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一、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是新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编排上改变了以往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的做法,而设计在此之前进行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细胞呼吸是细胞内重要的代谢活动。它是发生在细胞内的极其微观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很难通过非常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所以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现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并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不仅在于发展探究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作好铺垫。

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本节从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角度介绍了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呼吸原理的应用,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可以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生长、增殖等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探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课件或挂图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⑴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⑵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解决方法:精心组织相关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实践出真知。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挂图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通过探究,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和过程等。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探究1.“问题探讨”: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1)呼吸作用与物质燃烧有什么共同点?(二者都是能量的释放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材料:酵母菌细胞

原因:①单细胞真菌②它在有氧、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2.探究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果—推知结论

(1)提出问题: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的产物是什么?释放的二氧化碳一样多吗?

(2)作出假设: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产生较多的CO2,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较少CO2。

(3)设计实验:

①实验原理:

有氧条件的控制:向盛有酵母细胞和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不断通入空气

无氧条件的控制:密封盛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锥形瓶

酒精的检测:重铬酸钾(橙色)+ 酒精→灰绿色(酸性条件)

CO2的检测: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绿→黄;CO2产生量的多少可根据石灰水的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来确定。

②实验过程:略

探究2.在有氧条件的装置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在无氧条件当装置中,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试分析其原因。

除去空气中的CO2,保证A瓶中检测到的CO2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耗尽瓶内的氧气,以保证B瓶产生的CO2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③实验现象及分析

甲组(有氧条件)乙组(无氧条件)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混浊且混浊度高变混浊,但速度和程度都次于甲

滴加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A号试管呈现橙色B号试管呈现灰绿色

原因分析有氧条件下释放的CO2多,无酒精产生无氧条件下释放的CO2较少,有酒精产生

(4)实验结论:①酵母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进行细胞呼吸

②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和水

③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三课堂小结:

通过探究实验使我们知道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产生大量的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四板书设计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材料:酵母菌细胞

2.探究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果—推知结论

实验原理:

酒精的检测:重铬酸钾(橙色)+酒精→灰绿色(酸性条件)

CO2的检测: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绿→黄;CO2产生量的多少根据石灰水的混浊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来确定。

3.细胞呼吸的类型

五布置作业

写好实验报告

第2课时

引言:通过酵母菌的探索活动,同学们发现了酵母细胞可以利用环境中的C6H1206进行生命活动,且这个过程在有氧气和无氧气的环境中都能完成。

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细胞呼吸是一个由多种酶参与催化,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呼吸通常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但是某些细胞也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呼吸,有氧呼吸是主要形式。

一、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细胞中进行的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重要生命过程。它的总化学反应式:

?酶6CO2+6H2O+能量

C6H12O6+6O2?→

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降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b. 过程:在酶催化下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 产物:丙酮酸、少量H]和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的基质内。

b. 过程:在酶的催化下,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

c. 产物:二氧化碳、H]、少量ATP。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内膜上。

b. 过程:在酶的催化下,前两阶段释放的H]和氧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c. 产物:水和ATP。

此处一定要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产过程和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较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二、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它的总反应是:

?酶2CO2+2C2H5OH(酒精)+少量能量

C6H12O6?→

?酶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 ?→

通常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降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中。

b. 过程:与有氧呼吸相同。

c. 产物:丙酮酸、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继续分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b. 过程:在不同酶的催化下,丙酮酸继续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c. 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少量能量。

最常见的无氧呼吸发生在微生物身上,常常称为“发酵”,如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人和高等动物细胞内也有类似乳酸发酵的过程。

人在剧烈运动时,或从平原进入高原时,身体的局部组织缺氧,产生的丙酮酸不能及时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氧化,于是丙酮酸可以通过乳酸发酵的途径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只能形成少量ATP,与有氧呼吸相比相差很大。

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进一步分析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的去路,以便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例如,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最终可以进入肝脏,在那里形成丙酮酸再次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氧化;同时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中还可以进一步刺激呼吸,加快氧气的供应等。

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对照书P95——96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口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

