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的四大特色
食疗与养生

食疗与养生食疗与养生中华民族应用饮食养生保健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我国己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
《山海经·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
”这生动地反映了古人寻找食物的壮丽史实。
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收载了千余种药物其中就有两百余种保健医疗性质的食物养生食疗方剂也有数百种之多。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益寿延年。
一、食养“食养”即饮食养生就是通过食物对身体进行调养。
“食养”分两类:一类是正常健康人的食养另一类是有病症的患者的食养。
正常健康人食养的目的是通过饮食提供人体活动消耗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素不使之失去平衡以保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生命在于平衡。
”摄入的营养素缺乏会造成机体营养不良而失去平衡摄入的营养素过多也会造成营养过剩而失去平衡这些都会造成新陈代谢障碍而形成疾病。
但正常人体有良好的自稳力对摄入营养素的波动有一定的承受力和调节力。
只要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使摄入营养素的波动在自身的承受力和调节力的范围内对于有益食品可以“一切都吃适可而止”。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必有殃祸。
”这是我国古代养生家对食养的认识与评价。
根据他们的观点现代人加以总结提出食养的个原则:一是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二是食宜清淡忌膏粱厚味【膏梁厚味】肥腻浓厚的食物。
长期多食不但影响肠胃功能还会产生内热和疮疡的病症。
三是不可偏食多食五谷杂粮四不勉强进食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五是怒后勿进食古人常说食后不怒怒后不食六是饮食不可过冷过热过冷伤胃气过热灼内膜七是食后不要做剧烈运动八是注意食后养生。
二、食疗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
中医特色宣传稿

中医特色宣传稿一、中医理论中医,又称为汉医,已有数千年历史。
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四大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听其声音、询问病情、触摸脉象,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精准的依据。
三、针灸推拿针灸是利用针刺和艾灸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以手法按摩身体各部位,促进气血流通,舒缓肌肉紧张与疼痛。
四、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利用天然草本植物、动物或矿物治疗疾病。
中药不仅能够治愈疾病,更注重调节人体内环境,使患者恢复健康。
五、食疗养生中医提倡食疗,认为食物与药物同样具有治疗作用。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增强体质。
六、传统疗法除了上述方法,中医还包含了许多传统疗法,如拔罐、刮痧、艾灸等,这些疗法都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为核心。
七、体质调理中医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性进行调理。
不同的体质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八、预防保健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九、特色服务为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中医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们还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养生讲座等服务。
十、中西结合在疾病的治疗上,中医与西医并非互斥,而是可以互补。
中医的长处在于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而西医则在疾病的快速治疗上具有优势。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
基础第10-11章(50题)

1.五脏中属水的是()。
A.肺B. 肾C.肝D.心E.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五行学说中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
故肾属水,选B。
2.下列不属于问诊的内容是()。
A.饮食B.经期C.舌象D.头身E.二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
其内容常概括为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C 选项为望诊的内容。
3.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气”的特点()。
A.气的生成源于先天和后天B.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C.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D.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郁、气虚、气陷、气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一为先天精气,二是后天水谷之气,三是自然界清气。
既源于先天,又源于后天;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气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故“气机失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气虚仅仅是气不足,不涉及升降出入的失调,故 D 描述错误。
4.在四诊中“闻诊”内容不包括()。
A.咳嗽的声音C.语音的强弱B.排泄物的气味D.面部的色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中医闻诊中包括耳闻和鼻嗅,咳嗽的声音和语音强弱属于耳闻,排泄物的气味属于鼻嗅。
面部的色泽属于望诊内容。
5.按中医经络学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经脉有确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无处不在B.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C.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D.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E.经脉较浅,络脉较深【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一篇:“民以食天”。
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
”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
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五味”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
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具有热性的药。
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
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
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辛:发散、行气、行血。
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
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
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
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
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
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
中国饮食文化的风格与特色

粤菜—清淡鲜活
鲁 川 苏 粤 浙 选料:狸 猫 蛇 狗 闽 湘 徽 京 沪 技法:炒 烧 烩 烤 煎 灼
焗扒扣炸焖
口味:五滋(清 香 脆 酥 浓) 六味(酸 甜 苦 辣 咸 鲜)
菜品:烤乳猪 蚝油牛肉 龙虎斗 冬瓜盅 文昌鸡 烩蛇羹 开煲狗肉 梅菜扣肉 东江盐焗鸡 大良炒鲜奶
江苏菜
(一)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已露端倪,唐宋成为“南食”中重要组成,元代已具
2、冷菜(凉菜) 冷菜的构思要求较高,因它是形成意境、意 趣美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讲,其构思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去参考:
(1)筵席的性质、规模与标准 (2)宴席的时间、地点 (3)与宴者的身份
3、热菜
就造型而言,热菜的处理方法主 要有四种:
(1)自然型
如整鸡、整鸭、整猪(小乳猪) 等,形态要力求生动自然。
江苏菜:清炖狮子头
基本做法是:将猪五花肉斩细,用料酒、盐、葱姜汁、 干淀粉、虾子拌均匀,做成大肉圆,粘上蟹粉,上笼蒸 熟,再将砂锅用熟肉皮垫底,放人肉圆、菜心及汤汁人 火炖入味,食时连砂锅上桌。
此菜的特点蟹粉鲜香、肥嫩不腻、口味鲜美。
清炖狮子头
鲁 川苏粤浙
闽 湘徽京沪
鲁菜—菜系之首
选料:明虾 海螺 鲍鱼 蛎黄 海带等海鲜
番 茄 松 鼠
——
江苏菜:清炖狮子头
相传此菜始于隋代。隋炀帝杨广到扬州观琼花后,对扬州万 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流连忘返,便吩咐御厨 按扬州四景制菜。经御厨努力,做出了“金钱虾饼”、“松鼠鳜 鱼”、“象牙鸡条”和“葵花献肉”四道佳肴,隋炀帝品尝后赞 不绝口,以后传遍江南。到了唐代,郇国公设宴,厨师参照“葵 花献肉”的制法,将肉圆子做成葵花状,形如雄狮之头,郇国公 便称此菜为“狮子头”。后成为著名的淮扬风味名菜。
简述中华食学四大基础理论

