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沈阳的城市建筑景观的认识

对于沈阳的城市建筑景观的认识
对于沈阳的城市建筑景观的认识

姓名:王连鹏学号:1021051020 班级:建筑学硕士一班

浅析沈阳的城市建筑景观

摘要:作为生活环境,城市以其特有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城市环境的建设不但要能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还要使人在心理和精神上达到平衡和满足。城市景观应是人类理想和精神在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是精神的物质化。

关键词:建筑沈阳景观城市

沈阳,辽宁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中国七大区域中心之一,中国特大城市,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大都市,东北地区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2010年4月,沈阳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沈阳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位于环渤海经济圈(我国第三大经济圈)之内,是环渤海地区与东北地区的重要结合部。

沈阳夜景

近年来沈阳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很快,城市景观和绿地面积每年都有所增长,但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日益凸现,景观系统建设速度落后于城市发展。沈阳市政府面对此问题,提出要大力营造绿色景观空间,创建宜人的城市的目标。绿色空间的营造,需要有科学的规

划。本文立足于沈阳城市各个景观要素,对目前的沈阳城市景观做一个分类分析。把城市建筑景观大概分为建筑及相关景观,道路景观,水景,景观小品,绿地景观五类。

建筑及相关景观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载体,“一座建筑是建筑,两座建筑就是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建筑主要分为两类,即景观建筑和功能建筑。景观建筑包括各类亭、花架以及具有标志性的构筑物等。比如彩电塔。

沈阳彩电塔

功能建筑包括展览性建筑以及各类商业、管理建筑等。比如沈阳市规划馆等等

沈阳市规划馆

下面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景观建筑的作用(功能建筑暂不在本文讨论):

1,满足功能要求

景观建筑首先要满足人在游览过程中对各种使用功能的需求,这是建筑在景观环境中存在的基础。比如彩电塔上的餐厅可以提供餐饮服务等等。

2,点景

小型建筑景观在城市建设上不起主导作用,仅是点缀与陪衬,即所谓“从而不卑,小而不卑,顺其自然,插其空间,取其特色,求其借景”。

3,组织景观空间

景观空间的组织和布局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不同空间形态的序列变化、巧妙的组织,会给人带来美好的境界。各种建筑类型和部件,正是划分、组织景观空间的好方式。

道路景观

道路是景观构成的框架和网络,除了象一般道路一样,具有组织交通、疏导人流的功能之外,深深地烙上了景观的特点,明确景观功能分区,形成景观观赏路线,同时道路本身也具有艺术欣赏性,是景观构成元素之一。所以,城市道路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精神意韵上,都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沈阳浑河边道路景观一景

沈阳道路景观组织有序,在一些城市景观聚集地特别是滨水区与其他城市景观元素组合协调。艺术气息浓厚。比如上图的浑河沿岸道路景观。

绿地景观

沈阳的绿地景观运用各种植物素材,在保护生态的原则下,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质感等自然美,创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艺术与功能空间,并具有一定的意境。植物的种类繁多,地方性强,例如下图的沈阳浑河旁绿地系统。

沈阳浑河旁绿地系统一角

水景

沈阳的水景比较少但在制作上都有独特意味,沈阳青年湖就是以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景观节点,来展现水的各种形态、声音、色泽等。青年湖水的景观特性强烈,具有静止性、

可塑性,可以映射周围景物,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等景观要素组合,创造出生动活泼,有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如下图所示。

沈阳青年湖水景观一角

景观小品

沈阳的景观小品是沈阳景观体系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例如雕塑、座椅、电话亭、邮筒、垃圾桶等;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

景观小品既可以美化环境在某些又可以作为标识在某个区域中占有一定地位。它也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品和设施的设计来表现景观主题,可以引起人们对环境和生态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改良景观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提升整体环境品质。下面是去沈阳科普公园及其周边建筑调研时拍摄的几个小品

