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回转窑用煤粉燃烧器操作参数选用和优化
回转窑内燃料的燃烧解读

影响黑火头长度的因素有:
煤粉的组成与细度、一次空气的温度和流速、二次风量与 风温等。
煤粉愈细,煤粉中挥发分的含量越高,提高一次风温, 增加一次空气的比例,都会使黑火头缩短。
在窑的操作中,应形成适合烧成需要的好火焰,即高温 部分较长,黑火头较短,火焰平稳。
燃 烧 器
5、煤粉燃烧器(喷嘴)—喷煤管
第二章
第五节
回转窑
回转窑内燃料的燃烧
回转窑可以采用气体、液体和粉状固体染料。 煅烧粘土、高铝熟料和水泥熟料多采用粉状固体燃料—煤粉。 煅烧镁石、白云石熟料,由于要求的煅烧温度高,多采用天然气、重油 和液化石油气等高热值的燃料。 不同的燃料燃烧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回转窑用煤的质量要求:
窑型 湿法窑 干法窑 干燥基灰分(%) 干燥基挥发分(%) 干燥基低位热值(kj/kg) <28 <25 18~30 18~30 >21000 >23000
这种喷煤管,内、外两个通道为净风道,分别称内风和外风。 内风通道的出口端装有旋流叶片,所以又 称为旋流风。 中间通道为输送煤粉的通道,称为煤风。
三股风在出口处汇合形成了同轴旋转的复杂射流。操作时 通过改变内、外风速和风量的比例,可以灵活调节火焰形状和 燃烧强度,以满足窑内煅烧熟料温度分布的要求。
当旋风强度大,火焰变得粗而短,高温带会相对更集 中。反之,火焰会被拉长。
例:在下述条件下,计算喷煤管的直径d。
G=300吨/日=12500kg/h; =0.2 kg煤/kg熟料;
3 Va =7.8 N m / kg 煤;
P=20%
【解】v=60m/s
V1
Va GP 3600 100
7.8 0.20 12500 20 = 3600 100
5 回转窑火焰的调节

5 回转窑火焰的调节目前国内预分解窑大多采用三风道或四风道燃烧器,而火焰形状则是通过内流风和外流风的合理匹配来进行调整的。
由于预分解窑人窑生料CaC03分解率已高达90%左右,所以一般外流风风速应适当提高,这样可以控制烧成带稍长一点,以利于高硅酸率料子的预烧和细小均齐熟料颗粒的形成。
如需缩短火焰使高温带集中一些或煤质较差,燃烧速度较慢时,则可以适当加大内流风,减少外流风;如果煤质较好或窑皮太薄,窑简体表面温度偏高,需要拉长火焰,则应加大外流风,减少内流风。
但是外流风风量过大时容易造成火焰太长,产生过长的浮窑皮,容易结后圈,窑尾温度也会超高;内流风风量过大,容易造成火焰粗短、发散,不仅窑皮易被烧蚀,顶火逼烧还容易产生熟料结粒粗大并出现黄心熟料。
目前国内大中型预分解窑生产线大多设有中央控制室。
操作员在中控室操作时主要观察彩色的CRT上显示带有当前生产工况数据的模拟流程图。
但火焰颜色,实际烧成温度、窑内结圈和窑皮等情况在电视屏幕上一般看不清楚,所以最好还应该经常到窑头进行现场观察。
在实际操作中,假如发现烧成带物料发粘,带起高度比较高,物料翻滚不灵活,有时出现饼状物料,这说明窑内温度太高了。
这时应适当减少窑头用煤量,同时适当减少内流风,加大外流风使火焰伸长,缓解窑内太高的温度。
若发现窑内物料带起高度很低并顺着耐火砖表面滑落,物料发散没有粘性,颗粒细小,熟料fCaO高,则说明烧成带温度过低,应加大窑头用煤量,同时加大内流风,相应减少外流风,使火焰缩短,烧成带相对集中,提高烧成带温度,使熟料结粒趋于正常。
假如发现烧成带窑简体局部温度过高或窑皮大量脱落,则说明烧成温度不稳定,火焰形状不好,火焰发散冲刷窑皮及火砖。
这时应减少甚至关闭内流风,减少窑头用煤量,加大外流风,使火焰伸长或者移动喷煤管,改变火点位置,重新补挂窑皮,使烧成状况恢复正常。
总之,窑内火焰温度、火焰形状要勤观察勤调整,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6 篦式冷却机的操作和调整篦式冷却机的操作目标是要提高其冷却效率,降低出冷却机的熟料温度,提高热回收效率和延长篦板的使用寿命。
