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历史 启智明志

感悟历史 启智明志
感悟历史 启智明志

感悟历史启智明志

----谈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生涯发展指导的策略

上海市天山中学谢玲玲

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涉及中外古今上下五千年历史,蕴含丰富的生涯发展指导因素。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生涯发展指导内容,积极渗透生涯教育,探索有效的学科生涯发展指导策略,供同行借鉴。

一、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完善利于学生生涯发展的知识结构

俗话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知识是每个人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社会上许多成人甚至是名人,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往往缺一角,即缺乏历史知识,所以,在许多场合的言谈举止中闹出不该犯的错误,令人啼笑皆非,多多少少影响了他们的生涯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设法避免自己的学生重韬覆撤。在教学时,适当补充生动的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的同时,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注重历史知识的正确性,如火烧圆明园主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所为,而非八国联军所为。此外,历史知识是有一定的要素组成的的,如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即历史要素。教学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中外古今、纵向横向的联系比较,形成独特的历史知识架构,便于他们理解、掌握。这样,有利用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正确的历史知识网络,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便于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发挥历史知识的作用,促进他们的生涯发展。

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生涯发展的能力

在许多人看来,历史课就是故事课,但高中生不同于小学、初中生,他们需要着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不再是形象思维能力了,不能停留于听故事的层面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引导高中学生,注重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辨能力,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启迪社会、人生发展。

为此,教师平时要注重阅读历史经典,有意识地收集、积累一些历史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图片、漫画、图表和实物,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它们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论从史出、以图证史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生涯发展。

三、树立人生学习榜样,激励学生生涯不断发展

芸芸众生,而留在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往往是对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人物,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历史老师要善于挖掘历史人物的生涯发展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人生,思考人生问题。

(一)从历史人物的身世中,感悟磨难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历史名人就是从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三岁丧父,家境相当贫寒,母亲一人把他带大。当他17岁时,母亲去世。然而,他聪明好学,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如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已亡故,6岁时丧母,由祖父和伯父相继抚养。幼年失学,替人放牧。12

岁开始随伯父出外经商。苦难的童年,使他经常沉思冥想,创立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建立正教合一的政权,统一阿拉伯半岛。又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她母亲在他出生十天后去世,钟表匠的父亲又与人私奔。他当过仆从、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然而,他不懈努力,写下了《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等不朽著作,成为激进启蒙思想家,深刻地影响着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一些历史人物,多灾多难,但他们百折不饶,终成一代伟人。如邓小平,这个改写了中国当代历史,甚至世界政经格局的伟人,在他传奇般跌宕的一生当中,经历了几起几落大悲大喜。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学生从中明白,不管你的出身、家境如何,从小的磨难,还是历尽人间创伤,都不是人生颓废的理由,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引导学生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只有奋发有为,才有生涯的发展。

(二)从历史人物的言语中,感悟智慧

历史名人名言数不胜数,每一句都凝结着历史人物的人生智慧和感悟,发人深思。历史教师要善于结合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教学,适当补充他们的名言,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智慧。

如人生最难的是认识自我,生涯发展规划的第一步也是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与社会的需求匹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第一个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认识别人,鉴别别人,通过认识和鉴别别人而认识自己。所以,教师在教授高一世界古代史中古希腊三哲人时,适当补充这一名言及含义,以启迪学生开启认识自我的智慧。又如讲到高三历史拓展课程中,近代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时,引入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等,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成就自己完美人生。

在高一中国古代史百家争鸣时补充孔子概括自己一生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在学习唐朝贞观之治时,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名言中感悟人生,吸取智慧。

(三)从历史人物的立志中,感悟理想

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学史明志,孙中山曾说: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大凡成就事业的历史人物均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懈。

近代实业家张謇怀着“强国拯民”的宏大抱负,弃官从商,走实业救国,教育兴国道路,在家乡南通和南京兴办了一系列实业与各类学校。新中国周恩来总理的理想体现于他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语中,他以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科学家钱学森准备从美国回国时,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愿放他回国,因为他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然而,1950年,钱学森冲破美国

当局的层层阻扰回到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订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列入国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上太空遨游。

