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习感受

合集下载

学习中国古代史心得体会3

学习中国古代史心得体会3

学习中国古代史心得体会3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史,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 历史的连续性:中国古代史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到秦汉时期的统一帝国,再到唐宋明清的繁荣时代,中国古代历史的连续性与变迁使我深刻感受到了时间的长河和文化的传承。

2. 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国古代历史展示了多个民族、多个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汉族、蒙古族、藏族等各个民族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格局。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内容,也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3. 历史教训的启示: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史,我也吸取了一些历史教训。

例如,历史中经常出现的战争与征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长久统一与繁荣,而是需要政治智慧和文化自信的支持。

另外,历史上的盛衰兴替也提醒我要警惕一些常见的问题,如腐败、分裂、外族入侵等,以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让我深感自豪,也倍加珍惜现在的时代与机遇。

学习中国历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历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历史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国历史的心得体会「篇一」从上学开始,我们就进行了中国历史的学习,在学习近代史之前,我们按照历史发展首先学习了中国古代史。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是辉煌的,并且给其他国家带去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日本、韩国。

但是在中国的近代史中,可以说是中国的屈辱史。

它与中国古代史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我们进入大学又再次从更深刻的角度审视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国门,进入了中国近代。

在洋枪洋炮的威胁轰炸之下,清政府开始了签约之路,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不时的西方列强们划划这里划划那里,就成了他们的租借,更气愤的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划地还标明“中国人与狗不得进入”。

所以,高中时期内心全部是对列强的愤怒,以及对清政府的统治者慈禧和那些附庸的大臣的鄙视,从没有深刻的反思中国为什么会被列强瓜分,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曾经还向中国学习的日本却在明治维新之后变得强大,也来侵略中国。

我们的历史包袱太重,国家又太大,所谓“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否走向世界,如何走向世界,始终是困绕近代以来的中国人的大问题。

魏源的《海国图志》,国人自己并不重视,但却惊醒了我们的东邻。

西学的东渐,中国传统的饱学之士多抱敌视或怀疑的态度,反而是“苦力王”的国度“太平天国”能够加以接受。

这个问题迄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因为历史并不是笔直地走一条路。

这期间仍会有许多的反复和曲折。

中国的近代史,是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最终取得的成功。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事件,中国的有志之士都通过各种努力让中国变得强大,甚至中国农民也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穿的自己的思想。

经过了这么多的失败,中国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这段时期,中国人民饱受煎熬与痛苦,国家同样也受到严重的重创。

但是看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世界大国。

这样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取得的,而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国曾经辉煌过,也衰败过,虽然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更应该记住这段历史,犹如警钟一样时刻的提醒着我们,这也是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之一。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充满传奇故事和悠久历史的宏伟史诗,它记录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在阅读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壮丽,也对中国古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史的篇章丰富多彩,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这些历史时期中,不仅有着众多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更有着无数古代文化的瑰宝和历史的印记。

在这些篇章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史的长河中,有着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或是忠臣义士,或是仁义君子,或是智勇双全的英雄豪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段传奇。

比如商朝的大禹治水、周朝的文王伐纣、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争霸天下等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另外,在中国古代史的长河中,还有着无数古代文化的瑰宝和历史的印记。

比如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汉唐诗词的艺术、宋元明清的科技成就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印记。

这些瑰宝和印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内涵,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壮丽,也对中国古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史不仅是一部宏伟的历史史诗,更是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也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文明,让中国古代史的光辉继续照耀着我们的未来。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史是一部以商朝至明朝为主的全面系统的史书,记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和深邃。

首先,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了震撼。

在古代,中国以其多元文化和包容性闻名于世。

从商朝的玉器铜器到周朝的青铜礼器,再到秦朝的兵器制度和汉朝的文化繁荣,每个时代都在文化上有着独特的贡献。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文化产物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智慧,也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开放心态。

其次,我对中国古代帝制制度的演变和转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皇帝为中心的国家,而帝制的制度演变印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从传统的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的形成,再到明清时期的官僚体系,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制度特点和发展路径。

这些制度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进,也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再者,中国古代史书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历史上众多名人的伟大和智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事和贡献,如商鞅、屈原、孔子、朱元璋等。

