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兵制_明朝卫所制和募兵制
明朝的兵役制度

明朝的兵役制度:
明朝的兵役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主要实行过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
在明朝建立初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兵制,军户是世袭的,一朝入伍,终生为兵,父死子替,世代沿袭。
为了维持军队的稳定,明朝还实行了军户制度,将户籍分为三等:民、军、匠。
其中,军户主要是指承担兵役的家族,他们世代沿袭当兵,负责守卫城池和屯田。
然而,在明朝中期,由于军队数量增加,世兵制难以维持,因此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是通过招募士兵来组建军队,这些士兵通常是自愿加入的,并有一定的饷银和月米。
募兵制与世兵制不同,它是非世袭的,士兵在服役期间仍然属于民籍,退役后可以回归平民生活。
除了世兵制和募兵制,明朝还实行过征兵制。
在明朝初年,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曾经征召过士兵。
但是这种征兵制并不是长期的制度。
总的来说,明朝的兵役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明朝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明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文/牧羊文史明朝的军事制度是明朝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卫所制与营兵制。
明朝的营兵制度,与卫所军、募兵有着很大的联系。
在营兵制之前,卫所制度在明朝军事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到明朝中后期,伴随着卫所制度的日渐衰落,卫所军已经不能够承担起保卫明朝的军事重任,随后营兵制悄然而生并且逐渐成为明朝军事的主要力量,从“卫所制”到“营兵制”,明朝完成了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明朝统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卫所制”弊端渐渐显露,已不能满足统治者需求,外加上周边地区发生动乱,东山兵变后“营兵制”悄然而生明朝的军事制度一直是统治者关心的话题,明朝是个君主专制较为突出的朝代,前期的卫所制度一直在明朝军事制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政治的需求及现实需要,卫所制度的弊端渐渐显露,已经不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伴随着卫所制的逐渐衰落,明朝兵力越来越不足,一些北方少数民族趁这个机会,加大了对于明朝国土的入侵力度,而这个时候营兵制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明朝中后期的边防危机,抵御北方蒙古势力的南侵,化解明朝统治中期出现的东南沿海的倭寇危机。
在历史上,东山是属于现在的广东省定州东安县的,当时陈璘是首任东安副总兵,在其刚刚担任地方统领的时候,地方秩序比较稳定,百姓生活安定,但是随后,因为陈璘管理过于严格,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又没有人能够辅佐他,为他出谋划策治理地方。
许多士兵苦不堪言,但是又不敢向陈璘直接表明,时间久了,便有人愤然起义,来势汹汹,不可阻挡,因此东山兵变很快就成为了朝政大臣议论的焦点,陈璘也因为这件事被朝廷革职。
东山兵变的具体原因,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陈璘依仗自己手中权力,克扣军饷,奴役士兵,不体恤百姓,最后士兵忍无可忍,百姓也哀声怨道,终于发起兵变,以黄玉为首的营兵们迎势而起,爆发了起义。
虽然这次兵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廷对周边地区的统治,但是凡事皆有利有弊,正是通过这次兵变,人们开始对明朝的军事制度广泛关注,统治阶级也进行了反思。
明朝军队的卫所军与营兵

明朝军队的卫所军与营兵
明军分为卫所军与营兵是两个系统。
卫所军的官员级别由低到高是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都指挥使,上至五军都督府统辖。
卫所军的卫指挥使以下的官职世袭,都指挥使和五军都督府的官职均不世袭,由世袭官员及武举选授。
卫所军及官属军籍,携带家属,世居一地,不再变动。
营兵即募兵而来,由应急到大规模推行,逐渐成为军队主力。
营兵官员级别由低到高是什长、队长、哨官、把总、守备、游击、参将、副总兵(副将)、总兵,直属兵部(兵部尚书为文官)。
营兵一般不世袭,也不会终身服役(由卫所军转为兵者例外),兵无户籍的规定,军队供应则全部由朝廷提供。
武官的品级如下(品级高于文官,地位低于文官):
小旗为(从七品);总旗为(正七品);百户为正六品;千户为正五品;卫指挥使为正三品;都指挥使为正二品;五军都督府都督正一品。
虽然,小旗和总旗有相应的品级,但未列入武官序列。
把总为正七品;千总为正六品;守备为正五品;游击为从三品;
参将为正三品;副总兵为从二品;总兵最初都是朝廷委派的公候担任,官阶无定制,后来多为正二品武官担任。
卫所军与营兵的武官品级相比较(只是参考,不准确):总兵相当于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从二品)相当于副总兵(副将);卫指挥使相当于参将;卫指挥同知(从三品)相当于游击;千户相当于守备;百户相当于千总;总旗相当于把总。
如果很牵强的与现代体制相比较:总兵相当于军长;副总兵(副将)相当于副军长;参将相当于师长;游击相当于副师长;守备相当于团长;千总相当于营长或连长;把总相当于连长或排长。
明朝卫所制度与私兵制对军队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异同?