后期密封:促进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①促进作物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提供能量

4.中耕松土②促进土壤中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有利于NH3→NO3-,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③抑制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防止NO3-→N2,导致土壤氮元素流失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的有氧呼吸

陆生植物长期水淹会烂根的原因:根细胞在缺氧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有毒害作用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100m跑:磷酸肌酸供能;400m跑:无氧呼吸供能;马拉松跑:有氧呼吸供能)

7.蔬菜、水果保鲜的条件:低温、低氧、高CO2浓度、适当的湿度

(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

粮食种子的贮藏条件:低温、低氧、高CO2浓度、干燥

(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五、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

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

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土壤中空气的多少影响根系的吸收,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还可能导致根部细胞坏死。

3.CO2: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

4.水分: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

六、总结。

重点小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七、布置作业。

P96练习

八、板书设计。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酶2C3H4O3+4H]+能量(细胞质的基质)⑴C6H12O6?→

?酶6CO2+20H]+能量(线粒体)⑵2C3H4O3+6H2O?→

?酶12H2O+能量(线粒体)

⑶6CO2+24H]?→

?酶6CO2+6H2O+能量

总反应式:C6H12O6+6O2?→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⑴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⑵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酶2C3H6O3+能量

总反应式:C6H12O6?→

?酶2C2H5OH+2CO2+能量

C6H12O6?→

3、发酵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五)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

八、课后反思

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从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角度理解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同时掌握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原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达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 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提出并解决疑惑,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节课所揭示的细胞呼吸的本质,使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2)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动态的课件展示,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解决方法: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特征,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区级公开课《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南航附中张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本课内容包括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子概念,是细胞呼吸这一概念的深化。 二、学情分析: 对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具体过程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是,有关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较广,如酵母菌酿酒,苹果储存久了有酒香,剧烈运动会感到肌肉酸痛等。因此,如果围绕这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辨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和过程。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④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五、教学策略和和方法:

细胞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细胞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 昌吉州一中金永灿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中增加了反应物水的变化,有氧呼吸(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二者均由细胞呼吸这一概念分化而来,故此细胞呼吸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应受到重视。 二、目标叙写 1、知识目标:记住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图解(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识记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概念,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在本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图解与表格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结合的方法来描述生物体中的生命现象,强化图文转化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用比较法来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尝试概念的推导式,探索式教学,学会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求同存异,进一步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这些生物化学反应,是生命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也是生命物质的特殊性所在,同时更是发生在生物体细胞内的有规律的化学变化,正确运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2)细胞呼吸的意义 难点:(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细胞呼吸教案1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备课人:陈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 3)、理解有氧呼吸中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3)、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4)、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思考、归纳总结反应式来突出,并用课堂练习巩固、反馈。 2、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可通过引导、思考,写相关反应式来突破,使学生清楚的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并可通过列表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点。 2)、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是本节书的另一个难点。

三、教学资源 1、文字资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2、多媒体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各种信息如图片等,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多媒体演示上一节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 的方式这一实验的结果,并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呼吸的 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教师讲授细胞呼吸的概念 介绍细胞呼吸的类型 多媒体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并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 多媒体演示无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并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多媒体演示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 中学生分析细,老师总结应用的例子 小结学生:练习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答疑 五、教学过程