在学习欧洲一体化进程时,补充史海拾贝中关于欧盟宪法之父――吉斯卡尔●德斯坦从小就有着远大志向的故事。1941年,还不到13岁的吉斯卡尔●德斯坦有一天令他家人大吃一惊,他“庄严”宣布,他将在40岁的时候成为法国总统。更令人不敢想象的是德斯坦进一步宣布,等他到50岁时,他要成为欧洲总统!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全家人开怀大笑!斗转星移,吉斯卡尔●德斯坦48岁那年实现第一个诺言: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而第二个诺言尽管实现可能性已经不大,但德斯坦却在2002年,他74岁时,被欧盟任命为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主席,开始起草欧盟宪法条约。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时,面对来自25国的105名代表,德斯坦拿出了一件玲珑的玉雕说:“这是一只中国乌龟。乌龟走得很慢,但乌龟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着稳健、长寿的意思。我们即将制订的《欧盟宪法草案》是一项艰巨、伟大的事业,我们希望各位的努力能让它稳健、长寿。”两年后,欧盟宪法条约问世。德斯坦此次被欧洲舆论尊称为“欧盟宪法之父”。才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实现了他的第二个诺言。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人物的生涯发展故事,引导学生以历史伟人为榜样,树立人生理想,使自己的人生更价值、更有意义。

四、培养历史学习兴趣,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历史学科教材中众多的历史人物,有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发明家。他们敬业、专一、有为,了解他们,也是在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人生、他们的职业,从而激发一些学生对他们的崇拜,立志接过他们的接力棒,从事他们的职业。如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及《史记》、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及《历史》的学习,使一些学生在了解历史学家的生平事迹的同时,立志向他们学习,报考历史学专业,研究人类历史。又如在学习“商朝与青铜器”一课时,补充甲骨文、三星堆之谜等,激发学生对考古、历史之谜的兴趣,立志报考考古学专业,长大从事历史之谜的探索。在学习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众多发明家、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的了解,激发学生以他们为榜样,立志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发明创造,造福于大众苍生。

综上所述,生涯发展指导应贯穿于日常的学科教学之中,而非心血来潮,应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乐意接受,学科生涯发展指导才能有效、无痕。

点评:所有学科都能对学生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产生积极作用,如果这样也算是生涯发展指导的话,那每门学科都是生涯发展指导的课程了,这样未免过于宽泛。作为历史课,要好好想一想,究竟哪些因素可算是独特的生涯发展指导因素?如: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分析人生、选择人生道路的方法?体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我是外行,不太清楚这其中的奥秘。但我隐约感觉不应该那么笼统,应该集中一两

个方面,找些历史内容,收集一些课堂实例或学生个案,也许更有价值。不知我是否讲清楚了。对于写作我没有什么意见。

高中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就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得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得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得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得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得伟大成就。通过对这些书得阅读,使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得概貌获得一个大致了解,对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得基础。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得"圣经"。“四书五经”就是《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得总称。这就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得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得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就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得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烁今,研究它得著作汗牛充栋。老子就是中国第一个纯粹得哲学家,老子得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得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得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得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得思考。《老子》文字不就是特别艰深,历代注

家又多,选一种较好得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得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得经典。庄子对生死得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得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得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得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就是著名得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就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得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得思想。法家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得“霸道”得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得以德服人得“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得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就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就是最好得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得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泉。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得语句中蕴藏着丰富得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得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6、《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相传就是黄帝所作,代表了祖国医学最早得光辉成就。它对于病理学与治疗学得辩证思想,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得指导思想,为中医得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黄帝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即历史发展的前提性和规律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即历史主体的选择性。以下WTT小雅为你带来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1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

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2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败。”近几年,初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新课改,可以说,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十句名言

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十句名言 文/胡荣荣 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语见《史记》。) 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关羽、张飞。 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应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

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二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 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桓温。

