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与养生
中医饮食与养生

中医饮食与养生中医养生以平衡人体阴阳、调理气血为基础,注重饮食的调配和药食同源的理念。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饮食与养生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搭配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升健康水平。
本文将从中医饮食的原则、食材的选择以及常见的食疗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的重要性。
一、中医饮食的原则1. 阴阳平衡原则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饮食调理也不例外。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要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就需要通过饮食来调节。
具体而言,如果身体偏热,则可适量食用一些寒凉食物;如果身体偏寒,则可适量食用一些温热食物。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配,可以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2. 药食同源原则在中医养生中,药食同源的理念十分重要。
中药与食材本质上都具有营养价值,可以通过食物来达到调理、保健的目的。
比如,常见的枸杞、石斛等药材都可以作为食物来食用,具有补肾养肝、补血养心等作用。
此外,一些常见的食材如生姜、大蒜等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在饮食中加以应用。
3. 饮食多样化原则中医饮食强调饮食多样化,合理搭配食材。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属性,不同的食材具有不同的养生效果,因此,在日常饮食中要尽量搭配多种食材,避免单一食物的过度摄入。
例如,饮食中既要有谷类、蔬菜、肉类,也要有水果、坚果等,以保证人体摄入各种营养素,满足身体对多种营养的需求。
二、中医饮食的食材选择1. 粗粮类食物中医养生倡导适量食用粗粮类食物,如糙米、糙米粥、全麦面包等。
粗粮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问题。
此外,粗粮类食物热量较低,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健康十分有益。
2. 蔬菜水果蔬菜和水果是中医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蔬菜具有不同的功效,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蔬菜。
水果则富含各种维生素和天然果糖,既可作为正餐时的点心,也可以作为健康零食来食用。
中医膳食养生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中医膳食养生的知识。
中医膳食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药食同源”,即食物与药物一样,都具有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医膳食养生的理念和方法。
一、中医膳食养生的理念1. 平衡饮食:中医认为,人体健康取决于阴阳平衡。
因此,在膳食中,我们要注重食物的五味调和,即辛、甘、酸、苦、咸,以达到阴阳平衡。
2. 食物四性:中医将食物分为四性,即寒、凉、平、温、热。
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合适性的食物,有助于调整体质,预防疾病。
3. 食物归经: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归经作用,即食物可作用于人体的特定脏腑。
因此,在膳食中,我们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以达到调理脏腑、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中医膳食养生的方法1. 春季养生:春季万物复苏,人体阳气逐渐上升。
此时,应多吃辛温发散的食物,如葱、姜、蒜等,以助阳气生发。
2. 夏季养生: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外泄。
此时,应多吃苦寒、酸寒的食物,如苦瓜、绿豆、西瓜等,以清热解暑。
3. 秋季养生:秋季气候干燥,人体阴气逐渐上升。
此时,应多吃滋润、生津的食物,如梨、苹果、蜂蜜等,以润肺生津。
4. 冬季养生:冬季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敛。
此时,应多吃温补、益气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红枣等,以温补阳气。
5. 食疗养生: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材进行食疗。
如:体质虚弱者,可选用党参、黄芪等补气药材;脾胃虚弱者,可选用山药、莲子等健脾药材。
三、中医膳食养生的注意事项1. 饮食有节:按时就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
2. 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3. 食物新鲜,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
4. 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调整膳食结构。
总之,中医膳食养生是一种既科学又实用的养生方法。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把中医膳食养生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饮食与养生知识总结

中医饮食与养生知识总结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医饮食与养生这事儿。
听说中医讲究“食为天”,这可不是空话,真的是有道理的。
你知道吗,咱们吃的每一口饭菜,都是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
古人就说过“药补不如食补”,所以饮食得重视呀。
别小看了那些看似平常的食材,很多时候它们可是有大作用的。
就拿大米来说吧,白米养胃,糙米则能通便,真的是各有千秋。
想想看,一碗热腾腾的粥,简直是冬天的救星,暖身又暖心。
再说说蔬菜,绿油油的青菜可不能少。
西兰花、菠菜、白菜……吃了这些,不仅能补充维生素,还能增强免疫力。
谁说蔬菜不能美味呢?来点蒜蓉炒青菜,色香味俱全,让人看了都想咽口水。
还有水果,别以为夏天才吃西瓜,春秋冬也有很多应季的好水果。
苹果、橙子、猕猴桃,五颜六色,营养丰富,还能让你心情大好,真是一举两得。
然后,咱们得聊聊中医的“寒热”理论。
这玩意儿可复杂,但说白了就是根据食物的性质来调整身体的状态。
比如,冬天喝点热汤,能驱寒保暖。
要是夏天,吃点西瓜,清凉解暑,立马感觉神清气爽。
吃的东西和咱们的身体状态可是有很大关系的,太寒的东西,身体受不了;太热的东西,容易上火。
你要是发现自己嘴角起泡,没事,调整一下饮食,多喝水,多吃点水果,问题就迎刃而解。
说到养生,咱们常常会听到“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老话。
可是你知道吗,除了作息,饮食也相当重要。
早餐可不能马虎,一顿丰盛的早餐能让你精神满满,工作学习都得心应手。
来个鸡蛋,搭配点牛奶,面包再来一片,简直就是完美的开始。
午餐别太油腻,清淡点,晚餐就轻松点,别给胃太多负担。
记住,饭吃七分饱,别撑着肚子到处跑。
喝水也是个大问题。
你可能会想,水不就是水嘛,没什么讲究。
咱们中医讲究的是“温水”。
太冰的水,伤胃;太热的水,又喝不下去。
所以,温水是最佳选择,既能解渴又能保护肠胃。
你看,养成每天喝足够的水,身体自然就轻松了。
运动也是养生的一部分。
吃得再好,如果不动一动,那也是徒劳无功。
走路、跑步、打球,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动起来就好。
中医养生之道饮食与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饮食与健康中医养生一直被视为一种有效的保健方式,而在中医养生之道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养人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因此,古人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
