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紊乱的疗效观察

类 药物对 改善 I 血脂 紊 乱的疗 效 。 R及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般 资料 .
按就诊 时 间先后 。 顾 性别 比例 抽取 2 0 ~ 0 9年 在本 兼 07 20 院内分泌科及 门诊治疗 的 T D 2 M伴超 重 、 血脂紊 乱患者 4 0例 ,
其中, 性 l 男 8例 , 女性 2 2例 , 均年 龄 (31  ̄ .6 岁 , 平 5 .2 84 ) 体重 指数 ( MI (63  ̄ . )k B ) 3 .3 81 m 。筛 选符 合 WHO和 国际糖 尿 2
糖尿 病 、 肾功 能不 全 、 肝功 能不 全 以及 严重 缺 氧 、 症酸 中毒 酮 及其 他急 性并发 症 。 所有 患者 对治疗 和检 测项 目知 情 同意 。
12 方 法 .
在 强 化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的 基 础 上 予 口 服 二 甲 双 胍 07 ~ .5
1 ,( :f . gd深 O 中联制 药 厂生 产 , 5 r 剂量 02 / , 量 依 据血 糖 .5g片)剂
及 脂代谢 紊乱 程度 。结 果 : 疗后 三酰 甘油 (G 、 密 度脂 蛋 白胆 固醇(D — 治 T )低 L L O降低 , 密度 脂蛋 白胆 固醇 (D - 1 高 H L C 上升( P均< .1 , 周 I S敏感 指数上 升 ( < .5 。结论 : 甲双 胍联 合强化 生 活方式 干预 对 T D 合并 I O0 )外 N P 00 ) 二 2M R及血脂
诺和力联合二甲双胍在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诺和力联合二甲双胍在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发表时间:2017-08-09T13:28:56.11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作者:张云林周祥王青[导读] 探讨诺和力联合二甲双胍在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湖南省湘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411400摘要:目的:探讨诺和力联合二甲双胍在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诺和力治疗,采用血糖测定仪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
结果:2组治疗前FBG、PPBG、HbA1C及BM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BG、PPBG、HbA1C、BM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2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与对照组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诺和力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控制患者血糖,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诺和力;二甲双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安全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率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成为发病率较高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及生活。
目前,临床上对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知晓,且患者存在明显的β细胞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发病早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引起β细胞持续异常,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当β细胞受损后将会引起胰岛素失去分泌代偿能力,从而演变为2型糖尿病[1]。
常规方法以二甲双胍治疗为主,该方法虽然能控制患者血糖,但是长期服用药物安全性较低,导致患者预后较差[2]。
研究表明[3]:将诺和力联合二甲双胍用于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中效果理想,有助于控制患者血糖,且药物安全性较高,但是该结论有待验证。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的学术文献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慢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4亿人口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压力。
治疗糖尿病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而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其疗效如何,一直是学术界和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根据学术文献,对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进行深入观察和探讨。
一、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1. 二甲双胍的基本特点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肝糖异生: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异生酶的活性,降低肝脏对于葡萄糖的合成,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促进血糖排泄: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排泄,从而减少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了血糖水平。
二、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1.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许多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都证实了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良好疗效。
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缓解了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症状。