青年大街道旁树木规划馆前面广场铺石

规划馆前面水景观科普公园太阳能发电板

沈阳市的城市景观系统建设的研究虽有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缺乏科学的系统理论来解释、指导景观建设,对于城市绿地景观内各成分之间的关联、配置以及如何发挥整体功能等问题尚未有综合深人的研究;沈阳城市建筑景观建设过程任重道远,希望有关人士能在此方面多做贡献。

沈阳居住区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沈阳居住区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摘要】居住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居住区绿地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能美化居住区环境,而且能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沈阳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本文针对沈阳地区的气候条件,论述了沈阳居住区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关键词】沈阳;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 居住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小区里度过的。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能否做好小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直接关系到小区环境的优劣。居住区绿地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点缀园林,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作用。植物配置是营造居住区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 1.居住区植物配置的功能 1.1生态功能 植物配置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广的意义。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配置也要适合时代的需求在配置时要注重视觉效果和生态效益。 改善空气质量。高大树木可以创造出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小区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从而充分发挥树木的造氧功能。同时,树木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质。具有监测功能和抗毒气的树种有樱花、荷花、栾树、垂柳、合欢等。 1.2 美化功能 利用植物材料分隔空间,增加层次,蔽丑陋不雅观之物。美化居住区的面貌。婀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使居住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 1.3 健康功能 绿色植物不仅可以缓解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还可以释放负离子及抗生素,提高人体免疫力。因此,绿色植物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清新的保健型生态绿色空间。 2.居住区植物配置的原则

沈阳城市建筑景观风格特征

沈阳城市建筑景观风格特征 摘要:城市建筑景观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本文介绍了沈阳这座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不同文化和经济影响下形成的建筑景观以不同的方式留存至今,体现在城市建筑景观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同时还反映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 关键字:城市建筑景观文化地域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雅典宪章》里提出“居住、工作、游息、交通”为城市的四大功能,无一不与建筑、街道、广场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建筑造型和景观环境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不断加快,在21世纪的城市建设中,造型现代,外观优美的建筑和景观应运而生。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创造过程,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更具特色,特点突出。建筑是城市的主体,建筑除了满足其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法则,即形式美法则。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造型的美可以对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素质,每一个建筑都会影响其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建筑景观是一个城市整体面貌的代表,体现了该城市自身的技术经济条件,浓缩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环境质量。 沈阳是我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建筑景观不仅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还反映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 1.文化影响下的建筑景观风格 城市的建筑景观是城市的信息源,它贮存了城市的风格。而风格的形成靠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文化积淀是形成沈阳建筑景观特征的重要原因。沈阳市的建筑景观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受不同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 在明王朝灭亡、清政府迁都北京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沈阳一直是清朝的都城。沈阳故宫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景观,沈阳故宫却有着浓郁多姿的满族民族风格和中国东北地方特色。近代沈阳受到殖民者的侵略,沈阳沦为沙俄、日本人的铁路附属地,在城市中遗留下来大量西洋式建筑景观和日本东洋式建筑景观,这些都带有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现代沈阳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建筑思潮及政治的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特点。建国初期,沈阳的建筑设计风格效仿西方古典主义并融合了中国文化,如现东北大学的建筑馆等。20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随着万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万源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城市特色面貌建设平庸无奇,千城一面,似曾相识,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特色危机”已成为现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门话题。 万源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特色风貌的遗失,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面落实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实创新、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森林万源、生态万源、宜居万源目标,高标准开展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万源市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构建以后河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应严格坚持“五项”规划原则:一是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原则。首先要把握城市总体环境风貌、总体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并在总体控制的原则下,突出重点,突出本次规划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通过滨河景观的打造、外围山体景观的保护及营造,城市重要节点的强调来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二是继承、尊重、展望原则。风貌特色规划不仅要继承和延续万源城市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外,而且更应强调万源山地城市的现实情况,尊重万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在继承、延续、创新的同时,还要展望未来,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特色、文化、个性原则。每一个城市都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万源城市的山、水、城、人等主要体现实体,是万源城市魅力的体现,加之文化、历史、风情等是万源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四是生态优先、环境利用原则。万源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是万源城市的鲜明写照。规划在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通过显山、露水、增绿、透脉、弘文、辟场、留廊等手段,打造山、水、城、绿相融的川陕魅力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五是系统规划、动态塑造、弹性实施原则。万源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欠帐较多,所以城市特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只顾眼前利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

