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

合集下载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意思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意思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意思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那么分封制是怎么解释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分封制的解释的内容,供大家阅览!分封制的意思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

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

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奴隶制度。

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功臣或先代贵族,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 封国”或“ 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分封制的命名张岂之认为:“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

分封制即狭义的封建,但不等同于“封建”。

分封制的宗法制度含义宗法制是以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贵族统治的制度。

目的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继承权力、土地和财产问题)。

分封制的作用和内容

分封制的作用和内容

分封制的作用和内容
1. 分封制啊,那作用可不小呢!就好比一家之主把家里的财产和事务分给各个子女去管理。

周朝不就是通过分封制才扩大了统治范围嘛!各诸侯就像一个个小头目,尽心尽力治理自己的封地。

2. 分封制让权力分散啦,可这也并非坏事呀!想想看,这不就像把一个大蛋糕分给好多人,大家都能尝尝甜头。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相互竞争,也推动了文化和技术的发展呢!
3. 分封制下,诸侯们可自由啦,这不就是给自己弄了个小王国嘛!像齐国、晋国不都发展得有声有色。

但这也会出问题呀,诸侯强大了会不会不把周天子当回事儿了呢?
4. 分封制的内容其实也不复杂嘛,就是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

哎呀,这就好像给每个孩子分一块地去玩耍一样。

诸侯呢,得向天子进贡,这不就跟孝顺父母一个道理嘛!
5. 分封制可不只是分地那么简单哟,它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好比一阵风吹来,有的地方带来温暖,有的地方却带来风暴。

看看那些诸侯国,有的变强了,有的却衰落了,多有意思!
6. 分封制下诸侯能世袭,这多爽呀!就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往下传。

但是这也可能会导致一些诸侯不作为呀,光想着享受现成的,那可不行!
7. 分封制让各地发展有了自主权,这多好呀!就像让百花齐放一样。

但要是太自由了,会不会乱套了呢?这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担心的制度呀!
8. 分封制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呢,它有好处也有坏处。

不能简单地说它好或者不好,得从多个方面来看呀!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披荆斩棘,用不好可能会伤到自己哟!总之,分封制真的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制度呀!。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度,是指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君主将国家的土地划分为一片一片的封地,并将这些封地授予诸侯、官僚和其他有权势或功绩的人物,作为其统治和管理的基础。

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约两千五百年,主要起源于周朝,终结于秦朝。

在分封制度下,君主通过授予封地来回报和奖励臣下的忠诚和贡献,并将他们与自己的权力联系在一起,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封地上,封建者享有继承权、土地经营权、军事权等特权,同时也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如纳贡、提供军队和劳动力等。

封建者与君主形成了类似上下级、主从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者可以自主管理和统治封地内的人民,实行各种制度和政策,享有相对独立的自治权。

在分封制度下,国家的权力高度分散,政治权利被各地的封建者掌握,各个封地形成割据局势,对中央政府的管控力减弱。

封建等级制度也导致社会流动性较低,血缘关系和地主阶级的地位成为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

此外,分封制度也存在着世袭现象,封地和封号通常通过世袭的方式传承给封建者的后代,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然而,分封制度也有一些积极的一面。

首先,分封制度为君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官僚的方式。

君主通过授予封地来赏罚臣下,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和动力,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分封制度为封建者提供了一个财富和权力积累的机会,激发了封建者的敬业和进取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分封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相对平衡,有助于避免国家权力过于集中和滥用的问题。

总的来说,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特征,它通过将国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分成一片片的封地,并将其授予一些有权势或功绩的人物,以达到维护君主统治和管理国家的目的。

尽管分封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它也为君主和封建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分封制度的延续和变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分封制的特点与意义

分封制的特点与意义

分封制的特点与意义分封制,又称为封建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特点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手中,而地方政权则由君主分封给予贵族或将领。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分封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央集权:分封制的核心是国家权力集中于君主,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君主根据自己的意愿,将地方政权分封给贵族或将领,但这些贵族或将领的权力只是来自于君主的授权,可以被君主随时收回。

2. 封地制度:分封制的基本单位是封地,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贵族或将领作为封地,以作为其政治和经济基础。

封地的大小和等级不同,决定了贵族或将领的地位和权力大小。

3. 世袭制度:在分封制下,封地一般是世袭的,即贵族或将领可以将封地传给子孙后代。

这种世袭制度有利于维持贵族或将领的地位和势力,但也可能导致封地逐渐分散,权力削弱。

4. 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制下的封建贵族或将领存在明确的等级关系,较高等级的贵族或将领享有更多的特权和权力。

