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实验室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尿沉渣法的检验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尿沉渣法的检验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尿沉渣法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手段,通过分析尿液中的沉淀物来获取有关疾病信息。
它是一种简单、快速、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尿沉渣法的检验原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检测方法的应用和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尿沉渣法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尿沉渣法的定义、基本原理以及应用领域。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小结,探讨尿沉渣法的意义,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希望通过全面的讨论,读者能够对尿沉渣法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尿沉渣法的检验原理,通过对尿样进行离心沉淀处理,从而分离出其中的固体成分,进一步分析尿液中的有机和无机物质。
通过了解尿沉渣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尿液检测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为医学实践和科研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可以对尿液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增进对尿沉渣法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尿沉渣法的定义:尿沉渣法是一种通过检测尿液中的沉淀物来进行疾病诊断和健康监测的方法。
尿沉渣是指尿液中沉淀在底部的固体物质,包括细胞、蛋白质、细菌、结晶、红细胞和白细胞等。
通过对尿液进行离心、显微镜观察或化学分析,可以得到尿沉渣中不同组分的信息,从而了解身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尿沉渣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尿液检验方法,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尿沉渣中的形态、数量和化学成分,可以判断肾功能、泌尿系疾病、代谢疾病、感染疾病等情况,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尿沉渣法既可以在临床实验室中进行常规检测,也可以作为个人健康监测的一种手段。
通过定期检测尿液中的沉淀物,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促进个体健康管理和预防维护。
尿沉渣

1.试验方法(1)尿沉渣未染色检查法【器材】1)离心试管:可用塑料或玻璃制成;需足够长,防止离心时尿液标本溢出;需干净、透明,便于尿液外观检查;需带体积刻度(精确到0.1ml);容积需大于>12ml而<15ml;试管底部应为锥形,便于浓缩沉渣;无化学物质污染;试管需有盖,可防止试管内液体溅出及气溶胶形成;建议使用一次性离心式管。
2)移液管:必须洁净;使用一次性移液管。
3)尿沉渣板:须标准化,具有可定量沉渣液的计数池,并一次性使用。
如采用在普通玻片上滴加尿沉渣液后加盖玻片的检查方法,则不能提供标准化、可重复的结果。
4)显微镜:应使用内置光源的双筒显微镜;载物台能机械移动玻片;物镜能放大10倍、40倍,目镜能放大10倍;同一实验室使用多台显微镜,其物镜及目镜的的放大倍数应一致。
5)离心机:应使用水平式有盖离心机;离心时需上盖,以确保安全。
离心时的相对离心力应稳定在400g。
应每12个月对离心机进行一次校正。
【操作】1)尿标本用量:应准确取尿10ml。
如标本量<10ml,应在结果报告单中注明。
2)离心留尿量:在相对离心力400g条件下离心5分钟。
离心后,一次性倾倒或吸弃上清液,留取离心管底部液体0.2ml。
3)尿沉渣制备:充分混匀尿沉渣液,取适量滴入尿沉渣板;或取20μl滴入载玻片,加盖玻片(18mm×18mm)后镜检。
4)结果报告:①方法1:以每微升(μl)单位体积各尿沉渣成分数量报告结果;②方法2:管型,以低倍(10×10)镜视野全片至少20个视野所见的平均值报告;细胞,以高倍(40×10)镜视野至少10个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数的范围报告;尿结晶等,以每高倍镜视野所见数换算为半定量的“-、±、1+、2+、3+”等级报告(如下图:)2.参考区间各实验室所用尿标本量、离心力、尿沉渣液量、观察尿沉渣用量、尿沉渣计数板规格等均不尽相同,尿沉渣检查参考区间应由实验室通过必要的验证或评估来确定。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1、简介尿沉渣分析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沉淀物,以便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方法。
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肾脏功能、尿路感染、肾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重要信息。