那么,中医养生中的饮食调理包括哪些方面呢?本文将对中医养生之道中的饮食与健康进行探讨。
一、五谷杂粮中医认为,五谷杂粮是养生的首要之品。
五谷杂粮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谷子、燕麦、高粱、荞麦、小麦等各种谷物,它们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补充,对人体有益。
五谷杂粮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润肠通便、健脾养胃、增强抵抗力等效果。
二、药食同源中医提倡“药食同源”,即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比如一些食物在中医上被认为有益健康的功效,就可以成为养生的食材。
例如,枸杞、红枣、莲子、核桃、山药等食物被认为是中医养生的佳品,可以调理身体,滋补气血,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三、荤素搭配中医饮食强调荤素搭配,即在饮食中要合理搭配荤菜和素菜,保持酸甜苦辣咸的平衡。
中医认为,荤食易伤阳,素食易伤阴,因此,荤素搭配可以保持阴阳平衡,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
在荤素搭配中,应该适量食用荤菜和素菜,不要偏食,保持饮食的多样性。
四、饮食调养在中医养生中,饮食调养是一种重要的调理方式。
根据中医的理论,可以通过饮食来调养五脏六腑,达到健康的目的。
比如,通过药膳、煲汤、食疗等方式来调理身体,使体内的阴阳五行得以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的状态。
五、饮食禁忌在中医养生中,还有一些饮食禁忌需要遵循。
比如,中医认为,冷热性质不同的食物在一起食用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应该避免同时食用;另外,中医还提倡谨慎饮酒,避免过量饮酒对身体造成伤害。
六、时间与节律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时间与节律,即吃饭的时间、饮食的顺序、食物的烹调方法等都应该符合健康的原则。
比如,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食物烹调要清淡少油少盐,避免过咸过油对身体造成影响。
中医养生与饮食调理

中医养生与饮食调理中医养生与饮食调理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医养生的理念强调通过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饮食调理在中医养生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是与我们每天都密切相关的活动。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与饮食调理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常见的养生食材和调理方法,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中医养生与饮食调理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与饮食调理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合理搭配、食疗为主、因人制宜”。
合理搭配指的是根据食物的性味、功效和热量,将不同的食材进行组合,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食疗为主强调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促进健康。
因人制宜则是指每个人的体质和需求是不同的,所以在饮食调理上需要因人而异。
二、常见的中医养生食材1. 枸杞子:枸杞子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被中医认为具有补肾养肝、明目的功效。
可以煮水喝,也可以用来泡茶。
2. 黑木耳:黑木耳被中医视为滋阴补血、养肝明目的食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铁质。
可以用来炒菜、煲汤和凉拌。
3. 红枣:红枣具有养胃补脾、益气补血的作用。
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煮粥或者泡水喝。
4. 山楂:山楂被中医认为可以健脾消食、化痰止咳。
可以制成山楂干、山楂糕等食品,也可以泡水喝。
5. 黑豆:黑豆被中医视为滋补肾精、补中益气的食材,富含高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
可以用来炖汤、煮粥或者炒菜。
三、中医饮食调理的方法1. 调理五脏:中医认为五脏是身体的主要脏器,通过调理五脏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比较常见的方法有:通过食疗调理肝脏,可以选择食用枸杞子、黑木耳和山楂;通过食疗调理心脏,可以选择食用红枣、山楂和虫草花;通过食疗调理脾脏,可以选择食用山楂、红枣和薏仁。
2. 调理气血:气血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气血不足或者失调,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调理气血可以选择食用一些有益于气血的食材,比如红枣、山楂、黑豆等。
3. 补充营养:中医饮食调理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杂粮等,避免过多摄入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中医养生与平衡饮食的关联

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确定饮食目 标:如减肥 、增重、保 持健康等
计算每日所 需热量:根 据年龄、性 别、体重、 活动量等因 素计算
制定饮食比 例:如蛋白 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 的比例
选择合适的 食物:根据 营养需求选 择食物,如 全谷物、蔬 菜、水果、 瘦肉等
控制餐量: 每餐不宜过 饱,避免暴 饮暴食
平衡饮食强调食物多样性,避免单一 食物的过量摄入。
平衡饮食要求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 养素的均衡摄入。
平衡饮食有助于维持体重,预防肥胖 和慢性疾病。
食物的五味分类
酸味:具有收敛 、固涩的作用, 如柠檬、山楂等 。
甜味:具有补益 、和中的作用, 如蜂蜜、红枣等 。
苦味:具有清热 、燥湿的作用, 如苦瓜、杏仁等 。
保持饮食规 律:定时定 量,避免长 时间饥饿或 过饱
选择合适的食物搭配
食物种类:谷物、 蔬菜、水果、肉类 、蛋类、奶类等
食物搭配原则:营
养均衡,荤素搭配 ,粗细搭配
食物摄入量:根据 个人体质和活动量 ,适量摄入
食物烹饪方式:尽 量选择蒸、煮、炖 等健康烹饪方式, 避免油炸、烧烤等 不健康烹饪方式
控制饮食量与频率
平衡饮食可 以延缓衰老
平衡饮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平衡饮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营养均衡的饮食可以预防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饮食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平衡饮食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心理状态
平衡饮食对美容养颜的影响
营养均衡:保证皮肤 健康,减少皱纹和色 斑
水分充足:保持皮肤 湿润,防止干燥和脱 皮
白色食物:如大米、面粉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有助于提供能量和增强免疫力 。
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富含抗氧化剂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衰老和保护心血管健康 。
饮食与中医养生总结