明朝卫所制度与私兵制对军队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异同?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不仅仅在现代实用,在古代也同样适用,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论是古代君主为了提高自己的基层统治所做出的努力,还是文武百官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中央想出的对策,其核心依旧是权利两个字。
在明朝为了稳固皇权统治,兵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卫所制变为了私兵制。
由明太祖创立的卫所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中央集权统治,而明朝也同样存在私兵制,私兵制则多数是由个人和家族自助招募训练而形成的私人武装,军队的占有权归私人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央集权统治的最终目的有所冲突,这两个制度都对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所造成的效果却完全不一样。
明太祖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年轻时候打江山吸纳了大量军队,可以说是来者不拒,但是在江山稳固以后,如何养兵却成了一个让朱元璋无比头疼的问题,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其思想却非常的小农主义,如果让朱元璋花一大笔钱去养兵,朱元璋自始而终都觉得太肉疼了,而且当时朱元璋手底下的军队人数数量众多,而且明朝初年战事不断,年年国家都是入不敷出,对于国家财政也是很大的压力,这个时候谋士刘基站了出来,建议朱元璋学习当年的府兵制度,兵农合一,可以有效的减轻国家压力,于是卫所制就顺势而生。
卫所制将军队分为了卫、所两级,每卫有士兵5600人,所是卫的下级单位,所又按人数分为千户所、百户所,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的军事力量相当强悍,全国上下一共拥有326个卫,总人数两百万左右,但其实在这个时候,明朝已经鲜有战事了,但是也得养兵,可是养兵也是一笔不小的钱,于是明朝廷就给每个卫所分派了军用农田,没有战事的时候就让他们按单位来种地,百分之七十的人种田,百分之三十的人训练,然后轮流。
朱元璋对卫所制可以说是寄予厚望,曾十分自傲的说:我养兵百万都不花费百姓一粒米,但是卫所制最后却没有成为朱元璋心目中的美好样子,曾被寄予厚望的卫所制最后却活活拖垮了明朝。
明代军事制度

paxr
军事制度
禁卫军: 京卫指挥使司明代掌拱卫京师,守卫宫禁。分上直卫亲军与非 亲军卫。上直卫亲军有南、北京卫,不隶于五军都督府;非亲军卫 有隶五军都督府与不隶五军都督府之别。设官、品秩均与诸卫相 同。 明朝禁军分为守备京师的京营及卫戍皇城的上直二十六卫亲 军。二十六卫俱称亲军都指挥使司,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 京卫中不属亲军,而又不隶五军都督府的有:武功中卫、武 功左卫、武功右卫(此三卫为军匠,隶属工部管辖)、永清左卫、 永清右卫,彭城卫及长陵等15卫。
paxr
军事制度
营哨制:
明朝后期,卫所军和营哨军的分工也开始划分,卫所 军主要负责驻守,治安,训练新兵和屯田。而营哨军则主 要负责机动作战。因此,卫所军成了正兵,而营哨则是机 动的奇兵。 到了万历时代,为了契合这种分工,卫所军若想参战, 则必须编入营哨建制,同时,卫所的军官只负责士兵训练 和日常管理,不负责指挥作战,而营哨军官除了要负责士 兵的训练,还要负责指挥。编入营哨的卫所军官的编制也 要遵守营哨的编制,因此明朝中后期的主要作战部队都是 营哨军。
图为撷芳主人所绘 明代将校冠服
军事制度
paxr
营哨制: 明代募兵制始于正统年间,和卫所军不同,募兵不世袭,虽然为兵, 但隶属于民籍。服役期满即退伍。最开始,募兵没有像卫所军那样拥有 正式编制,而且往往随着需求扩编或裁员。募兵完全是战斗部队,不像 卫所兵那样需要抽调部分兵员从事屯田人物,募兵的粮食补给,军饷完 全来自国家财政直接支出,不用来自屯田所获,而且饷银也比卫所军和 民壮要高。 到了嘉靖年间,募兵的骑兵与步兵以及车兵开始拥有正式的编制— —营哨制。一般是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 为总,五总为营。每营兵员3000人。这是南方明军的营哨编制,北方稍 有变动,但大体相当,如戚继光的蓟镇陆军编制,十二人为一队,三队 为旗,三旗为局,四局为司,二司为部,三部为营,人数也在3000人左 右。这就是明朝中后期的主要军队编制形式。
明代兵制说明

明代兵制说明现在说到兵制。
明代武功,较之唐代相差并不远。
明太祖平天下,原定有“卫所制度”,其实也就如唐代的府兵制,不过名称不同而已。
大的兵区叫“卫”,小的兵区叫“所”。
明代的卫所,便如唐代的府。
明太祖曾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
”这用什么方法呢?那就是卫所制度了。
当时每一兵区,设在一个府里的叫“所”,连着两个府的叫“卫”。
大约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八人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遇出兵打仗,由朝廷派一个将军,叫作“总兵官”,所带的便是卫所军队。
战事结束,总兵官把兵权交出,军队回归卫所。
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国家不要他赋税。
这种制度还是同府兵制一样。
我们读历史的,读到明朝晚年,总觉得中国太不行。
满洲不过是松花江外一个小部落,中国怎会抵御不住他?我们因这一番愤懑之情,便不免要多责备。
其实我们该晓得,像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国家而垮了台,当然不是简单的一回事。
我们该就历史上切实来理会。
这并不是说文化衰败,道德堕落,政府专制黑暗,几句空洞不着边际的想象话,便能道出其中之因缘。
专就政治讲,每一制度,只要推行到两三百年的,总不免出毛病。
明代大体上已过了两三百年的太平日子,无论当初制度怎么好,也会腐化。