2、标本采集和保存- 标本采集:晨尿是最常用的样本类型,因为它具有更高的沉渣量,并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标本采集前应注意提醒患者进行适当的清洁,避免污染。
- 标本保存:采集后,标本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避免样本的干燥和微生物污染。
3、尿沉渣分析的步骤- 镜检:将适量的尿液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查其中的细胞、颗粒、晶体等。
镜检可以提供关于尿液成分的直接信息。
- 化学分析:经典的化学分析可以用于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等物质。
这些化学指标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信息。
- 流式细胞仪分析:流式细胞仪可以用于快速检测尿液中的一些特定细胞类型,例如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4、尿沉渣分析的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关于尿液稀释度和浓缩度的信息。
- 化学指标:包括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示肾脏功能、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 细胞指标: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脏和尿路的炎症和感染情况。
5、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肾脏疾病评估: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信息,对于肾脏疾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尿路感染诊断:尿沉渣分析可以检测白细胞和细菌等指标,用于尿路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炎症和感染评估:尿沉渣分析还可以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和炎性细胞等,提供有关炎症和感染的信息。
- 结石评估:尿沉渣分析中的晶体检测可以用于评估尿路结石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

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尿沉渣镜检验方法,了解尿液中细胞、晶体等沉淀物质的特点和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实验原理:
尿液是由肾脏分泌、输送至膀胱并排出体外的液体,其中含有代表性的物质如细胞、晶体等。
通过尿沉渣镜检验,可将尿液离心处理,分离出尿中的沉淀物质,进行形态以及数量等方面的检测和分析。
实验设备:
- 尿液收集杯
- 离心机
- 尿沉渣镜
- 显微镜
实验步骤:
1. 采集新鲜尿液,并放置于尿液收集杯中;
2. 用手摇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2000 rpm,时间为10分钟;
3. 取出上层的液体部分,将底部的沉渣物取出,放入尿沉渣镜中;
4. 将尿沉渣镜放入显微镜中,通过20倍、40倍镜检查尿中沉淀物质的数量和特征;
实验结果:
尿液中检测到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晶体为钙磷酸盐结晶。
分析与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提示,尿液中可能存在感染或炎症等疾病因素,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同时晶体类型也有参考价值,为病因诊断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实验注意事项:
1. 收集新鲜尿液,防止污染和变质;
2. 实验中需要佩戴手套等防护装备;
3. 离心处理和操作红细胞计数器时,需按照规范操作,避免产生误差;
4. 实验后清洁和消毒设备和场地。
参考文献:
1. 徐阳. (2004). 实验诊断学教程.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以上为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仅供参考。
简述尿沉渣涂片检查的标准化操作

简述尿沉渣涂片检查的标准化操作尿沉渣涂片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观察尿液中的各种细胞、纤维和颗粒物质。
以下是尿沉渣涂片检查的标准化操作:1. 采集尿液样本:尿沉渣涂片检查需要采集新鲜的尿液样本。
患者应事先清洗双手,将清洁干燥的容器放置在厕所中,采集中段尿。
避免将污染物(如纸巾、盖子、水等)掉入尿液中。
2. 样本稳定:采集后的尿液样本应保持在室温下,避免暴露在阳光或高温环境中。
3. 准备工作:准备所需的实验室仪器和试剂,包括显微镜、涂片、液体包埋剂、染色剂(如偏碱性留白型染色液)、理化性质检测试纸等。
4. 沉淀:将尿液样本置于试管中,先使用离心机以适当速度离心约5分钟,将尿液离心,以沉淀细胞和颗粒物质。
5. 涂片制备:离心后,将上清液倒出,保留沉淀,去除上清液后,将沉淀与适量的液体包埋剂混合均匀,再将混合液倒入涂片中。
6. 干燥:涂片制备后,放置于室温下自然晾干,或使用干燥器进行加速干燥。
7. 染色:经过干燥的涂片可以进行染色处理。
常用的染色方法是使用偏碱性留白型染色液,将涂片浸入染色液中,时间一般为1-2分钟。
8. 洗涤:染色完成后,将涂片从染色剂中取出,用蒸馏水或0.9%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使余留在涂片上的染色剂溶解。