历史文化常识介绍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从记录到记忆--历史学习感悟

从记录到记忆 魏征死后,太宗常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古语我们很早就已熟知。我们与历史的情谊从儿童时代就已开始:学校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历史课本就每日摆在我们的书桌上;生活中,听父辈们讲讲那些战争岁月里的故事,讲他们小时候的经历;如果有机会的话,还能够去一些馆内听听那些个历史学者的精彩演说。从小学到大学,历史课本伴随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从儿童到青年,我们成长了,历史也在变得厚重。 2005年,那年我们中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年头。这一年,从来都被学校当做副科的历史学,因为教育局的一纸文件,得以正名,正式成为大考科目。由此,学校开始注重历史课,历史老师开始昂首阔步,课堂上的我们也一改往日里的蔫样儿,开始认真的听老师“讲”历史。 似乎从一开始,我们就是被迫学习历史的,学校安排一节课的历史,我们就绝不会有学习两节课的权利,因为还有更重要的语文课、数学课、以及必不可少的英语课。说起英语,英语从小就是重点学科,其重要程度甚至于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国学。现在的幼儿园都开始学英语了,小朋友们也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可他们却分不清声母和韵母。历史呢,其遭遇当然要比语文惨的多。老师会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就在你们身边。”可是我从未听那位老师说过:“历史就在你们身边。”我们只是麻木的一味的听老师讲书本上的历史,偶尔从老师口中得知一些并未出现在课本里的、惹人非议的东西时,我们会觉得老师很博学,通俗点儿叫“有才”。我们更迫切的想知道那些未被收录在教科书里的所谓“秘史”,而对教育工作者们辛苦多年编撰的课本兴趣缺缺。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好奇心吧,反正书本上的东西就摆在那里,千篇一律,而那些隐秘的历史却鲜少有人知道。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13年的历史,可我们发现我们所学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从前对历史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悄悄变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从1840到1949,历史的车轮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天一天,我们过了109年。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刻都危机四伏,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关系着四万万人民的生死存亡。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紧张,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疯狂,当然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威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慈禧到毛泽东,从李鸿章到周恩来,从受压迫受剥削到当家作主,从被列强踩在脚底到屹立东方……109年,我们创造了奇迹!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成就了英雄。血雨腥风,百年之间,我们的英雄历炼着,神话终于变成了不朽的篇章,如果没有民族的危机,他们到哪去施展他们满腹的雄才?如果没有英雄们的挺身而出,谁救民族于水火?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屈辱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和谐,是建立在先人的鲜血和尸体之上的呀!当我一次次带领我的学生走近中国近代那段历史时,我发现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与认识。 第一堂课上,我曾问同学这样一个问题:“提到中国近代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屈辱”,95%的同学脱口而出。中国109年的近代史主线是屈辱吗?这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误读,中国近代伴随着屈辱,但不是近代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抗争和探索,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前仆后继的探索,才有1949年的光明,如果屈辱是主线,中国早就亡国了。 为什么要学近现代史呢?因为它和今天的历史联系得最紧密,历史的昨天能为今天的历史提供很多的经验教训。为什么不学古代史呢?

那是一段令所有中国人都自豪的历史。今天依然有一部分人沉浸于祖先给予我们的荣耀中,看看我们的近代史,祖先创造的文明,令我们汗颜。 中国近代史,以1840年英国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为开端,以签订屈辱的条约宣告结束。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把中国的四大发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侵略从海出而来,英国的战舰上,有中国的指南针,英国的大炮装着中国的火药,最终的和约是在纸上签订(中国的造纸术)。中国人不该反思吗?我们祖先的发明,我们都发挥作用了吗?我们愧对于我们的祖先,拿着老祖先的东西四处炫耀,而不敢直面中国近代那段历史。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失败比成功多。“勿以成败论英雄”。走进近代那段历史,感受时人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对中国近代史上抗争与探索的人们,应致以敬意。中华民族是不屈服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你我的血液里都有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中国近代最终选择革命的道路,是因为改革太艰辛。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后人颇多指责,认为步伐太慢,实际上当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洋务派那些人在那个时代已经走在最前端,“中体西用”是当时最好的方式,不保留中体,西用也难以引入中国,正是在中体的掩护下,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守旧势力太强大,高高在上的心理优越感在相当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作祟。中国人的觉醒及正确的自我定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刺痛了中国人,维新志士以知识分子极大的热情与勇气,奔走呼告变法图强,进而直接投入到改良中国的政治运动中。维新派要在中国走日本式的君主立宪的道路,必然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章皇帝与皇权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黄帝、颛(zhuan)顼(xu)、帝喾、尧、舜 (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 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 (三)皇帝的由来: 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1、宫室、山陵 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 “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 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 3、车马、仪仗 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 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五)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四象】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合历)。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5、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描写中国历史的句子