大连城市文脉特色分析

大连城市文脉特色分析 4.1.1结构布局 在大连的早期城市规划中,结构布局采用巴洛克的手法,强化形式构图,用城市规划的物质形式来表达殖民者的统治意志和政治理想。巴洛克规划设计的重要手法是布置放射形道路系统,连接城市的广场及其它重要节点。 1899年沙俄进行的大连规划中将大连分为三个区:行政区、欧罗巴区和中国人区。行政区在今胜利桥以北,是沙俄的行政机构所在地;欧罗巴区在今劳动公园以东,铁路以南,包括居住区和商业区两个部分;中国人区在今劳动公园以东。 1899年大连规划对巴黎进行了借鉴,或者说是对巴黎规划进行片段式地模仿。这种借鉴并不仅限于对明星广场本身的模仿。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布局,也与巴黎改造有诸多类似之处。大连以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为城市主轴线,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为核心,在从欧洲市场(今胜利广场附近)到大连港前的半圆形广场(今港湾桥广场)这一主轴线上串联四个主要广场,共同构成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在主轴线以北,从大连站前广场放射出四条道路分别与主轴线上的四个广场相连。此外,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为起点,隔海以大和尚山为对景,向东北方向规划出一条景观林荫道。 4.1.2路网组织 1899年沙俄时代大连市的总体规划,主要指的是行政区和欧罗巴区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的道路骨架形如蛛网,在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心地点形成圆形或半圆形广场之间,以直线干道相联系。每个中心向外辐射若干干道,有多层环形道路将辐射路相连。 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军战胜占领大连,日本殖民者除了坚持完成1899年沙俄大连规划以外,还对大连进行大规模的新区规划建设。日本殖民者曾分别在1910年、1911年、1913年多次追加市区面积。为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满足城市人口“急速膨胀”的实际需求,1919年开始了市区规划和地域规划的编制,与沙俄规划注重城市空间美学秩序有所不同,日踞时期的大连规划采用了方格网规划。这种规划更易于城市土地快速开发,可以更好地帮助殖民者建立有条理的聚居区,同时也可以促进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的现代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仅加入少量放射线和相对独立的广场,以部分延续东部沙俄规划区的空间特征,保持适当的呼应关系。 不同网格交界处的变化—即是城市形态上发生在突变的、可见的网格方向变化,或是城市设计中网格图形的斜向扭转。大连主城区形态独特,东西两个部分先后由俄日规划者设计,东侧为沙俄规划,采用放射同心圆的路网结构,西侧为日本规划,采用方格网结构,两部分并置,形成双心双结构,规模都较

中国城市建筑史

中国城市建筑史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①邑与都:邑并不仅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 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是奴隶主的驻地。 ②邑与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是所有的邑都 有市。 ③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是为了保护君 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④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 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 有的城并没有廓。 ⑤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 不一定全有城墙。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立了一整套城市规划制度体系,称为“营国制度”,这一制度是宗法分封制度在城邑营建上的集中体现,目的是确立天子、都城布局严谨,强化中轴线的引导作用,将象征皇室威仪的主体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轴上。或从此轴线对称布局。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 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 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 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 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Ⅱ影响: 《周礼考工记》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最早、最完整的记载,被视为指导中国都城规划布局建设的经典。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

