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思想中的理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

摘 要 :社会 理想 是人们 对社会 发展 美好前 景 的构想 。孔子 虽未直 接提 出 自己的社会 理想 ,但 从集 中体现 孔子 思想 的《 论语》 中,可 以推 测 出孔 子对 理想社 会的 大致构 想。本 文通 过分析 《 论语 》 ,认 为 “ 和 而有序 “ 均无贫 “ 安无倾 的礼法 等级 社会 即是孔子所追 求 的理 想社会 。 关键词 : 论语 》 ;孔 子 ;社会理 想
孔子 所处 的春秋 末期 是社会 大变 革时 代 。面 对 “ 礼乐 征 伐 自诸侯 出 ” 、“ 陪 臣执 国命 ”的混乱 社会 局面 ,他 试 图 通 过实 施 自己的主 张,建 立一个 像 “ 三代 ”那样 的理 想 的 社会。
一
的秩序 需要 由一 定 的阶级性 来维 护 。但 同时 他又认 为社 会 的财 富不应 该 由统治 阶级大 量 占有 ,反 对 因贫富 悬殊而 加
孔子设想如果社会财富能够合理分配统治阶级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去剥夺其他阶层的财富被统治阶层的人也不会过于贫困也就不会觊觎更多的财富和地位人最新精选范文公文分享欢迎观看最新精选范文分享谢谢观看们都能过着相对富足安逸的生活继而实现社会的均无贫
扒 才
Hale Waihona Puke 从 《 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
陈斯瑶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剧社 会 矛盾 , 并提 出 “ 均 无 贫 ” 的理 想 ,“ 不 患 贫而 患 不 均 ”(《 论语 ・ 季 氏 》) 。“ 均 ’不 是指 每个 社 会成 员都 分 孔 子 的理 想 社 会 得或 占有相 同 的财富 ,而是 说诸 侯之 国和大 夫之 家其领 地 孔 子的种 种治 国思想 ,最 终的 目的是 建立一 个理 想状 大小 、人 口众寡 必须 和身份 相符 ,该有 多少 土地就 有多 少 态 的社 会 。通 过分 析 《 论 语》 我们可 以勾 勒 出一 个孔 子理 土地 ,不 许超 过 , 即是 ‘ 均’ 。 ”[ 朱 熹注 “ 均 ,谓 各 想的社会 图景 。 得其 分 ”(《 论语 集注 》) 是 非常准 确 的。他 极其厌 恶和 反 ( 一 )天下为公 的大 同社会 感贪 得无 厌、 只知搜 刮百 姓 的统 治者 。统治 阶层 如果一 味 “ 大 同 ”是 孔子 的最高社 会理 想。 《 礼记 》中 的 《 礼运 》 聚敛 社会 财富 ,社会 财富 分配不 均 ,必然 导致贫 富 的两 极 篇通 过 孔 子 之 口提 出 了天 下大 同的 理 想 :“ 大道 之 行 也 , 严重 分化 ,最 终 引发 社会 动乱 。孔子 设想 ,如果 社会 财富 天下 为 公… …是 谓大 同。 ”关 于这 一 段 “ 大 同社会 ”的文 能够 合理 分配 ,统治 阶级 不利用 自己手 中的权势 去剥 夺其 字,很 多人 认为 只 是假托 孔子 提 出 的 , 但 这 些描 写大 同之 他 阶层 的财富 ,被统 治阶 层 的人 也不 会过 于贫 困, 也就 不 世的语 句都 可 以从 《 论语 》孔 子 的言论 中找到 原型 , 即便 会觊 觎更 多 的财 富和 地位 ,人们 都能 过着相 对 富足 、安逸 “ 大 同 ”不是 出 自孔子 之 口, 也与 孔子 的社会 理 想脱 不 了 的生 活 ,继而实 现社会 的 “ 均 无贫 ” 。 关系 。 “‘ 大 同 是 ‘ 天 下为公 ’的社会 ,财产 公有 ,公平 春秋 末期 王权衰 微 ,不仅很 多诸 侯 国内部政 局动 荡不 公正 ;贤人 当政 ,人 民有 道德 ,社 会和 睦 。 ”[ 】 ( P 3 3 7 ) “ 大 安 ,各个 诸侯 国之 间也纷 争不 断 。根 据 《 春 秋左 氏传 》 的 同 ”是 根据 远古 时期 的传说 ,再加 上 自己 的想 象而 描绘 出 记 录 , 公 元前 7 2 2 年 到前 4 5 3年 间 发生 大 大 小小 的战 争 来 的一 幅 原 始社 会 的 图景 ,可 以说 是 孔 子 最高 的社 会理 多 达 4 9 2 次 。孔 子 对 于 与 军 事有 关 的话 题 常 常 是采 用 回 想 。《 论 语 》 中 虽然 未直 接提 出 “ 大 同 ”思想 ,但 是 从孔 避 的态 度 。“ 俎 豆之 事 ,则 尝 闻之 矣 ;军旅 之 事 ,未 之 学 子对 尧舜 禹的高度 评价 可 以看 出,他对 那样 的社会 的极度 也 。 ”(《 论语 ・ 卫 灵 公 》学识 渊博 孔 子说 自己不懂 军旅 之 向往 。而 尧 舜 禹的时 代 正是 一个 实 行禅 让 制 ,天 下大 同、 事 ,其实 是一 种厌 战 的表 现 。面对着 连 年不 断的战 争 ,见 天下为 公的 时代 。 证 了子弑 父 、臣弑 君 、大 国吞 并小 国、 小国灭 亡 的社会现 ( 二 )天下 为私的礼 法等级社会 实 , 目睹 了因战乱 而家破 人 亡、妻 离子 散的社 会惨 状 ,孔 当孔子 认识 到天 下为公 的大 同社会 几乎 是不可 能 实现 子 流露 出 了对 战争 、动乱 深深 的厌倦 之情 ,他 渴望 建立 一 了,就 退而 求其 次 ,主 张建 立一 个 “ 天子 一 诸侯 一大 夫 ” 个 内部 政 局稳 定, 社会 运 行 有 秩 序 , 民心 统 一, 没有 动 由上 而下 、秩序 井然 的礼法 社会 。用 《 论语 》 中的话来 说 乱 , 百姓 生 活 安 定 ,外 无 战 争 ,没 有 倾 覆 、分 裂 危 险 的 就是 “ 和而 有序 ”“ 均无贫 ”“ 安无倾 ” 。 “ 安无倾 ”的社会 。 “ 和 ”是 儒 家 重 要 的价值 原 则 , 也是 儒 家 政 治 的至 高 二 、实 现 孔子 理 想 社 会 的方 法 的 理 想 。孔 子 认 为 自己所 处 的是 “ 礼崩 乐坏 ” 、“ 天 下 无 在 《 论 语 》 中 ,孔 子 也提 出 了实 现 他 社 会 理 想 的 方 道 ”的 时代 , 显著 特 征 就 是 大量 “ 僭 越 礼 制 ”现 象 的出 法 。他对 统治 阶 级提 出了很 高的要 求 ,也就 是所谓 的 “ 内 现 。“ 先 秦 人 所 谓 礼 包 括 奴 隶 主 阶 级 的统 治 原 则、 政 治 圣 外王 ”之说 ,通过 内心修 养 ,对 外实 现王道 。 