描写中国历史的句子 [标签:栏目] ,描写中国历史的句子 1、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2、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 3、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4、“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 5、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秦桧要办岳飞,说有啥谋反书信,虽然找不到了,但这事“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7、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图为唐朝音乐发展的繁荣图景。 8、姜尚: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9、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冉闵战败被俘,慕容后斥责他:“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 11、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12、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13、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核心解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演变历程(以儒家思想发展为线索) 1、冷遇与创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物质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的活跃并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条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内容 (3)意义:中国 历史上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础 2、沉重挫折(秦) ——焚书坑儒(思 想文化专制政策) 3、改造与正统(汉 代)——董仲舒新 儒学 (1)含义:董仲 舒把诸子百家中 的道家、阴阳五行 家的思想糅合到 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 (3)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给统治者 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 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 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 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 建专制。 (4)特点:新儒学以儒 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 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 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 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 积极:政治上,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具有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其主张愚民政策,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4、冲击与挑战(魏晋至隋唐)——佛道盛行、三教合一 5、转型与成熟(宋明)——宋明理学 (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2)内容 ①创立——北宋五子 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B、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C、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D、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②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A、思想主张:理气论、道统论、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③新发展——陆王心学 A、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B、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 (3)评价 ①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维系三纲五常专制的统治,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6、批判与继承—— 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1)背景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 的封建制度 ②经济:商品经济的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 ③思想:理学僵化, 八股取士使文化专 制加强 (2)代表人物及其思 想 (3)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 对封建专制,带有一 定的民主色彩,反映 了资本主义萌芽时 代的要求 (4)性质:反封建 的民主启蒙思想

一句话概括自己

一句话概括自己 导读:本文一句话概括自己,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句话概括自己 1、我生于七月的夏,自然是一个善良的巨蟹座女生了。我喜欢度假,也喜欢紧张而有序的快节奏生活;我既喜欢现在的流行音乐,又爱古典音乐;我喜欢哲理与心理学,最讨厌小说;我喜欢阅读,听歌,舞蹈,下棋,写作,摄影,英语,讨厌数学,计算。 2、我喜欢快乐,我总是把笑容挂在嘴边。我喜欢用笑的方式来发泄我心中的不快,我不喜欢哭,因为哭是一种悲伤,一种心酸。所以,从小的到大我很少哭。 3、我,一个文静的小姑娘,红红的脸蛋,眼睛不大,但笑起来像弯弯的月牙儿。小小的嘴巴,齐齐的刘海,常梳着马尾辫,可精神了。 4、卷卷的头发下遮隐着一张鹅蛋般的脸,一对“黑珍珠”般的眼睛镶嵌在这张脸蛋上,我的鼻梁有点低,一张嘴十分爱笑,因为我笑的时候会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这就是我,一个爱笑、爱闹、爱开玩笑的女孩——莫洁。 5、我,要做自己。齐白石老先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天地。当流行泡沫小说时,我感觉那时在浪费时间,当流行网络游戏时,我感觉那是在

虚度青春。要做自己,看清真实的我,拿出十二分的信心,告诉自己:“我就是我,凭什么跟他一样?!”抛掉那些人为的浮华雕饰,亮出自己的王牌,追求自己的个性,做我自己,最好! 6、我是个上进好强的小姑娘。当我碰到难题的时候,我会急忙向老师请教;放学的时候我常常跑进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在书的海洋中步步前行,在知识的王国中汲取快乐;当同学的成绩超过我时,我会拼命学习;我还会在做完功课后写些作文,改几篇作文。这让我在作文之旅上多跨了一步。这就是上进好强的我。 7、我性格开朗,直率。我对自己充满自信,多少次,我怀着100%的自信参加各种竞选,最终却迎来200%的失败。面对残酷的现实,我感到失望和伤心,因为我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但是,我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我明白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自信地让失败来磨练我的意志。“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我坚信,只要有不懈的努力,总会有一天回有真正属于我的喝彩。 8、我平时爱好挺多,但最喜爱的还是看书,书是知识的宝库,它让我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9、我喜欢幻想,小时候,我幻想着:孤儿都能有父母;乞讨者能变成富豪;死去的人能再活过来;孩子们能永远拥有快乐;幻想着……我的幻想是千言万语表达不完的,就像起伏的群山连绵不断,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10、我性格丰富:执着,做事有始有终;粗心,数学专门计算错误;胆大,上课举手,有什么说什么;急躁,常常像热锅上的蚂蚁

中国文化发展史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

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2)。春秋时期特殊时代,不仅为“文化的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契机,更为华夏族的建立了基础,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先秦文化经历了蓬勃发展,进入秦朝,封建社会的形成,为中国文化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舞台。以前自由的文化体系逐渐被破坏。在这一时期,中国实体文化经历了一大浩劫。由于秦朝集权统治,大量历史典籍只能藏于宫廷,并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残酷历史,大量的文化典籍流失,并为中国后期文化发展造成很大阴影。相随的汉王朝统一后,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为我国千年的儒家正统思想建立基础。在之后中国封建统治时代,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旗帜一直走下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式随社会的变革不断变化着。自汉朝开始,中国文化开始走出国门,传入其他国家,国外的一些文化形式也传入中国,具有显著代表意义的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中国文化中,古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绽放着光彩。自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