饮食与中医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养生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以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饮食与中医养生进行总结。
一、饮食原则1. 合理搭配:中医养生主张食物的五味、五色、五性要合理搭配,以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
饮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肉、鸡肉、豆类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避免偏食和挑食。
2. 适量饮水:中医养生认为水是生命之源,适量饮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建议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3. 食物性味: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之分,不同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
如寒性食物有助于清热泻火,热性食物有助于温阳散寒,而温性食物则有助于调和气血。
因此,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合的食物。
二、食疗方法1. 药膳:药膳是将中药与食物相结合,通过烹调的方式制作而成的食品。
药膳具有调理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如枸杞炖鸡、黄芪炖鱼等。
2. 食疗方:中医养生还注重通过食疗方来调理身体。
如红糖姜汤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性体质者;红枣桂圆粥具有补血养颜的作用,适用于女性。
三、注意事项1. 饮食卫生: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卫生,应注意食物的清洁、烹饪的卫生和餐具的消毒。
避免食用变质和受污染的食物,以免引起食物中毒和疾病。
2. 季节性饮食:中医养生应根据季节调整饮食,选择适合季节的食物。
如冬季应多吃温热性食物,夏季应多吃清凉性食物。
3. 特殊人群饮食:中医养生还关注特殊人群的饮食需求,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
应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食物,以达到健康饮食的目的。
总之,饮食与中医养生密不可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我们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季节性饮食和特殊人群的饮食需求,选择适合的食物,以达到健康饮食的目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食疗方法,以便在需要时进行自我调理和治疗。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养生方式之一。
其理论基础在于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即根据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不同食物的性味功效,对人体进行调理保健。
中医饮食养生主张“五谷杂粮、果蔬均衡、荤素搭配、少盐少油”,认为良好饮食惯和饮食节制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饮食养生具体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食物的性味配对: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平”之分,不同性味的食物相互配对,可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例如,夏季可以多吃寒性食物,如西瓜、黄瓜等,以达到解暑降温的效果。
2. 食物的烹调方法:中医认为食物烹调方法也影响着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例如,有些食材炒熟后会减弱或失去药用价值,因此,中医主张少油少盐少烹饪,以充分发挥食物的功效。
3. 饮食节制:中医认为饮食过量或不节制会导致身体阴阳失衡,因此,建议每餐饮食量要适度,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中医还主张
按照节令饮食,如春季多食嫩绿蔬菜、夏季多食清凉水果等。
4. 饮食时间:中医认为饮食时间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早餐。
建议早餐要吃得饱,但不要吃得过饱,餐后间隔时间要有规律。
饮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饮食养生提供了一种科学、全面的饮食保健方案,既可以保障
身体健康,又可以提升生活质量,是非常值得推广的生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饮食与养生中华医学与饮食论文饮食和养生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合理的饮食,使人能获得各方面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和促进病体康复都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有“治病当论药功,养病方可食补,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因此,饮食在中医养生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署,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传统的养生观点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在《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次为“填补元气”,人的元气源于父母,藏于体内,为生命之本。
而人之一切活动无不消耗元气,故而用药食填补元气。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审因施养。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绝谷则危”,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围绕着这个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饮食养生理论。
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
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
二者,相辅相成。
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如儒家相互作用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
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平衡膳食是养生的根本。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
我国古代先贤有如下精辟的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使我们有一百四十余种蔬菜可供选择食用,所以形成了以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兼食水果的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
这种膳食结构内涵丰富,保健养生功效明确。
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即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
