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戏曲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与特点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它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与特点,并分析其在历史演进中所产生的影响。
一. 古代戏曲的起源与分类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汉时期,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演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根据演出形式和地域特点,中国古代戏曲可以分为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音乐风格和戏曲角色。
二. 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1. 早期发展:早期的戏曲以曲调优美、舞蹈翩翩起舞为特点。
宋元时期,杂剧出现,充满了喜剧元素,并且融合了歌舞和表演。
2. 明清时期: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京剧成熟发展,为后来的传统戏剧奠定了基础。
清代的戏曲则更加多样化,包括豫剧、越剧等地方剧种的兴起。
3. 新时期: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戏剧思潮开始影响中国。
中国戏曲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革,吸收西方戏剧元素,创造出了新的剧种,如话剧、歌舞剧等。
三. 古代戏曲的特点1. 技巧性强:古代戏曲要求演员有扎实的武功和独特的表演技巧。
演员需要通过唱、念、做、打等动作,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2. 丰富多样的音乐:戏曲的音乐是其独特之处,它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格和形式,如京剧的嗓子、越剧的嗓音、豫剧的板儿等。
音乐通过曲调和节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3. 强调形象化表演:戏曲注重角色的形象化塑造,通过化妆、道具和服装等手段,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并记住各个角色。
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服饰和化妆风格,使观众在表演过程中更容易辨认出不同角色。
4. 注重意境表达:戏曲不仅仅是一种演出形式,还强调对于意境的追求。
通过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元素的运用,戏曲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 古代戏曲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为观众带来乐趣,也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表演、音乐、舞蹈和戏剧化的方式来演绎故事的艺术形式。
戏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1. 早期的戏曲形式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戏曲受到了音乐、舞蹈、曲艺以及祭祀仪式的影响。
此时的戏曲还未形成独立的剧种,而是以独唱、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演方式,常常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以传达故事情节和表现角色。
这些早期的戏曲形式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2. 南北朝至唐代的戏曲发展在南北朝至唐代,戏曲开始逐渐独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此时的戏曲分为南方戏曲和北方戏曲两种类型,其中南方的“琵琶曲”和北方的“诉衷情”形成了两大流派。
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开始注重舞台性和表演技巧,并进行了创新和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戏曲剧种。
3. 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兴盛宋代至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戏曲剧种迅速发展和兴盛。
在宋代,京剧正式诞生,成为后来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京剧注重唱、念、做、打的整体表演,通过变脸和其他表演技巧,丰富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表达。
明清时期,其他剧种如越剧、评剧、粤剧等也相继形成,并各具特色和风格。
4. 现代戏曲的传承和创新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戏曲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戏曲的传承和创新,以保护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许多传统剧种和剧团通过改革和创新,使得戏曲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同时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关注。
5. 戏曲在当代的意义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
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并传承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戏曲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谈中国戏曲的诞生与发展

谈中国戏曲的诞生与发展中国戏曲是中国历史悠久、独特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创作和表演形式,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之一。
戏曲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以及社会风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戏曲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聚会和祭祀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通过歌舞表演来祈求神灵保佑和庆祝丰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专门的表演艺术,并逐渐形成了戏曲的雏形。
中国戏曲最早的形式是“腰鼓戏”,这是古代音乐与舞蹈的一种结合形式。
后来,戏曲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古代腰鼓戏是由一个主唱和一群伴奏者组成的,他们通过唱歌、说话和演唱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的表演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舞蹈、音乐、杂耍和布景等元素,形成了现代的戏曲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在古代中国,戏曲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和传承文化的途径。
通过戏曲,人们能够了解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社会风貌,并传达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戏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戏曲的发展还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戏曲常常被用作官方庆典和民间娱乐活动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各个朝代对戏曲的发展和传承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戏曲流派和表演风格,使中国戏曲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还与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戏剧制作和表演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舞台技术的应用使得戏曲的表演更加精美和生动,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关注。
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戏曲的发展。
