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张载与气本论哲学的日趋完善
张载的道德哲学浅析——从太虚、神、气三者的关系看张载哲学对价值的安顿

张载的道德哲学浅析——从太虚、神、气三者的关系看张载
哲学对价值的安顿
罗久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5)002
【摘要】寻求人生价值的安顿是张载哲学的一个主题.通过对张载哲学中太虚、神、气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讨论,张载对价值作安顿的思想线索是:"太虚"虽只是"气",但其品格乃乾健不息,至诚无妄,故能使万物生生不息.但人秉气有偏,故圣人
须与天下人同忧,即所谓"天人交相胜".
【总页数】5页(P31-34,39)
【作者】罗久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4
【相关文献】
1.气论与工夫:张载哲学的根基与实践——读陈政扬博士《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J], 史莉琴;肖发荣
2.再论张载哲学中"太虚"与"气"的关系 [J], 王海成
3.太虚与气——张载太虚本体论思想管窥 [J], 刘晨;周桂英
4.张载"太虚即气"哲学思想研究 [J], 管春花
5.张载“气本论”对儒家价值的安顿 [J], 张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二)

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二)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考研系所简介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始建于1912年,初名“哲学门”,1914年起正式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标志着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开端,迄今已培养近万名毕业生。
蔡元培、胡适、熊十力、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张颐、陈康、贺麟、沈有鼎、郑昕、洪谦、熊伟、冯定、张岱年、任继愈、朱伯崑等学术大师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经过百年的积累与发展,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学科齐全,涵盖哲学门类所有8个二级学科,并于1995年成立国内第一个宗教学系。
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
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等4个学科被确立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07年,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被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哲学专业、宗教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等3个本科专业方向,现为一级学科硕、博士点,并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拥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有《儒藏》编纂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儒学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十余家研究机构。
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一.北大哲学系考研名词解释1.静因之道2.制民之产3.坐忘4.狂举5.罔直蒙酋冥6.见分相分7.人极8.德性所知9.淮南格物说10.四几二.北大哲学系考研简答题1.郭象的“独化论”2.僧肇的“物不迁论”3.张载的“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思想4.朱陆之辩的核心思想三.北大哲学系考研论述题试比较罗钦顺、王廷相、方以智、王夫之的气论思想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分为很多种,有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有政治思想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载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哲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种思想理论,第一种是“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理学思想,弥补了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的不足,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本体论哲学。
张载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他的“气一元论”与佛老唯心理论相对立。
张载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气”这个概念的人。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天”,就是宇宙空间。
第二种是“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在张载看来,任何由气构成的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
事物内部的的对立为“两”,内部的统一则为“一”。
用张载的原话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强调“两”和“一”的互相依存、联系,反对将两者分开来。
第三种是人性论,之前已经具体介绍过了。
第四种是道德论。
张载的道德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过程应该划分为学者、贤人、圣人三个阶段。
第五种是“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思想,这也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字子厚,1020年出生在凤翔郿县横渠镇,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眉县。
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载尊称为张子,封先贤,世称横渠先生,在奉祀孔庙西庑中排名第38位。
他的著名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为“横渠四句”,在历代流传。
《张载政治思想概论》的作者并不是张载,而是李焦。
这本书是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在宋明新儒家学中,张载的学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后代对张载的政治思想有一些谛解。
这本《张载政治思想概论》就是通过文献的研究、历史的分析和史实的结合,还有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而对张载的政治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系统并且深入的剖析。
论张载“气本体”的哲学思想

[VIP专享]中国哲学史2修改版
![[VIP专享]中国哲学史2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e0ebb64b35eefdc8d333c1.png)
第二章从太极到太虚周敦颐和邵雍是后来概括为“北宋五子”的北宋理学群体中最早的两位代表。
他们两位之间,虽未见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和学术上的相互切磋借鉴,但他们都以《周易》和易学为其创建理论、吸纳各家的立足点。
周敦颐可谓宋儒义理派易学哲学的始祖,邵雍则无疑是宋代象数派易学的真正奠基人。
义理与象数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对太极范畴的注重便是周敦颐和邵雍学术共有的特点。
张载的哲学以太虚之气为本,故被概括为气学。
张载气学是北宋理学中第一个成规模的学派。
但在张载之后,气学一派长期不振,以致张载哲学本身在宋末以后都被划入了程朱学派的序列,构成为濂、洛、关、闽的正统“道学”中的一个环节。
直至明代中叶气学复兴,这一情况才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第一节周敦颐的太极人极论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晚年筑室庐山之麓,名濂溪书堂,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由他创立学派遂称濂学。
周敦颐的主要著作是《太极图说》和《通书》。
一、无极而太极“无极而太极”是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太极图》(见右下图)中首见的文字。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对《太极图》的解说.作为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全文(含标点)不过300余字,但在后来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长期的争论。