9. 镜检: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分析。
放大倍率可根据需要调整,观察到的细胞和颗粒物质可以通过眼睛或摄像装置进行观察和记录。
10. 结果解读:根据观察到的细胞和颗粒物质的形态、染色特点和数量等信息,研究者可以根据经验进行结果解读,并报告相关的检测结果。
以上是尿沉渣涂片检查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细胞学中恶性细胞特点及尿液沉渣细胞检查注意事项

尿细胞学中恶性细胞特点及尿液沉渣细胞
检查注意事项
尿细胞学中恶性细胞特点包括
1、多呈分散状或小团块状分布,排列较紊乱;
2、胞核增大,浓染,核浆比较大,胞核可大小不一致,外形不规则;
3、可出现清晰的核仁,数量多,体积大;
4、细胞外形不规则,胞体大小不一,染色可比正常加深;
5、背景有坏死裸核或红细胞。
尿液沉渣细胞检查注意事项
1、尿液一定要新鲜,不新鲜的尿液细胞易溶解,结构不清,影响观察效果。
2、尿液沉渣推片时,推片角度要大一点(45度),推的速度可快一点,使制片更厚实。
3、尿液细胞因尿液中有溶酶,结构易水解或易退变,所以与胸腹水的报告不一样,不要轻易报告肿瘤细胞,要综合分析。
4、对临床特指的有意义标本如血尿标本、泌尿系统肿瘤标本、泌尿系统炎症标本、肾衰标本、膀胱镜术后标本、肾病原因不明的标本等均可进行瑞-吉染色分析。
兽医实验室检查—尿液检验

(二)混浊度(透明度) 马属动物尿中含有大量悬浮在粘蛋白中的碳酸钙
和不溶性磷酸盐,故刚刚排出即不透明而呈混浊 状,尤其终末尿明显。 尿液暴露于空气中后,因酸式碳酸钙释放出二氧 化碳后变成难溶的碳酸钙,致使尿混浊度增加。 马尿混浊度增加或其他动物新鲜尿液呈混浊不透 明者,均为异常现象。可能因含有炎性细胞、血 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坏死组织碎片、细菌或 混入大量黏液,而见于肾脏、肾孟(盏)、输尿 管、膀胱、尿道或生殖器官疾病,也可能因含有 各种有机盐或无机盐类而见于泌尿系统或全身性 疾病过程中。欲行鉴别须进行尿样本的显微镜检 查。
4.膀胱穿刺
尿液的保存与送检 采集尿液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验,最好置于
冰箱内保存,一般在4℃冰箱可保存6~8h。在标本放置 时间较长时(如12h或24h)或天气炎热时,可加适量防 腐剂以延迟内容物的分解,但不可在供细菌学检查尿液中 加入防腐剂。常用的防腐剂有下列四种: 1.甲醛 对镜检物质(如细胞、管型等)可起固定形态作 用,但因含有还原性醛基,不适用于尿糖等化学成分的检 查,一般用量为1~2ml/L尿。 2.甲苯 一般用量5ml/L尿,使尿液面形成薄膜,防止细菌 繁殖,用于尿糖、尿蛋白定量测定,需要保留24h尿标本 备选用。 3.硼酸 用量为2.5g/L尿。它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是一个相对较弱的防腐剂。 4.麝香草酚 可抑制细菌生长,用量为0.lg 麝香草酚/ 100 ml 尿液。用10 % 的麝香草酚异丙醇溶液可增加麝香 草酚的溶解量,达到抑菌及保护代谢物的作用,适用于尿 钾、钠、钙、氨基酸、糖、尿胆原、胆红素等测定。
(四)判定
根据颜色的深浅判定,十:绿色;十十: 蓝绿色;十十十:蓝色;十十十十:深蓝 色。
二、尿液的物理学检验
(一)、尿量
尿液沉渣镜检规则

尿液沉渣镜检规则
尿液沉渣镜检是一种常见的尿液检查方法,用于检测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
以下是尿液沉渣镜检的规则:
1. 取10ml混合后的新鲜尿液,以500r/min离心5min。
离心停止后,弃
去上层清液,留下沉渣。
2. 取尿沉渣,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
3. 用10×10镜头观察尿沉渣的全貌及管型。
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
成分和计数。
4. 计数红细胞和白细胞时,应观察10个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
管型用高倍镜鉴定,但计数按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
5.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3/HP,白细胞0-5/HP,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
/HP,鳞状或移行上皮细胞偶见/HP,透明管型少于或等于1个/低倍镜视野。
6. 临床意义:红细胞大于3个/HP即为镜下血尿;白细胞大于5个/HP即
为镜下脓尿。
7. 注意事项:任何时间排出的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送检尿量一般5-10ml,
如要测尿比重则不能少于50ml;留尿标本应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
弃去,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应注意
不要把非尿成分带入尿内,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带及月经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以上是尿液沉渣镜检的规则,仅供参考。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沉渣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尿沉渣;实验室检查;方法
1尿沉渣实验室检查方法
1.1直接镜检法将尿液充分混匀,取其中1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依据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用显微镜观察作出报告。