沈阳树种

北方地区园林植物配置(沈阳) 发布时间:2009-7-22来源:河南园林网作者:[ ] 目前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提高环境质量的诸因素中,搞好园林绿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构成园林绿化的主要材料是园林植物,其主体是树木。作为一个城市,当然是园林树木品种越多,越能构成丰富多采的园林空间。但是由于地域、气候、科技、经济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园林树木品种的利用也受到了限制,已经应用的树木品种也不可能都非常理想。那么,对城市现存的树木品种制定一个标准进行选择,进而对园林树木品种进行科学应用,这对于发展生物多样性,建立起稳定的树木结构,形成地方特色和风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辽宁沈阳市为例,谈谈园林树种选择、应用的实际情况,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教。 沈阳地区的植被区划上属于我国东部华北暖温带夏绿落叶阔叶林区的北缘,地处东北、华北、内蒙古植物区系交汇的过渡性地带,植被的组成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具有多植物区系和广泛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树种应用现状 据调查统计,全市常用的树种有83种,占本地能够生长良好品种的31.6%,其中阔叶乔木应用36种,占本地能够生长良好品种(93种)的38.7%;常绿乔木8种,占本地能够生长良好品种(15种)的53.3%;常绿灌木3种,占本地能够生长良好品种(6种)的50%;落叶灌木41种,占本地能够生长良好品种(149种)的27.5%;藤本4种,占本地能够生长良好品种(10种)的40%。能够在沈阳市区露地栽植的树木品种(包括变种)可达到482种,其中生长良好的品种就有273种,而应用于城市绿化的品种却不足百种。沈阳市目前园林树木品种的应用少而单调,扩大应用品种的范围和潜力是很大的。通过科学的选择,把一些树姿美、抗性强、生长好的树木品种应用到绿化中去,是沈阳市园林设计、施工、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市区绿化质量和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园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实行适地适树和引入外来树种相结合。 由于沈阳市为植物区系过渡地带的特性,决定了市区的园林树木品种只能是适应于北方气候条件下的树木品种。为了扩大种源,积极引入一些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木品种,是增加树木品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树木

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探索

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迅猛推进的城市化带来城市特色缺失的问题,提出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必要性;同时,以柳州的建筑景观设计为例从突出地域性特色的角度对城市风貌特色塑造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践。 关键词:地域性城市特色;塑造;柳州 1、引言 城市风貌特色是城市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与经济因素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积淀而形成的城市既成环境的文化特征。它与诸多因素有关,包括以山水为主导的自然因素、以建筑为主导的人工因素和以生活场景为主导的社会风情因素。城市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因素长期相依相融作用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生活环境,如城市自然山水景观、居住群落形态、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等。这些独特的文化生活对于形成该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形成该城市风貌特色的基质性因素,也是保持人们对该城市记忆的感性对象性要素。作为整体的艺术符号,城市风貌特色呈现给人们的城市艺术形象传达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具有反应某个城市个性化的美学意义。 由于每个城市的变迁都有其特定的缘由,这些缘由往往具有唯一性,这正是规划师寻求、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之源,尤其在创造城市特色时更应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形成新城市景观的同时,努

力挖掘出能传承、弘扬和拓展城市原有风貌特色,并具有个性化和典型文化意义的城市风貌特质,加以培育、提升、强化和放大。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如果被忽视,或因有意地改变某些因素而被淡化和削弱,会使城市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魅力。 2、柳州地域性特征要素 2.1柳州的自然环境 柳州市地处广西盆地中部,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北次高,中部低平。市区三面被丘陵山地所环绕,以岩溶地貌为主。 柳州市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市区河流总长度约为1087km,大小河流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是最大的过境河流。岩溶分布广,普遍发育地下河和泉水,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0.91亿立方米。 2.2柳州的地域文化背景 柳州建制迄今已有2100多年。它是目前已知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代表“柳江人”繁衍生息之地,市郊有多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先秦时,柳江流域为百越民族的西瓯、骆越两大部族杂处之地。秦统一岭南,柳州地属桂林郡,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技术输入柳江流域,以农耕为主体的生产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柳州这个城市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从汉朝至民国的2000多年间,柳州经济文化呈螺旋式的缓慢发展。柳州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再认识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的再认识 王巍付才江薛伟 [摘要]:本文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概念做了说明,并阐述了城市景观风貌特色重要性,提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目标、分区、结构、要素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塑造上有所帮助,在探索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理论上与同行共勉,同时也是对编写〈〈黑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规范〉〉工作的总结。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景观要素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城市景观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为城市景观风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城市景观风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目前在城市规划领域注重土地使用性质、布局结构、开发强度等功能性要求,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问题虽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研究,迫切需要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正确认识及理论的指导,因此,探索城市景