细胞呼吸优质课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优质课教案:《细胞呼吸》教案 普宜中学:毛万波 一.教材分析:除了光合作用不利用细胞呼吸所产生的A TP外,其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ATP几乎是由细胞呼吸供给的。所以学习细胞呼吸对于理解物质过膜的主动运输、线粒体的作用、细胞分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理解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细胞呼吸的重要意义,知道生物从无氧呼吸到有氧呼吸的进化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概念,让学生综合、归纳两个总反应式,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细胞呼吸过程的学习,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有能量变化,细胞呼吸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很多生物具有相同的细胞呼吸过程,从而树立事物普遍联系、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和进化发展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意义 四.教学难点: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以及细胞呼吸的意义。 五.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从个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和进化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来理解细胞呼吸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与转移。注意细胞呼吸过程的两个或三个阶段的反应物、生成物、释放能量的多少及条件,注意整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与转移,以及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过程中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之处。 七.教师的教法:要求学生合上课本,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生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比较表格,进行教学反馈与调整。 八.教学课时:1学时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教学设计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教学设计 石绍莉 一、教材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选自新课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课程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实验的设计与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活动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细胞呼吸”是本模块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人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编排上改变了以往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的做法,而设计在此之前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和概念,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得到多种能力的发展。因此这个探究活动的功能不仅在于发展探究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作好铺垫。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打下了基础。对于探究实验来说,问题提出是基础,实验设计是灵魂。由于酵母菌细胞呼吸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40~50分钟),因此本探究实验的教学重点放在实验设计与分析。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实验设计一直是学生的弱点,对于学生,一方面已经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糖类的功能等知识,同时初步了解了细胞呼吸的知识,但对细胞怎样利用糖类还不清楚。另一方面,分学生思维灵活,探究意识强,探究欲望高,但也有部分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不具备进行独立探究能力。因此在组织上要做好小组的分配,促进小组内合作交流,使不同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方案设计 2、能阐述酵母菌的相关知识。 3、能阐述CO2和酒精的检测原理和过程。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一—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ATP的主要来源一细胞呼吸》位于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3节,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节课为探究实验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学好本节内容,便于学生加深领会该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通过实验使学生探究得出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遵循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从探究走进科学,充分发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思索、质疑、探究、实践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阐述细胞呼吸的概念 ②理解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能比较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参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严谨的思维、实践操作能力。 ②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建立科学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这次实验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能力,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由此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和“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实验来展开,学生本身的实验能力薄弱,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开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

优质课教案细胞呼吸

优质课教案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南航附中张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本课内容包括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子概念,是细胞呼吸这一概念的深化。 二、学情分析:对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具体过程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是,有关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较广,如酵母菌酿酒,苹果储存久了有酒香,剧烈运动会感到肌肉酸痛等。因此,如果围绕这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②辨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和过程。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④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案案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 ,学科:生物 2,课时:1 3,课前准备: 学生 一、巩固落实上节[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 二、做好课前预习,完成预习学案,并上交。教师 一、批阅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发现问题,做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安排。 二、在网上搜索相关教学材料,参考多个教案,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教材、学生分析客观实际,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将呼吸作用相关资料做成PPT