这些名人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古代社会起到了引导和推动的作用,是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最后,阅读中国古代史书让我对中国的前途和发展充满了信心。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部辉煌的文明史,它是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和精神支柱。

中国古代以其千年传统和文化底蕴,在国际社会中持续发光发热,这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同时,中国古代史书也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明确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总结而言,阅读中国古代史书是一次独特的历史之旅,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和深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帝制制度的演变、历史名人的伟大和智慧以及中国的未来发展,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华民族漫长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悠久历史,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和变迁的历史总结。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和事件,他们的事迹和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黄帝、尧舜禹、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王安石、郑和等等,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还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比如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制度、农耕经济、儒家文化等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悠久历史,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三史教育心得体会一千字(3篇)

三史教育心得体会一千字(3篇)

第1篇一、引言三史教育,即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哲学史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三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汲取历史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综合素质。

以下是我对三史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中国历史教育心得体会1. 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变革,民族融合、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人民的勤劳智慧、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

2. 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历史,让我深感自豪。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世界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科技发展,我国人民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中国历史,让我更加热爱祖国。

历史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 提高综合素质学习中国历史,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我们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三、世界历史教育心得体会1. 拓宽国际视野学习世界历史,让我拓宽了国际视野。

通过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格局,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有益借鉴。

2.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世界历史教育使我们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学习世界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从而提高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竞争力。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历史底蕴。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承载
着无数英雄豪杰的壮举和智慧。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对中国古代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古代政治方面,我了解到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了解到了
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在经济方面,我了解到
了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古代人民的生活方
式和社会结构。

在文化方面,我了解到了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
成就,以及古代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不仅仅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更重
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更好地
认识现实,更好地把握未来。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保
持对历史的热爱,不断汲取历史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我也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代史学后感中国古代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颗璀璨...

中国古代史学后感中国古代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颗璀璨...

中国古代史学后感中国古代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封建王朝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学生,吸引着我,让我有更加充足的知识融会到课堂中去,使我的课堂更加精彩,学生们会对历史科更感兴趣。

一、封建朝代从辉煌走到没落。

罗惯中在《三国演义》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

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

从秦朝开始,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到唐朝的鼎,出现过许许多多杰出的帝王将相,杰出的民族和盛世时代,直到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清王朝。

人们会发现,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比如说,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

每个朝代出现盛世局面都离不开圣明的君主和勇于探索的人才,从“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

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

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使国家不断地在发展中越来越强盛。

二、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古代文化。

文化史的崛起,是对传统史学范式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内涵,决定了文化史注定要以人的活动和创造为中心,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

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

那时候的百家争鸣,使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高峰,而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学说也在此刻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学习感受
在进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学习的一年时间里,我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知识,其中重点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及相关知识,现将学习感受汇报如下:
一、对历史学学习的看法
1、注重基础性。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基础学科,中国古代史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了解甚至熟悉的基础性知识。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真理,我们应该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

袁老师在课堂上曾提起过台湾新党谢启大女士对大陆学生鲜有通读四书五经的担忧,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学习历史的人的重视,说的严重一点,应该引起全民族的重视。

同时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学科,历史学又非常需要和重视基础知识的牢固性。

以学习秦汉史为例,我们最起码认真通读前四史几遍,才能为本学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我们也需要通读《论语》、《孟子》、《战国策》、《山海经》等经典历史典籍,只有打好基础,历史学习和探索的路才能更宽。

推而广之,我们还应加强对马列经典著作及其他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著作的学习,这样我们才能使用正确的认识法和方法论,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学科间的交叉。

2、注重交叉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学科间的交叉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趋势日益明显。

以袁老师人口史专著《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为例,老师不但从历史学角度分析历史人口发展和变迁,而且从社会学、经
济学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又使用了概率统计学等数学知识.这样不仅拓宽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使论证问题更加有力。

这本书的学科交叉性反映了当今历史学对于学科交叉的重视。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史过程中,不妨尝试一下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索。

以本人为例,我本科阶段就读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很希望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管理学的交叉的角度进行学习。

3、注重实用性。

历史是悠远的,历史学是厚重的,但历史学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

历史学的学习和探索不应是空中楼阁,而应该是有资与当世的经验与教训。

读《史记.陈涉世家》让我们更生动的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的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取得各项事业的胜利。