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两三百年的长时间,人们的精神不会始终紧张,维持原状的。
它也会放松一下。
就拿卫所制度说,此制度不算得不好,而且明代也凭此建立了辉赫的武功。
后来国势隆盛,四境太平了,兵卒一生不见打仗,他们的精神当然会松懈。
而且动员打仗,譬如打满洲吧,依照制度,要全国平均分调,不是随便单从某一地方调发的。
这说来并不错。
但结果,云南调五百,四川调一千,他们到北京的路程已相当远。
全国各地的兵卒,几十万人集中到中央,早已是全国骚动了。
而且他们间风俗、习惯、语言、面貌,都是陌生的。
打开武库,里面所藏兵器衣装,不知已是若干年前做好存贮在那里。
拿出来,铁也锈了,缝的线也烂了。
这也不能怪政府,当然不能经常隔三年两年要做二三十万套军装摆在那里让它一次一次霉烂的。
募兵制与卫所制有什么异同

募兵制与卫所制有什么异同募兵制与卫所制都是古代招募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那么你了解募兵制和卫所制有什么异同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募兵制和卫所制的异同,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募兵制与卫所制都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向社会的征集士兵的一种制度,虽然两者的目的相同,即使百姓积极的参军,从而扩大政府的军队。
但是募兵制与卫所制在促使百姓参军时所采取的手段并不相同。
募兵制指的是政府以雇佣的方式招募士兵,其在唐朝的实行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募兵制是由国家进行雇佣的方式招兵,对其待遇是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这不仅减轻了农民沉重的赋税压力,更加节省了府兵来回奔走的物资消耗,对国家的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虽然其存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消极作用,募兵制中士兵更加专业化,成为了一种职业,而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容易形成军阀割据的情形。
卫所制是由明太祖创立的一种军事编制制度,卫所制中的“卫”与“所”分别是指两个等级。
在明代的军事制度中是以卫所制为主体的,它既承接了古代军事运转中的一般方式,同时卫所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编制制度。
随着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断胜利,随后,他又设“最重要的军政机关”即江南的行中书省。
随着朱元璋在不断的胜利,使得他在各地设置了一些包括亲军指挥使司、宿卫军、元帅、千户、上千户、都指挥使、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等一些重大的官职,这便是卫所制的初步形成。
对于募兵制和卫所制,两者存在的朝代不同,所以比没有一定的可比性。
当然不同朝代在使用征兵制度时,也没有好坏之分,只要适合就好。
募兵制的简介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吴起。
到底什么是募兵制呢?在春秋时期,国家征兵只是针对于世家子弟中的男丁。
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这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战争的需要。
于是便开始向普通大众征壮丁,但是这些从普通百姓中征来的壮丁,并没有军饷可拿,甚至于粮食和武器的问题也需要他们自行解决。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要有部队,就要补充兵员,就要征兵,就要有征兵制度。
因此,可以说,兵役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里的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
当时规定,在战争期间,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应征考选而来。
考选条件相当严格。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多万,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汉武帝时,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东汉后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军阀拥兵自重,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世兵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西魏的宇文泰广泛招募各地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又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从而创置了“府兵制”。
府兵只管打仗,不再负担其他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
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
唐初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意思是兵士由军府管,将军由朝廷管。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
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后颁行《垛集令》,“垛集”成为军源的主要征集方式,近似于“世兵”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兵制_明朝卫所制和募兵制