制 度 、社 会 制 度 、社 会秩 序 以及 他 们 的生 活 方 式 ,概 括 ( 一 )强调 统治阶级 的 “ 德 治”与 “ 修 己 地 说 ,礼 就 是奴 隶 社 会包 括 意 识 形 态在 内的 整 个上 层 建 孔 子主 张用 “ 德 ”来治 理 国家 , 以为政 者的道 德修 养 筑 ”口 】 ( 6 】 《 论语 》里记 录 了很 多 “ 越礼 ”的事例 。针 对礼 和 人格 魅力 来得 到众人 的拥 护 。但 他也 不主 张完全 抛弃 刑 制 被 屡 屡 践踏 , 天 下无 道 、无 序 的 社会 现 实 , 孔子 提 出 法 ,而 是把 道德 教化放在 更 重要 的位置 上 ,因为道 德 比刑 “ 和 ” 的 理论 , 认 为 万 事 万 物 都 应 该 以 “ 和为 贵 ”(《 论 法 更 容 易得 民心。“ 在 刑 治与 德治 中孔 子首 选德 治 ,是 因 语・ 学 而 》) ,他 将 “ 和 ”作为 处 理 各种 社 会 关 系 的 总原 为他 认 为 ‘ 德 ’能治 本 ,而 ‘ 刑 ’仅 治表 。 ”【 4 】 ( ) ‘ ‘ 刑治 ” 则 , 意图通 过 各种 途 径 ,缓和 或 消减 社会 中的种 种矛 盾 , 只 能用 来辅 助 “ 德治 ” 。毕竟 政 令、刑 法 的手 段 都 只能 是 使 社会环 境达到 “ 和而 有序无 争 ”的状态 。 起 暂 时的作 用 ,比起他 律 、强制 、暴力 的手 段 ,道 德 的引 无 论 是 哪个 时代 , 只要 存 在 阶 级 ,社 会 财 富就 必然 导和 约束 却可 以使人产 生羞 耻心 ,从而 自觉 服从 管理 ,遵 分配不 均 。孔 子并 不主 张完全 取消 阶级性 ,反 而认为 社会 守各 种 社 会 规 范 ,产 生长 久 的作 用 。而 统 治 阶级 作 为 社
对论语中思想的总结

对论语中思想的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对话的集合,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
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伦理、教育、礼仪、宗教等方面的思想。
下面对《论语》中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论语》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伦理的准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身作则,遵循仁义道德的原则,关心他人,和睦相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强调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其次,《论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他提出了“五种训”:文、行、忠、信、敬。
文是指学习和传承经典的重要性,行是指讲究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忠是指忠诚和尽心尽力的重要性,信是指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敬是指尊敬和恭敬的重要性。
孔子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对传统知识进行反思和传承,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和智慧。
第三,《论语》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仪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他主张要讲究仪容仪表,注重礼仪规范,推崇“礼以达和”的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照顾和谦和相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孔子还倡导了“君子不器”的思想,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品德修养,而不是只追求权力和地位。
第四,《论语》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他主张要尊敬父母,孝顺长辈,以实现家庭和谐。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爱人”的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的利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论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于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他强调一个人应该要有礼貌、正直、勇敢、坚持等美德,以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喻于义”的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以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
《论语》主要思想观点

《论语》主要思想观点•《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含: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与标准,也反应他的哲学观点,对于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是有教无类,爱人既为仁的实质与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展到泛众。