3、比较归纳法:通过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帮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 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回顾上一节的探究实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实验中对酵母菌的探索活动,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呼吸在有氧和无氧的情况下都能进行,但是产物不一样,有氧的情况下产生那些产物呢?无氧的情况下又产生那些产物呢?还有哪些变化?细胞呼吸的实质又是什么呢?这一节,我们将把细胞呼吸彻底征服。 同时反馈预习案落实情况,表扬与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展示本节学习目标。探究新课: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提问: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过度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二)有氧呼吸 学生自主学习安排,由学生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生成了什么物质?发生的场所是什么?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是不是每个阶段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④如果把O2中的0用同位素做上标记,标明氧元素的来源和去向,最终在那个产物中能检测 到标记? 阅读、思考、观察、交流、讨论 资源:P93、P94前三段文字 内容:P93图5—9;大屏幕上有氧呼吸全过程动画模拟 方式:自己独立阅读、观察、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归纳、表达。时间:5分钟学生展示:让学生归纳出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提示学生:找出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能量变化,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明确三个阶段的场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解决学生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可使得有氧呼吸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区级公开课《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区级公开课《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南航附中张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本课内容包括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子概念,是细胞呼吸这一概念的深化。 二、学情分析: 对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具体过程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是,有关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较广,如酵母菌酿酒,苹果储存久了有酒香,剧烈运动会感到肌肉酸痛等。因此,如果围绕这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辨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和过程。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④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有着丰富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剧烈运动时常常会气喘吁吁、心跳加快、满头大汗,运动后会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知道酿酒工业离不开酵母菌酸奶、泡菜等离不开乳酸菌等等。将这些生活中的事例融入课堂,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原理,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2)通过对酒精发酵的学习,认识到酒精对生物细胞的伤害,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饮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能,对二者的过程和反应场所进行比较。(2)通过参与小组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3、知识与技能 (1)正确地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正确地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原理。 2、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四、教学用具 1. 课前准备教具火柴、挂面 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一、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以CO2、H2O等无机物为原料,合成了糖类等有机物。 将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储存起来。我们要利用这些化学能,就要使其释放出来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呢、?如我手里拿的这根挂面。学生回答,燃烧,呼吸作用等等 2.演示实验:有机物的燃烧。提问有机物通过燃烧释放了能量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产生了CO2和H2O。那么,呼吸作用和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呼吸作用能像体外燃烧那样剧烈吗?为什么?学生回答,都释放能量,产生CO2等物质。不能,有机物中的能量若像燃烧那 样一下全部释放出来,细胞的基本结构就不复存在了。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doc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中增加了反应物水的变化,有氧呼吸(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二者均由细胞呼吸这一概念分化而来,故此细胞呼吸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应受到重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图解(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识记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概念,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在本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图解与表格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结合的方法来描述生物体中的生命现象,强化图文转化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用比较法来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尝试概念的推导式,探索式教学,学会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求同存异,进一步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这些生物化学反应,是生命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也是生命物质的特殊性所在,同时更是发生在生物体细胞内的有规律的化学变化,正确运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的意义 难点:(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如果教学需要可以分成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呼吸作用” 与我们通常了解的“ 呼吸” 是一回事吗?问问学生是否知道呼吸与呼吸作用的区别,是否将呼吸与呼吸作用相等同?(可以带学生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让学生比较呼吸与呼吸作用的不同。) 讲述:其实“ 呼吸作用” 并非我们学习过的“ 呼吸” ,我们熟悉的“ 呼吸” 指的是人和动物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而“ 呼吸作用”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因此也叫做“ 细胞呼吸”。正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备这一功能,才能保证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呼吸” 与“ 呼吸作用” 的现象和本质是有所区别的。教师通过我们的呼吸从而引出细胞呼吸概念。 1.细胞呼吸: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又叫生物氧化。本节内容就以葡萄糖为例来说明呼吸的过程;理解生物氧化和物质燃烧的区别和联系:氧化分解,无论是有氧气参加,还是无氧气参加,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则为氧化(脱氧则为氧化);得到电子为还原(得氢则为还原)。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成简单的有机物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时,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一部分以热能散失,另一部分被ADP捕获形成ATP贮存起来。归纳出细胞呼吸的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形成ATP。故此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第四节细胞呼吸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细胞呼吸和糖的氧化,需氧呼吸的具体过程两个内容。在学生对呼吸、木柴燃烧的认识基础上,与细胞呼吸相比较,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再者,前面学习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ATP以及初中科学能量的获得,这些内容都为学生进一步了解需氧呼吸发生的场所、物质、能量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的认识更加全面,向学生渗透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变化相统一的观点;同时又为后续的知识如厌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原有认知认为呼吸是指人体从周围环境吸入空气,利用其中的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我将以此为切入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自学和总结归纳能力,根据(结合)学生以上的特征,对于需氧呼吸具体过程的学习,我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来完成课堂布置的任务。而且由于细胞呼吸涉及到生物微观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差较大,学生对其的兴趣不大,需要设计一定的活动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我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所熟悉的“呼吸”和“木头燃烧”入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别细胞呼吸和木柴燃烧的异同点,并解释细胞呼吸的实质就是糖的氧化;