这种等级制度既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性,也加剧了社会阶级分化和矛盾。

分封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统一:分封制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通过将地方政权分封给贵族或将领,君主可以有效地控制地方,避免地方势力过大而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2. 奖励和激励:分封制可以作为一种奖励和激励措施,以激发贵族或将领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君主通过封地和封号的方式,可以激励贵族或将领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3. 保持社会秩序:分封制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贵族或将领作为地方政权的代表,可以在本地区内维持治安和社会秩序,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4. 传承历史文化: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封建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使得中国的封建文化和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分封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封建制度的等级差异和权力不对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和阶级矛盾。

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分封制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种形式。

其核心是根据地理位置和行政管理需要,将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分为多个封地,由封君统治,并委任其子孙为诸侯。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兴衰,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分封制下,君主将国家划分为多个封地,这些封地有时是以郡县为单位,有时是以较大的地方为单位。

封地的统治者被称为诸侯或封君,他们的权力相对独立,能够自主处理政务并享有一定的治理地区的权力。

故而他们必须向君主效忠并向其纳贡,以确保封地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分封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分封制容易导致封君对君主的排斥,封君有可能将封地发展成自己的独立势力,对君主构成威胁。

同时,由于分封制的实施,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变得复杂,各地的封君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导致君主的统治受到限制,国家运转缺乏一致性。

在中国历史上,分封制曾多次被推行或废除。

周朝是最典型的封建王朝,由于采用了严格的分封制度,导致中央政权逐渐衰落,封君势力逐渐膨胀,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秦朝统一天下后,废除了分封制度,采取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这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随着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三国时期的魏、蜀、吴分封了大量的地方诸侯,并且在更晚的北魏、西晋等王朝中也存在相似的情况。

在总体上,分封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为中国古代政权的巩固和团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然而,由于一些制度弊端和历史原因,导致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兴衰不定,并最终被集权的中央政府所取代。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分封制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体制,也称为封建制度。

它是指国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土地划分为若干个封地,然后授予贵族或者功勋将领作为封国,以此来维持统治和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制度。

分封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当时,国家政权权力不集中,地方诸侯豪强势力膨胀。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国家最高统治者将部分土地封给亲信的贵族或功勋将领,作为他们的封地。

这些封地的所有者负责管理封地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以此来支持最高统治者的统治权威。

这种分封制度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分封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确保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国家最高统治者可以通过将土地封给贵族或功勋将领的方式,让他们成为君主权威的直接代表,并且依靠贵族们的忠诚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整体利益。

其次,分封制也起到了权力分散的作用。

国家君主通过给予封地来奖励和鼓励贵族和功勋将领的努力,同时也将他们固定在封地内,以此来减弱中央政权对地方势力的直接控制,避免地方政权的过度削弱。

此外,分封制也为封建社会提供了一种社会阶层划分的方式,使得社会内部的等级秩序更加稳定。

然而,尽管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首先,分封制造成了国家权力和资源的分割,使得地方势力过大,导致了政权的分裂和一系列内乱。

各封地之间争斗不断,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致使国家内部的统治和治理能力削弱。

其次,分封制也加重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与不平等。

封地制度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功勋将领的手中,剥夺了普通人民的土地权益,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最后,分封制还有可能衍化为贪污腐败的温床,有些封主滥用权力,压榨百姓,给社会带来了种种弊端。

总的来说,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家统一稳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秩序和稳定保障。

分封制相关知识点

分封制相关知识点

分封制相关知识点《说说分封制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分封制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分封制啊,就像是古代的一场大型“分地盘”游戏。

想象一下,古代的老大打下了一大片江山,然后大手一挥:“来来来,这片地给你,那片地给他,你们都给我守好咯!”这就是最开始的分封制模式。

这分封制可有不少好处嘞!首先,它能让老大省点心。

那么大的天下,靠他一个人哪管得过来呀,就把地分给小弟们,让他们帮忙看着。

小弟们有了自己的地盘,也干劲十足,尽心尽力地治理。

而且啊,这也能让国家的各个地方都管理起来,不至于混乱不堪。

分封出去的诸侯们,那就是一个个小国王啊。

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威风凛凛,自己说了算。

不过呢,可别高兴得太早,他们还得对老大负责呢!每年得上供点好东西,有啥事儿也得及时汇报。

但是呢,这分封制也有它的毛病。

时间一长,有些诸侯就开始不老实啦!心想:“我这地盘这么大,干嘛还得听老大的呀!”于是就开始搞小动作,扩充自己的势力。

慢慢地,这些诸侯就变得比老大还厉害,国家不就乱套了嘛。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那就是分封制玩脱了的典型例子。

诸侯们一个个打得不可开交,周天子都管不住咯!然后就出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故事,让人看得是眼花缭乱。