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了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性。
二甲双胍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的机会。
2. 二甲双胍的长期疗效观察除了短期的临床疗效外,二甲双胍在长期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一些长期随访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并且减少了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二甲双胍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

文 章 编 甲双胍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
毕欣荣1,陈泽姣2,陈晨晨1,印红梅1* ,陈海燕1*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干部病房,吉林 长春130021;2.长春市肿瘤医院)
二甲双胍是2 型 糖 尿 病 的 一 线 用 药,已 经 成 为 全球应用最广泛的 口 服 降 糖 药 物,已 有 确 切 证 据 表 明二甲双胍具有心 血 管 保 护 作 用,可 以 降 低 2 型 糖 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死亡风险及急性心肌梗死的 发生率,且这种心 血 管 保 护 作 用 可 能 独 立 于 降 糖 作 用之外 。 [1] 目前认为二甲双胍具有抑制动脉粥 样 硬 化、改善 胰 岛 素 抵 抗、提 高 心 肌 供 能、抗 炎、调 脂、降 压 、降 体 重 的 综 合 作 用 ,但 其 血 管 保 护 的 确 切 机 制 仍 然不明确。我们通过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建立内皮细胞的 胰 岛 素 抵 抗 模 型,加 入 药物二甲双胍,观察 其 对 一 氧 化 氮 (NO),内 皮 一 氧 化 氮 合 成 酶 (eNOS)的 影 响 ,探 讨 二 甲 双 胍 改 善 胰 岛 素抵抗内皮细胞功能的机制。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材 料 1.1.1 细 胞 HUVEC 由 哈 尔 滨 医 科 大 学 生 物 化 学实验室馈赠。 1.1.2 试 剂 低 糖 DMEM 培 养 基 (美 国 Fisher Scientific公司),胰 岛 素 (诺 和 灵 R,丹 麦 诺 和 诺 德 公司),地塞米松(遂 成 药 业 有 限 公 司),葡 萄 糖 注 射 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胰蛋白酶(美国 Sigma
[8]徐美东,姚礼庆,顾大镛,等.DCC 基 因 在 大 肠 癌 中 的 表 达 及 其 临 床 意 义 [J].中 国 现 代 医 学 杂 志 ,2001,11(9):23.
二甲双胍在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应用观察

二甲双胍在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应用观察罗爱彬【摘要】目的探究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丰富临床经验.方法选择60例经生活干预治疗6月以上、血糖控制依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法随机均分为2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实验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所有患者共治疗12周,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FPG)为(7.97±2.65)mmo/L、空腹胰岛素(Fins)为(17.08±7.46)mU/L、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6.05±0.01)、血压为(120±7/87±6)mmHg、高密度脂蛋白(HDL)为(1.43±0.27)mmol/L、胆固醇(TC)为(4.43±1.45)mmol/L、甘油三酯(TG)为(1.78±0.24)mmol/L、体重指数(BMI)为(19.67±1.10)kg/m2,相比于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同时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在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02【总页数】2页(P146-147)【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改善【作者】罗爱彬【作者单位】江西 337000 萍乡市湘东区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胰岛素抵抗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胰岛素效应缺陷状态,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 2DM)的重要发病机制[1-2]。
胰岛素抵抗不仅会使糖的代谢出现异常,还会引发严重的脂质代谢紊乱。
二甲双胍为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延缓葡萄糖由胃肠道的摄取,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增加外周葡萄糖的利用,以及抑制肝、肾过度的糖原异生,不降低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3-4]。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1. . 3降低血脂水平 。 2 恢复胰 岛素分 泌 二 甲双 胍减少 1%一 0 0 3 %游离脂 肪酸 (F 氧化 , F A)
少增加 2 , 甲双胍可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 输出 , 倍 二 降 低 F G 2%一 0  ̄ P 5 3 %t 。能降低三磷酸腺苷浓度 ,后者是
丙酮 酸激酶 的变构抑制剂 , 因此增加丙酮 酸激酶 的浓 度, 这是肝糖产生减少 的重要原 因。 二 甲双胍抑制糖异生 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肝脏对乳
加周 围组织的胰 岛素敏感性 , 降低血 脂, 复胰 岛素分泌 , 制肠道摄 取葡萄糖 , 恢 抑 降低餐后血糖 ; 改善胰 岛素抵抗 , 有心血 管保
护作用 , 改善血 管 内皮 细胞反应性 , 有效降低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二 甲双胍 最常见的副作 用是 胃肠道反 应 , 乳酸 中 毒罕见 , 死亡率高。 但
维普资讯
内分 泌专题
恢复胰岛素分泌。
增 加基础乳 酸水平 。实际上 , 有报道 的二 甲双胍相 所 关乳 酸酸 中毒 都 发生在 急重 症疾 病 时 ,如 肾功能 不