煤粉燃烧器的燃烧特性分析及优化

煤粉燃烧器的燃烧特性分析及优化一、引言煤炭是目前全球能源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化石燃料。
作为一种高碳含量的燃料,煤炭的燃烧过程不仅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还会产生一系列的氮氧化物、硫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
因此,对煤炭的燃烧过程进行研究和优化,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煤粉燃烧器的工作原理煤粉燃烧器是一种用于将煤粉喷入燃烧设备中进行燃烧的装置。
它由供煤系统、风送系统、燃烧系统和废气排放系统等组成。
煤粉燃烧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煤粉与空气混合后形成可燃混合物,并在高温条件下使其燃烧。
燃烧过程产生的热能被传递给传热介质(如锅炉水),最终转化为蒸汽或热水供给用户。
三、煤粉燃烧器的燃烧特性1. 热传导性能:煤炭的燃烧过程中,热量需要通过煤粉颗粒内部的热传导才能向外传递。
因此,煤粉的热传导性能直接影响燃烧器的效率和燃烧特性。
通常情况下,热传导性能较好的煤粉能够更充分地释放燃烧热量,提高燃烧效率。
2. 可燃性:煤炭的可燃性是指其在一定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燃烧所需的最低点火能量。
可燃性较好的煤炭可以更容易地点燃,燃烧稳定性更高。
通过调整煤粉的粒度、挥发分含量以及煤粉和空气的混合比例等方式,可以优化煤粉的可燃性。
3. 燃烧速率:煤粉在燃烧器中的燃烧速率直接影响燃烧器的热功率输出和燃烧效率。
较高的燃烧速率可以提高燃烧器的工作效率,减少煤粉的燃烧时间,提高燃烧器的热能利用率。
四、煤粉燃烧器燃烧特性的优化方法1. 优化煤粉的粒度分布:通过调整煤粉的粒度分布,可以实现煤粉在燃烧过程中更充分地释放燃烧热量。
一般来说,粉煤的细度越高,燃烧速度越快,燃烧效率越高。
因此,通过合理选择磨煤机的工作参数以及采取适当的分类器来控制煤粉的粒度,可以优化煤粉的燃烧特性。
2. 调整煤粉的挥发分含量:煤炭的挥发分含量对煤粉的燃烧特性有着重要影响。
挥发分含量较高的煤粉可以更容易地点燃,燃烧稳定性更好。
因此,在煤炭的选择和准备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调整煤粉的挥发分含量,来优化煤粉的燃烧特性。
煤粉燃烧器的合理使用

用 ,才会使烧窑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控 求 。 操作大 比武现场可以看到 ,很多中控人员在这方面 1 . 2 喷煤 管传 统 的调 节方 法 比较 欠 缺 。 现在 的熟料 生产 中 ,大多使用三通道或 四通 如何 在 现有 的条件 下 ,在 现 有产 量 的前 提 道喷煤管 ,有少数T厂使用两通道喷煤管的。
断追求的 目 标 。作为 中控操作人员 ,必须针对 目前 提高 预烧 能力 ; 工厂使用的喷煤管 , 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它 ,使它 ( 5)采 用 火焰 稳 定 器 ,可 使火 焰 受 喂煤 量 、 达 到理 想 的性 能 和 目的 。 煤 质 和窑 况变 化波 动 的影 响小 ,更 加稳 定 ; 俗话说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想烧 ( 6 ) 结构简单 ,调节灵敏 、方便 ,适应不 同 好窑,就要先选择好喷煤管 ,并能熟练地调整和使 窑况 的 变 化 ,满 足 煤 质 变 化 和形 成 不 同 火 焰 的要
2 0 1 3 年 第2 期
No. 2 2 0 1 3
新 世 纪水 泥导报