2、概述需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和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细胞呼吸和木柴燃烧,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阅读书本,提取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尝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的奇妙,认同生命是一个复杂、精细、高效的自动运转体; 2、确立活细胞中物质、能量、信息变化具有统一性的观念; 3、参与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发现团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需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需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教学难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实质。 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进行的是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主要介绍细胞呼吸的具体的三个阶段,可以讲授法为主,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适当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说明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的过程、场所和产物,特别要注意对ATP的形成作重点讲解。 课时安排: 《细胞呼吸》这课为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细胞呼吸的第一课时(45分钟),主要学习需氧呼吸。 教学过程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比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因本节内容中的有氧呼吸和线粒体相联系,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与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DNA复制等知识相联系,呼吸作用与生活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还牵涉到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子概念,是细胞呼吸这一概念的深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内容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是,有关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较广,如酿酒时先通气后密闭,苹果储存久了有酒香,剧烈运动会感到肌肉酸痛等。因此,如果围绕这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辨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和过程。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 别与联系,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④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 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 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五教学策略和和方法: 1、策略: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 2、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归纳分析法、比较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一)有氧呼吸 本节的重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难点也在于此,只要有氧呼吸过程研究透彻,无氧呼吸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预习内容主要是关于有氧呼吸的基础知识,起到熟悉知识的作用,并且在学案上明确要求:记准化合物名称,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有氧呼吸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1、自学与讨论:独立完成如下图片,小组讨论确定答案: 2、知识细化:依据动画细化有氧呼吸过程,明确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去向。 3、书面落实:依据学案独立完成知识小结 有氧呼吸过程小结:从反应物和产物的角度落实基础知识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依据课件内容独立写出并要求学生板演 4、讨论与陈述: 学案上有如下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 ①为什么说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与 线粒体的什么结构有关?②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释放2870KJ能量,其中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案例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案例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有关的表述是:“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在相应的活动建议中,列入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结合教材内容,可见本节内容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知识方面要达到理解水平,能力方面要能够设计和实施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二、教学设计思路 对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后者也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 第2课时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关于细胞呼吸的概念,应注意指出它与平常所说的“呼吸”不同,后者是指气体交换。关于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以讲授法为主,适当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说明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发生部位、过程和产物,特别要对氧的作用和ATP的形成作重点讲解。关于无氧呼吸,可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做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讨论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再让学生回忆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经历,引导他们尝试从细胞呼吸的角度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无氧呼吸还可以生成乳酸。这样学生对无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都比较清楚了,可出示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关于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发生部位、过程和产物,可以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特别要明确指出无氧呼吸是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效率低等特点。无氧呼吸的定义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补充。 上述内容的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中所提供的资料,讨论这些事例中包含哪些有关细胞呼吸的原理,然后再展开联想,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细胞呼吸原理的其他事例,并进行解释。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是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体现生物学知识的价值的过程。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细胞呼吸优质课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优质课教案:《细胞呼吸》教案 普宜中学:毛万波 一.教材分析:除了光合作用不利用细胞呼吸所产生得ATP外,其她生命活动所需要得ATP几乎就是由细胞呼吸供给得。所以学习细胞呼吸对于理解物质过膜得主动运输、线粒体得作用、细胞分裂、人与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得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呼吸得概念,理解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得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细胞呼吸得重要意义,知道生物从无氧呼吸到有氧呼吸得进化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得过程与概念,让学生综合、归纳两个总反应式,分析比较二者得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细胞呼吸过程得学习,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有能量变化,细胞呼吸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很多生物具有相同得细胞呼吸过程,从而树立事物普遍联系、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与进化发展得观点。 三.教学重点: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得过程及其意义 四.教学难点: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过程中得物质与能量得转化,以及细胞呼吸得意义。 五.教学设计思路得理论依据:从个性到共性与从感性到理性得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得思维规律,事物联系与进化发展得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来理解细胞呼吸过程得物质变化与能量得释放与转移。注意细胞呼吸过程得两个或三个阶段得反应物、生成物、释放能量得多少及条件,注意整个过程得物质变化与能量得释放与转移,以及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过程中在这些方面得异同之处。 七.教师得教法:要求学生合上课本,通过师生互动对话与生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得知识为主,以有关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得比较表格,进行教学反馈与调整。 八.教学课时:1学时 九.教学过程: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分析 1.1 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有氧呼吸的过程。能够概括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归纳出有氧呼吸的概念。(2)能够描述无氧呼吸的过程。能够概括出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归纳出无氧呼吸的概念。(3)能够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领会细胞呼吸的意义。 1.2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能力。 (2)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产实践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1.3 情感目标 (1)感受生命的奇妙,生命是一个复杂、精细、高效的自动运转过程。 (2)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3)通过细胞呼吸过程的学习,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细胞呼吸和外界环境相联系,很多生物具有相同的细胞呼吸过程,从而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 2 重点难点分析 2.1 重点分析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一切生物体正是因为有了细胞呼吸,才能为其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大自然才焕发出蓬勃生气。因此,如何使学生掌握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成为了本节课的重点。 2.2 难点分析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 物质变化,应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骤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中,既有初步分解(从葡萄糖到丙酮酸),也有逐步分解(从丙酮酸到二氧化碳)。而且还涉及相关有机化学的知识储备,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应当适时适当的补充相关的生化知识。 能量变化,正因为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与之伴随的能量变化也是被逐步释放出来的,这样生物可以保证较高的能量利用率。 3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新陈代谢与A TP》、《新陈代谢与酶》和《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等相关知识,已经初步具备细胞呼吸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还不了解,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对前后知识相互进行联系,以增进理解。 此时的学生还没有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储备,还不懂葡萄糖、丙酮酸、乳酸和酒精的化学式,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生化方面的知识。 4 教材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极为重要的一个生理过程,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原则编排内容。首先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容易接受的有氧呼吸入手,之后进一步学习学生比较陌生的无氧呼吸,最后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从个性到共性、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层层剖析,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规律。

