考虑增加注采井数比以满 足油藏的注水需求,因而选用注采井数比较高的 五点井网(注采井数比1:1);如果油层吸水好, 则可考虑采用注采井数比较低的七点甚至九点井 网。
图4-4-6 行列井网调整为行列加点状 井网示意图
开发井网类型
• (3)面积注水 • 注水井与采油井均匀分布在整个含油面积 内部,形成面积注水井网。面积注水井网 能够适应各种地质条件的油藏,尤其对平 面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是最好的选择。面 积注水井网的优点是油井见效快,油藏注 水开采的采油速度高,开发效益好。因此, 面积注水井网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油 藏。
图4-4-12 九点井网调整为五点井网 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