Ce me n t Gui d e f or Ne w Ep o c h 装 台 叙 槿
中图分 类号 :T QI 7 2 6 2 5 _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 号:1 0 0 8 — 0 4 7 3 ( 2 0 1 3 ) 0 2 - 0 0 2 1 — 0 9 DO I 编码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0 4 7 3 . 2 0 1 3 . 0 2 发 现 ,如 果 本 来 能 正 常 使 用 的 喷 煤 管 ,在将 其调 整到 中心线 的位 置后 ,出现熟 料烧 不
1 . 5 . 1使 用喷 煤 管之 前 的准备 工作 烧 成 操 作 人 员 要 在 深 入 了解 结 构 性 能 的 情 况 下使 用 :详细 了解 喷煤管 的结 榭 l 生能 ,认 真 看说 明
回转窑参数控制意义和范围

注意事项
1、风煤匹配不合理, 过剩空气系数偏低,通 常在0.9~1.0左 分解炉各 右,且不稳定; 部位压力 2、煤粉喂量不稳定, 聚变,入 计量波动大; 窑溜子温 3、分解炉系统温度控 度忽高忽 制偏高,分解率太高, 低,煤粉 通常大于95%; 在炉内出 现“爆燃” 4、喂料不稳定,有脉 冲现象; 现象 5、系统漏风点多; 6、操作不当,调整频 繁
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现象 产生原因 处理办法 注意事项
堵
塞
1、筒内有杂物,垮塌耐 火材料,结皮掉落; 2、翻板阀动作不灵活或 漏风量太大; 3、用风不合理,风料配 合不好; 4、高温结皮; 5、系统开、停机频繁; 6、操作不当,工艺管理 不到位; 7、碱、酸、氨等有害成 分富集。
1、定期检查, 1、每次检修清理杂物进行 杜绝任何地点 投球确认; 漏风或内漏; 2、修理好翻板阀保证工 2、清料时注意 作灵活; 安全保护; 3、投料过程要逐步加风、 3、堵塞时检查 加料不能太猛; 应由上而下, 4、减少机、电故障率; 清堵时应由下 而上; 5、杜绝烧高温; 4、每次检修清 6、定期清结皮; 理各处结皮、 7、稳定原燃材料成分。 积料。
常见故障与处理办法
现象 产生原因 处理方法 注意事项 1、检修期间 认真检查炉内 各部位形状及 尺寸 2、一些重要 部位如溜管、 撒料箱修补后 一定要拆模验 收 3、有燃烧器 的分解炉一定 要根据情况定 期更换
炉 锥 部 结 皮
1、合理调整分料挡板, 1、分解炉内部有局部高 让物料均匀分布在炉内 温现象 2、适当煤质变化及时调 2、煤质变化大、全硫 整用风比例,通常可关小 高、挥发份高、发热量 三次风挡板和燃烧器用风 大 3、检查各撒料箱和溜管 3、各部位结构发生变 形状及时按图恢复 化、物料分散度不好或 4、操作上炉内温度应不 分料挡板卡死 大于900℃,炉出口温度 4、操作原因,长期高 应小于880℃,只要入窑 温 分解率在92-95%之间温 度越低越好。
浅谈回转窑用煤粉燃烧器操作参数选用和优化复习进程

浅谈回转窑用煤粉燃烧器操作参数选用和优化浅谈回转窑用煤粉燃烧器操作参数的合理选择和优化1.研究意义回转窑工作原理是利用回转着的窑筒体,不断旋转带动固体物料不断翻滚,以其暴露的新表面与掠过的气体进行传热和传质并产生化学反应。由于回转窑内的物料是处于堆积态,窑内气-固、固-固之间的换热效率就相对较低,研究高温热处理条件下回转窑内发生的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研究空气过剩系数、二次风温度、内外风量比等操作参数对窑内传热过程的影响,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从而求得烟气、物料、窑内外壁沿窑长方向的温度变化规律,借此了解煅烧窑内温度分布及炉窑热工特性,可为优化窑的操作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并对煤粉燃烧器的操作参数进行优化,这对提高回转窑内换热效率、降低回转窑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泥熟料烧成反应是指硅酸二钙与氧化钙生成的液固相反应。