其文曰: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纲领及其对气论的定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而气论则是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下面我们将分析张载的理学纲领以及他对气论的定位。
张载的理学纲领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三个方面。
心学是张载理学的核心,其主要观点是“性即是心”。
“性”是指宇宙万物本性,同时也是人的本性。
“心”则是人的心灵活动的总称。
张载认为,人的心和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要实现人的性命和谐,就必须要求人的心和性保持一致。
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格物致知是张载对于知识获取的一种方法。
他主张要通过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从中得出知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后世的重视和借鉴。
致良知是张载理学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追求至善至美,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实现这一完美状态的方法就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世界,并且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修身养性的具体行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张载理学的纲领。
张载对气论的定位也是他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气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主要指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张载在承袭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贯穿宇宙的基本要素。
他主张以气论万物,以气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变化。
他还提出了“气质”和“气象”两个概念。
“气质”是指物体固有的气的本质,而“气象”则是指气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
在张载看来,“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气。
他认为,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的思考、动植物的生长、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通过对气的认识,可以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张载还提出了“气、质、力、形”的理论。
中哲史试题-论述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张载“气本论”对儒家价值的安顿

张载“气本论”对儒家价值的安顿张红【摘要】张载哲学如何从气本论来安顿儒家的价值,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但是安顿儒家价值正是张载哲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其一,通过气本论实现对现象世界价值的肯定,体现儒家不弃人伦的立场;其二,通过气本论建立万物一体之仁。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3页(P72-73)【关键词】气本论;仁;现世价值;万物一体【作者】张红【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4张载哲学如何从气本论来安顿儒家的价值,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陈来教授曾说:“由太虚(气)之性如何转而为仁义礼智(理),并不是没有困难。
这也是二程提出理一元论来的原因。
”①的确,张载著作中虽然也有多处论仁,但几乎不见直接与气论相关联之处。
但是并不表示他的气本论哲学与儒家价值不相关,恰恰相反,他对儒家价值的安顿,正是体现在其天道性命贯通思想之中,或者说正是其天道性命贯通思想的根本目的所在。
一、对现象世界价值的肯定张载著《正蒙》从既有天地说起,从未推论到天地未生之前②,这亦是《正蒙》“参两”架构所以成立的起点。
张载言:“地,物也;天,神也。
物无踰神之理,顾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尔。
”③天地关系是“有地斯有天”,天对地并没有先在性,意味着天地始终并存,太虚与有形事物始终共在,从来就没有一个绝对无有的太虚世界。
地对天的关系,是张载所强调的“无两亦无一”命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在逻辑层面还是在实然层面,天都不先于地而存在,反之,地亦不可能先于天而存在,“有地斯有天”的表达意在强调天与地共在的依存关系。
此命题在“参两”的天地架构与天的“两一”架构中,以“一”不能“无两”、“天”不能离“地”的阐述,肯定了现象界及其中一切有形事物的存在意义。
在张载看来,现象界的一切事物虽然是客感客形,聚则为物,散则归于太虚,皆是“神化之糟粕”,然而不能因为客形的暂居性质和糟粕的陈迹意味,就否定有形事物的真实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
2014-5-27
性而天矣。(同上)
23
张载主张通过学习以变化气质。他说: 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 天所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不 免乎蔽之戕之者,未之学也。(《正蒙 · 诚 明》)
性犹有气之恶者为病,气又有习以害之,
此所以要鞭辟至于齐,强学以胜其气习。 (《张子语录》下)
32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德性所知”呢? 张载说: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能天人合
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正蒙· 乾称》) 须知自诚明与自明诚者有异。自诚明者, 先尽性以至于穷理也,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 至穷理;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
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
2014-5-27 33
2014-5-27
26
四、“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2014-5-27
27
张载把人的认知方式分为两类:一是“见 闻之知”,二是“德性所知”。就“见闻之知” 而言,张载说: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
感!(《张子语录》上)
若以闻见为心,则止是感得所闻见。亦有
不闻不见自然静生感者,亦缘自昔闻见,无有 勿事空感者。(同上)
2014-5-27 7
张载提出的“太虚即气”命题,解决了哲 学上的“有无”之辩。他说: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
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
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 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 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此 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
故能合。天地生 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 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其散无数,故神之应 也无数。虽无穷,其实湛然;虽无数,其实一
而已。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
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形聚为物,形溃反 原。(同上)
2014-5-27 17
2014-5-27
11
所谓“ 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 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 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 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 雪霜,万品之流行,山川之融结,糟粕 煨烬,无非教也。(同上)
2014-5-27
12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 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 天地之大义。(同上)
七政之性殊也。(《正蒙· 参两》)
2014-5-27 9
二、“由气化有道之名”的太和理念
2014-5-27
10
张载在提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同