细胞呼吸 教学设计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课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学、合作讨论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为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的第3节。本节课从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角度进一步介绍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呼吸原理的应用,其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发生与线粒体相联系,呼吸作用释放能量(ATP)与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DNA复制等知识相联系、呼吸作用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从高一开始开设生物课,从知识储备上来看,高一的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细胞呼吸,因此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认知水平上看,虽然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语言表达和分析归纳能力,但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具体形象阶段向抽象阶段转变,对细胞呼吸的本质这样抽象性的问题不好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作为教师,我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更是为了“会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技术准备:PPT (五)前期教学状况说明:已经学完细胞呼吸的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能说出其中的物质及能量的转变并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突破策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学生展示等方式,促进理解细胞呼吸,尤其是有氧呼吸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意图 时间 安排 设计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带着疑惑继续探究学习 (1)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贮存有大量的化学能,能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吗?能源物质怎样将能量转移给ATP来供能?(2)人体通过呼吸不断吸入O2呼出CO2,O2在细胞内参与什么生理活动?有何意义? (3)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燃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生物的细胞都需要O2吗?无O2时细胞如何供能?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做出推测(假设)(逻辑推理) 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贮存有大量的化学能,但很稳定不能直接为细胞的各项生理活动供能,那么怎样间接供能呢? 引导学生做出推测(假设) 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相当大额存单),应先将能量逐渐缓慢释放出来,再转移给ATP(现金),由ATP将能量直接供给生命活动。而有机物要释放能量必须氧化分解,且这种氧化分解肯定和燃烧不同。 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用于合成A TP的生理活动叫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分析 (1)场所:细胞内(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 (2)实质: ①物质分解:有机物逐步氧化分解,产生CO2或其他产物 ②能量变化:逐渐释放能量,并合成ATP (3)存在:所有活细胞,时刻进行,不能停止,但有强弱不同。(4)让学生推测细胞呼吸和燃烧的不同之处(简单) ①细胞内条件温和,分解反应需酶催化 ②有机物逐步氧化分解,能量缓慢释放 (燃烧是高温下剧烈反应,快速释放大量热能) ③有机物可能不是直接加氧氧化分解。 ④释放的能量部分用于合成ATP(燃烧全部以热能散失)。创境激趣 导入课题 让学生在 一知半解 中继续深 入探究 提出问题, 并做出推 测,引入细 胞呼吸的 概念 初步建立 概念 约2 分钟 约1 分钟 2分 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