观风貌特色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建构理论框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从2004年起,受省建设厅委托我院完成了《黑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规范》的编制,并于2005年4月通过审核,2005年6月1日在全省颁布实施。这个规范添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此论文也是编者对编写工作的体会与总结。 1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诠释 景观,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自然或人文诸要素共同构成的可引起人们体验和视觉感受的综合景象。城市景观,指在城市范围内由各种符合生态、实用和审美要求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环境的综合景象。风貌,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内涵所显现的外在形象。特色,指事物所表现的个性特征,一般与事物的真、善、美同义。城市风貌特色,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民俗等内涵综合显现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是在对现状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城市基本特色,划定景观风貌特色控制区,对影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要素进行统筹与安排,按照不同时期规划目标确定实施措施,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管理提供据。 2研究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重要性 2.1塑造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迈向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之路10页word

一、景观建筑学发展之历程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中外古代建筑,规划、景园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一人统揽城市规划、建筑、景园,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其成果表现来看,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罗马、威尼斯、北京等城市都是地景、城市、建筑高度一体化的结果。专业的分工只是从工业化以后开始工业化时代城市,出现了三者关系的脱节与分离。在此情形下,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景观建筑学历经百年已发展成一门独立、成熟的综合设计学科,如今景观建筑学应用与设计范围已十分宽广,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专业实践的领域拓展使景观建筑师所需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呈现全面与综合的特点。 我国上一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与美化运动走的路与西方国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路很相似。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生态与人文环境也遭到空前的破坏,而人们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大地景观一体化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我国景观建筑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风景园林专业与从业者知识远不能满足城市急剧发展的要求,各个城市出现的城市美化运动,如广场热、公园热,还是以形式主义占主导地位。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各做各的事。景观建筑学还未形成,景观设计与建设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与表现: ·现象一:总体上说,只能满足城市个别地段的景观空间的改善,未涉及到整个城市景观体系的建构,缺乏规划层面上的系统化、网络化。 ·现象二:局部景观设计与城市原有肌理脱节,缺少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关联。 ·现象三:唯美而缺乏实用性、经济性的景观设计,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如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考虑不够。 ·现象四:考虑当地气候、地域与人文特点的少,场地意识薄弱,设计程式化、大同化现象严重。 ·现象五:城市市政道路桥梁等与城市景观脱节,忽视步行系统的建构。 ·现象六:城市建设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原生环境与人文环境,缺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概念。 ·现象七: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三者工作不密切,出现脱节现象,园林景观设计成为装饰与点缀,或者仅是绿化与美化。 ·现象八:景观设计从业人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与专业实践的广泛性的矛盾,使景园设计未能上升到景观建筑学层次,依然局限于风景规划、园林设计、绿化设计层面。 鉴于以上现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使景观成为我们生活地区的基本结构,而不是城市建设的美化与装饰。整合景园、建筑、规划,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建立密切的联系,使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杨清辉 摘要:在趋同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以城市特色建设推动特色城市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对地域文化、生态资源特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城市风貌特色专项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逐项实施特色建设工作,同时结合管理工作自身的职能,从多个环节予以规划控制和引导,从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特色发展;风貌特色规划;特色建设;规划管理 CONSTRUCTIONG THE CHARACTER OF CITY,THEN BUILDING A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ITY YANG Qinghui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imilarly city developing,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with city character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the key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city plan。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is work mentality,we excavated and packed u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and ecology with the resources of region,then we organizatied and compiled the "City Style Characteristic Special Plan".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is plan,we are implem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work seriatim,then giving guidances in our function unifies the supervisory work own function,All of these study are aim to 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yle characteristic plan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The plan manages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城市特色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以 “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为动力,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塑造城市风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高起点编制规划,构筑城市发展框架。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现象,我们从抓好规划的编制入手来弘扬地域文化、生态特色。2006年,我们邀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汉中市城市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专项规划》(以下简称《风貌特色规划》)。该规划通过系统整合“汉、水、绿”这些一脉相承的特色资源,将汉中城市风貌特色高度概括为“汉之渊源、西北江南”,为建设充盈历史文化灵气和时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指导。 设计人员通过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整合城市景观结构,将城市风貌的基本骨架确定为“三轴、三环、六大特色风貌区”。其中,三个景观主轴线为:南北向以天汉大道为主体形成现代商业办公金融特色风貌轴;东西向以汉江为主体形成现代滨水特色风貌轴,以东关正街和西汉三遗址为主体形成历史文化特色风貌轴。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形成三个风貌特色环路,即体