义义:原指"宜",即行动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动的道德原则。
礼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和伦理范畴。
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生活准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育起了重要作用,但跟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愈来愈成为约束人们思想、行动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智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晓得、了解、见解、知识、聪慧、智慧等。
内涵主要触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觉得,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首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与行动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誉,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觉得忠乃表现于和人交往中的虔诚老实。
孝孝:孔子觉得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但限于对于爸妈的供养,而应侧重对于爸妈与尊长的尊敬,觉得如缺少孝敬之心,供养爸妈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觉得爸妈可能有差错,儿女应当婉言规劝,力求其矫正,并不是对于爸妈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恰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篇_心得体会范文_

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篇《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关于它的得名历来多以为是因根据“论”的“论纂”之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篇,供你参考!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篇篇1有一次孔子说想搬到九夷、也就是东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住。
有的劝他说:“陋,如之何?”那么一个简陋的地方,怎么好住呢?孔子却淡淡地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君子有天下使命,不管这个地方是奢华的还是简陋的,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而已;第二个角度,就是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能量,他可以使得周边熠熠生辉,繁华似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大家都熟悉,在这样短短一篇铭里面,他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的朴素居住环境的这种判读全都呈现出来了。
他说,我们居住的这种物质环境可能无法改变,也无须苛求,你周边来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环境,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你和朋友之间谈论的是共同的志向和共同的寄托,大家有共同的理想,那么这种居住条件的简陋就一点都不重要了。
所以,理想之道是什么?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其实我们真正读懂了《侍坐篇》,看到了“吾与点也”这句喟叹,知道这样一位万世师表的圣人,心中对于那种“浴乎沂,风乎舞雩”,在“莫(暮)春”时节“咏而归”的生活方式心存向往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种阐述跟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是如出一辙的。
也就是说,所有古圣先贤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
我们都想要一生建立一个大的坐标,对于前方的远景找到一个起点。
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们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去到自然中的鼓励,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隙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那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论语中的人生理想

9. 孔子的誓言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 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 雍也篇》)
孔子应邀与南子相见,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孔子发
誓说:“我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让天来厌弃我吧!
让天来厌弃我吧!”