由于水泥熟料强度的主要组成来源是C3S,因此C2S+Ca O→C3S的烧成过程对整个煅烧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 C-S-A-F-MgO 系统而言,该反应主要发生在熔融的液相中,液相出现的温度约为1550K(1277℃)。
烧结反应的机理可以这样描述:固相反应生成的 C2S和之前未被反应的 CaO在液相中溶解、扩散并在液相中发生反应、经液相的过饱和及反扩散,最后经过再结晶形成新相 C3S。
从传热学的角度来说,窑内物料因入窑生料表观分解率为90~95%,分解吸热反应所需的热量很少,公斤熟料约200~100千焦,物料升温吸热量约为450~500千焦,而熟料矿物形成是以放热反应为主,设熟料中C2S占0.20%, C3S占0.60%,C3A占0.08%,C4AF占0.10%,反应过程放热量约为655千焦。
基于窑内熟料形成热基本是一个负值,所以可以认为窑内传热已不是主要矛盾,而熟料矿物生成的晶格形成和晶体生长所需维持的高温条件及在烧成带的停留时间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回转窑用燃烧器对性能的要求根据物料煅烧难易程度、窑的工况调节火焰形状。
回转窑工艺、操作要求及推荐参数

九沣矿业直接还原铁铁磷还原法生产回转窑工艺、操作要求及推荐参数一、回转窑直接还原法工艺流程1、回转窑法工艺流程一般如上图所示(九沣矿业使用的工艺流程与上图不完全一致)。
回转窑是与水平稍呈倾斜放置在几组支撑托轮上、内衬耐火材料可连续旋转的筒形高温反应器。
作业时,将一定粒度的原料(氧化铁皮)、部分还原煤(包括返回炭)和脱硫剂按比例连续从窑加料端(尾端)加入,随着窑体转动(0.5~1.2r/min),物料受摩擦力被带起一定高度并因重力作用翻滚落下,同时向窑排料端(低端)前移一小距离。
在窑排料端还设有还原煤喷送装疆,靠高压空气将适宜粒度的还原煤送入窑内,调节喷送空气量能有效地控制喷入距离和分布。
窑内物料加热和反应热由排料端和沿窑长装设的伸入窑内的供风管送入空气(一次风和二次风),燃烧窑内还原煤释放的挥发分、还原反应生成的CO和碳提供。
如热量不足,可在窑头增设煤粉烧嘴补充。
物料在前移过程中逐渐被逆向的热气流加热,完成干燥、预热、碳酸盐分解、脱硫、铁氧化物(或其他元素)还原和渗碳反应等。
调节各风管供风量、煤粉和还原煤数量、粒度和分布,可灵活的控制窑内温度和分布。
使入窑铁矿石在窑内停留8~10小时和950~1100℃下转变成海绵铁。
从排料端排出的高温料通过溜槽落入冷却筒。
靠筒外喷水(或内、外同时喷水)将料冷却到120℃以下。
为改善物料运动强化冷却,筒内装有扬料板。
在回转窑卸料端及冷却筒两端安装有密封装置,生产时维持微正压,防止空气吸入发生再氧化。
冷却后的物料经筛分分级、磁选分离得出磁性颗粒料(直接还原铁)、磁性粉料、非磁性颗粒料和非磁性粉。
非磁性颗粒料含较高固定碳,可作还原剂重新利用。
二、回转窑设备组成回转窑设备主要由筒体、滚圈、支承装置、传动装置、窑头罩、密封装置、集尘室、燃烧装置及热烟室等部分构成,详见上图。
(1)筒体。
回转窑的筒体由钢板卷成,从铆接已发展为全部焊接。
筒体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保证在安装和运转中轴线的直线性和截面的圆度。
回转窑操作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回转窑操作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1、熟料中的f-CaO偏高A、原因:生料成份偏高(KH高,n过高,熔剂矿物过低),生料不均匀,生料细度过粗,煤发热量不均匀,分解率偏低,头煤使用过少等。