试论城市景观特色定位_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

试论城市景观特色定位3余柏椿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系教授(武汉,430074) *武汉市科委和建委资助项目(965005205) 修订,形成面向市场的滚动规划体系[2]。 3从“人居”观念出发的人文特色空间结构 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人居环境科学”(ekistics)概念,现已成为建筑、规划、地理等学科关注之热点问题。对城市而言,人居环境包含两方面内容: (1)人居硬环境,即人居物质环境,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之总和,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它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三个主要部分。 (2)人居软环境,即人居社会环境,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时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它虽是一种无形的环境,但居民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并感受其效果。如生活情趣、生活舒适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因此,它更多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内容。 从人居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建设需要出发,我们认为,武汉市人文特色空间结构的塑造应着重处理好以下问题: (1)武汉市城市特色主要不在其人工建筑环境方面,而主要体现在其自然山水环境方面,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城市中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自然山水空 间,特别是“龟蛇相峙,两江交汇”的城市典型空间和“百湖之市”的水网空间。 (2)要逐步建立一定的城市空间秩序,使城市社会生活逐步有序化和规范化。综观世界各国著名城市,其城市布局均有一定的轴线和空间体系,使人们易于认别并独具个性,也易于城市各种功能的组织。因此,武汉市城市空间应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比较明确的城市空间体系。 (3)应结合城市中自然历史文化要素,建立由众多城市广场、公园、街道和园林绿地所组成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愉悦互助的社区公共生活和多样化的公共活动,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良好条件,并保持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城市历史的延续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倡导的“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活动和全市环境创新工程的启动,从人居环境建设出发推动了武汉市人文特色空间结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收稿日期2000-03-30 责任编辑张甘 摘要通过城市景观特色的再认识,提出了有关城市景观特色保护和创造的一个全新概念———城市景观特色定位,并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论述了城市景观特色结构、城市景观特色定位的依据、方法及意境表达。 关键词城市景观特色定位滨江景观 ABSTRACT This p a p er discusses how to define t he characteristic of cit y landsca p e b y g oin g dee p to understand t he characteristic of cit y landsca p e,which is a new conce p t of creation and p rot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of cit y landsca p e.B y anal y sin g t he characteristic of Wuhan river2side landsca p e,t he p a p er discusses t he characteristic st ruct ure of cit y land2 sca p e,t he foundation and met hod of definin g t he characteristic of cit y landsca p e and how to ex p lain t he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 Cit y landsca p e,Definin g characteristic,River2side landsca p e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959(2000)04-0014-04 当今,城市景观意识正随着城市环境意识的提高而逐日提高,欣慰之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个体审美意识下所产生的景观后果———争芳斗艳而成的非芳非艳现象,城市设计学科的复兴正呼唤个体意识者填补其审美意识网格中的空格———群体审美意识:虽然城市景观美离不开个体景观美,但不等于个体景观美的简单叠加,城市景观美是个体景观优化组合的结果。强化群体景观审美意识,探讨个体景观优化组合法则是探讨城市景观特色的必然要求。 一城市景观特色的再认识城市景观特色并非新概念,但也并未在业内达成完全的共识,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和实质。 城市景观特色是一定时空领域内某城市景观(城市地段景观)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相对于其他城市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我们需进一步明确几个问题: 1城市景观特色是一个时空对比效应的概念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城市景观没有比较也就无所谓特色,当然,比较也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内进行比较。 ———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