我的理解:
像孔子这样一位明白事理,并且言行都有分寸的 人,应该是不会轻易发誓的。
同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负责调和阴阳; 老子:将其概括为“无”与“有”两个概念; 孔子:觉得天理人道太过奥妙,所以有不谈“怪力乱神”之说。
所以说孔子是圣德与智慧的配合,以灵活的智慧把握适当的时机, 犹如一首完美的乐曲。 《阴符经》里说:“了然了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领悟了万物一 体的规律,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自然物我同一,此刻天地之间, 人世之内,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统统藏于胸臆,任我主宰。
我的理解:
这里的“畏”就是“敬”,一个人有所畏才有所成。 天命就是天道,是人力不可扭转的规律,故需敬之;小 人就是芸芸小民,他们可以载舟覆舟,也须敬;圣人就 是古代先贤先哲,他们的思想永放光芒,更需敬之。其 实除了这些,人应该敬畏的东西还有许多,敬畏那些对 我们有恩的一切事物,自然、父母、亲朋、老师、规则、 法律……敬畏让我们谦恭,敬畏让我们心胸博大。 …… 但“敬畏“的本身并不是一条限制人的规则,不是 要人们去墨守成规,它是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即使想 突破圣人之言,制度创新,也要对以前的成果抱有敬畏 之心,彻底的否定,纯粹的破坏,都是鲁莽的。
(《论语· 子罕篇》)
孔子经过宋国时,宋国将军桓魋因为曾被他批评而怀恨在心,想要 加害于他。孔子说:“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又能对我怎么样 呢?”孔子深信自己秉承天命,进德修业,所言所行无不光明坦荡,实 在没有必要担心生命的安全。稍后孔子还是离开了宋国,桓魋竟把孔子 讲学时遮阴的大树给砍掉,以示泄愤。 另外一次,是孔子在匡国时,群众误以为他是阳虎,就将他与学生 们团团包围。孔子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传统不都在我这里吗? 天如果要废弃这种文化,后代的人就不会有机会学习这种文化,天如果 还不要废弃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对我怎么样呢?”匡人后来发现是 误会,就自动解散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

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人编纂而成。
本文旨在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进行深入剖析,以帮助读者了解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背景自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乱动荡的局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学说应运而生,试图通过儒家思想来实现社会和谐、人伦和睦,并为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提供指导。
二、仁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基础上的伦理原则。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仁的理念,他认为仁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仁既包括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也包括对自身的修养与实践。
三、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中,君子被视为儒家理想的典范。
君子不仅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自身修身养性,还应承担起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君子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四、孔子的教育观念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把教育视为塑造人性、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孔子还强调道德和智慧的培养,并主张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
五、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在各个方面追求平衡和调和。
中庸要求个人在情感、行为和思想上都要适度而不偏激,以实现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一理念对于建立稳定、繁荣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儒家的家庭伦理观论语中对家庭伦理的论述也占据了一定篇幅。
孔子强调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他主张儿女对父母要孝顺,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
通过这种家庭伦理关系的建立,才能实现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七、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古代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而且在现代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尊重他人和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契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论语》中的理想人格论

《论语》中的理想人格论丹寨县丹寨民族高级中学潘启文摘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被儒家视为一种理想人格。
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以仁、义、礼、智、信等诸德来要求自己,当今,在市场经济商业化的冲击下,许多人的灵魂和人格被金钱和利益所腐蚀,人格被商业化所扭曲和变异,被物欲化的生命,丧失了信仰,精神极度空虚。
而《论语》中的君子审美人格,对现代人构建自己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榜样作用。
本文以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中庸等六个主要的道德范畴,分别进行讨论。
关键词:《论语》;理想人格;仁、义、礼、智、信、中庸一、《论语》:闪耀着道德之光的理想人格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时期。
为了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具有圆满完善的理想人格,而这一理想人格又具体反映在君子的形象中。
君子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8次,除了两三次是指居于上位的人外,其余大多数都是指有德者。
君子担当起重建社会秩序的责任,其任务主要表现在为政治国和道德传承两方面。
在为政治国上,君子是处于君主和百姓之间的,是连接两者的枢纽。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这正是孔子对君子执政之道的总结,概括为四个字“忠君惠民”。
孔子向子路阐述了君子的三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
就是要先做好自我的人格修养,而后“忠君惠民”。
道德传承是孔子为士人建立稳定的价值体系所做的长远考虑。
君子学习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今之贤者也常常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断修养自己的德行。
孔子深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所以常劝勉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既要忠君惠民,又要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君子的责任确实重大。