B、措施与办法(1)将投料量及窑速适当降低些,先稳住质量。
(2)如火焰细长,窑烧成温度不足,可将火焰调节粗大,提高火焰温度。
(3)若分解率偏低,将分解率适当提高(分解炉出口温度提高)。
(4)若因烟室负压偏低,导致f-CaO偏高时,则检查烟室缩口处结皮情况,及时清除。
(5)若头煤过少,易结大蛋,中部生烧,将头煤使用量增加些。
(6)若因掉窑皮而导致f-CaO偏高,则将窑皮挂平整些,杜绝掉窑皮,稳定头温和炉温。
(7)若因煤粉燃烧不完全时,是将中心风开大些,旋流风开大些。
(8)窑内通风不畅时,将三次风阀关小些。
(9)火焰不顺畅,出现还原气氛时,将总风拉大些(开大高温风机液耦)(10)若因料层过厚结粒过大导致f-CaO偏高,则将窑速开大些。
(11)若煤粉细度、水分较高时,则适当降低。
(12)头煤使用量过多时,减少头煤。
(13)熔剂矿物较高,结粒较大时,将分解炉温度降低些,窑速提高些。
(14)若饱和比料高,结粒细小,则窑速适当降低,投料量降低,分解炉温度升高些。
但如果饱和比过高,就不能过分追求f-CaO合格把炉温控制过高,既要努力降低f-CaO,又要防止出现预热器堵塞等问题。
C、以上原因及措施不能单一而论,f-CaO偏高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产生的,或一种诱因引起多种现象,并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造成f-CaO不能控制,因此对问题要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解决。
另外可采取的措施有多种,也要认真分析并充分预计各种措施达到的效果,根据情况决定采取的方法。
2、高温风机跳停(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窑尾、预热器系统突然出现无负压的情况)。
由于电气或机械原因,高温风机突然出现停机、跳闸的现象或余热发电控制的窑尾、窑头主管道阀门突然关闭的现象,对人员及窑的安全有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回转窑用煤粉燃烧器操作参数的合理选择和优化1.研究意义回转窑工作原理是利用回转着的窑筒体,不断旋转带动固体物料不断翻滚,以其暴露的新表面与掠过的气体进行传热和传质并产生化学反应。由于回转窑内的物料是处于堆积态,窑内气-固、固-固之间的换热效率就相对较低,研究高温热处理条件下回转窑内发生的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研究空气过剩系数、二次风温度、内外风量比等操作参数对窑内传热过程的影响,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从而求得烟气、物料、窑内外壁沿窑长方向的温度变化规律,借此了解煅烧窑内温度分布及炉窑热工特性,可为优化窑的操作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并对煤粉燃烧器的操作参数进行优化,这对提高回转窑内换热效率、降低回转窑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泥熟料烧成反应是指硅酸二钙与氧化钙生成的液固相反应。
由于水泥熟料强度的主要组成来源是C3S,因此C2S+Ca O→C3S的烧成过程对整个煅烧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 C-S-A-F-MgO系统而言,该反应主要发生在熔融的液相中,液相出现的温度约为 1550K (1277℃)。
烧结反应的机理可以这样描述:固相反应生成的 C2S和之前未被反应的 CaO在液相中溶解、扩散并在液相中发生反应、经液相的过饱和及反扩散,最后经过再结晶形成新相 C3S。