时,进一步阐述了“气化”的过程。他说: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
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 而然也。(《正蒙·太和》)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
即气,则无无。„„„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
2014-5-27
非穷理之学也。(同上)
6
至于无形之太虚与有形之物的差别,张载
说:
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 象,不失吾常。(《正蒙·太和》)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 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 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同上)
第二章 张载与气本论哲学的日趋完善
2014-5-27
1
张载为学,志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
录拾遗》),可谓高远;“终日危坐一室,左
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
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
亦未尝须臾忘也”(《宋史· 张载传》),可谓 尽力。主要的哲学著作有:《正蒙》、《横渠易 说》、《经学理窟》和《张子语录》等,后人 编为《张子全书》。
2014-5-27
21
在张载的《正蒙》里有不少关于“性”的 解释;不过,他并不是孤立来谈“性”的问题:
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正蒙·乾称》)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
非尽性也。(同上)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正蒙·诚明》)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
2014-5-27 28
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要他。耳 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 若不闻不见又何验?(同上)
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 有受,由内外之合也。(《正蒙·大 心》)
2014-5-27
29
张载也看到耳目闻见的局限,他说:
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
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所以欲尽其心也。 (《张子语录》下) 天之明莫大于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几 万里之高也;天之声莫大于雷霆,故有耳属之,
2014-5-27 24
关于心,张载认为,心是总括“性” 与“知觉”而得的名称。他说:
有无一,内外和(自注:庸圣同), 此人心之所自来也。”(《正蒙 · 乾称》)
2014-5-27
25
张载还明确提出“心统性情”的命 题。他说:
心统性情者也。有形则有体,有性 则有情。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 于色,以类而应也。(《性理拾遗》)
2014-5-27 5
张载不仅把可摹写的一切看作是“有”和 “象”,看作是“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他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
他说: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 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 从来,则深于《易》者也。(《正蒙· 太和》)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
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正蒙 · 太
2014-5-27
和》)
8
此外,张载还把“虚空即气”、“太虚即 气”的观点运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比如,在天 文学的宇宙结构研究中,他说:
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此天
地之常体也。恒星不动,纯系乎天,与浮阳运
旋而不穷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
者也。地在气中,虽顺天左旋,其所系辰象随 之,稍迟则反移徙而右尔,间有缓速不齐者,
莫知其几万里之远也;天之不御莫大于太虚,
故必知廓之,莫究其极也。人病其以耳目见闻
累其心而不务尽其心。(《正蒙· 大心》)
2014-5-27 30
为了揭示“知”的本质,张载把“德性所 知”与“见闻之知”做了区别。他说: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 (《经学理窟·义理》) 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4
事物发生与组合问题上的认识,张载最受
人关注的是关于“气”的思想。张载认为,世 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他说: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 皆气也。……(自注:舍气,有象否?非象, 有意否?)(《正蒙· 乾称》)
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
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 言,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 (《正蒙·神化》)
张载提出尽性与穷理相互结合的方法,从
而知性知天。张载说: 言尽物且未说到穷理,但恐以闻见为心, 则不足以尽心。……以穷理为尽物,则是亦但
据闻见上推类,却闻见安能尽物!今所言尽物,
盖欲尽心耳。(《张子语录》下)
2014-5-27
34
【复习与练习】
1.张载是如何用“虚空即气”的观点将有形与
无形统一起来的? 2.张载的“一物两体”指的是什么? 3.张载是如何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的? 4.张载是如何把“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割裂
2014-5-27
13
至于“气化”的动因,张载认为: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 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 所以参也。(《正蒙· 参两》)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正蒙·太和》)
2014-5-27
14
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阴阳的相互作
用,但最终又都统而为“一”。他说: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 多,其实一物;无非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
张载不仅论及“气化”,而且还把 “气化”过程看作就是“道”。他说:
太和所谓道。 „„ 不如野马 、絪缊 , 不足谓之太和。(《正蒙·太和》)
2014-5-27
18
另外,“太和”不是一种禁止,太和发生 的过程本身就像野马尘土飞扬一样是不断地聚
散变化的。他还说: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 (《正蒙·太和》) 阴阳者,天之气也(自注:亦可谓 道)。……生成复帱,天之道也(自注:亦可 谓理)。……损益盈虚,天之理也(自注:亦
(《正蒙·诚明》)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 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
2014-5-27 31
张载认为一般人的见闻可能成为知性、知
天的桎梏,他说: 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 以见闻桎梏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
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正蒙· 大心》)
2014-5-27
二端而已。(同上)
2014-5-27
15
张载看到了“气化”动因就在于气本身的 “一物两体”,“气化”就是气之阴阳的相互 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张载称之为“感”。他
说:
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 和而解。(《正蒙·太和》)
2014-5-27 16
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
2014-5-27 2
张载(1020—1077)
字子厚 ,祖籍大梁 (今 河南开封),生于长安 (今陕西西安),后侨
寓于凤翔郿县(今陕西 眉县)横渠镇。因其在 横渠镇讲学,学者称为 横渠先生;其弟子多为 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 为“关学”。
201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