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帽峰山森林公园古庙、铜锣湾景区内的植物群落采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调查清楚两个景区内的形成植物景观的优势树种、主要伴生植物种类和林分郁闭度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优势树种组成对两个景区内的植物景观进行了分类。从所调查植物景观的珍稀度、典型度、丰富度等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植物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 同时将帽峰山森林公园与石门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质量等级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找出帽峰山森林公园现有植物景观资源与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帽峰山古庙和铜锣湾景区当前的植物景观大致可分为14种类型,主要以阔叶林景观为主,华润楠、中华锥和黎蒴是组成当前两个景区内植物景观的主要优势树种,分布面积大、范围广。 组成两个景区森林植物景观的优势树种株高主要集中分布在5—15m范围内,胸径主要集中分布在20—30cm范围内,高大乔木数量不多。对帽峰山古庙、铜锣湾两个景区植物景观质量等级评价的结果表明当前两个景区内的植物景观质量较好,植物景观质量达到Ⅱ级的共有6种类型,植物景观质量达到Ⅲ级的有7种类型,两个景区植物景观基本上都在Ⅲ级以上,但是都缺乏Ⅰ级优质景观,还有较大的景观升级改造空间。 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天然次生阔叶林的景观质量等级相比人工林的要高。通过分析比较,帽峰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与石门等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组成主要森林植物景观的地带性阔叶林的林分质量、分布面积和树木种类上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缺乏观赏性强、特色比较鲜明的植物景观资源;三是在珍稀植物景观资源的分布种类和群落数量上有差距;

浅谈建筑与城市景观

浅谈建筑与城市景观 在城市建设及城市改造过程中,人们对建筑作品外观和室内设计非常重视,而往往忽略了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协调关系,不少的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特色在消失,城市景观变得杂乱无序。本文就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关系进行浅表的分折与讨论,望能提高城市建设者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的认识,将建筑融入城市景观的大环境中。 一、建筑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城市景观是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古迹、建筑群体以及城市的各项功能设施等物象,还包括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以及人们生活、活动所反映的文化、习俗,精神风貌等。在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城市景观始终不断的更新着,增添着新的内容。现代城市环境具备安全、卫生、便利、舒适等基本物质条件,同时又有着传统文化特色及优美的、有活力的艺术空间。如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等。 城市景观通过各种物象来体现,称之为“要素”。自然物和城市人工建造物都是构成景观的要素。大至自然地形,开阔空间,小至栏栅围墙,小桥坐凳等。在城市景观中,自然物具有自然美,人工建造物具有工艺造型美。如果把单一的要素,如建筑物,道路铺装,街灯,花坛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就能达到空间环境构图的效果。 建筑是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往往因为建筑的历史地位、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艺术造型等,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如北京的天安门、延安的宝塔、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因此,建筑的造型、尺度、比例、风格、色彩等都对城市景观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筑是构成城市轮