从传热学的角度来说,窑内物料因入窑生料表观分解率为90~95%,分解吸热反应所需的热量很少,公斤熟料约200~100千焦,物料升温吸热量约为450~500千焦,而熟料矿物形成是以放热反应为主,设熟料中C2S占0.20%, C3S占0.60%,C3A占0.08%,C4AF 占0.10%,反应过程放热量约为655千焦。
基于窑内熟料形成热基本是一个负值,所以可以认为窑内传热已不是主要矛盾,而熟料矿物生成的晶格形成和晶体生长所需维持的高温条件及在烧成带的停留时间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回转窑用燃烧器对性能的要求根据物料煅烧难易程度、窑的工况调节火焰形状。
因此回转窑对煤粉燃烧器的性能要求是必须易于调节。
煤粉燃烧形成的火焰形状应是肥瘦适宜的棒槌状,这样的火焰形状可使整个烧成带具有强而均匀的热辐射,从而在烧成带形成致密又稳定的窑皮,既可生成质量均匀且优质的水泥熟料,又延长了水泥回转窑耐火砖的使用寿命。3. 煤粉燃烧和火焰形成过程煤粒燃烧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气固两相流动与煤粉燃烧共同存在的过程,具体包括了预热、挥发份析出、挥发份燃烧及焦炭的燃烧。
3.1煤粒反应过程:图1 煤粒反应模型3.2火焰的燃烧过程:图2 火焰燃烧各个阶段区域A区:黑火头,长0.1-1.0m,在该区域燃料和助燃空气充分混合,但燃料尚未点燃,处于加热阶段。
温度逐渐上升到600℃。
B区:火焰的诞生地,挥发物质和助燃轻质油析出和燃烧生成CO2和H2O。
所达温度600-1100℃。
A区和B区的边界称为火焰的起点。
C区:煤燃烧和燃油裂化释放出碳。
温度上升到1100-1600℃。
D区:H2和CO2还原反应生成CO和H。
温度上升到高于1600℃。
E区:H和CO燃烧重新得到CO2和H2O,伴随有白炽粒子。
F区:燃烧的最后阶段,生成CO2和H2O,并伴有过剩空气。
3.3火焰形状的调节3.3.1火焰粗短的调节:增大旋流风出风面积和角度,火焰变粗,同时增大外轴流风的风速,保证外轴流风包裹火焰形状,即减小外轴风的出风面积,提高外轴风的风速和风压。
标尺直观判断:旋流风标尺数字变大,外轴风标尺数字变小。
3.3.2火焰细长的调节:减小旋流风出风面积和角度,火焰变细,同时减小外轴流风的风速,保证外轴流风包裹火焰形状,即增大外轴风的出风面积,减小外轴风的风速和风压。
标尺直观判断:旋流风标尺数字变小,外轴风标尺数字变大。
增加推力意味着供给煤管的轴向风更多的能量。
增加旋转力意味着增加放射性能量从而增加了气流量。
图3 火焰调整示意图4回转窑内煤粉燃烧模型的建立4.1假设条件回转窑内煤粉燃烧数学模型包括烟气的紊流、气体燃烧和辐射现象。
这里用到两个假设:一是烟气流动为稳态条件,且窑内压力恒定;二是烟气按不可压缩流对待。
4.2物理模型回转窑的原型规格为ф4×60m。去除燃烧带内衬及窑皮的厚度之后,有效内径为ф3.4m。
模拟区域取为20m,包括了从窑头开始至烧成带结束的连续区域。
网格化的回转窑模型:图4 回转窑模型基于四通道煤粉燃烧器已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得以广泛应用,本文也选取四通道煤粉燃烧器进行模拟。
四风道煤粉燃烧器的结构见图,选取的计算区域见图图5 燃烧器模型1-外净风道;2-煤风道;3-内净风道;4-中心风道;5-点火油枪通道4.3煤燃烧模型煤粉由四通道煤粉燃烧器送入,煤粉与高温空气在进入窑内后进行混合,其燃烧特征符合非预混燃烧模型,因此煤粉的气相燃烧模型采用非预混燃烧模型。煤粉的流动用离散相模型来模拟,此模型可以预测出单个煤粒的运动轨迹。离散项的轨迹与气相连续方程交替计算也包含了煤粒与气体间的热量、动量和质量的传递。4.4辐射模型由于回转窑内的辐射换热主要体现在气体与颗粒之间。
在气体与煤粉湍流运动的基础上,引入非预混燃烧模型计算煤粉的燃烧,与此同时耦合计算气体与煤粉颗粒之间的辐射换热。
4.5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二次风、煤风和内净风进口采用风速边界条件,根据实测工况参数范围直接设定入窑速度。燃烧器的中心风、外净风出口速度很大,为可压缩流,进口采用质量边界条件,直接设定入窑质量流率。出口采用压力边界条件,出口压力设定为-70Pa。