简述中华食学四大基础理论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饮食养生: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本味论: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天然美味。
孔孟食道: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简述中华饮食文化区域性理论与层次性理论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12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
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层“果腹层”,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图形中所占比例大约是87%;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2/3合成的下层社会约占全民族人口的90%;“小康层”、“富家层”约分别占7%、4%;“贵族层”和“宫廷层”合计约占2%,后者实际比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
中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别是4.5%、5.5%。
这与中国封建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等级消费以及中层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史实基本一致。
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1)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而且是以第一层次食者群的无限广大和经常波动于果腹线上下为条件。
2)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3)一般说来,一个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他也就可能处在相应的较高层次上。
4)一般说来,层次的高低,也就是饮食文化发展系列上的高低,愈高的层次,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中医养生知识

内关穴
西医称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中枢,中医 则认为“心主神明”,心是脏腑中的君主,可见 心的地位多么重要。心强大了,人体自然强壮。 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认识到了内关穴 具有保护心脏的功效。内关位于腕上三指,是 心包经上的穴位,为何强心不按心经的穴位, 而要按心包经的穴位呢? 中医认为,心包是替心得病的脏器,因此, 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缓解心绞 痛、胸闷心悸、失眠等症状,都可以按揉此穴。
下载 (2).htm
【性味】凉,甘、微酸。 【功用】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梨多汁,即可食用,又可入药,为“百果之宗”, 梨果皮: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 效。根、枝叶、花可以润肺、消痰清热、解毒。
冰糖炖雪梨是一道传统的特色甜点小吃。主 要食材是雪梨,主要烹饪工艺是炖。梨润肺清热, 生津止渴,与冰糖同用,增强润沛止咳作用,可治 疗小儿肺燥咳嗽、干咳无痰、唇干咽干等症。雪梨 可以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祛痰止咳,对咽喉有较 好的养护作用;而且梨中较多糖类物质和多种维生 素,容易被人体吸收。
膀胱经:让你记性好
膀胱经从头顶的百会穴开始,延至 后背、臀部,于脚跟止。一般中医认为, 膀胱经真正的效力位置从腰间开始,因此 你只要敲打下半身就够了。 经常敲打膀胱经,可改善脑部供血质 量,刺激脑神经细胞活性,让你记忆力提 高!下午15点到17点是膀胱经的运行时间, 那时敲打,可有效减少“午乏”,让你的精力 格外充沛!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 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 人就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 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 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 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 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 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第二章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思考题
1.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有哪四个原则?是如何 形成的? 2. “食医合一”与“饮食养生”有何差别?
3. 如果理解“孔孟食道”? 4.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征?
三、本味原则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食物的隽美 之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早就明确、并 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个原则。所谓“味性”, 具有“味”和“性”两重含义,“味”是 人的鼻、舌等器官可以感觉和判断的食物 原料的自然属性,而“性”则是人们无法 直接感觉的物料的功能。 中医也讲究药物的“性味”,进一步证 实了药食同源的思想。
孟子以孔子的言行为规范,可以说是完全承 袭并坚定地崇奉着孔子食生活的信念与准则,不 仅如此,通过他的理解与实践,更使之深化完整 为“食治——食功——食德”鲜明系统化的“孔 孟食道”理论。他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 治”原则,这一原则既适用于劳力者也适用于劳 心者。所谓“食功”,可以理解为以等值或足当 量的劳动(劳心或劳力)成果换来养生之食的过 程。“食德”,则是坚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 礼仪进食的原则。
二、饮食养生 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 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 饮食。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中国烹饪饮食的 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 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 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 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 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 “医食同源”之说。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 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 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这种治“未病” 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三、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中国烹调技法的复杂多变,有中国肴馔的万 千名目,无穷花色。当然,这种灵活性表现在上、 下两大不同等级的的社会结构中是风格迥异、差 别甚大的。上层社会的示夸、悦目和适口之需, 要求他们的厨下不拘一格竞出新肴,以致餐桌广 延方丈不足以悉数罗列珍奇。肴馔色、质、香、 味、适、形等诸多审美旨的标的无穷变化,正是 中国食品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尚食者追求的美 学境界。是尚食者的价值指向,决定了美食创制 的风格趋向;后者又不断培育了前者的审美观念 头和价值观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饮食养生的四大特色
*导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神农氏尝百草的滋味、水泉的甘苦,开拓了我国远古人找寻和认识药物与食物长期实践光辉的食养一页。
儒家自我国商代伊尹、西周食医和孔孟倡导“食性”以来,历代儒医对食养多有所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社会历史变革的长河中,虽难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也逐渐形成了儒家食养的若干风格和原则,其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大法。
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
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
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
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先食疗、后药饵: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
此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先以饮食调治更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盖此因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有的不太习惯,三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
食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腐败、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