分封制就像是一道菜,一开始吃着挺香,可吃多了也会腻,还可能闹肚子。

不过它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没有它,咱的历史就少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呢!想想看,那些诸侯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呼风唤雨,又要小心应付老大和其他诸侯,多有意思啊!而且分封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像那些诸侯国的名字、故事啥的,都成了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话题。

总之呢,分封制就是历史这个大舞台上的一出好戏。

虽然它有它的优缺点,但它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思考可是不少呢!下次再看到关于分封制的故事,咱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奥秘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分封制也没那么枯燥啦?哈哈!。

分封制名词解释

分封制名词解释

分封制名词解释分封制是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政治制度。

分封制实行封建等级制度,以封王封侯为主要方式,将国家的土地划分为若干个封国和封地,并授予贵族以封爵,使其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分封制的实行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了明确的级别关系,实现国家的分封和分权,对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封建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分封制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这是封建制度的初见雏形,以国家封授之封爵为主要形式,国家的诸侯国数量有限。

而到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随着封国的增多,国家的封爵也更加细化。

秦朝灭亡后,分封制在西汉和东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时期的封爵和封国层次更加庞大,且分封制几乎涵盖了整个国家。

分封制的实行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首先,分封制中的各个封国实行的是家天下的制度,封国的土地和人民都属于封君的家族所有,君权至上。

其次,分封制为贵族提供了相应的利益和地位,贵族可以享受到封爵的荣誉和财富,并且以自己作为封君的身份来统治封地和封国。

再次,封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层级关系,上级封君与下级封君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最后,分封制使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得到了加强,封国的存在使兄弟之间的争夺得到了平衡,同时也为中央政权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手段。

然而,封建制度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封建制度加剧了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人们之间的阶级差距,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封国之间的关系常常会出现割据和争斗,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封国的封爵制度也产生了大量的负担和开支,国家的财政压力加大。

总结来说,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以封王封侯为主要方式,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封国和封地,并让贵族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国家的分封和分权,对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封建统治有重要意义。

然而,分封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差距,并且常因封国之间的争斗而影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封制
第一、何谓“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第二、分封制的起源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

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

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第三、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周族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新型民族,它联合许多方国灭商。

为巩固新建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

一方面承认当时邦国林立的现状,另一方面用分封同姓子弟、异性姻亲的方法来屏卫周王室。

周初的大分封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武王以来殷人复辟的问题,而且把最可靠和最有力量的亲属分封到最要害的地区,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诸侯的义务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
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消极影响:
1.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春秋战国时期。

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2.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第四、西周之后的分封制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努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同姓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

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後分封七个异姓王。

称帝後,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後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上不同程度实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体;各个朝代政权稳定以后,封国与侯国实际成了行政区划体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
第五、明朝的“诸王分封制”
建立历史背景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在洪武九年和十三年对地方和中央管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行中书省的权力,改变了元末外重内轻的格局。

基本解决了皇权、相权、军权的矛盾。

然而,历代地方割据势力给朝廷造成的威胁,尤其是元末河北军阀察罕帖木儿等拥军割据的事实给朱元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为了避免类似历史悲剧的重新上演,朱元璋决心依靠宗室子孙对地方军政官吏加以监督和限制。

他不止一次的说过:“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今储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太祖洪武实录)这样,在朝廷,有皇帝直接掌管,在地方,有宗室子孙协理。

内外相辅,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明王朝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明代诸王分封制的性质
政治方面。

虽然宗室中亲王和郡王均有国号和名义上的封地,但是郡王一地多封的现象在明代十分普遍。

其次明代诸王在封地内的权力较之以前各朝已经大大削弱,而且前后期的权力变化极大。

还有诸王不能干预地方的政务在封地内没有行政权。

经济方面。

明代宗室虽然分封各地,但不能管理地方的财政。

朝廷赐给亲王、郡王的田地,主要是为了弥补其宗禄的不足和作为赡养之资,称为王庄。

总的来说,明代分封的宗室再也不具备土地的领有权或占有权,不能征发徭役赋税,也不再是封国内行政、军事、司法和财政的最高长官,不再享有领民亲政的权力,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着本质区别。

明代宗室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第一时期(洪武朝)诸王握有兵权,坐镇四方,是专制皇权的军事支撑点。

这个时期政策偏重于政治色彩。

第二时期(建文朝到天顺)诸王“护卫之师,渐归君上”,宗禁日臻完善。

政治色彩减弱,而经济色彩减浓。

第三时期(成化到崇祯)宗室作为一个阶层,失去存在的政治意义,没有一点社会责任,
带来的社会影响
诸王典兵。

屡兴叛乱,阻碍了明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浩大的宗禄开支加剧了国家财政危机;宗室凭特权扩张经济势力,严重激化了阶级斗争形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