明朝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此制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明朝卫所制和募兵制,希望能帮到你。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
中央设大都督府。
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
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
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
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
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
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
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
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
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明朝兵制分类明朝兵制京军
明朝军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地方军两大部分。
京军为全国卫
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
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
成祖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
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
以后,京军制度累有更易。
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隶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明朝兵制地方军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
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
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
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
明朝兵制卫军
卫军主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置有水师。
官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卫军的武器装备,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冷兵器制作精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雷、各类火炮开始装备部队。
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局,负责铸造火器。
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管所在卫所的兵器修造。
明初,卫军主要来自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军”、元朝和割据势
力投降的“归附军”、因犯罪而被谪发的“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入伍的“垛集军”。
“垛集”原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补充军伍的一种办法,朝廷颁行《垛集令》后成为卫军的主要征集方式。
按《垛集令》的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为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
永乐以后,正户与贴户的壮丁轮流更代为军。
军民严格分籍。
当军之家皆入军籍,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差徭,身份和经济地位都与民户不同。
军户固定承担兵役,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
若军户全家死绝或逃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贴户顶替,称为“勾军”或“清军”。
明朝兵制军制明朝兵制屯田制
卫军实行屯田制度。
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
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十万顷。
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
明朝兵制募兵制
明中期以后,由于大批屯田被豪绅、将校侵占,商屯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弛,军卒生活无着而大批逃亡,卫所制逐渐崩溃。
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京军覆没。
为保卫京师,朝廷派官四出募兵以应急,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
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由招募而来,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
之“俞家军”等。
但是,实行募兵制,养兵耗费大,募兵愈众,国库日绌,于是频繁地向民众勒索,激化了阶级矛盾。
至明末,募集之兵训练废弛,战斗力转弱,并相继逃亡,终于无法挽救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