《论语》中君子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的,几乎包含了《论语》中所倡导的所有的优秀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思想中的理想
——让理想之树常青对于《论语》和孔老夫子,我是又爱又恨的。
恨是因为通过这一个月学习《论语》中孔子的言行和追求,可以看出他的思考始终是围绕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但于其本身却又是不现实的(甚至有一些观点与我的想法是相悖的)。
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一心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能中国的圣贤们都有这般不同于西方思想家的另一种理想主义,但也体现了中国知识阶层重视知行一致的特点。
也正是由于这种过于完美的理想主义,纵观古今发现,他们都很难有实际的作为。
但是,他们仍然执着追求着,这也是他们人生一大圆满之处吧,执着的坚持着理想,而使他们的人生也变得更加的充实而有意义。
而这也是我所喜爱的对于理想的态度。
尽管是又爱又恨,但,翻开《论语》,所有朴素的句子里面都闪耀着一种隐约的理想,而那理想的光芒不断地在我的心中闪耀,深深地影响着我(甚至现在我都还在遵循着其中的道理而努力着)。
不知是否还记得进入小学时的第一堂课老师都会问,小朋友你的梦想是什么啊!而进入了初中的第一堂课老师却会问,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梦想与理想这一个字的不同,却会以不同的起跑线展开不同的人生,以导致每个人的结果都是不同的。
在思维的谱系上,梦想、理想是不同的开放程度和精神向度。
“靡者谓之梦想,思者谓之理想”。
梦想是空想,他可以是不现实的,但却是是生活的原动力。
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是黑洞,会吞噬人的想象,但梦想与现实有太多的差距,他使我们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大多得到的是失望。
而理想则不同,他是人们对未来事物有根据的美好想象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它虽然遥远,但绚丽却不空洞,真实而不虚妄,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去付出的。
子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子罕》从其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理想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
但我们不能让世俗玷污了纯净的心灵,不要认为理想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心中的那份信仰。
也即是《论语》所告诉我们的,理想无论大小高低,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内心的感悟,去真正看见自己心底的愿望,和那些往往我们被遮蔽的——心里真正隐秘的心灵的声音。
这样才不会在独处审视自己时,因为没有尊重心灵的感受,在逃离社会角色后感受到一种仓白与无力。
人只有在真真正正的关心过内心的感受后,才可以变得无畏,可以变得淡定而不仓惶,不至于让自己像一个人格分裂的演员那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论语·里仁》我想这是在说每个人都应当在心中找到一个符号的寄托,这个寄托不见得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宏大理想,也不见得是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说是一种权势,一种金钱,一种情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号码,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但凡找到这样一个寄托,会给你这一生找到一个依凭,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
我想《论语》早从千古之前便传递出来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内心的关照,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理想之树也是可以抽根发芽的。
有了理想就有了希望,然而,实现理想的力量才是实现理想的关键。
茂盛的理想之树是从现实的泥土中长出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理想的种子排除一切困难的生长。
所以,理想转化为现实,除了必备的客观条件外,还应该有一种坚韧
不拔、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也即是要有“修身”的高尚。
一个人如果不愿付出,却总是想入非非,“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面”,那么,他的理想最后只能沦为空想甚至妄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的道德境界,其中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理想的即定道理,不要滑向未来,要一步一步来。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论语·泰伯》而理想也是同样的得之不易的。
理想是有翅膀的,所以我们不能有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也不能有一步登天的过分妄想,好高骛远的理想不是一个平凡人所能的达到的境界。
我们能做的并不是痴心妄想的等待,而是找一个可以脚踏实地的起点,踏踏实实的走过荆棘,以求去接近理想的翅膀。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
”记得《论语》中较为完整的一篇文章《待坐》(故事内容就不详说了),从文中孔子对他三个学生隐约的否定和对于曾点的支持中可以看出,其实人生的起点就在脚下,就在即刻之间。
也就是说,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方式中就可以去挖掘出理想的影子,因为理想是融入生活,却又建立于生活之上的,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所搭建起的桥梁也正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的。
《于丹<论语>心得》中曾说道,无论理想有多远,他的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朴素的点上。
而我们就是这样一个运动的点,只有在找到自己的起脚点后,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系,才能挖掘出自己在社会中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一个真真正正得到自己内心的肯定的角色,也即是自己所理想的那样。
所有古圣先贤们首先都是站立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再在心灵的呐喊声中去构建自己的理想,最后走到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
对此,就以熟悉的孔老夫子为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自己人生的规划是十分明晰的。
而我们都需要用一生去建立一个大的坐标,对于前方的远景,我们也应找到一个明晰的起点,从自知之明中去建立起心灵的智慧,再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然,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相悖于理想。
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从一开始就应该屈服于现实。
杨利伟在《问答》中说:“一个人,是应该有追求的。
”罗曼·罗兰也告诉我们:“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
”为此我们都应当为理想而努力,让理想之树常青!
就让我们跟随着《论语》里所有朴素的真理来到古代,也去做那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在今天去看一看他那种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回归到自然中的这种鼓励,让心灵的沉淀得到洗涤,遵循心灵呐喊的声音,为自己的理想寻找一片乐土,让理想之树生根发芽。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
——理想之树常青!。