读《论语》让我们意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应该重视信用的重要性,而书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时至今日仍应大力提倡和推广。

社会学老师张明锁教授曾指导我们进行救助流浪儿童的实习和探讨,在这方面我积累了一些知识,想就河南省救助流浪儿童的历史进行梳理,以探求对我们现在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有益的经验。

4、注重规律性。

尽管有学者否定历史规律性,但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性事实,而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更科学的看待和分析历史,以资于当世。

比如在人口发展方面,一些学者片面的支持人口有限论或人口无限论,但如果能认识到‘‘人口发展主要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规律,我们就知道人口增长不是任意或混乱的,而是随生产方式的发展呈
台阶式增长。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要盲目的机械的看待历史事实,而要努力观察和把握历史规律,以更科学的进行历史探讨。

二、对论文写作的看法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常建议我们根据自己学习和爱好等情况选择自己的论文题目。

我现在主要有两个论文题目《明清民国河南四大名镇兴衰及思考》、《两汉三国颖川人才考》。

在课外阅读时,我了解到了明清民国时期河南省四大名镇朱仙镇、道口镇、周口镇、社旗镇的兴衰情况,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愿意尝试这方面的探讨。

另外,我感觉分析明清民国河南四大名镇兴衰很有现实意义,除去客观原因外,四镇的衰落有着相似的并值得我们思考的原因:1.四镇仅仅依靠水运,交通方式单一,未发展多种交通方式,当失去水运条件后,只能失去交通枢纽地位。

相比较,南方重镇在依靠水运交通的同时,大力发展陆路交通,得以长期保持交通枢纽地位,继而保持城镇长盛不衰。

2、四镇仅仅依靠物资转运,经济模式单一,未发展商品加工业,经济结构性缺失。

这样不但使经济发展缺少后劲,而且导致四镇在失去水运条件后迅速衰落。

3.四镇仅仅坐等各地物资来此转运,商业模式单一,商贾们鲜有利用便利水运到各地购买转卖货物谋利4.四镇仅仅依靠本镇发展,发展意识单一,未加强与周边大城市交通、经济文化往来,小农意识浓厚,缺少城市发展意识。

分析历史上市镇兴衰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市镇建设、发展规划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对于《明清民国河南四大名镇兴衰及思考》,我
已经写下三千字的文章,基本搭建了主体框架,今后要多搜集材料,争取写好文章。

两汉三国时期,颖川人才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准备尝试梳理这些历史事实,并寻找其中规律性原因和影响。

袁延胜老师建议我先从先秦时期郑、韩、魏的社会渊源写起,分析两汉三国颖川多出人才的政治、文化、风俗、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并注意两汉社会思想变化和世家大族的影响。

这些建议让我收获颇多。

在初步收集资料后,就准备写作本篇文章。

另外,我对于中国本土社会学思想与实践历史很感兴趣,准备进一步学习中国历史上社会公平、福利、和谐的思想,并探索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学实践,比如历史上对幼儿老人的救助与福利、河南妇女社会工作实践等等。

袁老师曾介绍一些人口史论题,我对其中的人口结构、职业兴衰很感兴趣,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并对现在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引导职业变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从家庭结构(核心型、主干型、复合型)的角度分析历史上的人口政策与户口状况,将使一些人口问题变得较为清晰。

比如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主干型和复合型家庭能更好的组织生产生活,但因为宋代主干型和复合型家庭徭役负担较重,迫使这些家庭分开为核心型家庭甚至是单人为一户,这样不同时期家庭结构变化客观反映了当时的赋役等政治社会政策。

最后谈一下观摩研三同学论文答辩的感受。

研三师兄师姐们在收集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对资料分类别使用以论证问题,这很值
得我们学习。

但是他们在分析利用资料上略显不足,没有就所查找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文章略有罗列材料之嫌,这个教训很值得我们吸取。

一些文章中出现了引文、注释不规范的情况,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学习时,不仅仅要学习历史学知识,对于文章格式等细节也应重视起来。

以上是我近一年的学习感受,其中一些观点很不成熟,恳请袁老师多批评多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