1.2玻片画框法用标定好的滴管加混匀尿2滴涂满蜡笔画好的25.2mm×25.2mm框内,静止3min后累计20个高倍视野细胞数,结果以每微升细胞数报告。
细胞数(μl)=t×a/20bv。
式中t=细胞累计数,20=所观察的视野数,a=标本分布面积,b=高倍视野面积=π高倍视野半径2,v=标本用量(μl)。
1.3自然沉降法将尿液在室温下放置15~30min后,移去上层的尿液,保留底层大约0.2ml左右,然后混匀,取其中1滴沉淀于载玻片上,镜检同直接镜检法。
1.4离心沉淀法尿液10ml离心5min,相对离心力为400g离心5min,弃上清留沉渣尿量0.2ml,混匀后吸取20μl,滴在玻片上,用18mm
×18mm盖片覆盖,先用10×10低倍镜观察全片,再用10×40高倍镜仔细观察,检查细胞至少10个视野,检查管型至少20个低倍视野,报告以高倍视野所见最低至最高数字表示。
1.5尿沉渣定量计数板法取一定量(10ml)尿液置特制的离心管内,在规定离心时间和转速的条件下离心沉淀,移去上清尿液,保留一
定量的尿沉淀物,取1滴滴入计数板内,在显微镜下计数,然后换算成一定体积(1/μl)内尿有形成分的含量。
正常人尿沉渣中可见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黏液丝等,但罕见透明管型。
尿异形红细胞常表明与肾性疾病有关,而正常形态红细胞主要见于非肾性疾病。
尿白细胞中闪光细胞超过10%多考虑肾盂肾炎,管型是肾损害及损害程度的证据。
根据管型的横径大小可将管型分为狭管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宽),中等宽度管型(3~4个红细胞直径宽),宽管型(5个红细胞直径宽)。
宽管型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预后不佳。
2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注意事项
2.1标本问题尿沉渣镜检通常推荐采用晨尿,原因是晨尿最浓缩、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有形成分的情况。
有学者提出采用晨间第2次尿液,即留取早上8~9点钟尿液,避免因标本室温存放时间过长(尿液放置过久变碱性)、细菌生长、蛋白分解、氨升高而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破坏影响检查结果。
采集标本后应在1h之内完成检查,否则可将标本加甲醛并置4℃保存。
2.2染色问题染色时间要恰当,染色时间过久可引起淡染细胞向
浓染细胞转化,有碍识别。
甲苯胺蓝染色有助于细胞、管型的鉴别,易于观察管型及细胞核的结构,防止漏检;苏丹ⅲ染色易于识别脂
肪变性细胞、脂肪管型等,巴氏染色易于识别各种上皮细胞,但操作复杂,过氧化物酶染色易于区别粒细胞及上皮细胞管型。
有的认为尿沉渣检查不必染色,因为有些染液会引起溶血,或因大量染液而
稀释标本。
2.3显微镜检查和结果报告问题显微镜检查应在较弱光线下进行,
这样比较容易观察管型(如透明管型)和异形红细胞,所有的显微镜检验结果必须和理化检验结果符合,若存在不一致的结果,应进行
复核。
镜下发现红细胞,应进一步作形态分类,以鉴别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
计数时要注意有无其他异常巨大细胞、寄生虫虫卵、细菌、滴虫、粘液丝等,男性标本还要注意有无精子及卵磷脂小体等。
3显微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尿液显微镜检查有形成分,可以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
红细胞增多指示尿路出血,红细胞形态有助于确定出血来自肾小球或下尿路。
白细胞或脓细胞增多提示尿路感染。
管型增多提示肾小球肾炎、肾功能减退。
结晶的特殊形态可以帮助确定胱氨酸尿、高尿酸症、药物结晶等。
3.1镜下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性等疾病。
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摄入别瞟醇、抗凝剂、环磷酰胺、青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有红细胞增多。
3.2镜下脓尿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临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3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
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炎症时,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3.4管型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出现红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证明肾性出血。
出现白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
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的出现进一步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入晚期。
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3.5结晶生理性结晶常见的有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结晶。
病理性结晶主要有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造影剂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阿司匹林结晶、磺基水杨酸结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