1 . 抑 制肠道细胞摄取葡萄糖 , .4 2 降低餐后血糖 二 甲双胍减少小肠对 葡萄糖 的吸收 ,降低血糖特 别是餐后 血糖 , 小肠 葡萄糖 消耗增 加 , 输 到肝脏 的 运
维普资讯
内分 泌 专 题
二 甲双 胍 的 临床 应 用 及 研 究进 展
方弄 生 , 舀 李春霖 ( 解放军总医 院老年内 分泌科, 北京, 05) 1 83 0
摘要
本 文综 述 二 甲双 胍 ( t 咖 i) 临床 应 用 及 研 究进 展 。 二 甲 双胍 通 过抑 制糖 异 生 和 减 少糖 原 分 解 来 降低 肝 糖 输 出 , Me6 n 的 o 增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抑制肝糖原合成与分解:二甲双胍能够抑制肝脏糖原的合成和分解,降低血糖
水平。
它通过激活糖原酶激酶,抑制肝糖原合成和降解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肝脏糖原合成
和分解,促进糖原的积累,降低血糖水平。
(2)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二甲双胍能够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它能够激活胰岛素受体激酶,促进胰岛素受体的自酰化,增加碳水化合物代谢酶的活性,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肝糖原分解,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3)减少肠道葡萄糖的吸收:二甲双胍能够减少肠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水平。
它能够抑制小肠葡萄糖酶的活性,减少肠道中葡萄糖的分解和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4)调节糖脂代谢:二甲双胍能够对糖脂代谢进行调节,减少脂肪酸的合成和分解,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它能够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和三酰甘油合成酶的活性,减少脂肪酸的合
成和三酰甘油的形成,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5)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二甲双胍能够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减少氧化应激和炎
症反应对糖代谢的影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病理状态。
它能够激活蛋白激酶C,
增加受体内的抗氧化物质和抗炎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糖尿病的症状。
总之,二甲双胍是一种具有多效性的口服降糖药物,通过多种机制调节糖脂代谢和抗
氧化炎症,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病的
病理状态。
观察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身体机能下降,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
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和生理变化,临床上常采用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进行治疗。
本文旨在观察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的治疗原理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而二甲双胍是一种有效的口服降糖药物,主要通过降低肝糖原的合成和促进肝糖原的利用来降低血糖。
二甲双胍还能够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门冬胰岛素则是一种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药物,可直接补充胰岛素,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的情况,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主要包括:一方面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肝糖原的利用来降低血糖,另一方面通过外源性给予胰岛素来直接降低血糖浓度,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二、临床观察方法为了观察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我们选取了一批符合条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需要,将他们分为两组。
一组接受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和临床症状变化情况。
具体观察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血压、血脂等。
还需关注患者的胰岛素用量、胰岛素注射的频率、治疗后的甲忌反应等。
三、临床观察结果及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我们获得了如下结果:1. 血糖水平: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组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2. 临床症状: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整体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包括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 别 关 注TEBIEGUANZHU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体内正常量的胰岛素无法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或发挥正常生理效应需要超过正常量的一种病理状态。
此时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作用受损,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其重要标志为高胰岛素血症。
主要表现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1]。
IR 及其继发的代谢紊乱是产生2型糖尿病(T2DM)、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共同发病基础。
研究表明,IR不仅是T2DM发病的一个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也是T2DM的特征之一。