中国戏曲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变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真正发展为成熟艺术形式的是在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早期阶段,以弹词、鼓板为主要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民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表演逐渐引入了面具和服饰,演员们通过面具的特殊设计来突显角色的特点和性格。
这一时期的戏曲以"曲艺"的形式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剧种,如评剧、越剧、河北梆子等。
唐朝(618年-907年)时,戏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在宫廷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演员,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曲作品,如《长恨歌》、《窦娥冤》等,为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戏曲开始向民间蔓延扩展,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京剧、话剧、豫剧等新的剧种。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戏曲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技巧和舞台艺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京剧在清代达到了巅峰,在剧本和表演上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但在现代戏剧的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下,戏曲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戏曲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剧本、演出、服装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总体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诞生初期的民间形式逐步演变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戏曲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创新的结合,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对戏曲的认识

对戏曲的认识1. 什么是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演技和美术的综合艺术形式。
它以唱、念、做、打的方式表演,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音乐的伴奏,来讲述故事、传递情感和展示人物形象。
2.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起源于古代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
最早的戏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主要有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流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成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
3. 戏曲的分类中国戏曲根据地区和风格可以分为多个剧种,其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有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
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曲调和剧目内容。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夸张的动作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它通常讲述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白蛇传》等。
•豫剧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它注重唱腔和表演技巧的结合,以其豪放激烈的风格而受到观众喜爱。
常见的剧目有《祥林嫂》、《单刀会》等。
•越剧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柔美优雅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经典剧目包括《窦娥冤》、《西施》等。
•粤剧是广东地区特有的一种戏曲剧种,与其他剧种相比,它在唱腔和音乐上更加注重旋律和节奏感。
代表作品有《南洋十大刺客》、《红楼梦》等。
除了以上几种剧种,中国还有很多其他地方性的戏曲剧种,如湖南花鼓戏、四川川剧等。
每个地方的戏曲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4. 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表演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唱:戏曲中的唱腔是一种特殊的声乐表演形式,它以旋律优美、音调变化多样为特点,通过唱出角色的心情和情感。
•念:念是指念白,也就是角色在表演时念出的台词。
念白通常要求清晰明了,并配合适当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意思。
•做:做是指角色在表演中的动作和姿态。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和哲学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表演。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由原始宗教中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融入了民间艺术,并且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宫廷中有专门的演员和编剧,他们演绎了许多富有武功和音乐元素的戏曲作品。
这些戏曲作品通过皇室赞助和皇家演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在宋代,浮世绘艺术中也开始出现了对戏曲剧情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时,四大传统剧种——京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清代时,曲艺、评话以及河南坠子等其他地方戏曲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个时期,戏曲剧目和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开始形成各地的地方剧种。
二、戏曲的主要流派和特点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它汇集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
它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说)、念、做、打、舞、揩(即化妆)、装、亲等八个基本功。
京剧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豫剧:豫剧起源于河南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以其豪放、豪迈的风格和快节奏的表演形式而深受观众喜爱。
它的剧情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演唱时以豫剧曲调为主。
3. 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越剧多演绎女性形象,剧情多为爱情、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琐碎。
4.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地区,它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元素而独树一帜。
黄梅戏的唱腔柔美婉转,舞台表演热闹活泼,剧情多以家庭和爱情为主题。
三、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简述中国戏曲的起源

简述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化,成为了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以及主要流派和发展历程。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和传统歌曲。
