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课件(上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PPT课件

天津大学熊猫刘永生:这是王安石早年的作品。作者登高望远,借景抒怀,表现出积圾进取的精神。 诗的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寄情放景,阐发出含蕴有哲理的认识。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这首诗,与唐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王 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却又是登上之感。可是两诗的艺术情趣是不同的,《登鹳雀楼》给人以力量的奋发, 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棱观感助无穷熊猫。
感谢观看
登 飞 来 峰 诗
文 解 析
作 者 简 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
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 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 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 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 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 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 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 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 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 义》《诗义钩沉》等。
作
品
简 介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 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 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飞来峰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写 闻说鸡鸣见日升。 景
飞来山:即浙江绍兴城 外的宝林山。
千寻:极言塔高。形容 高耸。
闻:听说。
夸张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 望见旭日东升。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 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写作特色
①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
写作特色
②运用典故,巧妙隐喻。 “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
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 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 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 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 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 :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 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 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 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 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 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 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登飞来峰》优秀课件PPT

作者简介
你填对了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 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是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封荆国 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 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登 飞 来 峰
激 趣 导 入
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作者简介
你会填吗?
王安石(1021——1086),字_____,晚号_____ ,江西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是 北宋_____家、_____家、_____家、_____家,为______________家 之一,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曾当过宰相,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一读,知音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知音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读,释义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复读,明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名句往往被 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那么,你从这两句诗 中读出了怎样的新意呢?
小贴士:苏轼也有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 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1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29] - 1086年5月21日 [123]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123] 。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 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 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 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 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 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 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 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 公。
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 诗人形象。
读出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 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
学了这首诗,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 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 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本诗借写登飞来峰,写出诗人的立足点之 高、志向之大,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和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 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 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 今我身在最高层。
词句注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 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 州西湖灵隐寺前。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 应该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 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 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 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 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 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 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 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 意有另指。
20 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 教学课件ppt

第 五 单 元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王安石激情导入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宋仁宗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文体知识绝句 ,传统诗歌体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
《登飞来峰》优质课件

知识储备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 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 定的了解,但还需加强理解与分
析的能力。
兴趣特点
学生对古诗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有 较高的兴趣,同时也对与生活相
关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等;能够理 解古诗的意思,提高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展现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探索精神
总结词
追求真理精神
详细描述
诗歌中描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 神,体现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探索精神, 鼓励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不畏困难, 勇往直前。
05
《登飞来峰》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对象分析
年龄分布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之间,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 过渡的阶段,思维逐渐从具象转
03
《登飞来峰》诗词鉴赏
诗词内容解读
背景介绍
本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在浙江绍兴越州飞来峰创作的一首 七言绝句,其中“飞来峰上千寻塔”是本诗第一句,通过 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飞来峰上塔的高度。
内容概述
本诗主要描述了作者登上飞来峰,看到周围景色之美,赞 叹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主题思想
本诗主题思想为表达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 崇敬之情。
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中小学生和文学爱好者。
课程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登飞来峰》的作者 、创作背景和诗词内容, 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和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 学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和 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味和美 感,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 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

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 说整首诗的意思。
•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 学生的理解程度。
•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解疑合探:
•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 1.自读。 • 2.指名读,师正音,听词语。
说明
•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 畏:害怕。 • 遮:遮挡,遮住。 • 缘:因为、由于。
• 3、“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景,也是比喻当时 的保守势力(或 比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 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 “最高层”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又暗喻政治上的最 高决策层。
•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属于描写; 后两句属于议论。
• 2、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理解。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
• 3、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 的美景,那么登峰是为了什么?(或这是登高览 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试作分析。)
简介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
半山,抚州临川人。其文雄建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 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 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登飞来峰》ppt课件

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他们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同时,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2
《登飞来峰》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总结词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详细描述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自幼聪颖好学,22岁中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职。他倡导变法,推行新政,对北宋王朝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理念的形成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王安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
创作过程
灵感来源
王安石在游览飞来峰时,被山中美景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他的政治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文构思
王安石在构思《登飞来峰》时,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 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派与 保守派斗争激烈,王安石作为改革派 的重要人物,创作此诗表达了他坚定 不移的改革信念和决心。
个人背景
王安石在政治上受到保守派的打压和 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创 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后世评价
01
后世对《登飞来峰》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 见解。
02
许多文学家、诗人将《登飞来峰 》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认为 它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文学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 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 精神。
《登飞来峰》
理解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释义:“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
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就可以看见 太阳升起。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 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 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 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 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 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听读课文,用“ /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 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 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 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 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 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 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熟读背诵, 进一步品味哲理 之妙。
• 诗人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 远,塔下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 线遮住。 • 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乍听起来,是在 谈论观赏自然风光的体会,可细一体味,我 们不仅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更 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只 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 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 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王 安 石
罗河初级中学 朱道明
学习目标
1. 通过查字典或有 关资料,初步了解 诗句的意思,大致 理解诗中描述的情 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 景象,引导学生理 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 并背诵和默写。
飞来峰资料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 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 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 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 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 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 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 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王安石
1.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 哪些内容?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 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 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 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 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 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睛,
只 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借景抒情 闻说鸡鸣见日升。 (铺垫)
只有站得高 } }才能看得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 借情喻理 } 只缘身在最高层。 (目的) (远大理想和抱负)
《登飞来峰》阐释的哲理: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 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 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古诗赏析
宋时飞来峰上有应天塔。诗人登峰上塔,居 高临下,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 在生发议论。诗的前两句,描写立足点之高。 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 句,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诗人就传 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了雄心壮志,带有一 定的哲理性。从这首登临诗中,我们可以看 到一位高瞻远瞩,正直坚定的主人公形象。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 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 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 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 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 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 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 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三读课文,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用
“不畏”二字作 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 慎微篇》:“故邪臣 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 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 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 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 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 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 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 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 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 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 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 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 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 安石正好三十岁。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北宋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 政治 思想 文学 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 唐宋八大家 ___之一。 就很高,为___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 这里是“听到”的意 见日升( ) ③ 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 怕 )④只缘身在最 高层( 因为 )
通过查字典或 有关资料,初步 Fra bibliotek解诗句的意思, 大致理解诗中描 述的情景。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 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 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 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的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 看见朝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 的双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 的最高峰。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 句采用( 夸张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 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 不畏浮云遮望眼, 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
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子。_______ _______
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 这句的意思?
• 议论 •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 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 局和从长远考虑。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 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在最高层。
1.说一说自己 登山观景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