T2DM是最具典型性的IR相关疾病。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T2DM指南均推荐将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T2DM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甚至有些指南还推荐为非肥胖T2DM患者的一线用药。
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IR,可能是通过减轻体重、强化胰岛素的作用、抑制肝糖产生和降低血脂等起作用。
随着大量基础研究和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试验的开展,二甲双胍改善IR作用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T2DM发病机制通常3/4以上的T2DM患者在血糖升高同时会伴有高血压、肥胖、脂代谢紊乱等,因此,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
IR是T2DM发病机制的重要方面。
IR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发生障碍,导致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不能有效结合。
IR从T2DM开始前的l0年就存在,并延续在整个疾病过程中。
T2DM早期,胰岛素的分泌能够代偿IR的产生,到葡萄糖耐量受损(IGT)阶段,代偿能力下降,血糖开始升高。
随着病程的延长,IR持续存在,胰岛素分泌不断下降,血糖水平不断升高,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
可见,早期干预IR可以阻止和延缓血糖进一步升高,使代谢紊乱得到很好的控制。
评价IRI R的机制研究、临床评估及干预疗效均需正确评价胰岛素敏感性。
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仍是目前不可替代的金标准[2],该方法的建立及中国人正常人群的界值点的获得,为在中国人群中肥胖症导致的I R的界定、减肥或药物干预的效果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3]。
但因过于繁琐而不适合临床常规开展。
近年来提出了新的评价I R的公式,即log[空腹血糖(mg/dl)2×心率(次/min)3×甘油三酯(mg/dl)×糖化血红蛋白(%)]。
此公式计算值与钳夹实验葡萄糖输注率(GIR)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P<0.01),有可能成为简便易行的IR评价指标,但其可靠性有待大样本的人群研究验证。
二甲双胍改善IR的作用机制1.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促进糖原合成UKPDS、DPP研究和Cochrane协作组荟萃分析[4]均证实二甲双胍可改善IR,降低血浆胰岛素的水平。
二甲双胍可提高肝脏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和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促进糖原合成。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是细胞内糖脂代谢的关键酶,对机体糖脂代谢起重要作用。
二甲双胍可使细胞AMPK发生磷酸化,使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 ACC)失活,抑制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抑制肝脏糖异生,改善IR[5]。
此外,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肝脏对乳酸的摄取,抑制磷酸烯醇丙酮酸转移酶活性,增加丙酮酸向丙氨酸的转化,减少糖异生。
新的实验显示二甲双胍减少糖尿病患者肝糖过度产生即增加葡萄糖的利用。
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糖尿病状态下肝脏葡萄糖- 6-磷酸酶(G-6-P)催化亚基及转运亚基mRNA表达,使得6-磷酸葡萄糖向葡萄糖的转化减少,从而减少肝糖输出,达到减轻IR的作用。
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王战建 谈力欣17药品评价 2010年第7卷第13期特 别 关 注TEBIEGUANZHU2.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二甲双胍可促进骨骼肌、脂肪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促进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可促进GLUT4及GLUT1由细胞内微粒体向细胞膜转位,促进糖摄取和氧化利用,从而改善IR[6]。
Suwa等[7]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增加体内肌肉组织己糖激酶、柠檬酸合成酶及β-羟基酰基辅酶A脱氢酶活性,这些结果显示二甲双胍部分通过骨骼肌AMPK磷酸化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因此改善IR。
在脂肪组织,二甲双胍可促进游离脂肪酸的再脂化并抑制脂解作用,通过减少脂毒性间接改善I R。
此外,二甲双胍能降低浆细胞膜糖蛋白(Plasma cell-1, PC-1)的表达,促进胰岛素信号的传递。
PC-1属2型膜结合糖蛋白,能在胰岛素受体水平及受体后水平阻止胰岛素信号的传递[8]。
3.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IR和胰岛B细胞分泌缺陷在T2DM的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
IR、高胰岛素血症及肥胖者,脂肪细胞变大,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密度降低,加大了对胰岛素的需求,胰岛B细胞分泌增加,代偿性升高血中胰岛素水平。
二甲双胍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指数增加,空腹胰岛素和餐后2h胰岛素水平相应降低,缓解了高胰岛素血症,减轻了胰岛B细胞的负担,进而缓解IR。
脂毒性是导致T2DM B细胞功能衰竭和进行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脂毒性的研究中,游离脂肪酸备受关注,不仅能够抑制葡萄糖进入肌肉组织,使血糖升高,还能够抑制胰岛B 细胞的分泌,促使胰岛功能凋亡。
二甲双胍可促进游离脂肪酸的再脂化并抑制脂解作用,保护胰岛B 细胞,改善IR。
4.对脂代谢的影响二甲双胍减少10%~30%的游离脂肪酸氧化。
AMPK抑制剂可阻断二甲双胍的作用,引起肝细胞脂肪的积聚,提示二甲双胍改善脂代谢与AMPK活化有关。
二甲双胍可激活AMPK使之磷酸化,参与多个体内能量调节途径,使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A C C磷酸化失活而促进脂肪酸氧化,减少脂肪合成;通过直接抑制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 GPAT)而降低甘油三酯(T G)的合成;还可使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磷酸化失活,减少胆固醇合成。