对于近壁面,以及气固界面,沿烟气流动方向采用壁面函数。计算选取的各种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见表:煤粉低位发热量 (DAF)为25.27MJ/kg,热值为1000J/(kg〃K),密度为 1.01kg/m3。
一次风和二次风为净空气,由 21%的氧气和79%的氮气组成。
5 模拟结果及分析本文采用同规格生产线的热工标定实测参数作为初始参数进行计算。
着重研究了空气过剩系数、内外风量比及二次风温度对窑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测试工况下内外风量比为 0.47,二次风量为 24.38kg/s,窑头过剩空气系数为1.12,二次风温度为1373K。窑内温度分布模拟结果见图。
窑内温度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内外风量比 R、空气过剩系数n、二次风温度T(K)和旋流角a(°)的值列在图下方。图6 模拟工况下窑内温度分布图由图6可以看出,火焰形状呈向外波动的棒槌形,这与从工程经验所知的实际火焰形状相符。
如图6指示,煤粉在离燃烧器喷嘴较远的一个窄而短的区域内高温燃烧,喷嘴附近的烟气温度均比较低,黑火头较长,这使得实际的烧成带较短,而使冷却带延长,预热分解带也相应缩短,这种窑内温度分布会降低窑的有效传热面积,因此不能满足水泥烧结所需的温度要求。同时由于高温区域较小,煤粉极易燃烧不完全,未来得及燃烧的煤粒或在物料内燃烧,或被物料带出,还有的甚至被烟气带出窑外,造成较大的机械损失及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甚至出现结皮、烧损衬料与窑壁等事故。回转窑的现场热工测试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5.1过剩空气系数n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在燃烧器的主要操作参数中,窑头空气过剩系数对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着燃烧器性能的发挥。因此通过调整空气过剩系数 n来改善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
在R=0.47, T=1373K, a=15°条件下,空气过剩系数从 1.0到 1.2的范围变化时窑内火焰形状和烟气温度分布情况,结果见图 7。图7.1 空气过剩系数n=1.0时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图7.2 空气过剩系数n=1.05时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图7.3 空气过剩系数n=1.12时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图7.4 空气过剩系数n=1.2时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图7.1~7.4是不同空气过剩系数时回转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空气过剩系数的增大,高温区域逐渐向后移动且变得狭长,平均温度下降。空气过剩系数 n=1.0时,火焰短而粗,平均温度较高,火焰长度11m,熟料烧成温度有效区间长度为 6.5m,黑火头长度3.5m。根据工程经验,回转窑内黑火头的长度一般在 0.5 m-1 m范围内为好。黑火头过长,会降低对回转窑的有效传热面积,对煅烧不利,进而影响产品质量;黑火头过短,会使出窑熟料温度过高,导致冷却机负荷增加,易烧坏喷煤嘴。