据考古学的证据显示,距今约3000年前的商代晚期和周代初期,戏曲形式仍然主要以舞蹈和歌唱为主。
这些舞蹈和歌唱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中国戏曲的主要流派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
其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起源于北京,并于19世纪中叶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京剧注重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包括唱腔、念白、做功以及打斗动作等,艺术上极为精湛。
京剧中的经典剧目有《红楼梦》、《白蛇传》等。
与京剧相比,豫剧则起源于河南地区,以其激情奔放、自由活泼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豫剧的剧目内容多样,包括历史剧、传奇故事、战争故事等。
著名的豫剧剧目有《关公》、《牡丹亭》等。
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其柔婉、细腻的唱腔和委婉的舞姿而闻名。
越剧通常演绎一些古代爱情故事和女性形象,比如《西施》、《梁祝》等。
粤剧则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特殊的音乐风格而独树一帜。
粤剧在表演形式上注重细腻和灵动,经常运用扇子、舞蹈和杂技等元素。
粤剧的经典剧目有《黄粱梦》、《打渔杀家》等。
除了以上主要流派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如川剧、湘剧、闽剧等等。
每个地区的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类型,丰富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古代戏曲开始形成于商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与宗教仪式和宫廷文化结合,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地位和艺术性的表演形式。
封建社会时期,戏曲逐渐成为宫廷贵族和富有阶级的专有娱乐,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剧目和表演风格。
到了现代,戏曲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大众文化形式,演员们通过戏曲艺术表达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戏曲的诞生与发展
作者:韩志良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长期混战,重建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工商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于是各种文艺在都市内盛行。
北宋的汴梁出现了游艺场——瓦子(也称瓦舍、瓦市、瓦肆)大小不等,其中表演杂剧、曲艺、杂技的场所,叫做“勾栏”,内设棚。
瓦市勾栏大量的出现,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戏曲;诞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J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29-01
中国戏曲文化的源头不只一端,它有四条溪流:一是歌舞,一是优戏,一是说唱,一是百戏,各个源头汇集综合而成中国的戏曲文化。
一、戏曲音乐的产生
宋词调音乐的兴起,对后世板眼节拍形式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自词体兴起以后,对我国后世戏曲音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其表现在一方面词体的长短句文体在我国戏曲声腔中,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主要的曲体之一,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另一方面词体中文学和音乐的特殊关系形成了一种按谱填词的创腔方法。
依字行腔的基本原则以及在传统曲调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方式一直贯串延续至今。
与唐大曲相比,宋大曲己开始转入咏叙故事和人物的阶段。
为了便于叙述故事,大曲的曲式随歌词而任意增减,并和其它杂曲及民间音乐新材料相混杂,这为杂剧的音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宋杂剧的音乐分为三种:大曲、曲破、断送。
大曲、曲破用于歌舞,尤其是曲破,因是集曲而被大量变化运用。
当时杂剧是歌舞互相穿插,大致是“歌者不舞,舞者不歌”。
同时,虽有表演情节,但无对白,类似于哑剧。
在北宋消亡的金代时期,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被称为“院本”。
其体裁与宋那时的杂剧相同,这是继承了唐宋滑稽戏的歌舞戏的传统,实质上成为北方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一种形式。
二、说唱艺术的发展
南戏兴起于温州,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系从当地民间歌舞发展而来,以后,又受宋杂剧的影响,把宋杂剧中的杂技、滑稽表演等技艺吸收进来,逐渐形成有歌有舞,有念白与插科打诨等表演形式相结合的音乐戏剧。
南戏所用的音乐,被称为南曲。
南戏流传于宋元两代(12世纪——14世纪),代表剧目有《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等,并奠定了传奇剧本文学结构形式。
促成宋代戏曲艺术独立的更重要基础,是说唱技艺的大发展,例如,“说话”、“诸宫调”、唱赚。
说唱音乐既具有戏剧性,也可以带叙或写景或抒情,变化丰富。
而“歌”与“唱’两字,宋之前多用“歌”,宋始多用“唱”或“歌唱”一词,亦说明声乐的独立性与地位的加强(歌常与舞相结合,唱不仅与歌且和说相结合)。
这样,从声腔艺术的发展来看,说唱音乐比歌舞音乐更接近于戏曲音乐。
因此,不仿说是从唐的歌舞音乐成熟至宋的说唱音乐的成熟而过渡和导致了宋后期戏曲音乐的形成。
我国艺术形式综合艺术之多,以戏曲最为发达,是以宋金杂剧和院本为始的。
三、戏曲文化的源头
周朝的“雅乐”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就是所谓六代之乐,第二类就是一些较小型的舞,是用来教习贵族子弟的,第三类散乐,包括民间的各种乐舞。
第四类四夷之乐,第五类宗教性的乐舞。
乐舞是我国周秦时期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诗经》305篇,几乎都可以用于歌唱。
照墨子所说:就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始终贯穿声乐和器乐,这种综合为中国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基础,不仅展现了中国戏曲文化歌舞一体的源头,而且透露了以歌、舞、弦、诵来表现戏剧的一线曙光。
《诗经》分三个部分:风、雅、颂,《诗经》是当时北方(黄河流域)十五国民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当时南方民歌诗歌总集《楚辞》是由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远前340-278)根据民间祭歌和民歌改编创作的。
诗歌到了《楚辞》是伟大的革命,白话诗可以说是诗体的解放。
句法的延长与诗的篇章的放大,使音乐结构形式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周朝的祭祀中的“蜡”(求丰收)、“雩”(求雨)、“傩”(驱逐疫鬼)等仪式,不仅跳舞,而且要唱歌,巫歌和巫舞是紧密结合的,而且还有音乐伴奏。
巫还得化妆、执棒杖,或执戈扬盾,边唱边舞扮演角色。
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在古代巫代中都可见苗头。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的宫廷里都有这样的优人为之取乐。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就说明了俳优这种职业的特点。
优的这种寓讽刺于滑稽调笑的傳统,对后世戏曲的影响极为深远。
春秋战国的“新乐时代”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郑卫之音”的大普及,另一突出的现象是“优”的大活跃。
新乐是包括俳优的戏剧表演。
先秦时代以娱神为职业的巫,与以娱人为职业的优,其才技与活动展现了中国戏曲文化所必具的多艺术要素。
在秦汉时代的巫与优继续以其歌舞俳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孕育提供专业化营养。
秦汉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这个时代各种艺术都以不同程度地染上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秦汉时代百戏(当时又称为角抵戏。
包括找鼎、寻撞、吞刀、吐火、跳丸、走索等。
)角抵演出热潮中,构成戏曲文化中各种艺术因素得到了大碰撞的机会,从而结成戏曲艺术的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