Wulffele等的[9]研究也证实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此作用独立于降糖作用以外。
与改善IR相关的其他作用1.适度减轻体重多数研究均已证实,二甲双胍单药或联合治疗可适度减轻体重,用药初6个月可减轻2~3kg。
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中,即使在不节食或不增加活动量的情况下,也使女性患者收到减肥效果。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IR相关。
二甲双胍通过减轻体重达到改善IR的目的。
此外,二甲双胍能改善肥胖大鼠的瘦素抵抗,提高瘦素敏感性[10]。
二甲双胍减轻体重还与调节脂代谢等相关。
肥胖患者伴有明显的IR,二甲双胍减轻体重,可进一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二甲双胍能降低TG、LDL-C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起到调节血脂、改善脂代谢、减少肥胖患者总体脂肪及内脏脂肪含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减少游离脂肪酸从脂肪细胞中的输出[11]。
2.抗动脉粥样硬化二甲双胍对血管保护作用首先是对平滑肌增殖的抑制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有2个过程:①内皮细胞损害;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后一种过程与IR有明显的关系。
所以,二甲双胍通过预防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减少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12]。
另外,二甲双胍还能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PAI-1)水平,提高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减轻高凝状态,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还可降低t-PA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减少凝血酶原。
UKPDS已经证实,在超重的T2DM患者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并使超重的T2DM患者持续获益。
另有文献报道,二甲双胍能够降低PCOS妇女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13]。
这些指标均与心血管事件有关。
临床18药品评价 2010年第7卷第13期特 别 关 注TEBIEGUANZHU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UKPDS亚组实验显示可以减少肥胖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3.降低血压,改善内皮细胞功能IR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引起钠水潴留的同时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这是T2DM 患者高血压的特点。
胰岛素通过PI3激酶途径刺激一氧化氮(NO)合成,增强血管平滑肌钠泵活性,增加葡萄糖跨膜运输;还通过减少血管平滑肌的Ca2+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二甲双胍改善IR,促进NO合成,降低Ca2+水平,促进血管舒张,改善血管反应性[14]。
二甲双胍通过提高Na+-ATP泵活性和增强ATP 敏感的钾通道降低细胞内Ca2+水平,其刺激钠泵活性可能与平滑肌乳酸产生增加有关;还可能有中枢降压作用。
较多的实验和临床证据显示,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也是T2DM 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发病机制。
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和减少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生物学标志物,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AI-1、vWF 和s-E选择素等。
应用二甲双胍的注意事项二甲双胍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效果更好,还适用于胰岛素治疗者,以减少胰岛素用量。
双胍类药物还可以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受损向糖尿病的进展。
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腹部不适、腹泻,发生率为20%~30%,另有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通常轻且短暂。
用药时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可改善以上症状。
本药无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对正常人无明显降糖作用,单药一般不引起低血糖。
尽管二甲双胍可减轻体重,但迄今尚无充分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可作为非糖尿病和PCOS的肥胖患者的减肥用药。
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者多存在其他因素,如心、肾功能不全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可增加肾脏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时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性。
一般在下述情况时慎用或停用二甲双胍:①肾功能减退:男性血肌酐>1.5mg/dl(133μmol/L)和女性血肌酐>1.4mg/dl(124μmol/L);或肾小球滤过滤(GFR)<60ml/min/1.73m2;②心脏和呼吸功能不全引起中枢性缺氧或外周组织灌注不足;③乳酸性酸中毒性肝病;④严重感染致组织灌注不足;⑤肝病,包括酒精肝损害,有肝功能异常的依据;⑥酗酒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肝病;⑦静脉使用放射性造影剂。
二甲双胍的应用前景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用药,除降糖作用外,还可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改善IR,控制体重、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等,是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主要的治疗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