空气过剩系数为1.12时,火焰长度为13m,熟料烧成温度有效区间长度为 8m,火焰形状为良好的棒槌状,但黑火头长度为4m,长度过长。当过剩空气系数n=1.2时,火焰变细变长,火焰平均温度降低,熟料烧成温度有效区间长度为 6m,窑壁区域烟气温度下降,燃烧区域较长。空气过剩系数过大造成的长火焰适于在点火烘窑或当窑温过高、耐火内衬有烧损时使用,且过多的助燃空气还会造成烟气排放损失。空气过剩系数n=1.05时,煤粉在燃烧器喷嘴前方燃烧,火焰集中,熟料烧成温度有效区间长度为9m,黑火头长度为 1.0m,符合黑火头最佳长度为0.5m-1.0m的要求,火焰形状和长度适中,有利于强化生产,属于比较理想的活泼型火焰。煤粉燃烧中心温度高达2000K煤粉燃烧集中在距燃烧器喷嘴较远处一个“窄而短”的区域。这使得在燃烧带较长距离释放出热量,可成倍增加烧成带的长度,成倍提高烧成熟料能力,从而成倍增加窑产量。这种火焰尤其适用于新型的干法窑。并且可以看到在靠近燃烧器头部的位臵,形成了一个长度适中的低温区域,这可以用于冷却燃烧器的喷嘴,起到保护燃烧器的作用。由以上对比结果可知,空气过剩系数对火焰形状及性能有重要影响,过剩空气系数较小时,火焰粗而短,平均温度比较高;当过剩空气系数过大时,火焰细而长,火焰平均温度降低,燃烧区域变长,且过多的助燃空气还会延迟煤粉燃烧的时间,这是喷嘴附近烟气温度较低,黑火头较长的主要原因。图中显示最佳的空气过剩系数为 1.05,可根据窑况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调节。5.2内外风量比R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通过调节内、外风量的方法来调节火焰形状。所以现在研究不同内、外风量比时窑内火焰形状、烟气温度分布的变化规律。确定空气过剩系数 n=1.05,在 a=15°,T=1373K条件下, R值从0.37到 0.8的范围内变化,比较不同内外风量比时窑内烟气温度分布情况。内外风量的变化会引起一次风量的变化,通过调整二次风量来保证1.05的空气过剩系数。模拟结果见图8。图8.1 内外风比R=0.37时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图8.2 内外风比R=0.47时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图8.3 内外风比R=0.6时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图8.4 内外风比R=0.37时窑内火焰形状及烟气温度分布图 8.1~8.4为不同内外风量比时窑内温度分布情况。虽然旋流内风所占比例较小,旋流强度不大,但煤粉喷出后的着火不仅需要靠外风对高温二次空气的卷吸作用来预热煤粉,而且要与内风进行混合。由图 (a)(b)所示,内外风量比由0.37增大到0.47,由于内风量的增加使得内风速度增加了15m/s,有利于径向上烟气和煤粉的混合,但外风量的减小使得外风速度降低了6m/s,降低了外风对高温二次风的卷吸,但旋流程度大大增强,而卷吸影响相对较小, 0.47的内外风量比使得窑内高温区域在径向和轴向都能扩展,火焰变粗变短,黑火头长度适中,可较好地保护燃烧器喷嘴,窑内火焰形状及其温度分布都能满足窑头冷却带、燃烧带的温度要求,可保证水泥熟料的烧成质量。保持内风量不变,通过降低外风量增大内外风量比。随着内外风量比进一步增大,由图 (c)所示,0.6的内外风量比,外风道速度降低了 69m/s,图 (d)所示, 0.8的内外风量比使得外风速度降低了129m/s,大大降低了外风对高温二次风的卷吸作用,延迟了煤粉的点火时间,使火焰变细变长,黑火头较长,轴向流动和温度衰减加快,窑内温度分布不利于强化生产。可根据水泥工艺对火焰形状和温度分布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内外风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