廓、空间构图、标志的主体物,城市景观离开建筑将是暗淡无光。 二、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协调发展 1971年《马丘比宪章》中规定:“城市中的每一座建筑及空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中的一个单元。”197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制定的《内罗毕宣言》中指出:“应特别注意对新建筑物制定规章并加以控制,以确保该建筑物能与历史建筑群的空间结构和环境协调一致。”这些公约告诫我们:新建或改建现有建筑时,应尊重现有的城市景观,在现代建筑元素引入时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例:高明市明城镇,镇上有明代建筑文昌塔,东洲书院等古代民族文化建筑群,因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拟建一座大型的,综合性的“商贸城”,关于“商贸城”的风格特色一度成为人们及设计者争议的焦点,有人主张体现现代的建筑风格,但有人提出,建筑应考虑明城的历史、人文景观等因素,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最后,“商贸城”的设计在空间,建筑风格上都以明朝建筑风格为主,浅灰色的外墙主调,浅蓝色的琉璃瓦,古典精致的细部装饰,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明城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景观得以延续和发展。 城市的建筑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每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因其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自己独有特色。如深圳的现代化气息,苏州的江南水乡韵味,青岛的滨海城市风貌等等。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建筑带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的变革。不同的时代建筑,因其功能、风格、材料等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色,有鲜明的个性。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非提倡建筑盲目“复古“,是要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突出个性,不断地给城市增添新的风景点。例如:贝聿铭先生的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面对建于16世纪的古典式建筑,贝先生没有采用仿古式的折衷主义形式,而是采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金字塔。金字塔的现代气息给建筑增添了新的生机,这无疑是创新的体现,同时,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城市印象(特色) 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性格、底蕴、格局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通过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而城市风格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它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城市风格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特色表现。城市风貌特色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学术流派问题,而且是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意义。 我县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盖新楼、修马路,互助县城变样了、变大了、变绿了,可是,随着城市建设空前发展。同时暴露出很多美中不足的缺憾,如互助的味道没有了,即特色不再明显,除了它自身的地理环境有特色外,大多数新建的建筑可以放到省内任何一个县城都合适,而我们城市的新定位是“具有地域民族特色,高原田园风光的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所以说,一个城市的风格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塑造城市的特

色是城建工作的生命。下面,我就如何打造和提升我县城市风貌和风格作一研讨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塑造我县城市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塑造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塑造城市特色。(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城市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形成鲜明而永恒的城市特色。我县有着“三山三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要充分尊重、顺应、利用所处地理环境优势,着力构建“城在山中、市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围绕三河形成主要XX生态景观轴和围绕地块片区特色形成历史老城、山水新城、城南休闲度假、城西民俗旅游、三河交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风貌区及城市多点景观节点的“六轴、六区、多点”的城市风貌系统。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我县是以土族为主的1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基础。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土族文化所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与本节课的设计是围绕构建生活化的知识结构为主。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以活动探究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化设计为主,给学生带来感官刺激,同时通过较好的情景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内容为湘教版选修Ⅳ第二章第二节《城市空间形态和分布特征》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首先介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这个概念是在必修Ⅱ中城市空间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教材内容的递进关系。在介绍完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之后,指出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有平面形态(包括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和立体形态两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对平面形态进行主要介绍。先是集中形态,以图2-16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布局的感性认识。通过图2-17、2-18在对简单集中与复杂集中进行直观的展示,以便学生能对两种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教材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城市分散形态的概念,分为一城一区形态、分散成组形态、城镇组群形态、串珠状形态四种,并配以图2-19 2-20 2-21 2-22四种形态的布局模式图,同时还设计了四个思考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土温转换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多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关于城市的景观特色,教材通过对图2-23“欧洲古老城市景观”和图2-24“美国现代城市景观”,从城市建筑、风格、历史以及交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领会城市景观特色的内涵。接着,教材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现代理念高度,进一步指出,城市的发展应因地制宜,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城市氛围。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基本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在高一必修Ⅰ第四章、必修Ⅱ第二章中对城市形态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隘性,对这类知识的认识比较抽象,缺乏系统的知识梳理,特别是对案例的分析与对问题的解决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含义和类型,学会云哟感省事布局形态图,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提高图象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 2、能够抓住关键要素对比与描述城市的景观特色,透过景观特色了解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收集到的学生熟悉的有关城市资料和教材提供的“阅读”和“活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