我国医学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饮食”与“饮食有节”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具体指出,饮食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中提倡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恰当搭配的日常饮食,能够达到营养培元,蓄精益气,预防疾病,延年健身的目的。
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强调:“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并指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而“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本也”。
事实正如此,日常饮食之物,大凡有养生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大枣、芝麻、薏苡仁、蜂蜜、山药、莲子、桂圆、百合、菌类、柑桔等;而各类中药的原料,也多为可食用的天然植物、动物。
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
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支柱之一。
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
《礼记内则》上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也论及饮食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并对四时的主食提出了他的主张:春宜食麦,夏宜食绿豆、菽,秋宜食麻,冬宜食黍。
由于四季气候存在着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故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
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特别是少雪温盛、气候异常时,饮食应该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动火之物,并应选食鸭梨、荸荠、桔子、甘蔗等果品为辅助,常食绿豆汤、绿豆芽等食物,取其清淡、甘凉,以免积热在里。
在夏季,遇暑热兼湿之候,肤腠开泄、汗出也多,使人常易贪食生冷。
寒冷之物太过则更伤脾胃。
因此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与油腻厚味,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可选食西瓜、冬瓜、白兰瓜等瓜果,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竹叶、酸梅水、冰糖煎水代茶饮用,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攻。
秋气凉燥,当少食辛燥,选用蜂蜜、秋梨等柔润之物,山药、苡米等健脾补胃之品。
冬季万物潜藏,天寒地冻,阴盛阳衰,进食胡桃、羊肉之类,自可补肾助阳,以迎来年。
中医饮食与养生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包括“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
故大众遵循:“饮食清淡,素食为主”、“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食,不可无绿”等平衡膳食原则。
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谷为养”之“五谷”,泛指米、谷、麦、豆等多种粮食,即中国人常说的“主食”,这些主食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脂肪含量极少。
按照中医理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故称为“养”。
应该说是抓住了摄取营养素的主体和根本。
“五果为助”之“五果”,泛指苹果、梨、香蕉、桃等多种鲜果和干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和有机酸。
食用“五果”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在人体摄取营养素时,它能起到辅佐和协助的作用。
“五畜为益”之“五畜”,泛指猪、牛、羊、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即中国人常说的“副食”。
它们含有丰富的脂肪、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食用动物性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修补机体组织,弥补植物蛋白在质量上的不足。
“五菜为充”之“五菜”,泛指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菌类等多种多样的蔬菜。
它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胡罗卜素、B族维生素、钙、钾、镁、铁等营养素。
完全合理的食物结构还必须有蔬菜辅佐、补充,才能使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得以充实、完善。
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提倡人们杂食五谷,并以此为主食,在为益的五畜、为充的五菜、为助的五果配合下,主副食互为补充,辩证施食,就能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
“气味和而服之”是指所吃的谷、果、畜、菜必须性味和合,才能补精益气,利于健康。
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
大凡古人调和食物,按五行归类,酸属春,苦属夏,辛属秋,咸属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酸、苦、辛、咸四味调和食品。
五味进食得当,能营养五脏,增进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偏颇太过,相关脏腑不胜负担,反易得病。
饮食五味之入五脏,各有其走向,哪一味偏嗜都会使脏腑之气过剩,失去平衡。
五味进食不及会造成营养缺乏,太过也会导致疾病,平衡适宜方能益于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酸辛太过,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食用糖过量,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都有密切关系;食用盐过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凡可食之肉本无毒,或自死及着疫死,则有毒,食之者心困闷而吐痢。
”清淡,是与浓厚肥腻相对来说的。
一是指五味的进食适可而止,口味不可过重。
二是说,宜常食新鲜蔬果、杂粮等营养丰富而易吸收的食物。
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
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疾病。
现代营养学证明,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有50种左右,可概括为七大营养素,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健康的人要全面摄取这些营养物,而不宜偏于某一种。
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荤素同食,比较合理。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学习中医饮食与养生的理论知识,使我更加清楚中医养生所遵循的理论体系,及他内部蕴含的哲学原理。
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中医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运用他们的聪明智慧,为中华民族留意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遗产,而且不止这样,我们还应该把中医养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